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临夏市临夏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历史试题
甘肃省临夏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摸底考试卷 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 1.商朝分封,不见授土授民,有“封”,而无“建”;西周授土授民,有“封”,更有“建”。据此可知,西周分封 A. 实现了“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 B. 确立了周天子的专制王权 C. 加强了西周对地方的统治 D. 巩固了西周大一统的局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分封通过授土授民实现了封邦建国,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相对于商朝,西周分封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和统治,并未体现宗法分封制对“天下一家”文化认同心理形成的影响;B选项错误,西周尚未实现君主的专制集权;D选项错误,西周尚未实现大一统。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去义,民复孝慈;绝巧去利,盗贼无有。”这表明老子主张 A. 民贵君轻 B. 精神自由 C. 节俭尚贤 D. 无为而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老子认为: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这表明老子主张统治者在治理民众上,不要作为,即“无为而治”,因此D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民贵君轻是儒家的思想主张;B选项错误,精神自由是庄子的思想主张;C选项错误,节俭尚贤是墨家的思想主张。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最重要的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有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故B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科举制不是排除世家子弟入仕而是避免垄断,故C排除;道德水平是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所要考察的,所以科举不具备优势,排除D。 4.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这 A. 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 B. 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C. 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D. 是理学思想的创新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反映了人人心中都有良知的思想主张。材料“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反映了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对人性的宣扬,这些主张都突出了人的自我价值,故A正确;西学东渐指西方文明向中国传播,材料未涉及此问题,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民主政治的主张要求,故C错误;“愚妇与圣人同……直斥六经,张扬个性”体现了对传统理学的批判,而不是创新,故D错误。故选A。 5.唐代,有家传长达300年绝技能织高级轻纱的专业户,有能制作“莹竹如玉”而世间“莫传此法”的笔匠等。这说明唐代 A. 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B. 手工作坊由政府垄断 C. 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 D. 手工业产品质量较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家传”、“世间‘莫传此法’”等信息可知,这体现的是手工业技术传承仅限于家庭内部,具有封闭性,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政府对手工作坊的垄断;C选项错误,人身依附关系指的是上级决定下属的前程命运,下属则把个人前程命运寄托在上级身上的一种不正常的上下级关系,材料并未体现;D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手工业技术传承的封闭性,不是产品质量。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6.明洪武八年,中书省发行纸币大明宝钞,其下印有“中书省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十五两,仍给犯人财产”字样。明初发行的大明宝钞 A. 促进了货币的统一 B. 使金属货币退出了市场 C. 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D. 成为当时唯一支付手段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大明宝钞由国家统一发行,并制定了严格奖惩法令,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使用,比金属货币更容易携带,有利于商品的流通和商业的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大明宝钞与铜钱并行使用,货币并未统一,金属货币并未退出市场,宝钞也不是当时唯一的支付手段,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7.明朝,“天子与阁臣不常见,有所谕,则令内监先写事目付阁撰文”。到清初,言官本章“是与不是必须封进听旨定夺”,阁臣不得过问。这一变化表明 A. 清朝沿用明制 B. 内阁权力遭到削弱 C. 相权逐渐下降 D. 中枢机构不断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天子与阁臣不常见,有所谕,则令内监先写事目付阁撰文”、“阁臣不得过问”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内阁相对独立,经由内监机构获得皇帝指令,有票拟权,清朝内阁只能听旨定夺,在皇帝御前起草谕旨,内阁权力遭到削弱,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清朝内阁相对明朝权力遭到削弱,并非沿用明制;C选项错误,明清时期废除了丞相;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清朝内阁权力的削弱,不能体现中枢机构的不断完善。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普遍“拒绝接受这次战争(鸦片战争)的结局,继续批评这个条约并且敌视条约中的各项规定”,他们“利用解释条约的办法来收回在谈判中失去的东西”。这说明清朝 A. 试图维护天朝体制 B. 外交走向了近代化 C. 极力挽救民族危机 D. 努力抗击外来侵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拒绝接受”、“继续批评”等信息可知,清政府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并不认可,试图维护天朝体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天朝体制的维护,并未体现清朝外交走向近代化;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清朝挽救民族危机;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清政府努力抗击外来侵略。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9.鸦片战争前,中国知识界说到美国的国家元首,很自然的用“头人”“酋长”一类的字眼;鸦片战争后,发现无论用“酋”还是用“皇帝”都名不符实,于是音译了“伯理玺天德”,意译了“总统”来指称美国元首。这说明 A. 知识界抛弃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B. 知识界对美国的认识有所加深 C. 美国总统制得到国人普遍认同 D. 向西方学习进入主动选择阶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知识界对美国式的民主制度基本不了解,所以使用“部落”、“头人”一类带有鄙夷意味的字眼。随着对欧美国家了解日益加深,他们音译了“伯理玺天德”,意译了“总统”来指称美国元首,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错误,依据材料中知识界对美国元首称呼的变化不能说明知识界抛弃了传统的华夷观念,材料并未体现;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国知识界对美国元首称呼的变化,不能得出国人普遍认同美国总统制,该表述过于绝对;D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中国主动学习西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0.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上奏称台湾“惟沿海仅数县之地”,“气局未成”,闽台“本为一省”,“仍须唇齿相依”。清政府依奏设“福建台湾巡抚”,并要求福建为台湾提供五年“协饷”。此举 A. 体现了加强东南海防战略目的 B. 反映了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 C. 化解了列强侵略带来的边疆危机 D. 扫除了台湾经济发展障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要求福建为台湾提供五年“协饷”。”可知体现的是清政府加强东南海防的战略目的,A选项符合题意。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B选项排除。清政府设置福建台湾巡抚并不会化解列强侵略带来的边疆危机,C选项排除。材料与发展台湾经济无关,D选项排除。 11.华中抗日根据地成立初期,市场上流通有法币、伪币和抗日民主政权发行的“抗币”;到了抗战后期,随着法币的贬值等“抗币”已成为“新民主政权下地方性国家纸币”,并为当地百姓所信赖。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日本侵略者借伪币掠夺中国财富 B. 国民政府货币金融政策彻底失败 C. 抗日根据地的货币问题得到解决 D. 抗日民主政权获得根据地民众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随着法币的贬值等‘抗币’已成为‘新民主政权下地方性国家纸币’,并为当地百姓所信赖。”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民主政权发行的货币最终取得了成功,成为地方性国家纸币,说明“抗币”的合法性得到了当地民众的认同,这实质上是对抗日民主政权的认同,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并未体现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抗币”地位的变化;B选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国民政府的货币金融政策彻底失败;C选项错误,仅从“抗币”地位的变化不能说明抗日根据地的货币问题得到解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2.1949年4月,刘少奇在《天津工作问题》调查提纲中写到:“为在党的总路线之下实现发展生产的目的,必须正确确立与改善以下各方面的关系: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这一思想 A. 有利于推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 准确指出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C. 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导方针 D. 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设一个国强民富的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就确定的奋斗目标,早在1949年3月举行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就明确党的工作重心将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善一下各方面的关系: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可知这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了新中国成立后要改善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等各方面的关系,没有指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故B选项错误;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中的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材料没有体现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故C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不是材料内容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理论基础,故D选项错误。 13.1952年的院系调整以华北、华东、中南为重点,实行全国一盘棋。通过院系调整,绝大多数省份都设有一所综合大学和工、农、医、师等专门学校。当时的院系调整 A. 为社会主义改造服务 B. 力求实现高等教育布局的均衡 C. 建立了国民教育体系 D. 改变了高等教育水平落后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1952年的院系调整除了在学科方面建立综合大学和专门学校外,还特别注重在空间上的布局,实行“全国一盘棋”,力求实现高等教育布局的均衡,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当时的院系调整是为了服务于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不是社会主义改造;C选项错误,院系调整只涉及到高等教育,并未涉及整个国民教育体系;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不能得出这一调整改变了高等教育水平落后局面。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4.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应邀访问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索马里等非洲十国,就国际局势、不结盟运动、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经济援助与合作等事宜进行了近两个月的交流。这一系列的外交活动 A. 促进了“求同存异”思想的形成 B. 有利于改善新中国的外交环境 C. 标志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舞台 D. 推动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壮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周恩来应邀访问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索马里等非洲十国”“就国际局势、不结盟运动、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经济援助与合作等事宜进行了近两个月的交流”可知,周恩来在非洲十国进行的仅两个月的交流有利于改善新中国的外交环境,故B选项正确;“求同存异”思想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形成,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20 世纪60年代,为了改善与非洲国家的关系而做的努力,无法得出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舞台的结论,故C选项错误;根据上述材料内容可知,这时期周恩来访问的是非洲国家,并没有强调是社会主义国家,且围绕着“不结盟运动、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经济援助与合作等事宜”进行交流,无法得出推动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壮大,故D选项错误。 15.共和国时期,罗马人将一些抽象理念人格化,比如和谐女神、胜利女神、健康女神。祭祀这类神祗的宗教节日大多在执政官换届选举之时。这反映了 A. 君权神授的思想观念盛行 B. 公民宗教信仰呈现多元化 C. 执政者重视政治理念宣传 D. 罗马人尚武色彩非常浓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将一些抽象理念人格化”“比如和谐女神、胜利女神、健康之神,祭祀这类神祗的宗教节目大多在执政官换届选举之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如胜利女神,传说她曾协助奥林匹斯众神战胜泰坦巨人,给人们带来了胜利,胜利女神形象的人格化,充分体现出了胜利者的雄姿和欢乎凯旋的激情,传达了胜利的主题,说明执政者重视政治理念的宣传,故C选项正确;君权神授说,或作天授君权说,它是古代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而提倡的一种法。即指自己是天命派遣,于凡间管治世人,它是天神在人间的代表,作为人民只可遵从君主的指示去做,不能反抗,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君权神授的思想,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祭祀比如和谐女神、胜利女神、健康之神的宗教节目大多在执政官换届选举之时举行,体现了当时执政者重视政治理念的宣传,并没有体现公民宗教信仰的多元化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和谐女神、胜利女神、健康之神”体现的是一种理念,不能体现尚武色彩,故D选项错误。 16.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1550年出版的人物传记中,记述了13~16世纪意大利许多杰出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欧洲北部城市的一位读者在写给瓦萨里的信中说:虽然我未到过意大利,但感谢上帝,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这表明 A. 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各地盛行 B. 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 C. 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 D. 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不符合时间限制,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意大利一些人物传记的流传,没有体现出冲破教会的精神独裁,与宗教改革无关,B项错误;据材料“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可得出欧洲北部城市的民众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C项正确;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17.“他们(行政官或者国王)仅仅是主权者(人民)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在行使着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而且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材料中,该启蒙思想家主张 A. 天赋人权说 B. 分权制衡说 C. 三权分立说 D. 社会契约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出自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认为人民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政府的权力由人民赋予,如果政府实行暴政,侵犯人民的权利,人民有权推翻政府,故D项正确;天赋人权说宣扬人生而享有生存、自由、追求财产和幸福等权利,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分权制衡说主张国家权力应当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去行使,以保持国家权力间的平衡状态,故B项错误;一般而言,三权分立制度是指把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的制度,排除C。 18.十六世纪后期的荷兰,低价小尺幅画作越来越受到市民的欢迎,画家们也不再执着于宗教题材画作,读信的妇女、家庭日常生活等充满趣味的题材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反映了 A. 荷兰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心 B. 市民放弃了天主教的信仰 C. 现实主义美术成为了主流 D. 市民阶层力量的发展壮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画家们也不再执着于宗教题材画作,读信的妇女、家庭日常生活等充满趣味的题材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十六世纪后期的荷兰以世俗生活为题材的绘画获得了很大发展,这反映了市民阶层力量的发展壮大,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荷兰不是文艺复兴的中心;B选项错误,文艺复兴反对的是神秘主义和教会的腐败,不是反对天主教,市民并未放弃天主教信仰;C选项错误,现实主义绘画是19世纪欧洲出现的一种艺术思潮,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9.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君主的王位世代相袭,儿子优先于女儿,而女儿又优先于侄子或者侄女;如果男嗣死亡或者放弃王位,而且他也没有其他继承人,那么应由君主的女儿出任国王;此外该法案还规定,王位的继承是由议会来决定的,而非君主本人。这说明 A. 王权进一步受到限制 B. 王位世袭制得以合法化 C. 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 D. 议会主权地位开始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王位继承由议会制定的法律规定。结合所学可知,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限制了君主的权力,《王位继承法》使王权进一步受到限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王位继承法》使王位继承等重大问题的决策权掌握在议会手中,王位世袭制在此之前已经合法;C选项错误,此时君主立宪制刚刚开始建立,尚未最终确立;D选项错误,1689年的《权利法案》已经使议会的主权地位确立。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0. 《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用来推翻了封建制度的那个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同时它还造就了将运用这武器来反对它自己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以上论述 A. 肯定了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 B. 指出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主义发展 C. 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D. 揭示生产力发展必将引发社会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了封建制度,工业革命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材料中说“它还造就了将运用这武器来反对他自己的敌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从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揭示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同时它还造就了将运用这武器来反对他自己的敌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可推知材料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肯定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故A选项错误;自由主义指的是追求保护个人思想自由的社会、以法律限制政府对权力的运用、保障自由贸易的观念、支持私人企业的市场经济,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自由主义内容,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会带动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必将引发社会变革,没有提到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故C选项错误。 21.1921年苏俄政府在《关于经济工作问题的指令》中指出,“责成财政人民委员部以最大的努力和最快的速度来减少,然后再完全停止纸币的发行,并在金本位制基础上恢复正常的货币流通。”这表明 A. 苏俄果断停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初,国家经济管理混乱 C. 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D. 苏俄恢复了自由市场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的时间和材料“并在金本位制基础上恢复正常的货币流通”等信息可知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C选项符合题意。果断停止了战时共产主义体现不出来,A选项排除。材料还有一些战时共产主义的影子,B选项排除。苏联恢复了自由市场经济,与所学不符,D选项排除。 22.1965年,苏联推行“新经济体制”时经常使用“改革”一词,但在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之后就不准用了,改用“完善”一词。这一变化说明当时的苏联 A. 在美苏争霸中具有优势地位 B. 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 C. 已经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 D.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变化说明勃列日涅夫因循守旧、满足现状, 惧怕重大的改革,此时苏联经济发展趋于停滞,体制僵化严重,这表明当时的苏联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不能说明美苏争霸中苏联的地位;C选项表述错误,当时苏联并未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D选项错误,苏联经济体制改革最终失败了。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3.在欧盟经济振兴乏力的背景下,那些感到自己在全球投资贸易中遭受不利的欧盟国家和地区,正在出现滑向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精英希望通过这种高筑壁垒、自我孤立的方法,来回应民众对生活状况和政府政策的不满。欧盟“出现滑向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表明 A. 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 B. 自由主义贸易政策的破产 C. 欧洲一体化水平提高 D. 欧盟更加关心民众的生活 【答案】A 【解析】 【详解】 由材料“在欧盟经济振兴乏力的背景下,那些感到自己在全球投资贸易中遭受不利的欧盟国家和地区,正在出现滑向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可知,当今世界,国际市场竞争在不断加剧,而欧盟对此又缺少有效的应对策略,故其内部才会出现“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A项符合题意。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自由主义贸易政策仍是主流,其并未破产,排除B;这种高筑壁垒、自我孤立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不利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最典型的就是英国脱欧事件,排除C;欧盟“出现滑向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是因为欧盟经济振兴乏力,而不是因为其更加关心民众生活,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分析材料的能力,学生在正向上作出判断后,最好在反向上运用排除法予以再次确认。 24.张林宏在《美国全球战略源起和流变》中指出:“美国的两洋战略,酝酿于19世纪末,发端于20世纪前期,一战后初露端倪,二战后正式形成。”这里的“两洋战略”实际是指 A. 美国的世界争霸计划 B. 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 C. 马歇尔计划 D. 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两洋战略,即通过控制世界上最主要的两大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权进而控制世界上最主要的大陆(欧亚大陆)的陆权以最终称霸全球的战略。二战后,美国凭借着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材料中的“两洋战略”实际上就是全球称霸战略,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于二战后,与“两洋战略”不符;C选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经济计划,与“两洋战略”不符;D选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协定,与“两洋战略”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5.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 A.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 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 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 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答案】A 【解析】 在两极对峙时期,法国与中国建交,法国总统访问苏联并发表联合声明,这些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A正确;“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指的是欧盟的成立,故B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是在两极格局解体后,故C错误;外交政策的变化是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法国改善与中国和苏联的关系,是出于本国国家利益的需求,不可能改变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故D错误。 【考点定位】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法国调整外交关系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冷战格局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两级格局确立后,各自阵营由于国家利益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都出现了分化,这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因此,备考中一定要注意教材的基础知识的记忆。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是儒家文化注重德治,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主要宣扬和倡导一种绝对无偿的进贡以体现对国家的忠心,使得古代中国的治税思想具有明显非法制的性质,剥削阶级往往以赋税为名进行横征暴敛。我国古代税收立法虽然也规定了课征的比例,但有法不依、法外征收现象非常普遍。通过巧立名目法外征收往往又使税收立法流于形式,征税随意性大,官吏使用权力的机会多,导致聚敛过度,超过人民的承受能力。 ——摘编自樊静:《中西方税收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 到民国时期,中国的税收制度逐渐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先是对城市工商业课征的间接税(注:指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超过历史上的田赋,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税收。国民党政府的间接税,除了关税、盐税以外,还对卷烟、面粉、棉纱、火柴、水泥等各种商品征收。比较重要的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党政府从外国引进了近代直接税制(注:直接税指税负不能转嫁,而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的税收,如所得税、房产税等),当时财政部曾经为此专设了直接税署。 ——摘编自刘军:《中西方传统税收文化的比较》 材料三 在治税思想上,近代西方国家确立以税收法定主义为普遍原则,即税收的征收和缴纳必须基于法律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依据,国家就不能征税,任何人亦不能被要求纳税。而且,在西方所谓的法律仅限于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不包括行政法规。英国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经议会同意而任意征税是非法的,正式确立了近代意义上的税收法定主义原则。……近代资产阶级国家,凡开征新税、废除旧税,或制定、修改税法,都须以不违宪为原则,并经民选的议会审议通过。贵族、僧侣等阶层不再享有豁免税收的特权,纳税普遍原则和征税确定性原则得到广泛承认。 ——摘编自樊静:《中西方税收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税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中国税收较古代有何新变化;并简析其主要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古代中国,说明近代西方国家税收的历史影响。 【答案】(1)特点:治税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缺乏法制观念,随意性较强;横征暴敛,人民的税务负担沉重。 (2)新变化:工商业税收(间接税)比重上升,成为国家主要税源;学习引进外国近代税制(直接税制),与世界接轨;政府成立专门税务部门。 主要原因:民国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受到西方国家治税思想的影响(或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国民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满足战争的需要。 (3)历史影响:巩固了西方资本主义宪政制度:有利于社会公平与稳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中“正是儒家文化注重德治……剥削阶级往往以赋税为名进行横征暴敛。”、“……但有法不依、法外征收现象非常普遍。通过巧立名目法外征收往往又使税收立法流于形式,征税随意性大,官吏使用权力的机会多,导致聚敛过度,超过人民的承受能力。”等信息从治税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缺乏法制观念,随意性较强、横征暴敛,人民的税务负担沉重等方面概括古代中国税收的特点。 (2)变化:依据材料二中“先是对城市工商业课征的间接税(注:指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收)超过历史上的田赋,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税收。”、“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党政府从外国引进了近代直接税制……当时财政部曾经为此专设了直接税署。”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工商业税收(间接税)比重上升,成为国家主要税源、学习引进外国近代税制(直接税制),与世界接轨、政府成立专门税务部门等方面可概括得出民国时期中国税收的新变化。 原因:依据材料二中“国民党政府的间接税,除了关税、盐税以外,还对卷烟、面粉、棉纱、火柴、水泥等各种商品征收。”、“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党政府从外国引进了近代直接税制”等信息从此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受到西方国家治税思想的影响、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满足战争的需要等方面。 (3)依据材料三中“近代资产阶级国家,凡开征新税、废除旧税,或制定、修改税法,都须以不违宪为原则,并经民选的议会审议通过。”、“贵族、僧侣等阶层不再享有豁免税收的特权,纳税普遍原则和征税确定性原则得到广泛承认。”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巩固了西方资本主义宪政制度、有利于社会公平与稳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说明近代西方国家税收的历史影响。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的经学大师用儒家经义解释现行法律条文,这些注释经过朝廷的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力,经学与律学关系密切。《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直接把礼义道德规范纳入其中一些法律条文,使儒学说法典化。明朝朱元璋“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让民间推荐年高德劭之人向民众宣读并讲解《大诰》《大明律》等,使民众知法畏法,不敢犯法;各地还普遍设立了“旌善亭”,以为表彰劝善之用。最终得以教化大行,秩序安定。 ——据陈鹏生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等 材料二 面临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严复有鉴别有选择地译述孟德斯鸠的《法意》等经典著作。严复认为,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人民生活的安定幸福,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法治的力量。严复主张依法治国,法律应当维护国民的自由权利,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机构,以期伸张正义,维护公理。 ——林平汉《严复对中国近代法制思想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严复法制思想的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答案】(1)特点:将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条文中;礼法并用;以德辅法(重视德治);法律制度具有延续性。 (2)进步性:主张依法治国;注重保障人民权利;健全法制,维护公理。 时代背景: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近代西方启蒙思想(民主法治思想)的传入。 【解析】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中“两汉的经学大师用儒家经义解释现行法律条文,这些注释经过朝廷的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力,经学与律学关系密切。”、“《唐律疏议》……直接把礼义道德规范纳入其中一些法律条文,使儒学说法典化。”、“明朝朱元璋‘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等信息从将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条文中、礼法并用、以德辅法、法律制度具有延续性等方面。 (2)进步性:依据材料二中“严复主张依法治国,法律应当维护国民的自由权利,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机构,以期伸张正义,维护公理。”信息可概括得出严复法制思想的进步性。 时代背景:依据材料二中“面临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严复有鉴别有选择地译述孟德斯鸠的《法意》等经典著作。”信息结合所学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近代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等方面分析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8.【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国现代外交体制是清政府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它的最初建立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种体制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传统性与现代性杂糅的先天缺陷,在长达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清政府对它的变革也仅仅限于局部调整。然而,这种情况在清末新政时期发生了根本变化。庚子惨败使顽守旧势力遭受了致命打击,为洋务派重新进入权力核心提供了契机。他们大胆地举起了效法西方、进行变革的大旗,他们的变革决心不单单是一种迎合,更多的是真实意图的表露。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的变革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第一,设立外务部,这是中国外交史上具有现代西方外交部性质的第一个专门的常设国家机构。第二,制定系列新的规章,严格了出使大臣及使馆参随人员的选用标准,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出使经费监管机制。第三,完成了国歌的创制,完善了宝星(勤章)制度,结束了中外有关觐见礼仪的争论,完成了中国标志性外交礼仪和仪式性外交礼仪的制度化。第四,通过创制地方交涉使制度,消除了旧有外交体制中地方外交机构涣散无序的弊端。第五,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外交才培训机构——储才馆。 ——摘编自崔军伟《试析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外交体制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新政时期中国外交改革的影响。 【答案】(1)主要变化:由局部调整到全面变革;变革南被动转向主动;由固守传统到注重对旧机制的割舍与新体制的创建。 (2)影响:有利于推动晚清外交体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利于外交人才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丰富了以主权国家为中心的现代外交体制,推动了外交体制的现代化转型;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潮流;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屈辱的局面。 【解析】 【详解】(1)变化:从“仅仅限于局部调整”“ 清末新政时期发生了根本变化”可知变革是由局部调整到全面变革;从“变革决心不单单是一种迎合,更多的是真实意图的表露”可知是变革由被动转向主动;从外交体制的变革主要成就可知变革是由固守传统到注重对旧机制的割舍与新体制的创建。 (2)影响:完成外交礼仪有利于推动晚清外交体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储才馆的设置有利于外交人才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全国变革丰富了以主权国家为中心的现代外交体制,推动了外交体制的现代化转型;主动变革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潮流;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屈辱的局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