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重点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重点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重点班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论语·雍也》篇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体现了孔子的哪一思想( )‎ A. 仁者爱人 B. 和而不同 C. 中庸之道 D. 克己复礼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可知孔子意图在质和文之间寻找平衡,体现了他的中庸之道,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孔子的中庸思想,和仁者爱人、和而不同、克己复礼无关,排除ABD项。‎ ‎2. “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近五百年之久的跨世纪社会大辩论,各派纷纷发表本学派的思想主张。虽然各派的观点主张各有侧重,但却有着共同主题。你认为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共同主题是 A. 扩大各自流派思想的学术影响 B. 争夺国家主流思想的地位 C. 探寻重建社会秩序的途径与方案 D. 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虽然各派观点主张各有侧重,但却有着共同主题。”并结合所学可知,各家的主张各不相同,而在各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老庄讲道,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从天命思想中摆脱出来,作为自觉的主体去面对世界、认识世界的趋向。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故C符合题意;扩大各自流派思想的学术影响、争夺国家主流思想的地位是其目的,而不是其主张,A、B错误;促进社会制度的顺利转型是各自思想主张所产生的作用,与题意不符,D错误。‎ ‎3.‎ 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主要目的是 A. 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B. 为社会治理提供导向 C. 强调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 提高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董仲舒认为君主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种观点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导向,故答案为B项;这种主张不是为了保护环境,排除A项;材料所述是天与天子即君主的关系,排除C项;这种主张在儒家思想中本来就已包含,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董仲舒以较为曲折的方式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如宣扬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4.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 ‎ 当时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派别 儒家(六艺)‎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支派 ‎103‎ ‎37‎ ‎21‎ ‎10‎ ‎7‎ ‎6‎ ‎12‎ ‎20‎ 篇数 ‎3123‎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A. 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B. “百家争鸣”趋于结束 C. 活字印刷术广泛采用 D. 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从表格来看,明显儒家思想的支派比其他派别的支派多,作品篇数也比其他派别多,儒学地位明显提高,故选A;‎ ‎“百家争鸣”在秦朝时已经结束,秦朝“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故B项错误;雕版印刷术出现于唐朝,故C项错误;科举制出现于隋朝,故D项错误。‎ ‎5.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士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说明当时 A.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B. 统治者不再强调封建道德 C. 道家思想占据社会主流 D. 儒释道三教思想合而为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儒学在汉武帝时期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以后,一直居于正统地位,从材料中的“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和“非汤武而薄周孔”,说明当时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统治者对于封建道德的态度,排除B项;当时只是一些士人崇尚“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并不能说明道家思想占据社会主流,排除C项;佛、道、儒三教合一应在魏晋以后,排除D项。‎ ‎6.1932年张伯伦说:“由于某种难以确切指出的东西,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非但没有更加接近、增进友好的程度,反而还采取了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怖和威胁的态度。”这种“难以确切指出的东西”‎ A. 根源于生产的相对过剩 B. 首先从工业领域开始 C. 引发了列强间的市场战 D. 使德意日法西斯政权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32年”“由于某种难以确切指出的东西,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非但没有更加接近、增进友好的程度,反而还采取了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怖和威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世界局势的影响,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各国为了转嫁危机而加紧了对世界的争夺,引发了列强间的市场战,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而不是生产相对过剩,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从金融领域开始,而不是工业领域开始,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由多种因素共同产生的结果,不能说经济危机使德意日法西斯政权建立,故D选项表述错误。‎ ‎7.‎ ‎1936年,就法国议会批准与苏联相互援助的协约,希特勒认为这是法国单方面违反将永不与德国作战的协议(除非是国际联盟的决议),宣称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强德国在法国边境地区的防御能力。德国借此 A. 退出国际联盟 B. 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C. 吞并苏台德区 D. 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希特勒认为这是法国单方面违反将永不与德国作战的协议”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莱茵非军事区”的建立依据是《凡尔赛条约》以及《洛迦诺公约》,建立的初衷是让德国无法直接进攻法国及莱茵河下游各国,但德国在1936年宣称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强德国在法国边境地区的防御能力而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退出国际联盟是在1933年10月,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故B选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吞并苏台德区是在1938年9月,故C选项错误。‎ ‎8.斯大林基于理查德·佐尔格的情报,能够确切知晓日本将要对美作战,不会用其在中国东北的军队进攻西伯利亚的苏联军队。因此斯大林于10月和11月从西伯利亚的部队拨派10个师、1000辆坦克和1000架飞机来增援。该“增援”的战役是 A. 斯摩棱斯克战役 B. 莫斯科战役 C. 斯大林格勒战役 D. 库尔斯克战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能够确切知晓日本将要对美作战”可知,这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即1941年12月前,材料“斯大林于10月和11月从西伯利亚的部队拨派10个师、1000辆坦克和1000架飞机来增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9月底,德军以强大兵力,向莫斯科发动进攻,莫斯科局势十分紧张,苏联政府部分机构开始转移,全市人民动员起来参加防御,进行莫斯科战役,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摩棱斯克战役发生于1941年7月10-9月10 ,与材料“斯大林于10月和11月从西伯利亚的部队拨派”等信息不符,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7月,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材料内容强调的是1941年的莫斯科战役,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库尔斯克战役是1943年7-8月之间发生的战役,故D选项错误。‎ ‎9.如图所示为秦代某一工程,相关其表述正确的是 ‎①有效地巩固了秦朝的北部边防 ②为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而修建 ‎③是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 ④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重要举措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湘江”“漓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秦军为统一岭南地区而开凿的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的灵渠,秦代通过北击匈奴巩固北部边防,①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14年,秦开凿了灵渠以便于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②正确;灵渠,古称秦凿渠,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③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凿灵渠是灭六国后,秦军为统一岭南地区而进行的战略攻势,④错误;综上所述,②③正确,故C选项正确;排除A、B、D选项。‎ ‎10.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原不殊。……不必猜忌异类……则四夷可使如一家。”基于这一认识,唐太宗 A. 提出“示存异方之教” B. 在东突厥旧地设置羁縻府州 C. 以尺尊公主和亲吐蕃 D. 设鸿胪寺接待少数民族首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羁縻府州是唐代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民族融合,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的“示存异方之教”是针对外来宗教,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七世纪中期松赞干布建立吐蕃奴隶制政权以后,迎娶了当时位于吐蕃南部的泥婆罗(今尼泊尔)的尺尊公主,而唐太宗时期以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鸿胪寺是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与材料无关,故D选项错误。‎ ‎11.‎ ‎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有的人回答“功成名就”,有的人回答“子孙满堂”。明太祖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明太祖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主要原因是 A. 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B. 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C. 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D. 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政治制度的相关特征。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D两项明显错误,关键点不是大臣的回答是否矛盾和背离主题,而是没有回答到皇帝的心中(没有揣摩到皇帝的心思),排除;B项说明了皇帝的想法,属于本质问题,即服务于加强皇权专制,正确;C项说法属于表象,明显错误,排除。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朝政治制度的相关特征 ‎12.雍正帝时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标志是因为 A. 军机大臣都是皇帝亲信 B. 军机处权压南书房 C. 内阁名存实亡 D. 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办事,皇帝完全掌握军政大权 ‎【答案】D ‎【解析】‎ 军机处设在宫内,军机处的裁决权完全出自皇帝,皇帝的命令由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中央的六部官员和地方的军政首领也就直接听从他的指挥,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故D正确。‎ ‎【名师点睛】‎ 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国家大权,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军机处的设立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13. 《希腊的黄金时代》总结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历史上最狭隘也是最充实的”。其中“最充实的”应指( )‎ A. 经济基础:农业和工商业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B. 政治制度:三权分立的体制有效保证了民主 C. 民主主体:雅典的所有居民都能享有民主权力 D. 公民平等:公民享有平等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希腊的黄金时代”、“雅典的民主政治”等,本题实际上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相关内容——评价雅典民主政治。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知道,“最充实的”即指公民(雅典本城邦的成年男性)的平等政治权利。其余ABC三项的表述均不符合史实,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14.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说:“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领导了辛亥革命,而且在于他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与时俱进完善自己的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下列表述能体现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的精神有 ‎①从突出强调“反满”到明确提出“反帝”‎ ‎②从只提“平均地权”到增补“节制资本”‎ ‎③从倡导“学习欧美”到决定“以俄为师”‎ ‎④从宣传三民主义到赞同社会主义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赞同社会主义,排除④;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从突出强调“反满”到明确提出“反帝”,从只提“平均地权”到增补“节制资本”,从倡导“学习欧美”到决定“以俄为师”,都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①②③正确,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体现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的精神”,结合所学孙中山的思想分析解答。‎ ‎15.在西欧经济和政治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每一变化都伴随着以复兴古典文化为特点的思想文化运动;8、9世纪,注重恢复学习拉丁语,由此为古典文化的传承保留了最基本的载体;12世纪,促进了对古典哲学的学习;14、15世纪在创新古典文化的同时,深刻地探究了人的本质。可见,14、15世纪时的思想文化运动 A. 推动了欧洲古典文化的繁荣 B. 是对中世纪文化的彻底决裂 C. 是前两次发展基础上的升华 D. 推动了欧洲政治革命的到来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欧洲三次思想文化运动的共性在于都“伴随着以复兴古典文化为特点”,而前两次的学习为14、15世纪时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利用古典文化、宣扬新思想打下了基础,且当时“创新”“深刻地探究了人的本质”又体现出第三次与前两次的不同,这次运动不再是对古典文化的单纯学习,而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故C项正确,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错在“彻底”; D项是启蒙运动的影响,也与材料主旨不符。‎ ‎【点睛】首先要判断出“14、15世纪时的思想文化运动”的所指;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 ‎16.清代学者袁枚记载,“秦汉侍中本丞相史,不过掌虎子(溺器、便壶)捧唾壶等事。而晋以后之侍中,乃宰相也”。这说明 A. 秦汉时期侍中未参与决策 B. 西晋开始设立三省六部制 C. 汉代中朝官员地位较低 D. 侍中的职权一直在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侍中在“秦汉时期”是皇帝的私属、杂役,到“晋以后”,逐步成为宰相,可知C项正确。结合所学秦汉时期侍中作为内朝官员,已经开始参与决策,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创立于隋朝,故B项错误。侍中的职权“一直”在扩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点睛】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核心是服务皇帝,维护皇权。‎ ‎17.下表茶道的诠释反映了当时 泡茶时 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 待客时 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浓茶意表浓情”‎ 饮茶时 表现为“饮罢茶敬方深知,赞叹此乃草中英”‎ A. 道家养生理念的流行 B. 儒学思想渗入社会生活 C. 市民阶层的饮茶文化 D. 饮茶推动了诗歌的繁荣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奉茶为礼尊长者,备浓茶意表浓情”“饮罢茶敬方深知”联系所学可知,儒家思想主张“礼”“敬”,材料中的茶道藴含了深厚的儒家思想,故B正确。材料体现儒家思想没有体现道家养生理念,A错误。材料中的茶道无法体现是市民阶层的饮茶文化,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饮茶促进了诗歌的繁荣,排除D。‎ ‎18.1953—1957年,新中国实行了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短时间内基础教育实现了普及化 B. 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得到了解决 C. 我国教育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 D. 教育改革适应了经济建设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1953—1957年”这一特定时期,国家教育改革时计划首次“设置了劳动技术教育课”和新颁行的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适应我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教育改革中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故D项正确。“1953—1957年”我国没有实现基础教育的普及化,A项错误;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不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产生太大的影响,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体现不出我国教育的“曲折”,C项错误。‎ ‎【点睛】一五计划时期各行各业对社会主义建设给予了积极的支持。‎ ‎19.2015年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说:“西晋葛洪的处方给了我灵感。1971年,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190次失败后才出现的。”屠呦呦用自己发明的“中国神药”拯救了数百万非洲人的生命。上述材料可以用来佐证屠呦呦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客观原因是 A. 中国青蒿分布广泛 B. 传统中医的助力 C. 屠呦呦的不懈追求 D. 非洲人民的信任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屠呦呦指出“西晋葛洪的处方给了我灵感”,可知其取得成就的客观原因是受到了传统中医的启发,所以B项为正确答案;材料无从体现“中国青蒿分布广泛”,A项错误;屠呦呦的不懈追求属于主观因素,C项错误;屠呦呦用自己的发明拯救了数百万非洲人的生命,获得信任是结果,不是原因,D项错误。‎ ‎20.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文化水平进步情况表:‎ 时间项目 有阅读能力的人占法国总人口的比例(%)‎ 法国妇女识字率(%)‎ 欧洲年均出版新书(单位:部)‎ 普通人藏书(单位:本)‎ ‎17世纪中叶 ‎29‎ ‎14‎ 约1000‎ ‎1—20‎ ‎18世纪中叶 ‎47‎ ‎27‎ 约4000‎ ‎20—100‎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 启蒙思想推动法国基础教育发展 B. 出版业是欧洲文化水平进步的动力 C. 欧洲贵族推动法国启蒙思想传播 D. 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表中数据看出,17-18世纪,法国有阅读能力的人所占比例和妇女的识字率都明显提高,说明文化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同时欧洲出版新书和普通人藏书量都有较大增长,这有利于启蒙运动传播新思想,故D正确;材料反映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A错在因果倒置,排除;社会发展推动文化进步,而不是出版业推动文化进步,B表述不恰当,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欧洲贵族”的信息,排除C。‎ ‎21.汉人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批评先秦某一思想流派“不别亲疏,不殊贵贱……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这一流派是 A. 儒家 B. 法家 C. 墨家 D. 道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意思是不以血缘亲疏为标准来处理人际关系,因此,人们认为该学派“严面少恩”这与法家思想中的严刑峻法和厉行法治思想内涵一致,故选B顶。儒家注重亲情,与题意相反,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均与题意不符,排除C、D两项。‎ ‎22.孔子曾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最能说明 A. 儒生具有强烈的入世情节 B. 儒家和道家思想具有兼容性 C. 孔孟之道具有一定的局限 D. 道家思想的内涵在不断丰富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无道则隐”、“穷则独善其身”体现的与世无争,顺其自然的思想,与道家的主张基本一致,说明儒家和道家思想具有兼容性,故排除A,选B;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孔孟思想的局限性,排除C;材料没有说到道家思想的内涵,排除D。‎ ‎23.鲁迅曾经这样评价李大钊:“他的遗文却将永驻,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对于此处的“先驱者”的准确理解是 A. 第一个举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 B. 是向封建道德发起进攻的主将 C. 是中国共产党的最主要的创始人 D. 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答案】D ‎【解析】‎ ‎【详解】第一个举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的是陈独秀,排除A;李大钊是向封建道德发起进攻的重要人物,但不符合“先驱者”的限定,排除B;是中国共产党的最主要、而非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排除C;李大钊是第一个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因此成为“先驱者”,故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需要掌握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贡献,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贡献对“先驱者”的理解。‎ ‎24.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  )‎ A. 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 B. 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 D. 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黄仁宇认为,毛泽东的成功是根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所确立的中国式革命道路的成功,所以材料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正确性。因此B选项正确。A、C选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国民党对农村统治的情况。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5.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主要反映的是 A. 社会契约论 B. 天赋人权学说 C. 人民主权说 D. 三权分立学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梭强调的是人民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威,在人民的意志下,什么都可以废除,这显然反映的是人民主权说,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契约的意思是人民在公共意志的基础上订立社会契约,大家都应遵守,材料内容没有强调社会契约论,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赋人权是指自然赋予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权利,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天赋人权学说的内容,故B选项错误;三权分立是指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分立,其核心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三权分立的内容,故D选项错误。‎ ‎26.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它)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这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 A. 重视实用 B. 尊重自然 C. 领先世界 D. 注重创新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材料“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可知,表明我国古代科技重视实用,故A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视实用的特点,没有体现尊重自然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的特点,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用的特点,没有体现其注重创新的特点,故D选项错误。‎ ‎27.《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据此可知,该书 A. 是当时介绍西方最详实的著作 B. 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 引发了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D. 倡导在中国建立代议制民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魏源的主要思想主张。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魏源主要思想主张的了解,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西业”、“里勃里先好司”、“勃列西领”等词汇可知,体现出西方的代议制度,《海国图志》中涉及这些外来词汇,反映出它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故B项正确;《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故A项说法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源的主张没有付诸实践,没有形成思想解放潮流,故C项错误;魏源只是介绍了政治制度没有倡导建立代议制,故D项错误。‎ ‎28.“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是孙中山先生的名言。他于20世纪20年代毅然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新”在“民权”方面的体现是 A. “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B.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C. “农民之缺乏土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 D. “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的旗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尽管它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但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在民权主义方面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故B选项正确;A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民之缺乏土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是属于民生主义,故C选项错误;“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涉及到节制资本的问题,也是属于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故排除D选项。‎ ‎29.在某次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次会议是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大 C. 中共十五大 D. 中共十六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需要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会议。解题的关键是对选项会议内容的识记。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故B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涉及的是改革开放,故A选项排除;中共十五大涉及的是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故C选项排除;中共十六大涉及的是将三个代表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故D选项排除。‎ ‎30.1920年,《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递交到北洋政府,该宣言宣布:苏俄放弃沙俄时期在华的特权,放弃赔款、租借地,废除中俄所订密约等。苏俄政府此举 A.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B. 导致了中国革命方向的转变 C. 促进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 D. 推动了“三大政策”的确立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新文化运动的性质的改变是五四运动,故A项错误;中国革命的方向是反帝反封,革命方向没有变化,故B项错误;国民大革命兴起于 1924年国民党一大,故C项错误;1920年苏联对北京政府示好的行为,推动了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确立,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科幻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创作的小说《时间机器》发表于1895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一位时间旅行者乘坐他发明的时间机器来到遥远的未来世界公元802701年。时间旅行者发现,在那个时代里地球上的人类已经分为两个种族:一个是生活在地面的“地面人”,他们的智力已经严重退化,只具有相当于儿童的智力;而另一个则是生活在地下的“地下人”,他们智慧发达,惧怕亮,只能生活在地面以下。可描写的“地下人”偷走了时间旅行者的机器,经历了一番历险之后,时间机器失而复得。时间行者继续他的旅行,看到了几千万年之后的巨蟹、巨蝶、大海、日食等一些复古图景。他终于在生命垂危之际回到了“现在”,将旅行的经历告诉朋友。‎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一情节:一位时间旅行者乘坐他发明的时间机器来到遥远的未来世界。‎ 历史现象:19世纪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时期,大量的新机器被研制和发明出来。 概述和评价: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机器的广泛发明和使用,使民众大多迷信和崇拜科学,认为机器和技术具有万能的本领。尽管小说创作时人类还没有发明太空飞行器,作家的想象超越了当时的科学研发力,但这反映出机器发明时代人们对发明机器的渴望,有利于进一步促使人们探索新机器的研发。‎ 示例2情节:地球上的人类已经分为两个种族。‎ 历史现象:19世纪中期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全面阐述了生物进化学说。‎ 概述和评价: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认为,人类既是由古代人类进化而来的,也会不断地进行进化发展。小说将未来人类分化为两个不同的种族,体现了人类进化的不同方向,此设想明显受到了生物进化学说的影响。作者将生物进化学说引入到作客观上反映了生物进化学说得到了一定的普及和认可。‎ ‎【解析】‎ ‎【详解】根据“在那个时代里地球上的人类已经分为两个种族”得出情节:地球上的人类已经分为两个种族。‎ 历史现象:结合所学可知,上述情节体现了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概述和评价:联系所学达尔文进化论的内容可知,达尔文认为,人类是由古代人类进化而来的并且不断地进化发展。小说将未来人类分化为两个不同的种族,体现了人类进化的不同方向。‎ ‎32.欧盟的形成与发展,印证了当代历史演进的特征与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虽然欧洲有共同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历史的不同和民族性格的差异,历史上长期不断的互相战争一直是它们的负担。经过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战争之后,许多人终于感到激烈冲突的代价是太大了,战争不再对于任何国家有益。苏联势力的扩张使某种形式的西欧统一具有诱惑力。‎ ‎——马文·佩里主编《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美国这样做(指的是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把西欧纳入其称霸全球的战略轨道,但客观上却推动了西欧的经济联合。‎ ‎——王斯德主编《世界当代史》‎ 材料三 1967年,欧共体正式成立。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共体12国结成欧洲经济政治联盟。‎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除极少数成员国外,大多数国家的“欧洲公民”开始使用欧元,并在6个月后彻底放弃本国货币。‎ 材料四 由于货币主权是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因此,欧元的正式问世成为欧洲联合的一个里程碑。不仅如此,欧元还将成为欧洲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有助于改变长期以来欧洲经济不振的被动局面。‎ ‎——杨伟国《欧元流通:欧洲走向联合的里程碑》‎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归纳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三、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对欧元问世的影响。‎ ‎【答案】(1)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吸取战争教训;应对苏联“势力扩张”;马歇尔计划的推动。‎ ‎(2)欧元的问世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概念,促进了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推动欧洲经济的增长;有利于促进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的进程。‎ ‎【解析】‎ ‎【详解】(1‎ ‎)由材料“欧洲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可得出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由材料“长期不断的互相战争一直是它们的负担”,可得出吸取战争教训;由材料“苏联势力的扩张使某种形式的西欧统一具有诱惑力”,可得出应对苏联“势力扩张”;由材料“美国这样做(指的是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但客观上却推动了西欧的经济联合”,可得出马歇尔计划的推动。‎ ‎(2)由材料“由于货币主权是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因此,欧元的正式问世成为欧洲联合的一个里程碑”,可得出欧元的问世在政治上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概念,促进了欧洲国家走向联合;由材料“欧元还将成为欧洲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可得出推动欧洲经济的增长;由材料作为“欧洲经济政治联盟”的统一货币,可得出有利于促进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的进程。‎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稷下学宫整体上是齐国官学,但前往讲学的学者大都办有私学,带其弟子同入稷下学宫。众人推举学界名流来担任学宫的祭酒,国君不直接干预教学与学术研究。学宫中容纳“百家之学”,成为百家争鸣的文化沙龙。荀子在学宫三为祭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他扬弃以往儒家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吸收春秋以来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天道观,构建其天人关系学说。‎ ‎——张秉楠《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怀着“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希望在西方找到一种能化解中国苦难的灵丹。他们曾一度认为自己找到了灵丹。但是一战的爆发使他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并不是理想的乐园,巴黎和会浇了他们一盘凉水。战后,社会主义成为时髦思想,知识分子先后试验了工读主义、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等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最终都宣告破产。1920年11月,陈独秀说:“万万不能够妄想拿主观的理想来自由改造……近代空想主义和科学的社会主义之重要的区别就在此一点。”‎ ‎——倪培强《再论五四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齐国稷下学宫的办学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荀子改造而成的“天人关系说”?‎ ‎(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答案】(1)特点:兼官学与私学于一体;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国君不直接干预。‎ 学说: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特点:一是“除旧”与“布新”相连;二是“变”与进化论相结合。‎ 背景: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不改变旧的政治体制;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渐加深,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迫在眉睫;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稷下学宫整体上是齐国官学,但前往讲学的学者大都办有私学,带其弟子同入稷下学宫”可知,齐国稷下学宫是兼官学与私学于一体;根据材料“国君不直接干预教学与学术研究”可知,国君不直接干预;根据材料“学宫中容纳‘百家之学’,成为百家争鸣的文化沙龙”可知,齐国稷下学宫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学说,根据材料“吸收春秋以来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天道观,构建其天人关系学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荀子主张“天命有常”,认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同时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主张掌握天命的规律而利用天命。‎ ‎(2)特点,根据材料“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可知,“除旧”与“布新”相连;根据材料“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等信息可知,“变”与进化论相结合。背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的内容是梁启超和严复的主张,二人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其主张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并最终失败的背景下产生;也是随着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挽救图存的任务迫在眉睫的背景下产生;经济方面这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等结合当时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回答。‎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