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单元过关训练北师大版
2018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 13 单元 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单 元过关训练 北师大版 (时间:45 分钟 分值:85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梦粱录江海船舰》记载:“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风雨晦冥时,惟凭 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据所学判断该书最早可能成书于( ) A.战国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D [材料中“舶商之船……风雨晦瞑时,惟凭针盘而行”说明指南针应用与航海相结 合,该项技术出现在北宋时期,D 项符合题意。] 2.(2017·湖北联考)下图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一套以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为内容的纪 念币,涉及马镫、阴阳八卦、算盘、伞、兵马俑,对此最为合理的认识是,我国古代科技发 明( ) A.注重实验 B.涉及政治、经济、生活等多个领域 C.是下层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均以服务农业生产为目的 B [“注重实验”是近代自然科学的特征,故 A 项错误;“马镫、阴阳八卦、算盘、伞、 兵马俑”涉及政治、经济、生活,故 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发明者”,不能体现服务农业 生产,故 C、D 两项错误。] 3.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西方传播的水力冶炼鼓风 机等 26 项发明。而在列举公元 3—18 世纪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时,李约瑟只找到了 4 项。以上现象说明( ) A.闭关锁国妨碍西学东渐 B.作者的立场使作品缺乏公正性 C.西方科技一直落后于中国 D.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影响深远 D [闭关锁国政策出现于 17 世纪的清朝,故 A 项错误;找到 4 项西方传入中国的发明 是符合史实的,不是作者立场偏颇,故 B 项错误;“一直”过于绝对,故 C 项错误;中国古 代大量技术发明传入西方,可知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影响深远,故 D 项正确。] 4.有人对书法字体的特色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秦朝标准字体的评述是( ) A.“状如龙蛇,勾连不断” B.“笔画圆弧,富有奇趣” C.“结体扁平,方劲古拙” D.“不真不草,流动奔放” B [秦朝的标准字体是小篆,“状如龙蛇,勾连不断”是对草书的评述,故 A 项错误; “笔画圆弧,富有奇趣”是对小篆的评述,故 B 项正确;“结体扁平,方劲古拙”是对隶书 的评述,故 C 项错误;“不真不草,流动奔放”是对行书的评述,故 D 项错误。] 5.(2017·通州质检)下列作品体现的共同特点是( )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 ——杜甫《无家别》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 ——关汉卿《窦娥冤》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南宋·马远《山径春行图》 A.“笔墨当随时代” B.“以形写神” C.“人与物者,其多至不可指数” D.“图之工妙入神” A [题干中杜甫的《无家别》、关汉卿的《窦娥冤》、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马远的 《山春行图》都是对当时时代的表现,故 A 项正确;“以形写神”不能作为诗歌、戏曲的特 点,故 B 项错误;“人与物者,其多至不可指数”只能体现出对《清明上河图》的描述,故 C 项错误;“图之工妙入神”也不能作为诗歌、戏曲的特点,故 D 项错误。] 6.(2017·南通质检)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 人画兴盛。下图是明清文人画的代表作之一。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 ) A.个人的情感 B.真实的景象 C.多彩的生活 D.繁盛的社会 A [根据图文和所学文人画的特点可知,文人画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抒发个 人情感,故选 A 项。] 7.(2017·孝感模拟)唐人画作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字题诗,但一般不 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则大不同,画面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占据很大画面,有意识地 使它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中国绘画( ) A.重视客观写实性 B.注重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 C.强调书画同源性 D.突出主观意兴的诗情画意 D [元明清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兴起,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 意趣,将诗、书、画相结合,以书法入画等。B、D 两项都属于特点,但材料强调元人绘画 中题诗占很大画面,突出了作者的主观意兴,故选 D 项。] 8.下图是新中国科技发展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①时期:中近程导弹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 B.③时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秦山核电站建成 C.④时期:“东方红 1 号”发射、籼型杂交水稻问世 D.⑤时期:籼型杂交水稻问世、超级计算机诞生 C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在 1967 年,故 A 错误;秦山核电站是 1991 年投入使用的,故 B 项错误;“东方红 1 号”是 1970 年发射成功,籼型杂交水稻问世于 1973 年,故 C 项正确, D 项错误。] 9.1985 年 5 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 经济振兴”的请示,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誉名为“星火计划”, 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 ) A.适应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B.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 C.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B [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 1987 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与题干无关,故 A 项错误;“星火计划”是针对农村经济的振兴,与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有关, 故 B 项正确;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提出是 1992 年,故 C 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在 1995 年提出,故 D 项错误。] 10.(2017·保定一模)1949 年,毛泽东充满激情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 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下列促进了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 “文化建设高潮”出现的是(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 B.“大跃进”运动的发展 C.“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 D.“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提出 A [B、C 两项均不利于文化建设;D 项出现于新时期。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双百”方 针促进了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文化建设,A 项符合题意。] 11.1970 年电影《智取威虎山》中的时代英雄“杨子荣”的英武雄壮、浓眉腮帮、一 脸正气的相貌特征成为当时全国的审美样本;而 2014 年徐克导演的同名影片中“杨子荣” 则亦正亦“邪”,“匪”气十足。杨子荣“英雄”形象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 )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对外开放的实施 C.现代主义的流行 D.“左”倾错误的纠正 A [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也符合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 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会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但与经济相 比,经济的发展是主要的。] 12.“它还给了大家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那些在过去丧失了机会的年轻人,可以通过 自己的努力接受教育。”“它”指的是( ) A.恢复“双百”方针 B.恢复高考制度 C.改革开放 D.科教兴国战略 B [从材料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接受教育”可知材料主要涉及教育领域,“双百”方针 属于文艺领域,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给了大家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是指 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故 B 项正确;改革开放主要是经济上的决策,与教育无关, 故 C 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才提出的,不存在还给大家公平竞争的机会, 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个小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约瑟认为: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 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费正清认为:“朱熹殁后,他的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正统思想……宋代以后中 国文化发展滞缓,使得中国在 19 世纪时积弱不振。”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近代中国不同时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时期 代表人物 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鸦片战 争时期 魏源 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器等先进技术,改进军队武器装 备 洋务运 动时期 李鸿章 中国技不如人,学西洋“为民生日用,军器制作之源” 的“格致、测算、舆图、火轮、机器、兵法、炮法、化 学、电学等” 新文化运 动时期 陈独秀 “科学之功用,非仅在富国强兵及物质上幸福之增进而 已”,应求真致用并重,要用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 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传统观念和社会问题,以至于人生 ——据马尚斌《中国近代史教程》等编制 材料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航天科技领域,由我国自主 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 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在生物科学 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 (1)列举宋代获得发展完善并对西方社会转型产生影响的科技成就。根据材料一提炼关 于理学和古代科学技术关系的两种不同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加以论证。(8 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科学技术的看法较 19 世纪中期有何 显著不同?分析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9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时期“我国科技实力大为增强”的原因。 (4 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宋元时期、近代前期和现代中国科技发展 的特色。(4 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对西方社会转型产生影响的 科技成就,比如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广泛用于军事等;第二小问,首 先,从材料一中提炼关于理学和古代科学技术关系的两种不同看法:理学对宋代科技具有促 进作用,理学后来阻碍了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然后结合史实分析论证。第(2)问的第一小问, 由材料二可知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强调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新文 化运动时期,从技术层面深入到文化(思想观念)层面,强调以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和方 法启迪民众,思考人生,改造社会;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结合 所学知识从 1978 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背景分析。第(4)问,综合上述材料,简要概 括不同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的特色,如宋元时期文明传承与自主创新,近代前期引进西学与模 仿探索,现代中国自主创新与开放交流。 【答案】 (1)成就: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广泛用于军事。看法 一:理学对宋代科技具有促进作用。论证:认为理比气更根本;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升华抽象思辨,主张格物致知,理性分析自然。(任答两点)看法二:理学后来阻碍了中国古 代科技发展。论证:理学成为维护专制主义政治的经典;压抑人的自然欲求;知识分子埋首 经书,脱离社会实际。 (2)不同: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强调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仍 停留在器物层面;认为科学技术是实现富国强兵的手段。新文化运动时期,从技术层面深入 到文化(思想观念)层面;强调以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和方法启迪民众,思考人生,改造 社会。原因: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开始学 习西方政治,推行政治改良;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旧思想文化阻 碍着民主政治的真正实现;需要弘扬科学思想,批判愚昧、迷信,促进思想解放。 (3)原因:改革开放的实行;综合国力的增强;党和政府对科技的重视(如提出科教兴国 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 (4)特色:宋元时期,文明传承与自主创新;近代前期,引进西学与模仿探索;现代中 国,自主创新与开放交流。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教育发展简况 阶段 记事 公元前 6 世 纪 至 公 元 前 3 世纪 《左传》:“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吕氏春秋》记载郑国邓析办私学; 《列子》记载郑国伯丰子开办私学。鲁国少正卯和孔子同时在鲁国办私学。 孟子、荀子和墨子等都创办过学校,招生讲学 公元前 2 世 纪 蜀郡太守文翁创建的文翁石室,是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汉武帝创建 太学、乡学,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教科书,设立博士进 行传授 19 世 纪 中 后期 1862 年,奕等人创立京师同文馆。1866 年,左宗棠筹办福州船政学堂。 1874 年,上海江南制造局设立操炮学堂。1880 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北 洋水师学堂。1870 年,清廷批准了向外派遣留学生的计划 20 世纪初 1903 年,清政府制定“癸卯学制”,规定新学制的宗旨是“以忠孝为根本, 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础,使得学生心术壹归于地纯正,而后以西学瀹(渗 透)其知识,练其艺能,等到他日成才,各适实用。”1912 年,教育部颁布 的教育方针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国民教育辅之,更以 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920 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一些进步的中 学也开始男女合校,甚至同班 20 世 纪 四 五十年代 1949 年底,我国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1957 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 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0 世 纪 七 八十年代 1977 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1978 年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 1983 年他又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1986 年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摘编自《中国教育简史》等著作 上表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发展状况,请任选其中两个阶段分别概括其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12 分) 【解析】 第一小问,需要选定阶段,结合材料和时代背景等相关内容加以概括;第二 小问,结合时代背景从繁荣科技文化、发展经济、提高人才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等角度进行 概括。 【答案】 示例一 特点:公元前 6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官学衰落,私学兴起。(6 分) 影响: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有利于“士”的崛起,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保障。 (6 分) 示例二 特点: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教育复兴;通过立法保障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的 步伐加快。(6 分) 影响: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培养了现代化建设人才;增强了我国的竞争力。(6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