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 ②商业中心始终以都城为主 ③对外贸易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政府政策的影响 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②不符合史实,我国古代大城市最初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中心的较多,但后来随着商业的发展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出现一些经济繁荣的工商业市镇,故排除。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政府政策的影响,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能够推动商业的发展,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故①③④正确,答案为A。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 2.《新唐书》卷165《权得舆传》记载,“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贷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这从本质上说明了唐代( ) A.开始注重精耕细作 B.广泛引种经济作物 C.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可以看出江南经济实力在国家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表明唐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这一认识符合史实,故答案为D。我国传统农业一直注重精耕细作,排除A;B项材料中没有反映;C项反映不出南方作为经济重心的地位。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3.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西洋 商船船钞减十分之二。”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 ) 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 B.废除了海禁政策 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 D.取消了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 【答案】A 【解析】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 4.马克思认为,新航路的开辟“使已在崩溃的(欧洲)封建社会内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主要指新航路的开辟( ) A.推动了欧洲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B.推动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C.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D.为西、葡两国殖民扩张创造了条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革命因素”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答案为C。AD与“革命因素”无关;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B项说法不准确,故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影响 5.阅读下图(《英格兰和威尔士农业史》,剑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判断英国人口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资产阶级革命 B.工业革命 C.大量人口迁往殖民地 D.疾病流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英国工业革命是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工业革命带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故答案为B。A项从时间上看不符合,且与人口结构变化没有必然联系;CD项只能导致人口减少,与人口结构上的变化无关。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 6.《西方文明史》中写到:“经过长时间的分离,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终于携手并进了。”这一趋势开始于( ) A.17世纪后半期 B.18世纪60年代 C.19世纪后半期 D.20世纪中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携手并进”指的是科学理论与技术发明的紧密结合,这种现象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答案为C,第二次工业革命在19世纪后半期展开。其它三项从时间上分别指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技术革命,AB项不具有这一特点,D项不符合“开始于”。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 7.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 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 C.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7世纪荷兰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在殖民争夺中占领亚洲的许多地方建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成为“海上马车夫”,故答案为A。B项发生在18世纪中期,C项发生在鸦片战争后,D项说法错误,排除BCD。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拓展·荷兰的殖民扩张 8.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的使用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B.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日益增多,出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传统的手工工场和家庭手工业逐渐被淘汰,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领域的革命性变化,故答案为A。BC项材料中不能反映,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从工场到工厂 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 )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工业革命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使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对材料最恰当的理解应是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故答案为B。ACD项对材料的理解不够全面,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10.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 A.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C.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D.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而只有“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可以看出,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故答案为A。BC项材料中不能反映;为摆脱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中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D。 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爆发原因 11.在探究西方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过程中,甲同学根据1866年创办的民营机器厂——发 昌机器厂,依靠向外商船厂承接装配船用零件发展起来,得出外国在华企业对中国民族工业起着辐射作用的结论;乙同学根据该厂因竞争不过英商船厂,于1899年为英商耶松船厂所吞并,得出外国在华资本阻碍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结论。下列评价中最为合理的是( ) A.两位同学结论相互矛盾 B.甲结论不全面,乙结论成立 C.两位结论认识都不全面 D.甲结论成立,乙结论错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起着诱导和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甲乙同学对这一现象的评价均不够全面,故答案为C。ABD三项对材料的认识不够合理,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2.清末某著名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 A.“求富”“自强” 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认为“铁路之利,首在利民”,“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可见洋务派把修铁路作为利国和利民的手段之一,修筑铁路能达到“求富”“自强”的目的,故答案为A。B项是对西方科技的态度;C项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D项是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的内容,材料中均未反映,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13.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这反映了民国初期( ) 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 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C.中央财政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 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申请30 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可以看出政府鼓励企业自由竞争,故B项正确;AC材料中均没有提及;D项中“完全遵照执行”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短暂的春天 14.阅读下列《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统计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B.国民经济建设比例严重失调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D.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动工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料无关,排除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探索与失误 15.据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从1952年到1957年,农业产值增长了24.8%,工业产值增长128.6%,在全部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约占50%,农副产品和利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应量中约占90%左右,在出口中总额约占75%。上述材料反映了( ) ①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化 ②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 ③计划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 ④外贸出口额大幅度增长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从1952年到1957 年,中国的农业集体化道路,使工业产值增长为128.6%,证明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化,①符合题干要求;三大改造就是逐步建立计划经济的过程,③符合题干要求。故答案为A。②不符合史实,④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CD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6.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三次创业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其中前两个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A.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建立 B.建立4个经济特区、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上海浦东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时间信息与重要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1984年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扩大企业自主权,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答案为D。邓小平南方讲话是1992年,排除A;建立4个经济特区是1980年,排除B;开放上海浦东是1990年,排除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7.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这是因为中共八大( ) 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 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 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中共八大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开始探索中国经济建设的会议,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故答案为A;B是十一届三中全会,C是中共十三大,D不是八大内容,排除BC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探索与失误 18.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 任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干材料中“无论然否”“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等信息可知,他们并不是完全相信“八字”等命运之说,而是将其看作一种仪式,故答案为B。AC两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不能反映;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9.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1912年”表明所描述现象与辛亥革命有关,五花八门的服饰背后浓缩的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西装东装,汉装满装”表面讲的是东西服装、汉满服装,实际上反映当时东西思想、新旧思想并存的事实,服装的多样化只是表现形式,因而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故答案为C。A项说法绝对,BD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20.剑桥大学刘瑜在《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一文指出:“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罗斯新政( ) A.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 B.使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C.消除了国内社会矛盾 D.强化了政府的管理职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知,美国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从而扩大了政府的职能,故答案为D 。罗斯福新政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并没有建立新的政治体制;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新政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并没有消除国内社会矛盾,排除ABC项。 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罗斯福新政·特点 21.凤凰网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抗拒改革的“停滞”盛世》的文章。之所以称当时的苏联是“盛世”,主要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时期( ) A.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得到实质性进展 B.已经冲击苏联已有的政治经济模式 C.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D.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和国力大为增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成效明显,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国力大为增强,故答案为D。中后期问题很多,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排除A;改革没有冲击斯大林模式,排除B;C项不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排除。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22.余秋雨在《蓝旗子和孩子》中写到:“到了布鲁塞尔就像提纲挈领,豁然开朗的看着欧洲如何在陈旧结构中脱胎换骨,挥别昨天。”他这里所说的欧洲“脱胎换骨”,指的是( ) A.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 B.接受关贸总协定 C.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 D.由经济联合向政治联合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欧洲由经济联合向政治联合的发展是对国家至上观念的挑战,是对“陈旧结构”的根本性突破,故答案为D。AB两项发生时欧洲仍然是以单个国家的身份参加,并没有摆脱“陈旧结构”;C项是欧洲与美国的关系问题,不涉及材料所述的自身发展途径,排除ABC三项。 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欧洲联盟 23.下表是《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地区分布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欧洲 南、北美洲 亚洲 非洲 大洋洲 跨地区 39个 40个 6个 8个 1个 7个 A.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尖锐矛盾 B.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 C.区域集团化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D.发达国家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大受益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分布统计表可以看出,欧洲和南北美洲较多,其它大洲区域性经济集团较少,反映出区域集团化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故答案为C。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存在矛盾的同时,区域集团化也是经济全球化必经的过程,且ABD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特点 24.恩格斯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所以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以下哪一史实最能反映出铁的这种革命作用( ) A.促使牛耕技术得以推广 B.推动了水利工程技术的兴修 C.出现了著名的冶铁中心 D.封建制剥削方式出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化,促进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剥削方式的出现,故答案为D。ABC三项不能反映铁所产生的革命性作用,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经济政策·土地制度的演变 25.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殖民扩张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 ( ) A.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B.有利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D.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平衡发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从孤立分散到走向整体世界的过程,是世界各地联系不断加强的过程。从这种角度进行分析,殖民扩张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故答案为C。 BC不是从全球史观的角度,D项说法错误,殖民扩张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世界市场的拓展 26.1852年,一位在华 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裹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裹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的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后,由于自然经济的强烈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出现了滞销现象,这才导致英国商人用滞销的棉布包装生丝,故答案为D。“无用的”是曼彻斯特棉布,不是中国土布,从材料中看不出中国土布的质量状况,排除A;BC项材料中不能反映,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的变化 27.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文中说:“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是人们无法否认和拒绝的现实,总的来说它有利于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仅仅依靠市场无法解决国家间消费和福利不平等加剧的问题。在一国范围内,是靠民主政治和福利国家来平衡和制约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现在还没有一个类似的机制。”这段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A.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客观存在 B.全球经济一体化利与弊并存 C.强调全球政治合作的必要性 D.加快推进政治一体化的进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个国家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市场无法解决”,“在全球范围内,现在还没有一个类似的机制”,这就说明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加强全球政治合作具有很强的必要性,故答案为C。A不能反映材料主题;B项材料没有反映;D项不符合史实,加强政治合作是可以的,但不会推进政治一体化进程。 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向全球化发展·影响 28.下列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理解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仁”强调个人修养,规范社会伦理 B.《诗经》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 C.它关注社会和自然,重视人的能力 D.它在当时利于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孔子主张的“仁”有利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主张“仁者爱人”,重视人的能力;《诗经》中的“国风”内容歌颂劳动人民,体现人文精神,故ABC三项正确。孔子“仁” 的思想在当时的形势下对结束分裂、实现统一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故答案为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和早期儒学 29.《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而公孙弘因为《春秋》封官晋爵,成为天下学习的榜样,再结合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可以看出儒学地位的显著提高,故答案为D。AB两项与材料中公孙弘因《春秋》而封官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提倡儒学是政府行为,故排除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0.佛教常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六祖慧能也曾说过: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下列哲学与其修炼的意境相吻合的是( ) A.孔孟之学 B.老庄哲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陆王心学认为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与佛教修炼意境有相通之处,故答案为D。孔孟之学的仁礼观念与注重个人道德修养,老庄哲学的无为,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均与材料所述不吻合,排除ABC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三小题。其中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计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 材料二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三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 (2)材料二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2分) (3)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有何影响?(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4分) 【答案】(1)因素:民心。主张:仁政。(2分) (2)关键:薄敛节俭。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2分) (3)标准:百姓的忧乐。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6分) (4)理念: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一中“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民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孟子的仁政思想主张来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信息可以看出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薄敛节俭;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加强君主专制的角度来看,南宋以后,理学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信息来回答,可以看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是百姓的忧乐;其主张是天下为主,君为客。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继承和批判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 (4)依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是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儒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是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而进行的调整,对上述材料中儒家思想演变过程应从这一角度得出正确认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百家争鸣·孟子思想·汉代儒学正统地位·董仲舒思想·程朱理学·朱熹思想·明清之际儒学·黄宗羲思想。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时代。一方面封建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阴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归纳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股进步思潮的历史意义。(12分) 【答案】时代背景:(政治)封建君主专制高度膨胀;(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思想)正统礼教(程朱理学)腐朽黑暗,近代科技传入开阔人们眼界。(6分) 历史意义: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其所具有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6分,其它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时代背景应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回答,特别是这一时期新的状况,如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近代科技传入开阔了人们眼界,从材料中也可归纳得出。这一时期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从时代背景上来看,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从对以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上看,其所具有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因此可以从时代背景和历史作用来分析得出正确答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时代背景和历史影响 33.中国经济融人世界市场,由被动到主动,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材料二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 模式的认识。 材料三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四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中国形象的影响力日益彰显。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1)材料一中“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西方的冒险事业”各指什么?二者有何内在联系?(3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英美两国创立的市场经济模式分别是什么?(2分)两国新的市场经济模式产生的共同历史原因是什么?(2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2分)并分析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2分) (4)结合史实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说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是怎样树立起这一形象的?(3分) 【答案】(1)含义:中国实行海禁;西方新航路开辟。(2分) 联系: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侵扰中国东南沿海;为维护封建统治,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1分) (2)模式创新:英国实行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或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市场经济模式。(2分)共同原因:资产阶级统治和民主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创新与推动。(2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条件: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发展,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技术手段;对外侵略扩张,输出商品和资本,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为世界市场发展创造条件。(2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积极影响: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充足的劳动力和市场;中国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2分)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决策,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及世贸组织等。(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是指为加强统治,统治者严厉控制对外贸易,即明朝实行的海禁政策;“西方的冒险事业”是指西方国家为了寻求海外财富而进行开辟新航路活动。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走上殖民扩张道路。这种殖民扩张活动遍布世界各地,也影响到中国。面对西方的殖民扩张,为维护封建统治,中国政府更加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2)从材料可以分析得出英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为摆脱经济危机实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两国建立市场经济模式均是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确立的背景下,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根据现实需要而进行的制度创新。 (3)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在世界各地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使得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加大了对外资本输出。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各地进行侵略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加紧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导致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导致小农经济和手工业的破产,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充足的劳动力和市场,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的发展,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通过上述措施,中国改革开放的形象和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地位得以确立。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影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伟大的历史转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