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宁夏吴忠市铜峡市高级中学(吴忠中学青铜峡分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宁夏吴忠市铜峡市高级中学(吴忠中学青铜峡分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宁夏吴忠市铜峡市高级中学(吴忠中学青铜峡分校)‎ ‎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25*2=50分)‎ ‎1. 1874—1877年,《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进展的消息,这是中国新闻史上力度最大、时间最长的冤案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该案的平反。这说明 A. 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民众生活 B. 《申报》的主要功能是时政评论 C. 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D. 《申报》促进晚清司法制度改革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进展的相关消息,不能说明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民众生活,故A项错误;“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不属于时政事件,故B项错误;《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说明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司法制度改革,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2. 历史学家黄宗智认为,知道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确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以下是对黄宗智这一观点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 中国经济完全没有发展 B. 这种增长是以传统方式来实现的,实际“劳动生产率”没有增长 C. 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已处于落后地位 D. 中国经济总量增加,“劳动生产率”也在增长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提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然而这确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增长是以传统方式即小农经济来实现的,实际“劳动生产率”没有增长,故B正确;当时中国经济有发展,故A错误;当时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故C错误;当时中国实际“劳动生产率”没有增长,故D错误。‎ ‎3. 下列引文能够反映出井田制实质的是 A. “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 “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答案】B ‎【解析】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其实质是一种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所以B项“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最能反映井田制的实质。‎ ‎4. 从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张謇的企业从1个扩大到2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要行业的资本主义集团。这主要得益于 A. 洋务运动的办厂诱导 B.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C. 列强放松对中国侵略 D. 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答案】D ‎【解析】《马关条约》签订后,为了赔款而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这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重要因素,D正确;A项是19世纪六七十年,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因素,排除;B项和C项都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5. 二战后,说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是 A.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订 C. 世界银行建立 D. 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 ‎【答案】D ‎【解析】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共同构成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使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所以D项正确。ABC只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内容之一,故ABC排除。‎ ‎6.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文中说:“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是人们无法否认和拒绝的现实,总的来说它有利于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仅仅依靠市场无法解决国家间消费和福利不平等加剧的问题。在一国范围内,是靠民主政治和福利国家来平衡和制约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现在还没有—个类似的机制。”这段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 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客观存在 B. 全球经济一体化利与弊并存 C. 强调全球政治合作的必要性 D. 加快推进政治一体化的进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仅仅依靠市场无法解决国家间消费和福利不平等加剧的问题”,在一个国家内靠的是“民主政治和福利国家来平衡和制约市场经济”,但全球范围内解决此类问题还没有类似机制,实际上是在强调全球政治合作的必要性,共同解决问题。所以答案选C。‎ ‎7. 1876年,在美国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上,不可能出现的展品是 A. 西门子发电机 B. 英国的蒸汽机车 C. 卡尔.本茨第一辆汽车 D. 瓦特的联动式蒸汽机 ‎【答案】C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关于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联系所学可知,A项所述是在1866年发明的,B项所述是在1814年发明,D项所述是在1782年发明的,而C项所述发明于1885年,所以在1876年的博览会上不可能出现,答案为C。‎ ‎8.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确立并占据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其标志是 A. 外商洋行的出现 B. 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C. 洋务企业的创办 D. 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之前的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的特点是男耕女织,即耕与织的结合,而战后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商品的大量倾销导致手工棉纺织的衰败,也就是耕与织的分离,这样,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选B。ACD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9.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欧洲向美洲贩运的奴隶数量(单位:百万)‎ A. 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 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 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 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答案】A ‎【解析】由柱状图的数据可知材料代表的是16—18世纪的欧洲向美洲贩运的奴隶数量,由材料信息可知,奴隶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大幅增加,这个时间段主要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材料反映的是黑人奴隶贸易这一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对外殖民的扩张手段,A选项符合题意。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是在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排除。奴隶贸易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说法错误,以偏概全,C选项排除。黑奴贸易的主要意图是满足美洲奴隶主种植园对劳动力的需求,D选项错误。‎ ‎10. 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 A. 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        B. 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 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        D. 使用水排鼓风冶铁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使用水排鼓风冶铁是在汉代,故D符合题意;由图中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尊的图片可知,该时期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故ABC不符合题意。‎ ‎11. 据史料所载,唐代洛阳城的北市仅相当于一坊之地,南市仅相当于二坊之地,与全城一百一十三坊相比,显得非常有限,材料表明唐代 A. 洛阳商品经济不够繁荣 B. 市的范围较小 C.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D. 政治中心东移 ‎【答案】B ‎【解析】唐代洛阳城有一百一十三坊,但北市仅相当于一坊之地,南市仅相当于二坊之地。这表明唐代市的范围较小,体现了抑商政策,故B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洛阳商品经济不够繁荣,故A错误;宋代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限制,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政治中心东移,故D错误。‎ ‎12.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下列图示中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表述正确的是 A. 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 B. 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 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 D. 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答案】C ‎【解析】主要考查对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的理解。A和B不符合人民公社化运动,D只适合土地改革。土改、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有涉及到经营方式的变革,故C项正确。‎ ‎13.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这段话表明斯大林强调在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为了 A. 对抗马歇尔计划 B. 对付资本主义国家包围 C. 打破冷战僵局 D. 按计划调配人力物力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理解。要注意题目限定的条件:“外部环境”。联系当时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二三十年代苏联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必须优先增强国防力量,巩固政权,故选B。A、C、D三项均出现在二战后初期,与题目时间不符。‎ ‎14. 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说:“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如果此说能够成立,美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 大力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 最早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C. 确立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D. 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答案】D ‎【解析】‎ 重商主义是十八世纪在欧洲受欢迎的经济政策。它认为,国家实力取决于所能获得的财富,为获取更多财富,国家应该鼓励出口,同时提高关税,限制进口。重商主义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故A项错误。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完成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进一步要求取消封建桎梏,进行自由贸易。英国最早确立了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故B项错误。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美国确立了对这两个机构的绝对控制权,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它是美国经济实力的反映,不属于对市场经济的创新之处,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进行了深刻改造。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了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故D项正确。‎ ‎15.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涌入世界各地。一位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游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对白银流入并留在中国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①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②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 ‎③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④中国仍是世界市场中心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提到,白银在全世界游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同时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故贸易顺差严重,故②、③都正确;中国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没有积极鼓励对外贸易,故①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沿岸成为新的贸易中心,中国不是世界市场的中心,故④错误。故①②组合错误,故A排除。②③组合正确,故B正确。②④组合错误,故C排除。①④组合错误,故D排除。‎ ‎16. 1990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资产评估中心成立。第二年,国务院颁布了《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提出在发生资产拍卖、转让,企业的兼并、出售、股份经营,中外合资企业或中外合作项目,企业租赁等情形时必须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这表明我国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走向深入发展 C. 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步伐加快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答案】B ‎【解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八十年代,故排除A项;根据“发生资产拍卖、转让,企业的兼并、出售、股份经营,中外合资企业或中外合作项目,企业租赁等情形时必须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说明在企业管理体制方面管理更加严格,走向深入发展,故选B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故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是在90年代末期以后,故排除D项。‎ ‎17. 我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这主要是因为 A. 该地区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 B. 外国列强的侵略使该地区自然经济瓦解较早 C. 清政府扶植沿海企业 D. 该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快 ‎【答案】B ‎【解析】这些地区是较早的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列强侵略较早,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较早,这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提供了市场、劳动力等,故选B;AC不是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萌芽夭折,排除D。‎ ‎18. “蒸汽时代”和“电汽时代”是人类工业文明进程中的里程碑,它们都 A. 引起了交通工具的革新 B. 起始于纺织业 C.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 以电力作为新能源 ‎【答案】A ‎【解析】联系史实可知,B.起始于纺织业,仅符合第一次工业革命;C.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仅符合第一次工业革命;D.以电力作为新能源,仅符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故此题应选A项。‎ ‎19. 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这主要反映出 A. 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 B. 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 C. 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上述领域       D. 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 ‎【答案】B ‎【解析】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这与瓷器和丝绸有关。这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远销西方,故B正确;制瓷不属于家庭手工业,故A错误;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丝织业领域,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是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故D错误。‎ ‎20. 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A. 洋布外观漂亮 B. 洋布广告充斥 C. 洋布引领时尚 D. 洋布价格低廉 ‎【答案】D ‎【解析】注意该题的时间要素。20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都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大规模采用了机器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质优价廉。所以应选D项。‎ ‎21. 1921年,23岁的美国企业家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苏俄,成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的美国人。哈默之所以能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主要得益于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工业化政策 D. 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时间“1921年”,A不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结束,而且实行全面国有化政策; C D不对,工业化政策与计划经济体制是在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上台后逐步形成。D符合题意, 新经济政策允许部分资本企业由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22. 1898年袁世凯进贡一辆奔驰轿车给慈禧太后作寿礼。结果,慈禧发现司机坐在她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顿时气的下车拂袖而去,并至此将此车“打入冷宫”。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A. 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 B. 新型交通工具在中国没有市场 C. 新型交通工具冲击旧的等级伦理制度 D. 中国人的观念落后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慈禧发现司机坐在她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顿时气的下车拂袖而去,并至此将此车‘打入冷宫’”,说明落后的等级尊卑思想与新型交通工具的冲突,因此可以直接选择C项。AB不符合题意;D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 ‎23. 新经济政策期间,苏俄共有租让企业和其他形式的外资企业350多家,吸收资金约l亿金卢布,外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约占1%,同时还签署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的各种援助合同。这些措施 A. 冲击了苏俄的公有制经济 B. 推动了苏俄工业恢复和发展 C.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D. 便利了西方国家的经济渗透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期间,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企业和引进外资以及西方先进技术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推动了苏俄工业恢复和发展,B正确;根据“外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约占1%”可知,“冲击了苏俄的公有制经济”错误,排除A;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标志着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的建立,C错误;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影响是恢复和发展经济,D不是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影响,排除。‎ ‎24. 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 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 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 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 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答案】B ‎【解析】“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从这里可以反映出,这种纪念活动围绕的是期盼或者庆祝农业的丰收,因此它所反映出的应是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故B项正确;材料中迷信活动是围绕农业经济进行,故A项错误;节日习俗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不是反映诗歌发展,故D项错误。‎ ‎25. 1882年商人何昆山在广州开办自来水公司,地方绅士以“有伤风水”为由极力阻挠,何昆山只好做罢,这反映了 A. 开办企业必须符合民间风俗 B. 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还不成熟 C. 洋务企业惧怕民族工业与之争利 D. 封建束缚是民族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地方乡绅”是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材料说明了当时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了封建主义的压迫,故D项正确,A项排除;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就已产生,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阻碍因素,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工业与洋务企业之间的关系,故C项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 材料一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是经过较长时间内由分散和个别的发现、发明和变革开始,逐渐和缓慢地积累形成的。政治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制度的专制统治,而工业革命则彻底改造了英国社会。在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相辅相成下,引发了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使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产生了巨大变革。‎ ‎——据《对工业化的重新认识及其现实意义》 等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 ‎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哪一生产领域?与之相关的发明成就有哪些? ‎ ‎(3)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所造成的变革性影响。‎ ‎【答案】(1)三个因素:市场、资金、劳动力。 ‎ 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 资金: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资金。‎ 劳动力:圈地运动和行会较早瓦解,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2)领域:棉纺织业。发明: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织机、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等。‎ ‎(3)影响。‎ 经济方面: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操作;蒸汽机动力普遍应用于工业领域;工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 ‎ 社会方面: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人运动兴起。‎ 政治方面: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英国代议制进一步发展。‎ 国际地位: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国(或“世界工厂”)。‎ ‎【解析】‎ ‎(1)“三项因素”,根据材料一信息“(英国拥有)很大、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概括得出:市场、资金、劳动力。“如何满足”,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市场因素,英国通过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资金因素,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资金;劳动力因素,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和行会较早瓦解,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 ‎(2)“生产领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棉纺织业。“发明”,依据所学知识从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织机、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等方面回答。 ‎ ‎(3)“变革性影响”,依据材料二信息“在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相辅相成下,引发了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使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产生了巨大变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经济方面,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操作、蒸汽机动力普遍应用于工业领域、工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方面,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人运动兴起;政治方面,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英国代议制进一步发展;国际地位,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国等。‎ ‎2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 材料二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各地城乡。时人指出:“中国丝、茶及其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价格却在下跌。”在某些地区,洋纱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空间。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 ‎——张岂之《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 材料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并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1)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2)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出现了近代商品市场。孕育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走向经济的近代化)。‎ ‎(3)变化:第一次由私有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第二次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或“十四大”召开)。‎ ‎【解析】‎ 第(1)问,考查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的理解。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教用犁耕、垦辟倍多、大旱”和所学史实可以从经济模式、工具技术进步、客观因素影响等方面归纳总结: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第(2)问,考查对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的理解。根据提示: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说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加剧,“又为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有限空间”说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3)问,考查对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及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的理解。第一小问首先根据1952年—1956年的提示指的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其次是1978年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后,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小问原因分别阐述:第一次:结合内因:三大改造的完成;外因: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第二次的原因是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材料二:11—12世纪,除原来罗马帝国时期的老城市外,西欧各地在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是第二类城市的典型,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不同特点。‎ ‎【答案】(1)表现: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出现奢侈消费之风(在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 ‎(2)特点:城市经济功能更加明显;城市外向型发展特征突出;商业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新兴市民阶层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尖锐;城市兴办大学等。‎ ‎【解析】‎ ‎(1)“主要表现”,根据材料一信息“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得出:城市功能多样化;由材料信息“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得出: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由材料信息“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得出:出现奢侈消费之风、在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由材料信息“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得出: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材料信息“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得出: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 ‎(2)“不同特点”,根据材料二信息“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是第二类城市的典型,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得出:城市经济功能更加明显、城市外向型发展特征突出;由材料二信息“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得出:新兴市民阶层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尖锐、商业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由材料信息“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得出:城市兴办大学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