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成都石室中学 2016—2017 学年度下期 高 2018 届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试卷说明:本试卷共 35 题,请将选择题答案正确填涂在机读卡上,非选择题答案书写在答 题卡上。 一、单选题(每小题 1.5 分,共 32 题,共 48 分) 1.《尚书》等古代典籍中说天子享受“驾六”待遇,而《周礼》等则认为天子坐车是“驾四”。 对此,史学界一直有争论。2002 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被 发现,天子“驾六”还是“驾四”的争议不证自明。可见( ) A.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 B.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 C.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 D.《周礼》等书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2.先秦时期,人们认为四季时序是神灵意志的体现,应该顺时而动,春苗冬狩。而《春秋》 一书中记载了鲁桓公四年春正月在郎地狩猎的事情。这反映出( ) A.古代统治者尊重自然规律 B.《春秋》作者对历史有价值观评判 C.古代先民缺乏自然科学知识 D.《春秋》作者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 3.从 16 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 3 亿亩,不到 50%,而人口增加了近 3 倍。在 18 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里,垦地最多的是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而人口增长最多的是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与推广 B.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 C.国家统一安定与民族融合 D.政府实行鼓励垦荒的土地政策 4.读表 1,由表中所给的数据可知( )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变化一览表 单位:市斤/市亩 表 1 资料余也非《 中闰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 A. 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南稻北粟”格局 B.魏晋时期农业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C.唐宋时期国家分裂导致农业经济衰退 D.明清时期北方农业税赋高于南方 5.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 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 明江浙地区( ) A.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C.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D.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6.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提出一个疑问:“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 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他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中国的传 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下列最能支撑这一“研 究结论”的史实是( ) A.战国时期私商大量出现 B.宋代商业突破市坊限制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明清商帮的兴起和发展 7.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 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由此可知, 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 A.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B.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 8.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 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这表明( ) A.儒学正统坚不可摧 B.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C.君主皆为道德楷模 D.宗法制度得以延续 9.在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期间,程颐曾想干预其对唐太宗的“评价”,要求给予“纂名” 并从忠臣不事二主的角度要求否定魏征,但是干预没有成功。这反映了( ) A.史学从经学中独立出来 B.历史记录具有主观性 C.司马光的著述真实可信 D.理学无法影响史书的编撰 10.《礼记·中庸》记载:“君子尊德性而道学,致(学识)广大而尽其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后世儒家真正达到“致(学识)广大而尽其微”的是( ) A.提倡浩然之气的儒家 B.宣扬君权神授的儒家 C.主张格物致知的儒家 D.践行经世致用的儒家 11.宋仁宗年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设备投入的资金比较大,拆版后无法再 印,而雕版印刷虽刻板费工,但书版可长期保存,随时可印,因此延至清末仍盛行不衰。 由此可见( ) A.雕版印刷技术更为先进 B.劳动力便宜是重要原因 C.技术创新不能脱离实际 D.活字印刷无法得到推广 12.明代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以姜子牙的口吻表达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 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号召诸侯“吊民伐罪”,哪吒剔骨还肉、黄飞虎反商归周等强调 了“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这从侧面反映了( ) A.理学失去了社会约束力 B.士人对平等自由的渴望 C.市民阶层追求自由生活 D.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13.下表呈现的信息反映出( ) A.率先成为通商口岸的地区贸易量增加 B.中国对英国的贸易由出超转为入超 C.19 世纪中期中国外贸中心转移的趋势 D.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了新的经济中心 14.1864 年,清政府某官员上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 腾贵,江浙大商以海船为业者,往北置货,价本愈增。比及回南,费重行迟,不能减价 以敌洋商。日久消耗愈甚,不惟亏折资本,浸至歇其旧业。”据此判断( ) A.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衰落 B.中国航运业完全为洋商垄断 C.洋务企业难以同外国企业竞争 D.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 15.1925 年华资最大的两家水泥公司启新洋灰公司与华商上海水泥公司达成为期 5 年的联 营协议。双方规定联营区域,在联营区域内约定销售比例和售价。这一协议( ) A.加剧了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 B.有利于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 C.是海外市场不断扩大的结果 D.体现了国家的统制经济政策 16.自开埠以来,上海妇女除了传统年节、进香、游春等活动外,开始笮人戏园书场看戏听 书、观看外国马戏和赛马、游览开放的私家花园的现象。这表明近代上海( ) A.引领近代中国社会风尚 B.成为西方文化传播中心 C.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D.社会习俗日益文明开化 17.1920 年全国报界联合会通过《劝告勿登有恶影响于社会之广告与新闻案》指出:“如奖 券为变相之彩票,究其弊端可以凋敝民力而促其生计,且引起社会投机之危险思想。又 如春药及诲淫之书,皆足以伤风败俗,惑乱青年。此种广告,皆与社会发生极大之恶影 响,而报纸登载,恬不为怪。”这反映出当时( ) A.政府立法整顿,规范广告业秩序 B.民族危机加深,报业界抵制外货 C.报刊业发展迅速,广告比重加大 D.缺乏有效管束,广告业乱象丛生 18.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写文章称:“实业在英文为 Industry,而 Industry 训为勤,不过吾 国‘民生在勤’之古义……且在今不知利用祖宗所传之宝藏发挥而光大之,而诵习欧文 眉飞色舞,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随在而有。”该文章( ) A.说明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相通之处 B.作者目的在于减少新文化运动的阻力 C.批评了时人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态度 D.表明传统文化力求保持自身的优越性 19.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但 1920 年《在上海中国 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1921 年认为 “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1924 年又指 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旅,而成为一个民族。这一变化( ) A.表明孙中山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 B.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 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D.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 20.1959 年 5 月—9 月,中共中央连续发出指示,决定恢复农民自留地,允许社员私人喂养 家禽家畜,宣布社员房前屋后的零星树木归社员私有,社员家庭生产的产品可在集市上 出售。并规定公社、生产队生产的物资,在完成国家任务后,可拿到集市上交易。这主 要表明当时的党和国家( ) A.运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市场经济 B.调整所有制结构并恢复发展私营经济 C.充分认识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D.采取具体措施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失误 21.有学者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富庶的意大利那场华丽 而感性的文艺复兴,而是贫穷的北欧那场质朴而深刻的宗教改革。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 宗教改革( ) A.宣传了早期天赋人权思想 B.突显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精神 C.具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D.摧毁了欧洲传统的宗教信仰 22.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1451—1474 年)在遗嘱里写道:“我们的目标是使印第安土著皈依 我们神圣的宗教,派传教士、神甫和有知识的人去教导他们,培养他们好的品德。”由 此可见,西班牙殖民扩张( ) A.源于传播神圣的宗教 B.以宗教作侵略的敲门砖 C.不排除精神动力因素 D.培养了虔诚的新教信徒 23.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各类产品产量的增长,其中各经济部门的产出指数(1750 年或 1800 年为 1)由表可以推知,1750 年到 1900 年( ) 年份 棉织品 煤 生铁 汽船 毛织品 人口 1750 1 1.0 1.0 - 1.0 1.0 1800 24 2.1 6.7 1.0 1.4 1.5 1850 267 10.6 83.3 56.0 2.2 3.1 1900 788 53.2 337.2 2402.7 7.2 5.6 ——摘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 A.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作用明显 B.新兴工业是人均产出增加的主因 C.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明显加快 D.工业超过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24.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德国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鼓励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科技。到 20 世纪初,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这表明德 国( ) A.实现国家统一和确立民主制度 B.工业化提高了市民的文化水平 C.科技实力一直领先于英法等国 D.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25.截止到 1926 年,苏联全国共有 65 个外资企业,主要是开采北方森林的木材厂和采掘东 部矿藏的稀有金属公司。著名的有:德国的莫洛加木材公司、美国的哈里曼锰矿公司、 瑞典的哥德堡滚珠轴承有限公司等。这表明当时苏联( ) A.借助外国资本建立重工业体系 B.采用租借形式建设社会主义 C.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发展重工业 D.运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26.1958 年,苏共中央通过决议要求对拖拉机站进行改组,把其拥有的农业机械转卖给集 体农庄。至 1959 年底,在苏联全国原有的近 8000 个拖拉机站中只剩下了 34 个,同时, 从 7 月 1 日起又取消了集体农庄的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代之以统一采购的办法。这一措 施( ) A.彻底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B.实现了农业集体化改革目标 C.反映出赫鲁晓夫改革的盲目性 D.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发展 27.1934 年,美国国会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授权总统为扩大对外贸易,可以与外国签 订互惠贸易协定,可以在现行关税上下 50%的范围内调整关税。该法还规定了无条件 最惠国待遇条款,从而使双边协定达到了多边开放的效果。下列对此解释正确的是,该 法( ) A.是危机时期贸易保护的产物 B.推动了美国贸易自由化进程 C.是政治霸权在经济上的体现 D.突破了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28.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是罗斯福新政初期的政府重大举措之一,主要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并促 进经济恢复。但 1936 年 5 月,19 个公用事业公司联合控诉田纳西流域管理局,要求颁 布禁令,禁止该局生产和出售电力,联邦最高法院于 1936 年 12 月判决这些公司胜诉。 这主要说明联邦最高法院( ) A.控制国家政策制定 B.不赞成罗斯福新政 C.支持公用事业发展 D.限制政府职权扩大 29.关于罗斯福新政,有人认为最好的定义是“一些没有骨气的自由派为了那些失魂落魄的 资本家而去拯救资本主义的一种企图”;有人则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 西斯主义。上述认识的出现是源于罗斯福新政( ) A.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 B.导致了经济出现“滞胀”局面 C.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稳定 D.违背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原则 30.1984 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由 1950 年的 3.5%上升为 6.8%,通货膨胀得到控制;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从 1979 年的 10.3%下降到 1986 年的 3.4%。导致美英这种 经济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可能是( ) A.加大市场货币供给 B.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C.压缩政府财政开支 D.坚持推行凯恩斯主义 31.2016 年是中国加入 WTO 的第十五个年头,根据 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 15 条的 规定,授权世贸组织成员使用第三国即“替代国”价格或成本计算倾销幅度的非市场经 济条款将于 2016 年 12 月 11 日到期终止。但是,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仍然拒绝承认中国 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说明( ) A. 世贸组织致力于抑制国际贸易中的强权政治 B.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并未建立起来 C.发达国家违反世贸组织的协商一致原则 D.建立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任重道远 32.在某一时期,生活节奏加快,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并存,文艺领域也出现了 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流派,生物学领域也打破了神学创世说的禁锢。上述现象的 出现( ) A.受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影响较大 B.推动了人文精神不断走向成熟 C.得益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D.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诸多矛盾 二、非选择题(共 3 题,52 分) 33.(20 分)“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求。 材料一 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起始于先秦时期,发展于秦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繁荣于隋唐和宋元时期。中国传统家训的内容虽然十分庞杂,但总起来说,其训诫内容是“一条主线”和“三大主题”。“一条主线”就是“尊儒”;“三大主题”,包括“齐家治国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读书治学之道”。明清时期,是中国家训的“鼎盛期”。 据统计,《中国丛书综录》所列“家训”一类著作,公开印行的有 117 种,明清两代占 89 部,其中明代 28 部,清代 61 部,清代的大多集中于鸦片战争之前。而且,我国典籍中流传至今的家训,也以明清两代数量最多。内容上既有一般的家训,更体现为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作者既有帝王显宦、学究宿儒,也有普通百姓;形式上既有长篇鸿作,也有箴言、歌诀、训词、铭文、碑刻;方式上既有循循善诱的说理激励,也有家规族法的惩罚条文。 材料二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封建社会便走上了日益衰落的穷途末路。除了洋务派为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带采一股“新风”之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和启蒙学者在批判 封建纲常礼教、提倡西学的过程中,将西方的教育思想、家庭观念运用于对子弟家人的 教育指导上,也给传统家训以局部的开新。然而,从总体上看,长达三千年之久的家训 历史已由清前期的鼎盛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趋势;而辛亥革命的爆发,则标志着中国传统 家训已近尾声。 ——以上材料摘编自陈延斌:《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家训:中国人 的家庭教科书》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传统家训发展演变的总体特征,并 说明明清时期传统家训步入“鼎盛期”的历史背景。(10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传统家训衰落的主要原因,并指出 这种衰落对当前重树家训的历史启示。(10 分) 34.(2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贡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也是中国古代 的外交关系体制,是中国向海外各国推广中华传统封建礼制的重要载体。这一制度的推 行是基于中国当时的强盛国力和先进文明,中国的稳定能够确保整个东亚地区的稳定, 因此与中国建立联系、发展关系成为周边国家特别是小国的目标。并且这些国家在与中 国王朝建立朝贡关系时,可以获得经济上的巨大好处。 在康熙时,朝贡制度作为亚洲内部外交关系的组织性机制仍然有效,但其经济重要性降 低到几乎为零的程度。1684 年,康熙帝宣布结束海禁与迁界令,开放所有沿岸港口进 行私人海洋贸易,且为了征税建立海关络。……此后不断成长的海外贸易是与像葡萄 牙、英国这些未曾寻求朝贡关系的国家进行交易,中国的海上贸易不仅繁荣,且合法而 开放。 ——摘编自卜正民《哈佛中国史》等 材料二 1492 年美洲地理大发现后,全球主要经济活动区域逐渐被联系在一起,并不 断加强,当时虽然同时存在朝贡体系与殖民体系,但工业革命的爆发最终使得历史天平 倒向后者,随后,世界进入英国主导的帝国殖民时代。 ——摘编自《环球时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实行朝贡制度的条件。指出康熙帝政策的具 体做法和成效。(10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朝贡体系让位于殖民体系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 当时主导世界经济的原因。(10 分) 35.(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全球存在两种相互竞争的发展趋势:其一是传统强国将继续维持全球治理现状, 其二是新兴挑战者试图促进全球治理发生变革。如果新兴大国基本认同目前的全球治理 的制度和规范,那么出现冲突和谈判僵局的可能性较低。虽然新兴大国可能拥有潜在的 全球治理能力,但是由于受到国内或国际因素的制约,此种能力可能无法充分发挥。新 兴大国与传统强国间的谈判会直接导致全球治理发生变化,因而传统强国对新兴大国的 回应将是全球治理的关键因素。 ——摘编自[美]迈尔斯·凯勒《新兴大国与全球治理的未来》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新兴大国与全球治理”自行拟定一个具 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