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同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培优课时跟踪检测(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同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培优课时跟踪检测(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题跟踪检测(三)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 1.西汉初年,统治集团认为宰相不应限于政务细节之中,而应更加务虚,所谓“宰相器 者”,应“知大体”,有宽仁的“长者之风”。这一认识有利于( ) A.实现儒家核心思想 B.稳定统治秩序 C.防范诸侯叛乱 D.避免丞相专权乱政 解析:选 B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汉初要求宰相不应限于政务细节之中,而应更加务虚, 结合所学这一做法是为了加强丞相的作用,巩固统治,故 B 项正确;A 项是在汉武帝时期, 应排除;题干涉及的是加强丞相的作用,与诸侯无关,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丞相 专权乱政,故 D 项错误。 2.汉武帝设刺史,唐太宗划全国为 10 道,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 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 A.分割地方权力 B.对地方官的监察 C.发挥文官作用 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 解析:选 B 依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宋太祖设置的通判都是地方监察官, 而唐太宗划全国为 10 道,道是监察区,这反映了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对地方官的 监察,故选 B 项。 3.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 事。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简化分工,提高效率 B.削弱封国,集权中央 C.集思广益,减少失误 D.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解析:选 D 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设立中朝,这一措施限制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4.下面是秦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的权力最大 D.太尉的权力下放到兵部 解析:选 B 注意题干中“说明的实质问题”的限定词,A 项只是表面现象,与题意不 符,可排除;C、D 两项本身说法错误,可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三省六部的设置, 以分权的形式达到了强化皇权的目的。 5.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 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 ) A.派文臣做知州 B.设“三衙”,收精兵 C.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解析:选 A 从题干中“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以看出这是重文轻武思想;“强干 弱枝,守内虚外”是加强禁军、削弱地方军,可以排除;各州郡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握体现 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也不符合重文轻武的思想;A、B 两项都有重文轻武的思想,题干中说的 是“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管理地方,故 A 项更合适。 6.有学者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 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削弱 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解析:选 A 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 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 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 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过度集权导致地方权力 削弱,造成地方县官职位空缺时却无人履职的现象。由此可知,题干现象的原因是北宋中央 集权过度,地方权力削弱的结果,故 A 项正确。 7.据史料记载,宋仁宗时的参知政事吴育在政府中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于上。 可见当时( ) A.参知政事地位高于宰相 B.皇权旁落导致宰相专权 C.政治清明有赖于贤相 D.宰相的权力受到了制约 解析:选 D 宋朝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依据材料宋仁宗时的参知政事可“与宰相贾 昌朝数争议于上”可见宰相的权力受到了制约,从而加强了皇权,故 D 项正确,B 项错误; 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A 项说法错误;“政治清明有赖于贤相”的说法太绝对,排除 C 项。 8.“国初沿五代之制。量使以总国计,应四方供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通管盐铁、 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宋史》中的“……”应为( ) A.通判 B.中书门下 C.枢密院 D.三司 解析:选 D 根据《宋史》可知为宋代史实,根据“供赋”一词可知与财权有关,北宋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9.元朝的行省不是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它的实行既是为了避免宋代过分分权所 造成的行政效率低下,也是为了避免类似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这说明行省( ) A.主要着力于政治与军事控制 B.是地方行政制度调整的产物 C.彻底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D.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机构 解析:选 B 从题中“既是为了”“也是为了”可以看出行省制的设置是在吸取了以前 地方制度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产生的,故选 B 项;元代行省制度对地方管理不仅包括政治与军 事控制还有经济等方面,排除 A 项;C 项“彻底”二字太绝对,排除 C 项;D 项表述正确, 但与题目信息不符合,排除 D 项。 10.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 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 标准是( ) A.德才兼备 B.家庭背景 C.个人声望 D.考试成绩 解析:选 A 依据材料,汉代的察举制有各种名目,但不管是孝廉还是茂才异等、贤良 方正、孝悌力田,重视的都是人的德和才,故选 A 项;材料仅仅体现了对孝廉、贤良、孝悌 等个人品德和茂才异等个人才华的重视,并未涉及家庭背景,排除 B 项;察举制重视的是个 人的德和才,而非个人声望,排除 C 项;察举制度是由地方官举荐授官,不是通过考试,排 除 D 项。 11.唐初进士科只考时务策,后来先考帖经(熟读经史),再考杂文(文字写作)对策。至唐 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更是以“诗赋取士”。由此分析,进士科有利于( ) A.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B.鉴别官员道德品质 C.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D.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解析:选 A 题干关键信息“熟读经史”“文字写作”“诗赋取士”强调了文化水平在 科举考试中的重要作用,可见科举制有利于提高社会文化水平,故 A 项正确;科举制选官标 准主要是才学,故 B 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取士,不一定能够全面考核、选拔出最优秀 的官吏,故 C 项错误;唐代科举考试不分世庶,故 D 项错误。 12.《新唐书》记载:“(卢商)蚤孤,家窭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从 此记载可看出唐代 ( ) A.科举制体现了九品中正制的原则 B.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C.选官偏重人才品行 D.进士科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 解析:选 B 题干中“举进士,拔萃,皆中”说明唐代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改变个 人命运。A 项表述错误;C 项是对汉朝察举制的表述;D 项表述绝对化;B 项是对科举制作用 的正确表述,且与题干材料相符。 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2 分,第 14 题 18 分,共 40 分) 1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 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材料三 元朝行省图 (1)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种制度?(6 分) (2)材料二、三所体现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历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4 分) (3)上述三种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12 分) 解析:第(1)问,考查了我国古代三种重要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三省六部制及行省制。 第(2)问,可结合材料二、三所体现的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方面思考作答。第(3)问,注意依 据教材所学知识从积极方面作答。 答案:(1)周初分封制,唐代三省六部制,元代行省制。 (2)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地方和中央的矛盾。 (3)分封制的影响:加强统治,扩大统治区域,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使西周成 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三省六部制的影响: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举,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行省制度的影响:加强了中央 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 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 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 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 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 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 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 进步性?(8 分) (2)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据材料四,概括说明这种制度 的影响。(10 分) 解析:第(1)问,据“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说明选才标准;据“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 说明进步性。第(2)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足以证明材料三中说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 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材料四所说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影响按照教材知识 回答即可。 答案:(1)血缘、门第、等级、世袭。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2)九品中正制。 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影响: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张扬了“学而 优则仕”的观念,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有助于提 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