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强化37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作业】
知能强化练(三十七)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一、选择题 1.(2019·河南林州调研)圣经只能由圣职人员阅读,一般信徒无法阅读到圣经。然而在1456 年古腾堡(Johann Gutenberg)在美茵兹(Mainz)的印刷厂印刷了一本拉丁文圣经,使这一情况得到了改变。据此可知( ) A.宗教改革后不再需要神职人员 B.印刷圣经的出现导致宗教改革 C.印刷术推动了宗教改革的进行 D.美茵兹是德国宗教改革的中心 C [宗教改革后依旧有神职人员的需求,故A项错误;印刷圣经的出现是宗教改革的前提,但不是导致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印刷厂印刷了一本拉丁文圣经,使这一情况得到了改变”,印刷术推动了宗教改革的进行,故C项正确;美茵兹印刷《圣经》不能表明,它就是宗教改革的中心,故D项错误。] 2.(2019·河北邯郸模拟)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而到十四五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 B.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 C.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 D.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 A [十四五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材料中“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是宗教标准,“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是民族的标准,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揭露教会的腐败,但材料中是“把教皇看作外国人”,外国人不等于腐败,故B项错误;材料中“把教皇看作外国人”不等于不要宗教,故C项错误;1517年,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兴起,与材料中“十四五世纪”不符,故D项错误。] 3.(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马丁·路德认为:基督徒的自由是一种内心自由,纯属精神范围,只为上帝所知;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于已确立的权威。据此可知,马丁·路德主张( ) A.教随国定原则 B.强化教会权威 C.信仰即可得救 D.简化宗教礼仪 A [根据材料“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于已确立的权威”,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宗教要服从世俗统治者,即体现了教随国定的原则,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基督徒在内心有信仰得救的自由,但在世俗方面要服从世俗统治者,这两方面都打击了教会的权威,故B项错误;信仰即可得救只是材料一个方面的内容,强调基督徒的内心自由,无法说明材料中“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于已确立的权威”,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基督徒内心自由和服从于已确立的权威两方面,不涉及简化宗教礼仪方面,故D项错误。] 4.(2019·湖南怀化模拟)加尔文在宗教改革中提出,神职人员的产生,应通过教徒的投票选举;即使教会的首脑,也要服从“由信众兄弟组成的大会”的决定。这在当时的实质意义是( ) A.建立高度自治的教会组织 B.阐述教会组建的民主原则 C.打破天主教皇的至高权威 D.破除人们对上帝的迷信崇拜 C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神职人员的选举,而不是建立高度自治的教会组织,故A项错误;“神职人员的产生,应通过教徒的投票选举”的确体现民主原则,但并非对当时的实质意义,故B项错误;据材料“神职人员的产生,应通过教徒的投票选举、首脑,也要服从‘由信众兄弟组成的大会’的决定”体现了教会内部民主原则,在当时对于打破教皇的绝对权威具有重要意义,故C项正确;依所学,宗教改革并非是反对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而是反对天主教,故D项错误。] 5.(2019·四川成都模拟)1648年,欧洲诸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这对近代欧洲的重要影响是( ) A.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 B.确立了教权与王权平等的原则 C.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D.根除了天主教派在西欧的势力 C [结合所学知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宣传的人文主义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与题目中的和约无关,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的原则,与教权和王权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C项正确;D项表述中“根除”太过绝对,错误。] 6.(2019·陕西榆林模拟)“……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由此可见( ) A.科学与知识的进步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主义思想基础 B.科学与知识的进步为启蒙运动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基础 C.很多启蒙思想家本身就是科学家 D.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都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A [从材料“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可知随着科学的发展,启蒙思想家主张用科学的方法即理性思维去认识社会,故A项正确;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主,与材料“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不符,故B项错误;主要的启蒙思想家主要是研究政治和学术的,不是科学家,故C项错误;科学革命是科学思维和科学知识的革命,没有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的内容,故D项错误。] 7.有学者说“启蒙运动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传播到全世界,结果全世界都改变了思想方法。”这种“新的思维方式”是指( ) A.三权分立 B.天赋人权 C.理性主义 D.社会契约 C [三权分立思想在启蒙运动之前的英国已经存在,故A项错误;天赋人权思想是启蒙运动的指导理论,不是启蒙运动的贡献,故B项错误;启蒙运动提出了理性主义,强调人的思考和判断,推动着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变,故C项正确;社会契约只是启蒙运动中的原则之一,不是改变世界的思维方式,故D项错误。] 8.(2019·福建泉州质检)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年)早年主张实行开明君主制;晚年,他逐渐倾向于实行共和制,认为共和政体是最理想的制度。这反映当时的法国( ) A.波旁王朝和第三等级的矛盾尖锐 B.共和政体比君主立宪制优越 C.大革命后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D.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 A [伏尔泰生活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正是封建等级制度使国内矛盾尖锐才使伏尔泰思想转变,故A项正确;不同政体谈不上哪个优越,故B项错误;伏尔泰生活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影响不到伏尔泰思想,故C项错误;法国工业革命才刚刚开始,故D项错误。] 9.(2019·广西柳州模拟)卢梭是18世纪法国最卓越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他希望有一种国家,使身在其中的一切人都有成员感和共事感。这反映出卢梭( ) A.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 B.对民主议会制度的羡慕 C.对民主共和政体的渴望 D.对人民主权学说的阐述 C [“使身在其中的一切人都有成员感和共事感”没有直接对专制批判,不能证明其一定是民主议会制度,故A、B两项错误;“希望有一种国家,使身在其中的一切人都有成员感和共事感”反映了对民主的渴望,故C项正确;“成员感和共事感”不能说明人民主权学说,故D项错误。] 10.(2019·山西太原模拟)18世纪后半期,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召集了一批知识分子编撰了一部涉及科技、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百科全书》。当局曾在最高法院对百科全书派提出公诉,其罪名是“他们形成一个集团,为着拥护唯物主义,摧毁宗教,鼓吹独立自由和败坏风俗”。这说明( ) A.科技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 B.百科全书派都是唯物主义者 C.理性思想冲击了法国旧社会 D.百科全书集启蒙运动之大成 C [由材料“科技、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百科全书》”可知影响启蒙运动的不仅仅是科技因素,故A项错误;B选项“都是唯物主义者”表述过于绝对化,错误;由材料“他们形成一个集团,为着拥护唯物主义,摧毁宗教,鼓吹独立自由和败坏风俗” 可知启蒙运动冲击了旧思想,故C项正确;《百科全书》是知识和经验的集大成之作而非启蒙运动的集大成之作,故D项错误。] 11.(2019·河南洛阳统考)下表为18世纪中叶~1770年间法国著名思想家的书籍出版情况(1000~2000册/版)。这表明法国( ) 思想家 作品名称及出版数量 伏尔泰 《老实人》43版 《哲学通信》35版 卢梭 《新爱洛依斯》70版 《卢梭全集》18版 狄德罗 《百科全书》24 000套 A.民众文化水平提髙 B.启蒙思想家的社会地位较高 C.图书出版事业发达 D.启蒙思想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D [由法国启蒙思想家书籍的多次再版,不能推断民众文化水平的变化,故A项错误;由法国启蒙思想家书籍的多次再版,不能推断启蒙思想家社会地位的变化,故B项错误;由法国启蒙思想家书籍的多次再版,不能推断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由法国启蒙思想家书籍的多次再版,能够直接反映出当时启蒙思想社会影响力的扩大,故D项正确。] 12.(2019·湖南永州模拟)18世纪的欧洲堪称法国之欧洲。当时一股前所未有的“法语热”风靡除了英国之外的几乎整个欧洲。就连一些并无特长的法国人,仅仅因为会说法语,亦纷纷被各国的富商巨贾请入家中担任家庭教师。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法国启蒙运动的成就显著并顺应了时代潮流 B.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水平高居欧洲首位 C.欧洲各国对法国大革命成功实践的普遍推崇 D.民主共和制得到了欧洲各国民众的一致认同 A [18世纪的法国对世界的贡献主要是启蒙运动,故A项正确;这时候的法国还是封建国家,故B项错误;法国大革命18世纪末期才开始,故C项错误;欧洲大陆整体上还是封建君主专制国家较多,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但是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陷于沉闷窒息的西欧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的气息,把绝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对于赎罪券的抨击,有如一粒火种落在火药桶里,立刻燃起燎原之火。农民和平民把路德的反教会论纲当成是起义的信号。市民则到处传颂“九十五条论纲”。人文主义者热烈欢呼。贵族,甚至一部分诸侯,希望由此打破罗马教会的控制。一时之间,“九十五条论纲”实际上成了民族战斗的共同纲领。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三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等信条,他又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而加尔文派则宣称:如果我们的统治者是暴君或压迫者,那“他们就不是上帝命定的”,因此“我们在拒绝服从并反抗这样的统治者时,并不是在反抗上帝的意志”。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指出“少数英才”唤醒西欧社会采用的基本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出现的政治和经济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宗教改革中德意志人民的诉求。结合材料一,从人文主义传播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 (3)据材料三,谈谈如何理解“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政治意义。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基本形式,据材料一“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文学艺术的形式的角度指出“少数英才”唤醒西欧社会采用的基本形式。第二小问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的需求、天主教会的压制等方面分析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出现的政治和经济因素。 第(2)问第一小问诉求,据材料二“对于赎罪券的抨击……希望由此打破罗马教会的控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反对天主教会的经济压榨和精神控制的方面概括宗教改革中德意志人民的诉求。第二小问不同之处,结合材料一中“少数英才”、材料二中“农民和平民……市民……贵族,甚至一部分诸侯”和所学知识可从人文主义的传播的对象范围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 第(3)问第一小问理解,据材料三“唯信称义……等信条,他又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承认个性自由、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强调民族自由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政治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摆脱罗马教会、西欧民族国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基础等方面分析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政治意义。 答案 (1)形式:采用文学艺术的形式。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发展;资产阶级的需求;天主教会的压制。 (2)诉求:反对天主教会的经济压榨和精神控制。 不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传播局限于知识阶层;宗教改革从广泛的社会层面传播人文主义。 (3)理解:“唯信称义”主张带有承认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倾向;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强调民族自由。 意义:逐渐摆脱罗马教会的控制;推动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14.(2019·河北邢台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教育状况 17世纪 西方社会在思想意识和精神领域上与神学反复地进行着较量,初等教育处于宗教的控制之下,在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等方面都体现出浓烈的宗教性 18世纪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社会贫民阶层的范围得到扩大,出于慈善的目的而出现了许多开办初等教育机构的实践活动 19世纪 初等学校逐渐被看成是由国家来开办的一种国家机构,教育目的也发生着变化,培养国民、公民逐渐成为初等教育的重要目的。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逐渐确立起国家初等教育制度和公立学校制度,并在19世纪中、后期开始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 ——整理自钟文芳《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之历史研究》 上表是17世纪至19世纪西方教育发展状况表。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就近代西方教育的发展趋势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做好此类试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把握、紧扣主旨——近代西方教育的发展趋势来作答。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17世纪初等教育被宗教控制,且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等带有强烈的宗教性;18世纪的初等教育机构仍受到教会的影响,但相比17世纪有削弱趋势;19世纪学校由国家开办并形成制度,宗教在材料中没有提及;从而得出论题“西方初等教育的宗教性与慈善性逐渐减弱,而民族性与国民性、义务性不断发展。”关于阐述其原因,紧扣17~19世纪的时间段并结合考点知识提示;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思想方面并结合材料从而表述成文。 答案 (示例)论题:西方初等教育的宗教性与慈善性逐渐减弱,而民族性与国民性、义务性不断发展。 阐述:启蒙运动沉重打击了神学宗教势力,削弱了宗教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强化了西方国家民众的民族观念和民族意识;而西方工业化的进行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对于民众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推动了欧洲教育的普及化和义务化。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