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2017-2018学年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共17小题,第1、2、3题,每小题2分,第4-17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魏晋南北朝时关羽故事仅在民间流传,北宋时期才开始受统治者重视,明代则是关羽信仰传播和普及的重要时期,不但庙祭于京师,并开始载在祀典。这反映出 A.民族的融合推动信仰的变革 B.文学艺术发展推动关羽形象普及 C.时代要求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D.三教合流颠覆社会意识形态 2、有入评价徐光启“诗赋书法,素所善也,既谓雕虫不足学”悉屏不为,专以神明治历律兵农,穷无人指趣。也有人说他“尝学声律,工楷隶,及是,悉弃去,专习天文、兵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务可施用于世者。”由此可知徐光启在行动上 A.知行合一 B.去虚求真 C.弃文学武 D.译诸西学 3、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下:“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文字含蓄不易读懂 B.语言高雅难于理解 C.内容深刻影射社会 D.历经数载艰辛付出 4、彼得。伯克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中认为:“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 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 一直占绝对优势。”出现该现象的根源在于 A.人文主义思想未能充分发展 B.中世纪封建神学思想仍占主流 C.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尚未确立 D.近代科技发展水平还十分有限 5、加尔文教牧师的布道鼓励教徒把日常世俗生活的成功视为自己属于被选之列的一种可能的证据。这样--来,个人就必然把为了找到某种这类的证据而努力作为他的宗教义务的一部分,把真正履行世俗职业推崇为个人道德行为的最高形式。材料体现出的思想理念是 A.“自助者天助之” B.“ 有善始必有善终” C.“上帝平等待人” D.“天生我材必有用” 6、霍布斯鲍勃在《革命的年代》中写到:“他们并不相信18世纪自负的机械唯物主义(以牛顿以及布莱克和歌德这两个吓唬人的家伙为代表)……因而,我们不能指望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提出合情合理的批判。”文中“他们”为代表的作品 A.创作手法怪诞 B.反映了“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C.真实地描写了社会现实风貌 D.集中表现自我 7、维新思想家严复说:“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严复此言旨在 A.为变法寻求理论依据 B.解释中衰西盛的原因 C.揭示中国文化的特征 D.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 8、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蔡元培说:“必先要领得西洋科学的精神,然后用他来整理中国的旧学说,才能发生一种新义。如墨子的名学,不是曾经研究西洋名学的胡适君,不能看得十分透彻,就是证据。”这表明蔡元培 A.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B.反对全面学习西方的文化 C.不赞成胡适研究西方学术 D.主张将中西文化融合研究 9、1905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指出:“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融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梁启超提出的“中华民族”这一概念 A.进一步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发展 B.丰富了“民族主义”的内涵 C.是传统“华夷观念”的延续 D.适应了当时“排满”的反清革命 10、中国近代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再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纲要》。这一演变反映的实质是 A.中国学习西方从器物到制度层面的过程 B.中国人从天朝上国向正规现实的态度转变 C.近代中国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历史必然 D.顽固派和洋务派、顽固派和维新派的斗争 11、20世纪20年代初,孙中山曾认为:“集权专制,为自满清以来之秕政,今欲解决中央与地方永久之纠纷,唯有使各省人民完成自治……中央分权于各省,各省分权于各县……不必穷兵黩武,徒苦人民。”这表明孙中山主张 A.民主共和 B.联俄联共 C.三权分立 D.联省自治 12、“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这说明 A.中国领导人对国际变革认识深刻 B.中国科技发展速度要求思想革命 C.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D.科教兴国战略丰富了邓小平理论 13、毛泽东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即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还是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这主要说明了 A.“两弹一星”的开展是国内外形势所需的结果 B.“大跃进”运动有利于我国国防现代化的发展 C.我国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实现国防现代化 D.应该将发展国防高科技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 14、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平 C.全盘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主张 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15、1954年教育部规定:“高中从一年级起授俄语;个别地区缺少俄语师资的可授英语;二、三年级原授英语的,可继续授英语,如有俄语师资而学生又愿意改授俄语并对英语教师能作妥善安置者,可改授俄语。”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从语言上构建意识形态 B.为一五计划做人才储备 C.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 D.促进外语教学的多元化 16、1922年第12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在对某条目的解释中写道:“宇宙图景”的新情景不再是“三维空间中一片以太海洋的受迫振动”,而是“四维空间世界线上的一个扭结”。据此可知,该条目的内容 A.提出了经典物理学 B.揭示了光电效应成因 C.阐述了光线可弯曲 D.说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7、某学者曾以忧时伤世的感情坦露自己在抗战孤岛一一香港,读宋人著作的心灵感受,对两宋交替之际“汴京围困曲降诸卷,所述人事利害之回环,国论是非之纷错,殆极世态诡变之至奇。……取当日身历目睹之事,以相印证,则忽豁然心通意会。”这说明 A.唯物史观有助于廓清扑朔迷离的历史与现实是非 B.家国情怀往往影响对历史与现实相关事件的理解 C.历史叙述本质上是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客观分析 D.历史学者需坚守学术专业范围不为现实利害所扰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2 分) 二、非选择题(共4道小题,共52分) 18、(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代封建贵族社会移转而成四民社会,远溯自孔子儒家,迄于清末。两千四百年,士之一阶层,进于上,则干济政治。退于下,则主持教育,鼓舞风气。在上为士大夫,在下为士君子,于人伦修养中产出学术,再由学术领导政治。广土众民,永保其绵延广大统一之景运,而亦永不走上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之道路,始终有一种传统的文化精神为之主宰。此非深明于中国所特有的四民社会之组织与其运用,则甚难明白其所以然。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1902 年底,梁启超在《新民说》中率先使用上等、中等、下等社会的概……其主旨是:上层已朽,下层尚愚,须由中等社会开通和引导下层社会去改造上层社会。这种源于中国历来上流与下流社会分别及近代欧洲等级制的认识,与当时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的精英分层理论相当近似,象征着中国趋新知识人士的自觉。 ——桑兵《拒俄运动与中等社会的自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士”的地位及作用。(4分) (2)比较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化有何认识,并分析其成因。(8分) 19、(10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中西戏剧史上的并峙双峰。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堪称世界文学艺术的瑰宝。 受到当时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汤显祖的《牡丹亭》“以情反理”,抒发了杜丽娘出自本性的热爱自然与青春,追求幸福和美好的纯真情感,憧憬了人的生命的完美实现。莎士比亚的作品则反对神,关注普通人的社会生活,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及其故事搬上舞台,热情讴歌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汤显祖的戏剧题材范围比较狭窄,以其熟悉的科举官宦生活为主,表达的是传统儒人的思想感情和时代脉动,是士大夫文化的深入拓展,影响力因而也局限于文人圈。莎士比亚的作品则代表了市民文化,题材包罗万象,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完整性,堪称当时英国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注目与喜爱。 汤显祖运用雅化的文言曲词工具,按照严格的曲律格范进行曲牌填词,受到文人们的极高赞誉,广大民众却难以产生共鸣。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采用当时蓬勃兴起的市井民间语言:民谣、俗语、俚语、古等,通俗易懂。 材料二 莎士比亚戏剧应和着文艺复兴的声势,在17世纪陆续传入德、法、意、俄和北欧诸国,对欧洲各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不可忽视的是,莎士比亚戏剧还卷入了一个巨大的历史际遇;随英语世界扩张和世界文化的西潮东渐之风浸润到各大洲,最终传遍了全球。 ——摘编自《汤显祖和莎士比亚:16世纪戏剧双星的文化际遇》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异同之处。(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后莎士比亚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的原因。(3 分) 20、(15 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以为天体是种神圣而不腐坏的,和我们有缺陷的世界是不同类的,而今人们却这样把天体纳入研究范围之内,并且证明天体也按照伽利略和牛顿根据地面上的实验和归纳所得到的力学原理,处在这个巨大的数学和谐之内。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牛顿革命”。 ——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材料二 人们由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的自然界,不过是一个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孟德斯鸠研究“法”的精神,其主旨也是希图确定支配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启蒙思想家们在牛顿革命启发、激励下所进行的种种思考。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但由于牛顿学说本身的机械决定论性质,充满机械唯物论精神的启蒙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的武断(主要是忽视了人的心灵的复杂性),因而在起正面作用的同时往往也会造成种种负面后果。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牛顿的科学成果对欧洲思想界产生的重大影响。(8分) 21、(15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的楚国,年轻时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来到秦国,被秦王任命为客卿(在本国担任官员的他国人)。当时韩国人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现。许多大臣向秦王谏言要把秦国的客卿一概驱逐,李斯也在驱逐之列。于是李斯上书说:“陛下您排斥客卿而使他们为其他诸侯国建立功业,使天下有才之士不敢进入秦国,这是借武器给敌人。”于是,秦王废除了逐客令,并提拔李斯为延尉。二十多年后,秦国统一天下,李斯被任命为丞相。秦朝初年有大臣建议恢复分封制,李斯坚决反对,他认为郡县更有利于君主控制和国家稳定。李斯还提出民间任意批评朝廷的法令制度,会导致君主权力威望下降,除了医药、占卜、种植等书,应该把《诗》、《书》及诸子百家著作清除干净,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 ——据《史记·李斯列传》 (1)根据材料,概括李斯的主要观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斯对秦历史发展的影响。(9分) 2017-2018学年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17小题,第1、2、3题,每小题2分,第4-17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5 CBCDA 6-10 BADBC 11-15 DDADA 16-17 CB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8、(12分)(1)地位:中国社会政治及文化的领导阶级(1分) 作用:参与政治,维持社会稳定;主持教育,鼓舞学术发展;维护统一;传承民族精神。(任答2点即可)(3分) (2)认识:认为中国社会由传统的四民结构向近代三等社会转变;(2分) 成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传统阶级结构变化;传统“士”阶层相对衰落,民众尚未觉醒;中国传统社会的分工;西方精英分层理论的影响;新知识人士的自觉(任答3点即可)(6分) 19、(10分)(1)同:都注重对人和人性的表达;都是世界文学艺术的瑰宝。(1分) 不同:内容与主题不同:汤显祖的作品主要受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莎士比亚的作品受到人文精神的影响;题材范围不同:汤显祖的作品题材范围狭窄,代表士大夫文化,影响有限,莎士比亚的作品则包罗万象,代表市民文化,深受社会各阶层喜爱;创作语言不同:汤显祖的作品遵循戏曲规范进行创作,属于雅文化,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采用市井俚语,通俗易懂。(6分) (2)原因:莎士比亚作品具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用语通俗等特点,便于传播;作品充满人文主义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和永恒价值;17世纪以后的殖民扩张,使英语覆盖的地域剧增,莎士比亚的作品随之扩大了影响力,迅速膨胀为世界性的戏剧遗产;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逐渐增多。(3分)(任答3点即可) 20、(15分)(1)背景: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社会条件;文艺复兴促成人的觉醒,引发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兴趣;伽利略等开创观察和试验方法,在自然科学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经典力学的创立;(7分)(任答3点即可) (2)影响:科学成就促成了人类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动摇传统宗教信仰,唯物主义思潮盛行;使启蒙运动兴起,强调理性;受牛顿学说影响的启蒙运动也有其弊端(8分) 21、(15分) (1)措施:不应驱逐非秦国出生的有才之士,应唯才用人;坚持郡县制,反对回复分封制;强化思想控制,禁止诸子百家类书籍(6分) (2)影响:力阻驱逐客卿的错误政策,推动秦国继续引进各国优秀人才,为秦最终同意中国奠定重要基础;力倡郡县制,主张加强思想控制,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禁止书籍和各派思想,助长了专制独裁,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9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