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4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历史高考复习专题大全集,高分必备
部编版历史高考复习专题大全集,高分必备 专题八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附参考答案) 一、专题综述 (一)课标要求: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 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二)复习建议: 1. 突出“市场”概念,掌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初步形成、最终形成的过程。 2. 2.注意总结规律,采用图表形式复习。 3.用比较和联系的方法,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对比和联系。 4.充分利用历史地图,重视读图、析图并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主干知识讲解 (一)新航路开辟 1.背景: (1)根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经济) (2)社会:欧洲人“寻金热” (3)政治:君主为强化王权,积极扩张 (4)精神:传播基督教 (5)直因:商业危机,高额利润 条件:生产力发展;欧洲人具备远洋航海条件;地理知识提高;王室支持 2.经过:葡萄牙王室:迪亚士、达·伽马 西班牙王室:哥伦布、麦哲伦 3.影响 对欧洲的影响: (1) 初步形成世界市场,西欧开始崛起。 (2) 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3) 推动资本原始积累。 (4) 加速封建制度解体,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对美洲的影响: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对非洲的影响: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 对亚洲的影响: (1)侵占一些大陆沿岸据点和岛屿。 (2)刺激亚洲经济发展。 对整个世界的影响: (1)世界市场开始出现,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 (2)人类从分散开始走向整体。 4.新航路开辟与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二)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1.葡萄牙殖民活动:凭借武力,确立在印度洋海上霸权。 2.西班牙殖民活动:在中美洲、南美洲建立庞大殖民帝国。 3.荷兰早期殖民活动:17 世纪“海上马车夫”。 4.英国殖民帝国崛起:18 世纪下半叶海上霸主、最大殖民帝国。 5.影响: 积极: (1)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展 (2)世界市场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消极:给亚、非、拉美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6.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殖民扩张和掠夺成为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重要途径。 7.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以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以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为主 要方式,伴随种族奴役政策,是一种公开、野蛮的强盗行径。 8.机器大工业时代的殖民扩张 主要通过商品和资本输出及武力手段进行扩张。扩张目标不再以掠夺贵重金属为主,而是抢占商品、资本市场 和掠夺原料。扩张遍及全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18 世纪中期) 1.背景: 政治:资本主义统治确立(前提) 经济:资金、劳动力、技术、市场(可能性、必要性) 2.成果: (1)机器的发明:棉纺织业、冶金业、采矿业 (2)动力革新:瓦特“万能蒸汽机”,“蒸汽时代” (3)交通运输的革命:史蒂芬孙火车机车,“铁路运输时代”;汽轮问世,加强洲际间联系。 3. 完成(19 世纪中期) 标志: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 4. 性质:技术革命、社会革命 5.影响: (1)生产力提高,英国“世界工场”,“蒸汽时代”。 (2)欧美效仿,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统治。 (3)促进自由主义思潮发展,推动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4)客观上传播先进思想和生产方式。 (5)加速农村城市化。 (6)社会结构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7)经济结构变化:近代工厂制度代替工场管理。 (8)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 1.特点:科学成了技术进步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2.主要成果: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成为新的动力机,化学领域新材料层出不穷,炼钢技术突飞猛进。 3.影响:“电气时代” 生产力:提高 生产关系:垄断组织出现,政党政治形成 国际关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 世纪中期-19 世纪中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 世纪 70 年代-20 世纪初) 前 提 条 件 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资本 殖民掠夺 工业革命 市场 殖民掠夺 工业革命 劳动力 圈地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科技 科技尚未真正结合 科技结合程度提高 社会环境 英国相对稳定 国际相对稳定 工 业 成 就 动力 蒸汽动力 电力和内燃机动力 机器 蒸汽机 电动机、内燃机 工业结构 以轻工业为主导 以重工业为主导 布局 工厂由分散走向集中 世界工业带和工业城市群形成 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制度 垄断组织 巨 大 影 响 生产力 蒸汽时代、工业时代 电气时代、大企业时代 经济格局和思想 英国霸主、自由主义 欧美其它工业国崛起、垄断 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时代 帝国主义时代 社会结构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垄断资级逐渐控制国家政权 殖民扩张 商品输出、全球扩展 资本输出、瓜分世界 6. 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 (1)自然科学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 (3)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主要发生于重工业领域 7.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第一次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五)工业时代经济组织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工业时代经济组织 (1)工厂制度 (2)大企业时代 (3)日趋国际化 (4)垄断组织出现的原因、特点及评价 原因: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特点:大企业控制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与经营;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评价:积极: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要求。 消极:垄断资本家开始涉足政治生活,且不断扩大对外侵略。 2.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1)主要途径:国际贸易、人口和资本流通、武力逼迫 (2)表现: 政治:亚洲国家大多成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大陆领土基本上被瓜分完毕,拉美各国在经济上又重新受制。 经济:全世界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资本输出、货币可以自由兑换,经济危机会影响全世界。 (5)世界市场形成原因、过程及评价 原因及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评价: 积极:对各地区经济增长和国际关系加强起推动作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消极:建立在列强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宰割、奴役的基础上,不公正、不公平。 网络结构: 例题分析: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世界近代历史影响深远,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工业革命是如何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 (3)简要评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答: (1)新航路开辟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西方殖民者开始殖民扩张,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形成。 (2)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在全世界拓展市场和原料产地,凭借经济和军事实力,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把越来越多的 地区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加强了世界各 地的联系,世界的贸易额增加三倍以上,国际分工日益明显,世界被列强瓜分完毕,列强开始输出资本,资本主义世界 体系建立。 (3)促进西方世界的发展和富裕。给殖民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改变世界面貌。使世界成 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附参考答案) 二、主干知识讲解 (一)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及其对古代希腊文明的影响 1.特点 地小山多、海岸曲折、岛屿密布 2.影响 ⑴促进海外贸易和海外殖民扩张。 ⑵促进商品生产和经济、文化交往活动。 ⑶促成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二)古希腊城邦主要特征及政体类型 1.城邦的含义: (city-state) 原指公民集体,引申为城市国家。系指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 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 2.城邦公民:并非指全体成年国民,而是指具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男性成员。 3.城邦主要特征: 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4.城邦政体类型 政体类型 权 利 的 大 小 民主制 公民掌权,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贵族制 贵族掌握政权,贵族权力受公民大会制约 僭主制 非法取得个人独裁,公民有一定权力 寡头制 少数贵族掌权,公民大会处于次要地位 君主制 君主个人专制,世袭,形式上的公民大会 (三)雅典民主政治产生条件、确立与完善过程、主要内容、基本特点及评价 3.主要内容 ⑴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决定一切国家大事。 ⑵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在两次公民大会的休会期间,是最高权力的代 表。 ⑶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 ⑷十将军委员会等行政和军事机关,分管军事、财务、宗教等具体事物。 4.基本特点 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四)雅典民主政治 5.评价——双刃剑(伟大文明催化剂、(维护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⑴积极: ①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②有利于正确决策 (一想决策通过多数人讨论会更加安全) ③有利于修正错误 (多数人自我调节的功能一般比个人君主有效) ④有利于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 ( ⑤有利于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 ⑥铸就了民主性格 ⑦促成希腊全面繁荣 ⑧为后来西方的政治思想和制度提供了思想渊源 ⑵消极: ①外邦移民、奴隶和他国公民没有民主权利 ②少数男性公民集体的民主 (妇女没有政治权利) ③暴力机器 (四)雅典民主政治与今天西方民主政治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雅典民主政治实行的是直接参与式民主;现代西方民主是间接代议制民主。 2.联系:雅典民主为后来西方的政治思想和制度提供了思想渊源。 古罗马: (一)古罗马政治制度的演变——从共和国到帝国 1.共和政体的确立(前 6 世纪末) (实行贵族共和制: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可以视 为现代议会制度的古代渊源。) 古罗马不断的向外扩张是帝制的前提 2.帝制的建立 古罗马由共和制到帝国制是不断向外扩张,突破小国寡民的必然产物 (二)罗马法的相关概念、演变过程、主要内容、作用和影响 1.罗马法的相关概念 ①罗马法:是指公元前 5 世纪中期至公元 6 世纪,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 马法律。 ②公民法:是关于罗马城邦内部及其公民的法律。 ③万民法:是帝国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籍人。 2.演变过程 3.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提倡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 4.罗马法的作用与影响 积极作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 ①巩固帝国社会基础 ②顺应经济发展变化 局限性: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 影响: ①为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②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持 ③为近代欧洲大陆国家立法提供了范本 ④波及亚洲 主观题 1.材料选择题: 公元前 6 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 来,克里艾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 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 280 卖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艾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 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⑴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他可以通过立军功或努力耕织提高自己的社会政 治地位。 ⑵梭伦:崇尚中庸,手段温和。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专题九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附参考答案) 一、专题综述 (一)课标要求: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 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复习建议: 1.抓住—条主线,掌握重要概念内涵。 主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和曲折发展。 重要概念: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等。 2.注意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相联系。 3.注意政史结合。 二、主干知识讲解 (一)中国近代主要经济形式、特点及各经济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 主要经济形式和特点: 1.自然经济:封建社会经济基本形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外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自由开放、富有侵略性。 3.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夹缝中生存、进步性、革命性。 4.官僚资本主义:垄断性、买办性、封建性、反动性。 5.新民主主义:由多种经济形式构成,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 相互关系: 1.自然经济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阻碍民族资本主义。 2.外国资本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既勾结又矛盾。 3.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 4.新民主主义经济日益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发展趋势及政治影响: 1.自然经济、外国资义、官僚资义日益衰落。 2.民族资义日益萎缩。 3.新民主主义日益发展。 (二)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传统经济结构地位及特点 (1)地位:统治 (2)特点: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 2.变化: (1)鸦战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2)伴随外国商品倾销,商品经济发展。 3.鸦片战争对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1)经济: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2)社会:出现新兴的社会阶层——买办 4.列强入侵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消极作用为主,客观上有积极作用。 (三)近代工业的曲折发展 1.近代工业的产生——洋务运动 (1)背景:内外交困 (2)目的:“自强”“求富”,维护清王朝统治 (3)经过:军用工业、民用工业、海防、教育 (4)结果:失败 (5)败因:只学技术,不学制度 (6)作用与评价——现代化开端 积极:促民资,抵外侵,军事,人才 消极:未能实现“自强”“求富” 2.民族工业的出现与艰难发展 (1)出现: 时间:19C70S 前后 原因: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刺激和影响 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等 影响:改变阶级结构;进一步瓦解传统经济结构 (2)初步发展: 时间:甲午战争后 原因:根因:列强资本输出 直因:清政府政策变化 重因:实业救国;收回利权运动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登台;救亡斗争 (3)艰难发展:列强、清政府 3.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黄金时期”: 时间:一战 原因: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及政策;群众斗争;一战,列强无暇东顾。 表现:轻工业迅速发展,重工业和新兴工业获得一定程度发展。 影响: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两大思潮;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出现;无产阶级登台。 结局:一战后,迅速萧条。 (2)侵华日军对中国民族经济的破坏 ①把占领区变成军事和工业基地 ②强行掠夺矿山,霸占民营企业 ③“适地适产主义” ④“军事管理”“委托经营” ⑤控制和垄断沦陷区的金融和内外贸易 ⑥掠夺大量劳动力 (3)民族资本的困难 原因:外国资本、官僚资本 (4)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异同 同:都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 异:在中国近代政治领域作用不同。 4. 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特点、影响其发展的不利因素及作用 历程:产生:19C60-70S 初发:甲 午战后 进一步发展:20C 初 黄金时期:一战 日益萎缩: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消失:新 中国成立后 特点: 产生原因:列强入侵 未成为社会经济主导形式 工业资本比重小,轻工业为主,缺乏重工业基础 规模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缺乏竞争力,分布不平衡 受双重压迫,既有革命性又有依赖性 影响发展的不利因素: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缺乏正确的道路、经济政策和安定的环境。 作用:经济:有利于社会进步。 政治: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准备条件。 思想: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 发展:无法独立发展。 网络结构: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何趋势? 2.根据以上材料,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特点? 3.结合以上材料,说明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主观题: 1.说明我国当时由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规模小;从地域看,都主要分布在沿海 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商口岸);从行业看,主要以轻工业为主;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 3.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出现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等近代企业;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 略者的商品市场和原料掠夺地,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附参考答案) 一、专题综述 (一)课标要求: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 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 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 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 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 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 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二)复习建议: 1.理清线索、理顺时期 (1)理清三条线索: 新中国政治建设 祖国统一 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明确中国现代史的分期: 1949-1956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56-1966 十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78-至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建设的三个时期: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初建时期(1949-1966)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时期(1966-1976) 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完善时期(1978-今) (4)一国两制发展的三个时期: 酝酿时期(20C50S 中后期-20C80S 初) 正式提出(80S 初) 实践时期(80S 以后) (5)建国后外交的三个时期: 奠基时期(1949-20C50S 中期) 新局面(20C70S) 进一步完善时期(1978-今) 网络结构: 2.注意政史结合 3.注意对重要历史史实的分析、综合、比较 二、主干知识讲解 (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新中国成立 ①历史条件 ②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 ③开国大典和新中国的诞生 ④历史意义: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 (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9) 目的: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 内容:四章 特点: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基础 《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比较 《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历史条件 国民政府被推翻,新中国即将成立 新生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全国土改基本 完成。 国家性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宪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经济建设方 针 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基础,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合理调整工商业, 恢复发展经济 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体制 ②三项重要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背景:新中国成立;经济建设 建立:第一届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完善:二届人大和三届人大 意义:奠定了各项政治建设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制度的本质区别: 经济基础不同 人大:社会主义公有制 三权:资本主义私有制 行使权力主体不同 人大:全国人民 三权:资产阶级 活动原则不同 人大:民主集中制 三权:分权制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背景:新中国成立;经济建设 建立:第一届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完善:二届人大和三届人大 意义:奠定了各项政治建设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背景:民主革命时期的合作 进程:1949,1954,1956“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特点:前提;目标;执政;平等 意义:开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与西方两党制、多党制的区别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背景:多民族国家,国情 内容:平等、团结、区域自治 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过程:建设初具规模 地位: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意义: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国家全面发展 2、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曲折发展 (1)良好开端:中共“八大” (1956 ) (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原因:“左”倾错误 表现:一元化权力机关 影响: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教训:认清国情,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 ①平反冤假错案 ②政治体制改革: 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基层民主选举:地位;干部任职;两部法;农村村民自治核心内容;意义 ③法制建设 颁布 1982 年宪法 相继出台《选举法》等 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1999.3 ) 《行政复议法》(1999.4) 依法治国 定义: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进行管理 本质:祟尚宪法和法律权威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 西方两党制、多党制 角色 中共——执政党 各民主党派——参政党 执政党 在野党(不确定) 政党关系 中共领导、各民主党派接受领导,团结合作 相互竞争 相互攻击 目的: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依法治国:运用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行为 以德治国:使人民自觉遵守法律制度 联系:相互结合 (二)祖国统一 1.“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 2.“一国两制”的内涵 3.“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港澳回归 4.意义: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借鉴 5.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台湾问题由来:内战;美国 (2)解决台湾问题的条件和意义 条件:有利:两岸关系缓和,经济合作交流 “一国两制”的提出 改革开放,综合实力增强 不利:“台独”;外国反华势力 意义:加快现代化 (3)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 ①《告台湾同胞书》(1979 年元旦) ②民间交流增强(20C80S 以来) ③九二共识(1992) ④江泽民八项主张(1995 年) ⑤《反分裂国家法》(2005) 6.我国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之比较 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前者是少数民族同胞当家做主 后者是港澳台同胞当家做主 前者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 后者有利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三)新中国外交 1.建国初期 (1)国际环境:两大阵营对抗,美国敌视中国 (2)外交方针:独立自主和平 (3)建国初外交三大政策:“另起”“打扫”“一边倒” (4)成果:同 17 国建交 (5)外交特点:最基本特点;立足点;转变;重要基石 2.50 年代中国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 年底 (2)内容:5 点 (3)实践:日内瓦会议(1954);万隆会议(1955) (4)特点:包容性、开放性 (5)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70 年代中国外交 (1)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第 26 届联大(1971) (2)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正式建交(1979) (3)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 (4)与中国建交热潮:(70S) 4.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1978-今) (1)外交政策调整原因:国际形势新变化 现代化建设需要 (2)原则: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 (3)表现: ①巩固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②在多边经济领域成就显著:正式加入 WTO (2001) ③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 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 推动签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2) 5.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 (4)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5)积极开展“反恐”外交,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6.建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外交特点 (1)20 世纪 50 年代向苏联“一边倒” (2)20 世纪 60 年代“两只拳头出击” (3)20 世纪 70 年代“一条线,一大片” (4)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无敌国外交” 主观题: 1. 法律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透过法律制度可以发现过去时代的特征,从而解读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政 治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法律文献 内容摘要 体现的基本原则 历史地位 《十二铜表法》 债务人不偿债务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 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则债权不得以押至家中拘留 维护奴隶主利益私有 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是罗马的基本法 1689 年英国《权 利法案》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 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征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 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 议会主权和王权受到 限制 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 美国 1787 年宪 法 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总统和议员由人 民选举产生…… 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 原则和民主原则 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 成文宪法(或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 美国确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 民有请愿、诉讼、选举和被选举权利” 主权在民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1954 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 民民主专政国家 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 原则 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专题七 古代中国的经济(附参考答案) (一)课标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二)复习建议: (1)注意探究规律,探究影响。 (2)注意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3)注意政、史、地知识的整合。 (4)注意与当代中国农业经济相联系。 二、主干知识讲解: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农业起源 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农具进步 (1)耕作工具 (2)特点: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灌溉工具 3.水利设施逐渐完善 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自耕农经济形成 (1)千耦其耘特点: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 2)个体农耕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特点:“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自给自足、分散 作用:封建社会早期,对社会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到明清时期,消极作用为主。 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 规模小、分散、条件简陋、封建剥削沉重、社会动荡 评价: 积极:农民生活比较稳定,生产积极性较高 消极: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 近代后,它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5.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以铁犁牛耕为主,实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4)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占主导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5)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井田制:商周(实质:贵族私有制) (2)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战国 ①形式:君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 ②问题:土地兼并严重 ③解决措施:均田、限田 ④发展:宋代;明清 2.土地经营方式的演变 (1)自耕农形式 (2)租佃形式 ①含义: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 ②历程: 战国:开始产生 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较普遍 宋代: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明清:租佃制普及全国 ③影响: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发展 (三)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1.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特点: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 2.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原因:自然灾害、政治动乱、剥削和强制命令 (2)表现: 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 第二次高潮:唐安史之乱 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 (3)意义:促进南方经济发展,使经济重心转移,促进南北文化融合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①中原人口南迁 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③南方蕴涵着巨大潜力 (2)过程: ①初步开发:孙吴、东晋和南朝 ②加速开发:中唐以后 ③南移完成:两宋之际 (3)影响: ①文化重心的南移 ②区域经济发展多样性日益突出 (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金属冶炼业 (1)青铜冶炼 (2)钢铁冶炼 (3)冶炼燃料 2.纺织业 (1)丝织业(2)棉纺织业 3.陶瓷业 4.手工业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 (2)发展演变 ①家庭手工业: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 ②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不计成本,不入市场。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 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③私营手工业:明代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关系。 5.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历史悠久;多种经营形态并存; 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 长期领先;生产布局随经济重心转移而变化。 (五)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1.商业的发展 (1)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2)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3)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4)隋唐:大都会出现;海上、陆路丝绸之路繁荣 (5)宋元: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纸币流通更广泛。 (6)明清:商业的发展出现许多新特点 2.城市的繁荣 (1)周秦至唐 ①城市特点: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②城市格局: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2)宋朝 ①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②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不同类型的城市 ①汉唐,丝绸之路沿线兴起繁盛城镇。 ②唐宋,海上“陶瓷之路”沿线城市兴盛。 ③明清,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中小工商业市镇。 3.“重农抑商” 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的发展。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发展演变:战国(出现) → 汉朝 → 中唐 → 明清 实质:维护封建生产关系。 影响: 积极:初期,有利于农业发展和经济恢复;有利于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地位。 消极:后期,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成长;使中国落后。 4.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历史作用 (1)主要特点: ①起源早 ②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③地位相对较低 ④作用大 ⑤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2)历史作用: ①促进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形成和封建统治加强 ②有利于封建政权巩固和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③对封建制度瓦解起关键作用 (六)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1.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 (1)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玉米、番薯;广泛植棉 (2)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3)商业:商品流通;白银;商业资本;工商业市镇 (4)国力强盛: ①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②国内生产总值 ③大城市数量多 ④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 ⑤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地区之一 2.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叶以后) (1)特征:雇佣劳动、商品生产、工场手工业 (2)概况: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存在 (3)阻滞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障碍 根因:腐朽的封建制度。 阻碍新经济因素成长具体表现: ①国家政策 ②国内市场狭小 ③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 海禁政策:(明清王朝) 含义: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原因: ①防范西方殖民入侵和反清斗争 ②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③根因:自然经济封闭性 影响: ①妨碍了海外市场拓展 ②沉重打击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 ③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④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5)资本主义萌芽与传统手工业劳动方式比较 项目 资本主义萌芽 传统官办手工工场 民间小手工作坊 生产目 的 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 润进行的商 品生产 只供官府和贵族消费 自给自足 生产组 织 集中分工协作、社会 化程度和劳动 效率极 高 分工细致、规模大、生产不计 成本、效率低下 规模小,生产能力低下 劳动关 系 自由雇佣关系 隶属关系 (6)中西资本主义萌芽差异: ①从出现的原因看 经济基础:中国自然经济根深蒂固;西方封建关系相对松散。 上层建筑:中国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西方推行重商主义,走向世界。 ②从具体表现看 中国只是出现在江南地区的个别生产部门;西方在 16 世纪有了长足发展。 ③从影响看 中国没有促成社会转型;西方由封建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3.近代前夜的危机 成因: 清朝:封建专制制度衰落 西方: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转变 表现: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大体定局。 (七)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 1.政策的因素 2.科技的推动 3.人民群众辛勤劳动 (八)各经济部门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地位: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手工业与商业始终是农业的补充 关系:相互促进 三、网络结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的变化 材料二:(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 ——《永禁机匠叫歇碑》 材料三: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 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 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2)材料三中的“时势”是指什么?“安于现状”和“人为地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怎样的经济政 策? (3)依据上述材料,指出经济发展对中西方关系的影响。 答: (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国力强盛;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的萌芽。 (2)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 (3)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开辟市场,建立殖民地,中国经济发展迟滞,日益落后,成为西方列强侵 略的目标。 专题三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附参考答案) 一、 专题综述 (一)课标要求: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 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 1787 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 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 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 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二)四点复习建议: 1.抓住四条主线(英美法德),清晰一个认识,关注三大趋势; 2.识记重要法律文献内容,理解重要政治术语内涵; 3.政史结合,总结历史发展规律; 4.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注重联系比较。 二、主干知识讲解 (一) 重要概念解析: 1.代议制 (又称议会制 最早产生于英国) (1)含义: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 (2)特点:间接民主 (3)资产阶级代议制 本质: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共性:①议会核心 ②三权分立、权力制衡 ③政党政治 影响:缓和矛盾,促进发展;顺应潮流,文明进步; 政治框架,影响世界 局限性:①立法权被削弱 ②政党政治 ③资产阶级民主 2.君主立宪制 (1)含义:在宪政体制下由一个世袭的或选出的君主作为国家元首的政体。 (2)类型:二元制、议会制 二元制:君主和议会分掌政权。 (德、日) 议会制: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君主无实权。 (英、荷兰、比利时) 3. 责任内阁制 (1)含义:内阁向议会负责的制度。 (2)产生程序 (3)特点:内阁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如通过不信任案,内阁下台,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首相和内阁成员必须从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中选出。 (4)与议会的关系:议会产生内阁,内阁对议会负责。 4.共和制 (1)含义: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政体形式。 (2)类型: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 议会制:政府对议会负责,总统没有实权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总统制:政府不对议会负责,总统有实权 (美国) 5.邦联制和联邦制: (1)邦联制:松散的国家联合。 (2)联邦制:由若干成员单位组成的统一国家,重大权力属联邦中央政府。 二)英国的政治制度 1.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演变过程、特点和作用 (1) 背景: 历史:《大宪章》、议会传统 经济:资本主义兴起、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壮大 思想:启蒙思想家贡献 矛盾: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统治矛盾; 资产阶级革命 (2)演变过程: 确立:《权利法案》 1689 年 发展:责任内阁制 完善:议会改革 (3)特点 ①核心:责任内阁制; ②内阁对议会负责; ③首相和议会的权力; ④基础:代议制民主。 (4)作用:促进发展,影响世界 2.君主立宪制与两党制、议会制、责任制内阁制关系 都是英国政治制度重要组成;核心是君主立宪制 3.英国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 ①连续性 ②渐进性 ③创新性 4.英国内阁与中国明朝内阁的区别 (1)本质不同:性质。 英:属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中: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表现 (2)英:民主选举产生 中:是皇帝专制独裁的产物 (3)英:促进现代化 中:成为社会发展障碍 (三)美国的政治制度 1.美国 1787 年宪法制定的背景、主要原则、内容及评价 (1)背景: 必要性:中央政府软弱,严重阻碍美国发展 可能性:启蒙思想家华盛顿、麦迪逊 英国提供借鉴 (2)主要原则和内容: ①联邦制原则 ②分权制衡原则 ③民主原则 (3)评价:(1787 年宪法) 积极: ①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②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起示范作用 ③防止专制独裁 ④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 (地方与中央兼顾,统一了中央政权) ⑤带来美国长期稳定 局限性: ①允许奴隶制度存在 (1865 年宪法修正案奴隶制去除) ②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 (在印第安人和黑人问题上没有解决,妇女权低下,选举权被剥夺) ③没有规定公民的各项基本民主权利 2. 美国联邦制政府的构成 (1)立法权属于国会(2)行政权归于总统 (3)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4)权力制约、平衡 3. 美国联邦制的形成与巩固 (1)形成:1787 年宪法 (2)巩固:宪法第 13 条、14 条修正案 (1861~1865 内战,南北战争结束后通过宪法第 13 条、14 条修正案废除奴隶制) 4.美国两党制的形成、特点、本质、作用及局限性 形成:1828 年民主党、1854 年共和党 特点:①与总统制相结合②组织松散 本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作用:积极:①互相监督,限制滥用权力。②有利于满足民众某些需求。 ③有利于巩固资产阶级统治。④保障社会政治稳定性。 局限:贪污贿赂及金钱政治 5.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项 目 美国总统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总统 国王 产生方式 选民选举 世袭 任期 任期制 终身制 实有权力 有实权 无实权 政府行政首脑 总统 首相 内阁产生方式 总统任命 议会产生 内阁特点 总统不对议会负责 总统受到议会制约 首相和内阁对议会负责 由内阁协调首相和议会关系 (四)法国的政治制度 1.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背景、原因、进程及政体变 化情况 背景: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思想:启蒙思想家努力 影响:美国独立战争 矛盾:资本主义与封建专制;大革命 原因: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人民革命 共和派力量壮大 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民主政治建设加快 法国共和政体确立进程: (议会制共和国) ①1789 年 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发表; ②1791 年 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 ③1792 年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④1804 年 法兰西第一帝国诞生; ⑤1848 年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 ⑥1852 年-1870 年 法兰西第二帝国; ⑦1870 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⑧1875 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 为总统制共和国,共和政体最终 建立。 政体变化: 法兰西王国(1843 年-1792.8;君主制-君主立宪制)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9-1804 年) 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 年-1815 年) 波旁王朝复辟(1815 年-1830 年) 七月王朝(1830 年-1848 年)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 年-1852 年) 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 年-1870 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 年-1940 年)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主要内容及作用 (1)主要内容: ①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 ②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法国总统对议会负责,美国总统对选民负责) ③议会享有真正的、独立的权力。 (议会和总统权利相等?) (2)作用: ①共和派掌握实权; ②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③历史进步; ④推动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总统制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政体 立法权:众议院——普选 参议院——间接选举 国民议会 行政权:总统—选举产生,国家元首、军队统帅,任命部长 内阁—总统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 向议会负责 (四)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 1. 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确立的背景、标志、内容、特点 和评价 (普鲁士 1864~1870 三次王朝统一战争统一德国) 背景:经济:资本主义发展 影响:法国大革命 矛盾:政局与经济间的矛盾;普鲁士统一 标志: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内容:规定德国为联邦制君主立宪制国家 授予皇帝巨大权力 宰相是内阁首脑 (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宰相和皇帝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 规定了两院制议会 特点:专制主义、军国主义 评价:消极:不完善代议制,阻碍资产阶级民主改革 积极:进步,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对欧、亚一些国家宪法有很大影响。 2.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之比较 项 目 德国君主立宪制 法国共和制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国家元首产生方 式 世袭 议会选举 国家元首的任期 终身制 任期制 国家元首有无实 权 有实权 有实权 政府内阁首脑 首相 总理 政府内阁产生方 式 皇帝任命 议会产生 国家的权力中心 皇帝 议会 议会的权力 行使立法权 虽受总统制约,但享有真正独立权力 行使立法权 权力很小,甚至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法 案 3.英国君主立宪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之比较 项 目 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相同点 君主立宪制 不 同 点 国家 元首 德意志皇帝,由普鲁士国王世袭,拥有广泛的权力 国王,统而不治,国家的象征,无实权 首相 议会 政府 关系 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首相和政府(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 会负责 议会 联邦议会(各邦代表组成)和帝国议会(民选,无实权) 是立法机构 议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是权力的中心 (六)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 区别: 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资产阶级代议制 经济基础 公有制 私有制 行使权力主体 全体人民 资产阶级 原则 民主集中制 分权制衡 性质 社会主义国家 政权组织形式 资本主义国家 政权组织形式 (七)近现代国家政治制度比较一览表 国家 项目 中 国 英 国 美 国 法 国 1875-1940 德 国 1871-1918 日 本 1889-1945 国体 社义 人民民主专政 资义 资义 资义 资义 资义 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 议会制 君主立宪 总统制 共和制 共和制 二元制 君主立宪 二元制 君主立宪 国家结构形式 单一制度 联邦制 联邦制 政府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 分权与 制衡 政党政治 一党执政 多党合作 自由党 保守党 工党等 民主党 共和党 立法机构 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 议会 国会 议会 君主 议会 议会 国家元首 国家主席 世袭君主 总统 总统 世袭君主 世袭君主 政府首脑 国务院总理 首相 总统 总统 君主 宰相 首相 二、 网络结构: 资本主义国家政体: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保留君主,但君主仅为国家象征,统而不治,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为权力 中心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保留君主,君主受宪法限制,但君主拥有立法、行政、司法等广泛权力 议会制民主共和制:废除君主,议会为权力中心,总统为国家象征,总理掌最高行政权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废除君主,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拥有广泛权力,为权力中心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欧美代议制的 确立与发展 英国 背景:1640-1688 资产阶级革命 标志:1689《权利法案》 类型和特点: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是核心 发展与完善:1832 议会改革 政体稳定经济 发展影响世界 美国 背景:1775-1783 独立战争 标志:1787 宪法 类型和特点:联邦制和总统制共和制;制约与平衡 发展与完善:1832 议会改革 发展与完善:宪法修正案;两党制 法国 背景:1789-1794 大革命;第三共和国建立 标志:1875 宪法 类型和特点:议会制共和制;总统对议会负责 发展与完善:宪法修正案 德国 标志:1871《德意志帝国宪法》 类型和特点:联邦制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 (二)主观题 1.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 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材料二:凡在合众国出生或归化合众国并受其管辖者,均为合众国及所居 住之州的公民。任何州不得制定或执行任何剥夺合众国公民特权或豁免权的法律。任何州……均不得剥夺任何人的 生命、自由或财产,亦不得对任何在其管辖下的人,拒绝给予平等的法律保护。 ——《关于黑人公民权利的美国宪法第 14 条修正案》 材料三:第 5 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行使之。 第 12 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国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 15 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 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首相。 第 16 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 17 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第 63 条 帝国的全部军事 力量组成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 请回答: (1)材料一出自什么文献?该文献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宪法修正案》反映的内容。说明了什么? (3) 材料三出自什么文献?该宪法规定的国家政体类型与材料一规定的政体有何区别? 答: (1)《权利法案》。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2) 规定了黑人的公民权,美国公民权利(生命、自由、财产及平等等)不可剥夺。 说明:美国民主 政治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美国联邦宪法的至上性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3) ①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②区别:国王的权力不同,英王“统而不治”,德意志皇帝是实际的国家首脑;德意志内阁对皇帝负责, 英国的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的权力不同,德意志帝国议会权力很小。 专题十八 科技、文化专题(附参考答案) 一、专题综述 (一)课标要求: 1.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2.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3.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4.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了解 19 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欣赏 19 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列举 19 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4)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㈡复习建议: 1.宏观把握 2.纵横联系 二、主干知识 ㈠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⑴成就: ①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 ②天文学成就——天文观测和测量 ③数学成就——算经与圆周率 ④农学成就——古代农书 ⑤医学成就——《黄帝内经》、《本草纲目》 ⑵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 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文明没有中断; 统治阶级重视;农业、手工业长期领先; 人民辛勤劳动和创造 ⑶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内容:应用性强 方法: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 使用: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发展需要 ⑷中国 16-18 世纪没能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 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重农抑商政策、闭关政策 文化专制 2.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 ⑴中国古代文学 ①文学成就——诗歌与小说 诗经:楚辞与汉赋 唐诗、宋词与元曲 明清小说 ②中国古代文学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经济、政治决定文学发展 文学发展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⑵中国古代艺术 ①汉字起源演变和书画发展(汉字、书法、绘画) ②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元杂剧、昆曲、京剧) ⑶分析文化发展繁荣的前提条件 ①社会环境②政治因素③经济因素 ④政策因素⑤交往因素 ⑷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传播方向的转变 东学西渐——西学东渐 ㈡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提出:1956 年,毛泽东 意义:促进文艺繁荣、学术民主、科技兴旺 2.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①科技成就 两弹一星、“东方魔稻” “银河”系列计算机、神舟号飞船 ②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促进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提高 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3.现代中国的教育 扫盲教育: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2001) 义务教育: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2001) 高等教育:少数民族、成人和民办高等教育发展 ㈢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1. 近代世界科学技术 2. ⑴自然科学兴起的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思想解放运动 自然科学研究规律和方法的创立 中国四大发明;希腊自然哲学;新航路开辟 显微镜等的发明 ;欧洲国家推动 ⑵近代世界科学技术成就 天文学——从哥白尼到伽利略 物理学——牛顿的经典力学 生物学——达尔文与进化论 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与蒸汽机 第二次工业革命——爱迪生与电的应用 2.现代世界科学技术 ⑴现代物理学的科学革命 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普朗克与量子理论 ⑵高新科技 ①现代信息技术——电脑与网络 ②生物工程——遗传工程 ③宇航——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 3.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历史条件: 前提 资本 劳动力 技术 市场 第 一 次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 确立 海外贸易、奴隶贸 易和殖民掠夺积累 了大量资本 圈地运动的进一 步推行造成了大 批雇佣劳动力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 了一的生产技术 18 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 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 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 第 二 次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 围内确立 资本积累和对殖民 的肆意掠夺积累了 大量资金 自然科学取得 突破性进展 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 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加大了 对商品的需求 第 三 次 二战后,资本主义推行 福利制度与国家垄断资 本主义,政局稳定 20 世纪初科学理论的 重大突破和一定的物 质、技术基础的形成 二战及战后各国对高科技 迫切的需要 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⑴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特点: 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②机器发明者大多是实践经验丰富的工匠 ③从棉纺织业开始逐渐扩展到交通运输和冶金行业 ④首先发生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美一些国家 影响: 积极:①提高生产力,巩固资义统治基础 ②引起社会结构重大变化 ③开始城市化进程 ④最终确立资产阶级对世界统治 消极:①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 ②亚非拉地区贫困落后加深,东方从属西方 第二次科技革命——电气时代 特点:①以坚实的科学技术为基础 ②在几个先进大国同时起步 ③多数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影响:①极大发展生产力 ②促进垄断组织产生 ③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时代 特点:①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②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③科学技术各领域之间互相渗透。 影响:①推动生产力发展 ②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 ③推动国际经济格局调整 4. 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⑴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杠杆 ⑵提高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力 ⑶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⑷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㈣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诗歌、小说与戏剧 ⑴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与雪莱 ⑵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杰作——《人间喜剧》 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代表作——《母亲》 ⑷现代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 2.艺术的主要成就——美术、音乐与影视 ⑴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①印象派绘画 ②现代派绘画 ⑵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①古典主义音乐②印象派音乐③现代派音乐 ⑶影视芝术的产生与发展—— 电影与电视 专题十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附参考答案) 一、专题综述 (一)课标要求: 1.了解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复习建议: 1.把握主线:以罗斯福新政为中心,掌握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 2. 注意政史结合 二、主干知识讲解 (一)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1.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 (1)原因: 根因: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 直因:市场虚假繁荣 (2)爆发:1929.10.24 ,美国纽约 (3)表现:银行、企业、生产、失业、生产力 (4)特点: ①影响范围广 ②持续时间长 ③破坏性大 (5)对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 (6)影响: ①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②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③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2.罗斯福新政 (1)背景:①自由放任政策 ②罗斯福任总统 (2)措施:①整顿财政金融 ②调整工业生产 ③调节农业生产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3)评价: 积极:①生产力恢复②遏制法西斯势力③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④对其他国家经济政策产生影响⑤政府大规模 干预经济的时代。 消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实质),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的发生。 (4)成功原因: ①资本主义发展客观要求②美国雄厚经济实力③民主传统④国家干预经济理论 (5)特点: ①新的理论:凯恩斯主义②新的政策:国家干预③深远影响: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新模式 3.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理论依据 (1)背景:经济危机 (2)内容:政府干预经济,成为“看得见的手”。 (3)评价:积极:改变传统经济学观念,推动经济发展。 消极:不能消除经济危机 (4)结果:20C70S 后, 主流地位被取代 (5)自由放任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区别: ①政府责任的区别 ②地位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1)背景:经济危机 (2)方式: 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②制定经济计划③政府政策 (3)特点:不同国家,政府对经济干预重点不同 (4)评价: 积极:一定程度避免私人资本生产盲目性,保证生产社会性。 消极:国有企业普遍经营不善、效益低下 2. 企业经营——“人民资本主义”与“经营者革命” (1)股份制的变化——“人民资本主义” ①背景:生产力发展、企业规模扩大 ②含义:企业普通职工与资本家一样拥有股票,资本家已无法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 ③特点:股票呈现出分散化趋势。 ④评价: 积极: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生产;资本社会化 消极:企业决定权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实质) (2)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变化——“经营者革命” ①原因:企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和生产过程复杂 ②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③影响: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新中间阶层” 3.福利国家的出现 (1)背景:经济危机;生产力提高 (2)含义:保证公民享受高标准社会服务 (3)形成过程:①罗斯福新政②二战后,西欧资义国家普遍实行 (4)资金来源: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 (5)福利种类: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6)特点:公民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保证;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7)实质: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8)评价: 积极:低收入阶层生活得到保障,缓解社会矛盾,扩大社会消费。 消极:使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 降低人们工作积极性。 4.“黄金时代”的出现和结束 (1)出现:20 世纪 50~60 年代 原因: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和改革,第三次科技革命 表现:经济高速增长 (2)结束:1973 原因:经济“滞涨” 调整: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3)凯恩斯主义失去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 5. 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出现的新变化: (1)经济政策——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 (2)所有制——出现“人民资本主义” (3)经营方式——出现“经营者革命” (4)国民收入分配——出现福利国家,建立一系列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5)经济结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6.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 (1)发展历程:经历从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2)变革原因: ①根因:科技革命与生产力发展;②内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③经济危机、战争和抗争;④资产阶级有识之 士的改革精神;⑤时代变化与人们社会生活新要求。 (3)对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变革与资本主义的政治、思想的变革互 为前提。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含义: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进程:产生: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初期 发展:20C30S 初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 迅发:以 20C50S 开始 评价: 积极:更大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一定时期内减轻经济危机,促进生产发展。 消极: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基 本矛盾,并且加剧矛盾,加深停滞趋势。 网络结构: 阅读材料: 材料一:1933 年 6 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根据这个法令建立的国家工业复兴局负责实施 工业复兴计划。右图的蓝鹰被选为该局的象征。凡是同意签署以罗斯福个人名义发出的包括禁止童工、限制最 高工时和最低工资条款协议的雇主,均可获得蓝鹰标志(右图所示),贴在其商店的橱窗里和产品上。一时间, 蓝鹰无处不在,全国都在为蓝鹰而游行,“做守法市民,为国效力,只有到蓝鹰标识的地方购物。”“蓝鹰运动” 在全国展开。 材料二:1977 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 材料三: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 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的信息和《工业复兴法》的内容分析“蓝鹰运动”的目的及其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有化程度高的行业的特点。 (3)据材料一、二的内容,列举“新政”以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新变化”的表现。 答: .(1)目的:推动行业公平竞争法规的制订,保证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影响:加速了社会生产的恢复,开创了国家 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深刻改造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社会影响: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经济安全保障,改善了公众的生活状 况。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意识。 (2)邮政和航空运输属于公用事业,电站和铁路属于基础工业。它们一般具有投资数额大、关系国计民生、见效慢、利润低,私人不 愿投资的特点。 (3)企业的活动受到政府的干预和管制、政府建立国营企业以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政府开始兼任“守夜人”和“二老板”的双重角色。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