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2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试题

‎2020届南昌市八一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初同姓不婚被定为宗法伦理。春秋时期,晋国想利用吴国牵制楚人北上,吴国也想借助晋国分散楚国的力量,于是,同为姬姓封国的晋吴两国联姻。这反映出 ‎ A.宗法伦理瓦解引发诸侯争霸局面 ‎ B.贵族婚姻具有政治色彩 ‎ C.宗法制丰富内容而淡化血缘联系 ‎ D.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25. 在学者认为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禁绝其他思想学派,事实上,儒家之外各家学术的传习者仍不乏其人,他们不仅可公开教授、治学,且不少可以进入宫廷为官。汉代“罢黯百家,独尊儒术”‎ A. 提高了儒学的政治地位 B. 复兴了先秦的正统儒学 C. 摒弃了法家的治国理念 D. 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再现 ‎26.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代许多商人以财买婿,通过与官僚、宗室、士人联姻进而跻上层社会。其中最为显赫者当属茶商马季良,因为娶了刘皇后兄长之女,获封光禄寺丞,这反映了宋代 A. 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动 ‎ B. 商人群体逐步控制国家的政治生活 C. 统治阶级已经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 D. 商人的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 ‎27.据图1和图2,清政府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加地方政区的层级 B. 限制省级官员的职权 C. 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 D. 缓解基层官员的冗滥 ‎28.19世纪50年代,买办已成为中国社会上引人注目的一种职业。60年代后,随着外商洋行的急剧增加,买办队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到20世纪初,买办的总人数可能已经超过了10万人。据此推知 A. 传统义利观念被抛弃 B. 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加剧 C. 新社会阶层得到发展 D. 传统经济结构受到了冲击 ‎29.1919年,陈独秀在文章中指出:无论是18世纪法兰西的政治革命,还是20世纪俄罗斯的社会革命,当时的人都对着它们极口痛骂;但是以后的历史学家会把它们当作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这一表述反映出陈独秀 A. 认为法俄两场革命的性质相同 ‎ B. 肯定俄国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 C. 对俄国十月革命态度发生变化 ‎ D. 已转变成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 ‎30.“蹈厉”一词,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后比喻奋发有为、意气昂扬。郭沫若在1937年用“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诗句来形容抗日战争。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说“民族精神,随抗战的发展面蹈厉。民族意识,受抗战的洗炼而纯一”。材料体现出 A. 抗战时期各党派的矛盾因服从抗战大局日渐消除 ‎ B. 抗战的胜利促进了国家团结并引领了政局的走向 C. 国共两党合作是抗战最终走向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 D. 抗日战争对民族精神的激发超越了党派的局限性 ‎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规定“所有收购量和供应量...必须由中央统一规定或经中央批准”。国家在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以后,1955年对生猪实行派购,1959 年以后又扩大到棉、油、烤烟、茶叶、蚕茧、羊毛、牛皮等物品。统购统销 A. 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形式 ‎ B. 为新中国工业建设提供资本积累 C. 进一步密切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 ‎ D. 一直适应了经济体制转型的需要 ‎32.在罗马帝国早期,政府大兴土木,修建神庙、广场、凯旋门等帝国英雄的纪念场,还为罗马历代英雄修建纪念碑、纪念像和纪念并铭刻一些英雄人物的个人功绩。其根本目的在于 A. 确立神权的统治地位 B. 树立统治者的个人权威 C. 表彰英雄人物的功绩 D. 培育公民的国家荣誉感 ‎33.1877年5月,发生了法国共和派西蒙内阁打击教权主义的活动,总统写信对西蒙进行指责,西蒙内阁被迫辞职,王政派的布罗伊便被任命为内阁总理,众议院就此提出抗议,总统又将众议院解散。材料反映出当时法国 A. 政治力量对峙严重危及共和制 ‎ B. 总统拥有较大实权 C. 保皇派获取到了政治上的优势 ‎ D. 社会发展尚不明朗 ‎34.布尔什维克党的一份文件中指出:“……还存在着现在这种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残余(有时甚至是复苏)。……为了对抗资本主义的加强,加紧抵制小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这一文件应发布于哪一时期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B. 新经济政策时期 C. 工业化建设时期 D. 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 ‎35.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许多如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非洲国家统一组织、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石油输出国等国际性或区域性组织。这些组织的出现反映了 A. 经济区域化发展迅速 B. 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C. 旧世界格局受到冲击 D. 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外开放是使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威远播的重要积极因素。唐朝的对外开放繁荣,除中外使节弱往返,还有商旅流动、僧侣请益、留学生互派等形式。唐廷不仅采取了诸如任其往来贸易、开放官学等种种优惠措施,将大批商人、学者等吸引进来,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才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便于商品外销,手工业者专门制作具有外域文化特征的产品。唐太宗处理当时国际关系的宗旨是“德泽布”,即“天下和为一家”“中国贵尚礼义,不灭人国”。在此精神的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国家和平交往,“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被此丰足,皆有便宜”。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摘编自周尚兵《唐代对外开放的特征及历史意义》‎ 材料二 近代以来,通商口岸的作用和影响对于中国来说是“利害参半”。伍延芳等诸多清朝官员认为,对外开埠通商“利多害少”,主张自开商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危局,推动了清王朝直开商埠的实施。清末新政时期,自开商埠为数更多,先后开放岳州、秦皇岛、济南等地。1905年,沙俄企图独占东北。为了抵御沙俄侵略,清政府采纳张之洞的建议,全面开放东北。自开商埠中的各方面主权完全属于中国,更不准在此设立租界。‎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三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是中国近代以来付出巨大代价换回的历史教训,也是改革开放40年的宝贵实践经验。当今时代,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世界大势浩浩荡荡,开放融通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滚滚向前,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是对外开放的受益者,同时也在积极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中国贡献,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建一带一路”,中国正在不断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摘自《学习习近平主席博鳌亚洲论坛主旨演讲系列评论之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外开放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近代开埠通商相比当今中国对外开放有哪些发展(6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谋求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9分)‎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 过去100年里,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始终在四分之一左右,在可预见的未来也可能是这样。美国将继续拥有科技霸权、军事霸权和金融霸权,仍然是世界第一地缘优势大国、农业大国、教育大国、科技大国和资源大国·以农业为倒,美国以不到300万农业人口,成了世界粮食生产出口第一大国,其一个国家的粮食出口占世界粮食出口总量一半,而我们则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美经济总量已超过20万亿美元。横向比,只有中国、印度、越南、埃塞俄比亚等少数国家增速超过美国。‎ ‎ ——袁南生《答经济学论坛记者问》‎ ‎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过去百年及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 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12分。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 ‎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78年至1985年是我国贫困人口减少最快的时期,减贫动力主要来自农村改革及农村经济的发展。1979年中央成立专门机构支持贫困地区的生产和生活。1980年又设立了“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但没法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状况。1986年至2000年,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政府采取以发展为核心的扶贫政策。由国家投入资金,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各种产业促进增产增收。同时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质。2001年至2013年,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协调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在此期间,基层组织发展日益规范,“要致富,选好党支部”成为贫困人口的真实呼声。‎ ‎ ——摘编自董敬怡《中国扶贫改革40年:历程、经验及展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扶贫改革的阶段性特征。(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扶贫改革工作的基本经验。(6分)‎ 参考答案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B A A C D B D B D B B C ‎41.(25分)(1)特点::交往领域全面,形式多祥;政府采取措施主动开放;大量利用国际人才资源;商品生产呈现外面型倾向;秉持“和平互利”的宗旨。(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作用:促进了唐朝的繁盛,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提升唐朝国际地位,推动“中华文化圈”发展。(4分)‎ ‎(2)发展:由被动融入到主动引领;由封闭半封闭的开放到全面开放;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多建设性贡献。(6分)‎ ‎(3)有效途径:发展中国家要走符合因情的发展道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加强南南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平解决各种矛盾冲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9分)‎ ‎42.(12分) ‎ 示例1 : ‎ 观点:美国经济、科技发达,中国应该向美国学习这些领先世界的人类文明成果。(2分)。‎ 论述:美国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经济领先者后,一直是经济、科技的发展居世界第一。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更是以美国为中心,不论是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宇宙空间技术,美国都是世界第一。因此,美国是世界上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4分)‎ 经济的发展为美国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了保障。美国在近代推行门户开放政策,导致数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局面的发生;在现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导致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一直在限制中国国家的发展。(4分)‎ 结论:美国的经济、科技政策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其政治政策则遏制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发展,保证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些政策是不可取的(2分)。‎ 示例二:‎ 观点:美国固然为经济、科技的世界第一,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必须正视的力量(2分)。‎ 论述:美国由于地理方面的优势,是美洲唯一的大国,其经济的发展进程从未被外部力量打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美国更是抓住了发展的机遇,使自己的国家成为经济、科技的世界第一。(4分)。‎ 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迎接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速度超过了美国;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已经居世界第二位,为人类的共同富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使人类看到了赶超美国的希望。(4分)‎ 结论:如果中国能够保持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将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从而实现中国伟大的民族复兴(2分)。‎ ‎45.(15分)‎ ‎(1)阶段性特征:① 1978年至1985年,体制改革推动减贫阶段,总体上属于国家层面“输血式”、“救济式”扶贫.‎ ②1986年至2000年,开发式扶贫阶段,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经济开发,达到脱贫目的。‎ ③2000年至2013年,综合性扶贫开发阶段,从经济开发向全面小康迈进。(9分)‎ (2) 经验:①政府主导,注重财政经济扶贫(财政资金的投入)。‎ ‎②加强科教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③扶贫开发与加强党和政府的基础组织建设相结合,充分调动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积极投身扶贫开发事业。(6分,答出2点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