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通关检测历史试题(山东新高考卷1) Word版含解析
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通关检测历史试题(山东新高考卷1) 一、单选题 1. 对儒的释义与探源,史学界大致有以下四种争论:一是史官说,即儒出于祝史;二是术上(士)说,即儒出于术上;三是职业说,即儒出于职业;四是地官说,即儒出于司徒。四种争论都认为儒 A. 熟悉六艺等基本才能 B. 起源于春秋时期 C. 是拥有专长文化承载者 D. 属于贵族统治阶层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从四种争论的内容中可知,儒拥有一定领域的专业特长和文化知识,故C项正确;六艺是指周朝的官学贵族教育体系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才能,材料中的争论认为儒分属于不同领域和行业,无法体现是否熟悉六艺等基本才能,故排除A项;材料中的“祝史”“术上”“司徒”等信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就已经存在,故排除B项;由材料可知,并非四种争论都认为儒属于贵族统治阶层,故排除D项。 【点睛】 2. 汉文帝时期颁布《酎金律》,规定在祭祀天地、社稷、宗庙时,诸候们要捐献一定数量的黄金。在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祭祀宗庙时,汉武帝借口诸侯贡献的黄金不合要求而“夺爵者百六人”。这体现了 A. 推恩令实施效果明显 B. 汉文帝时期已经开始削藩 C. 铸币权逐渐收归中央 D. 汉武帝时朝廷权威得到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根据材料“汉武帝借口诸侯贡献的黄金不合要求而‘夺爵者百六人’”等信息可知,汉武帝的措施削弱了地方诸侯的势力,有利于加强朝廷权威,D项正确;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但材料并未涉及“推恩令”的内容,A项错误;西汉削藩开始于汉景帝时期,B项错误;贡献的黄金不等于是货币,无法得出铸币权逐渐收归中央的结论,C项错误。 3. - 13 - 谢国桢曾给“野史笔记”下过一个十分宽泛的定义:“凡不是官修的史籍而是由在野的文人学士以及贫士寒儒所写的历史纪闻都可以说是野史笔记,也可以说是稗乘杂家”。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个人的书面历史记忆”的历史笔记于中唐出现,至两宋时期繁荣昌盛,蔚为大观。唐宋“野史笔记”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繁荣 B. 政治环境相对宽松 C. 印刷术的发明 D. 科举制的推行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野史”是“笔记”,写作者的目的并非出版发表,给其他人看,它与世俗文学的兴起,缘于市民读者群体的扩大不同,因此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无关,A项排除;专制统治整体呈加强趋势,政治环境宽松缺乏史实依据,B项排除;由于“野史笔记”不出版,与印刷术发明关系也不大,C项排除;材料明确表示,“野史”的作者是文人学士与贫士寒儒,这些人哪里来的呢?科举促进了全民向学风气的形成,但科举考试即使考了,也不一定能够做官,落选者及中举没能做官者的一部分,便成为材料中的文人学士、贫士寒儒,这个阶层在科举制之前虽不能说不存在,但其队伍肯定与唐宋时是没法比的,所以,D项正确。 4. 自古以来,中国白银资源匮乏,明中期,由于纸币信用下降,铜钱材质缺乏,政府被迫弛用银之禁,白银逐渐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这折射出 A. 货币的主要材质发生变化 B. 商业税成为明朝主要税种 C. 纸钞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 D. 海外贸易在明代仍较频繁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题干材料可知,中国国内银矿不足,所以明初禁用白银,后由于白银的大量流入,逐渐成为了主要流通的货币,而白银流入是靠海外贸易的支撑,故D项正确;货币材质发生变化是题干材料的表面现象,并非折射的现象,A项错误;商业税是否成为明朝的主要税种和纸钞是否退出了流通领城从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BC两项错误。 5. 清朝奏折制度产生之初,上奏只是某些皇帝亲信的特权;雍正时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上奏折”的恩宠;乾隆时恢复了雍正时期一些官员被取消了的具折言事的权力。这种变化,使 A. 信息传递日趋机密 B. 专制集权不断加强 C. 统治基础逐渐扩大 D. 中枢权力走向衰弱 - 13 -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清朝奏折制度使用范围的扩大,这增加了皇帝获取信息的来源,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B项正确;奏折制度使用范围的扩大不能体现信息传递日趋机密,排除A项;奏折制度的使用范围始终在官僚地主阶级内部,排除C项;奏折制度使用范围的变化与中枢权力的强弱无关,排除D项。 6. 洪秀全在永安突围时,号召“男将女将尽持刀,同心放胆同杀妖”,就能“脱尽凡情顶高天,金砖金屋光焕焕,高天享福极威风,最小最卑尽绸缎,男着龙袍女插花”。这样号召在杨秀清发布的布告中也出现过。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A. 将士缺乏革命的热情 B. 政治纲领具有局限性 C. 小生产者的阶级本质 D. 斗争没有明确的目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根据材料“脱尽凡情顶高天,金砖金屋光焕焕,高天享福极威风,最小最卑尽绸缎,男着龙袍女插花”等信息可知,表明太平天国将士参加革命是生活所迫,希望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太平天国领袖以这样的号召作为调动将士战斗积极性的手段,体现了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C项正确;材料只是讲激发将士斗志的手段,没有涉及将士缺乏革命热情,A项错误;太平天国的政治纲领体现的是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领导人的号召就是太平军将士斗争的目标,即“金砖金屋”“高天享福”等,所以不能说太平天国没有明确的斗争目标,D项错误。 7. 话剧《茶馆》第二幕中有王淑芬和李三的这样一段对话,王淑芬:“(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良了,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李三:“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大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这段对话主要反映了 A. 民国初期民众对政局不稳的担忧 B. 满清统治下固有的习俗难以改变 C. 李三对改良后的茶馆很是看不惯 D. 辛亥革命后颁布的剪辫令不得人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 - 13 - 由材料可知,李三因辛亥革命、清政府被推翻、袁世凯复辟帝制、天下大乱等政局不稳因素而迟迟不肯剪辫子,体现了民众对政局不稳的担忧,故A项正确,B项错误;题干主旨不是茶馆的改良,故排除C项;辛亥革命后移风易俗,剪辫子是使之必然,不是不得人心,故排除D项。 8.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出倡议:“有钱的出钱,有枪的出枪,有粮的出粮,有力的出力……如果我们四万万同胞有统一的国防政府作领导,有统一的抗日联军作先锋……一定能战胜内受人民反抗和外受列强敌视的日本帝国主义!”该倡议 A.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 表明日本已进入全面侵华阶段 C. 促进了抗日民族救亡运动的高涨 D. 是各阶级团结合作的具体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35年”“有统一抗日联军作先锋”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倡议应该是“八一宣言”。“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这促进了抗日民族救亡运动的高涨,故C项正确;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A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是在1937年,排除B项;“八一宣言”只是发出合作抗日的号召,并没有提出促进各阶级各党派团结合作的具体政策,排除D项。 9. 1972年3月,针对尼克松访华,苏联《真理报》发表了权威评论员格奥尔基拉季阿尼的署名文章,他猛烈攻击“中美最高级会晤具有反苏特征”,指责美国在中国台湾问题上“同北京成交”而“牺牲越南人民”。这体现了尼克松访华 A. 损伤了苏联利益 B. 推动了“一国两制”的出台 C. 使中苏关系开始恶化 D. 加剧了东亚局势的紧张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苏联对中美关系改善采取了攻击和指责的态度,这体现了尼克松访华损害了苏联的利益,妨碍了其在世界各地建立霸权的战略部署,故A项正确;“一国两制”的出台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B项;中苏关系开始恶化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排除C项;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推动了中日建交,这有利于东亚局势的缓和,排除D项。 10. 古代希腊社会推崇沟通技巧,一些深谙沟通技巧的演说家往往因此而被推选为首领,而一些品质败坏的演说家往往会蛊惑人心和破坏民主。这反映出古希腊 A. 直接民主的弊端已充分暴露 B. 人品对民主政治有重要影响 - 13 - C. 美德是城邦民主制度的核心 D. 民主政治为多数暴政所左右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一些深谙沟通技巧的演说家往往因此而被推选为首领”“一些品质败坏的演说家往往会蛊惑人心和破坏民主”,可见人品对民主政治有重要影响,故答案为B项。A项“充分暴露”说法夸张,排除;自由是城邦民主制度的核心,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演说能力的重要性,并没有涉及民主政治为多数暴政所左右,排除D项。 11. 下表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的变化,对该现象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时间 1541—1550 1551—1560 1561—1570 1571—1580 1581—1590 1591—1600 含银量 50% 39% 11% 17% 18% 5% A. 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B. 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C. 实现了贸易中心地理转移 D. 实现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16世纪随着法国不断地对外进行殖民扩张,法国用含银量越来越少的货币进行对外贸易,是对殖民国家的掠夺,促进了法国等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B正确;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间是1789年,与表格时间不符,A排除;实现贸易中心转移的是新航路的开辟,C错误;实现西欧封建制度解体的是价格革命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D排除。故选B。 12. 以下是1400—1800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人口分布表(单位:百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1400年 1600年 1800年 印度 74 145 180 欧洲 52 89 146 非洲撒哈拉以南 60 104 92 - 13 - 拉丁美洲 36 10 19 A. 1400—160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主要源于英国的殖民扩张 B. 1400—1600年拉美人口的锐减主要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 C. 1600—1800年欧洲人口增长主要是因为奴隶贸易的盛行 D. 1600—1800年非洲地区人口减少主要源于工业革命开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航路开辟后,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制度和掠夺也登上历史舞台,如对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进行大规模屠杀,导致殖民地劳动力极度缺乏,便从非洲掠贩黑奴,以满足美洲劳动力市场的需要,B符合题意;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扩张从1600年建立东印度公司、垄断中英、印英间的贸易才开始,1757年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故印度人口的变动时间应当开始于1600,而非1400,排除A;黑奴贸易主要是将人口贩卖到美洲,C不正确;非洲人口的减少主要在于黑奴贸易,D与史实不符,排除。 13. 达尔文的革命是19世纪科学中的主要革命。它摧毁了以人为宇宙中心的宇宙观,而且“在人的思想中引起了一场比自在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得以再生以来任何其他科学的进步更伟大的变化”。这主要是因为达尔文 A. 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的创世说 B. 启迪人们用理性来观察社会 C. 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 D. 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由材料“摧毁了以人为宇宙中心的宇宙观”,结合所学,达尔文进化论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的创世说,故选A;B是启蒙运动,排除;牛顿力学体系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排除C;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而与材料“19世纪”不符,排除D。 14. 在二战全面爆发前的一次演讲中,丘吉尔曾指出:“不要认为这件事会从此结束,这不过是算帐的第一步;这不过是以后每年还要递给我们的苦杯的第一口,第一次尝尝味道罢了。”丘吉尔演讲针对的“事件” - 13 - A. 使德国法西斯得到了“向西进军”的鼓励 B. 承认了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现实 C. 使欧洲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最终破产 D. 使德军暂时摆脱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困境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这不过是算帐的第一步”“递给我们的苦杯的第一口”等信息可知,丘吉尔评论的事件是《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在慕尼黑会议上英国实行绥靖政策,刺激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野心,德国开始向西进军,故选A。慕尼黑会议上,德国吞并的是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而非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排除B;《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意味着欧洲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最终破产,使德军暂时摆脱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困境,这并非是“苦杯的第一口”,排除CD。 二、材料题 15. 中国古代史上,中央政权与地方力量的互动,影响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图1、图2、图3分别是秦汉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13 - (1)指出图1和图2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影响。 (2)分析图2所示的地方行政制度形成的因素。 (3)结合图3概述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的变化。 【答案】(1)图1:郡县制;图2:郡国并行制 影响: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地控制;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统治阶级内部利益,但是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2)因素: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巩固统治的需要;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3)变化: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汉武帝把全国分成13个州,每州设立刺史一名,专制监察地方。后来刺史权渐重,积久成制,成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州成了最髙地方行政区划 【解析】 - 13 -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第一小问“制度”,根据图1中“蜀郡”“象郡”“九原”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中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由图2中“济南郡”“胶东国”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2是汉初在地方实行的郡国并行制。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推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但封国是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容易分裂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如“七国之乱”。 (2)本题主要考查郡国并行制。“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汉初统治者认为秦亡是因为未实行分封制,吸取教训以及巩固统治需要;经济上,郡县制下地方积极性、自主性差,分封诸侯国能够充分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3)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每州设刺史一名,后来州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东汉基本沿用这一地方行政区划。 16. 邸报的历史,既是一部政治史,也是一部科技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周时期的甲骨、竹简、木牍,或许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据传周代已经有了去各地采风问俗的史官,他们要“陈诗以观风”。王安石认为,孔子编订的《春秋》相当于剪裁拼凑的鲁国官报。直到西汉才出现了用绢帛抄写的专门收集皇帝谕旨、臣僚奏议、官吏任免及军政新闻的邸报,东汉则采用了纸,报纸正式出现。隋唐时期,中央为了加强与各藩镇的联系,开始设置专职机构从事邸报的编辑发行事宜,邸报名称出现。唐朝邸报的发行对象已经不限于藩镇和地方高级长官,而且扩大到中央各部和分封各地的王公贵族。宋代邸报的发行期开始固定化,发行对象也已扩散到民间。明朝设通政司,专门管理邱报的发行事宜。清代改名为《京报》,特许荣禄堂南纸铺承印,并向社会广泛发行;到成丰、同治年间,刊行(京报)特权开放,北京前门外的私营报房发展成十几家。(京报)基于其官方背景而成为当时第一大报纸,但随着民国的建立,(京报)停止发行。 ——摘编自杨文光(中国报纸发展史话) (1)编写-幕发生在20世纪初北京某私营报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20世纪初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中国邸报的发展情况,说明邸报的历史是一部“科技史”。 【答案】(1)主题:《辛丑条约》的影响。编辑A:今天主编在唉声叹气呢!桌子上放着一份《辛丑条约》(或《北京议定书》《辛丑各国和约》),上面写着向洋人赔款4.5亿两白银等字样呢! - 13 - 编辑B:我听说条约上不止这些呢?还有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各部之上,要求我大清帝国永远禁止国人反抗等条款,照这样,我大清帝国不成了洋人的吗? 编辑C:现在最苦的就是义和团了,帮着朝廷打洋人,结果却被朝廷镇压了。这里真干不下去我也不怕,大不了去南方找革命党,他们也有报馆,正在大力宣传革命呢。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2)说明: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得以推广,邸报的材料得到了改良,这有利于邸报的发行;唐朝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使邸报的版式更加美观与统一;宋朝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大大增加了邸报的印刷份数,降低了印刷成本,发行范围进一步扩大;清朝晚期,受近代西方报纸业机器化的影响,京报的发行量进一步扩 大,成为当时的第一大报。 【解析】 【详解】(1)主题:根据“20世纪初北京”可从《辛丑条约》的影响这一角度写对话。具体内容可结合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辛丑条约》的内容及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展开。 (2)说明:根据“东汉则采用了纸,报纸正式出现”可得出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得以推广,邸报的材料得到了改良,这有利于邸报的发行;再根据所学从印刷术的出现与发展方面概括其发展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清朝晚期,受近代西方报纸业机器化的影响,京报的发行量进一步扩 大,成为当时的第一大报这个方面概括。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史上有许多类型的事件,将其按照烈度划分,可分为保守和激进类型;将其按照影响划分,又分为进步和落后类型。 请列举历史上两件不同类型的事件,并解释你做出这种划分的依据。 【答案】示例:事件一:辛亥革命。类型:辛亥革命是通过激进方式推动社会进步 - 13 - 例子。依据:1911年武昌新军发动武装起义,随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走向土崩瓦解。1912年1月,中华民国建立,革命党领袖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同年2月清帝溥仪退位。辛亥革命通过武力方式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建立起民主共和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事件二:光荣革命。类型:光荣革命是通过保守方式推动社会进步的例子。依据:1688年,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发动光荣革命,将宣扬君权神授的国王詹姆士二世赶下台,迎来詹姆士二世之女玛丽和女婿威廉担任新的国王。这场革命没有发生流血事件,以和平方式完成政权转移。随后颁布的《权利法案》限制国王权力,保障议会权力,开始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往往不能只从一个方面分析,需要有全面系统的认识,既要看到其积极影响,也要看到其局限性。就本题而言,根据先易后难的方法,首先根据影响判断所选择的史实具有进步性还是落后性,再分析其烈度。例如闭关锁国属于保守落后性质,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则属于激进落后性质。但某些历史事件具有双重性,既有其进步性也有落后性,那么就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例如罗斯福新政,既可以认为其具有保守性,因为它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根本前提下的改革,也可以认为其具有激进性,因为它改变了传统的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本题具有高度的开放性。 18. 思想解放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一股重要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一旦建成,造物者则希望有人赞赏他的杰作因此,他创造了人,并对他说:“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使你能够更好地观察一切;我创造了你,使你成为非上天的、非人间的、非可灭的、非永恒的,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牲畜;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 ——王军、徐秀云编著《意大利文学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 材料二 基督徒是全然顺服的万人之仆,受一切人管辖。这两句都是保罗的话。他在《哥林多前书》第九章中说:“我虽是自由的,然而我甘心做了众人的仆人。”基督虽是万人之主,却甘愿服在万人之下,服在律法以下,因此他一面是自由的,一面是奴仆;一面是上帝的形象,一面又有奴仆的样式。如《罗马书》第十章中说,“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上帝叫他从死复活,就必得救”,又说“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使凡相信他的都得着义”。又如《罗马书》第一章中所说:“义人必因信得生。” ——摘编自马丁路德《基督徒的自由》 (1)材料一、二中对“人”是如何认识的?二者关于“人性”的认识有什么相同之处? (2)结合宗教改革,说明材料二体现的思想及对当时欧洲的影响。 【答案】 - 13 - (1)认识:材料一认为世界以人为中心,人是有理性的;材料二强调人是基督徒的主人。 共同之处:强调人性,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 (2)思想:信仰自由、“因信称义”。 影响:打击了欧洲天主教会的权威;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第一小问“认识”,根据材料一“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牲畜;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材料二“基督徒是全然顺服的万人之仆,受一切人管辖”概括两则材料中关于“人”的认识。第二小问“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都强调人性,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 (2)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第一小问“思想”,根据材料二“我虽是自由的”“义人必因信得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的观点主要是信仰自由、“因信称义”。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打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整个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改革不仅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形式之一,而且是资本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自我调节的基本形式,毫无例外地发生于一切国家和地区的各个时期,因而比革命更具有经常性、广泛性和普遍性。在这个意义上讲,它可以说是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形式。 ——摘编自黄振《试论改革在世界近代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 - 13 - 示例一论题:改革可以消除封建残余,进一步完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实现国家近代化。阐述: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虽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世袭贵族在政治上仍居优势地位,上院议员全是贵族,下院只有少数资产阶级的代表。选区的划分仍是封建时代的旧制,贵族寡头推行的政策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日益发展壮大的工业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参与并控制政权,限制王权和贵族特权。1832年英国进行了第一次议会改革,调整了选区,增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议席,规定了选举的财产资格,扩大了选举范围,工业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后来,英国又进行了两次重大的议会改革,降低选民财产资格,按人口划分选区,工人上层和富裕农民获得了选举权。英国通过议会改革,形成了近代资产阶级政党制、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政治体制近代化进程基本完成。所以,改革在资本主义世界是普遍的,它促进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示例二论题:经济政策的适时调整,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阐述: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为追求商品生产更快发展和工商业资本的迅速增加,西欧国家普遍推崇重商主义,重商主义的实行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希望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生产奠定了现代化的技术基础,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自由放任政策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为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并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为有效解决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的出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社会的改革,意在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首先,根据材料“改革不仅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形式之一,而且是资本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自我调节的基本形式”以及“一切国家和地区的各个时期”来确定一个论题;然后,围绕论题并联系所学知识,列举某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或者资本主义世界的变革等史实进行阐述。所以,改革促进资本主义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使生产关系进一步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 1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