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 ‎1.西周分封,天子(王)的封土是“方千里”,公、侯的封土是“方百里”,伯的封土是“方七十里”,子、男则是“方五十里”。这说明分封制的本质是 A. 周天子间接统治国家的方式 B. 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的再分配 C. 安抚功臣与异姓贵族的手段 D. 巩固和扩大周朝统治的政治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中爵位高低和封土多少呈正比,说明这是贵族内部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选项B正确;选项A与题无关,排除;选项C不是本质,排除;选项D是分封制的目的,而非本质,排除。‎ ‎2.《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这说明宗法制的重要特征是 A. 嫡长子继承 B. 兄终弟及 C. 大宗与小宗对立 D. 神权与王权结合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文字内容说明了宗法制度的继承原则是立嫡不立庶,即只有嫡子(正妻所生子女)才有继承权利,而庶子(正妻之外的其他妃子所生子女)则无继承权,即嫡长子继承制,故A项正确;B项是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的补充形式,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D两项原则与材料不符,排除。‎ ‎3.“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 秦朝皇帝制度的内涵 B. 汉代损益秦制的措施 C. 封建官僚政治确立的背景 D. 分封制退出中国历史的根源 ‎【答案】C ‎【解析】材料解释了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的原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选C项;材料是讲郡县制,而A项是皇帝制度,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A;材料与汉代没有联系,故排除B;分封制退出历史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故排除D。‎ ‎4.如图是“秦朝行政系统简表”。它形象地说明了秦朝政治体制的本质。据此推断,这一政治体制是 A. 中央集权制 B. 郡县制度 C. 皇帝制度 D. 三省六部制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地方权力被收归于以皇帝为首的中央政府手里,故其反映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A项符合题意。郡县制只能反映“秦朝行政系统简表”的局部信息,不是最佳答案,排除B;皇帝制度仅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的一种制度,故C项不是最佳答案,排除;三省六部制开创于隋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5.有学者认为“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皇权的进一步强化”。下列对军机处特点的叙述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有 A. 它直接削弱内阁权力,使内阁成为虚设机构。‎ B. 它设在宫内,外界干扰少,提高了决策效率。‎ C. 它直接听从皇帝指挥,总揽全国军政大权。‎ D. 军机大臣权高位重,实际地位等同于宰相。‎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军机处地处机密,直接听命于皇帝,秉承皇帝旨意传达政令,这体现了皇权的进一步强化,选项B正确;选项A体现了军机处和内阁的关系,不能说明皇权的进一步强化,排除;军机处并不是总览全国军政大权,排除C;军机大臣并不是位高权重,排除D。‎ ‎6.梭伦改革时设立陪审法庭,它对所有公民开放。法庭的陪审员由所有等级的公民抽签选出。这一举措的重要作用是 A. 消除了公民之间的等级划分 B. 打破了贵族对司法权的垄断 C. 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 D. 维护了公民大会的最高权力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对所有公民开放”“ 所有等级的公民抽签选出”可知,有利于打破贵族对司法权的垄断,故B项正确。“消除了”一词太绝对,无法消除公民之间的等级划分,故A项错误。梭伦改革是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故C项错误。题目是陪审法庭,不是公民大会,故D项错误。‎ ‎7.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除奴隶外,自由民都取得了公民地位。这对于罗马法发展历程而言意味着 A. 万民法使用更加普遍 B. 公民法取代了成文法 C. 标志着万民法的出现 D. 标志着成文法的诞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除奴隶外,自由民都取得了公民地位”可知,自由民都享有公民的地位,也享有万民法,意味着万民法的使用更加普遍,故A正确。 材料中没有公民法取代了成文法的相关内容,故B错误。万民法的出现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C错误。《十二铜表法》标志着成文法的诞生,故D错误。‎ ‎8.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在吸收古希腊民主政治、古罗马共和体制和英国近代代议制基础上,结合美国国情创新而形成。其在吸收古希腊罗马体制和英国近代化议制方面的具体表现不包括:‎ A. 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联邦制 B. 国会成为间接民主的代议制体制 C. 赋予总统独立行使行政权 D. 构建了分权与制衡的政治体制 ‎【答案】A ‎【解析】古希腊是城邦国家,不是中央集权国家,英国是单一制国家,不是联邦制,A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BD吸收英国近代化议制的经验,不符合题意,排除;古代雅典500人议事会行使行政权,英国近代化议制下,首相行使行政权,D吸收了古希腊罗马体制和英国近代化议制的经验,不符合题意,排除。‎ ‎9.2000年以来,美国人口增长的区域是西部和南部各州。这一人口增长对西部和南部各州最直接的政治影响是 A. 总统候选人的出现 B. 众议员席位增多 C. 参议员席位增加 D. 高科技产业兴起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美国西部和南部各州人口增长,直接影响了美国各州的州议会议员席位,因为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举产生,故B项正确。美国总统候选人是由民主党和共和党将在各州举行直接预选或党团会议,选出参加该党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然后由这些代表确定该党的总统候选人,与题干无关,排除A。无论人口的多少,参议员各州只有两人,排除C。D项高科技产业兴起不是人口增长带来的政治影响,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10.马克思说:“(这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他评价的是 A. 1689年的英国 B. 1787年的美国 C. 1871年的德国 D. 1875年的法国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国议会的权力小,有封建的残余,专制性非常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说的是德国,故C项正确;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议会的权力比较大,故A项排除;BD项是确立的是共和制政体,排除。‎ ‎11.《国际歌》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典文献,它热情讴歌了巴黎公社战士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英勇不屈的革命气概。下列对巴黎公社评述正确的是 A.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B. 欧洲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C.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伟大革命实践 D.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革命虽然历时很短,却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故选A项。B项指的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巴黎公社是一次突发性的城市起义,并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排除C项。D项指的是俄国十月革命。故排除BCD项。‎ ‎12.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A. 打击对象基本相同 B. 领导力量基本相同 C. 革命性质基本相同 D. 革命道路基本相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反帝反封,故A选项错误;两者领导力量都是无产阶级政党,故B选项政权;俄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C选项错误;俄国十月革命是从中心城市向全国发展,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故D选项错误。故选B。‎ ‎13.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也。”这一现象发生在哪个时期之后 A. 18世纪40年代 B. 19世纪40年代 C. 19世纪90年代 D. 20世纪初期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列强片面最惠国待遇一体均沾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南京条约》附件内容,时间是1843年,故B正确;ACD三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当时新增的通商口岸包括九江、汉口、南京,镇江等地,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区域包括九江、天京、苏州,杭州等地。由此可知,列强主动“助剿”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划定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 B. 保障在议定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C. 攫取苏、杭等地为通商口岸 D. 维护其在通商口岸的经济利益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活动范围基本覆盖了列强的通商口岸,太平天国拒绝承认列强在华的侵略利益,所以列强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主要目的是维护其在通商口岸的经济利益。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借机将长江流域划为其“势力范围”,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主要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1895年《马关条约》开放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5.洪仁玕所著《资政新篇》的目的是“条陈款列,善辅国政,以新民德”。下列最能体现出这一目的的内容是 A. 定都天京,建立革命政权 B.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C.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D. 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科技发明 ‎【答案】D ‎【解析】《资政新篇》属于发展资本主义措施,“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科技发明”属于该文献措施,D正确;A属于政权建设;B和C属于《天朝田亩制度》。‎ ‎16.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各国应分自主,当驻兵队护卫使馆,并各将使馆所在境界自行防守”。该不平等条约是 A. 《胶澳租界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当驻兵队护卫使馆,并各将使馆所在境界自行防守” 可知是《辛丑条约》中的在北京设立使馆区,允许各国驻兵保护,D项正确。《胶澳租界条约》是德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强租胶州湾的不平等条约,与题干不符,排除A。《马关条约》是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题干不符,排除B。《南京条约》是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题干不符,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17.近代中国,留欧学生李璜在一封信中写道:“近日和议席上,正提胶州事,吾国使者不及日人有钱有势,故现象颇不佳。”与材料有关的历史事件 A. 使清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 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 为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奠定了基础 D. 推动中国向外学习对象的变化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留欧”、“和议”、“胶州”、“吾国使者不及日人有钱有势,故现象颇不佳。”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日本企图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其结果是中国外交失败,欧美列强决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日本,导致中国对欧美国家深深的失望,推动中国的向外学习的对象由欧美转向苏俄,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与此事件无关;B选项错误,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此事件无关;C选项错误,国共再次合作指的是1937年9月正式实现的国共第二次合作,与此事件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8.为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任务,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了 A. 土地革命 B. 抗日战争 C. 国民革命 D. 南昌起义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口号,发动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推翻了北洋军队的黑暗统治,故C正确;土地革命是共产党领导的,不是国共合作,故A错误;抗日战争是国共合作抗日,不是为了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任务,故B错误;南昌起义是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起义,不是国共合作,故D错误。‎ ‎19.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主要是因为它 A. 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B. 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C.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 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结束了 “左”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故C项正确。“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故A项错误。秋收起义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故D项错误。‎ ‎20.《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一句话,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而且已经被炸毁了。……现在,我们眼前又进行着类似的运动。”以上论述旨在 A. 分析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原因 B. 指出工业革命促进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C. 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罪恶 D. 揭示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引发社会变革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封建的所有制关系,……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而且已经被炸毁了”可知,这里强调的是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与之适应,推动着社会变革,旨在说明社会变革的动力与趋势,D项正确;材料产并没有分析假社会主义流派的产生“原因”,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工业革命对自由资本主义的作用,B项错误;材料不是在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与罪恶,C项错误。‎ ‎21.1942年1月,美、英、苏、中领衔签署二十六国联合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中国《中央日报》社论称:“在今日整个世界之中,我们已是四强之一,中美英苏不但是现在反侵略阵线的四大主力,并且是未来重建新世界的四根支柱。在我国历史上,我们的国际地位从未有达到这样高峰。”该观点所要说明的是 A. 中国已是反法西斯战争重要战场 B. 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 各国联合是反法西斯斗争的关键 D. 抗日战争极大提高了民族凝聚力 ‎【答案】B ‎【解析】概括材料“在今日整个世界之中,我们已是四强之一”“在我国历史上,我们的国际地位从未有达到这样高峰”可知,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已是反法西斯战争重要战场,没有体现各国联合是反法西斯斗争的关键和抗日战争极大提高了民族凝聚力,故ACD项错误。‎ ‎22.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司令部电令:“由于国际情势的变动,我国西南国际交通被截断,国内困难增加”“我军应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破坏敌人进攻西北的计划,创立显著的战绩。”这次“积极行动”是指组织 A. 徐州会战 B. 太原会战 C. 百团大战 D. 枣宜会战 ‎【答案】C ‎【解析】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即八路军,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枣宜会战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会战,不符合八路军,排除ABD;“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说明战役在华北地区,结合所学,1940年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在华北地区发动了百团大战,取得重大胜利,故C正确。‎ ‎23.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举行了全国性反攻。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是 A. 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B. 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 C. 东北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 D. 人民解放军展开渡江战役 ‎【答案】B ‎【解析】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这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选B;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之后才开始战略反攻,故A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东北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属于战略决战,在战略反攻之后,故排除C;人民解放军展开渡江战役是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之后,故排除D。‎ ‎24.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与各民主党派人士间的关系,毛泽东就曾说过:“凡是对我们善意提意见的民主人士,我们都要团结。”体现这一精神的方针是 A.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C. “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D.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与各民主党派人士间的关系”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成为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故B项正确;A项是1960年提出的“八字方针”的内容,排除;C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排除;D项是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内容,排除。‎ ‎25.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1979年是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要一年。这一年 A. 海峡两岸实现了30年来的真正停火 B. 中国首次阐明统一后的对台基本政策 C.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D. 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1979年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故A正确;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表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排除B;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排除C;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一个中国”共识,排除D。‎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有学者指出,“在率先建设现代化的那些社会中,由于现代性的挑战主要来自内部,因而转变过程徐徐展开,延续了几个世纪”。以英国为例,传统领导嬗变为现代化领导发生在1649—1832年,经济和政治转变是在1832—1945年,直到20世纪,国家的政治体制才完全适应了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社会整合则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事情。‎ ‎——邢悦《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与现实》‎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 ‎ ‎(2)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一三省六部一内阁一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晚期,英国确立了什么政治体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49—1832年英国在确立与完善这一政体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重要历史事件? ‎ ‎【答案】(1)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权力。‎ ‎(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机构;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 ‎(3)政体:君主立宪制。‎ 事件: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 ‎【解析】第(1)问,“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反映宰相一职增多。‎ ‎“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反映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权力。“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反映集体共议国政。‎ 第(2)问,根据所学可知,汉代的“中朝”是任用近臣,组成决策机构,加强皇权。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把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明朝已经废除宰相,清代皇权达到顶峰。‎ 第(3)问,根据材料的时间,结合所学可得出,英国在17世纪晚期确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结合课本知识可得出在1649—1832年间的重要事件。‎ ‎27.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推动民主与法制建设最重要的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是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刘少奇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是什么?它对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归属作了怎样的规定?‎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3)材料三是“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被批斗时说的一番话,读了它,你有何感想?‎ ‎【答案】(1)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或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大法)。‎ 规定: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司法权属于法院。‎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a.“文化大革命”中公民人身权利受到侵犯,宪法遭到破坏,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 b.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 ‎【解析】(1)性质: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规定:依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可知立法权属于参议院;依据材料一“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可知行政权属于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依据材料一“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可知司法权属于法院。‎ ‎(2)依据材料二“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可知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依据材料三“宪法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和所学可知“文化大革命”中公民人身权利受到侵犯,宪法遭到破坏,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以及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等。‎ ‎28.简答题 世界政治格局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二战后美苏从盟友变为对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2)20世纪60、70年代,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新兴政治力量不断崛起的表现有哪些?对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影响?‎ ‎(3)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答案】(1)原因:国家利益的冲突:意识形态的矛盾。‎ 标志:北约华约对峙局面的形成。‎ ‎(2)表现:不结盟运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3)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的实力对比发生变化(或答综合国力的对比变化)‎ ‎【解析】(1)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也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标志,1955年,苏联和波兰、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在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2)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20世纪50年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提高,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70年代,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新兴政治力量不断崛起直接冲击了两极格局,新兴政治国家逐渐成为国际上重要力量,促进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3)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宣布成立国家联合体,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即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的势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逐渐形成两级对峙的格局;随着新兴国家的独立和发展,推动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面发展,因此二战后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的实力对比发生变化是影响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关键因素。‎ ‎29.探究题60多年来中国外交所经历的跌宕起伏,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旗帜鲜明的“一边倒”,到纵横捭阖于“三个世界”,直至今天跻身与多极化的进程,中国外交在与时俱进,在逐渐成熟。‎ 请回答: ‎ ‎(1)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方针?‎ ‎(2)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从而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3)新时期面对多极化发展趋势,中国提出的外交政策目标是什么?‎ ‎【答案】(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1971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72年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国出现建交热潮,打破外交孤立局面.‎ ‎(3)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获取信息能力,第一小问“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方针”,结合所学的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出发,本着从国民党、帝国主义断绝一切交往的角度出发提出的外交方针。‎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获取信息能力,依据题干中“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结合所学20世纪70年代中国三大外交从“1971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72 年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以及中日建交”的角度思考回答。‎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获取信息能力,依据题干中“新时期面对多极化发展趋势,中国提出的外交政策目标”问法,结合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注意和新中国初期外交特点比较,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角度思考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