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黄石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秋湖北省黄石市六中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 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 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 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能力。材料叙述的是在清代,定居在台湾的福建籍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的历史事实。其实,这反映出的就是中国人浓郁的宗法情结,宗法情结是中国人们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只有稳定的时候台湾人才会回大陆来请祖先牌位,说明它们在台湾已经定居下来。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无法体现;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不能从材料中看出内地宗族全都整体开始迁移台湾;D选项说法与材料表达含义相反,既然能回乡请祖先牌位,说明交流没有受阻。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本题聚焦的就是海峡两岸之间的现实关系,透过历史的视角以文化的角度来明确两岸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用宗法情结来架设两岸之间关系的桥梁。针对福建和台湾的地理关系,利用中国人的宗法情结,表现出历史上两岸之间的密切关系。题目的难度不大,考点也是比较明显。 2.西周规定天子都城12里,公国都城九里,侯伯国七里,子男都城五里。这一内容体现了 A. 各国经济实力的差异 B. 维护政治秩序目的 C. 中央集权体系的建立 D. 西周发达的建筑水平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因此这一内容体现了维护政治秩序的目的。故答案为B项。各诸侯国统治范围的大小不是依据经济势力确定的,排除A项;当时中央集权尚未建立,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体现出的分封制等级森严的特点来确定答案。 3.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规定,下列周天子的儿子中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A. 长子甲:妾一所生,15岁 B. 次子乙:正妻所生,12岁 C. 三子丙:妾二所生,10岁 D. 四子丁:妾三所生,8岁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周时期周天子是永远的大宗,所以一定能成为大宗的应该是有希望成为周天子的。周天子在继承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根据宗法制规定,只有次子乙才是嫡长子,故选B项;长子、三子和四子都不是嫡长子,不能继承周天子的地位,不一定能成为大宗,排除ACD项。 4. 《史记》载:“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朱弦洞越,大羹玄酒,所以防其淫侈,救其雕敝。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材料现象反映出 A. 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念 B. 节用尚贤的墨家思想 C. 贵贱有序的礼乐制度 D. 尊卑有别的宗法观念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德厚之人,地位尊显贵重;俸禄多的享受荣耀恩宠……朱弦洞越、大羹玄酒等,防止过分奢侈,挽救衰败。所以,上至君臣等朝廷中的尊卑贵贱秩序,下到黎民百姓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的等级,事事皆有适宜之度,物物文饰皆有节制”可以反映的是社会尊卑、贵贱有序,西周礼乐制度的规定正好体现了这一点,所以符合题干的是C。ABD不符合材料的内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典型的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技法(1)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2)注意细节:有时材料太长,观点隐藏在后半部分,需要完整阅读;有时设问为否定式,需要标记设问关键词;常见的名词在材料中有特定含义;注意材料中时空限制和材料出处。 5.《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 分封之制 B. 郡县之制 C. 郡国并行 D. 行省制度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白它讲述的内容,这段话其实是王夫之的《封建论》中的一部分,意思是关于封建和郡县之争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前一句主要是论述“封建”,也就是分封制。与分封制相对应的就是封建社会的郡县制,是说郡县制度实行了两千年也没有人能更改,因此空白处最恰当的就是郡县之制,因此选择B选项。 点睛:古文中出现的“封建”往往都指的是分封制,因为它的本意是封邦建国,因此是西周分封制的代表。而封建代表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在近代以后的事情,因此不要被干扰。在古代对封建和郡县研究比较多的是柳宗元,王安石和王夫之。这三个人都写过相关的作品,经常被引用。 6.梁启超曾说:“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以下属于梁启超所说的“教义之浸淫”的是( ) A.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雍正帝设置军机处 C.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 D.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答案】A 【解析】 “教义之浸淫”是指思想的影响。“雄主之布划”指君主的领导、布置、谋划。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于“教义之浸淫”,使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宣扬君权神授,加强君主专制,故A正确;雍正帝设军机处,加强了君主专制,属于“雄主之布划”,故B错误;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属于“雄主之布划”,故C错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推恩令解决了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属于“雄主之布划”,故D错误。 点睛: 解题关键是理解“教义之浸淫”指思想的影响,从选项中找出属于思想方面的措施即可。 7.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 ) A. 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 B. 肯定了三公九卿制度 C. 肯定了秦朝的赋税制度 D. 肯定了秦朝的民族政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中“裂天下都会而为之郡邑(县),废侯卫为郡守县令,郡邑(县)、郡守县令是秦朝郡县制和地方官制,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是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所以A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 8.黄宗羲认为,古者天子之位不传子而传贤,到了后来天子之位传子,而自宰相以下无不传贤,天子之子不皆贤,可赖宰相传贤以补之。他旨在强调( ) A. 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及落后性 B. 扩大相权以防止专制的必要性 C. 晚清恢复宰相制度的进步意义 D. 专制下官僚政治存在的合理性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黄宗羲强调天子虽传子不传贤,但是宰相可以传贤不传子来弥补天子的缺憾,因此和体现出的是一种官僚机构对专制主义的补充,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黄宗羲并没有反对王位继承,而是通过官僚体制来补充;B选项错误,材料中反对废除宰相以完善官僚体制; C选项与史实不符,晚清并没有恢复宰相制度。 9.秦汉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职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 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 强化君主专制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 解决好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汉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明朝为加强皇权废除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因此从秦汉到明清,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就是专制主义不断强化,故B正确;A项太笼统,不能准确反映材料,排除;C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0.北宋旧制,凡往告状者,必须先将状纸交给守门的府吏,再由府吏转呈,府吏往往借此敲诈勒索。故包拯权知开封府时规定,告状者可直接至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冤屈。这一做法有利于 A. 提高行政效率 B. 改变三冗局面 C. 精简司法机构 D. 根除官吏贪腐 【答案】A 【解析】 旧的司法制度中间经过了数个环节,新的司法制度规定“告状者可直接至公堂见官纳状”,免除中间不必要环节,提高了司法办事效率,故A项正确;材料中是司法措施,显然不会改变北宋冗官、冗兵和冗费的现象,故B项错误;材料的作用不是精简司法机构,是提高办事效率,故C项错误;这一措施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官吏的贪污腐败,故D项错误。 11. 据《旧唐书•韦温传》载,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任用盐铁判官姚勗(姚勗,唐朝名相姚崇五世孙,又写作“姚勖”。编者注)权知职方员外郎,制出,尚书右丞韦温执奏任用不当,文宗令中使宣谕韦温奉诏,韦温坚决不奉诏书,文宗只得改任勗检校礼部郎中。这反映出唐代 A. 政令执行机关对决策的监督 B. 决策中枢系统的相互牵制 C. 政令执行机关向决策机关转化 D. 君权在决策机制中的日益弱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在唐代,作为政令执行机关的尚书右丞韦温坚决不奉诏书,最后迫使皇帝唐文宗改任姚勗的官职,恰恰说明了政令执行机关对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决策的监督,A项正确,B项中的“相互”不符合材料;宰相级的韦温行使谏诤权力,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制约、牵制,不能说君权旁落、“日益弱化”,更不能说是职能“转化”,C、D两项均错。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的政治制度 12. 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 A. 甲说、乙说 B. 甲说、丙说 C. 甲说、丁说 D. 乙说、丙说 【答案】A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题目的时间“宋代”。宋代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从“钱、权、兵”等方面削弱地方与中央官制,所以甲、乙的说法符合题目要求。丙说的“中书省”“行省”是元代的;丁说的“军机房”是清朝的。故选A。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初的集权措施、分权措施(枢密院)。 13. 藏独势力企图分裂西藏,2008年3月,在西藏、四川等地制造暴力事件,在国外存在着或盲目同情或支持藏独的一小部分人。面对这些,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事实进行反驳( ) ①从元朝设宣政院以来,中央政府对西藏实施的有效管理 ②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和平解放了西藏,并奉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治理西藏 ③ 积极培养藏族民族干部并对西藏进行人力和物力的支持,促使西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④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藏族人民真正实现了家做主 (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元朝设宣政院,意味着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实施有效管理,故①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从大局考虑,采取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正确决策,并奉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治理西藏,所以②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决策积极培养藏族民族干部并对西藏进行人力和物力的支持,促使西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所以③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藏族人民真正实现了家做主也符合事实,故④对。故选择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宣政院;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4.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到“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反映了中国古代 A. 分封制的废除 B. 宗法制的消亡 C. 刺史制的建立 D. 内阁制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即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即体现废除分封制,A项正确。B项宗法制,材料无从涉及。C、D两项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废分封,行郡县” 1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从秦朝到清朝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 秦朝在全国废分封行郡县 B. 汉朝的内外朝制度 C. 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清初的军国大事 D. 雍正帝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 【答案】C 【解析】 【详解】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是指皇权弱化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了皇权,所以C项符合题意。A是地方行政制度,与加强皇权无关;B项是皇权强化的现象;D是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措施,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明朝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一直是一级行政区最高长官。尽管自宣德年间开始出现总督或者巡抚等职,但明朝总督与巡抚一般仅为军事长官且为临时性,一般不能干涉布政使与按察使的工作。可见,三司制度的设立 A. 使君主专制得以实现 B. 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C. 使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D. 缓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明朝总督与巡抚仅为军事长官,不能干涉布政使与按察使工作可知明代地方官员是相互牵制的,这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不是君主专制,排除A项,BD项均与题干主题无关。故答案选C。 17.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之一是中央集权不断弱化,地方权力不断强化。 A. A B. B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从秦到清,中央不断采取措施,强化中央权力,所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之一是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弱化,故表述错误。故选B。 18.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官制改革中存在的一以贯之的理念是( ) A. 政治制度的完善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 B. 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C.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封建社会中央官制演化的趋势及本质。古代中国中央机构的变革都是服务于皇权,以皇权的强化为中心,三公的相互牵制,三省的分化相权,直至内阁、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因此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君主专制的强化 19. 《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 皇权的独尊 B. 中央集权的强化 C. 等级制度的森严 D. 文化专制的扩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可知,宋明姓氏排列都以皇帝姓氏摆在首位,这体现了皇帝的独尊地位,A正确;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信息与“等级制度”无关,排除C;材料虽涉及文化方面,体现出文化的专制,但根本原因是皇权独尊,D不能体现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联系所学皇帝制度的特点分析解答。 20.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答案】C 【解析】 明初废丞相制度以后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为了解决政事繁多的问题而设置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职责与功能就是辅政的;清初军机处初名军需房,是雍正年间为了方便对西北用兵而设置的,地点在隆宗门内,成员都是皇帝亲信的臣子,或手握重权的人,军机大臣只对皇帝一人负责,皇权大大的得到加强。 21.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一组镜头: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是 A. 唐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属于明朝设立,故C正确。唐朝没有设立内阁,故A排除。元朝也没有内阁,故B排除。清朝有内阁,但不是最早的朝代,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 22.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欲拜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时,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有学者据此推论,秦朝的统一形态是不完善、不完备、不彻底的。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 A. 军事制度 B. 法律制度 C. 政治制度 D. 文化心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及相关史实:刘邦参与过反秦的战争,即秦的建立不是“顺其自然”,不是“合理合法”的,二人不太认可刘邦的这个政权。这在那二人心里,这或许就是一大心结,同时,也怕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拒绝。可知,该推论的研究视角从属于文化心理层次,故,正确答案选D。其余ABC三项均不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楚汉战争;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政治制度 23.下列关于明朝“内阁”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是明太祖为制约相权而设立 B. 通过票拟权制约皇帝决策 C. 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D. 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内阁”并不是由明太祖设立的,也不能制约皇帝决策,更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而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顾问机构。故C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4.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 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 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图片信息来看,1984年之后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较快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活力。故答案为B项。A项经济特区设立的时间是1980年,排除;C项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浦东地区,排除;D项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排除。 【点睛】沿海港口城市的设立,增加与扩大对外开放的窗口,可以使外商有更多的投资场所与选择余地,进一步发展引进外资与先进技术的工作。 25.既是近代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又是改革开放时成为经济特区的福建城市是 A. 福州 B. 漳州 C. 泉州 D. 厦门 【答案】D 【解析】 【详解】近代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是宁波、广州、福州、上海和厦门,改革开放时成为经济特区的是深圳、厦门、珠海和汕头,其中的福建城市是厦门,故选D项;AB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 2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府兵制是和均田制紧密结合的兵役制度。军人按均田令受田,免除租调,平时生产,每年有一定的时间轮番宿卫。府兵需要自备一部分装具和兵器,因为可以分配到足够的土地,有一定的经济保证,能够以优良的装备出现在战场上。 材料二 自(唐)高宗以后,国有土地不足,立功将士又日益增加,使府兵得不到足额田地,经济地位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难以自备资粮和武器服役,国家不能保证按规定加以奖赏,打击了军人的战斗积极性。 中唐以降,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民免除了兵役,部分地分担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士兵由朝廷招募而来,长期服役,军器衣粮均由朝廷供给,一旦为兵,终身仰食官府,由专门将领统御,改变了府兵制下将不专兵,兵不识将的现象…… ——摘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朝兵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募兵制可能导致的问题。 【答案】(1)原因: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的,它的实施是因为有均田制的保障。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难以为继,被募兵制取代成为必然。 意义: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兵役和徭役负担;士兵成为职业军人而没有后顾之忧;军事力量得到了增强。 (2)募兵制实现了职业军人和专门将领的结合,容易形成军阀势力;事实上,当时唐朝的藩镇割据已经比较严重,募兵制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藩镇割据,严重威胁了唐朝中央的统治。 【解析】 第(1)问,原因,材料一“府兵制是和均田制紧密结合的兵役制度”,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材料二“自(唐)高宗以后,国有土地不足,立功将士又日益增加,使府兵得不到足额田地”,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难以为继。意义,材料二“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民免除了兵役”,因此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兵役和徭役负担;“士兵由朝廷招募而来,长期服役,军器衣粮均由朝廷供给”,士兵成为职业军人而没有后顾之忧;“一旦为兵,终身仰食官府,由专门将领统御,改变了府兵制下将不专兵,兵不识将的现象”,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第(2)问,募兵制可能导致的问题,材料二“由专门将领统御,改变了府兵制下将不专兵,兵不识将的现象”,容易形成军阀势力;结合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比较严重的史实,募兵制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藩镇割据,严重威胁了唐朝中央的统治。 【名师点睛】 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唐朝兵制改革的原因,材料一很明显的能找到“府兵制是和均田制紧密结合的兵役制度”,材料二“中唐以降,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可以看出前面内容也是原因,进行归纳即可;意义:应从“中唐以降,募兵制取代府兵制”以后的内容总结,兵制改革作用一般都有增强军事力量、增强战斗力的作用。第二问,根据材料中兵制改革后的内容思考回答,募兵制可能导致的问题也要联系唐朝后期的具体历史知识回答,不能只局限于材料。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认为,中国的历史(古代史)是一部不断改朝换代的历史,因而不断产生令人感到乏味的重复:创业打江山、国力大振、继而是长期的衰败,最后全面崩溃。中国历代正史都反映了这一点,难怪中国人总是认为,最好的做法就是恢复上古的黄金时代。结果,中国文明就在这反复不断的人事变迁中艰难前行,而汉代以后的中国历史也多多少少都是汉代历史的重演罢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的观点。(要求:首先提炼观点;对该观点赞成、反对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所学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案】提炼观点:费正清认为中国古代是一部改朝换代、王朝循环的历史。 明确观点:我(赞成或反对)这一观点。我认为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也不完全正确。 评析(论证)观点:(一)赞成的史实依据:尽管经历了不断的改朝换代,但直到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形态仍然占主导地位;政治制度仅局限于修补完善;思想上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思思根深蒂固;科技、教育主要服务于传统体制,难有创新;由开放走向封闭,拒绝近代潮流;受西方文明冲击,才艰堆向近代社会转型。 (二)反对的史实依据:改朝换代不是简单的重复和重演;农业精耕细作体系不断扩展,促进了江南和边远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养活了更多的人口;政治制度中的选官制度不断改进,日趋合理,使森严的等级壁垒有所松动;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了新经济和新阶级、新思想因素出现;科学技术承古萌新,出现宋元明清时的发展高峰;这些为鸦片战争后向近代转型提供了一定基础。 (三)另外观点的史实依据:(综合以上两方面的依据)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提炼出观点,观点从材料“中国的历史(古代史)是一部不断改朝换代的历史,因而不断产生令人感到乏味的重复”中归纳出。然后,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析,主要史论结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