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 2分,共 50分) 1. 在天人关系上,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而荀子认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种现象反映了 A. 荀子承继了孔子的天命观 B. 两者阶级立场相同 C. 地主阶级积极进取的精神 D. 民众信仰混乱无序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孔子主张畏天命,而荀子则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利用规律,体现了荀子代表的地主阶级的积极进取的精神,C符合题意;材料所述孔子和荀子的对天命的态度截然不同,A不正确;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荀子则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B不正确;D说法本身不正确。 点睛: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后世影响深远,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对各学派的阶级属性有所掌握,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墨子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等。 2. “昔日维系社会之纲纪逐渐失效,且诸侯强大之事实,与攻伐兼并,互为因果。……侵略与自卫皆有待于富强。于是君权之扩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国任法术之途径矣。”这一论断说明了 A. 大一统局面形成原因 B. 百家争鸣产生的必然性 C. 法家思想兴起的背景 D. 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动机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兼并,为在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中取胜,要求扩展君主的权力,由此可知其符合法家思的主张,材料即阐述的是法家思想产生的背景,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大一统问题,A不正确;材料指向性非常明确,主张也与法家相似,不是对百家争鸣思想的整体描述,B不正确;董仲舒是所面临的社会背景与材料不符,D不正确。 点睛: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是由当时所处的政治、经济的一种反映,因此对某一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原因,应该从当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寻找。 3. 汉武帝时,创用了年号纪年法,天下太平无事年号就照旧使用下去,如有天灾人祸,就会着 手改元易号。影响汉武帝这一做法的是 A. “天人感应”学说 B. “为政以德”学说 C. “大一统”的主张 D. “三纲五常”学说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如有天灾人祸,就会着手改元易号”可知,年号能不能被延续,很大程度上受天灾人祸的影响,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德治,B不正确;材料所述与“大一统”思想无关,C不正确;D三纲五常思想,与材料无关。 点睛: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的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巩固政治上的统一,使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正统思想。 4. 王阳明认为,学贵自得。不要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孔子所言未必正确,普通人言论也有可取之处,判断是非的标准应该以自己内心的判断为准绳。这一言论 A. 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强调“心即理”与“知行合一” C. 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 D. 主张思想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答案】D 【解析】材料“不要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孔子所言未必正确,普通人言论也有可取之处,判断是非的标准应该以自己内心的判断为准绳”体现了其主张人的内心思想的自由,D符合题意;A与史实不符,王阳明的心学是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材料没有体现“知行合一”,B不正确;朱熹的穷理的方法和王阳明所述不同,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学习和观察,C不正确。 点睛: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同属理学的范畴,他们都坚持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只是程朱理学认为天理独立于人体之外,若想找寻天理必须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才能有所成就,故程朱理学属于哲学派别中的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则认为天理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必须通过反省自身,摒除欲望才能达到对天理的体悟,故属哲学派别中的主观唯心主义。 5. 孟子说过,破坏仁的人谓之贼,破坏义的人谓之残,把仁义都破坏的人谓之独夫。听说诛一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下列思想家中提出与孟子观点相似的是 A. 卢梭 B. 黄宗羲 C. 伏尔泰 D. 霍布斯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孟子强调对于破坏仁义的君主应该被推翻,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观点有某些相似之处,A符合题意;BCD均反对君主专制,与材料主旨不符。 6. 继普罗泰戈拉之后的智者进一步强调“自然”,认为“自然”高于“法律”,因此把人分为希腊人和野蛮人是对自然的限制和束缚,甚至可以说这种人为法律是“人类的暴君”。由此可见,智者 A. 否定神的权威,凸显人的地位 B. 强调法律至上,君权服从法律 C. 认为人人平等,鼓吹自然权利 D. 主张理性至上,强调人无贵贱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智者们主张打破希腊人和野蛮人的限制和约束,强调人的自然权利的平等,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对神的否定,A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自然应高于法律,不是突出法律至上,B不正确;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D不正确。 7. 中世纪的西欧,罗马天主教教廷只允许用拉丁文翻译《圣经》,并且只有神职人员才可以诠释《圣经》。宗教改革期间,马丁•路德用德文翻译《圣经》。他的这种行为在当时 A.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地位 B. 打破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C. 推动了人们民主意识的觉醒 D. 肯定了人们信仰的独立与平等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用民族语言来翻译圣经,便于德国民众阅读,是对天主教会传统权威的侵犯和否定,肯定了信仰的独立与平等,D正确;A与史实不符,宗教改革依然主张信仰上帝;B是文艺复兴的作用;C材料没有涉及民主意识问题。 8. 但丁在《神曲》中将地狱的第一层描绘为关押不信基督教的人,其中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荷马史诗中的英雄赫克托尔等。在整个阴森恐怖的地狱中,也只有这一块地方是光亮的,有宏伟的城堡、美丽的溪流与青翠的草地。这表明诗人 A. 崇拜古典学术 B. 倡导宗教改革 C. 追求民主政治 D. 反对信仰上帝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但丁对地狱第一层作了特殊的处理,这些所谓的异教徒住的是宏伟的城堡,周围有美丽的溪流等,从中可以看出但丁对古典学术的崇拜,为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者研究古代学术的风气作了先导,A正确;B但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不正确;C追求民主政治与材料无关;D材料没有涉及反对信仰上帝的信息。 9. 康德曾经提出:“我不得不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腾出位置。”“自由不是让你想做什么就做 什么。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上述言论说明了他 A. 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 B. 彻底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宗旨 C. 力图摆脱宗教的束缚 D. 科学诠释了启蒙运动的目的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了康德通过对“知识”领域内各种独断的“意见”的批判而转向了“信念(信仰)”的领域,通过信仰来约束人的行为,即人要运用自己的理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是对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A正确;B说法与史实不符,康德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C与材料主旨无关;材料没有涉及启蒙运动的目的,D不正确。 10. “笔法变化丰富,起承转合,似断若连,笔力劲健,速度匀畅,自然含蓄,不激不厉”。下列作品与上述字体特点相似的是 A. B. C. D. 【答案】B .................. 11. 中国古代火药与指南针早已发明,但火药在唐末开始应用于军事,指南针则在北宋开始应用于航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儒学复兴推动技术发展 B. 思想解放促进技术发展 C. 佛教盛行推动技术革新 D. 社会需求推动技术革新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火药和指南针发明较早,但真正投入到实践运用时间较迟,究其原因在于需求的缺乏,D符合题意;A与火药指南针的运用无关;B唐宋时期没有明显的思想解放运动;C佛教盛行与科技发展无关。 12. 宋代绘画采用静观的取材方式,淡化绘画的色彩,构图简略,崇尚荒寒、雅逸,追求天人合 一的审美境界,从而构成宋代绘画的整体风貌。这说明 A. 宋代绘画深受唐代影响 B. 绘画是社会现实的再现 C. 宋代文人深受理学影响 D. 风俗绘画更受市民喜爱 【答案】C 【解析】一种艺术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有着广阔的社会文化与时代背景,结合北宋时期的程朱理学的产生,影响这一时期的绘画审美倾向于追求自然的闲雅境界,与材料相符,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唐宋绘画艺术之间的联系,A不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理学思想对绘画的影响,不能得出绘画反映整个宋代社会现实,B不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风俗画的特点,D不正确。 13.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年轻时曾向他的老师表示要献身于理论物理学,老师劝他说:“年轻人,物理学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了,将一生献给这门学科,太可惜了。”后来用成果否定了上述观点的科学家是 A. 伽利略 B. 法拉第 C. 牛顿 D. 爱因斯坦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绝对的时空观,在相对论产生之前,人们以为经典力学的发现,使得物理学发展到了没有可以探知的程度,以此由了材料中观点的出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是对材料观点的否定,D符合题意;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早于牛顿经典力学的发现,故排除A;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与材料的论述信息无关,故B错误; C人们错误的认为经典力学的发现,使得物理学不存在可以探知的领域,故错误。 14. 阅读《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有关情况表》,下列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B. 科技成就都以科学理论重大突破为基础 C. 科学成果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越来越快 D. 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越来越大 【答案】C 【解析】蒸汽机、发电机和计算机分别是人类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性发明。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三项发明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生产推广的年差逐渐缩小,反映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C符合题意;二三次科技革命的科技含量远远高于第一次,A说法不正确;第一次科技革命发明创造主要来自于工人实践,B不正确;D材料无从体现。 15. 洋务运动时期展开了激烈的体用之争,奕提出:“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犹目为东来法。”其动机为 A. 减少“以夷变夏”非难的阻力 B. 借“本来之学”强化国学地位 C. 为“中西同源”提供理论依据 D. 借“西学中源”说以阻止改革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人学习西学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意即中体西用,材料反映了洋务派“西学中源”的理论,洋务派提出该理论的目的在于减少洋务运动的阻力,A正确; BCD均与材料目的不同。 16. 1919年,胡适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认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是手段,通过梳理、研究、评判旧有的学术思想,达到再造文明的目的。这体现了胡适 A. 没有认识到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B. 全面客观地评价了东西方的文化 C. 致力于复兴国学抵制文化侵略 D. 欲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D 17. 孙中山说:“前代革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其主张说明 A. 三民主义思想开始走向成熟 B. “主权在民”是三民主义思想的发展 C.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可知,材料体现了进行民族革命和民生主义(社会革命)的主张,“国体民生,尚当变更”指的是进行政治革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说明三民主义基本成熟,A符合题意;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补充,B不正确;C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D不正确。 点睛: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内容为:民族主义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民权主义,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其中民族主义是前提,民权主义是核心,民生主义是补充。 18. 20世纪 30年代,党内有人提出:将准备城市工人的总同盟罢工和武装起义作为党最主要的任务,还要求根据地的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配合攻打中心城市。又提出“坚决打击富农”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主张。这一现象表明了 A. 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尚未开始 B. 党内存在教条主义倾向 C. 马克思主义思想无法本土化 D. 共产国际阻挠中国革命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20世纪30年代党内一些人不顾实际主张主动出击,犯了左倾冒进主义错误,B符合题意;A说法不正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说明已经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C与史实不符,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材料没有体现共产国际的主张,D不正确。 点睛: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但有时也存在着盲目照抄照搬苏俄经验的做法,左倾错误对革命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客观对待。 19. 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指出,“各种对抗强权的根本主义,为‘平民主义’。主张群众联合,向强权者发起‘呼声革命’———面包的呼声、自由的呼声、平等的呼声,即‘无血革命’,不致张起大搅乱。”其核心内容是 A. 主张创建农村政权 B. 主张平民革命 C. 倡导组建工人政党 D. 呼吁社会改良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主张群众联合,向强权者为持续的‘忠告运动’,实行‘呼声革命’”说明此时的毛泽东主张社会改革但希望用改良的方式,C符合题意; A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主张“无血革命”,B表述与材料相反。 20. 老百姓曾朴素地概括邓小平理论为“一块石头两只猫,三个梨儿四只鸡,五十加一百”。“两只猫”指的是“不管白猫黑猫,捉得住老鼠就是好猫”,那么“一块石头”指的是 A. 以“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统一的大业 B. 改革开放基本路线坚持一百年不动摇 C. 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为基石 D. 摸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谓“一块石头”,指的是改革开放和搞经济特区前无古人,允许大家摸着石头过河,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祖国统一问题,A不正确;BC均与“一个石头”的含义不符。 21. 1952年,我国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大调整,大力发展工科院校,而综合性院校则明显减 少。1953年,教育事业纳入国家计划轨道。1961-1963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教育事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由此可见,新中国教育 A. 受到“左”倾错误较大影响 B. 教育目的具有时代性 C. 教育方针坚持“全面发展” D. 侧重政治而忽视科技 【答案】B 【解析】材料所述1952年为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对教育进行了调整,1961年为适应八字方针的需要再度进行了调整,说明新中国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调整,B符合题意;A说法本身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正常的教育改革,不是左倾冒进的表现;全面发展材料无从体现,C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治对教育的影响,D不正确。 22. 纪录片《东方巨响》,真实地表现了我党三代领导人对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倾注的心血,真切反映了“两弹一星”的成功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下列科技成就与原子弹研制成功同属于60年代的是 A. 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B. 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C. “南优 2号”选育成功 D. “银河 I号”计算机研制成功 【答案】B 【解析】A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80年代,排除;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符合题意;C是在1973年,与题意不符;D是在1983年,与材料不符。 23. “它将形式主义艺术发挥到极致,认为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要表现出主观化了的客观。它不是片面追求外光,而是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下列作品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印象画派是将形式主义艺术发挥到极致,几乎不顾及任何题材和内容。在艺术表现上,后印象派更加强调构成关系,认为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出“主观化了的客观”。他们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时,不是片面追求外光,而是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代表人物塞尚、梵高等,分析选项B符合题意;A是现实主义绘画;C是莫奈的作品属于印象画派,但风格与材料不符;D是浪漫主义作品。 点睛:本题考查了近代西方绘画艺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对近代西方绘画的各流派的特点及代表人物有所掌握,此类试题的考查侧重对材料的理解,以材料描述为依据,选择对应风格的作品,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要求较高。 24. 英国作家司各特(1771-1832)的小说冲破了同时期文坛只知凭空虚构的创作模式,成功地把奇特的艺术想象和真实的历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了一种既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又有丰富的历史内涵的真正的历史小说,吸引了大批读者。这表明司各特的小说 A. 修正了浪漫主义的缺陷 B. 反映了人对“理性王国”的愤懑与失望 C. 有再现社会风貌的特色 D. 反映了科技发展给人带来的浮躁与迷惘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成功地把奇特的艺术想象和真实的历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了一种既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又有丰富的历史内涵的真正的历史小说”可以得出司各特的小说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映,C符合题意;A与材料主旨无关;B是浪漫主义兴起的原因;D与材料所述不符。 25. 恩格斯在 1895年进行了反思:“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从1848年起经济革命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在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以及最近在俄国刚刚真正确立了大工业,而德国简直就成了一个头等工业国,———这一切都是以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可见这个基础在 1848年还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这可以用来证明 A. 科学理论能够自我完善 B. 历史叙述真实性易受到时代影响 C. 历史评价具有时代特性 D. 工业革命对科学理论形成的贡献 【答案】A 【解析】1848年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就像 封建专制一样,已经走到了历史末路,所以应该用 暴力革命推翻它,但是他判断错了。1895年恩格斯反思说:“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 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程度。”恩格斯没有分析当时判断失误的具体原因。失误的主要原因就是对资本主义的错误认识、偏见、歪曲。恩格斯修正原先的结论,说明了马克恩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A正确;BCD均与材料所述不符。 点睛:马克思主义产生后也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各国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均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尚书》记载说:“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其意是说民众是国家的根基,在治理国家中必须敬民、重民、爱民、修善德行,敬重民众的力量……明、 清之际是天崩地解的时代,黄宗羲把“君为主,天下为客”颠倒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是与古代的以民为本主张的本质区别。他还说:“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 ———摘编自陈谷嘉《中国文明起源的特殊路径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材料二 欧洲启蒙思想关于改革提出了许多建议,如在政治上实行“主权在民”的理论,各级官吏都是人民公仆,一旦政府压迫人民,人民就有权利推翻它。这些建议的出发点,便是天赋人权的观念,即每一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自由平等的权利是天赋的,任何人都不能剥夺这些权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变化及其在近代新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黄宗羲和欧洲启蒙思想家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不同思想观念形成的社会根源。 【答案】(1)变化:社会和国家的主人由君主变成人民,从强调统治者敬民、重民、爱民到强调争取 人的权利与自由。 近代发展:主张学习西方,倡导主权在民,实行民主选举,建立民主政体。 (2)同:都反对君主专制,肯定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 异:黄宗羲推崇君臣共治,以民为本;欧洲启蒙思想提倡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肯定人权。 社会根源:明清之际中国资本主义还处在萌芽阶段,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君主专制的强化和未能突破传统儒学的限制。欧洲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1)据材料“民众是国家的根基,在治理国家中必须敬民、重民、爱民、修善德行,敬重民众的力量”、“天下为主,君为客”即可得出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近代民主思想结合近代民主政治思想加以回答即可。 (2)第一问,相同据材料“天下为主,君为客”、“主权在民”可以得出均主张反对君主专制,肯定人的地位。不同,据材料“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自由平等的权利是天赋的”、“主权在民”可以得出二者的区别。第二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所处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加以回答。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自主创新技术简略名目 资料整理自冯国超《中国文明史》,光明日报社,2003 材料二 纵观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科技发展状况,古代以自主创新为主,近代以模仿跟进为主,现代则根据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理性分析形势,在具体领域采用最有效的创新策略的同时,积极鼓励自主创新。 ———杨帆、石金涛《中国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历程———追溯儒家伦理动因》 材料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为建设科技强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 10月 18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并分析其遥遥领先世 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科技发展为何由自主创新进入模仿创新阶段?请分别举出近代模仿创新和现代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各两项。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答案】(1)特点:技术以自主创新为主;技术主要服务于农业;传统科技领域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重经验概括,轻视实验和推理;重实用,不重理论和规律的研究。 原因: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经济基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中央集权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与重视(政治条件);各族人民善于总结继承前人成果和自身不懈探索。 (2)说明: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使科技发明和运用缺乏动力;长期“重农抑商”和明清时期“海禁”、闭关自守政策,阻碍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儒家思想的长期统治,磨灭了人们的自主创新精神;西方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传入,向西方学习潮流的兴起,客观上使得中国科技发展由自主创新变为模仿创新。 举例:近代———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通车;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现代———1965年我国实现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73年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成功。宣 (3) 示例一: 论题:科技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阐述: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创新史,每一次科技的重大进步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比如蒸汽机的发明让人类步入了蒸汽时代,电力广泛使用和内燃机的发明将人类推进到电气时代,电脑的普及则标志着人们步入了信息时代。由此可见,科技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是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 论题:科技创新决定着国家的兴衰。 阐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古代科技领先,尤其四大发明的诞生造就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仅使一个强大的中国闻名于世,也对世界文明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近代科技的落后带来了中国长期被动挨打的局面。如今,改革开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铁高歌猛进,“嫦娥”成功飞天,使中国再次成为世界强国。由此可见,科技进步、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 【解析】(1)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并结合材料信息加以回答即可。第二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 (2)第一问结合明清时期我国科技没有向近代转化的原因加以回答,主要受制于当时的君主专制,自然经济,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和思想专制等。第二问结合近代科技和现在科技的相关知识加以回答。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据上述回答可知,科技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一个国家社会进步,以此确定主题,如科技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发展关系国家兴衰,或当今时代的竞争是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等,侧重科技发展的作用即可,结合史实加以论述,做到言之有理,史论结合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