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命题人:刘洋 审题人:李晋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共60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古代某思想家认为:臣民只有将自己依附于君王,融化于群体之中,个体的生命才有价值、有意义。怎样才能做到呢?他进一步回答说:崇教化、立官学、察举征辟、建立文官之制。这位思想家很可能是 A. 韩非 B. 朱熹 C. 董仲舒 D. 黄宗羲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崇教化、立官学、察举征辟、建立文官之制”是指汉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官学中讲授儒学思想,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董仲舒是西汉时期,C项符合题意;韩非是战国时期,朱熹是宋朝时期,黄宗羲是明清时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崇教化、立官学、察举征辟、建立文官之制”,联系所学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和思想分析解答即可。 2.战国时期某思想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下列言论与之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B.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C.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D.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由材料“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可知,材料反映了社会不断地发展进步,要求根据现实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这属于法家的思想,故选D。A、B两项分别反映了墨家的“尚贤”和“兼爱”主张,故排除;C反映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故排除。 3.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董仲舒改造之后的儒学 A. 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 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C. 提出“为政以德”的观点 D.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朝的儒家的学者针砭时弊,批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受到打击。汉代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称为新儒学,它糅合了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学说,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大一统”的要求,因此B项正确;董仲舒的新儒学糅合了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学说,A错误;“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C项说法错误;宋明理学吸收佛、道两家学说之长,D项错误。 4.历史学家钱穆对朱熹的主张给予较高的评价,认为:“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中“科学”主要表现在 A. 倡导唯物主义 B. 维护人的正当私欲 C. 主张“格物致知” D 强调封建纲常伦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强调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真理,因而说是“科学”的,故C正确。朱熹的理学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不属于唯物主义,A 错误。他的观点“存天理,灭人欲”不能正常维护人的正当私欲,B错误。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与其科学性无因果关系,D错误。 5.明末清初,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又出现一次高潮,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力主“复封建”,对有关“封建”问题的讨论,寓以了新的意涵。“新的意涵”是 A. 提倡经世致用 B. 反对君主专制 C. 批判宋明理学 D. 追求个性解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统治者日益腐败,朝政混乱,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其中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提出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故“封建”的“新的意涵”的核心是反对君主专制,B项正确。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批判宋明理学的信息,而是强调“新的意涵”的核心是反对君主专制,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追求个性解放的信息,而是强调“新的意涵”是指反对君主专制,排除D。 6.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顾炎武提出“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顾炎武这一主张 A. 背离了先秦儒家的政治理念 B. 丰富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 C. 彻底否定了孔子的思想权威 D. 促进了早期启蒙思想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庶人不议,顾炎武认为制度不完善,庶人即可议政,这显然是进一步完善了传统儒家思想,选项B正确;顾炎武和孔子的主张一脉相承,不存在背离之说,排除A;选项C表述绝对且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7.清代学者黄百家反思中国传统科学理论时写道:“若太极,若阴阳……可任人之诬捏,吾不敢致问,以无所证对也。”可见,他认为中国传统科学理论 A. 没有完整体系,支离破碎 B. 具有模糊性,无法证伪 C. 专制束缚严重,缺乏学术自由 D. 过分崇拜权威,不敢超越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任人之诬捏,吾不敢致问,以无所证对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科技多是以阴阳等作为解释,根本无法证明。故选B。ACD项错误,材料均未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 点评:中国古代的科技在虽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中国的科技多以“太极、阴阳”解释,缺乏科学证据,以至于近代以来,科技领域发展缓慢下来。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和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都需要掌握;另外也要回近代科技中西方发展速度差异的原因。 8.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就我国古代科技成就进行讨论,下列结论明显错误的是 A. 《九章算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B. 《石氏星表》——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C. 《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书 D. 《授时历》——我国现存最早的历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我国现存最早的历法是夏历,选项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选项A正确,不符合题意;《石氏星表》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星表,选项B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北朝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书,选项C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9.下图是中国古代宫廷人物画的代表作。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A. 复古主义的艺术倾向 B. 中西合璧的绘画技法 C. 教化天下的创作宗旨 D. 高度纪实的作品题材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幅图片均表现了保家卫国、忠义精神,图片是在以这种精神教化天下。故答案为C项。A项图片三反映的是清朝现实,而非复古,排除;B项三幅均是中国画,未体现中西合璧的特点,排除;D项图片二不属于纪实,排除。 10.曾祖荫教授在《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一书中写到“针对中国历代美学中情、理的观念与发展作分析,宋元时期的绘画属于情理平衡时期,达到了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宋元绘画深受理学影响表现形式趋于单一 B. 中国画起源于秦汉,在宋元时期达到顶峰 C. 宋元绘画兼具“穷理”写实性和“尽性”的写意性 D. 儒学在宋元时期的变革和转型是中国画发展的必要条件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代思想出现理学,理学求理的途径是“格物致知”,运用在绘画上体现出了一种写实性。而宋元时期的文人画比较注重意境,体现出写意性的特点,材料中“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实际上就是写意性和写实性的结合,故C项正确;宋元的绘画并不是单纯受到理学一个方面影响,A错误;中国画并不是起源于秦汉,最早可追溯到石器时代,B项错误;必要条件的说法过于绝对,D项错误。 11.清代孙承泽评价:“鲁公忠孝植于天性,殚竭精力以书此碑,而奇峭端严,一生耿耿大节,已若显质之先人矣。”下列书体与材料中所提书体一致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奇峭端严”可知所述碑文为楷书。A是隶书,不符合题意,排除;B是行书,不符合题意,排除;C是楷书,符合题意;D是草书,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2.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 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 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 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答案】B 【解析】 材料是《唱脸谱》中的歌词。“蓝脸的窦尔敦”,蓝色在脸谱中寓意刚烈勇猛,所表现的人物大都是绿林豪杰和勇猛剽悍的将领。京剧脸谱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其图案是程式化的,判断B项正确。脸谱来源于生活,又是实际生活的放大、夸张,排除A、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如“白脸的曹操”,白色寓意奸诈自负,否定了曹操的历史贡献。 【考点定位】必修三·古代中国科技文化·京剧 13.古希腊某著名哲学家提出“反对迷信强调自由,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这位哲学家是 A. 普罗泰格拉 B. 苏格拉底 C. 亚里士多德 D. 柏拉图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这是强调以个人主观感受作为判断道德的标准,否定道德的普遍性,类似于“人是万物的尺度”,故选A;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突出道德修养,排除B;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几乎每个学科都作出了贡献,同样重视道德教育,排除C;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那些掌握着权力的人,必须是掌握善的哲学家,可见十分重视道德修养,排除D。 14.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希腊 A. 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B. 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D. 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了古希腊的神具备人的情感也具备人的缺陷,这明显体现的是人文主义思想,雅典人文主义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B正确。材料内容看不出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教意识淡薄,C错误。材料看不出神话的影响削弱了民主的进程,D错误。 【点睛】根据材料中可知古希腊的诸神形象实际上是具有种种人性,以人为基础形象而创造的,属于“人化的神”。神话的产生和发展为早期的人类提供了寄托心灵和实现人文价值的港湾和渠道。人文主义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其核心是指关心人的精神生活。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格拉底永无休止地和朋友们谈话,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他坚持认为,用这种方法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和绝对美的观念,而这些观念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这说明苏格拉底 A. 开创了一套辩证科学 B. 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 C. 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D. 对智者学派思想的反思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智者学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种思想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否定了道德、法律对人们的约束力,导致雅典世风日下,道德沦丧。材料“他坚持认为,用这种方法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和绝对美的观念”说明了苏格拉底对于智者学派思想的弊端进行了反思。故D项正确。A项只反映了材料的一部分“苏格拉底永无休止地和朋友们谈话,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故A项排除。苏格拉底是对雅典民主局限性的反思,而不是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的是智者学派,故C项错误。本题应选D项。 点睛:本题抓住关键信息“用这种方法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和绝对美的观念”,联系智者学派的主张和苏格拉底思想产生的背景即可得出答案。 16.“它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这个时代的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材料中的“这个时代” A. 推翻了基督教会神权统治 B. 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 C. 描绘了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D. 直接引发了近代科技革命 【答案】B 【解析】 由“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等信息可知,上述时代反对中世纪神权统治而且开启了近代科学,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文艺复兴时期,故选B;A应该指的是宗教改革,C应该指的是启蒙运动,D应指的是市场需求与科技条件的具备,故排除BCD。 17.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说道:“通过它(文艺复兴),欧洲第一次被鲜明地分成有教养的阶级和没有教养的阶级。”这说明文艺复兴的不足之处在于( ) A. 造成阶级分化 B. 阻碍文化发展 C. 缺乏群众基础 D. 造成文化断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目中的阶级不是革命史观中的阶级分化,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不会阻碍文化的发展,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没有把群众都调动起来,缺乏群众基础,故C项正确;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思想的兴起,不会造成文化断层,故D项错误。 难度:较易 18.14—15世纪,欧洲的人们逐步背离上帝,崇拜自我或崇拜世间的人或物,沉迷于世上的人、物或自我,以这些东西为人生的终极关怀,并鲜明地提出了“服从你的意欲而行”。材料中的现象 A. 反映了人类最初自我意识的觉醒 B. 说明理性已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 C. 预示了近代人文精神开始兴起 D. 为西方近代政治文明描绘了蓝图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14-15世纪”“欧洲的人们逐步背离上帝,崇拜自我或崇拜世间的人或物”,可知是与文艺复兴时期近代人文精神开始兴起有关,故C项符合题意;A指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人文主张,时间不符,故A项不符合题意;BD与17、18世纪启蒙运动倡导理性主义,构建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想蓝图有关,故BD不符合题意。 19.马丁·路德认为:基督徒的自由是一种内心自由,纯属精神范围,只为上帝所知;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据此可知,马丁·路德主张 A. 教随国定原则 B. 强化教会权威 C. 信仰即可得救 D. 简化宗教礼仪 【答案】A 【解析】 宗教改革是对基督教进行的改革,根据材料“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可知,马丁·路德的改革只是针对基督教本身,并没有反对统治者的统治,这也是宗教改革的不完善之处,故A正确;B是宗教改革反对的;C和D材料中没有体现。 20.对下面两幅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A. 图(a):教徒极力宣扬赎罪券的功效不足称道 B. 图(a):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自主权 C. 图(b):建立完全不同于天主教徒的宗教信仰 D. 图(b):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解释《圣经》的权利 【答案】D 【解析】 图(a)反映的是天主教会的主张;图(b)反映的是路德教的主张。A、B两项符合图(b)的内容;天主教徒和路德教都主张信仰上帝,C项本身不正确。只有D项符合题意。 21.马丁·路德指出:“教皇、主教、神甫、修士被杜撰为神圣阶层,王公、贵族、工匠、农民被称为世俗阶层,这纯粹是谎言和虚假的编造……实际上,所有的基督徒都是一个阶层,除职业外,并无区别。”这段话的实质意义是 A. 鼓励个人奋斗 B. 反对教会特权 C. 破除宗教信仰 D. 王权高于教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马丁路德的主张突破了神圣阶层和世俗阶层的界限,将教皇、主教、神甫、修士拉下神坛,其实质是反对教会特权,选项B正确;选项A与题无关,排除;马丁·路德坚持宗教信仰,排除C;材料主要冲击的是教会势力,并未强调世俗政权的权力,排除D。 22.17--18世纪欧洲的自然神论者认为,人可以通过研究上帝所创造的有形世界而得知上帝的存在和上帝的性质。自然神论者提出的观点 A. 宣扬了信仰得救的原则 B. 维护了天主教会统治 C. 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形成 D. 有利于理性精神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宣扬了信仰得救,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自然神论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没有维护天主教会统治,故B错误;自然神论产生之前自然科学已经形成,故C错误;17--18世纪属于启蒙运动时期,材料“人可以通过研究上帝所创造的有形世界而得知上帝的存在和上帝的性质”反映了一定的理性思想,这有利于理性精神发展,故D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人可以通过研究上帝所创造的有形世界而得知上帝的存在和上帝的性质”,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答案。 23.在审判国王查理一世时,代表议会的审判长布拉德肖说:“…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服从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段话主要体现的是 A. 君主立宪的主张 B. 自由平等的学说 C. 社会契约的理念 D. 议会至上的特点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君主立宪,与材料中“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不符,故A项错误;没有涉及自由,与材料中“这就好像一条纽带”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服从义务”表明是社会契约,故C项正确;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议会获得胜利,国王查理一世被押上断头台,与材料中“在审判国王查理一世时,代表议会的审判长布拉德肖”相符,但直到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这样,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议会权力确立,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社会契约论 24.启蒙思想家有许多共同主张,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其中伏尔泰与卢梭的某些主张可以说“水火不容”“势不两立”。最主要表现在 A. 是否信仰上帝 B. 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 否反对君主制 D. 是否反对私有财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伏尔泰主张君主立宪,二卢梭认主权在民,坚持民主共和,选项C正确;两者都信仰上帝,排除A;伏尔泰和卢梭代表资产阶级利益,选项B排除;选项D不属于两人最大分歧,排除。 25.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离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绝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这一主张 A. 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基础 B. 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 C. 反映了议行合一的原则 D. 易于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答案】A 【解析】 “对这些官吏来说,这绝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说明是人民主权思想,A正确;B项只符合社会契约论的观点,不符合题意; C项与题干材料提供的信息无关,不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6. 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明显超载了文艺复兴运动。其“超越”主要表现在 A. 批判教会的宗教专制 B. 宣扬人文主义的精神 C. 提出民主政体的构想 D. 倡导追求现世的成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文艺复兴的主要思想是人文主义,它的斗争矛头直接指向教会,与启蒙运动有共同之处,与超越不符,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是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与超越不符,故B项错误;启蒙运动对资产阶级建立国家提出了很多美好的设想,文艺复兴则没有这方面的思想,故C项正确;倡导追求现世的成功是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人文主义,它容易导致极端个人主义,而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思想 27.伽利略通过梁的弯曲试验和分析,指出对长度相似的圆柱形梁,抗弯力矩和半径立方成比例;1685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弓I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从中可以看出近代自然科学的特征之一是 A. 实验是近代科学研究的方法 B. 物理学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 C. 侧重于逻辑推理和理论概括 D. 数学成为其主要的表达方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历史结论的能力,属中等难度题。从材料中伽利略和牛顿的活动来看,他们主要是在揭示力的大小和比例关系,是属于数学的范畴,也就是以数学形式来表达力。正确答案是D。根据分析,ABC明显与材料不符合。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的辉煌·近代物理学·研究方法 【名师点睛】近代科学是在近代人的精神的解放的基础上产生的,以牛顿的经典力学定律等为主要的代表,采用数学计算的方面,明显不同于传统科学。它们推动了工业革命的产生和打击了神创学说,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近代科学的其它成就也需要掌握。 28.“1687年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自然界俨然成为一架按照自然法则运行的庞大的机械装置,这一架机械装置可以观察、实验、测量以及计算被人们所认识。由此推理,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为人们所认识。”材料意在说明 A. 17世纪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B. 自然科学发展对启蒙运动有借鉴意义 C. 启蒙思想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D. 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1687年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由此推理,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可知是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对启蒙运动的开展具有借鉴意义,答案为B。A项解释了材料的第一句话,对“此推理,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为人们所认识。”没有解释清楚,故A说法不准确,排除。材料无法反映启蒙思想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排除C。材料没有说明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D错误。 29.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命进化规律。随后,很多西方宣扬白人种族优越的人用此理论来解释社会发展,并在西方政界和学界形成了风靡一时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这种解释社会发展的理论 A. 鼓舞了北美人民的抗英斗争 B. 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C. 是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扩张的说辞 D. 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答案】C 【解析】 【详解】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推行其侵略扩张政策,借社会达尔文主义宣扬白人优越论,企图美化侵略,但是这也掩盖不了资本主义侵略他国的本质,社会达尔文主义只是侵略的说辞而已,故选C。社会达尔文主义主要是用来解释白人优越于其他种族的理论,而北美人和英国人交战双方都是白人,因此社会达尔文主义对北美人民的抗英斗争并无影响,排除A;社会达尔文主义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而不是它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B项说法错误,排除;社会达尔文主义为种族主义的辩护意味着其不可能正确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D项说法错误,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依托材料首先要了解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内涵,然后再针对选项进行排除选出答案。 30.西方某著名话剧在布景和道具的选择上,做了这样一种令人感到衰败而没有生气的设计:荒郊外一棵仅有几个叶片的树、衣衫褴褛的流浪汉,绳索和沉重的背囊无不透出压抑的沉重和挣扎的无奈。据此判断,该剧为 A. 雨果《巴黎圣母院》 B. 易卜生《玩偶之家》 C. 贝克特《等待戈多》 D. 萧伯纳《苹果车》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荒郊外一棵仅有几个叶片的树、衣衫褴褛的流浪汉,绳索和沉重的背囊无不透出压抑的沉重和挣扎的无奈”可知这是贝克特《等待戈多》,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中荒诞派戏剧,C项正确。雨果《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排除A。易卜生《玩偶之家》对后来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排除B。萧伯纳《苹果车》是充满幽默和讽刺的现实主义戏剧,排除D。所以选C 第Ⅱ卷(共40分) 二、非选择题(31题15分,32题25分)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白部分。 发明家 主要成就 发明家 主要成就 瓦特(1736-1819) ① 蔡伦(?-121) ② 材料一 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将中国作为参照,探讨欧洲的诸多问题。……在官僚制度方面,他们对中国科举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这种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将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科举制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 (2)根据材料一,概述当时我国传播到欧洲的文化成果及其对欧洲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欧洲国家的“中国热”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怎样的时代要求? 材料二 下表是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具有代表性的科技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中国 西方 宋应星(1587-约1666)编写了总结性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巨著《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他反对不切实际的科举之学,提倡有实用价值的学问 牛顿(1643-1727)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这充分展示了科学的巨大魅力,对以后的技术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理性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 (3)根据上表分别说明17世纪中外科技成就的特点。并指出牛顿的科技成就对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 【答案】(1)①改良蒸汽机;②改进造纸术。 (2)成果及影响:科举制度,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锐利武器。时代要求:提倡理性;追求民主和平等。 (3)中国:总结性的科技成果,体现出实用性。西方:自然科学取得创造性的突破。影响:为技术革命(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准备了条件,科学理性影响了启蒙运动。 【解析】 【详解】(1)填空:根据所学可知,瓦特改良蒸汽机;根据所学可知,蔡伦改进造纸术。 (2)成果及影响:根据材料“他们对中国科举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政府将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科举制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可知,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锐利武器。时代要求:根据材料时间“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启蒙运动兴起,提倡理性,追求民主和平等。 (3)中国:根据材料“总结性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巨著《天工开物》”“提倡有实用价值的学问”可知,中国在17世纪的科技成就是总结性的科技成果,体现出实用性。西方:根据材料“提出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可知,西方在17世纪自然科学取得创造性的突破。影响:根据材料“对以后的技术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理性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可知,17世纪西欧的科技成就为技术革命(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准备了条件,科学理性影响了启蒙运动。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非认为,只是靠君主和臣下的能干来治国,国家的稳定和富强只是暂时的,能干的君臣一死,昔日的富强就会衰落;只有定下稳定的法制,才能使国家的前途不至于“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他还认为,治理国家就要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明确主张治国“不务德而务法”,反复强调“治强生于法”“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据施觉怀《韩非评传》等 材料二 把治权寄托于少数贤良,毋宁交给多数平民;法律的统治才是最好的统治。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进于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度。人尽管聪明睿智,然而他有感情,因之即会产生不公道,不平等,而使政治腐化。用法律来统治则可以免却上述流弊,因为在这里,治者和被治者都是自由民,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他们都享受法律上的权利;有了法律可以遵循,即使统治者也不敢胡作非为,破坏法纪。 ——据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关于“法”的认识,并分析其认识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与亚里士多德关于“法”的认识的不同之处。 【答案】(1)认识:法治优于人治;法治是国家稳定和富强的重要手段;治理国家应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赏罚分明。(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百家争鸣,文化氛围宽松。(三点以下 (2)韩非子重法轻德,亚里士多德既重法又重德;韩非子重法是为了推行君主专制,本质上是“人治”,亚里士多德重法是为了维护城邦民主政治;韩非“利用”人性弱点,亚里士多德“限制”人性弱点。 【解析】 (1)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认识:依据“只是靠君主和臣下的能干来治国,国家的稳定和富强只是暂时的,能干的君臣一死,昔日的富强就会衰落、只有定下稳定的法制,才能使国家的前途不至于‘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可概括出“法治是国家稳定和富强的重要手段、法治优于人治”;依据“治理国家就要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可概括出“治理国家应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依据“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可概括出“赏罚分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末期,可依据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背景来回答,具体的背景可概括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百家争鸣,文化氛围宽松。 (2)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材料一进行分析可以看到,韩非子重法轻德,韩非子重法是为了推行君主专制, 本质上是“人治”;同时韩非“利用”人性弱点。对材料二进行分析可看到,亚里士多德既重法又重德;亚里士多德重法是为了维护城邦民主政治;亚里士多德“限制”人性弱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