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福建省霞浦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霞浦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霞浦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这一变化说明 A. 秦汉爵秩等级的开放性 B.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变弱 C. 血缘世袭制走向终结 D. 秦汉官僚的等级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可用排除法。材料信息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而不是减弱,B项排除;秦汉时期血缘世袭制并没有走向终结,C项排除;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官爵已经分不同的等级,D项表述不能反映“变化”,排除。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秦汉爵秩等级的开放性 ‎【名师点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过去: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2)对当世: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3)对后世: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2.“关公战蚩尤”是流传较广的一则神话。据考证,该神话以片段形式散见于御祭文、类书、道藏经、笔记小说、盐法类政书、地方志书中,有多种文本流传。它先经佛教原创,后由道教加工、俗世确立信仰,最终进入地方编年史,成功地对接了正史。这说明 A. 神话能反映人们的价值追求 B. 神话因荒诞而缺乏研究价值 C. 佛道合流颠覆社会意识形态 D. 研究神话叙事必须溯源而循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有多种文本流传”“它先经佛教原创,后有道教加工、俗世确立信仰,最终进入地方编年史,成功地对接了正史”等信息说明了深受人们欢迎与喜爱,具有一定的追求价值,故A项正确;“缺乏研究价值”的表述不合史实,人们的欢迎程度就说明了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故B项排除;“颠覆”与题干中“它先经佛教原创,后有道教加工、俗世确立信仰,最终进入地方编年史,成功地对接了正史”不一致,故C项排除;神话不具备真实性,怎么去“溯源而循”,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学·神话传说 ‎3.《春秋大事表》记载了大量“弑君”、“黜君”事件,到了战国时期这种现象已较为罕见。材料反映战国时期 A. 诸侯国推行了郡县制度 B. 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C. 中央集权制度有了较大发展 D. 社会矛盾逐渐缓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为各国所采纳,与材料反映的主旨不合,故A项排除;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战争不断,政局不稳,故B项排除;“弑君”、“出君”反映了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到破坏,体现君主和中央权力的乏力,战国时期出现减少的趋势,以下犯上的事件的减少,说明中央集权的发展,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激化,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4.班固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进行了统计。其中春秋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32%,战国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60%。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分封制的推广 B. 世袭制度的没落 C. 郡县制的实施 D. 井田制度的盛行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战国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大量增多,其原因在于贵族制度的没落,即世袭制度的没落,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的是贵族制度的没落,和分封制的推广、郡县制的实施以及井田制的盛行无关,故A、C、D项错误。‎ ‎5.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还提出“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至董仲舒时,将孔子的这一人伦秩序改造成“三纲五常”。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强化了伦理关系 B. 束缚人性加强君权 C. 强化了父权社会 D. 有利于思想大一统 ‎【答案】B ‎【解析】‎ 伦理道德关系仅仅是董仲舒儒家政治哲学的其中一面,故A项排除。材料“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到“三纲五常”董仲舒将孔子的事君逻辑理念上升到更高层面,以服从君主为必然,以此适应大一统君主专制需求,故B项正确。孔子、董仲舒两者的政治理念重在服务君主,而不是父权,故C项错误。思想大一统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所以B选项正确。‎ 点睛:本题需要理解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不同。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政治秩序;汉儒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6. 战国时期秦国的青铜兵器出土数量很多,不少带有铭文,如“相邦吕不韦戈”、“相邦义(张仪)戈”、“上郡守戈”、“陇西守戈”等。这些铭文证实( )‎ A. 兵器使用者为中央高级官员 B. 秦国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C. 秦兵器分由中央和地方督造 D. 秦兵器带有显著的地域特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成就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相邦吕不韦戈”、“上郡守戈、陇西守戈”分别代指中央和地方上督造兵器,C项符合题意,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提及使用者为中央官员,排除A;单指兵器不能代表文化底蕴,排除B;D项中的“地域特色”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兵器 ‎7.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的理想社会被有的学者评论为“蜂蚁社会”:“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是蜂王或蚁后,那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是工蜂和工蚁。”该学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蜂蚁社会”是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比喻,君主像蜂王或蚁后一样统治工蜂或工蚁,臣民像工蜂或工蚁一样毫无想法的为君主做贡献,这种理论是在强调君主专治和加强中央集权。这种理论符合法家思想,所以选D。‎ ‎8. 中国古代刑法起初并无公开条文,只是由判决者临事决定惩罚标准,贵族阶层以此拥有家长式的生杀予夺权力。但到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都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这反映了统治者( )‎ A. 出于形势所迫实行依法治国 B. 非常注重寻找权力合法的依据 C. 适应现实需要调整统治方式 D. 接受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古代中国也有刑法,只是并未成文,故A项错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并非为了寻找权力合法的依据,故B项错误;刑法从“并无公开条文”到“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反映了刑法由不成文到成文的演变,这是适应地主阶级兴起、贵族逐渐衰落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刑法,未体现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9.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由此可见,隋唐制度对封建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是 A. 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 B. 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 C. “大一统”格局得以奠定 D. 儒学得以发展和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秦汉时,人民造反,多是农民与士(读书人)结合,容易成功。宋明时,人民造反,多是农民而已,士(读书人)减少了,容易失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实行科举制,使读书人通过读书做官参与到政权当中来,扩大了统治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大一统”格局,故AC项错误;“儒学得以发展和完善”和“隋唐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隋唐制度”,联系所学隋唐的科举制的意义分析解答。‎ ‎10. 一些西方人认为,在中国古代,道德、宗教、习俗以及法律往往难以分清,行政与司法也是同样。这一认识反映了中国古代( )‎ A. 人治社会的一般特征 B. 统治者忽视思想建设 C. 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 D. 坚持“以德治国”理念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统治者是一直加强思想建设的,是一直在强化思想统治的,而不是忽视思想建设,中国古代并非是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阿拉伯国家才是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材料主旨是强调中国古代的法治其实仍然是人治,材料是在强调人治与法治的关系,而非“以德治国”理念,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国古代的人治社会 ‎11.南北朝时期,史籍中有关巴蜀豪族称谓的词汇通常有“大姓”、“大族”、“豪族”、“著姓”等等,但隋唐以来,“土豪”、“富室”、“富人”、“田家”等词汇取而代之,特别是中唐以后,这种情况变得尤为常见。这主要反映了 A. 商品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 B. 地方势力割据的风险加大 C. 赋税制度调整加剧了土地兼并 D. 传统宗法血缘组织的弱化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隋唐以来豪族阶层向 “富民”阶层转化反映出了隋唐以来传统的宗法性血缘组织的松解弱化和家庭社会功能的强化,故D项正确;材料总没有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排除; “富民”阶层在政治上更多的是扮演了王朝支持者和维护者的角色,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出赋税制度的改变,故C项排除。‎ ‎12.从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均田令开始,到唐玄宗李隆基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下令禁止农地买卖和抵押结束,近130年内共有五个皇帝(含大周皇帝武则天)发布九道诏书,都是禁止农地买卖的。据此可知当时 A. 君主专制加强 B. 流民问题严重 C. 土地兼并普遍 D. 小农经济稳定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强调的是土地方面的措施,与君主加强无关,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下令禁止农地买卖和抵押结束”可知土地买卖不是流民问题,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近130年内共有五个皇帝(含大周皇帝武则天)发布九道沼书,都是禁止农地买卖的”信息可知反映了当时土地兼并普遍,阶级矛盾激化,故C项正确;当时土地兼并普遍,威胁到小农经济的稳定,故D项排除。‎ ‎13.北魏时期地方官任期多为六年,隋朝几经改革定为四年,唐宋时期,州县官严格遵守一年一考课,三年一升迁的考核任期制。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B.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 监察制度不断发展 D. 社会稳定官员晋升较快 ‎【答案】B ‎【解析】‎ 考核任期制反映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管理加强也就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科举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不涉及监察制度,‎ 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要严格考核任期制而非社会稳定官员就晋升快,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4. 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这种观点 A. 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固有认识 B. 否定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C. 深化了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 D. 肯定了战国至汉初私营纺织业的发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战国至西汉初农民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属于古代家庭农业和手工业,是自然经济的构成部分,故这种观点深化了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固有认识,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否定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故B排除。家庭手工业不等于私营纺织业,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家庭手工业 ‎【名师点睛】小农经济是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15.汉代,关中地区是全国粮食中心。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元代江南水利专家周文英也说:“所谓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浙右。”材料反映了 A. 江南耕种水田获利最多 B. 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 C. 浙右田肥水美富甲天下 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而到了元代经济重心在南方,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就能证明这一点,这反映的是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 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信息中也没有提及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提到浙右水田的粮食产量高并不是说浙右田肥水美富甲天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6.据记载,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时有临街开设商店的“浸街”现象发生,到宋仁宗时,政府干脆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设商店。由此可知,宋代 A.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 B. 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 C. 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 D. 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有临街开设商店的浸街现象发生”、“政府干脆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设商店”可知,宋朝的市突破了地点的限制,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故C项正确;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城市治安的信息,故B项错误;D项不是题干的主旨,应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有临街开设商店的浸街现象发生”、“政府干脆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设商店”的分析理解。‎ ‎17.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 B. 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 C. 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D. 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 ‎【答案】C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原地区平均亩产量、粮食总收入量均高于其他地方,这是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的结果,C项正确。制约南方经济发展的是生产工具,不是人多地少,排除A。从平均亩产量来看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差甚远,排除B。地理环境只是外部因素,不能决定农业生产水平,排除D。‎ 点睛:表格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表格的限定范围(如本题农耕区域)和各项数据变化(年人均耕田数、平均亩产量、粮食总收入量)规律,提取有效信息为:中原地区人均耕田数适中,但平均亩产量、粮食总收入量均高于其他地方。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18.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 ‎75.5%‎ ‎22.9%‎ ‎1.6%‎ 唐玄宗天宝年间 ‎61.4%‎ ‎35.8%‎ ‎2.8%‎ 北宋神宗元丰元年 ‎34.8%‎ ‎58.4%‎ ‎6.8%‎ A. 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B. 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 C. 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 D. 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西汉和唐朝时期北方社会稳定,黄河流域的人口所占比例较大;北宋时期黄河流域长期战乱,而长江流域较为稳定,人口所占比例有较大增长。因此可以看出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故答案为D项。北宋都城是汴梁(开封),位于黄河流域,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黄河流域人口比例减少,并不是说人口数量减少,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当时的对外贸易状况,排除C项。‎ ‎【点睛】图表型选择题的解答,对图片、表格要“三看”:一看图表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表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表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对被选项要“三思”:一要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不是符合史实,排除不符合图表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要思考是不是符合题干要求,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排除;三要思考是不是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总之,要将教材、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本题不仅要分析图表反映的信息,还要根据时间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作答。‎ ‎19.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明代中叶以来 A. 手工业领域发生新变化 B. 货币白银普遍流通 C. 江南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D. 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代中叶私营手工业发展较快,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官营手工业,特别是棉纺织业发展迅速,市场上产品相对增多,导致绢价与米价相比明显下降。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绢价与米价之间的关系,没有涉及白银,排除B项;C项说法夸张,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变化,排除D项。‎ ‎20.宋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选项中属于宋代商业革命的是 A.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B. 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C. 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 茶馆酒楼等常常营业到三更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A错误。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是宋代以前,宋代时打破了坊市界限,B错误。明清时期长途贩运贸易兴盛,C错误。宋朝时,商业经营的时间界限被打破,出现了夜市,D正确。‎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对于选项中各项事件的时间的确定。本题难度不大,只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识记即可。‎ ‎21.据记载,清代棉花的价格从康熙年间每斤五十至八十文上涨至道光年间的每斤二百至三百文。据此推测,当时 A. 棉花产量大幅下降 B. 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C.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 中外贸易的迅猛发展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私营手工业特别是私营纺织业迅速发展导致棉花需求量大,从而导致了价格提高,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清代棉花的产量是提高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清代重农抑商政策是加强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清代是闭关锁国的,中外贸易并未迅猛发展,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2.“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们的密信。某“廷寄”系用牛皮纸封制,信封两侧有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材料表明军机处 A.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 掌握了军政要务的决策权 C. 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制皇权 D. 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 ‎【答案】A ‎【解析】‎ 清朝上谕有两种:第一种是明发,交给内阁六部执行;第二种是寄信,皇帝向地方官下达命令,地方政府遵照执行。两者都注重政令畅通,所以选A;军机处能协助皇帝快速处理内政外交,但没有决策权,排除B;军政要务决策权在皇帝手上,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军机处是清代最重要的权力中枢,其他机构制衡不了军机处,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对教材已有定论重要知识点,要遵行教材上的结论性表述。如本题虽涉及军机处发布文件的不同形式,但不能改变关于军机处的机构特点和深层次影响。‎ ‎23.《康熙江西志》对景德镇御窑的生产有如下记载,“工匠自洗补至入窑,必看坯胎堪否,然后盖匣封固,起火烧造。如绘画中小器,亦须细看,上下四周,有无疵缪,必体质完美,方可入窑。不然,则徒劳罔功矣。”该记载内容主要反映出 A. 制瓷工匠工作异常辛苦,常徒劳罔功 B. 景德镇瓷器工艺先进,产品精湛完美 C. 瓷器烧制过程工序复杂,技术难操控 D. 工匠制作瓷器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答案】D ‎【解析】‎ 材料信息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制瓷工匠认真细致、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如“必看坯胎堪否”“如绘画中小器,亦须细看,上下四周,有无疵缪,必体质完美,方可人窑”,据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A项理解错误;B项和C项都不是材料所表达的主旨内容。‎ ‎24.清朝徽商开办的“胡开文墨庄”采用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店面朝街,内部布局为三合院混合楼房、平房,为制墨作坊。到第四代传人胡贞观时,胡开文老店已经拥有管事、副管事、雕工、模工、墨工等各类雇工百余人,年产墨数万斤。这说明当时 A. 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开始出现 B. 徽商经营方式深受西方影响 C. 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增多 D. 徽州坊市制度残余依然存在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清朝徽商开办的‘胡开文墨庄’……年产墨数万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徽商属于商业资本,“胡开文墨庄”属于手工业生产作坊,这说明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增多,故C选项正确;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开始出现在明朝中后期,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徽商经营方式深受西方影响,故B选项错误;坊市制度指坊市分开,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不属于此类制度,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清朝徽商”、“胡开文墨庄”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商业资本进入生产领域,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 ‎25.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 材料二 ‎ ‎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地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 ‎【答案】(1)变化:①从地域(范围)上看,汉朝丝路从中国出发,主要通向中亚;唐朝丝路覆盖了西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②从内容上看,汉代以商业贸易为主;唐代从商业贸易扩展到文化、民俗、政治、军事、手工业工艺等领域。③从对象上看,汉代以西域和中亚地区国家为主;唐朝扩大到南亚、西亚等国。‎ 影响:①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壮大了唐军实力。②增加国家财政收入。③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④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⑤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2)原因: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②国家重视发展对外(丝路)贸易。③古代中华文明的先进性与开放包容特性对周边国家地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④中外商人对丝路贸易的推动。⑤海陆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和影响、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信息,从地域范围、贸易内容和贸易对象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其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从国力强盛、国家政策、古代中华文明的先进性与开放包容特性、中外商人的努力和交通条件的改善等方面来回答。‎ ‎26.历史图片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请仔细阅读如下两图,寻找图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对图片进行解读。要求:列举信息符合史实,逻辑关系严密,论证充分合理,具备论从史出的基本特征。‎ ‎【答案】示例:《农耕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而《唐朝长安城平面图》整齐划一的规划,严整的布局无不体现着专制主义皇权的威严。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皇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专制主义皇权要维护其统治,就必须要巩固小农经济,从而确保田赋的征收,徭役的征派。而小农经济由于其自身的脆弱性,就必须依赖外来力量的保护才能生存发展,专制主义皇权正好提供了这种保护。因此,《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反映的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要求,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政治制度和小农经济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图片中的内容,图一反映的是古代小农经济,图二反映的是整齐的长安城,体现的是专制主义皇权制度。其次,根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来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学生论述中要史实正确,不要出现知识性错误。要结合相关史实对所持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最后,要有总结性的语言,诸如,《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反映的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形态·小农经济及其影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特征·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名师点睛】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和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形态,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简单地说,小农经济决定和支撑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而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保护和巩固了小农经济。‎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潇何次律令,韩信中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摘自班固《汉书·高帝纪第一下》‎ ‎(1)根据材料,概括汉初巩固政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改革措施的影响。‎ ‎【答案】(1)措施:制定律法;整顿军队;制定礼仪制度;加强思想统治。分封功臣。‎ ‎(2)影响:完善了治国的法律体系;重建了封建统治秩序;巩固了封建政权;但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初巩固政权的措施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汉初巩固政权的措施,可以根据对材料中的“天下既定,命潇何次律令,韩信中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等信息的分析概括,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2)汉初改革措施的影响,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从这些措施对法律体系、封建政权和统治秩序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以及埋下分裂割据隐患的消极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