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历史同步课堂人教必修二测试:单元测试卷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历史同步课堂人教必修二测试:单元测试卷四

单元测试卷四(第七、八单元)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给出 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 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 一措施实行于 ( ) A.1917 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解析: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为了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实行“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即实行粮食垄断, 故选 B。十月革命时期尚未颁布法令对粮食进行垄断,A 项错误;苏 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在农业方面实行粮食税,C 项错误;苏联农业集体 化时期,农业方面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在粮食方面没有垄断,D 项 错误。 答案:B 2.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布哈林认为, 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 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布哈林这种认识 ( ) A.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 B.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 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 D.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 解析:材料中称这种经济政策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正 常’形式”表明了对政策的肯定,结合材料中“内战”“无产阶级经济 政策”等信息可知该经济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 C 项正确。 答案:C 3.1921 年列宁在《论粮食税》一书中指出:“与中世纪封建制小 生产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历史的进步。”列宁在当时发表该言论意在强 调( ) A.实行固定粮食税的可能性 B.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必然性 C.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 D.加快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性 解析:新经济政策新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选 C。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农业措施,与材料发展资本主义无关,A 项错 误;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B 项错误; 新经济政策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恢复发展苏俄经济,不是为加快工业化 建设,D 项错误。 答案:C 4.苏联领导人指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唯一的基础只 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 的经济联系。”这一思想( )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 B.成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依据 C.主张建立推广市场经济体制 D.是社会主必建设的正确探索 解析:部分发展商品经济,奠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基础,是 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探索,故选 D。材料强调发挥商业在经济中 的作用,属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探索,当时计划经济体制还未建立,A 项错误;大工业的基础地位成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依据,但材料中思 想强调的是通过商业建立农业与大工业的经济联系,B 项错误;此时 的苏俄(联)没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C 项错误。 答案:D 5.下图为苏联 1 公担稞麦可交换的物品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 化的原因是( ) A.集体农庄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B.工业发展快导致农业严重滞后 C.农产品低成本制约了价格上涨 D.农业劳动转为工业发展的资金 解析:上图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价格差越来越大,是斯大林执政时 期实施农业集体化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资金和原料的结果,当时牺 牲农业来支持发展工业,故选 D。图中 1928 年到 1962 年苏联 1 公担 稞麦交换的印花布和砂糖变化很大,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能促 进农业生产发展,A 项错误;工业发展快与农业严重滞后之间没有必 然的因果关系,B 项错误;图中反映的是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价格差越 来越大,而不是农产品低成本制约了价格上涨,C 项错误。 答案:D 6.列宁在 1922 年纪念十月革命五周年的大会上曾指出:“要挽救 俄国,单靠农业的丰收还不够……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 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 家。”到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迅速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现代化。 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农业集体化运动 解析: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主要依靠的是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C 项正确。A、B 两项发生 在斯大林模式形成之前,D 项为工业化打下基础,不符合题意,均排 除。 答案:C 7.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 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 ) 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20 年建成社会主义”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解析:A 项是列宁时期的政策,B 项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D 项 是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政策,C 项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政策,体现出 急躁冒进的倾向,故选 C 项。 答案:C 8.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执政后,承认物质利益对经济发展作用, 国家对经济效益好、上缴利润多的工矿企业给予奖励,允许企业对成 绩好的工人给以奖赏,拉开企业和劳动者收入差距。对赫鲁晓夫上述 举措的正确认识是( ) A.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商品市场的作用 B.与新经济政策有相通之处 C.颠覆了斯大林模式的经济建设思想 D.使企业获得了经营自主权 解析:新经济政策允许私有制存在,实行按劳分配,与材料中重 视物质利益,承认个人和企业自己利益有相似之处,故选 B。材料体 现的是赫鲁晓夫改革重视物质利益,但没有体现出实行市场经济,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取消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改变所有制结构 等内容,反映出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C 项错误;材料 没有体现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D 项错误。 答案:B 9.据统计,苏联“十五”(1976—1980 年)计划期间农业平均产值 比“七五”(1961—1965 年)计划期间增长 50%。这表明( ) A.勃列日涅夫对农业也给予一定重视 B.当时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农业 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就 D.加速发展战略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解析:材料表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1964—1982 年)苏联农业取 得一定程度的成就,故选 A。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改革的重 点是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B 项错误;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与 材料时间不符,C 项错误;加速发展战略提出于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 项错误。 答案:A 10.1970 年 5 月,苏共中央决定化学、石油、煤炭工业实行“部 —工业联合公司—企业”三级管理体制,取消局,消灭了多级制,使 生产经营的问题直接集中到企业和公司解决。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 ) A.扩大了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B.局部调整苏联体制 C.将国家计划与企业自主相结合 D.注重运用价值规律 解析:由材料“使生产经营的问题直接集中到企业和公司解决”, 可知扩大了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但没有体现这一做法的实质,故 排除 A。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B 项正确;此时还未突破斯大林模式,不可能实现企业自主,C 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管理方式的变化,与运用价值规律无关,D 项错误。 答案:B 11.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粮食产量一直在 2 亿吨左右徘徊, 1984—1986 年,农产品平均产量增长速度为 2.6%,而 1987—1989 年 下降为 1.5%。1986—1989 年,进口粮食 1.37 亿吨,年均进口量为 3 430 万吨。材料表明( ) A.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重工业 B.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延续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 D.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未达预期 解析:材料表明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并没有带来粮食产量的增加, 因此未达预期,故选 D。依据材料不能推断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 点是在重工业,A 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冲破了斯大林模式,不 是其延续,因此不能反映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B、C 项错 误。 答案:D 12.戈尔巴乔夫认为,如果不是因为他“改革”,苏联体制上的问 题还可以“再拖上一段时间”,不会这么快丧命。这说明( ) A.戈尔巴乔夫改革客观上延缓了苏联解体的到来 B.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 C.苏联解体是国内外因素在戈尔巴乔夫错误改革路线催生下的结 果 D.苏联解体根源在于“斯大林模式”弊端,直接原因是西方和平 演变 解析:从材料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导致苏联国内外危机加剧, 从而使苏联解体,故选 C。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A 项错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没有解决,B 项错 误;西方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D 项错误。 答案:C 13.《货币变局》一书中提到:“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 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一“时代” 的开启( ) A.加速了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B.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合作 C.缓和了美苏争霸造成的紧张局势 D.推动了战后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使世界经 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故选 B。美元崛起的时代即是二 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结果,A 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美苏 争霸无关,C 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利于欧洲战后经济的复兴, 但是与欧洲的一体化无关,D 项错误。 答案:B 14.2012 年以来,希腊发生严重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债务危机, 国家面临着无力偿还外债的信用危机。按照国际惯例,帮助希腊渡过 债务危机向其提供援助的应是( ) A.联合国与欧盟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欧盟 C.世界银行与欧盟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 解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为出现收支不平衡的会员国提供短期 贷款的职能,希腊是欧盟欧元区成员,可以得到欧盟的支持和援助, 故选 B。希腊渡过债务危机需要国际组织的贷款和帮助,联合国不具 有提供贷款的职能,A 项错误;世界银行是对会员国发展提供长期贷 款和技术援助,不救助金融危机,C、D 项错误。 答案:B 15.某国际组织的宗旨是为成员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中长期 低息贷款。它成立 20 余年后,主要借款对象由西欧各国变为发展中国 家,扩大了各国购买力,促进了世界贸易。该组织( ) A.建立于 1945 年,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B.是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C.是法德以经济合作促政治和解的初次尝试 D.以灵活性、渐进性、开放性为其重要特点 解析:“为成员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中长期低息贷款”属于世界 银行的宗旨,故选 A。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是一战 后成立的国联,B 项错误;法德以经济合作促政治和解的初次尝试是 欧洲煤钢共同体,C 项错误;灵活性、渐进性、开放性是亚太经合组 织的特征,D 项错误。 答案:A 16.1929—1933 年经济危机来临时,各国竞相提高关税。把其他 国家商品挡在国门之外,导致危机加重和国际关系的恶化。二战后为 吸取这一教训而成立的国际组织是( )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关贸总协定 D.北美自由贸易区 解析:关贸总协定宗旨就是削减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 自由化,故选 C。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维系世界金融货币 体系的两个机构,A、B 项错误;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区域性经济组织, D 项错误。 答案:C 17.1947 年,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到巴黎,就加入“马歇尔计划” 与英、法两国外长会谈。英、法两国提出了被援助国必须附带参与欧 洲统一市场的建设等一系列条件,被苏联拒绝。它反映了( ) A.英、法两国力图维护其欧洲大国地位 B.英、法两国完全追随美国的意志 C.欧洲经济一体化建设已提上议事日程 D.美、苏之间的冷战已全面展开 解析:材料信息“英、法两国提出了被援助国必须附带参与欧洲 统一市场的建设等一系列条件”说明欧洲经济一体化建设已提上议事 日程,故选 C。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英、法两国力图维护其欧洲大国地 位,A 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英、法两国完全追随美国的意志”, B 项错误;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1947 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材料 无法体现“美、苏之间的冷战已全面展开”,D 项错误。 答案:C 18.据记载,1993 年至 2002 年墨西哥在对美国贸易中的比重,从 占全部出口比重的 9.0%上升到 13.5%,进口从 6.8%上升到 11.6%。 这说明( ) A.墨西哥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 B.美国在两国贸易中占主导地位 C.自由贸易不利于墨西哥的发展 D.墨美区域合作实现了经济互补 解析:根据材料,墨西哥在对美贸易中,进出口都有一定程度的 上升,反映了两国有较好的互补,而非墨西哥成为美国经济附庸,故 选 D,排除 A。材料不能反映在两国贸易中谁占主导,B 项错误;材 料体现了墨西哥对美贸易的增长,C 项错误。 答案:D 19.按惯例,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首脑们都要 身着东道国的传统服装,照上一张“全家福”。这主要展现出亚太经合 组织( ) A.内部合作水平不高 B.承认各成员文化传统多样性,强调相互尊重 C.逐渐消除意识形态上的差异 D.政治经济利益逐渐趋于一致 解析:东道国的传统服装体现出对成员文化传统的尊重,故选 B。 “内部合作水平不高”是亚太经合组织的特点,但材料未体现,A 项 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在意识形态上有差异,材料没有体现这一差 异的消除,C 项错误;各成员的政治经济利益不会“趋于一致”,D 项 错误。 答案:B 20.下面组图是 20 世纪后期出现的经济合作组织的图标。这些组 织的出现共同体现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这一趋势是( ) A.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增强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C.新旧国际经济秩序斗争激烈 D.发展中国家主导全球化进程 解析:区域集团组织的建立直接表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故选 B。四个组织都为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其并不能体现出经济全 球化的日益增强,A 项错误;四个组织没有涉及新旧国际经济秩序的 斗争,C 项错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是主导,D 项错误。 答案:B 21.下表是 1980 年、1996 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时间 国家类型 高收入 国家 中等收 入国家 中低收 入国家 低收入 国家 1980 年 38% 43% 42% 30% 1996 年 40% 52% 52% 42% A.国际贸易发展缓慢 B.世界经济逐渐衰退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各国经济差距缩小 解析:从表格数据中可知,1980—1996 年间,世界上不同收入国 家的进出口依存度均在增加,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故选 C。 表格数据显示的是 1980 年、1996 年世界不同收入国家进出口依存度情 况,无法得出国际贸易发展缓慢的结论,A 项错误;世界经济逐渐衰 退,不符合史实,B 项错误;从表格数据无法得出各国经济差距缩小, D 项错误。 答案:C 22.“为了提高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大企 业纷纷转向更贫穷国家,雇佣那里的廉价劳动力,并且在国内或者跨 国购买其他公司,以求做得更大。”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科学技术进步促进全球化深入发展 B.全球化给贫穷国家提供发展新机遇 C.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D.全球化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资本扩张 解析:题干中“在国内或者跨国购买其他公司,以求做得更大” 说明其扩张的方式是资本扩张,故选 D。题干中并未提到科学技术对 全球化的影响,A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全球化对贫穷国家的影响, B 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的是“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大企业”,C 项错误。 答案:D 2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因,一言以蔽之是“世界需要中 国,中国需要世界”。其中“中国需要世界”体现在( ) A.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地位举足轻重 B.可以直接参与 21 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被动接 受规则的不利状况 C.发展中的中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和无限的商机 D.中国深化对外开放,严重依赖国际市场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经济实 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地位举足轻重”“发展中的中国有着广阔的市 场和无限的商机”,均是在强调“世界需要中国”。中国深化对外开放, 但是并不是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可以直接参与 21 世纪国际贸易规则 的决策过程,摆脱被动接受规则的不利状况”才能表明“中国需要世 界”。 答案:B 24.下图为中国欧盟贸易十年回顾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世贸组织是中欧经贸繁荣的保障 B.中欧率先进行新技术和新经济革命 C.21 世纪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到中欧 D.走向联合的欧洲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解析:世界贸易组织具有维护全球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的职责, 是各成员方发展对外贸易的有力保障,图片表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中欧贸易获得长足发展,故选 A。材料没有涉及“中欧率先进行新技 术和新经济革命”的内容,B 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中欧之间十年贸 易,体现不出中欧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C 项错误;“走向联合的欧洲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与材料内容无关,D 项错误。 答案:A 25.有学者指出:国际分工是物质前提……国际协调机制是保障 手段。这些均属于技术层面的因素,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而计 划经济国家市场化的体制转型,显然归属于制度的层面,是经济全球 化真正得以实现的基础性因素,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充分条件。下列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经济全球化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B.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范围内的制度变革 C.技术因素是实现经济全球化最重要原因 D.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转型 解析:按材料表述,经济全球化的实现需要国际分工、国际协调 机制等必要条件和市场化的体制转型等必要充分条件,故 A 项正确; 材料意思是经济体制的某些变化是经济全球化实现的前提,故 B 项错 误;按照材料意思,技术因素是重要条件但不是最重要原因,最重要 原因是体制转型,故 C 项错误;材料认为部分国家的经济转型有利于 经济全球化,而不是倒置因果关系,故 D 项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第 26 题 22 分,第 27 题 16 分,第 28 题 12 分,共 50 分) 26.(22 分)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农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 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萧条的 原因之一,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 力、减少农产品过剩。从结果上看,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 显的改善。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 买力。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 度”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斯福传》 材料二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 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 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 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 1953 年的九月全会上, 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苏联真相》 材料三 在 80 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70 年代农业成就不能 满足本国需要,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 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邓小平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 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从一开始, 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 ……1985 年,经过连续三次创纪录的丰收……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了哪些改 革措施?你怎样理解罗斯福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 度’及其运行方式”?(6 分) (2)根据材料二,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6 分) (3)根据材料三,中国农业改革的举措呈现什么特征?(4 分) (4)上述有关农业改革,有成功、有失败,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 (6 分) 答案:(1)减耕减产;补贴农业;颁布农业法案。国家干预(或直接 调控)。 (2)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种植玉米。 (3)改革旧体制(改变组织方式);发挥市场作用。 (4)改革要适合国情;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减轻农民负担等。 27.(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成为美国 “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美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起新型 的产业间分工体系,而从旧有的产业中解放出来的生产要素则用于发 展高科技产业。美国积极推行以拓展海外市场为核心的贸易政策,克 林顿政府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出口战略,进出口的快速扩张 为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极大的牵引力。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为美国带 来了巨额的进出口,外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也给美国带来了巨额的资 本净流入,其中外国直接投资有相当部分流入了高新技术产业。 ——王清平《论美国新经济的实质》 材料二 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不够充分,经济结构比较脆弱, 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而且由于发展中国家立法不全,便 于投机;再加上发展中国家执法不严,有法不依,从而给“国际游资” 留下可乘之机。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汇率、利率的变 动传导给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经常出现不利波动,发生 在 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已充分说明这一点。 ——喻志军编著《国际贸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经济全球化为美国“新经济”的发展提 供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除了经济全球化因素之外,美国新经济的 兴起还与克林顿政府的哪些政策措施有关?(10 分) (2)根据材料二,用一句话概括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 响。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6 分) 答案:(1)条件:生产的全球化(国际分工体系)促进了美国产业结 构的升级;贸易全球化为美国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条件; 投资全球化为美国新经济提供了快速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条件。 政策措施: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政策;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 的投资,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 (2)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波动。 应对: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强法制建设尤其是经济立法、坚持 依法治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 新秩序;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两点即可) 28.(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自 1945 年成立以来,不断推动市场经 济、自由贸易和高增长率。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外,美国的政治家 和商业领袖还想建立一套适合自己利益的国际贸易体系,在他们的推 动下,取消了阻碍跨国自由贸易的制约性贸易准则……在过去的 25 年 间,合作场景的变化已经导致了大约 5 万家全球公司的诞生。 ——(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二 2009 年 7 月 19 日《北京日报》有一篇文章指出,医疗废 物和电子垃圾等有毒废弃物“出口”发展中国家早已不是新鲜事。 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 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 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大众汽车制造公司的新型车“POLO”,虽然是在沃尔夫斯堡(德国 城市)组装的,但是几乎有一半部件来自国外……单是在德国汽车制造 部门中,从 1991 年到 1995 年,就失去了 30 万个工作岗位。 (1)依据材料一,概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表现。(6 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6 分) 答案:(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世界金融组织成立;国际贸易体系 建立;全球公司出现。 (2)发达国家借着经济全球化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重污染企业;发展 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发达国家就业机 会减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