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月考试题 历史 一、单选题 1.春秋时期,出现了君主失政的现象。孔子对此感慨不已,并提出自己主张。下列属于孔子主张或言论的是 A.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B.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答案】B 【解析】 【详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属于孔子的德治思想,故答案为B项。A项是老子的思想,C项是孟子的思想,D项是黄宗羲的观点,均排除。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段材料最有可能选自 A. 《老子》 B. 《论语》 C. 《诗经》 D. 《韩非子》 【答案】A 【解析】 【详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出自《老子》,故A正确;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体现的是道家老子的思想,《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论的作品,《诗经》相传是由孔子编订的诗歌总集,《韩非子》记载了法家韩非子的思想,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3.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声音,各家各派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表现能否成为显学,取决于自家学说的博大精深以及对时势的准确把握。下列周秦诸子的言论中最能够准确把握时势的是 A.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B. “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最能顺应当时时代潮流的是法家思想,选项A正是法家思想,主张变革,为正确选项;选B主张效法先王,关注百姓利益,这符合墨家思想,不符合当时的时势,排除;选项C是儒家思想,主张民贵君轻,不符合时势,排除;选项D是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显然不符合当时时势,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符合当时时势,然后从选项中选出法家主张即可。 4.故宫天安门外的那对华表上面的蹲兽名“孔”,又名“望君归”,每当君王外出不归,这两只狃就劝诫他回宫。这一设计其实正代表了传统文化力量对于君王言行劝喻式的限制。这与董仲舒的哪一主张相近 A. 君权神授 B. 大一统 C. 正君心 D. 天人感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传统文化力量对君王言行有一定的限制,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主张,选项D正确;君权神授强调君主权力来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大一统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并未涉及对君权限制,选项B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对君主权力的限制,而非正君心,排除选项C。 5.董仲舒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反映出董仲舒 A. 为封建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B. 把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C. 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D. 将“无为”思想提升到了天意的高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可知,天为民而立君主,君主应当使民安乐,体现民本思想,故C正确;材料强调以民为本的思想,无法体现“专制”,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道家、法家思想”,排除B;材料体现民本思想,无法体现“无为”思想,排除D。 6.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 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针对五代以来传统社会道德败坏,理学家为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而提出理学,故C项符合题意;宋明理学理论固然能够提高个人修养,但这并不是宋明理学所倡导的根本出发点,故A项不符合题意;“经世致用”的思想由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与题干不符合,故B项不符合题意;理学的统治地位得以确立是因为其符合统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不能成为宋明理学所倡导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故D项不符合题意。 7.明代后期某文学流派提出“性灵说”,强调诗歌创作要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反对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这反映了当时 A. 文学思辨化的发展趋势 B. 传统思想受到挑战 C. 陆王心学成为统治思想 D. 封建社会走向繁盛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反对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等信息可知,明清之际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反传统、追求个性的文学流派,冲击了儒家传统理论体系,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表现自我,与“思辨化”无关;C选项错误,陆王心学在明清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未成为统治思想;D选项错误,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并非走向繁盛。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奠定后世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的古代医学著作是 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齐民要术》 D. 《本草纲目》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伤寒杂病论》其作者是张仲景,该书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故B项正确。《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齐民要术》是贾思勰的作品,是中国现存较为完整的农书;《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的作品,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故ACD三项排除。 9.“……其全景式的构图,散点透视,充满了细而巧的市井情节。货柜上的交易,街边桥头摊点的叫卖……凡是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类人等,尽皆被表现出来。”这段文字所描述的画作属于 A. 写意画 B. 风俗画 C. 山水画 D. 宫廷画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画作描绘了当时的市井生活,而反映市井生活的属于风俗画,故B符合题意;写意画是从表现技法而言的,即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故A不符合题意;山水画是从题材而言的,指构图以山水为主,故C不符合题意;宫廷画是从画者的身份而言的,指画作是由宫廷画画师而作,故D不符合题意。 10.甘薯传入有助于解决中国人口增加与粮食不足问题,甘薯传入后不久,就有一部图书写下了详细的生产指导,用以推广甘薯种植。这部图书是 A. 《齐民要术》 B. 《农书》 C. 《本草纲目》 D. 《农政全书》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明朝时甘薯传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属于南北朝时期,排除A;《农书》属于元朝,排除B;《本草纲目》属于医药学著作,与材料无关,排除C;《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故包括了甘薯种植的内容,D项正确,所以选D。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词“甘薯”“就有一部图书写下了详细的生产指导,用以推广甘薯种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1. 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据此判断:他认为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应该是( ) A. 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B. 是否民主和强盛 C. 是否人人都遵守习俗和法律 D. 是否由“贤人”来做统治者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所在,突显了人性,故从国家i治理好坏的角度去看,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这一角度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12.有学者认为:古希腊人常拿他们的神明开玩笑,……把众神描绘成爱争吵,不道德,受诱惑,盗窃,甚至相互开战的有特异功能的寻常人。……不似后来的基督教演进成“普世价值”和自由思想的羁绊。学者试图表达的观点是 A. 希腊人对众神普遍无敬意 B. 神话是希腊人艺术创作源泉 C. 希腊人通过神明表达现世 D. 希腊忽视神明的公民教育价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把众神描绘成爱争吵,不道德,受诱惑,盗窃,甚至相互开战的有特异功能的寻常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古希腊人的人文精神和现世观念,反映了希腊人通过神明表达对现世的认识,故C正确;“希腊人对众神普遍无敬意”说法过于绝对,而且材料主旨是说明古希腊人的人文精神和现世观念,故A排除;把众神拟人化并不能说明神话是希腊人艺术创作源泉,故B排除;希腊重视公民教育的价值,不是忽视,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把众神描绘成爱争吵,不道德,受诱惑,盗窃,甚至相互开战的有特异功能的寻常人”,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人文精神和现世观念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3.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这表明苏格拉底 A. 主张美德即知识 B. 主张认识你自己 C. 反对宗教权威 D. 理性的行为方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体现了苏格拉底崇尚人的理性和追求思想的自由,保持怀疑精神、批判眼光,故D项符合题意;A是强调通过教育而掌握美德这一门知识,B强调内省以懂得做人的道理,故AB 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对宗教权威的态度,故C不符合题意。 14.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称赞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之一的拉斐尔时说:“拉斐尔的圣母像是世俗的理想战胜基督教的修道院的理想的最突出的艺术表现之一。”普列汉诺夫此言主要是肯定了 A. 拉斐尔无愧于艺坛三杰的称号 B. 拉斐尔画突出了圣母的圣洁 C. 拉斐尔的画主要以宗教为题材 D. 拉斐尔的画突出人文主义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拉斐尔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画家之一,他所画的圣母像洋溢着母性的慈爱与幸福,富含人文主义气息。由材料“世俗的理想战胜基督教的修道院的理想”,可得出拉斐尔的画作突出人和人性的特点,突出人文主义精神,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突出拉斐尔的艺术地位,故A不符合题意;B是从现象而言的,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只涉及拉斐尔圣母像,但不能说主要以宗教为题材,故C不符合题意。 15.路德曾说:“教皇、主教和王公、贵族、农民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属灵阶层,除职业外,并无区别。”以下解释符合路德本意的是( ) A. 宗教信仰是愚蠢的 B. 神职人员不应存在 C. 现实世界人皆平等 D. 反对封建君主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除职业外,并无区别”,说明马丁•路德并不是反对神职人员的存在,而只是反对这种等级差别, 故答案为C项。马丁•路德不反对宗教信仰,排除A项;马丁•路德不反对神职人员的存在,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点睛】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宣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即“信徒皆为祭司”的观点,反对罗马教皇、天主教会的特权,提倡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信仰自由,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宗教改革否定教皇的权威,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进一步发展和传播了人文主义。 16.但丁被称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他在《神曲》讲述了他游历地狱、炼狱、天堂最后见到上帝的故事。这反映出 A. 人文主义者受到教会积极推崇 B. 近代人文思想还带有神学印记 C. 文艺复兴推动了基督教神学发展 D. 人文主义者仍坚持以神为中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神曲》通过宗教内容表达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文化,可见近代人文思想还带有神学印记,故B符合题意;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反对天主教神学束缚,不可能受到教会的推崇,也无意推动基督教神学发展,故AC不符合题意;人文主义者坚持以人为中心,故D不符合题意。 17. 马丁·路德提出的“因信称义”学说,其实质意义在于( ) A. 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绝对权威 B. 确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义 C. 维护了德国各阶层的利益 D. 为德国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既然是“实质意义”,就要从改革的出发点去思考,中世纪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主要障碍,改革就是要冲破其束缚,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绝对权威。故选A。B项并非是实质意义,而是结果;C项说法明显错误,马丁路德的改革主要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D项错误,没有从根本上进行分析。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 18.马丁?路德在翻译《圣经》时,经常走街串巷听路人发音说话,谨慎地从高地德语、低地德语和中部地区德语中选用词汇,经他筛选、修饰和加工的德语很快流行全国,成为共同的书面语言,并至今通行于德国。这说明马丁?路德翻译《圣经》 A. 为宗教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B. 推动了德意志通用语言的形成 C. 与原版《圣经》有较大出入 D. 践行“因行称义”的改革主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马丁·路德在翻译《圣经》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各类德意志民族语言,最终广泛流行于德国的史实可知,宗教改革有利于推动德意志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B项;宗教改革主张“信仰即可得救”,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D项史实性错误,排除D项 19.某启蒙思想家说:“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该思想家应该是 A. 伏尔泰 B. 孟德斯鸠 C. 康德 D. 卢梭 【答案】C 【解析】 康德提出思想自由,理性判断,材料“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强调的是理性思维,故C正确;A主张天赋人权;B主张三权分立;D主张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思想。 20.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文化水平进步情况表: 时间项目 有阅读能力的人占法国总人口的比例(%) 法国妇女的识字率(%) 欧洲年均出版新书(单位:部) 普通人藏书(单位:本) 17世纪中叶 29 14 约1000 1—20 18世纪中叶 47 27 约4000 20—100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 启蒙思想推动法国基础教育发展 B. 出版业是欧洲文化水平进步的动力 C. 欧洲贵族推动法国启蒙思想传播 D. 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表中数据看出,17-18世纪,法国有阅读能力的人所占比例和妇女的识字率都明显提高,说明文化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同时欧洲出版新书和普通人藏书量都有较大增长,这有利于启蒙运动传播新思想,故D正确;材料反映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A错在因果倒置,排除;社会发展推动文化进步,而不是出版业推动文化进步,B表述不恰当,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欧洲贵族”的信息,排除C。 21.某学者认为:“启蒙运动时期,英国是西欧经济发展最快、社会改革最早国家。英国的社会改革,不是先有理论,后有革命,而是先有革命后有理论。”该学者旨在说明 A. 启蒙运动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B. 社会实践与革命理论相辅相成 C. 启蒙思想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D. 英国革命丰富和发展了启蒙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而是先有革命后有理论”可知此学者认为英国革命是先有革命后有理论,革命推动了理论的完善,故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先有革命后有理论,故A错误;B项“相辅相成”与材料不符,故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先有革命后有理论,不是启蒙思想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故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材料“先有革命后有理论”说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启蒙思想的发展,完善了其政治革命理论。 22.1687年,他发表了《自然哲学数学原理》一书,他的理论可以正确解释潮汐成因、发现海王星等。“他”在世界科学史上的突出贡献是 A. 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B. 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C. 提出生物进化论 D. 提出相对论 【答案】B 【解析】 【详解】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数学原理》,创立经典力学体系,他的理论可以正确解释潮汐成因、发现海王星等,故B正确;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不符合“发表了《自然哲学数学原理》”,排除A;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数学原理》,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3. “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测量通常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对于门外汉来说,这些观点——通常用不能理解的数学公式解释——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被人类所知的界限。”上述“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A. 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 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 C. 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D. 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 【答案】C 【解析】 由题目中的信息“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可知,这应为相对论的提出。相对论的提出有效地弥补了牛顿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故本题应选C项;A项应为伽利略的贡献,B项应为牛顿经典力学的贡献,D项应为量子论的贡献,均与题意不符。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 24.对以下三次工业革命进程图的解读正确是 A.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重工业没有突破 B. 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知识经济的出现 C. 三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未发生根本变化 D. 产业突破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关键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钢铁工业是重工业,故A错误。新经济出现于20世纪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故B错误。三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故C错误。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会有新的工业部门产生,反之,新的工业部门也进一步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即产业突破是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关键,故D正确。 25. 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是自然科学的一大成就,也对人类社会的政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成为欧洲启蒙运动批判专制统治的思想武器 B. 成为西方国家进一步侵略扩张的“理论依据” C. 成为挑战神学权威的有力武器 D. 成为近代中华民族觉醒,奋发图强的思想动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达尔文的“进化论”是19世纪中期提出的,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所以A表述错误。故应选A。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进化论·意义 二、材料解答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人每云帝王当举大纲,不必兼综细务。朕不谓然,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念不谨,即贻百年之患……但天下大权当统于一,神器至重,为天下得人至难,是以朕垂老而倦倦不息也。” ——《清圣祖实录》 材料二 我们现约定将我们全体组成公民政体,以使我们能更好地生存下来并在我们之间创造良好的秩序。为了殖民地的公众利益,我们将根据这项契约颁布我们应当忠实遵守的公正平等的法律、法令和命令,并视需要而任命我们应当服从的行政官员。 ——1620年《“五月花号”公约》 材料三 到16与17世纪,反对无限君权的“权限说”崛起后,宪法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被认为是一部限制政府权力、保障个人权利的法律文件。 ——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 (1)材料一、二的社会(国家)治理理念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分析造成治理理念不同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后来的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哪些限制政府权力的思想主张。结合17世纪的英国史实,简要分析“权限说”对近代英国宪政的影响。 【答案】(1)理念:材料一体现强烈的君主专制意识(或人治);材料二体现出社会契约和法治精神(民主)。原因:材料一治国理念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八股取士,钳制了思想,不利于社会创新。材料二的政治理念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进一步彰显了人文主义,提升人的主体地位,推动民主法治思想的发展。 (2)主张: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等。影响: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通过一系列限制国王权力的法案(《权利法案》),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 【解析】 【详解】(1)关于“理念”,由材料“天下大权当统于一,神器至重,为天下得人至难”可得出君主专制意识,由材料“我们将根据这项契约颁布我们应当忠实遵守的公正平等的法律、法令和命令,并视需要而任命我们应当服从的行政官员”可得出民主意识。关于“原因”,中国古代,结合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文化专制;近代西方,可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文艺复兴等思想解放运动等说明。 (2)关于“主张”,结合启蒙运动的史实,从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等角度作答。关于“影响”,结合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作答。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各国文化中大多不乏人文精神。尤其是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彰显。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尊严,强调社会中个人道德自律。对政权的迎合也表现出强烈的实践性。同时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去追求和谐社会的建立。不过也有学者指出,“儒学的人文精神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主义烙印,大大损害了儒学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苏丽娜、陈利音《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一兼议中西方法治进程中人文基础的差异》 材料二 当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后,古希腊公民的个人作用和价值得到完美体现,使得人性得到高度尊重,自由成为了古希腊人的追求,这也导致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文明中有了生长的土壤。古希腊人可以自由地进行思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由地进行创作。于是,“世界上第一次有了思想自由。” ——摘编自刘冷然《由古代希腊文化探其人文精神》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高呼“个性解放”“人的自由”,提出人要摆脱“神学”的束缚,人可以达到一切他想达到的目的。到启蒙运动时期,在理性的指导下,人们更是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自由被认定为是一种自然权利,是天赋人权。 ——摘编自孙兴《论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希腊“人文精神”形成的主要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内涵的变化和影响。 【答案】(1)特点:注重人的价值和自我修养;政治实践性强;追求和谐;具有封建主义烙印;缺少对人格平等的追求。 成因:封建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的促进;儒家思想伦理文化的影响。 (2)背景:工商业经济发展的推动;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促进;公民个人价值重要性的凸现。 (3)变化:由对人个体自由的追求转向对人社会权利的追求。 影响:宣扬了民主和平等理念;进一步促进了社会思想的解放;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尊严,强调社会中个人道德自律”得出注重人的价值和自我修养;根据“对政权的迎合也表现出强烈的实践性”得出政治实践性强;根据“追求和谐社会的建立”得出追求和谐;根据“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主义烙印”得出具有封建主义烙印;根据“大大损害了儒学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得出缺少对人格平等的追求。 成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回答,即封建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的促进和儒家思想伦理文化的影响分析回答。 (2)背景: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回答,根据所学,工商业经济发展、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是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重要背景;根据“古希腊公民的个人作用和价值得到完美体现”得出公民个人价值重要性的凸现。 (3)变化:根据“个性解放”“人的自由”“自由被认定为是一种自然权利,是天赋人权”得出由对人个体自由的追求转向对人社会权利的追求。 影响:根据所学,可从宣扬了民主和平等理念、促进社会思想的解放、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提供理论依据等角度分析总结。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二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但物理学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可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 ——申漳《中国古代科技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分布领域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答案】(1)特点:大都分布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和农学等与农业有关的领域。原因:古代中国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与农业有关的科学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2)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重现象总结而轻规律探究,主要服务于农业。 【解析】 【详解】(1)关于“特点”,根据材料“《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的统计结果,其中,数学、天文学、地学和农学等与农业有关的领域的科技成果最为突出,”即可说明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分布领域的特点。关于“原因”,结合所学,从农耕经济、重农政策和农业有关的科学技术发达等角度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由材料“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但物理学成就不多”,可得出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重现象总结,而轻规律探究,没有从现象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由材料“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可得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主要服务于农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