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八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八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乌鲁木齐八一中学高2021届18-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 历史试卷 ‎ ‎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学校:姓名: 班级: ‎ ‎ ‎ 第I卷(共60分)‎ ‎1.元代王祯《农书》记载:“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该记载反映了 A. 冶炼技术的发展 B. 水利工程的兴修 C. 灌溉工具的改进 D. 铁制农具的出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描述的是东汉时期发明的水排,这种工具是利用水力冶铁,说明古代冶炼技术的发展,A正确;材料中论述的不是水利工程,B错误;材料论述的也不是灌溉工具,C错误;铁制农具的出现是春秋时期,D错误。‎ ‎2.列宁在俄国这个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富有创新意义的成功探索。这一举措是指 A. 新经济政策 B. 斯大林模式体制的建立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混合经济体制的实施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俄国这个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故选A。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探索出的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排除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俄国生产力落后的实际情况,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排除C;混合经济体制是二战后英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排除D。‎ ‎3.《邓小平时代》记载:“1978年,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中,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他)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得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材料佐证当时邓小平最具远见的是 A. 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 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 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 D. 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伟大的构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1978年,邓小平……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构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故A正确;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材料内容与此无关,故B排除;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材料也没有反映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故C排除;材料未涉及“一国两制”伟大的构想,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1978年……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开放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4.观察下图,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 海南经济特区的建立 B. 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C.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 D. 沿海经济开发带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图片为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这是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故选B。海南经济特区的建立建立于1988年,时间与题意不符,排除A;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于1980年,排除C;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金三角座谈会,提出把上述三个“三角”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排除D。‎ ‎5.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这说明 A. 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B. 民主共和的观念渐入人心 C. 流行文化代表社会主流方向 D. 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近代宁波妇女发型受苏沪的影响,“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反映当时中国关注日本社会有关,“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可知这时期受辛亥革命推翻满洲统治而提倡兴汉的影响,说明不同时期的发型变化体现了 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故D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女性发型变化的原因,没有涉及到女性社会地位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女性发型的变化受到社会变化的影响,能够折射出当时社会变化,没有涉及到民主共和的观念渐入人心,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女性发型受到社会变化的影响,没有涉及到流行文化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 ‎6.纪录片《复兴之路》在描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时讲道:“共和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等等”。其原因是 A. 一五计划实施 B. 三大改造的进行 C.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 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时重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材料中“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等”都是重工业,与之相符,而且“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相符。故答案为A项。B项,三大改造主要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与材料中“工业化建设”不符,排除;C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主要是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主体了,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制度也基本建立,与材料中“工业化建设”不符,排除;D项,国有企业改革是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之一,与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初期”不符,排除。‎ ‎7.我国近代著名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生产的“红金龙”香烟烟盒上写着:“今有烟二种,一为国货,其一则否。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利权,否则为国家增漏卮矣。”由此可以看出 ‎①为追求利润而不惜欺骗国人 ‎②有利于抵制外来经济侵略 ‎③争尝异味乃人之普遍心理 ‎④反映了民族资本家的爱国精神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今有烟二种,一为国货,其一则否。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利权,否则为国家增漏卮矣”反映出近代民族企业提倡国货、实业救国的精神,这有利于抵制外来经济侵略,故②④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欺骗国人,材料显然无法说明争尝异味的普遍心理,故①③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BD错误。‎ ‎8.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不包括 A. 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B. 西方福利国家战后得到发展 C.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出现“知识经济”‎ D. 出现滞胀状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和“知识经济”,都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不符合题干要求。“滞胀状态”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发展滞缓,与通货膨胀并存,不是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ABC项,综上分析可知,此三项都是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正确解答本题,要明确题干“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不包括”要求,避免答非所问。‎ ‎9.《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书中指出:“从1953—1956年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中国实现了对全社会各种行业的国有化或称作集体化运动,公有制经济得以确立。”这里的“国有化”或“集体化运动”是指 A.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 “大跃进”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文化大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1953—1956年……中国实现了对全社会各种行业国有化或称作集体化运动,公有制经济得以确立”反映了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故A正确;“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BC排除;“文化大革命”开始于1966年,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1953—1956年……公有制经济得以确立”,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0.‎1522年9月6日,某国国王举行嘉奖仪式,特地制作了一个地球仪,赠送给生还的18位勇士,说:“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该国王嘉奖18位勇士的主要原因是他们 A. 最早到达非洲最南端,开辟了前往东方的航道 B. 横跨三大洋,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C. 作为友谊使者,开通了亚洲与非洲的海上航路 D. 四次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1522年9月6日,麦哲伦船队剩余18人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因此受到西班牙国王的嘉奖,故B项正确;迪亚士最早到达非洲最南端,开辟了前往东方的航道,故A项错误;郑和作为友谊使者,开通了亚洲与非洲的海上航路,故C项错误;哥伦布四次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故D项错误。‎ ‎11.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人类工业文明进程中的里程碑,它们都 A. 始于纺织业 B. 从英国开始扩展到各国 C.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D. 以电力作为能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答案为C项。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并拓展到其他行业部门,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行业部门同时出现,排除;B项,从英国扩展到各国只适合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D项,以电力作为能源只适合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2.‎ 六集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反映了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全片分别以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为主题线索,其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应该在 A. 千年巨变 B. 中国新生 C. 伟大转折 D. 世纪跨越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复兴之路》六集分别对应的时期如下:第一集:千年局变,辛亥革命时期;第二集:峥嵘岁月,民国时期;第三集:中国新生,新中国成立之初;第四集:伟大转折,建国五十年;第五集:世纪跨越,二十世纪末;第六集:继往开来,二十一世纪初。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故答案为C项。AB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千年巨变对应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新生对应新中国成立之初,世纪跨越对应的是二十一世纪初,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不符,排除。‎ ‎13.我国成为当今世界上少有的一个工业体系完备的大国。奠定我国工业化初步基础的是 A. 新中国的成立 B. 土地改革完成 C. “一五计划”的实施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选C。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真正实现了中国农民数千年来得到土地的奋斗目标,使农民真正从经济上翻身作了主人,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中共领导的城市经济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设问角度“奠定我国工业化初步基础”,然后结合所学进行判断。‎ ‎14.某班同学在一次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扩张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下列提出的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A.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 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深重的灾难 C. 其目的是传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 促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扩张的目的是寻找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故C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殖民扩张扩大了市场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故A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殖民扩张的掠夺性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深重的灾难,故B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故D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 ‎15.有学者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运营,并不总是有利于、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有必要,这种运营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对上述这一概括性评语中的关键词理解错误的是 A. “应当保留”指保持资本主义 B. “经济的运营”指市场经济机制 C. “改进和补充”指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D. “普遍福利”指建立“福利国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分析材料,罗斯福实际上强调了自由运行的经济,即市场经济模式有时候会出现问题,政府主导私营经济进行改进是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方法,但应该保留这种私营性质,即资本主义制度。福利国家是在战后建立的,因此D项错误,故选D项;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材料中的“应当保留”、“经济的运营”都是针对资本主义和原来市场经济而言的,“改进和补充”则是强调通过国家干预增进社会福利,故AB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需要了解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内容,并结合题目材料分析即可。‎ ‎16.‎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发下表篇题为《乡镇工业看苏南,家庭工业看浙南——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报道,并提出“温州模式”的概念。“温州模式”能够出现的前提是 A. 国有企业经营困难 B. 城市基本实现工业化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D. 人民公社体制的变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温州地区从事家庭手工业的很多,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村出现了多种经营方式,自主性增强,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温州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没有涉及国营企业经营困难的信息,故A错误;由材料“乡镇企业看苏南”可知,材料只是反映的是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没有涉及城市工业化的信息,故B错误;人民公社体制此时早已结束,故D错误。‎ ‎17.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材料说明 A. 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变迁 B. 社会精英倡导移风易俗 C. 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废止缠足 D. 戊戌变法影响习俗变迁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可知,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社会精英倡导移风易俗。故答案为B项。A项,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社会各阶层接受”说法太过绝对,材料仅反映了部分官员“劝诫缠足”,没有反映其他社会阶层的态度,排除;D项,戊戌变法于1898年已经失败,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 ‎18.下列民谣能反映辛亥革命引起社会风貌变化的有 ‎①剪发兴,辫子灭 ‎②天足兴,纤足灭 ‎③阳历兴,阴历灭 ‎④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等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这是近代社会风貌的改变,这一切都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果。综上分析可知,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ACD项,此三项所包含的符合题意的序号不全,排除。‎ ‎19.观察以下图片,促使人类的交通工具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原因是 A. 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B. 垄断组织的出现 C.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D. 思想观念的转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仔细观察图片发现“马拉车”是工业革命前的交通方式,“蒸汽机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交通工具,“早期三轮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交通工具,据此得出:促使人类的交通工具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故答案为A项。B项,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属于生产组织形式,而且与交通工具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强调的是贸易范围的扩大,与交通工具的革命性变化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思想观念的转变与交通工具无关,排除。‎ ‎【点睛】因果关系类的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要注重两点:a.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b.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 ‎20.“信息能将电气传,霎时万里寄华笺。行名推累葛蓝姆,铁线曾从海底穿。”这首近代中国的竹枝词赞叹的是 A. 轮船 B. 电车 C. 电话 D. 有线电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主要是强调用有线电报这种“电气传”的新的通讯手段实现了“霎时万里寄华笺”,D项符合题意;A项是交通工具,不是通讯工具,排除;B项是交通工具,不是通讯工具,排除;C项是传递语音,不是华笺,排除。故选D。‎ ‎21.1939—1955年,英国以燃料、食品等为代表的被管制商品的黑市交易非常活跃,“汽油劵”更一度成为“硬通货”在市场流行,这对英国经济造成了较大影响。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 B. 战争造成英国物资短缺 C.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 英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以燃料、食品等为代表的被管制商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故C项正确。题目中提及的黑市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无关,故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战争对经济的影响且无法体现英国物资短缺,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提及国家对经济千预的影响,英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不符合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故D项排除。‎ ‎22.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一组历史图片,该组图片体现的最恰当的主题是 A. 经济结构的变动 B. 列强的经济侵略 C. 民族工业的兴起 D. 自强求富的探索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组图片从左到右依次反映了自然经济、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因此反映了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古代中国农村的经济结构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到近代随着列强的入侵,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在此基础上中国开始产生近代民族工业,又进一步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故答案为A项。BCD项,与列强的经济侵略对应的是1863年俄在华顺丰砖茶厂;与民族工业的兴起对应的是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与自强求富的探索对应的是洋务运动开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都不能反映整体特征,只是局部,不符合题意,排除。‎ ‎23.对清朝闭关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使中国失去了贸易主动权 ‎②阻碍了中外科技交流 ‎③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④有效抵御了西方的殖民侵略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清时期中国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使中国失去了贸易主动权,扼杀了对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同时它也阻碍了阻碍了中外科技交流,使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与西方,故①②③正确;1840年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未有效抵御了西方的殖民侵略,故④错误。综上所述,选B。ACD均含有④,排除。‎ ‎24.1956年2月,《人民日报》接连发表《不要轻易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经营制度》、《慎重地改造城市小商店》、《慎重地从经济上逐步改组公私合营企业》等社论。这些社论旨在 A. 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B. 强调稳步推进工商业改造 C. 重申开展“一五”计划的意义 D. 宣传国民经济恢复的成就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改造城市小商店”“改组公私合营企业”可以看出,社论讨论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从“慎重地”可以看出,社论认为工商业改造应当稳步推进。故答案为B项。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尚未结束,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一五”计划,排除C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经完成,排除D项。‎ ‎25.纪录片《大国崛起》中讲道:“(当时苏联)要对农民做让步,要允许农民能够个体地经营自己的经济,允许市场的存在,要利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准备条件。”当时苏联的这项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 D. 农业集体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要利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为社会主义建设准备条件”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故答案为B项。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经济的手段控制社会的金融,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与材料中“允许市场的存在,要利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不符,排除;CD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的措施,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而且与材料中“要利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不符,排除。‎ ‎26.据如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民生问题成为国家财政支出关注的重点 B. 对外开放政策推动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C. 民营企业成为社会投资主体的趋势加强 D. 经济建设支出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图中可知,1950--1978经济建设支出有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比如1953-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投入较多,1958-1961年大跃进时期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故D正确;图示为1950-1978年经济建设支出,无法体现出是民生问题,排除A。对外开放是从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开始的,实际上是从1979年才开始的,B与时间不符,B错误。 材料只涉及财政支出的变化,无法得出民营企业是主体。再者,三大改造完成至十一届三中全会,民营企业在中国几乎不存在,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题的关键是看懂图的内容。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由于历史内容极为丰富,并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史学方法也就不能单一化,而应该丰富多样。史学家在具体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时,亦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 ‎27.1949年4月,刘少奇在《天津工作问题》调查提纲中写道:“为在党的总路线之下实现发展生产的目的,必须正确确立与改善一下各方面的关系: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这一思想 A. 有利于推动堂的工作重心转移 B. 准确指出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C. 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方针 D. 为社会主义改造提醒了理论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设一个国强民富的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就确定的奋斗目标,早在1949年3月举行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就明确党的工作重心将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善一下各方面的关系: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可知这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了新中国成立后要改善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等各方面的关系,没有指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故B选项错误;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中的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材料没有体现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不是材料内容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理论基础,故D选项错误。‎ ‎28.‎ 铁匠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专为美国商人经营的船坞加工、打制船坞零件,后来转化为近代企业。对上述史实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发昌机器厂设厂之初的性质仍属于传统手工工场 B. 美国大规模的资本输出为加工业提供了可能 C. 集中体现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实业救国思潮 D. 发昌机器厂的创办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铁匠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专为美国商人经营的船坞加工、打制船坞零件”可知,发昌机器厂设厂之初的性质仍属于传统手工工场,但“后来转化为近代企业”,说明它后期采用了机器生产。故答案为A项。B项,美国商人经营的船坞,并不能说明美国对中国大规模的资本输出,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办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此时近代民族工业刚刚兴起,而实业救国成为一种社会思潮是在民国时期,该项的分析不正确,排除;D项,发昌机器厂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它一产生就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注意的压迫,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不符合史实,排除。‎ ‎29.“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是 A. 商品经济的发达 B. 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 政府的大力推广 D. 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从宋代到明代,我国的棉纺织技术不断进步,“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回忆教材知识可知,元代的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导致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因此造成“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棉纺织技术的进步。故答案为B项。AD项,通过材料可知“这些变化”指的是从宋代起棉花日益成为重要的纺织原料且到明代最终超过了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棉纺织业的发展推动了从宋代到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使棉花成为经济作物,所以这两项是材料中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而非前提条件,排除;C项,政府政策是各个王朝的共性,不能作为宋元明时期个性发展的原因,排除。‎ ‎30.《周礼·考工记》记载:“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剂);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金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乾之齐;金锡半谓之鉴、遂之齐”。该史料说明了 A. 西周青铜器制造水平高超 B. 西周冶炼和淬火工艺发展 C. 青铜器按照礼制要求制作 D. 周代的青铜器大多为礼器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是古人对青铜器合金比例的记载,体现出西周青铜器制造水平高超,A正确;淬火工艺出现于西汉时期,B错误;材料说明的是青铜器的制作技术,不是说明按照礼制要求制作,C错误;材料不是说明青铜器的用途,D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高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民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有何目的?‎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的商业发展状况。‎ ‎【答案】(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目的:保护小农经济;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战国时战争不断,商业影响兵源;农业生产危及政权统治。‎ ‎(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 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 ‎(3)状况: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监管;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解析】‎ ‎【详解】第(1)问,“态度”,依据材料一信息“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概括得出:孟子主张农商平等,商鞅主张重农抑商。“目的”,依据所学知识从保护小农经济、商业影响农业生产、商业影响兵源、农业生产关乎政权统治等角度分析。‎ 第(2)问,“措施”,依据材料二信息“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概括得出:征收算缗、告缗。“目的”依据材料信息“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等角度分析。‎ 第(3)问,“状况”,依据材料三信息“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空限制、海外贸易更加兴盛、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等角度分析。‎ ‎32.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前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早期主要民族企业一览表(部分)‎ 企业名称 地点 资本 雇工 所用机器或产量 继昌隆缫丝厂 广东南海 ‎1万元 ‎700人 使用蒸汽动力 贻来牟机器磨房 天津 ‎7万元 ‎10人 机器磨面 通久源轧花厂 宁波 ‎5万两 ‎400人 新式轧花机40台 宏远堂机器造纸公司 广州 ‎15万两 每周产纸40吨 燮昌火柴公司 上海 ‎5万两 ‎800人 日产火柴50箱 ‎——摘编自林丙义《中国通史》‎ 材料二 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从制度选择的层面去考察,在世界范围内,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从方法或具体路径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按照陈云的说法:“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 ‎——沙健孙《毛泽东思想通论》‎ 材料三 ‎ 材料四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早期民族企业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初期工业化建设的规划。‎ ‎(3)材料三的粮食产量变化得益于哪一改革措施?该措施对我国农村经济有何影响?‎ ‎(4)材料四中邓小平阐明了什么观点?在此基础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什么?‎ ‎【答案】(1)特点:主要集中于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地区;投资较少,力量薄弱。‎ ‎(2)规划: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如回答“一五计划”也可酌情给分)‎ ‎(3)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改变了农村经济形势;改变农村社会面貌。‎ ‎(4)观点: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地点、资本、雇工、所用机器或产量”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结构、分布地区、投资规模、技术力量等方面指出中国近代早期民族企业的特点。‎ ‎(2)规划,结合材料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等方面简述新中国初期工业化建设的规划。‎ ‎(3)措施,据材料三的粮食产量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角度回答这得益于哪一改革措施。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生产力等方面回答该措施对我国农村经济有何影响。‎ ‎(4)观点,据材料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手段、社会主义本质等方面回答材料中邓小平阐明了什么观点。目标,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面回答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雅典,除了将军和司库官之外,所有官吏均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抽签选出。同时还规定,出十将军外,所有军政官吏,任期都是一年,不得连选连任。如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五百人议事会,即由30岁以上的全体公民抽签选出;有6000名陪审员组成的公众法庭的选举办法也是抽签。‎ ‎——摘编自陈德正《古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浅析》‎ 材料二 ‎ 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由于英国政府管理的混乱、低效率,给军队造成了相当大的伤亡……1870年6月,英国政府颁布枢密院令。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持有文官事务员会资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从此以后,一切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事务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 ‎——摘编自杜丽《英国公务员制度形成的历史与贡献》‎ 材料三 在撒切尔执政时期,英国政府开始改革文官队伍,力求使得文官的知识体系更好地与现实需求契合。通过对文官的“通才”选拔中可能存在“专业缺位”的问题进行改革,英国要求文官在具有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通某个专业领域,于是“专业性”逐渐成为了对文官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 ‎——摘编自吴俊桥《关于英国公务员制度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雅典官吏任用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公务员制度的作用。‎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英国公务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 ‎【答案】(1)特点:轮流执政(或抽签选出);公平公正;任期短。‎ 影响:有利于调动公民的参政热情|(或最大程度的维护民主制度);为后世提供经验和教训;不利于公职人员的专业化和政策稳定。‎ ‎(2)作用:政府管理得到改善;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政府行政效率;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 ‎(3)变化:由注重公务员的“通才”转向“专业化”和“知识化”。‎ 原因:旧的选拔标准不适应时代需要;社会分工复杂要求政府管理者高度知识化和专业化。‎ ‎【解析】‎ ‎【详解】第(1)小问的第一问,根据材料“所有官吏均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抽签选出”可知雅典官吏抽签选出,“除十将军外,所有军政官吏,任期都是一年,不得连选连任”可知雅典官吏不得连任,轮流执政;“如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五百人议事会,即由30岁以上的全体公民抽签选出”等信息可知体现了公平公正等角度结合材料分析回答。第二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官吏要通过抽签选出并轮流执政,这有利于调动公民的参政热情,最大程度的维护民主制度;雅典的轮流执政等理念为后世提供经验和教训,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但这种抽签产生方式不利于公职人员的专业化和政策稳定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 第(2)小问,根据材料“从此以后,一切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事务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说明近代英国公务员制度有利于政府改善管理,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完善;“凡未经考试并持有文官事务员会资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等规定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政府行政效率,也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等角度结合材料内容回答。‎ ‎ 第(3)小问的第一问,根据材料“通过对文官的‘通才’选拔中可能存在‘专业缺位’的问题进行改革”可知由注重公务员的“通才”转向“专业化”和“知识化”的方向发展。第二问,根据材料“力求使得文官的知识体系更好地与现实需求契合”可知旧的选拔标准不适应时代需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撒切尔执政时期,英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这种社会分工复杂要求政府管理者高度知识化和专业化等角度分析回答。‎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 材料二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和企业发展的因素。”‎ ‎——《中国全史·商贾史》‎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否定或摧毁商业发展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 材料三 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3)根据材料三,概况近代中国经济的特点。‎ ‎【答案】(1)①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户个体经营;②男耕女织;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精耕细作;⑤铁犁牛耕。‎ ‎(2)因素:商人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科举入仕,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 原因: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②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③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④儒家思想(重义轻利)的影响;⑤经商风险性较大。‎ ‎(3)特点:①用机器生产;②引进西方技术;③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④效率高;⑤质量好。‎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中“夫在芸耨,妻在机杼”得出: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依据材料中“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得出:自给自足。图片①②反映了“铁犁牛耕”,③④⑤反映了精耕细作。‎ ‎(2)第一小问“因素”,依据材料中“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得出:商人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科举入仕,没有转化为工商业资本。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自然经济的地位、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科举制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经商风险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3)依据材料中“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得出:中国近代经济开始采用机器生产;依据材料中“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得出:中国引进了西方技术;依据材料中“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得出:雇佣生产关系的出现,说明中国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依据材料中“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得出:机器生产效率高,质量好。‎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