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选考专版第24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选考专版第24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作业

一、选择题 ‎1.苏共领导人在总结某项政策时说:“我们为热情的浪潮所激励,我们首先激发了人民的普遍政治热情,然后又激发他们的军事热情,我们曾打算用这种热情直接实现与一般政治任务以及军事任务同样伟大的经济任务。”这项政策是(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解析:选B。新经济政策是在内外反动势力基本平定的基础上实行的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苏俄建立之初面临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借助人民的热情与军事任务、政治任务结合起来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1955年社会主义阵营成立经互会,故D项错误。‎ ‎2.苏俄(联)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上述评价忽视了这一政策(  )‎ A.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B.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C.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 D.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 解析:选D。材料“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说明采取的是余粮收集制,取消商品贸易,由此判断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挫伤劳动者积极性,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故B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破坏经济,故C项错误;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积极意义,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3.1921年5月,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主义做斗争;10月,列宁在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经济管理形式的战略退却;12月又明确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经济政策的实质。这说明(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存在反复和不确定性 B.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有多维阐述 C.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 D.新经济政策造成了苏俄内部的思想混乱 解析:选B。材料是列宁不同时期对新经济政策实质的多角度的阐述,而不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反复和不确定性,故A项错误;从材料“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主义做斗争……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经济管理形式的战略退却……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可以得出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有多维阐述,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在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的情况下实施的,所以新经济政策不是列宁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 故C项错误;材料是对新经济政策实质的多角度的阐述,更容易使人民认清新经济政策的实质而不是造成思想混乱,故D项错误 ‎4.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路,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时期,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这一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  )‎ A.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前提 B.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近代化 C.为落后国家走向近代化提供经验 D.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解析:选B。根据材料“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可知,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实现近代化,故B项正确。‎ ‎5.“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以上材料是关于俄国的一项经济政策的部分内容,材料中的“……”部分,最恰当的应是(  )‎ A.实行余粮征集制    B.实行粮食税 C.建立集体农庄 D.实行义务交售制 解析:选B。从“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等关键信息可知为新经济政策,故选择B项。‎ ‎6.(2020·稽阳联谊学校高三联考)1921年11月,苏俄政府与美国商人哈默签订了关于租让阿拉帕耶夫石棉矿区的协议。协议:苏政府将石棉矿区租让给承租者,期限20年;承租者每年所采矿藏及制品的10%归苏政府;苏公民不少于企业总人数50%;承租者须向苏国家银行缴纳500万美元的黄金作抵押;合同期满后企业所有的矿藏、设备等完全无偿转归苏维埃国家所有。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 A.苏俄加入国联扩大了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 B.苏俄自此放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 C.优先发展重工业推动工业体系的健全 D.谨慎地尝试资本主义以恢复苏俄经济 解析:选D。苏俄因是社会主义国家,被排除在国联之外,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了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的措施,但这并不能体现苏俄由此放弃了直接过渡的设想,故B项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与新经济政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苏俄对美国商人承租矿区给予了多项条件限制,由此可见苏俄谨慎地尝试资本主义以恢复苏俄经济,故D项正确。‎ ‎7.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所造成的”“资本主义关系的加强,其本身就是危险的加强”。新经济政策应该“退到国家资本主义”“退到由国家来调节商品和货币流通”。这表明,‎ 列宁认为实行新经济政策要(  )‎ A.退之有度 B.以退为攻 C.以攻为退 D.彻底退却 解析:选A。根据材料“资本主义关系的加强,其本身就是危险的加强”“退到国家资本主义”“退到由国家来调节商品和货币流通”可知,列宁主张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新经济政策要退之有度。以退为攻、以攻为退、彻底退却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C、D项,选择A项符合题意。‎ ‎8.(2020·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联考)“(20世纪)30年代中期或者说末期的苏维埃社会……是独特的、建筑在三个基本原则下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工业化、国家管理经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开辟的不同于西方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特征是(  )‎ A.依靠本国积累工业发展资金 B.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按计划协调发展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D.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解析:选A。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中期或者说末期”“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可知,该模式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其特征是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依靠本国积累工业发展资金,故A项正确;该模式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故B项错误;该模式以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实行单一的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这种模式发展到后期弊端日益显现,压抑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故D项错误。 ‎ ‎9.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D ‎10.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样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 A.采取余粮收集制 B.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C.导致国家经济的衰退 D.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解析:选D。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题干所述是斯大林模式建立后的情况,故A项错误;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本身并不一定意味着对苏联公民的剥削,故B项错误;五年计划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西方的批评主要针对的是五年计划使老百姓的生活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故D项正确。‎ ‎11.下图所示信息,可以反映出(  )‎ ‎20世纪50~80年代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 ‎①A段中国粮食产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大跃进”运动的推行 ②勃列日涅夫推行的经济改革推动A段苏联粮食产量增长 ③B段中国粮食产量大增缘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④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B段苏联粮食产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12.(2020·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联考)1991年,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苏联解体,关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改革初期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上,制定了“加速发展战略”‎ B.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 C.在政治改革中,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D.推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解析:选B。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初期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上,制定了“加速发展战略”,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勃列日涅夫改革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改革中,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3.苏联“五年计划”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建设的开端,同时也是人类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名称 时间 主要成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8~1932年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33~1937年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材料二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如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不发达世界中前殖民地各民族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远没有获得经济独立。‎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有些国家甚至开始了自己的持续时间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分析,苏联“五年计划”实施对苏联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关于五年计划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解析:(1)抓住限制信息“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回答,可以从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方面考虑。(2)一是必须明确归纳材料观点,二是结合材料和所学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史实可列举材料中的史实及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强化等。‎ 答案:(1)影响:逐步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使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2)‎ 观点 史实 ‎“五年计划”导致苏联物质生活的贫困,束缚“人”的发展和解放 苏联公民受到严重剥削,生活水平低下;苏联公民缺乏个人自由、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 ‎“五年计划”促进了苏联的强大,同时它的巨大成就,使其成为发展中国家仿效的对象 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影响中国、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 ‎“五年计划”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 面对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 美国借鉴苏联的做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14.抚今思昔,研究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列宁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列宁文稿》 ‎ 材料二 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 ‎——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 材料三 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深刻的,绝不能像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那样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也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左右摇摆、朝三暮四。改革要有目标、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 ‎ ‎——整编自《苏联兴亡史论》 ‎ ‎(1)材料一中的公式蕴含什么深意?该深意在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什么? ‎ ‎(2)材料二中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 ‎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深意:建设社会主义,应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表现: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2)布哈林主张先轻后重;斯大林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布哈林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主张农业服务于工业。‎ ‎(3)原因:改革不彻底;没有明确目标;放弃党的领导;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严重的国内民族矛盾;等等。(任答三点即可)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