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阶段性检测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阶段性检测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 ‎6月阶段性检测试题 第Ⅰ卷(满分48分)‎ 本卷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者李零在《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 A. 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意在说明分封制促成中华民族形成 C. 没有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D. 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 ‎2. 西周时期,“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名山大川在其地者”。秦朝山川祭祀有官定的统一标准,祭祀范围遍布全国,尤其秦都咸阳附近,甚至小山川亦入祭祀之列。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 秦朝祭祀体系的统一 B. 皇权依附于宗教神权 C. 礼乐制度的深远影响 D. 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3.《国语》记载,周定王时,单襄王途经陈国,看到道路不修,馆舍不整,于是预言陈国将要灭亡。《左传》记载,晋国道路馆舍失修,也曾受到郑国政治家子产的批评。由此可知当时 A.交通设施建设体现行政能力 B.道路馆舍普遍受到战争破坏 C.诸侯重视交通建设加强集权 D.争霸关键在于交通设施建设 ‎4.春秋时期,楚国兼并其他国家,在亡国之地设县管理;晋国国内贵族之间兼并斗争日趋激烈,取胜的强宗大族在亡宗灭族的贵族领地上设县管理。楚、晋县制的推行 A.强化了楚晋两国国君权力 B.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C.推动了社会关系发生变动 D.导致了分封制的彻底瓦解 ‎5.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A. 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B. 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C. 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D. 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6.春秋时期的敬姜在《论劳逸》中指出:“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清初教育家颜元认为:“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 ‎。上述思想 A. 表明了统治阶级对劳动的重视 B. 意识到劳动对品德养成的重要性 C. 反映了对劳动作用的不同认识 D. 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观念 ‎7.曹参为汉相时,选择身边作为助手的官员,专门任用“木讷于文辞”的“忠厚长者”,而部下有言辞激切、刻意追求个人声名的,均予以斥退。这一做法 A.致力于强化相权 B.顺应民心以否定秦法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体现无为的时代特征 ‎8.秦汉史学家李开元认为:“汉初之政治结构,可以理解为宫廷皇权、诸侯王国和以丞相为中心的政府所形成的三权并立的政治结构。而宫廷皇权实际上直到惠帝死后吕后当政时才真正形成……。”作者在此主要强调汉初 A. 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B. 皇权受到一定限制 ‎ C. 官僚政治发展缓慢 D. 王国势力十分强大 ‎9.汉武帝以后,几乎所有的奏书、诏令皆征引儒学经典,以为根据。在法律条文缺疏的情况下,经义就成为决疑断案的准绳。这反映出当时 A. 儒学影响国家政治生活 B. 儒学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C. 儒学成为官吏选拔标准 D. 统治者推动儒学法制化 ‎10.汉代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指出:“民非足也,而可治之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强调:“民贫则奸邪生……饥寒至身,不顾廉耻。”这主要体现了 A. 救灾是政府行政的首要任务 B. 社会安定依靠民众道德 C. 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必要性 D. 民生问题影响国家治理 ‎11.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12.唐代初期“门第”等级与魏晋时期有了很大的差别。自唐太宗在修《氏族谱》时规定“不须论数世之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等级”后,“门第”等级逐渐以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这一变化 A.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的淡化 B.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士族势力 C.为庶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机会 D.客观上促进了科举制的确立 ‎13.关于黄巢起义前藩镇的作用,宋人认为:“‎ 世言唐所以亡,由诸候之强,此未极之理。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材料 A.肯定了藩镇对唐统治的积极作用 B.认为藩镇是唐衰落灭亡的重要因素 C.基本否定了藩镇对唐统治的作用 D.认为藩镇对唐统治有正反双重作用 ‎14.“十年,(韩镛)拜中书参知政事。十一年,丞相脱脱在位,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人或以镛优于治郡,而执政非其所长,逐出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及脱脱罢,用事者悉诛,而镛又独免祸。”根据这段文字描述,韩镛应该生活在 A. 宋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15.宋元明时期,过去主要由国家政权支持的修史事业平民百姓也力所能及,私人修史开始成为一种风气。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B.科举制提高文人素质 C.文化传播方式的进步 D.政府思想控制的减弱 ‎16.明代设通政司管理向皇帝转呈百官奏章,并负责在奏章和外封上书写奏章摘要和条目要点以便皇帝御览。而清代各种奏章直送内阁,密折连内阁都不用经过,通政司只负责核对公文程式和转呈。这一变化反映出 A.内阁实权的加强 B.君主集权的强化 ‎ C.行政体制的僵化 D.通政司名存实亡 ‎17.《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朕即位九载,每度四时,虑恐失序而不调,独劳思于甚者,春夏秋三季当为切虑……盖春夏秋三时皆生长结实之际,不可不均调其时。设若反常道而生变,则殃及庶民,君受祸矣。”明太祖关注气候的原因是 A. 强调重农意识 B. 稳定政权的需要 ‎ C.尊重自然规律 D. 关心百姓的疾苦 ‎18.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明清之际到乾嘉时代“江、浙学风这一种的转变,虽于古经典之训释考订上,不无多少发明;但自宋以来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却渐渐消沉了。”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乾嘉学派重实学反空谈 B. 乾嘉学派提倡经世致用 C. 乾嘉学派推崇人文精神 D. 乾嘉学派否定程朱理学 ‎19.清朝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理藩院则例》《钦定西藏章程》《回疆则例》《苗例》等,因俗而治。这些法规 A.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巩固 B. 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 C. 体现了天朝上国的意识 D. 加强了民族间交流交融 ‎20.民国中学教材《评注国史读本》写道:“鸦片之战,为西力东渐之第一著:而同盟军之役次之。”并强调“鸦片之战”后的鸦片不绝是“辱国病民,不亦甚哉”,“同盟军之役”中的咸丰出逃、城下之盟更是“辱国甚矣”。下列论述符合该书观点的是 ‎ ‎①“鸦片之战”揭开近代化第一篇章 ②将两次战败的影响与国耻联系起来  ‎ ‎③“同盟军之役”指第二次鸦片战争 ④两次战争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1.《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多条建议,如“兴车马之利”、“兴舟楫之利”“准富者请人雇工”,在外交、法制、社会习俗等方面也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这些建议 A. 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 体现了落后性和空想性 C. 符合当时世界近代化的潮流 D. 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 ‎22.1876年,淞沪铁路通车后,华客即持照纷纷上车,并有妇女小孩。1897年,京津铁路告成,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咸思(乘火车)到津一扩眼界,其中以旗人妇女为最多。这表明 A. 近代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B. 新式交通工具推动思想观念的革新 C. 京津地区是中国近代化的前沿阵地 D. 甲午战争战败激发了国人民族意识 ‎23.雷颐认为,甲午战争时中国仍属“前现代国家”,而日本已基本完成“现代国家”的建构。这里的关于“前现代”的认识,主要是指中国 A.仍实行传统的皇权专制 B.仍无现代化装备的军队 C.仍没有改良自强的意识 D.仍然全面抵制现代文明 ‎24.清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文艺革新运动。他们主张改革文学,主张冲破传统的古文束缚,宣传“新意境”;形式上主张白话文,积极创办白话文报刊。这些思想被守旧人士指责为“异端邪说”。由此可知,“文艺革新”‎ ‎ A.动摇了封建理论的根基 B.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C.促进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D.促使国民走向革命道路 ‎25.孙中山提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对于农夫、工人之运动,以全力助其开展,辅助其经济组织,使日趋于发达。”这些主张有利于 A. 加速辛亥革命高潮的到来 B. 促进近代前期中国农业发展 C. 激发民众参加国民大革命 D. 推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26.1912年9月7日,《申报·自由谈》刊文说“革命之后,国家变得越穷了,人民道德越坏了,国债借得越多了,政治方针越乱了,做官思想越热了,百姓生计越促了,兵匪抢劫越盛了,瓜分之说越热了”。这表明 A. 辛亥革命加剧内外危机 B. 新的文化革命呼之欲出 C. 有识之士反思辛亥革命 D. 民主政治促进言论自由 ‎27.在1912年12月举行的第一次国会选举中,国民党在参众两院获得巨大胜利,国民党代理事长宋教仁准备筹划组织责任内阁,袁世凯派人在上海刺杀了宋教仁。“宋案”的发生 A. 阻止了袁世凯复辟帝制 B.表明袁世凯的势力不敌国民党 C. 延缓了中国民主的发展 D.使袁世凯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 ‎28.陈独秀在1917年《新青年》上宣称:“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但在1920年又强调:“你谈政治也罢,不谈政治也罢,除非逃在深山人迹绝对不到的地方,政治总会寻着你的”“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实质上说明 A. 陈独秀个人主张发生巨大变化 B. 学习对象和救亡方式发生转变 C. 革命性质和奋斗目标发生变化 D. 马克思主义为知识界普遍接受 ‎29.1920年,全国各界联合会在答复苏俄对华宣言中宣称,“吾人更信中国人民除一部分极顽朽之官僚、武人、政客外,皆愿与俄国人携手”“从此旧式的政治家资本家之迷梦,无由实现,而公正有力之声浪弥漫世界,则各国人民群起打破国家的、种族的、阶级的差别之期不远也”。这反映出当时全国各界联合会主张 A.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 改变中国革命的斗争目标 C. 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 D. 用社会主义方式解决中国问题 ‎30.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王瑞俊在1921年作诗“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潍水泥沙统人海,乔有麓下看沧桑”,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王尽美。这一举动 A.反映了世界政治的新潮流 B.践行了孙中山“扶助农工”的主张 C.强调个人主义的人生态度 D.表明了对封建礼教的彻底否定 ‎31.1925年,华北五所大学分别就辩题“中国宜用武力统一”举办辩论会,其中四所大学正方获胜。当时有评论称:“正方主张中国宜用武力统一的理由,和一般老百姓希望某一派得胜的思想不谋而合。”据此可知,当时 A.北伐战争已具备一定民意条件 B.学生辩论扩大了革命群众基础 C.军阀割据仍是民族革命的障碍 D.专制和大一统观念仍占据主导 ‎32.1937年至1938年,武汉与广州取代上海和北平成为文学活动的新的中心。1939年的重庆“文学活动十分活跃,几乎像二十年以前文学革命期间的北京一样。”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A.通商口岸开辟的影响 B.近代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动 C.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 ‎33.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在旅长兼致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陕北南泥湾开荒种地。到1944年,三五九旅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石。该事件 A. 推动中央苏区的经济好转 B. 为百团大战提供有力支持 C. 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 D. 为抗战胜利提供物质基础 ‎34.《共同纲领》起草后,经过了七次反复的讨论和修改,由五六百位代表分组讨论了两次,然后将草案提交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基本通过,才提交政协全体会议讨论。这说明《共同纲领》的通过 A.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B. 听取了不同阶级与阶层的诸多建议 C. 见证了最广泛爱国统一战线的建立 D. 经历了新中国空前规模的普选过程 ‎35.1974年春,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发言说:“中国绝不称霸,如果中国也欺负和剥削他国,世界人民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就应当给它戴上一顶‘社会帝国主义’的帽子,同中国人民一起打倒它。”这一主张 A. 旨在打破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 B. 是新中国不结盟政策的外交体现 C. 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 D. 是“文化大革命”下的左倾表现 ‎36.有学者指出,在演说家们的鼓动或煽动下,雅典公民往往会突然间集体丧失理智,忘记自己那一票的神圣责任和义务。西西里远征失败以后,面对惨痛的失败,雅典人开始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好像他们自己没有表决赞成似的。该学者旨在强调 A. 雅典人民享有民主政治权利 B. 间接民主缺乏对集体决策的约束 C. 民主制度保障了决策的合理 D. 议政方式助长了公民非理性状态 ‎37.罗马《十二铜表法》中的破产法以债务人的人身作为责任手段,导致债奴甚至杀害债务人的残酷现象。恺撒大帝颁布法律,放弃了破产惩罚论,采用实物抵债,命令债务人通过让与自己的全部财产满足债权人。这一变化表明,罗马法 A. 将诚信的原则融入法律条例 B. 渗透了自然法的思想理念 C. 解决了平民和贵族间的矛盾 D. 立法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 ‎38.据《古希腊妇女观的衍变》介绍,雅典男性公民被称为politai,凡有特别严重罪行,被剥夺全部的政治权力的公民被宣布为atimos,是地位最低的公民,他们只是在身体意义上属于这个城市(astu)但被排除在公民组织之外。在史料中,女公民politis这个词偶尔也出现过,但在一般情况下,雅典妇女被称为aste(意为城市妇女)。由此可知 A. 雅典妇女在政治上与atimos处于相近的地位 ‎ B. 古希腊的公民身份是由氏族血缘关系决定的 C. aste(城市妇女)能够享有完整的“公民权” ‎ D. 希腊人的公民观念与近代公民观念相同 ‎39.“他们痛斥贵族所享有的法律和社会特权,在他们眼中,贵族对国家的贡献比不上农民、工匠或手艺人。他们号召宗教宽容和言论自由。他们要增加自己的影响,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文中的“他们”‎ A. 希望重塑道德价值观以实现平等 B. 创作文学艺术作品反映人文主义 C. 主张信仰虔诚即得救的因信称义 D. 呼吁自由与天赋人权的理性主义 ‎40.有学者认为:“作为技术创新的加速器,工业革命‘最大的发明就是发明了发明的方法’。发明与专利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体系。”材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 A. 万能蒸汽机是当时最伟大发明 B. 制度创新与技术发明驱动发展 C. 机器大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D. 科学与技术两者已经紧密结合 ‎41.美国宪法特许国会对于几种重要的事情有制定全国法律的权力,特别重要的有四种:(一)规定赋税的征收,不须请求各邦政府的辅助;(二)直接募集及给养陆海军,不须求各邦的允诺;(三)管理与外国及各邦相互间的贸易及营业;(四)为处理一切对于实行宪法所赋予的职权起见,施行各种必要及正当的事项。这体现了 A. 联邦政府拥有对内对外大权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C. 国家权力之间“分权与制衡” D.三权分立避免权力过分集中 ‎42.下表是关于科学发展的表述,论点与论据都正确的是 选项 论点 论据 A.‎ 科学不等于始终绝对正确 牛顿力学定律只适用于微观物体低速运动状态 B.‎ 科学理论具有预见性 人们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了海王星 C.‎ 科学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 量子论和相对论对人类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D.‎ 科学带来的问题只能靠科学来解决 只有科学技术才能解决互联网带来的人类心灵疏离的问题 ‎43.自19世纪初,关于联邦政府是否帮助地方治理河道的问题,美国国会一直存在争论,1817年和1822年,美国总统两次否决了联邦政府资助地方改善交通的议案。由此可知 A. 主因是美国宪法没有明确划分相关权限 B. 联邦政府无权干预地方事务 C. 中央机构之间的三权分立降低了行政效率 D. 联邦政府的权力超越了国会 ‎44.1872年11月,梯也尔总统在法国议会上说道:“共和制存在着,它是国家的合法政体。要求别的东西,将引起一场新的革命,并且是最可怕的革命。”由此可见,梯也尔认为推行共和制的意义在于 A. 巩固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B. 有利于稳定法国社会秩序 C. 化解各派别之间的矛盾 D. 践行第三共和国宪法精神 ‎4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并未明确规定内阁的组成,一般是由总统提名一个议会多数党领袖成为总理,然后由总理提供一份阁员名单交由总统任命。由于党派众多,一个政党几乎无法组阁,几乎都是多党联合组阁。这一现象 A.导致法国内阁更迭频繁 B.体现总统对议会的制约 C.表明总统行政权的扩张 D.促进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46.1958年苏联作家的《日瓦戈医生》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美国用俄文大量印刷该书籍并偷运到东欧及苏联,以让这里的人民读到该作品。美国的做法旨在 A.利用名著效应获得商业利益 B.推动与苏联的思想文化交流 C.以文化冷战为武器对抗苏联 D.借助民间力量缓和美苏关系 ‎47.1973年,包括苏联在内的欧美35个国家举行了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通过的《欧洲安全和合作最后文件》提出“边界的不可侵犯性”和“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等原则。之后苏联却在东欧部署导弹,并武力干涉南部非洲、红海和阿富汗等地事务。这反映了当时 A. 苏联掌握了世界的主导权 B. 美苏军事力量此消彼长 C. 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不涉及外部安全事务 D. 美国失去遏制苏联的实力 ‎48.日本文部科学省2018年在高中“地理历史科”中强调整合课程内容,着眼历史进程中各个区域之间、日本与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这是理解现实世界的关键课题等。这说明日本 A. 比较强调时空观的学习 B. 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C. 注重世界意识的培养 D. 教育带有军国主义色彩 第Ⅱ卷(满分52分)‎ ‎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49~50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51~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 (一)必考题)(共37分)‎ ‎49.(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传统治国方略凝聚着中西方古代哲人的政治智慧,它为现代人留下了诸多思考和启迪。‎ 材料一 孔子认为“天生德于予”,提倡德治。德治要求道德极为高尚的“圣人”治理国家,达到“修己以安百姓”的理想目标。孟子也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推行道德教化,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生活。与孔孟相比,荀子虽然更多关注人性中恶的一面,但他认为可以利用礼义教化和法律来改变人的恶性。韩非子则认为“好利恶害,人之情也”,因此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材料二 柏拉图早年把人的天赋善性看成政治的基础。主张靠“集权力与智慧于一身”的哲学王推行贤人政治来维护城邦制度,将“最高尚、最公正的东西”施于公民。从人性自私论出发,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因为法治一方面可以抑制人的性恶,另一方面又能促使人向善的方向发展,因为法律的精神是“善”的,即法律应是合乎正义的。政治团体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至善,其采取的途径主要是靠法治,其次是教育。在城邦中,中产阶级比任何其他阶级都较为稳定,因此,只有以他们为基础建立的政体才是符合“中庸之道”的最好的政体。 ——均摘编自崔永东《中西法律文化比较》‎ ‎(l)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西方治国方略产生的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西方治国方略的异同。(15分)‎ ‎ ‎ ‎50.(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 孙中山大事年表 ‎ ‎1894年6月 上书李鸿章,主张“仿行西法以筹自强”‎ ‎1894年11月 成立兴中会,首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密谋广州起义 ‎1905年8月 同盟会成立,被推举为总理,提出政治纲领 ‎1905—1911年 先后组织惠州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但均遭失败 ‎1912年初 就任临时大总统,提出“五族共和”‎ ‎1912年4月 正式辞职。同时,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9月 担任全国铁路督办,筹划筑路事宜,但铁路计划未实施 ‎1913-1915年 连续发起了武力讨袁的“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 ‎1917-1918年 联合西南军阀,发动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运动 ‎1920年 开始接受苏俄的帮助 ‎1924年1月 提出新三民主义,并正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1924年11月 为和平统一中国,应冯玉祥邀请,抱病北上 ‎1925年 孙中山病逝于北京 ‎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 表中提供了孙中山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历程,蕴含了关于民族复兴的诸多启示。请根据表格内容从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二)选考题(共15分。要求:在第51、52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51.(15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 尽管对于传统士绅的界定存在分歧,但对传统士绅阶层由退居乡里的官员和拥有科举功名者构成这一观点是普遍认同的。清末“新政”期间,科举制的废除与地方自治的提倡,使得现存依仗功名形成的旧士绅集团缺乏社会继替而走向消亡。这一时期,广西地方官府实施振兴农工商矿业,创办实业,兴办近代学校,开通风气等新政措施,新士绅利用自身的感召力积极配合。广西新士绅阶层通过创立商会和实业,从而在广西第一届咨议局中占有57个名额。广西巡抚张鸣岐意图加抽茴油、桂油和房捐时,遭到了新士绅为代表的咨议局的强烈反对。广西士绅在时代变革中除自觉投身宪政改革大潮中,还积极创办了梧州府中学堂、公立小学堂、桂平女子学堂等。‎ ‎——摘编自孙珊《清末新政背景下广西士绅阶层的社会转型》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新政时期广西新土绅阶层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士绅阶层在广西新政中发挥的作用。(9分)‎ ‎52.(15分)[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1939年11‎ ‎ 月4日开始,柯棣华和印度医疗队的同伴们,出入枪林弹雨之中,走遍了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当百团大战进入第二阶段,柯棣华奉军区司令部之命,出发去军区的南线,负责阵地救护工作。在13天的战斗中,他接受了800余名伤病员,其中施行手术的达558人,3天3夜未曾睡觉,始终以最大的热情,坚守岗位。在晋察冀两年多时间里,他不仅从事医疗工作,还从事教学训练,编写讲义,担负着行政和政治工作。在敌人向根据地残酷“扫荡”的情况下,他和同志们经常沿着山谷峻岭,一边作战,一边转移,一边护理伤病员。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了一切艰险。他同群众血肉相连,把为群众服务看作自己的幸福。伤病员和群众都敬爱他,亲热地称他为“老柯”、“贴心大夫”和“黑妈妈”。1942年7月,柯棣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柯棣华纪念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柯棣华赴华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柯棣华为中国所做的贡献。(9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满分48分)‎ ‎1.【答案】D。由“西周的四合院”为命题,认为“以西周为中心”,“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等可知,D项正确;贵族通婚和文化中心地位建立不等同于中央集权,A项错误;分封制是国家对地方的管理,B项与题意不符;本题研究的是以西周为中心的文化联系,C项错误。‎ ‎2.【答案】D。西周时期,“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名山大川在其地者”,秦朝山川祭祀有官定的统一标准,祭祀范围遍布全国,说明秦朝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ABC都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 ‎3.【答案】A。由材料中“看到道路不修,馆舍不整,于是预言陈国将要灭亡”“晋国道路馆舍失修,也曾受到郑国政治家子产的批评”可知,交通设施建设是国家行政能力的体现,故A正确。从材料无法得出道路馆舍被战争破坏,故B错误。春秋时期诸侯国尚未确立集权体制,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争霸的关键在于交通设施的建设,故D错误。‎ ‎4.【答案】C。楚国在兼并之地设县管理,强化了国君的权力,为中央集权体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在晋国取胜的强宗大族在亡宗灭族的贵族领地上设县管理,反而削弱了国君权力,增强了国内卿大夫的力量,为地主阶级力量上升奠定了基础,这都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动,故选C;晋国取胜的强宗大族在亡宗灭族的贵族领地上设县管理,削弱了国君权力,排除A、B;D项不符合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 ‎5.【答案】B。材料反映孔子试图推动礼制的复兴,排除A;材料反映孔子努力使礼制拉近与人们的距离,尽力与时代相适应,让人更好的接受礼制,故选B;礼制强调贵贱有序,是要强化等级观念,排除C;材料未体现出孔子是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的内容,排除D。‎ ‎6.【答案】B。根据材料“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可知,上述思想认为劳动能生善心,使得奸邪之念不起,可见其意识到劳动对品德养成的重要性,B正确;题干列举人物不能对应代表统治阶级,排除A;敬姜和颜元对劳动的作用认识相近,排除C;题干主旨是劳动和人的意识关系,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D。‎ ‎7.【答案】D。‎ ‎8.【答案】B。材料认为汉初“为宫廷皇权、诸侯王国和以丞相为中心的政府所形成的三权并立的政治结构”,而直到吕后当政后宫廷皇权才真正形成,意味着之前皇权受到另外两种政治势力的制约,B正确;题干并未提及汉初社会局势,排除A;以丞相为中心的政府是政治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当时官僚政治发展到了一定程度,C排除;D非强调的中心,排除。‎ ‎9.【答案】A。汉武帝以后,几乎所有的奏书、诏令皆征引儒学经典,以为根据,经义就成为决疑断案的准绳,说明国家政治生活深受儒学影响,故选A;B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汉朝官吏选拔的标准是察举制,排除C;材料反映法律深受儒学影响,并非儒学法制化,排除D。‎ ‎10.【答案】D。根据“民非足也,而可治之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民贫则奸邪生……饥寒至身,不顾廉耻。”可知,材料强调了民生问题关系国家安定,影响国家治理,故选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救灾是政府行政的首要任务,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民众道德问题,排除B;材料信息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C。‎ ‎11.【答案】D。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是儒学经义的范围,儒生在地位得以提升的同时,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选拔的并不都是最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并不能真正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但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世家子弟也可以通过科举入仕,故C项错误;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 ‎12.【答案】B。由材料信息“不须论数世之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等级”“‘门第’等级逐渐以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可知,对过去传统的门阀士族势力有一定的打击作用,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等级的本质没有变化,故A项错误;“不须论数世之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等级”没有体现庶民参与政治,故C项错误;“‘门第’等级逐渐以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与科举制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13.【答案】D。‎ ‎14.【答案】B。依据材料“十年,(韩镛)拜中书参知政事。十一年,丞相脱脱在位,……”可知这一时期即存在行省制度又存在丞相制度。依据所学可知应是元朝时。B正确;宋朝时期尚未实行行省制度,A错误;明朝、清朝时期已经废除了丞相制度,CD错误。故选B。‎ ‎15.【答案】C。宋代私人修史成为可能主要是由于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和文化传播方式的进步,故C正确。A、B两项与材料无关。D项说法错误。‎ ‎16.【答案】B。明代通政司“管理向皇帝转呈百官奏章,并负责在奏章和外封上书写奏章摘要和条目要点以便皇帝御览”,权力较大,有喉舌之称。清代削弱了通政司的权力,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B正确。A、D两项不符合史实。C项材料没有体现。‎ ‎17.【答案】B。根据“盖春夏秋三时皆生长结实之际,不可…殃及庶民,君受祸矣”,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关注气候主要目的是注重农业生产,稳定政治统治,故选B;ACD都是明太祖关注气候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18.【答案】 A。由材料“虽于古经典之训释考订上,不无多少发明;但自宋以来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却渐渐消沉了。”可以得出所述为考据学的发展,放弃了空谈的作风,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世致用的信息,故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故C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程朱理学的否定,故D不正确。‎ ‎19.【答案】A。‎ 清朝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因俗而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巩固,故选A;仅仅从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无法体现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排除B;材料信息与天朝上国无关,排除C;材料反映清朝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与民族间交流交融无关,排除D。‎ ‎20.【答案】B。依据材料“同盟军之役中的咸丰出逃、城下之盟更是辱国甚矣”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依据材料“辱国病民,不亦甚哉”“辱国甚矣”来看,该教材认为两次鸦片战争都给中国带来了耻辱。②③符合题意,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的消极影响,而不是积极之处;依据所学可知,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狂潮,①④不符合题意,ACD错误。故选B。‎ ‎21.【答案】C。根据材料内容“‘兴车马之利’、‘兴舟楫之利’‘准富者请人雇工’,在外交、法制、社会习俗等方面也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可知《资政新篇》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私有制,允许雇佣劳动,符合世界潮流,故答案为C;中国资本主义出现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政新篇》发表于1859年,不符合题意,A错误;《资政新篇》具有一定的先进性,B错误;《资政新篇》没有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错误。‎ ‎22.【答案】B。淞沪铁路、京津铁路的建成通车,推动了铁路沿线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选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步履维艰”,排除A;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人们乘坐火车与民族意识无关,排除D。‎ ‎23.【答案】A。根据所学知识,这里的“前现代”应该是中国仍然是封建君主专制国家,而日本已经经过明治维新走向了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故选A项;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开始创建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所以B项是错误的;鸦片战争后,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中国已经有了改良自强的意识,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中国已经开始局部接受学习西方文明,D错。‎ ‎24.【答案】C。“文艺革新”主张新内容、新形式,目的在于宣扬维新思想,打破思想束缚,故C正确。《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故A错误。材料看出,守旧知识分子并不支持文艺革新,文艺革新也只在少数知识分子中进行,缺乏群众基础,故B错误。康、梁宣传的是维新思想而非革命思想,故不会促使国民走向革命道路,故D错误。‎ ‎25.【答案】C。‎ 孙中山提出国家分土地给无地的农民耕作、扶助农工的等主张,是在1920年代,其有利于激发民众参加国民大革命,C项正确;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并未提出“耕者有其田”和“扶助农工”等主张,A项错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扶助农工”等主张,是在近代后期,B项错误;早在1919年五四运动时,工人阶级已经登上了政治舞台,D项错误。‎ ‎26.【答案】C。根据材料可知《申报》认为辛亥革命后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反映了有识之士对辛亥革命的反思,故选C;辛亥革命并没有加剧内外危机,A项属于过度解读,排除;新文化运动出现的直接原因是袁世凯复辟,与题意无关,排除B;D项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故选C。‎ ‎27.【答案】C。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在国民党在第一次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筹划组织内阁,限制袁世凯政府,促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导致二次革命爆发,延缓了中国民主的进展,故选C;袁世凯当时还是临时大总统,就任大总统以后才准备复辟,A错误;材料显示国民党参加国会竞选获胜,不能说袁世凯势力不敌国民党,B错误;D是袁世凯称帝的影响,与材料不符,排除。‎ ‎28.【答案】B。根据“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可以看出,陈独秀强调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从理论入手,同时“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强调的是社会主义革命,因此反映了学习对象与救亡的方式的变化,故B正确;A项不是实质,排除;材料不能反映出革命性质的变化,排除C项;普遍接受不符合史实,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才开始传到中国,排除D项。‎ ‎29.【答案】D。“愿与俄国人携手”,抛弃资本家迷梦,与各国人民一起“打破国家的种族的阶级的差别”,反映出当时全国各界联合会要用社会主义方式解决中国问题的主张,D项正确;全国各界联合会的宣言中没有明确要建立工人、农民、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内的四阶级革命联盟,即革命统一战线,A项错误;改变中国革命的“斗争目标”和开展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C两项错误 ‎30.【答案】A。根据题干“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可知作者心怀解放受压迫民众的志向,反映了其受到马克思主义阶级解放与民族解放的思想影响,故A项正确;孙中山“扶助农工”的主张为三大政策内容,与题干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反映王瑞俊立志于解放全人类,未体现王瑞俊个人主义的人生态度,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对封建礼教的否定,排除D项。故选A。‎ ‎31.【答案】A。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决心以武力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1925年……‎ 正方主张中国宜用武力……和一般老百姓希望某一派得胜的思想不谋而合”这一信息正说明国民政府的决定具备了一定的民意基础,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学生与民众对武力统一的态度,排除B、C两项;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排除D项。‎ ‎32.【答案】C。1937年至1939年,中国文学活动中心从上海、北平转移至武汉、广州再转到重庆,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政治局势发生急剧变化,C项正确;通商口岸开辟的影响不是1930年代末中国文学活动中心不断转移的原因,A项错误;近代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动不是文学中心快速转移的主要原因,B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与文学中心一再转移的无关,D项错误。‎ ‎33.【答案】D。据材料可知三五九旅通过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在战斗之余发展生产,解决了大量补给,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故选D;中共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是陕甘宁边区,A错误;百团大战的时间是1940年下半年,B错误;材料内容的背景是抗日统一战线,革命统一战线是1924—1927年,C错误。‎ ‎34.【答案】B。由材料“经过了七次反复的讨论和修改,由五六百位代表分组讨论了两次”可知,《共同纲领》的制定经历了反复的修改过程,听取了来自不同阶级和阶层的诸多建议后,最终才被确认通过,故选B;体现社会主义原则的是1954年制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非《共同纲领》,排除A;《共同纲领》见证的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而爱国统一战线的说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正式确定下来的,故排除C;新中国第一次普选是在1953年,而《共同纲领》的制定和通过是在1949年,排除D。‎ ‎35.【答案】A。邓小平宣称中国不称霸,不欺负和剥削他国,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反对美苏霸权主义,目的是要打破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故选A;1978年新时期外交推行不结盟政策,排除B;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促进了中国同资本主义的外交关系的发展,C不符合史实,排除;邓小平宣称中国不称霸,不欺负和剥削他国,不是“左"倾,排除D。‎ ‎36.【答案】D。材料反映受演说家们的鼓动或煽动,雅典公民往往会突然间集体丧失理智,做出非理性表决,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故选D;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雅典实行直接民主,排除B;材料反映受演说家们的鼓动或煽动,雅典公民往往做出非理性表决,决策不合理,排除C。‎ ‎37.【答案】B。《十二铜表法》中的破产法牺牲了债务人的人生自由,计划了债务人和债权人的矛盾,但是凯撒大帝颁布的法律通过实物抵债,让债务人通过让与自己的全部财产满足债权人,这体现了对债权人人身自由的维护,渗透了自然法精神,B正确;凯撒大帝颁布的法律中并未引入诚信原则,排除A;债务人和债权人并不等同于平民和贵族,排除C;凯撒大帝的立法是对《十二铜表法》的补充,有充分的考量,而非主观随意,排除D。‎ ‎38.【答案】A。一般情况下被称为aste(意为城市妇女)的雅典妇女和被剥夺全部政治权力的男性公民atimos接近,都只是在身体意义上属于雅典,在政治上被排除在公民组织之外,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古希腊的公民身份是由氏族血缘关系决定的,B项错误; aste(城市妇女)不能能够享有完整的“公民权”,C项错误;受时代和阶级限制,古代希腊人的公民观念与近代公民观念并不相同,D项错误。‎ ‎39.【答案】D。由材料“他们痛斥贵族所享有的法律和社会特权……号召宗教宽容和言论自由”并结合所学可知,文中的“他们”指的是启蒙思想家们,因为只有启蒙运动才对封建专制统治采取了如材料般直接地、猛烈地批判和揭露,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故选D;大多数启蒙思想家都出身平民,但生活无虞,他们要求限制统治者和贵族的特权的同时,并没有意图去构建一个女性、儿童、农民、劳动者、奴隶及有色人种都可以实现平等的社会,排除A;B项是文艺复兴时期那些思想家的做法,而不是启蒙思想家们的做法,排除;C是宗教改革的主要诉求,而非启蒙运动,排除。‎ ‎40.【答案】B。由材料“发明与专利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体系”可知,制度的创新与技术的发明共同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故选B;材料没有提及万能蒸汽机的作用,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材料的重点在于强调推动工业革命发展的原因,而未强调其在生产方式上的变化,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专利制度对发明的推动,而非科学理论对技术发展的指导作用,无法得出D项结论,故排除。‎ ‎41.【答案】A。由材料“不须请求各邦政府的辅助”“不须求各邦的允诺”“管理与外国及各邦相互间的贸易及营业”等信息可知,联邦政府的权力要高于各州,其拥有对内对外的大权,故选A;材料没有说明地方掌握何种权力,即材料只强调了中央集权,却没有提及地方分权,故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材料只提及了国会的权力,没有说明其他政府机构的权力使用状况,无法得出CD两项结论,排除。‎ ‎42.【答案】B。结合所学可知,人们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了海王星,还成功解释了潮汐现象产生的原因,这些都在说明一个结论,那就是科学理论具有惊人的预见性,故选B;牛顿力学定律解释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状态,A项论据部分说法错误,排除;科学并不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体系,C项论点部分说法错误,排除;科学带来的问题还需要依靠政治或者经济等手段加以配合解决,D项论点部分说法绝对,排除。‎ ‎43.【答案】A。‎ 美国国会对联邦政府是否帮助地方治理河道存在争论,总统两次否决相关议案,反映出《1787年美国宪法》没有明确划分相关权限导致了一些问题的产生,A项正确;联邦政府“无权干预地方事务”说法错误,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央机构之间的三权分立降低了行政效率”,C项错误;联邦政府即中央政府,其中包括国会,D项错误。‎ ‎44.【答案】B。认可共和政体的合法,指出追求共和政体之外的东西将会引起新的可怕的革命,说明在梯也尔看来,共和制的意义在于有利于法国社会秩序的稳定,B项正确;1872年法国大革命已经结束数十年,A项错误;实行共和政体不一定能化解各派别之间的矛盾,C项错误;第三共和国宪法直到1875年才出台,D项错误。‎ ‎45.【答案】A。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党派众多,内阁“几乎是多党联合组阁”,可知会导致政局不稳,故A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总统对议会的制约,故B错误。内阁的形成是“一般”做法,无法体现总统行政权力的扩张,故C错误。材料讲的是内阁形成的过程和特点,与是否促进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无关,故D错误。‎ ‎46.【答案】C。根据所学可知,《日内瓦医生》是一部对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进行反思和质疑的小说。题干中美国的做法“大量印刷该书籍并偷运到东欧即苏联”体现了美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对苏联的渗透,宣扬“思想自由”,是“冷战”的表现之一,属于文化对抗,故C正确;题干中美国的做法与商业利益无关,故A错误;题干中美国的做法对苏联来讲是“文化对抗”而非“文化交流”,故B错误;题干中美国的做法属于政府行为而非民间力量,故D错误。故选C。‎ ‎47.【答案】B。依据题干“1973年,包括苏联在内的欧美35个国家举行了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之后苏联却在东欧部署导弹,并武力干涉南部非洲、红海和阿富汗等地事务”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七十年代苏联军事工业得到快速发展,而美国由于经济危机、滞胀等影响导致战略优势更多在苏联,这反应了美苏军事力量此消彼长。故答案为B项。A项,当时仍然是美苏两极格局,苏联并没有掌握世界的主导权,排除;C项,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不涉及外部安全事务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材料只能表明美苏之间实力的此消彼长,不能说明美国失去遏制苏联的实力,排除。‎ ‎48.【答案】C。根据“着眼历史进程中各个区域之间、日本与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这是理解现实世界的关键课题等”可得出,日本对国民的培养特别强调世界意识,世界观。故C正确;材料强调世界观而不是时空观,排除A项;日本谋求大国地位在70年代就开始了,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军国主义,排除D项。 ‎ 二、非选择题(满分52分)‎ ‎49.(25分)‎ ‎(1)中国:传统政治秩序瓦解;百家争鸣;生产力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形成;战国时期的变法树立了法律权威。(任写3点即可给5分,2点3分,1点2分)‎ 西方:城邦制度的衰落;民主制度下各种思潮活跃;奴隶制工商业繁荣。(3点5分,2点3分,l点2分)‎ ‎(2)相同点:以人性为依据;注重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法律要合乎道德);注重教育;主张“中庸之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写3点给6分)‎ 不同点:中国德治追求目标是道德人格、富民利民及对等级制度的维护,西方德治的目标是追求正义与平等;中国对“圣人”的要求更注重道德色彩,西方对“哲学王”的要求更注重知性色彩;中国更注重法律的工具性价值(为统治者服务,是统治工具),西方法律强调维护公民权利(为追求正义)。(9分)‎ ‎50.(12分)启示:民族独立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2分)‎ 说明: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主权大量丧失,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华民族无法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了政治民主化。但这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国家依然积贫积弱。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这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前提。‎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振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维护民族的独立与尊严。(10分)‎ ‎【解析】首先我们要明确要素——提炼启示、结合史实说明。 ‎ 启示:根据表中“孙中山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历程,蕴含了关于民族复兴的诸多启示”和探索中的孙中山先生或“均遭失败”或“未实施”或“辞职”,最后“病逝于北京”并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得出民族独立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 ‎ 说明:扣住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并牢牢把握住启示:民族独立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近代中国由于不是独立地位,深受列强凌辱、压迫,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抗争是壮烈的,但未实现民族复兴,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才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51.(15分)‎ ‎(1)①士绅阶层组织化;②经济和政治作用更加突出(由商而仕或官绅关系双向性增强亦);‎ ‎③思想近代化。(6分)‎ ‎(2)①积极协助政府,推动新政的展开;②利用咨议局抵制政府弊政,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建设;③投身实业与商会,推动经济近代化发展;④积极创办新式学堂,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任意3点9分)‎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中 “新士绅阶层通过创立商会和实业,从而在广西第一届咨议局中占有57个名额”可知其组织化、官绅关系双向性增强;根据“广西士绅在时代变革中除自觉投身宪政改革大潮中,还积极创办了梧州府中学堂、公立小学堂、桂平女子学堂等”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土绅阶层思想近代化的特点。‎ ‎(2)作用:根据材料中“广西地方官府实施振兴农工商矿业……等新政措施,新士绅利用自身的感召力积极配合”可知新土绅阶积极协助政府,推动新政的展开;由“广西巡抚张呜岐意图加抽茴油、桂油和房捐时,遭到了新士绅为代表的咨议局的强烈反对”可知其利用咨议局抵制政府弊政,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建设;从“创立商会和实业”等可知新士绅阶层投身实业与商会,推动经济近代化发展;根据“积极创办了梧州府中学堂、公立小学堂、桂平女子学堂等”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士绅阶层积极创办新式学堂,推动了思想解放。‎ ‎52.(15分)‎ ‎(1)背景:法西斯侵略战争肆虐全球;日本不断扩大侵华;中印一依带水,睦邻友好:柯棣华个人的奉献精神。(任意3点6分)‎ ‎(2)贡献:减少了抗日根据地的伤亡,推动了抗日根据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激励了广大抗战将士;传播了国际友谊。(9分)‎ ‎【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1939年”“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西斯侵略战争肆虐全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印一依带水,睦邻友好;根据材料“1939年11 月4日开始,柯棣华和印度医疗队的同伴们,出入枪林弹雨之中,走遍了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可知,柯棣华个人的奉献精神。‎ ‎(2)贡献:根据材料“在13天的战斗中,他接受了800余名伤病员,其中施行手术的达558人,3天3夜未曾睡觉,始终以最大的热情,坚守岗位”可知,减少了抗日根据地的伤亡,推动了抗日根据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了一切艰险”可知,柯棣华激励了广大抗战将士;根据材料“伤病员和群众都敬爱他,亲热地称他为‘老柯’、‘贴心大夫’和‘黑妈妈’”可知,柯棣华传播了国际友谊。‎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