-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北京市第101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北京市第101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第一部分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48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当一个希腊人自豪地称自己是雅典人,他谈到的是那个既是他的家园又是他的国家的小城镇。那里不承认有什么最高的统治者,一切由集市上的人们说了算。”这段材料反映出雅典社会的情况是 ①工商业比较发达 ②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③人人都能担任一切官职 ④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很高 A. ③④ B. ②④ C. ①② D. ①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从“那里不承认有什么最高的统治者,一切由集市上的人们说了算”可知,这里实行的是民主制,但并不等于说其法律制度完善,“既是他的家园又是他的国家的小城镇”说明雅典是个城邦制的小国家,所以①错误,②正确。题干没有提到是否“任何人都能担任一切官职”, 从“一个希腊人自豪地称自己是雅典人”、“一切由集市上的人们说了算”可知雅典人普遍参与政治,③错,④对,答案为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卓尔不群的雅典·雅典民主政治 2. 古代雅典贵族势力形成的背景条件是 A. 贵族长老会议 B. 氏族血缘关系 C. 垄断司法权力 D. 剥削债务奴隶 【答案】B 【解析】雅典国家形式属于城邦制,城邦是部落构成的,氏族血缘构成城邦国家,因此应选B项。其他不符合材料主旨。 3. 当梭伦改革实行后,“穷人……只能作为公民大会的成员或作为陪审员来参与国政。但这两种权利,尤其是后一种权利,到后来却证明是非常重要的,绝大多数的争执最后都要经过这些陪审员来解决,包括高级官吏判决的案件,他们就渐渐成为法律和城邦的真正主人。”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 平民成为城邦的最高统治者 B. 赋予了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C. 贵族在政权中已无足轻重 D. 雅典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公民民主制度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了穷人作为“陪审员”来参与国政,但绝大多数的争执最后都要经过这些“陪审员”来解决、真正主人等足以证明雅典赋予了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奴隶主贵族才是城邦的最高统治者,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贵族在政权中仍然是重要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雅典的民主政治并不完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4.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了。”下图说明 A. 雅典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 B. 公民大会是日常司法机关 C. 雅典公民通过投票参与国家管理 D. 雅典公民利用陶片投票选举最高权力机构 【答案】C 【解析】雅典的民主是少数人公民的民主,并不是所有人民的民主。公民大会是权力机关,陶片放逐法是监督方式,所以ABD排除掉。根据“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了”可以说明雅典公民通过投票参与国家管理,故C正确。 5. 伯利克里当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表现在 ①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②用10个地缘部落取代原来4个血缘部落 ③向公职人员发放津贴 ④成年男性公民可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伯利克里改革时期实行观剧津贴,官职对公民开放,除十将军委员会之外,成年男性公民可担任几乎一切官职,故③④正确,选择D正确;①是梭伦改革内容,②是克里斯提尼改革措施。 6. 从梭伦改革到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政治发展趋势是 A. 从氏族部落到城邦国家 B. 从贵族掌权到平民当政 C. 从贵族政治到公民政治 D. 从君主专制到民主政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梭伦改革前贵族政治激化了雅典的社会矛盾,梭伦改革废除了债务奴隶制,确立了财产等级制度,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伯利克里改革充分扩大了公民的权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所以从梭伦改革以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政治发展趋势是从贵族政治到民主政治。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7. 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表明 A. 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B. 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C. 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D. 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答案】C 【解析】遭治罪的是对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对一切神明不同见解者,不是和伯利克里持不同见解者,排除D。材料没有涉及雅典公民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排除A;材料强调对不尊神明和宗教的进行治罪并没有表明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排除B。在雅典的民主制度下,公民的言论自由也不能得到保证。选C。 8. 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 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 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 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 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陪审团就是民主的体现,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故A项错误。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说明司法审判有严格程序,故C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 9. 苏格拉底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他不再依靠传统宗教解释世界 B. 他认为对每个人在道德上不应强求一律 C. 他的哲学追求主要集中在认识人自身上 D. 他建立阿卡德米学园向世人讲授哲学 【答案】C 【解析】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故C正确;材料是从哲学角度认识世界,故A错误;他提出知识是美德,故B错误;D是柏拉图。 点睛:“认识你自己”使人心向善、知书达理闪耀着理性的光辉,从而使人文精神从低级走向高级。 10. 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普罗泰哥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认为没有人就没有万物 B. 强调了人的价值和重要作用 C. 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D. 突出了人的尊严和地位 【答案】A 【解析】人是万物的尺度,意思是人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不是没有人就没有万物的意思,故A正确;B和D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特点;古希腊人文主义本质是强调人的作用,故C错误。 11. 柏拉图的《理想国》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下列人群中不包括 A. 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 B. 奴隶和商人 C. 武士和军人 D. 农民和手工业者 【答案】B 【解析】雅典不把奴隶作为公职人员,故B错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是《理想国》中规定的分工。 12. 英国学者罗素在论述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时说,他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乌托邦,“它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理念论 C. 逻辑三段论 D. 美德即知识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古希腊哲学家”“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可知这位哲学家是柏拉图,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其另一个重要思想是“理念论”。故选B项。 13. 柏拉图的思想对西方世界有深远的影响。以下对于他的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 A. 为雅典的民主制度进行了辩护 B. 《国家篇》启示了近代民主思想 C. 认为概念世界优先于现实世界 D. 开创了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传统 【答案】C 【解析】柏拉图的认为概念世界优先于现实世界,故C正确;A是苏格拉底;柏拉图是《理想国》,故B错误;D是智者运动。 14. 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古代希腊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下列对他们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 A. 从自然现象探寻世界本原 B. 力图理性地认识人和世界 C. 理念世界才是真实永恒的 D. 重视人的作用而忽视道德 【答案】B 【解析】苏格拉底强调“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把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引向理性的道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强调理性的认识,故答案为B。A项所述不是古希腊思想家探讨的重点;C为柏拉图的观点;D为古希腊智者学派的缺陷,与题意不符,排除ACD。 【点睛】西方人文精神复习首先注意把握一条主线、三个重点。 一条主线就是“人”,要把握“人”在各个时期的地位变化,各个时期对“人”的道德素养的追求,各个时期人们为达到对“人”的追求而采取的措施和进行的活动。 三个重点:一是通过对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明确人文精神的起源;二是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各个代表人物的思想和作品的理解,认识这一时期人文精神的内涵;三是通过对启蒙思想家观点或作品的把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启蒙运动先驱是如何将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阶段的。 15.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君子和而不同”,“执两用中”。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乃是中庸之道”,如“勇敢是鲁莽和懦弱之间所存的美德”。下列各项对两人思想相似之处理解准确的是 A. 都推崇中正平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B. 都推崇民主制度 C. 都提倡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 D. 都主张采用以德治国的政治原则 【答案】A 【解析】“君子和而不同”“执两用中”“中庸之道”属于中正平和思想,故A正确;孔子不推崇民主政治,故A错误;文明交流不符合二者思想共同点,故C错误;D只适合孔子。 16. 罗马法规定,贷款月息不得超过贷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这表明 A. 私有财产权不可侵犯 B. 债务人与债权人关系紧张 C. 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D. 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借贷关系,其中的调节手段是依靠法律手段,故D正确;材料没有谈及债务人与债权人双方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没有说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也不是强调维护私有财产,以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BC。所以选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特点 17. 罗马在由共和国到帝国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罗马帝国于是通过了一系列司法实践,形成了 A. 《十二铜表法》 B. 公民法 C. 万民法 D. 自然法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罗马帝国建立后,原本的法律不能适应社会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因此万民法形成,C正确。 《十二铜表法》形成于罗马共和国时期,A错误。公民法的适用范围是罗马公民,不适用于罗马帝国时期的变化,B错误。自然法是一种法律理念,主张自由、平等、理性、正义,并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抓住时间“罗马在由共和国到帝国的发展过程中”,联系所学知识,罗马帝国领土的扩张,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 18. 关于罗马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的起源 B. 《查士丁尼法典》维护罗马共和国统治 C. 罗马法为调节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 D. 罗马法是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答案】B 【解析】《查士丁尼法典》法典颁布时期已经是罗马帝国时期,故B错误,符合题意,其他均是正确表述。 点睛:罗马法形成与发展 19. 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认为:“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它与自然和谐一致,它撒播至所有的人(指自由民)。”符合这种精神的法律是 A. 《十二铜表法》 B. 《民法大全》 C. 《权利法案》 D. 《独立宣言》 【答案】B 【解析】材料中说明法律适用于一切自由民,显然是自然法的思想,《民法大全》是罗马法汇编,体现这种思想,故B正确;A不使用罗马自由民;C是英国法律;D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文献。 20. 《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A. 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B. 皇帝的敕令是制定法律的唯一依据 C. 法律可以消除社会矛盾 D. 法律是治国重要手段之一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说明武力和法律对巩固皇帝统治和威严起到了重要作用,即法律也是治国的重要工具之一,故答案为D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皇帝敕令是法律的一部分,B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消除社会矛盾”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 21. 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弄伤了贵族的眼睛,那么贵族依法可以弄伤这个人的眼睛……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之刑。”上述规定反映了该法典的 ①同态复仇原则 ②阶级歧视原则 ③抑强扶弱原则 ④保护商业财产原则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③ 【答案】A 【解析】除了体现的是同态复仇原则,材料显然对于奴隶过于严厉,主要说明法律保护贵族阶级利益,故①②正确,选择A符合题意;③抑强扶弱原则和④保护商业财产原则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22. “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这段话表明 A. 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B. 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 C. 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富有自然法的精神 D. 妇女的财产占有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 【答案】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23. 古代雅典形成民主制度和罗马共和国早期开始形成法律制度的共同原因是 A. 城邦是公民的政治共同体 B. 城邦经济以手工业商业为主 C. 奴隶主集团控制奴隶的需要 D. 对外战争和扩张势力的结果 【答案】A 【解析】古代雅典和罗马均是城邦共和国,城邦是公民的政治共同体,故A正确;手工业不适合罗马,故B错误;C和D不符合二者共同点,排除。 24. 古希腊民主制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人民主权、轮番而治。体现这两项内容的制度包括公民大会制和 A. 举手表决制、连选连任制 B. 比例代表制、与会津贴制 C. 抽签选举制、有限任期制 D. 政教分离制、公民兵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古希腊民主属于小国寡民,它的民主是直接民主,采取轮流坐庄、抽签选举的方式。A、B、D的说法与古希腊的史实不相符合。所以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25. 1522年9月6日,某国国王举行嘉奖仪式,特地制作了一个地球仪,赠送给生还的18位勇士,说:“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该国王嘉奖18位勇士的主要原因是他们 A. 最早到达非洲最南端,开辟了前往东方的航道 B. 四次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 C. 作为友谊使者,开通了亚洲与非洲的海上航路 D. 横跨三大洋,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1522年”、“第一个拥抱了地球”可知此事应为麦哲伦船队所完成的环球航行,故选D项;A、B、C三项分别为迪亚士、哥伦布和郑和的贡献,故排除。 26. 16世纪后,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商业城市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西班牙的里斯本等城市。不久,大西洋沿岸的港口后来居上,成为海上贸易中心。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由于 A. 新航路开辟使商路中心发生转移 B. 英国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 C.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场 D. 传统的东西方商路遭到断绝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16世纪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贸易中心和商路发生了转移: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所以答案选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7.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1533-1603)曾经说:海洋和空气为世界人共同享有,海洋不归属于任何民族或任何个人。这段话主要是针对 A. 法国 B. 荷兰 C. 西班牙 D. 意大利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时间限制“1533-1603”。在这一时期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的国家是西班牙,故应选C。法国是18世纪与英国进行殖民争夺的国家;荷兰是17世纪与英国进行殖民争夺的国家,故A和B错误;D项是中世纪东西方交往的要道。 28. 斯特恩斯在《全球文明史》中指出:15世纪以后,国际贸易的意义变得极其巨大,各主要社会按照它们对崛起的世界经济所提供的产品和控制能力的大小而建立起不同的关系。下列历史现象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原产美洲的玉米改变了世界各地粮食供应状况 ②非洲的黑人奴隶为欧洲手工业生产提供劳动力 ③特权贸易公司是欧洲对外贸易的主要组织形式 ④西班牙白银因换取中国的奢侈品大量流入中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黑奴贸易中,欧洲殖民者是将黑人贩卖到了美洲,如此一来增加了美洲的劳动力而不是欧洲,②是错误的,排除②。所以答案选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活动 29. 1496年,在罗马教皇调停下,西、葡两国签订条约,从北极到南极划一条分界线,称“教皇子午线”,线东“新发现”的土地归属葡萄牙,线西则归西班牙。教皇子午线的划定表明 ①新航路开辟带来西欧殖民国家间的冲突 ②教会势力对世俗事务有重要影响 ③确认由葡萄牙控制欧洲通向印度的商路 ④整个美洲被西班牙殖民者所控制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当时的美洲大部分被西班牙控制,还有被葡萄牙控制的区域,故④排除,选择B项正确。 30. “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以下地图中白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反映了 A. 天主教的传播 B. 西方人眼中的世界 C. 罗马帝国的扩张 D. “日不落帝国”形成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用所学知识的能力。A项,天主教在公元1年刚刚诞生,还没有在欧洲广泛传播,因此A错误;C项,罗马帝国在1453年就灭亡了,排除C项;D项,在公元1年,还没有日不落帝国,排除D项;B项公元1年,欧洲人对世界的认识只局限于欧洲。1500年,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向东西两条道路航行,对世界的认识扩展大非洲南部和西亚及大西洋,1600年,经过对外的殖民扩展,欧洲人对世界的认识进一步的扩大。1800年,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交通工具的进步,欧洲人对世界的认识进一步的加强,这一时期,欧洲人基本对世界全部了解。故选B。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新航路开辟 31. 荷兰东印度公司由位于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等6处的办事处所组成。到166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5万名员工、与1万名佣兵的军队,股息高达40%。认购股份的热潮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共释出650万荷兰盾供人认购,仅阿姆斯特丹就认购了一半的股份。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 A. 商业资本是推动荷兰殖民扩张的主要动力 B. 荷兰的工业发达,基础雄厚 C. 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最早的殖民贸易公司 D. 荷兰垄断了当时的世界贸易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所述的现象为17世纪的荷兰。正是荷兰殖民扩张最猛烈的时期,再根据“战舰”“军队”等词语,可以看出这是一家可以自组佣兵的商业殖民贸易公司,因此锁定正确选项A。此时西方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B;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实际上荷兰东印度公司较英国东印度公司晚两年),D项缺乏材料支撑。所以答案选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荷兰殖民扩张 32. 1570—1780年,欧洲国家商船的运载能力发生巨大变化。阅读下图(单位:吨)判断甲、乙两国分别是 年份 国家 1570 1670 1780 甲 232000 568000 450000 乙 51000 260000 1000000 A. 英国、西班牙 B. 荷兰、葡萄牙 C. 英国、荷兰 D. 荷兰、英国 【答案】D 【解析】 分析材料,甲国的优势不断衰弱,而乙国发展十分迅猛。根据所学知识,A、C项甲国指英国明显错误,B项中乙国指葡萄牙也不正确。16世纪末西班牙衰落后,荷兰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期开始,英法两国迅速崛起开始挑战荷兰,18世纪中期英国掌握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本题应选D项。 点睛:解答图表型历史选择题:第一,审清设问,明确要求。设问是试题的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因此,做题时要带着设问观察图表,增强审题的目的性和有效性。第二,读全图表,把握方向。要认真审读图表,这包括图表的标题、图表的内容尤其是图表中的文字,还有图注。最大可能地从图表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第三,排除干扰,科学判断。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与图表的关系、题干与选项的关系、选项与选项的关系,注意肯定法和排除法相结合、图表信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尽量排除干扰项和无效信息做出科学判断。 33.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主张 A. 否定罗马教廷权威 B.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 肯定人的现世价值 D. 惩罚宗教“异端”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文主义的核心是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尊严,主张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鼓励追求现世幸福,所以答案选C选项。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才是否定教会权威,排除A选项;反对君主专制是启蒙运动的内容,排除B选项;惩罚宗教“异端”是天主教会的做法,排除D选项。 34. “文艺复兴”一词源自意大利语Rinascimento,原意为“再生”。对“文艺复兴”理解正确的是 ①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全方位复兴 ②用世俗思想彻底否定基督教的教义 ③创建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 ④继承发展古代希腊罗马的艺术风格 A. ③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艺复兴的认识。文艺复兴的本质是借助古希腊罗马传统文化,宣扬新兴资产阶级思想。不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全方位复兴,因此①不对;因为文艺复兴(包括宗教改革等)没有彻底否定基督教。时至今日,基督教在欧洲也是广为接受的,②也不对。 35. 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圣经》,但与传统题材的画明显不同,它们之间的最大区别是 A. 揭露教会的腐败与神学的荒谬反动 B. 倡导民主改革与反抗精神 C. 宣传宗教改革与激进思想 D. 用写实的绘画揭示了人性的善恶 【答案】D 【解析】《最后的晚餐》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取材于《圣经》,主要是通过宗教画凸显人文主义思想,故D正确;A不是二者最大区别;B属于启蒙运动思想;C属于宗教改革思想。 点睛:文艺复兴的思想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和黑暗,并未放弃宗教,而是要求宗教世俗化、人性化。文艺复兴运动主要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中间,对下层群众影响不大。 36. 一般而言,中世纪的艺术家即使设计了一座大教堂或一面彩色玻璃墙,都是匿名的,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哪怕设计了一个盐罐或烛台,都要署名。这一现象说明 A. 艺术由个体创作转向了集体创作 B. 艺术家的个性和艺术风格得以凸显 C. 创作的题材由宗教转向世俗为主 D. 小型设计成为必须遵守的创作原则 【答案】B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签名体现出艺术家的个性突出,故B正确;A中集体创作不符合史实;文艺复兴时期仍然是宗教题材,故C正确;D不符合材料主旨。 37. “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A. 鄙视贫穷 B. 认为财富即道德 C. 揶揄上帝 D. 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等信息说明人文主义者对财富的追求,故D符合题意;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B与材料意思相反;C说法错误,此时还没有公开怀疑上帝。所以答案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 【名师点睛】文艺复兴运动意义: ①解放思想: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颂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的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文学艺术方面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自然科学也因为思想解放和对实践的关注而走向近代科学。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38. 15世纪后期以来,古登堡(注:西方活字印刷术发明人)版《圣经》发行,学者们能得到可靠和标准的《圣经》进行讨论和争论,阅读《圣经》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由上述材料推断 A. 科学知识为神职人员垄断 B. 宗教迷信在欧洲广泛流行 C. 文艺复兴开阔了人们视野 D. 印刷技术推动了宗教改革 【答案】D 【解析】根据“古登堡(注:西方活字印刷术发明人)版《圣经》发行,学者们能得到可靠和标准的《圣经》进行讨论和争论”可知,印刷技术的进步推动宗教改革,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A;B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主要说明印刷技术进步对宗教的影响,没有涉及文艺复兴,排除C。 39. 在宗教改革运动中,人文学者伊拉斯谟虽然同路德存在争论,但也有一些与路德相同的观点。伊拉斯谟认为,如果人们心中没有上帝,他们表面上的虔诚活动,如朝圣、立誓、守夜、禁食,仍是没有用的。这一主张与路德的思想相似之处是 A. 激励人们积极进取与发财致富 B. 反对教会兜售赎罪券的欺诈行为 C. 主张教随国定并实行宗教宽容 D. 苦修和事功不能达到救赎的目的 【答案】D 【解析】“朝圣、立誓、守夜、禁食,仍是没有用的”说明不需要通过其他途径进行救赎,主要通过信仰得救,故D正确;A不符合宗教改革内涵;B中不符合材料主旨;教随国定不符合材料信仰得救主张,故D错误。 点睛:马丁•路德的学说强调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每一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虔诚信仰使自己摆脱“罪恶”,不需要教会作为中介,它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们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40. 马丁·路德提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的观点。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人们应严格遵守基督教的仪式 B. 在宗教信仰上应遵循牧师指导 C. 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直接沟通 D. 人们应自觉传播基督教的教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马丁•路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主张就是指“每个人都可以与上帝直接对话,也就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直接沟通而不再需要通过教会,这样就避免了教会的经济剥削,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可以和上帝直接沟通 41. 以下各项,体现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同之处的是 A. 充分肯定人的自主性 B. 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 C. 强调现世的物质享受 D. 废除繁琐的宗教仪式 【答案】A 【解析】二者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充分肯定人的自主性,故A正确;文艺复兴并未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只是抨击教会的腐败,也未废除繁琐的宗教仪式,故B、D错误;C不符合宗教改革,不是二者的相同点,故C错误。 42. 在威廉登上英国王位后,因为他是荷兰执政者,利益在欧洲大陆,只要议会为他提供遏制法国所需的财务,他就无意干预议会的权力。直到1760年乔治三世即位,没有哪位英国君主企图控制议会领袖,议会领袖由此创立了一种新的国家制度。这种制度体现为 A. 《大宪章》的签署 B. 《权利法案》的实行 C. 两党政治的出现 D.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答案】D 【解析】英国责任内阁制度确立,表明国王开始真正“统而不治”,故D正确;A是光荣革命之前;B是1689年;C是光荣革命之前已经确立。 43. 据英国史学家估算,1688-1701年之间,英国经济增长迅速,国民财富增加了20%。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光荣革命”后政局稳定 B. 世界殖民霸权最终确立 C. 责任制内阁的逐渐形成 D. 工业资产阶级地位提高 【答案】A 【解析】光荣革命后,英国政局稳定,导致国内经济发展,故A正确;C是18世纪中期;C是1721年之后;D是1832年议会改革之后。 点睛:光荣革命不是英国革命保守和不彻底的表现。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向其他阶级妥协的结果”,这是由资产阶级的力量不足以完全清除封建势力所决定的,这个结果是符合当时英国国情的。 44. 下表为英国议会立法状况统计表,从中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时间 议会通过的法案数 每次议会会议立法数 1660—1684年 533 1689—1702年 809 62 1760—1820年 254 ①护国主政体结束后确立了议会主权 ②君主立宪政体建立后议会地位提高 ③责任内阁制形成以后议会立法数量大增 ④议会改革提高了立法数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1660—1684年议会通过的法案533个说明①护国主政体结束后确立了议会主权错误;1689—1702年议会通过的法案数809个、每次议会会议立法数62个,1760—1820年每次议会会议立法数254个说明②③正确;④议会改革提高了立法数量表格数据体现不了,故选B。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 45.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 A. 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B. 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C. 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 D. 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说法错误,君主立宪制并未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较多国家实行民主共和制;B、D项说法是对英国本国的影响,不属于对世界民主化的影响。根据所学,《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利。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君主立宪制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答案为C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名师点睛】近代英国代议制形成、发展过程体现的特点有哪些? (1)以革命方式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以法律形式确立君主立宪制。如1688年的光荣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等。 (2)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逐步完善,体现了连续性、渐进性、创新性的特点。如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等。 46. 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 光荣革命成果遭到否定 B.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 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 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答案】D 【解析】18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真正“统而不治”,但是国王仍然拥有名义上的一些权力,如任命首相和内阁等,故D正确;责任内阁制是光荣革命成果的继续,故A错误;国王实际上是无权,故B错误;国王控制不了内阁,故C错误。 点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不能认为《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就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权利法案》只是剥夺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及军权,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只是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手中。后来,随着责任制内阁的确立,国王的行政权才逐渐被剥夺,英王才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47. 根据《权利法案》的规定,英国的政治状况是 A. 议会只对国王负责 B. 议会开始掌握征税和财政权 C. 英国政党制度确立 D. 议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地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权利的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了一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利,确立议会至上,王权收到法律的严格限制。所以答案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48. 关于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内阁首相由全体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 ②议会下院多数党通过内阁实际控制政权 ③18世纪以后英国国王不再出席内阁会议 ④内阁成员实行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共进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首相是由议会下议院中多数党领袖来担任,并非全体选民投票选举;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议会通过内阁实际控制政权;18世纪英国议会下院的议员在权利斗争中形成两派,获得多数席位的一派为多数党,实际控制了政权,后来,国王不再出席内阁议会;内阁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所以答案选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责任内阁制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3小题,共52分) 49. 人类文明在演进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希腊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发展模式差异很大。西周时期出现的“国”是在分封制度下,由周人驻防各地,凝聚而成。诸侯之下,又有卿大夫,每一层级均从上级授民授土取得权力,而每一级的主权都不完整。完整的主权只有周天子拥有,尊王是诸侯国政权合法性的依据。而希腊的城邦则是在一个地区内,若干村落聚合而为政治与经济的共同体。城邦是自卫的单位,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城邦居民侍奉同一保护神,以建立同群的认同。共同体的领袖大抵是雄杰之士,以个人的勇略、智谋、品德取得众人的信服。他们尽管被称为君王,但仍须耕作渔猎。 (1)结合所学,比较古代希腊城邦和西周诸侯国两种发展模式的不同。 希腊城邦 西周诸侯国 形成途径 主权状态 首领产生标准 文化认同 材料二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主题在于记述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的胜利,但其涉及的范围,包括地中海地区、多瑙河外、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就是当时希腊人已知世界的历史。比希罗多德晚出的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全书的主体是汉天子统治之下的中国。但其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这是一部当时中国人已知世界的历史。 (2)据材料二,分析两部史学著作记述的共同点。结合所学,分析他们这样记述“世界历史”的原因。 材料三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 (3)根据材料,比较两者观点的异同。 【答案】(1) 希腊城邦 西周诸侯国 形成途径 自下而上/村落聚合而成 自上而下/分封而成 主权状态 完整 不完整 首领产生标准 才干、品德 血缘关系/世袭 文化认同 侍奉同一保护神 尊奉周天子/礼乐制度 (2)共同点:以本民族历史为中心,观察周边世界;把已知地理范围视为“世界历史”。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交往范围相对狭隘;地理知识和民族意识的局限;古代世界文明处于分散隔绝的状态。 (3)异:韩非子主张用法律惩罚人民,亚里士多德主张用法律限制执政者。(或:韩非子认为法律是专制的工具,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同:二者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其理论体系均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希腊城邦是自然村落组成的,而分封制下的诸侯则是自上而下的分封形成的;主权状态上诸侯隶属于周天子,没有完整的主权,而城邦则相对独立有自己的主权;希腊城邦首领是依据才干选举产生,而分封制下的诸侯则是世袭的;分封制下各诸侯都需要遵从周礼。 (2)依据材料“维新派号召全国人民“合一群,同道德,同法律,同风俗,同文学美术,而组织一完全无缺之国家”维新派主张建一个完全无缺的国家,即是从民族主义的立场来探讨救国方法;由“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新文化运动领导人则侧重于人的自由,主张自由主义,结合当时的国内外情况加以回答。可以得出各自原因。 (3)本题属于比较题,相同点从法律维护国家统治回答;不同点从法律限制群体不同回答。 50. 海洋是沟通的桥梁,也是掠夺的通道。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包括对东南亚地区大规模交往。“郑和下西洋是和平进行的,没有征讨和杀伐……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到南洋(古人对东南亚地区的称谓)去的人日益增多,把中国进步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南洋各地,对南洋的开发起了巨大的作用。” (张岂之主编《中国通史·元明清卷》) 荷兰通过武力建立了对印度尼西亚的殖民统治。英国驻爪哇岛总督莱佛尔斯曾这样描述荷兰东印度公司:“它一心只想赚钱,它对待自己的臣民(指东南亚殖民地土著居民)还不如过去的西印度种植园主人对待他们的奴隶,因为这些种植园主买人的时候还付过钱,而荷兰东印度公司一文钱都没有花过,它只运用全部现有的专制机构压榨居民,使他们把最后一点东西都交纳出来,把最后一点劳力都贡献出来。”其结果使印度尼西亚许多岛屿人口遭到灭绝,成为一片荒芜之地。 (高岱等著《殖民主义史·总论卷》) (1)依据以上材料,分析古代中国与西方殖民者对待东南亚地区的不同方式和不同影响。 材料二据统计,在三个世纪中,西班牙从新大陆共输入225万公斤黄金、1亿公斤白银。在16、17世纪,西班牙总共只有46年是和平时期。财政预算绝大部分是为了军费和还债,而债务又大多是为了战争。 由于实行宗教极端政策,对宗教异端不是处死就是驱逐出境。而宗教异端常在工商业者中发现,据统计,西班牙因此总共损失了50万国民。随着这些能工巧匠被驱逐,西班牙的许多工商业彻底地消失了。 16世纪末期,政府对商品征收重税,某些工业部门因缴税而丧失其产值的40-60%。从此,西班牙不仅丧失了它的国外市场,也丧失了它的国内市场,它已经成了法国、荷兰与英国商品的一个重要的倾销地。 ——摘编自覃翠柏《西班牙何以成为“黄金漏斗”》和付正新《试论西班牙17世纪衰落的历史教训》 (2)西班牙在殖民扩张中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但16、17世纪却走向了衰落。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其衰落的原因。 【答案】(1)中国与东南亚和平友好交往,西方殖民者进行暴力掠夺、压榨;中国传播技术,开发东南亚地区,西方的掠夺造成东南亚地区的贫困落后。 (2)大量财富用于支付长年战争开支、债务以及王室的挥霍。 奉行极端的宗教政策,导致工商业劳动力减少,实行重税政策,工商业衰落。 海外殖民活动中被英国打败。 【解析】第一小问不同方式依据材料一从中西交往方式以及导致东南亚地区繁荣和贫困回答。 依据材料二“ 军费和还债,而债务又大多是为了战争”“由于实行宗教极端政策,对宗教异端不是处死就是驱逐出境”“政府对商品征收重税,某些工业部门因缴税而丧失其产值的40-60%。从此,西班牙不仅丧失了它的国外市场”的信息归纳回答。 51. 人类思想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的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开始之后),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 ——摘自房龙《人类的故事》 材料二女性发型是女性特征的象征。解开头发,就有了色情意味。……如果在自己家里这样,倒是无所谓的。可是在私人领域以外,就得把它藏好,避免男人淫荡的目光和陌生人猥亵的好奇。 ——【法】罗贝尔•福西耶著《这些中世纪的人——中世纪的日常生活》 材料三人们所要求的理想的头发的颜色,不论天然的和人工的都是金黄色。因为人们认为太阳光能把头发变成这种颜色,所以许多女人们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都会整天在露天中度过。……乡间妇女也在这方面和城市姊妹们争妍。劝戒她们说这种装饰是高等妓女的标志是没有用的。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1)说明材料一、二、三,分别代表了哪一时期的社会思想潮流,并请陈述理由。 材料四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2)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材料五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它强调,要想成为上帝的选民,除了靠上帝预先安排之外,还必须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作为。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一个人是虔诚的信徒,首要条件就是他必须做好自己的世俗工作——劳动,只有努力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才可以更好地荣耀上帝。即使是经济上富有的人也不能逃避劳动。新教禁欲主义的节俭必然要导致资本的积累,强加在财富消费上的种种限制,使资本用于生产性投资成为可能,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财富。 ——摘编自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3)依据材料五,概括新教伦理财富观念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1)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是文艺复兴带来的思想解放,材料二依然是中世纪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 材料一、三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享乐主义、现世主义 材料二体现的是中世纪的禁欲主义 (2)理解:“印记”指马丁•路德思想体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宣扬的人文主义精神;“深化”指否定罗马教廷权威,强调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3)新教伦理鼓励劳动致富、禁欲节俭,获利的目的是为了荣耀上帝。 影响:新教财富观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解析】依据材料一“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以及材料三“乡间妇女也在这方面和城市姊妹们争妍”可知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材料二显然是禁欲主义,理由依据材料回答即可。 结合宗教改革内容从发展人文主义和否定罗马教廷权威角度回答。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五“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节俭必然要导致资本的积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财富观角度归纳回答。 点睛: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存在相似点:文艺复兴披着复兴古典文化的外衣,宗教改革披着宗教的外衣反封建。宗教改革主要针对的是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