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6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6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作业

课时作业6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天津文综,5]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解析:依据材料中“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良歹分明,情甘帖服”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官员对夹带鸦片的人依法加以惩处,对夹带鸦片的船货尽数没收,体现了清政府禁止鸦片流毒,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清政府官员要求外商的具结承诺,无法得出得到各国政府的公认,故B项排除;材料中禁止外国商人带鸦片来华,可得出鸦片贸易在当时是不合法的,故C项排除;是否“享有治外法权”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 答案:A ‎2.[2019·保定高三适应性考试]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D.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解析:‎ 由材料可知,从侵略与反抗的角度看待鸦片战争,则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但从“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近代化或工业化的角度来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故答案为C项,排除A项;根据“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可以看出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而不是阻碍,故B项错误;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野蛮者,而不是进步者,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9·宁阳高三质检]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中外交涉剧增。“五口”成为外国人从事各种活动的法定地点,也成为中外交涉的法定地点。列强不同意与理藩院或礼部打交道,于是清政府1844年设置了五口通商大臣。这表明清政府(  )‎ A.仍坚持“天朝上国”传统体制 B.谋求与列强进行长期交涉 C.接受了西方现代外交的观念 D.建立了统一的常设外交机构 解析: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目的是将对外交涉局限在“地方”,不让外国人进京,以符合中国传统体制,在清朝政府观念里,中国仍然是“天朝上国”,那些外国人只能与中国地方政府打交道,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清政府不愿意与外国人打交道,故B项错误;材料中清政府仍然坚持“天朝上国”思想,故C项错误;清政府此时并没有建立统一的涉外机构,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9·宿州高三联考]鸦片战争后,两广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尤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吏治败坏 D.民性懦弱 解析:“贫富不均”与材料的内容“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不符,故A项错误;“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 表明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并不是莠民作乱,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官员把战争失败归为民性懦弱,是对战争的失败推卸责任,并不是鸦片战争战败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耆英认为不能御敌的原因是“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导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也就是吏治腐败是不能御敌的理由,故C项正确。‎ 答案:C ‎5.[2019·广州高三模拟]“值百抽五”的税则是西方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获取的一项重要经济特权。1858年《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进出口货物一律按时价值百抽五征收关税。”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低税率国家。“值百抽五”(  )‎ A.使列强控制了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B.适应了列强对中国商品输出的需要 C.加速中国经济近代化 D.有效减少了各国间的贸易壁垒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低税率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降低关税有利于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列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值百抽五”对中国的危害,故C、D两项错误。‎ 答案:B ‎6.[2019·洛阳高三统考]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材料可用来研究(  )‎ A.清朝的“天朝上国”思想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D.正常的中英贸易中国入超 解析:由材料“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 可知在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中,仅中国出口的丝茶就能抵偿英国向中国输出的除鸦片以外的商品的价值,说明英国商品在中国销量有限,未满足列强的预期,从而为西方列强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提供了借口,因此材料可以用来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清政府自大思想,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没有满足列强的要求,没有体现出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贸易总额的比较得不出出超入超的结论,故D项排除。‎ 答案:C ‎7.[2019·廊坊高三联考]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处理各国事务的总理衙门;1864年,清政府翻译出版了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1873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这反映了(  )‎ A.清政府已被西方国家控制 B.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较严重 C.传统外交造成观念的落后 D.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 解析: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取悦列强的表现,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突出传统朝贡外交造成“天朝上国”的观念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清政府外交事务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运作流程均初步向国际惯例看齐,这一过程体现的是外交的近代化,故选D项。‎ 答案:D ‎8.[2019·济南高三模拟]甲午一役,昔日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竟然大败于弹丸之地的“蕞尔岛国”,这给当时中国人精神上一记强击,从而引发了“近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  )‎ A.是西方列强联合侵华的开端 B.清廷沦为洋人的傀儡 C.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有启蒙作用 D.民主共和意识成为思想主流 解析:材料中“近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强调甲午战争对中国人思想上的冲击,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英法联合发动的,故A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排除;甲午战后的主流思想是君主立宪,故D项排除。‎ 答案:C ‎9.[2019·咸阳高三统测]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 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 A.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西方“主权”思想开始引入中国 C.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解析:材料中的“主权”并不等于“天朝上国”,故A项错误;甲午之后“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并不能说明西方“主权”思想引入中国是开始于甲午战争之后,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但并不是近代中国分水岭,且材料无法体现“分水岭”的特点,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主权”指国家和民族主权,这说明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故“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故D项正确。故选D项。‎ 答案:D ‎10.[2019·九江高三诊断]19世纪末,俄、德、法、日等国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英国对此持反对态度。1898年, 英国国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 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地贸易。此举体现了英国(  )‎ A.主张与中国平等外交 B.维护其在华侵略权益 C.坚持公平贸易的原则 D.丧失了殖民霸主地位 解析:由材料“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地贸易”可以得出,英国旨在维护其在华的既得利益,B项符合题意;A、C两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十九世纪末英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D项不正确。‎ 答案:B ‎11.[2019·固原高三评估]1899年,朱红灯树起“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的旗帜。1902 年,义和团运动后期的农民起义领袖景廷宾在河北巨鹿县树起“扫清灭洋”的大旗。导致以上斗争旗帜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民族危机的空前深重 B.清廷成为列强的帮凶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辛亥革命的持续推动 解析:由“兴清灭洋”到“扫清灭洋”的变化,反映了清朝与义和团的矛盾激化,当时清廷成为列强的帮凶,镇压义和团,故B项正确;民族危机的空前深重,不能解释“兴清”到“扫清”的变化,故A项错误;义和团是农民运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项错误。故选B项。‎ 答案:B ‎12.[2019·齐齐哈尔高三摸底]1900年杨村战役之后,因为遭到聂士成率领的聂军之顽强抵抗,西方甚至有记者认为“这场战争已经无法取得胜利”。俄国记者扬切韦茨基在其《八国联军目击记》中描述天津战役时写道:“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里动弹不得。”下面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西方记者的报道夸大其词,目的是想推卸责任 B.西方记者的报道是第一手史料,最为真实 C.以上史料反映出清朝近代化努力取得部分成效 D.历史研究应主要借鉴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关于杨村战役,西方记者的报道不一定真实,也未必夸大其词,故A、B两项错误;历史研究可以借鉴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但也应重视国内学者的成果,故D项错误;“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里动弹不得”一定程度上说明清朝近代化努力取得了部分成效,故C项正确。‎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 ‎13.[2019·厦门高三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政策,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标,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具有共同道义和文化基础的稳定的国际体系。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 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成功经验来看,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而非武力的征服和领土的扩张;是国际体系的领导者和维护者,而非统治者和掠夺者。‎ ‎——摘编自韩舁《中国古代的 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等 材料二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清政府严词拒绝英国遣使进京。庚申之役后,清廷被迫允准外国公使进京常驻,但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1864年,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1875年,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使英。甲午惨败,清廷被迫承认朝鲜为自主之国。庚子国变后,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1901年,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11年,外务部职能趋于简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 ‎——摘编自何新华《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晚清外交所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政府的应对举措。(16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反映的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清政府外交上被迫融入世界的表现,由此可以得出:西方列强侵略,新式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原则强制输入。第二小问,据材料可以得出中国外交的转变从排斥到接受西式外交。据材料“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可以得出:派遣驻外使节,培养新式外交人才,设立近代外交机构,精简职能。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外交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但整个过程中处于被动适应的过程,具有保守性,不能很好地维护国家主权。‎ 答案:(1)①居于中心领导地位(形成朝贡体制);‎ ‎②以和平交往为主;‎ ‎③注重思想与文化影响;‎ ‎④以周邻国家为主要交往对象;‎ ‎⑤是国内政治体制和政治理念的国外延伸。‎ ‎(2)挑战:西方列强侵略,新式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原则强制输入。‎ 评述:从排斥到逐步接受西式外交理念;派遣驻外使节,培养新式外交人才,设立近代外交机构,精简职能。‎ 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有利于与国际社会的接轨,一定程度上为民国外交奠定了基础;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与保守性,未能真正实现对国家主权的维护。‎ ‎14.[2019·广西百校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提出为了改变军事技术的落后状态应该制炮造船的意见;亲自主持并组织翻译班子,翻译外国书刊,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虎门销烟之后,鸦片战争爆发,英军长驱直入进攻北方沿海,林则徐先被降为四品卿衔,然后又被充军发配伊犁,途中遇黄河泛滥,遂奉旨协助治河救灾。1845年开始,道光帝重新起用林则徐,相继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在陕西时,林则徐一方面开仓赈灾,一方面镇压回民起义,大力剿杀“刀客”叛乱,维护一方稳定,加强统治秩序。在任云贵总督时,他镇压了云南回民起义和各种反清起义、暴动,并提出整顿矿政,鼓励私人开采,提倡商办等主张。1850年,咸丰帝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镇压起义,林则徐上任途中病逝。‎ ‎——整理自《中国近代史》等 材料提供了林则徐在近代的生平记录,蕴含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24分)‎ 解析:本题属于典型开放试题,首先依据材料信息提取观点,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于所提取观点进行分析论证。如依据材料中“广州禁烟”“一方面镇压回民起义,大力剿杀‘刀客’叛乱,维护一方稳定,加强统治秩序”“镇压了云南回民起义和各种反清起义、暴动”的信息从“近代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内忧外患严重”‎ 提取观点;论证依据所学从林则徐屡次被皇帝调派镇压各地的反清起义可以看出当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依据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性质、经济结构以及思想变化等视角分析社会矛盾的变化,最后总结观点即可。‎ 答案:示例:‎ 启示:近代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内忧外患严重。‎ 说明:林则徐屡次被皇帝调派镇压各地的反清起义,说明近代中国在清政府封建专制的压迫下社会动荡不安,显示出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统治秩序十分不稳定,给封建统治者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是晚清政府的内忧表现。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原料掠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中国人民受到外来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双重压迫,经济上被西方侵略剥夺,政治上被西方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夺去了许多特权,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外患的表现。综上所述,由于清政府的反动封建统治,使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内忧外患加剧。‎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