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湖南省岳阳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湖南省岳阳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2016-2017学年岳阳县一中高二下期段考试题 历 史 时量: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钱氏家训·家庭》载:“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这反映出古代家族 A.具有广结善缘的行举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 遵循行善济世的乡风礼俗 ‎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 ‎ 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B.嫡长子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 ‎ C.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D.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 ‎3.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 A.唐朝专制皇权的进一步加强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 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4.“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于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莫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语出宋真宗赵恒)这首诗不能说明 A.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B.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 C.儒家经典成为学校教课书 D.皇族考取功名后承袭恩荫 ‎5.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子才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到了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的趋势是 ‎ A.父系家长掌权日益趋于巩固 B.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 C.嫡妻的地位日渐上升 D.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 ‎6.‎ 某教授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作者认为 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 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 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 D.行省制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摒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 ‎7.有学者指出,古代小农的供给行为具有双重性,即在满足自我家庭消费的同时,又积极向市场提供剩余农产品和主动以市场为导向安排生产活动。对上述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 A.古代小农生产具有多种经营的特点 ‎ B.市场需求是影响古代小农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C.古代小农具有强烈的商品生产意识 ‎ D.古代小农主要通过市场交换获得生活必需品  ‎ ‎8.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在其《广阳杂记》中说:“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据此可知清初 A.已形成统一国内市场 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C.工商业市镇繁荣发展 D.苏州是江南经济中心 ‎9.《诗经•卫风•氓》中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商品交换仍然存在实物交换形式    B.青年男女恋爱完全没有自由 C.父母不再干预子女婚姻            D.封建纲常礼教束缚人们思想 ‎10.元稹诗云:“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童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此诗主要反映了 A.西汉商业贸易发展盛况 B.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兴起 ‎ C.唐代各地经济联系加强 D.唐代百姓生活富裕安康 ‎11.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泊”),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买茴香萝卜干”。这说明徽商 A.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 B. 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 C.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 D.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 ‎12.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的右边“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右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位置。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 A.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 B.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 ‎ C.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 ‎ D.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 ‎13.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写道:“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这主要是指儒家思想 A.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 B.强调“德治”和“君轻民贵” ‎ C.强调“仁”和“仁政” D.强调“有教无类”和“温故知新”‎ ‎14.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才“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 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15.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中国古代科学未能跨越现代科学和技术的门槛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人口太多:中国人力成本低,几乎能够承担缺乏畜力的经济所需要的全部工作;而人口过多给中国的生活造成了重压,使之处在保守政府的严格管理下静止不变,阻碍了技术的进步;中国人力资源太过丰富,不必发明机器来节省人力。某校学生就这一观点提出以下看法,其中较为合理的是 A.作为20世纪“史学大帝”,布罗代尔的观点值得信服 ‎ B.没有指出儒家思想对科技的不利影响,不可信 ‎ C.已经对“李约瑟难题”作出了十分充分的解答 ‎ ‎ D.从人力资源角度来分析,其视角值得参考 ‎16.“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车亦步,马亦步,步行亦步,三五步四海五湖”。这说明的是 A.浪漫主义的灵动风格 B.中国书画的写意特征 C. 现实主义的典型塑造 D.京剧表演的虚拟艺术 ‎17.“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伯利克里这段演讲强调的是 ‎ A.权力制约 B.公民意识 ‎ C.平民政治 D.法律至上 ‎18.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第一步 第二步 甲 提出雅典民主是多数人民主的观点 寻找到伯利克里的同样言论作证据 乙 提出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的观点 寻找到当时已产生人文精神的结论 丙 查阅到“人是万物的尺度”等一手史料 得出当时已产生人文精神的结论 丁 查阅到《十二铜表法》的具体内容 得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成为法的结论 A.甲 B.乙 C.丙 D.丁 ‎19.罗素说:“我们习惯于指出,希腊人的‘民主’是不充分的,因为它排除了妇女和奴隶。但是我们并不总能认识到,在某些重要的方面,它比起当政府扩大时所可能有的民主来,要更加民主,每位公民对每一问题都能够表决。”可见,罗素认为 A.直接民主具有一定合理性 B.直接民主有严重的局限性 C.希腊民主更强调集体统治 D.希腊民主是人类黄金时期 ‎20.“(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A.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现实基础 ‎ B.商业贸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则 ‎ C.海外贸易活动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 ‎ D.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 ‎21.古希腊伊壁鸠鲁说:“法律同国家一样,也是人们相互约定的产物。法律就是宣布正义。正义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因为它是人们相互交往中的一种有益的东西。”该材料 A.强调古希腊的法律具有正义性 B.说明法律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 C.与卢梭的学说具有某种相似性 D.体现立法的标准和共同本质是正义 ‎22.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曾经这样评价罗马法: “……‎ 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罗马法的“理性”,主要表现为 A. 罗马法追求并且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 B.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的思想 C.罗马法完全摒弃习惯法,是成熟的成文法 D.罗马法主张维护平民的利益,反对奴隶制 ‎23.《十二铜表法》第七表第9条规定,“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 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 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其他树木留五尺。”该法令说明古罗马 A.利用法律调节公民之间纠纷 B.通过法律维护公民私有财产 C.用法律的形式维护市容市貌 D.法律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4.冯友兰先生在《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一文中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他认为:“苏格拉底自以为负有神圣的使命,以觉醒其国人为己任,孔子亦然。”由此可见,两位先哲有相似的 ‎ A.批判精神 B.自由观念 C.政治主张 D.公民意识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满分52分,第25题16分,第26题24分,第28题1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牙行是市镇经济结构的中枢,操纵市镇经济的运作:“市中贸易,必经牙行,非是,市不得鬻,人不得售”;举凡“花、布、柴、米、纱。下及粪田之属,皆有牙行,类皆领贴开张”。在这一时期(明中后期)的中国与葡萄牙、西班牙、日本等国的贸易中,中国以出口生丝、丝织品、瓷器等为主,进口少量土特产,明显的出超,葡、西、日等国商人不得不以大量白银支付贸易逆差,于是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这一时期中外贸易的显著特点。‎ ‎——樊树志《晚明史》‎ 材料二 ‎ 时文被大批地印刷和流传是在明代的成化年间以后。成化之前,世间无刻本时文。杭州通判沈澄刊印了一册《京华日钞》(时文选集),获得了重利。从此以后形成风气,甚至达到了书坊非举业不刊,市肆非举业不售,士子非举业不览的地步。……顾炎武曾说过:“至一科房稿之刻,有数百部皆出于苏、杭,而中原北方之贾人,市买以去。”‎ ‎——杨念群《何处是“江南”》‎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但没有出现类似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一些学者把明清江南经济与英国经济进行比较,力图找到明清以后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欧的原因。‎ ‎  黄宗智提出了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的“内卷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江南的农户家庭虽然通过增加劳动力的投入获得了较高总收入,但由于人口压力导致的劳动报酬递减,人均日产盈却是下降的。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导致社会虽然有“增长”但是却没有发展,也就是出现“无发展的增长”。他把江南经济运行的这一方式称为“内卷化”或“过密化”。黄宗智认为,真正的“发展”意味着通过增加单位劳动的资本投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即如18世纪英国农业以及现代机械化农业所展示的情形。但是,明清时期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则是出现了“内卷化”,成为“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典型代表。‎ ‎  彭慕兰的核心观点是: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这种背离(即西方走向了近代化而中国却没有)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镳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6分)   ‎ ‎ ‎ ‎  ‎ ‎ ‎ ‎ (2)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因为哪些因素从而没有走向近代化。(10分)‎ ‎ ‎ ‎ ‎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江西景德镇市古称浮梁,唐始设县,现存古衙建于道光年间,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和内宅居中轴南北,两厢有六部房。大门额书“浮梁县署”四字,东边立一鼓,告状的人或有紧急案情时击鼓,知县闻声升堂。西边有两块碑刻“诬告加二等”,“越讼杖五十”。仪门是县令举行仪仗恭迎上级官员的地方。大堂即正堂,取名“亲民堂”,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和迎接圣旨的地方。大堂内有原告石、被告石,又称下跪石,绅士以上身份的人候审时可以不跪。二堂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商议政事的地方,取名“琴治堂”,表示知县一面弹琴,一面理政,就是仁政教化以德治县。大堂动刑罚乃以法治县,两处结合就是文武兼治。‎ ‎ ——据豆丁浮梁古县衙解说词整理 ‎ 材料二 公元前449年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公开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规定。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法广泛借鉴外邦法规,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以自然法观念指导,认为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形成了适应帝国时期境内各族人民社会要求的万民法体系,逐步取代了公民法。‎ 在帝国时期,法律逐渐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规范了行政行为,调节了大量商业纠 纷和债务、继承等个人财产关系,较好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罗马帝国灭亡后,对罗马法的研究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两度掀起热潮。后来,罗马法又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 ——摘自朱汉国主编《历史》(人民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法治的基本特征。(8分)‎ ‎(2)结合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历程,分析说明材料二中罗马法的思想内容能够影响久远的原因。(16分)‎ ‎27.( 12分)历史图片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请仔细阅读如下两图,寻找图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对图片进行解读。要求:列举信息符合史实,逻辑关系严密,论证充分合理,具备论从史出的基本特征。‎ 历 史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每题有且仅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D A A A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A B D D B C A D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C B A A 二、主观题(共3题,共52分。请将答案转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5.‎ ‎(1)‎ ‎①民间对外贸易发达,出口大量商品到外国,处于出超地位。(2分)‎ ‎②明代市镇经济发展迅速。(2分)‎ ‎③牙行在明代市镇中,一方面助长商品经济的发展,借以从中获利;另一方面却破坏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2分)‎ ‎(2)①商品经济只在江南地区发展较充分,在全国范围内,封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3分)‎ ‎②八股文科举取士,限制了思想发展。(2分)‎ ‎③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江南地区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发展没有进入发展型增长。(3分)‎ ‎④中国在明清时没有庞大的海外市场和优质的矿产资源。(2分)‎ ‎26.(1)特征:①讲究(重视)法治(礼法并重或外儒内法、德法兼治、文武并重);‎ ‎②政法一体(行政长官也是法官,司法没有专业地位);‎ ‎③尊从儒礼(儒家思想是法治的核心,儒学为体,法制为用);‎ ‎④存在等级(身份)歧视;封建专制和礼制法制化。(每点2分,总计8分。其它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2)原因:①公开稳定(成文),突出了法律程序建设,为法治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也为近现代法制发展提供了经验;(4分)‎ ‎ ②内容丰富,体系完备,法律规范从国家到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以法治国,有法可依,为新社会制度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法律规范;(4分)‎ ‎ ③保护物权(私有制),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可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提供法制保障;(4分)‎ ‎ ④倡行法人平等。自然法思想超出奴隶制时代限制,有利于人类进步,闪耀着永恒的思想光芒,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权和宗教特权提供了思想武器;(4分)‎ ‎ ⑤崇尚法治,公正至上。既适合近代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也是政治文明的追求。(4分)(每点4分,总结出罗马法的闪光内容给2分,能结合说明给2分。答出任意4点即可得满分。本答所总结的每个闪光点可拆分,如第一点成文、程序两语各作一点,均应给2分;其他言之合理可酌情给分。)‎ ‎27.【答案】评分标准 ‎: 第一等:(10~12分) 能准确指出《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蕴含的历史信息及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角度分析出其实质反映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论证充分合理。 第二等:(7~9分) 能指出《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蕴含的历史信息及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的逻辑关系,并能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角度分析,论证较为充分合理。 第三等:(4~6分) 能指出《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蕴含的历史信息,并能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角度分析。 第四等:(3分及下) 逻辑关系不清,分析不准确或没有分析,论证不充分或没有论证。 (注:若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角度回答可酌情给分,但最高不超过9分;若从小农经济和城市发展的角度回答,最高计6分) 示例 《农耕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而《唐朝长安城平面图》整齐划一的规划,严整的布局无不体现着专制主义皇权的威严。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皇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专制主义皇权要维护其统治,就必须要巩固小农经济,从而确保田赋的征收,徭役的征派。而小农经济由于其自身的脆弱性,就必须依赖外来力量的保护才能生存发展,专制主义皇权正好提供了这种保护。 因此,《农耕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反映的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