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宝安区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卷 高二历史 ‎2019.07‎ 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第二部分(非选择题):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考生号;用2B鉛笔将对应的考生号码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过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二卷必须要用汉语做答案,其他语言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題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共51分)‎ 本部分包括17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5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教导弟子:礼不只是行为方式,还必须包含对君主的尊敬、对朋友的信义、对死者的追慕等真情;读书识字,更要从中学到政治的理想、胜利者的圣德、失败者的愚蠢行为,并应用于实践。由此看来,孔子教学 A. 坚持古代优秀文化教育 B. 注重礼、文字与实践结合 C. 实用才能与德育相结合 D. 适应当时的社会功利现实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礼……行为方式……对君主的尊敬、对朋友的信义……读书识字……理想……圣德……应用于实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孔子在教学当中注重道德教育与行为实践,体现了实用才能与德育相结合,故C正确;材料内容不限于古代优秀文化教育,还包括行为实践,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孔子注重文字教育,而是强调通过读书识字学到理想、圣德,以用于实践,故B排除;孔子的思想并不适应当时的社会现实,故D排除。‎ ‎2.汉代皇帝授予使臣代表皇帝“节”,也是国家的象征。张骞持“节”出使西域、苏武牧羊“卧起操持(节)节旄尽落”。两人被匈奴长期囚禁,受尽磨难,但力保“节”不失,交还皇帝。两人事迹反映了 A. 汉节的礼仪象征 B. 对国家的坚守与忠贞 C. 专制皇权的影响 D. 汉人坚忍不拔的品格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代表皇帝的‘节’,也是国家的象征……两人被匈奴长期囚禁,受尽磨难,但力保‘节’不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两人对君主和国家的忠贞,故B正确;“节”代表皇帝,象征国家,不仅仅是礼仪象征,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皇权专制的信息,故C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坚忍不拔的品格,而是强调两人对君主和国家守节的情操,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两人被匈奴长期囚禁,受尽磨难,但力保‘节’不失”,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节”代表皇帝、象征国家的角度入手,得出对国家忠贞的答案。‎ ‎3.勘验是指司法人员对现场场所进行勘察检验,一般发生在不能辨别书证的情况下。宋代官府重视勘验,如针对日益增多的田产纠纷,官员“躬亲身前去定验”。材料反映宋代 A. 土地自由买卖引发许多纠纷 B. 勘验是宋朝出现的证据搜集法 C. 司法审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D. 司法审判注重证据,趋于理性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司法人员对现场场所进行勘察检验……躬亲身前去定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场勘察检验体现了注重证据的特点,说明宋代司法审判趋于理性化,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土地自由买卖引发纠纷,而是说明司法审判注重现场勘察和证据,故A排除;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勘验是宋朝出现的,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的内容,不能说明司法审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故C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对现场场所进行勘察检验……躬亲身前去定验”,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司法审判注重现场勘察和证据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4.明末清初思想家陈确说:“人心本无所谓天理,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向无人欲,亦无理之可言矣!”王夫之也说:“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由此看来,两人的主张 A. 与社会人欲泛滥相印证 B. 认为人欲与天理相依相存 C. 已经得到社会普遍认同 D. 认同王阳明“心即理也”‎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人欲与天理相互依存的思想,故B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当时社会人欲泛滥的信息,“人欲恰好处”并不等于人欲泛滥,故A排除;明末清初,两人的思想并没有得到社会普遍认同,故C排除;陈确与王夫之认为人欲与天理相互依存,并不是认同王阳明心学,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人欲与天理的关系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5.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一般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革命后供奉“天地国亲师”牌位日渐增多。牌位变化反映民间信仰 A. 天地亲师崇拜无改变 B. 依旧以天地为大 C. 家国观念发生了变化 D. 深受佛教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辛亥革命前……‘天地君亲师’……革命后供奉‘天地国亲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使得人们的家国观念发生了变化,故牌位内容发生变化,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天地亲师崇拜无改变,而是强调由“君”到“国”的变化,故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家国观念的变化,而不是依旧以天地为大,故B排除;由“君”到“国”与佛教的影响无关,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辛亥革命前……‘天地君亲师’……革命后供奉‘天地国亲师’”,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引起家国观念变化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6.下图是1925年2月20日,在《中国军人》创刊号上刊登,由黄埔军人创作的《国民革命歌》词曲。该歌出现后广为传唱。这反映了 A. 歌曲成为宣传的重要形式 B. 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北伐目标 C. 黄埔军人普遍具有革命情怀 D. 当时受影响地区民众的愿望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25年2月……黄埔军人创作的《国民革命歌》……打到列强,除军阀……广为传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5年国民革命已经兴起,“打到列强,除军阀”成为广东革命根据地民众的愿望,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歌曲的宣传功能,而是说明广东地区国民革命的形势和民心所向,故A排除;1925年北伐战争尚未开始,故B排除;“黄埔军人普遍具有革命情怀”说法过于绝对,故C排除。‎ ‎7.“一化三改”被称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就是工业化,这是目标和主体:“三改”就是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这蕴含了当时中国 A. 对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构想 B. 建立社会主义的急迫追求 C.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知 D. 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决心坚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一化三改’被称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就是工业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构想和探索,属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故A正确;“一化三改”并不是盲目冒进的“左”倾错误,没有体现建立社会主义的急迫追求,故B排除;“一化三改”路线提出时中国尚未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决心坚定,而是反映通过“一化三改”实现现代化的构想,故D排除。‎ ‎8.2013—2016年,中国最终消费对世界消费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基本占据世界第一,按照不变美元价格计算,近几年的年均贡献率可达到23.4%。数据表明中国 A. 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 C. 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发展 D. 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国最终消费对世界消费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基本占据世界第一……近几年的年均贡献率可达到23.4%”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故D正确;对世界消费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并不是改革开放成就的主要表现,故A排除;材料没有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它性质的经济进行比较,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故B排除;材料主旨是说明中国最终消费对世界消费增长的贡献,而不是中国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发展,故C排除。‎ ‎9.有学者认为:古希腊人常拿他们的神明开玩笑,……把众神描绘成爱争吵,不道德,受诱惑,盗窃,甚至相互开战的有特异功能的寻常人。……不似后来的基督教演进成“普世价值”和自由思想的羁绊。学者试图表达的观点是 A. 希腊人对众神普遍无敬意 B. 神话是希腊人艺术创作源泉 C. 希腊人通过神明表达现世 D. 希腊忽视神明的公民教育价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把众神描绘成爱争吵,不道德,受诱惑,盗窃,甚至相互开战的有特异功能的寻常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古希腊人的人文精神和现世观念,反映了希腊人通过神明表达对现世的认识,故C正确;“希腊人对众神普遍无敬意”说法过于绝对,而且材料主旨是说明古希腊人的人文精神和现世观念,故A排除;把众神拟人化并不能说明神话是希腊人艺术创作源泉,故B排除;希腊重视公民教育的价值,不是忽视,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把众神描绘成爱争吵,不道德,受诱惑,盗窃,甚至相互开战的有特异功能的寻常人”,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人文精神和现世观念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0.《曼德维尔游记》是欧洲中世纪的著作。书中描写的中国同样起源于“诺亚方舟”时期;“汗”是上帝意志的践行者;承担“圣地拯救者”的角色,拥有至高无上的财富、技艺与国力。这种描写体现了 A. 基督教圣地、神学为中心的世界观 B. 上帝创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起点 C. 基督教信仰作为人类发展追求目标 D. 应对宗教改革寻求拯救圣地新力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国同样起源于‘诺亚方舟’时期;‘汗’是上帝意志的践行者;承担‘圣地拯救者’的角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曼德维尔游记》仍然以基督教圣地、神学为中心,将中国也纳入基督教的影响范围,故A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人类历史发展的起点问题,故B排除;材料只涉及了中国,并不能说明基督教信仰作为人类发展追求目标,故C排除;《曼德维尔游记》是欧洲中世纪的著作,当时宗教改革尚未发生,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中国同样起源于‘诺亚方舟’时期;‘汗’是上帝意志的践行者”,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基督教圣地、神学为中心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1.18世纪80年代初,法国学者雷纳尔提出问题:“美洲的发现对人类是福音还是祸害?如果它是福音,我们靠着什么手段来保持促进其带来的好处?如果它是祸害,我们靠着什么手段来弥补其带来的损毁?”促使雷纳尔发问的可能是 A. 哥伦布发现美洲引发殖民潮 B. 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影响 C. 启蒙思想肯定人的自然权利 D. 美国独立引发反殖民浪潮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18世纪80年代初……美洲的发现对人类是福音还是祸害……保持促进其带来的好处……弥补其带来的损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启蒙思想追求“自由”“平等”“公正”,主张人的自然权利,体现了对“美洲的发现”是否侵犯人的自然权利这一问题的困惑,故C正确;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排除;雷纳尔属于启蒙思想家,不是文艺复兴代表人物,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美国独立引发反殖民浪潮,而是表达雷纳尔对人的自然权利的关注,故D排除。‎ ‎12.美国内战期间,林肯总统下令封锁海岸线,禁止南方棉花输出英国。对此,英国曼彻斯特纺织工人表示支持,称废奴为“基督教英雄主义的崇髙义举”。这些工人 A. 主张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B. 认为黑奴同样是上帝子民 C. 联合美国反抗英国资产阶级 D. 具有超越功利的道德情怀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林肯……禁止南方棉花输出英国。对此,英国曼彻斯特纺织工人表示支持……基督教英雄主义的崇高义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英国曼彻斯特纺织工人在经济利益可能受损的情况下仍然支持美国废奴,体现了超越功利的道德情怀,故D正确;《共产党宣言》主张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些工人并无此主张,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黑奴是否为上帝子民,故B排除;工人支持美国废奴,并不等于联合美国反抗英国资产阶级,故C排除。‎ ‎13.在过去,碎布、旧床单和二手衣服是纸张制造的材料,但到了19世纪70年代,欧洲人己经可以用木浆制造纸张。这意味着 A. 为工业化造纸创造条件 B. 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纸张 C. 教育普及导致纸张需求 D. 植物为造纸提供廉价原料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纸张制造的原料由碎布、旧床单和二手衣服变为木浆,而木浆更容易获得,成本更低,这有利于提高纸张的产量,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纸张,故B正确;19世纪70年代之前已经实现了工业化造纸,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教育普及的问题,故C排除;并不是所有植物都能为造纸提供廉价原料,故D排除。‎ ‎14.1921年6月,白手起家的美国百万富翁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苏俄,想帮助医治当时流行的斑疹伤寒,但为饥荒所引起的灾难震惊。他用100万美元在美国购买了100万普特小麦,船运到苏俄去销售。阿曼德·哈默 A. 所作所为基于道德良心 B. 勇于冒险不断寻找商机 C. 震惊于苏俄当时灾难 D. 冲破了美国的贸易禁运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美国百万富翁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苏俄……帮助医治……斑疹伤寒……为饥荒所引起的灾难震惊。他用100万美元在美国购买了100万普特小麦,船运到苏俄去销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哈默对苏俄疾病流行和饥荒灾难的道德同情和援助,故A正确;哈默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寻找商机和赚取利润,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哈默震惊于苏俄当时的灾难,而是反映他的道德心,故C排除;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美国并未对苏俄进行贸易禁运,故D排除。‎ ‎15.《芝加哥论坛报》刊有一幅漫画,认为4年前日本的珍珠港偷袭,己经点燃美国对日本使用的原子弹的导火线。战后一首美国民谣唱道:“原子力量是上帝强力之手授予……广岛,长崎,为他们的原罪付出代价”。言下之意 A. 日本被炸是罪有应得 B. 洋溢着美国强大自豪感 C. 流露以暴制暴的快感 D. 日本法西斯与人民同罪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日本的珍珠港偷袭,己经点燃美国对日本使用的原子弹的导火线……原子力量是上帝强力之手授予……广岛,长崎,为他们的原罪付出代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珍珠港偷袭属于日本法西斯的罪行,同时,基督教认为人一出生就带有“原罪”,故广岛、长崎的人民本来就有原罪,他们被原子弹轰炸是上帝之意,这说明这首美国民谣认为日本法西斯与人民同罪,故D正确;材料主旨反映的是这首美国民谣的“广岛、长崎原罪论”,不是反映日本被炸罪有应得,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美国的强大自豪感,故B 排除;基督教的“原罪”理论并不是以暴制暴,故C排除。‎ ‎16.1970年上演的电影《滑铁卢战役》描述英国惠灵顿公爵率领欧洲联军在比利时滑铁卢击败拿破仑侵略的故事。电影由意大利投资,苏联人执导,演员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等,主要拍摄地在苏联乌克兰地区,动用万余名苏联红军做群众演员。该电影拍摄成功 A. 反映了电影工业全球化趋势 B. 因内容与价值理念为各方认同 C. 因为意大利投资苏联人执导 D. 法国因否定本国英雄拒绝参与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滑铁卢击败拿破仑侵略的故事……意大利投资,苏联人执导,演员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等,主要拍摄地在苏联乌克兰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反侵略这一理念得到意大利、苏联、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人士的认同,故各方愿意参与电影拍摄,故B正确;电影工业全球化趋势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故A排除;意大利投资、苏联人执导并不是电影拍摄成功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各方对《滑铁卢战役》的价值认同,故C排除;材料未涉及法国的态度,故D排除。‎ ‎17.“二战”后美国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随着西欧和日本崛起而崩溃。八十年代,美国发起对日本的贸易战,阻止了日本对美经济威胁。美国针对欧盟、中国等经济体,也经常单方面采用贸易打击政策。上述现象说明 A. 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矛盾不断 B. 美国长期推行美元霸权政策 C. 外部霸权是内部实力的延伸 D. 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美国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八十年代,美国发起对日本的贸易战,……针对欧盟、中国等经济体……采用贸易打击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霸权的建立体现了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美国贸易打击日本、欧盟、中国都说明美国经济实力的削弱,故材料体现了外部霸权是内部实力的延伸,故C正确;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不属于资本主义世界内部,故A排除;美国贸易打击日本、欧盟、中国,这体现了贸易保护主义,不是美元霸权政策,故B排除;材料主旨是说明美国经济实力的变化与对外霸权的政策演变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说明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趋势,故D排除。‎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9分)‎ 第二部分共3小题,其中第18题19分,第19题10分,第20题20分,共计49分。‎ ‎18.问题意识是学生历史学习以及解答高考题所必需的思维素养,即能够从各种历史材料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据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 ‎ 材料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1.6货币与税收: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观察下侧战国到秦统一的货币示例图片,指出你发现的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史论结合)。‎ 注:问题不要惯性理解为“错误”等,如你发现的值得分析的观点、话题或现象等。在这里,提出问题主要指根据发现设计问题。‎ 材料 2世界主要地区的人口增长率(阶段平均值)单位:‰‎ 西欧 ‎1500—1820‎ ‎1820—1870‎ ‎1870—1913‎ 美国 ‎0.26‎ ‎0.69‎ ‎0.77‎ 拉丁美洲 ‎0.07‎ ‎1.26‎ ‎1.63‎ 中国 ‎0.41‎ ‎—0.12‎ ‎0.47‎ ‎(2)阅读上侧表格,任选1国或者多国,概述你从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回答问题(史论结合)‎ ‎【答案】(1)发现问题:直接的现象发现。‎ 水平1:燕、齐货币刀形;‎ 水平2:七国货币现状不一、大小不一,统一为秦圆形方孔半两钱。‎ 提出问题:概括提炼的思维过程。‎ 水平1:为什么燕、齐货币是刀形;‎ 水平2:为什么各国货币变成一种货币?‎ 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是史论结合。‎ 水平1: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刀是武器,反映社会现实对货币形状的影响。‎ 水平2:秦统一全国,各国货币混乱,不利于结算;秦统一货币,便于征税和经济交流,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 ‎(2)发现问题:西欧对应的是历史时期,而不是数据。‎ 提出问题:表格设计有误。‎ 解决问题:“西欧”应该为“时间”;对应历史时期逻辑不对。‎ 证据表明,表格设计有误。‎ ‎【解析】‎ ‎【详解】(1)发现问题,据材料1图片“战国到秦统一的货币示例”即可指出发现的问题,例如:七国货币现状不一、大小不一,统一为秦圆形方孔半两钱;提出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各国货币统一为一种货币的角度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秦统一全国、征税和经济交流的需要等方面解决问题。‎ ‎(2)发现问题,据材料2表格“世界主要地区的人口增长率(阶段平均值)”,即可指出从中发现的问题,例如:“西欧”一栏对应的是历史时期,而不是数据;提出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表格设计的错误来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将“西欧”一栏改为“时间”即可。‎ ‎19.史料实证素养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应达成的历史核心素养之一,重在“实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 魏斐德教授的《洪业—清朝开国史》,算是有关明清鼎革之际的名著,在写到史可法的时候说:1620年,他(史可法)通过县试。1626年中举人。1626年中进士。‎ 材料2 《明史》“选举二”载: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日廷试,亦曰廷试。‎ 明代乡试以上考试,除了三年一次,还有年份上的规律: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会试。‎ 注:1620年农历庚申年(猴年)1626年为农历丙寅年(虎年)。‎ 问题:据材料2,史论结合,逐一阐释材料1文中的历史解释错误。‎ ‎【答案】错误1:观点:1626年乡试中举人错误。‎ 论据:明代年号含子、午、卯、酉年份乡试;1626年是农历丙寅年当年没有乡试。‎ 错误2:观点:1626年同时乡试、会试错误。‎ 论据:乡试之后第二年会试,而不是当年乡试、会试同时。‎ ‎【解析】‎ ‎【详解】错误,据材料1“1626年中举人。1626年中进士”、材料2“中试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有年份上的规律: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会试”,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发现两处错误:1626年乡试中举人错误;1626年同时乡试、会试错误。阐释,结合材料2的信息及所学知识从1626年是农历丙寅年没有乡试的依据说明第一处错误;从乡试之后第二年会试的依据说明第二处错误。‎ ‎20.学科概念和学科原理是一门学科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历史概念是一种历史解释,一般包括时间(期)地点(区)主人(人物、组织国家、民族等)内容、经过、评价(定性、意义或影响)。‎ ‎(1)任选一个自己熟悉的历史概念,按照上述六个要素予以解释。‎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生活》模块,课程标准主题之一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 ‎(2)据材料主题,任选自己熟悉的相关案例,举例说明。‎ 说明要求:具有时间(期)地点(区)变革史实、意义4个要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糢块,课程标准主题之一是“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3)据材料主题,任选自己熟悉的相关案例,举例说明。‎ 说明要求:具时间(期)谁(国家或地点或民族)史实、贡献4个要素。‎ ‎【答案】(1)示例: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晚清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企业,筹划海防,举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1895年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覆灭宣告该运动的失败。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展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2)示例: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中期英、法、德、美、日诸国相续发生工业革命,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增长,巩固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改变了世界格局,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3)示例:四大发明: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是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外传后对欧洲乃至近代世界都产生重大影响。‎ ‎【解析】‎ ‎【详解】(1)历史概念,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自己熟悉的历史概念,例如:洋务运动。解释,再按照时间(期)、地点(区)、主人(人物、组织国家、民族等)、内容、经过、评价等要素从洋务运动的时间、空间、主体、措施活动、意义和局限性等方面予以解释。‎ ‎(2)案例,据材料“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任选自己熟悉的相关案例,例如:工业革命。说明,结合所学知识按照时间(期)、地点(区)、变革史实、意义等要素,从工业革命的时间、国家、过程、影响等方面说明。‎ ‎(3)案例,据材料“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自己熟悉的相关案例,例如:四大发明。说明,再结合所学知识按照时间(期)、谁(国家或地点或民族)、史实、贡献、等要素,从四大发明的时期、国家、内容、传播贡献等方面说明。‎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