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历史同步新指导人教必修二精练: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历史同步新指导人教必修二精练: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

第一单元检测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 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引自《吕氏春秋》)材料用神农的话指出了( )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C.井田制瓦解的必然性 D.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对商业的抑制,主要强调了一家一户男耕女织,即“身亲耕,妻亲绩”的重要 性。 答案:B 2.《论衡》中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 之分”。这直接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人定胜天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 解析:土壤自然肥力有肥、瘠之分,可以通过“深耕细锄,厚加粪壤”来增加土壤的肥力。传统农业土壤 培肥技术的使用,目的是提高“一亩之收”,即单位面积产量,这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 D 项正确;A 项 主要是荀子改造自然的思想,B 项说明农业受气候的影响很大,C 项主要是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排除 A、B、C 三项。 答案:D 3.中国古代民谣:“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 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谣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小农经济的依赖性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小农经济的优越性 解析:题干中的民谣反映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兵役,且小农经 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A、B、D 三项在材 料中没有反映,故选 C 项。 答案:C 4.古代中国的冶铁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冶铁过程中的供风形式不断革新,出现以水力为动力的鼓 风装置开始于 ( ) A.春秋 B.西汉 C.东汉 D.唐代 解析:东汉初年,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生产效率。 答案:C 5.《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 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解析:本题考查唐宋时期的手工业。题干材料中涉及的昌南镇即景德镇,同时题干提供的信息表明这 里因瓷器而名扬天下,故 D 项符合题意。景德镇成为“瓷都”是在宋代,排除 A 项;B 项在材料中未提 及;C 项错在“海内外”。 答案:D 6.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 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反映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特 色,A 项正确。织造和浆染都属于纺织业,都满足了人们对服装的市场需求,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 现手工业技术水平和抑商政策的信息,C、D 两项错误。 答案:A 7.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盛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 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 1 000 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得出 的结论是(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C.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解析:材料反映出苏州已成为丝织业重地,松江成为棉织业重地,景德镇是制瓷业重地,这是社会分工 扩大的一种体现。 答案:B 8.下图是明代作品《南都繁会图卷》(局部),反映了明中叶江南地区手工工场的出现,标志着古老的封 建社会已经走向没落。手工工场与封建作坊的最大区别是( ) A.生产规模大 B.出现时间晚 C.存在雇佣关系 D.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解析:手工工场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与封建作坊最大的不同就是存在雇佣关系。故选 C 项。 答案:C 9.北宋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纸币的出现所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十分繁荣 B.政府重视商业活动的进行 C.商品贸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D.商业活动的限制大大减少 解析:宋代是我国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商 业交易的数额也不断增大,为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携带方便的纸币应运而生。纸币的产生,从本质上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 10.右图是南宋李嵩绘制的《市担婴戏图》,作品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场景:货郎挑着货担 走村串巷,货担上商品琳琅满目,货郎正在招揽生意,一位哺乳的妇女在一群孩童的簇拥下涌向货担。 据此可知( ) A.民俗开始成为绘画题材 B.城市商业环境的宽松 C.理学对妇女束缚严格 D.商品经济在农村的发展 解析:A 项“开始”说法错误;B 项“城市”说法错误;由“一位哺乳的妇女在一群孩童的簇拥下涌向货担”, 可知 C 项说法错误;题干反映了南宋农村地区货郎做买卖的历史现象,说明商品经济在农村的发展,D 项正确。 答案:D 11.明朝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 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 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经济商品化 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C.封建地租货币化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答案:D 12.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 地区销售。这表明北宋时期( ) 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解析:汉代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这一制度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反映。但北宋“钞盐法”允许私人凭 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说明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故 C 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 政府允许私人从事食盐产销,故 A 项不正确;题干材料反映了政府允许私人从事食盐产销,并没有反映 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故 B 项不正确;商人销售食盐,要向政府购置通行证,然后再到规定地区销售, 这说明政府对盐业的管理严格,故 D 项不正确。 答案:C 13.宋高宗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下列各项与这种认识一致的是 ( ) A.严厉的“海禁”政策B.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C.保护和招徕外商 D.实行“工商皆本” 解析:题干材料中“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反映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能够增加财政收入,对国家发展有利, 因此主张“招徕远人”,保护和招徕外商,故 C 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 策、“工商皆本”的观点,故 A、B、D 三项均错误。 答案:C 14.有学者认为宋代曾出现过“商业革命”,下列可以用来说明此观点的论据是( ) A.宋代商业贸易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宋代中央集权削弱,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冲击 C.宋代金融业繁荣,交子等纸币出现 D.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实行坊市制度 解析: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代中后期,排除 A 项;B 项“削弱”说法错误;纸币是宋代四川地区最早出 现的,故宋代金融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近代化因素,C 项符合题意;宋代,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排除 D 项。 答案:C 15.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这说明( ) A.经济模式与政治抉择密不可分 B.传统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关 C.海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 D.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明初实行海禁的背景。根据材料,可知海禁政策是封建统治者的决策,其依据是农业在 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是根本,A 项正确;传统儒学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故 B 项表述错误;C、D 两项与题干材料不符。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16 题 14 分,第 17 题 14 分,第 18 题 12 分,共 40 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易之地,岁种之,地美,故家百亩;一易之地,休一岁乃复种,地薄,故家二百亩;再易之地,休二 岁乃复种,故家三百亩。 ——《周礼·大司徒》 材料二 (赵过)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 其利。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二人挽耧。凡用两牛 六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其悬绝如此。 ——(东汉)崔寔《政论》 材料三 据介绍,截至 2008 年底,全国已建立保护性耕作国家级示范县 226 个,省级示范县 365 个。 保护性耕作实施总面积达近 5 000 万亩,免耕播种面积 1.38 亿亩,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达到 3.27 亿 亩。在农业部建立的 10 个监测点的玉米、小麦等 14 种作物产量数据中,有 13 种表现出了增产效 果。在一年两熟区,保护性耕作节本增产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平均 101 元/亩,一年一熟区为 43.5 元/ 亩。据北京市各区县测算,2006 年全市有 177 万亩粮田实施保护性耕作,农民节本增效 8 000 多万 元。 (1)材料一体现了耕作方式怎样的特点?当时国家的主要土地制度是什么?(4 分) (2)材料二中介绍的是哪一农业生产工具?该工具有何特点?具有怎样的优势?(4 分) (3)我国目前大力推行保护性耕作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三,该耕作方式具有怎样的作用?(4 分) (4)综合上述材料,自古以来,为了精耕细作人们往往采取哪两种方法?(2 分) 参考答案:(1)特点:根据土地肥力差异采取不同的耕作方式,肥沃的土地连续耕种,贫瘠的土地休耕后 再进行耕种。土地制度:井田制。 (2)工具:耧车。特点:将开沟和播种结合在一起。优势:耧犁轻便,播种均匀,劳动效率高,每日播种 面积可达到一顷,比起人工撒播,效率明显提高。 (3)目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田可持续利用和节本增效。作用: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单位面 积产量、增加收入,还会起到保护农田、减少扬尘、抗旱节水、培肥地力的作用。 (4)改进农业生产工具;改革农田耕作制度。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 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 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4 分)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 119 年, 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 “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4 分) 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 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 算。” ——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四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宋会要·食货》 材料五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 年 400 万贯 100 1004~1008 年 450 万贯 113 1058 年 700 万贯 175 1064~1068 年 846 万贯 212 1077 年 879 万贯 220 ——摘编自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3)分析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3 分)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3 分) 参考答案:(1)态度:孟子是农商平等;商鞅是“重农抑商”。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背景:当时商 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 加财政收入。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3)状况: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 (4)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 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 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 展的空间”的表现。(2 分) 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 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 “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 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 与“市”关系的演变。(4 分) 材料三 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 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 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 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并从 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6 分) 参考答案:(1)宋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 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 (2)关系:“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演变: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坊”“市”分开;到宋 朝,“坊”“市”界限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 (3)经济: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官方海上贸易频繁。思想: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较少,仅 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评述:使中国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 机;阻碍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