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时20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作业】
课时规范练20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一、选择题 1.(2019河南新乡三模,24)春秋时期的著名商人范蠡指出,贸易货物时,容易腐败变质的食用货物不要滞留,更不要囤积待贵。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国家要加强食物安全监察 B.食物商品应禁止进入市场 C.市场秩序应得的法律规范 D.商品贸易应该注重时效性 2.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 ) A.反映了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 B.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 C.说明了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D.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 3.(2019安徽芜湖三模,25)汉文帝时期,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这些措施( ) A.结束了汉初的“无为而治” B.顺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C.放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 D.提高了商人社会地位 4.(2019四川乐山三模,25)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 B.丝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圈 C.罗马的丝织技术超过中国 D.传统基督教文化崇尚廉俭 5.(2019辽宁沈阳三模,26)唐朝规定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为了便于管理和适应他们的需要,在城内划出特殊的居留区——蕃坊。蕃坊内可以“列肆而市”,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商业区,其管辖很大程度上由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由此可知,唐朝时期( ) A.外贸发展瓦解国内坊市制度 B.蕃商已严重侵犯我国领土主权 C.朝廷大力推行外贸优惠政策 D.设置蕃坊可有效减少社会矛盾 6.(2019广西南宁二模,26)到宋代,商业信用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充当信用中介物的“交引”“券”“契约文书”大量涌现。由此可知( ) A.商品流通速度加快 B.宋代形成了商业信用 C.货币作用逐步降低 D.宋代货币形式多样化 7.(2019福建漳州三模,27)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皇帝接受当地君王的朝贡,并把大量礼品回赐当地的君王。这一系列活动( ) A.改变了明初实施的“海禁”政策 B.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新局面 C.彰显了明帝国的国际影响力 D.推动了明朝经济走向繁荣 8.(2019江西重点中学盟校第二次联考,25)秦朝《盗律》中明确规定: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在《法律答问》中亦明确规定: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一说剃去鬓发,表示犯罪;一说为二年刑)由此可知,秦朝的这些律令( ) A.意在维护土地私有 B.反映秦朝奉行严刑峻法 C.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D.利于了解秦朝经济生活 9.古代关于租佃关系的认识有三种:一种认识是为富不仁,把地主的富列入不仁之列;另一种认识是各得其所;而更多人认定的则是地主对佃户行仁义,养活了租佃者。据此可知( ) A.第一种认识更符合实际 B.租佃关系认知呈多样性 C.第三种认识更符合史实 D.三种认识均不正确 10.(2019河北沧州联考,26)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抑商”政策的松动 B.生产方式的革新 C.田庄经济的兴起 D.社会经济的转型 11.(2019江西上饶重点中学六校第一次联考,27)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 ) A.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 B.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2.清初规定“取具船户不得租与匪人甘结”。雍正九年(1731年),朝廷为使“盗匪即无人假冒”,规定:“嗣后商、渔各船照票内舵工、水手各年貌项下。将本人箕斗验明添注,均于进口、出口时按名查验,一有不符,即行根究。”据此分析雍正帝的主要意图在于( ) A.注重维护国家海权完整 B.开始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C.以天朝观念应对外国人 D.防止人民在海外聚众反清 二、非选择题 13.(2019河南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考试,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标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作为商业性标记的原始商标就开始产生。春秋战国时期,木工、竹工、漆工、陶工、冶师等工匠为了在商品的交换中便于别人识别自己的商品,在自己的商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时候的商品标记仅仅具有区别不同生产者或所有人的性质。三国时期,酿酒业已经非常兴旺,出现了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在这里,商标的广告宣传功能已经体现出来。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使用一块铜板制作的“白兔商标”,基本具备了现代商标的构成要素,这是我国商标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商标铜板。明清时期,工商业已经相当发达,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地步,出现了不少知名的商标,假冒商标也时有出现。 ——摘编自刘晓东《“商标权”名词的历史渊源与演变》 材料二 明代正德《松江府志》载:“(松江)俗务纺织,他技不多。而精线绫、三梭布、漆纱方巾、剪绒毯,皆天下第一。”……崇祯《松江府志》所说的“尤尚精敏”的品牌有:三梭布、云布、标布、官布、飞花布、织花绒布等。……一些无良商人非法经营,假冒品牌与商标,牟取暴利,在明末清初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如顺治十六年(1659年)四月松江知府衙门立告示碑,揭露了牙行奸商沈青臣等,假冒松江金三阳字号品牌的违法行为。……然而,由于松江优质棉布销路十分旺盛,利润可观,一些奸牙仍然以身试法,一而再再而三地假冒松江品牌商标,非法牟利。1703年和1736年官府又两次立碑严禁。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商标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松江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概况表 时间 概 况 商周 以贝壳作为主要货币使用,出现青铜材质货币 春秋 战国 楚国地区使用蚁鼻钱、黄河流域多用布币、齐燕地区使用刀币、三晋两周地区使用环钱、秦国地区使用圆形方孔钱 秦 黄金为上币,铜钱为半两钱,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汉 主要有三种:半两、三铢、五铢 唐 主要使用开元通宝,钱帛并行 宋 以铜钱为主,出现铁钱和纸币 元 纸币成为基本流通货币,铜钱已不占有主要的地位,白银的流通量占有相当比例 明 大力推行纸币——大明宝钞,后来改为钱钞兼用。嘉靖后,白银成为法定货币(以称量货币非铸币存在) 清 大额交易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外来银元多有流通。清末开始铸造银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两条有关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结论,并予以说明。(要求:结论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课时规范练20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1.D 从材料中的“容易腐败变质的食用货物不要滞留,更不要囤积待贵”可以看出,范蠡认为在商品贸易过程中要注意商品的时效性,对于不易保存的商品应当尽快卖掉,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家的作用,排除A项;范蠡没有主张禁止食物商品进入市场,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市场秩序问题,排除C项。 2.D 材料反映的是城市规划标准改变,而不是城市规划混乱,故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对城市规划秩序的不同主张,没有涉及如何设置城市功能区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城市的职能问题,且根据史实可知在战国时期,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故C项错误;西周遵循周礼,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管子作为战国时期的人物,主张“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强调因地制宜规划城市,实用性更强,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故D项正确。 3.B 汉文帝时期仍然实行“无为而治”,故A项错误;材料“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说明经济繁荣,这些措施顺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故B项正确;汉朝统治者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只能说明经济繁荣,不能说明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故D项错误。 4.B 材料主要涉及中国与古罗马间的经贸文化联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可知丝路连接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罗马人的因地制宜,没有涉及两地纺织技术的高低,故C项错误;古罗马人织出适合市场需求的纺织品,主要是由于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故D项错误。 5.C 根据材料“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可知,唐朝时对外贸易发达,政府大力推行外贸优惠政策,故C项正确;政府在城内划出蕃坊,可以“列肆而市”,并不会妨碍普通居民区的坊市制度,故A项错误;蕃商受到了政府的管理,不会侵犯我国的领土主权,故B项错误;从“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可知,蕃商可能会与本土公民因风俗不同而引起矛盾,故D项错误。 6.A 根据材料“商业信用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可知宋代商业信用发展,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速度由此加快,故A项正确;材料表明宋代商业信用发展,而不是“形成”,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商业信用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可知宋代商业信用发展,但货币仍发挥重要作用,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交引”“券”“契约文书”是信用中介物,并不是货币,故D项错误。 7.C “海禁”政策主要是禁止民间海外贸易活动,而郑和下西洋是官方行为,不属于改变了“海禁”政策,故A项错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因此无法开创海上丝绸之路新局面,故B项错误;据材料“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皇帝接受当地君王的朝贡,并把大量礼品回赐当地的君王”可知郑和下西洋增强了明帝国的影响力,故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消耗了大量财富,另外,郑和下西洋不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难以推动明朝经济走向繁荣,故D项错误。 8.A由材料“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可知秦朝通过法律保护土地私有,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秦朝的土地制度而非严刑峻法,故B项错误;商鞅变法时已经确定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秦朝律令对土地私有的保护而非具体的经济生活,故D项错误。 9.B 租佃关系是地主(租户)与佃农(佃户)的契约关系,题干中第一种关系是从道德层面带贬低性的认识,故A项错误;从对古代租佃关系的三种不同态度看,认为是为富不仁者为贬义,各得其所是客观的中性态度,认为地主行仁义则是褒扬态度,反映了对租佃关系认知的多样性,故B项正确;租佃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仁义是一种儒家道德,认为地主养活了租佃者即行仁义,是从儒家道德来看租佃关系的一种主观褒扬,故C项错误;认为租佃关系是地主与佃户各得其所,是一种较为中肯的看法,故D项错误。 10.A 据材料可知,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从而导致阶级的流动性增强,故A项正确;此时期中国社会生产方式并未出现创新,故B项错误;东汉时期田庄经济兴起, 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此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仍然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并未出现转型,故D项错误。 11.C 材料“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说明海外贸易的地方有两处,当时的开放是极其有限的,并非“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可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国部分地区与外国的交往和联系,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故C项正确;明朝商品经济发展,促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而非“海外贸易”,故D项错误。 12.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尚未有清晰的维护海权意识,故A项错误;“海禁”政策自明朝即已出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嗣后商、渔各船照票内舵工、水手各年貌项下”可知“海禁”主要针对国内的商、渔人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取具船户不得租与匪人甘结”“嗣后商、渔各船照票内舵工、水手各年貌项下。将本人箕斗验明添注,均于进口、出口时按名查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严防人民出海与反清人士勾结,故D项正确。 13.参考答案:(1)特点:起源较早;自发产生并集中于手工业领域;功能日益增多(表明归属,兼具广告宣传功能);商标形式逐渐多样化。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人维权意识的提升;政府一定程度的管理与保护。 (2)表现:纺织业发展迅速,获利丰厚;技术领先,品牌较多;呈现专业化发展趋势;存在一定的非法侵权行为。 14.参考答案:示例一 结论: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经历了三次演变,先后形成了铜币时期、纸币时期和白银货币时期。 说明:春秋以后,铜币逐渐成为我国主要货币;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出现,宋元明三个时期,政府都发行过纸币。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中国货币体系进入白银时代。 示例二 结论:古代货币经历了杂乱到统一的发展过程。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导致货币形态多样而复杂;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圆形方孔的重量钱成为标准形态;唐朝进而发展为宝文钱,影响深远,成为以后各朝铜币铸造的典范。 解析:首先提炼结论,注意题目要求是两条,根据表格可从货币的材质、形制、名称等方面来提炼结论,如古代中国的货币材质经历了由一般金属到纸币再到贵金属的演变,形制上由不规则到统一为圆形方孔,命名上由以重量单位命名到以年号命名,等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由于教材中关于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知识较少,主要依据材料进行说明,分析演变的原因。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