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25X2=50分) 1.《论语》中,孔子门徒在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上多有分歧;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这反映出当时儒学的特征是 A. 思想内涵的丰富性 B. 核心理念的多样性 C. 治国措施的深刻性 D. 传播阶层的广泛性 【答案】A 【解析】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具有丰富的内涵,兼内在修身和外在事功于一体,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表明他的弟子从不同角度继承他的思想,后来分为“主内”和“务外”两派,故A正确;“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B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孔子弟子对儒学的继承,无法体现“传播阶层的广泛性”,排除D。 2.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观点的思想家是 A. 老子 B. 孔子 C. 孟子 D. 韩非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是道家老子的观点,故选A项;孔子和孟子是儒家,韩非子是法家,都和题意不符,故排除BCD项。 3.钱穆认为,这种选拔方式骤看极合情理,然而切实施行中却存在毛病……读书求学,便有诸多限制,读书机会很不易得。但对于一个读书家庭来说却是极为简单的。因此,当时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这种选拔方式”是指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B 【解析】 世官制与读书无关,仅与血缘关系有关,故A错误;察举制看似与读书无关,但是其注重才能,并且最终强调该制度导致结果是“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所以该制度应该是察举制,故B正确;九品中正制主要与门第有关,与读书关系甚小,故C错误;科举制与读书有关,主要依靠才学来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员的垄断,故D错误。 4.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 皇帝制与郡县制 B. 郡县制与刺史制 C. 皇帝制与封国制 D. 丞相制与刺史制 【答案】A 【解析】 “汉承秦制”是指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并发展了秦朝的制度,结合所学可知,皇帝制与郡县制是汉代继承秦朝制度的表现,符合“汉承秦制”,故A项正确;刺史制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地方监察制度,不符合“汉承秦制”,故B、D两项错误;封国制是西汉初年出现的制度,不符合“汉承秦制”,故C项错误。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汉承秦制”的含义和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汉承秦制”的理解和对其表现的识记。 5.在宋代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 军功爵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与科举制的推行有关,科举制的推行扩大了考生的来源,故D项正确;宋朝以科举制为主,并不推行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排除ABC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影响的理解。 6.朱熹编注《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通过四书而深人人心。他的著作中对社会群体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都做了细致的规定,这反映了 A. 理学的主张“存天理、去人欲” B. 朱熹学说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C. 朱熹重视理学的普及化、世俗化 D. 朱熹理学强化等级与秩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对社会群体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都做了细致的规定”可知反映了理学的普及化和世俗化,故选C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故排除A项;成为正统思想的结论无从体现,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理学的普及化和世俗化,而不是等级与秩序的强化,故排除D项。 7.下列宋明理学家中,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观念的是 A. 朱熹 B. 程颢 C. 陆九渊 D. 王阳明 【答案】A 【解析】 【详解】朱熹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故答案为A项。程颢认为“人伦者,天理也”,排除B项;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排除C项;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排除D项。 8.宋明理学家大多倡导“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其目的不包括以下哪一个 A. 巩固封建统治 B. 培养社会责任感 C. 维护社会稳定 D. 禁绝个人欲望 【答案】D 【解析】 【详解】北宋时期,儒家在吸收佛教和道教的基础之上,形成理学思想,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本原,并把“三纲五常”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这些主张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稳定,故A、C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依据“齐家而平天下”可知,理学有利于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理解错误,“灭人欲”不等于禁绝个人欲望,符合题意,故选D项。 9.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其目的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 A. 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B. 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C. 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D. 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扬弃或终结理学”“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清代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在危机中的批判发展,故答案为A。理学注重气节、品质,凸显人性的庄严,以三纲五常约束道德人心,故B项错误。清代儒学不是简单的回归孔孟本源,而是对儒学的批判継承与发展,故C项错误。清初三大儒的进步主张并未成为思想主流,而理学自南宋逐渐发展为官方哲学后,到明初确定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从儒家思想中吸取有意的营养,构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1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源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哪部著作 A.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B. 顾炎武《日知录》 C. 李贽《焚书》 D. 王夫之《船山遗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顾炎武《日知录》中关于“亡国与亡天下”的论断,提出“亡国”是朝代更替,“亡天下”指的是民族的危亡,保天下者,匹夫有责,后来被梁启超总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故选B。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提出各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A错误。李贽思想主张为批判理学和否定孔子学说,否定四书五经,其思想保存在《焚书》中,C错误。王夫之系统批评了宋明理学,作品为《船山遗书》,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顾炎武主张走出家门,重视实践,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后来被梁启超总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1.西塞罗说:“苏格拉底将人们的视野从自然转向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美德、善、恶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苏格拉底的哲学 A. 指出道德的重要性 B. 集中在认识人自己 C. 强调知识重要作用 D. 片面追求功利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说明苏格拉底使哲学成为主要研究人的学问,故B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道德重要性,故A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及知识的重要性,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对功利的追求,排除D。 12.智者运动是西方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智者学派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 人在社会中的作用 B. 知识与美德的关系 C. 雅典工商业的发展方向 D. 自然环境对雅典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答案为A。B是苏格拉底的观点,排除。CD是智者运动出现的背景,排除。 13.彼特拉克在《秘密》中大声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体现了彼特拉克 A. 崇拜古希腊罗马的文化 B. 不信仰基督教 C. 具有人文主义思想 D. 贪图享乐的个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表明彼特拉克具有人文主义思想,故C正确;崇拜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不符合彼特拉克的思想实质,A错误;中世纪西方人是信仰基督教的,B错误;贪图享乐的个性不符合彼特拉克的特点,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解题的关键是“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14.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在他的一部作品中讲了一百个故事,讽刺了基督教会的虚伪与腐败,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讴歌了人性。该作品是 A. 《神曲》 B. 《唐璜》 C. 《十日谈》 D. 《哈姆雷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薄伽丘代表作是《十日谈》,这部著作讽刺了基督教会的虚伪与腐败,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讴歌了人性,选项C正确;神曲是但丁的作品,选项A排除;《唐璜》的作者是拜伦,且不属于文艺复兴时期作品,选项B排除;《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作品,选项D排除。 15.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的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主要反映的是 A. 社会契约论 B. 人民主权说 C. 自由平等 D. 三权分立学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卢梭强调的是人民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在人民的意志下,什么都可以废除,这显然反映的是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的意思是人民在公共意志的基础上订立社会契约,大家都应遵守,A不对。而题干显然没有涉及到自由平等和三权分立的相关内容,C和D不对,答案为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材料体现的主旨是强调人民权力。 16.孟德斯鸠指出:“暴君之所以有权力,正在于他剥夺别人的生命”,“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基于此认识,他提出 A. 人民主权 B. 天赋人权 C. 三权分立 D. 自由平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孟德斯鸠主张实行三权分立来限制权力,选项C正确;孟德斯鸠并未提出人民主权说,选项A排除;天赋人权是卢梭的理论,选项B排除;自由平等不符合材料中要求限制权力的认识,选项D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理解。 17.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被称为“水手之友”的是 A. 指南针 B. 印刷术 C. 造纸术 D. 火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水手之友”可知此项发明用于航海,且属于必备设备,根据所学可知指南针在航海中广泛使用,选项A正确;印刷术、造纸术、火药在航海方面用处有限,因此选项B、C、D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水手之友”的准确解读。 18.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灿烂辉煌,下列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A.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B. 《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理论数学著作 C.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著作 D. 唐宋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书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著作,故C正确。《伤寒杂病论》是奠定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而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是《黄帝内经》,A错误。《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而不是理论数学,C错误。隋唐时期出现雕版印刷术,D错误。 19.“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干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它反映出作者的词风特点是 A. 清新婉约 B. 刚健豪放 C. 通俗易懂 D. 沉郁悲壮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苏轼(北宋)为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把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题材,都纳入词的抒写范围。以豪放奔放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给词注入强劲的生命力。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宋词。 20.近代有美术史家曾言:“文人画不仅形于山水,无物不可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该学者旨在强调文人画的特点是 A. 描绘山水,讲究布局 B. 注重诗意,画中有诗 C. 诗书画印,素养齐全 D. 表现个性,蕴含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文人画……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体现了文人画借物抒情、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的特点,突出个人主观感受,注重蕴含精神,故选D。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其他三项不符合文人画的主要特点,排除A、B、C。 21.“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此诗描述的书法字体 A. 笔画圆匀,富图案美 B. 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C. 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D. 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诗描述的应该是草书,草书的特点是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故选D项;笔画圆匀、富图案美值得应该是篆书,平衡对称,整齐安定是隶书的特点,公正清晰,飞洒活泼是行书的特点,故排除ABC项。 22.一位古董商要出售以下文物:有铭文的青铜器、楷书书写的《道德经》、行书书写的关汉卿《窦娥冤》、隶书刻写的竹简。他最可能是何时何地的商人 A. 东汉洛阳 B. 唐末的长安 C. 北宋的东京 D. 明初的南京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有铭文的青铜器出现在西周,楷书书写的《道德经》出现在两晋时期,关汉卿的《窦娥冤》出现在元朝,隶书出现在秦朝,因此他最有可能是明朝南京的商人。故答案为D项。A项东汉时期,还未出现楷书,《窦娥冤》,排除;B项唐朝时期还未出现《窦娥冤》,排除;C项北宋时期还未出现《窦娥冤》,排除。 【点睛】此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每一种成就的时间记清,从而找到最晚的。 23.关汉卿《窦娥冤》最突出的社会意义是 A. 反映了民间疾苦 B. 提出了民主思想 C. 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 D. 把元杂剧推向顶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窦娥冤》是元杂剧的代表作。解答本题需注意题干的限制语“最突出的社会意义”。作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故选C。 考点:关汉卿的《窦娥冤》。 点评: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24.发生于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虽然时间很短就失败了,但其历史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在 A. 挽救民族危亡 B. 推动政治改革 C. 发展社会经济 D. 促进思想启蒙 【答案】D 【解析】 【详解】 戊戌变法对中国封建思想文化进行猛烈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对后世影响深远。故答案为D项。戊戌变法最终失败,并未能起到挽救民族危亡和推动政治改革的作用,排除A、B项;戊戌变法在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为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不是“影响深远”的表现,排除C项。 25.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其依据包括: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④宣传马克思主义,使新文化运动进入新时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包括①②③,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宣传社会主义思想,而问题强调的的反封建的文化运动,故④与题意不符合,所以本题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 26.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站在时代前列。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什么? (2)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什么?他们的实践行动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5年,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你谈谈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答案】(1)林则徐、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科技(器物) (2)学制度,戊戌变法。 (3)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认识:这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文学等产生深刻影响;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偏向。 【解析】 【详解】(1)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地主阶级抵抗派是林则徐、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科技。 (2)联系所学知识知道20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学习君主立宪制,也就是学习制度。他们的实践活动就是发动了戊戌变法。 (3)从材料“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并联系所学知识得知新文化内容是三提倡三反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认识:根据所学回答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即可。这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文学等产生深刻影响;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偏向。 27.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能反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 (1)据材料一,概括东汉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有何不同。 材料二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4)综上,谈谈你对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 【答案】(1)内容:被举荐者限年龄在40岁以上;察举与考试相结合,有真才实学者方可任用;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 不同:注重血缘门第 (2)影响:打破贵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学风的改良 (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 (4)认识:选拔标准随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变化;选拔制度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由材料“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可见被举荐者限年龄在40岁以上;由材料“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察举与考试相结合,有真才实学者方可任用;由材料“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归纳出科举制被西方国家借鉴,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科举制的影响。 (3)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中“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有效信息不难回答;第二小问,结合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实现国家富强对人才的需求回答。 (4)本问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首先要指出,国家治理离不开人才,选拔制度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演变,从社会发展来看,一定程度体现了公平和公正,说明选拔标准要随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变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