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年衡阳市八中高二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3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周武王去世后,其13岁的嫡长子姬诵继位,因姬诵年幼,由其叔父周公摄政。姬诵的另几个叔父管叔、蔡叔和霍叔认为周公有篡位之心,并依次为借口发动了“三监之乱”。由此可见 A. 分封制激化了家族矛盾 B. 宗法制弱化了君主权力 C. 地方势力享有较多特权 D. 周初统治秩序尚不稳定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分封制和地方势力,可以排除AD两项;宗法制有利于维护政治等级、维护王权地们和巩固国家统治,说宗法制弱化了君主权利是违背史实的;“三监之乱”的发生是因为周初统治秩序尚未稳定,所以本题选D。 2. 韩非子提出君主要善于用法来管理官史,还要做到“使法择人,不自举也”。 这一主张 A. 要求君主熟悉法律 B. 体现王在法下 C. 是对贵族政治的否定 D. 突出依法治国 【答案】C 【解析】韩非子选拔官吏的主张是依靠法律选择人,而不是依靠人来选拔,这是对传统贵族世袭制度的否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说明君主是用法选拔官吏,不是熟悉法律,故A项错误;封建社会仍然是王在法之上,故B项错误;古代封建社会仍然是人治社会,不是依法治国,故D项错误。 3. 自西晋至南朝,或设丞相,或设司徒,废置不一,但若要总揽朝政大权,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否则只是赠官,并无实权。据此可知,三省体制形成的过程中,最初握有实权的是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门下省 D. 司徒 【答案】A 【解析】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意在强调尚书省最初握是拥有实权的,故本题只有选A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 4. 下图是2016年5月中国邮政发行“二十四节气”特种邮票中的两张,这两张邮票最能直接 体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A. 土地私有 B. 铁犁牛耕 C. 自给自足 D. 耕织结合 【答案】C 【解析】第一张图片内容是男耕,第二张图片内容是女织,两张邮票最能直接体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相结合,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土地私有、铁犁牛耕,排除AB;自给自足是生产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生活需要,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 【名师点睛】 充分从图片中获取信息:左图是男耕,右图是女织,即可得出邮票体现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耕织结合。 5. (德)利普斯在《事物的起源》一书中认为:“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 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这段材料表明中国造纸术的西传 A.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 改变了欧洲人的阅读方式 C. 消除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D. 促成了近代欧洲科学复兴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知识普及”等字眼意在强调中国造纸术的西传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阅读方式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宗教的迷信消除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强调知识普及而未涉及科学复兴,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6. 将黏土刻成一个单字,烧硬后用于排版印刷.印完一版,单字可卸下以备再用。此项技术最早记载于 A. 《史记》 B. 《农政全书》 C. 《农书》 D. 《梦溪笔谈》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所描述的是活字印刷,是北宋毕昇所创。《史通》是唐朝刘知几的史学理论著作,不可能记载活字印刷,排除A项;《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汉族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时间晚,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农书》中国古代记述农、副业生产技术的科学著作,作者王祯,元代农学家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C项;《梦溪笔谈》则是宋朝人沈括的著作,与毕昇同是宋朝人,故此最早。故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印刷术 7. 汉承秦制,私有土地的买卖并不受法律限制,贫民一旦无法正常经营土地便只能将其出 售,地主的势力便越来越大,这一做法 A. 加快了土地的流转和兼并 B. 为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C. 推动国有土地制度的瓦解 D. 培植了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 【答案】A 【解析】从材料“私有土地的买卖并不受法律限制”“贫民一旦无法正常经营土地便只能将其出售”中可以看出,材料中的做法有利于土地买卖,加快了土地兼并,故A项正确;土地买卖与农业技术的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井田制的瓦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贫民一旦无法正常经营土地便只能将其出售”说明小农经济遭到破坏,故D项错误。 8. 如图为徐渭名作《榴实图》,画中的狂草自题诗是“山深熟石榴,向日便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据此可知,该画作 A. 追求诗书画相结合 B. 体现神形兼备 C. 表现手法灵活多变 D. 意在借物抒情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山深熟石榴,向日便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来看,《榴实图》意在表达被社会弃置的凄惨心情,即该绘画主要在“借物抒情”,故选 D 。诗书画结合只是一种绘画形式,并不是 作者所要追求的,故可排除 A 。B、C 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点睛:文人画的特色是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艺术于一体,强调个性表现,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9. 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 A. 礼教束绝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 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 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 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可以看出商人的地位低下;而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商人的地位提高,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此题应选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10.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于其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此诗阐释的观点应属于 A. 朱熹 B. 陆九洲 C. 王阳明 D. 王夫之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每人都是读过圣贤书的所谓君子;很“自觉”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禁声不语,遮遮掩掩。到现在事情已水落石出, 便更是知道每个人的良心是什么样子了吧?还用再怀疑吗人人心中有孔子,可见作者赞同的为致良知,与王守仁强调的穷理的方法具有一致性,C项正确。朱熹主张理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排除A。陆九渊主张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求理的方法是发明本心,排除B。李贽主张万物皆生于两,排除D。所以选C 点睛:解决本题关键是理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良知”可知是王阳明。 11. 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 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连宋朝皇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A.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 B. 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C. 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D. 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 【答案】C 【解析】宋代由于市民阶层的扩大,文学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材料中“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故A项正确;宋代文学的世俗化与皇帝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封建等级观念受到理学影响,根深蒂固,通俗文学冲击不了这种观念,故C项错误;此时仍然实行文言文体,故D项错误。 12.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命令吴禄贞率北洋新军第六镇(师)镇压山西革命·他却暗中 与山西革命党人联络.随后并共同反清.最终于1911年11月被旧势力暗害。此事说明 A. 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B. 革命阵营内部潜伏危机 C. 革命果实落入北洋之手 D. 革命与反革命斗争激烈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各方势力的混乱关系可以看出,在清朝末年,民主革命势力与反革命的封建势力斗争十分激烈,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B选项说法不准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内部的问题;C选项与材料叙述无关。 13. “战争重组了新的东亚国际关系.…大清国原始制度被震撼.大中华汉民族为中心的一代有识者.毅然投身角逐乱世的政治舞台”上述材料里的“战争”指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日本胜利,在东亚确立了新的格局,确立了新的东亚国际关系,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鸦片战争未确立新的东亚国际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太平天国运动和新的东亚国际关系无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也未在东亚确立了新的格局,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甲午战争改变了东亚的国际关系。 14. 1898年,山西巡抚胡聘之购来机器设备,井以高薪从天津、汉阳等地招募来30余名技工,开办山西机器局制造武器。该机鉴局 A. 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直接目的 B. 大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变化 C. 产品有利于清军装备的进步 D. 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平等竟争 【答案】C 【解析】:山西巡抚胡聘之作为清王朝的官员,购买机器、高薪招募技师、创办军事工业,显然是为了巩固统治,据此可排除A,选出答案C;B项的说法夸大了机器局的作用,可以排除;D项的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15. 清末民初.嘉定东南部“因邻近租界之故,改艺蔬菜以应供求者尤多”.上海县刻植马铃薯,“盖自爪哇传来.佐西长中之肉食”,宝山县则种洋葱“以销售申地,为西心主要物”。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 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近代农业商品化生产趋势加强 C. 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 沿海地区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动 【答案】B 【解析】材料中“马铃薯”“洋葱”均不属于粮食作物,这些品种引进和种植说明农产品逐渐商品化。故B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耕与织发分离,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C项中“成为主流”说法绝对;材料中说明的是饮食结构,不是社会结构的巨变,故D项错误。 4 16. 1949年,国民政府在南京失守前要求各国大使馆先迁往广州,而后再迁往台湾,但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则受美国国务院之命留南京观望数月.美国此举 A. 有试探新政权外交政策的意图 B. 意在表明国民政府已失去了民心 C. 试图争取中国共产党人的好感 D. 顺应了解放战争大局已定的现实 【答案】A .................. 17. 1984年,邓小平对港澳观礼团说:“只要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维护民族的大局,不管抱什么政治观点,包括骂共产党的人.都要大团结.” 这一精神的贯彻 A. 加强了中国政府对港澳的领导 B. 有助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C. 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D. 有利于保持港澳的繁荣稳定 【答案】D 【解析】:材料显示的时间是1984年,香港、澳门还没有回归,不能说加强中国政府对港澳的领导,A说法不符合史实;“一国两制”构想在此之前已经提出,B项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材料的意思是维护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利益,这便有利于保持港澳的繁荣稳定,所以本题选D。 18. “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毕阿斯把人的好行为归于上帝.他还说过:“挣钱的工作最使人快乐,他认为只有人们富裕了.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这反映了他 A. 提倡科学、自由和平辞 B. 以大量的财富支持城邦 C. 以人为中心关注世界 D. 要求人民听从上帝的安排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挣钱的工作最使人快乐”这一内容,说明了毕阿斯鼓励人们去挣钱,鼓励人们追求富裕的生活。毕阿斯的思想议论反映了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所以,本题选择C项。A、C、D三项的说法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可以排除。 19. 蒙森认为:“对罗马人来说,法律不是如同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并非国王对所有民社成员发布的命令,而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利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对此理解 A. 社会契约论推动了罗马法的产生 B. 罗马法保证了皇帝的绝对权威 C. 罗马法维护了所有罗马人的利益 D. 罗马法的产生包含隐形契约关系 【答案】D 【解析】所缔结的“契约”等字眼意在强调材料的主旨是罗马法的产生包含隐形契约关系,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罗马法产生时还没有社会契约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而不是维护所有罗马人的利益,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0. 宗教改革时出现的新教,英文为Protestantism,直译“抗议宗”。这里的“抗议”是指 A. 抗议《圣经》的权威 B. 抗议国王的权威 C. 抗议天主教会的权威 D. 抗议贵族的权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宗教改革确立人文主义宗教观,反对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提倡信徒直接阅读《圣经》与上帝交流,希望把君权神授,推崇国王的权威,建立民族教会;抗议贵族的权威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任务,故C项正确;新教维护《圣经》的权威和国王的权威,故AB项错误;D项错误,抗议贵族的权威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任务。所以答案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名师点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1、同: (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 (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4)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封建诸侯的保护。 2、异: (1)在人的问题上,人文主义者与宗教改革者有根本不同的认识: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 (2)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两个运动是迥然不同的,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 (3)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和社会的上层,而宗教改革更多的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也更为广泛。 (4)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文艺复兴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21. 以下叙述中,最能休现卢梭社会契约思想特点的是 A. 人与人在自姚状态下处于交战的状态,人们为了自保而缔结契约 B. 人们在签订契约时让渡了属于自己的权利 C. 政治共同体的代表如果违背大多数人的意志,人们有权将其罢免. D. 签订契约以后,每个参与者都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下,常有个人能力无法应付的境况,必须通过与其他人的联合才能生存,人们为了自保而缔结契约;人们在签订契约时让渡了属于自己的权利;政治共同体的代表如果违背大多数人的意志,人们有权将其罢免;签订契约以后,每个参与者都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护。所以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专制下的启蒙·卢梭 22. 20世纪20年代,西欧出现一种新现象:刚刚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可以从国家有关机 构、学会或工业公司得到研究资助.这一现象反映出 A. 爱因斯坦相对论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发展到新的阶段 B. 民主体制的普遍建立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 人们认识到科学对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D. 已经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答案】C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23. 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各州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特别在农村及 正处于严重经济贫困的地区,扩大和改善促进妇幼保健设施。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A. 成立联邦储蓄保证公司 B. 提供衣副产品补贴 C. 建立养老保险制度 D. 规定最高工时标准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保障问题,而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也属于社会保障方面的内容,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而成立联邦储蓄保证公司、提供衣副产品补贴和规定最高工时标准均不属于社会保障方面的内容,所以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选项必须是社会保障方面的内容,而只有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属于该方面的内容,所以选C。 24. 1959年,卡斯特罗推翻了古巴亲美政府;1960年,美国经济封锁古巴,古巴被迫向苏 联靠拢;1961年,美国制造了猪湾事件,派雇佣军侵略古巴,失败后被迫向古巴支付价值 6200万比索的物资.这反映了 A. 美国霸权主义导致紧张局势 B. 雅尔塔体制下美苏共管古巴 C. 美国在与苏联竞争中处于弱势 D. 古巴反美斗争导致多极化 【答案】A 【解析】:雅尔塔体制下美苏没有共管过古巴,B项说法违背史实;美国在与苏联竞争中处于弱势,这一情况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与材料中的时间相冲突,可排除C;D项说法错误。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封锁古巴、军事上侵略古巴,说明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导致紧张局势,故本题选A。 二、非选择题(52分.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0年7月,在华盛顿大学的中美学术合作会议上,他(胡适)以“中国传统与未来”(Chinese Tradition and the Future) 为题所作的公开演说中,最后一次试图将文艺复兴的概念.系统地应用到中国史上。他对五四之前的中国历史,总计区分出三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是第8与第9世纪中国文学的文艺复兴,那时白话开始出现在禅僧的诗与语录中.第二次文艺复兴出现在哲学.这里,他主要是指第11与第12世纪新儒学的崛起.第三次文艺复兴是第17与第18世纪的“学术复兴”,那时人文学者开始使用“科学方法”大规模研究古籍与史籍。 —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材料二:(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1918年一群北京大学学生,为他们新发行的月刊型杂志所取的名称。他们是在我国旧有传统文化中,受过良好熏陶的成熟学生:他们在当时几位教授所领导的新运动里,立即察觉到它与欧洲文艺复兴有显著的类似性. 下面几个特征特别使他们回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首先,它是一种有意识的运动,发起以人民日用语书写的新文学,取代旧式的古典文学。其次,它是有意识地反对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理念与制度的运动,也是有意识地将男女个人,从传统势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运动。它是理性对抗传统,自由对抗权威,以及颂扬生命和人的价值以对抗压迫的一种运动。最后.说来也奇怪,倡导这一运动的人了解他们的文化遗产,但试图用现代史学批评和研究的新方法来重整这一遗产.在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运动。 一胡适《中国文艺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适所指的中国古代第二次“文艺复兴”运动“新儒学”指的是什么?列举其主要代表人物并说明“新儒学”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新运动”指的是什么?比较该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相似性出现的原因 【答案】(1)指的是:理学 代表人物:程颐、程颢、朱熹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雕版印刷术的逐渐普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书院、私塾的发展;科举制度录取名额的增加;儒家融合佛道思想; (2)指的是:新文化运动 相似之处:文学的世俗化(白话文);反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束缚;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提倡人文主义。 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利益需要。传统文化的束缚。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第二次文艺复兴出现在哲学。这里,他主要是指第11与第12世纪新儒学的崛起”可知,中国古代第二次“文艺复兴”运动“新儒学”指的是宋明时期的理学;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就可以得到理学的代表人物和出现的原因。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1918年一群北京大学学生”“他们是在我国旧有传统文化中,受过良好熏陶的成熟学生;他们在当时几位教授所领导的新运动里,立即察觉到它与欧洲丈艺复兴有显著的类似性”“它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运动”可以判断出这次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知道,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的相似之处,以及相似性的原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的代表人物、出现的背景;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出现原因 26. 近代中国由于国家贫弱.染病的“身体”成为“国家”的文化隐喻。 病历表 姓名:叶海棠 别名:海棠叶 血统:中华民族 发病年份:1911年,及后延续十多年 发病背景 •心脏老化,身体机能运作失常 •肢体长期受多种强悍病毒入侵,肌肉严重萎缩 处置方式 •换心 术后反应 •新心脏植入后多次产生排斥,跳动状态仍似旧心脏,身体机能仍处于衰弱状态 •强悍病毒不仅不能消灭,反籍新心脏出现排斥时乘机肆虐,导致头部、右腹有筋肉松脱现象,左肩膊萎缩症继续恶化 •病毒肆虐期间,先天免疫力曾一度发挥作用 病情总结 危殆 以上是一张虚拟的病历表. 实为制作者对历史的一种解读(或阐释)。请仔细阅读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张病历表的简要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全面(至少4项),运用知识准确,表述逻辑清晰】 【答案】这张病历表把民初的中国比喻为一个病弱的人.明清以降,君主专制走向顶峰,各种弊端显现(心脏老化);西方列强(强悍病毒)的侵略战争及之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主权和领土受损严重(肌肉萎缩).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换心).但是,中国又先后出现了袁氏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等破坏共和政体的局面(排斥反应).清朝灭亡后,处于中国边陲的外蒙古和西藏分别在俄国和英国的支持下,脱离中国的倾向日益加剧(筋肉松脱).左肩膊更因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承认日本在山东特权的卖国举措而继续恶化(左肩萎缩).尽管有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先天免疫力),民初中国的形势仍然危在旦夕.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实际上在考查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民主化艰难发展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关键信息为发病年份:1911年。这说明了大清帝国在辛亥革命后的灭亡。然后注意题中:心脏老化、强悍病毒肌肉萎缩、换心、排斥反应、筋肉松脱、左肩萎缩、先天免疫力的具体含义,并加以阐述。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影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影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名师点睛】解题技巧:注意三步骤 第一,先判断,即明确材料中的观点对或者错,再表明对观点的态度,反对或赞同。 第二,说明论证的依据。如果同意材料观点,则直接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直接论证;如不同 意材料观点,首先要批驳材料观点,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注意史论 结合:在论证的过程中一是要依据所学知识;二是要注意材料信息的利用;三是要揭示事物 本质。 第三,你对持有该观点的人有何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对或错或片面性的根源,一般从时 代和阶级的局限、理论的高度等方面思考。 27.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做什么是无神论一样,作为一个臣民去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悟越和高度的侮辱。 —〔英〕危姆士·斯图亚特《神权》 材料二 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就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 (1)分析上述两则材料思想倾向的不同 (2)结合史实说明这两种思想在当时的影响 【答案】(1)不同:材料一认为国王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民无权议论国王的行为,国王的权力是上帝所赋予的;材料二认为立法权是人民赋予的,法律应体现人民利益,保护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如果立法者违背人民的利益,人民有权反抗。意图:材料一意图宣传“君权神授”;材料二意图宣传“天赋人权”。 (2)影响:材料一的思想是力图维护封建君主的专制权力,结果导致资产阶级、人民群众与封建统治的矛盾激化,是引起革命的原因之一。材料二为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反对君主专制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倾向直接归纳材料一、二的主要观点即可,从材料一中“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 作为一个臣民去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等信息可归纳出材料一认为国王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民无权议论国王的行为,国王的权力是上帝赋予的;从材料二中“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的信息可归纳出材料二认为立法权是人民赋予的,法律应体现人民利益,保护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如果立法者违背人民的利益,人民有权反抗。第二小问意图联系所学知识结合詹姆士一世和洛克的思想主张,可归纳出材料一意图宣传“君权神授”;材料二意图宣传“天赋人权”。 (2)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以及确立的政治体制来分析即可,如材料一的思想是力图维护君主的专制权力,结果导致资产阶级、人民群众与封建统治的矛盾激化,是引起革命的原因之一。材料二为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反对君主专制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