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时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时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作业】

课时规范练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选择题 ‎1.“宰相制度既然仅是皇权为实现自身利益而设置的,那么,它一旦能够找到其他替代制度,且这一制度能够更有效维护皇家利益的话,皇帝就会毫不犹豫地废除宰相制度。”由此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是为了(  )‎ A.加强君主专制 B.提高六部地位 C.限制中书权力 D.给予内阁实权 ‎2.(2020河南顶级名校开学摸底,9)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下令撤销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掌行政、司法、军事权力,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统摄,向中央负责。这反映出明代(  )‎ A.地方权力的扩大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官员能力专业化 ‎3.(2020江西抚州七校联考,2)朱元璋手定三十一项关于地方主官的《到任须知》,耳提面命:“志人未官,不可不知受任应行之事。但肯于间中先知到任须知,明白为官之道,更有何加……若能善读勤观,则永保禄位。”朱元璋手定《到任须知》的主要意图是( )‎ A.推动各级政务有效运转 B.稳定地方管理秩序 C.从严考核地方主官政绩 D.规范官员职权范围 ‎4.(2020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盟联考,5)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载:“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下看过,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材料说明当时(  )‎ A.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日益加深 B.六部官员有时出现空缺的状态 C.内阁在当时已经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D.六部官员亦有注选的职责与权利 ‎5.(2019广东肇庆一模,27)明代内阁大学士把奏折的主要内容和处理意见写在“票拟”上,上呈给皇帝供皇帝参阅,皇帝批阅同意后把“票拟”交给司礼监太监进行“批红”和用印,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这一规定(  )‎ A.弱化了君主权力 B.扩大了内阁决策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使辅政制度完善 ‎6.(2019福建厦门二模,27)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这一变化可以说明当时(  )‎ A.纲常伦理受到严重冲击 B.宗法关系渐趋松弛 C.异姓承继取代嫡子继承 D.社会风俗急剧转变 ‎7.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8.清代军机处有官无吏,因此其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 A.独掌政务决策大权 B.职官简练,事务清闲 C.理政人员素质低下 D.重视保密,较为封闭 ‎9.据载,从1748年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减少了决策失误 C.确保了政治清明 D.削弱了中枢权力 ‎10.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九卿奏报各处田苗,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并说:“九卿奏折,朕已知。尔等票签具奏。”此举(  )‎ A.说明内阁具有决策权 B.说明内阁专职批答奏折 C.反映出相权得到恢复 D.益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11.(2019安徽合肥期末,10)清代雍正帝时期,军机大臣“承旨”时多是以单独朝见皇帝的“独见”方式,而乾隆时期的承旨则由一人“独见”变为数人“同见”的方式,并成为定例。由此推知,乾隆时期(  )‎ A.国家决策注重集思广益 B.军机大臣职权得到扩大 C.皇权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D.中央行政效率大为提高 ‎12.(2019甘肃二模,27)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记载:“明清时期,总共有37.2%的进士来自于其祖上三代的教育背景很低或完全是白丁的家庭,而62.8%的进士则来自于三代以内有科举功名的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这反映了明清时期获得科举功名的人(  )‎ A.社会分布较为广泛 B.都来自于书香门第 C.家庭教育背景较低 D.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二、非选择题 ‎13.(2019江西赣州期中,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承袭的是晚唐五代藩镇—支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藩镇之长官节度使是事实上的高层政区首脑。……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太宗时削去所有藩镇之支郡,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后来,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 ‎——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 材料二 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这种做法的缺陷在于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 ‎——摘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明改变前朝地方制度的相同原因。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效果如何?‎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同原因,并说明宋、明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公文文种演变概况表 时期 文书概况 西周 周王通过诰、誓、命、训等文书来管理国家,这一时期文种简单,划分粗略 秦汉 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有两类,一类是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一类是臣对君的专用文种。从下行文种来看,秦代的诏敕文书主要有“制”和“诏”,据《史记》解释:“命为制,令为诏。”“制”和“诏”分别是皇帝颁布重大命令和一般命令时使用的文种。到了汉代,诏敕文书的文种有所增加,蔡邕《独断》卷上记载:“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 唐朝 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主要的变化在君臣专用文种。其中皇帝专用的文种除原有的制、诏、令、册外,新增和变动的主要有批答和敕,需要指出的是,在“王言之制”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堂贴”,是开元后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独立指挥百司的公文文种,“堂贴”不必奏请皇帝批准,由三省宰相直接裁决,集体签署,其公文效力相当于国家最高政令 明清 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有十种,新增了谕旨,又称圣谕(上谕),有宣谕、口谕、手谕,其中手谕如需保密,可以不抄发,而到了清代,这种保密谕旨逐渐制度化。而在臣子上奏的文种中,有一特殊的公文“密疏”,是可直达御前的 ‎——整理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等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课时规范练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A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根本意图就是强化皇权,故A项正确;废除宰相制度,客观上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但提升六部地位并不是明太祖的目的,故B项错误;明朝的宰相就是中书省的最高级长官,明太祖废除了中书省,故C项错误;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在明太祖时期内阁尚未形成,故D项错误。‎ ‎2.C 题干仅是述及朱元璋将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没有涉及地方权力的扩大或缩小,故A项错误;题干述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没有涉及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故B项错误;行中书省是地方行政单位,通过题干可知,朱元璋将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并且“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统摄,向中央负责”,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统治的加强,故C项正确;题干仅是述及朱元璋将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没有涉及官员的执政能力问题,故D项错误。‎ ‎3.B 材料体现不了“各级政务”,故A项错误;“知受任应行之事”体现了明确地方官该做的工作,目的是加强地方管理的规范性,稳定地方管理秩序,故B项正确;明确职权并没有强调“从严考核”,故C项错误;规范官员职权范围是《到任须知》的内容并非意图,故D项错误。‎ ‎4.A 材料“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说明内阁权势加大带来祸患增加,故A项正确;材料“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下看过,然后注选”反映了内阁权势加大影响六部官员人选,而非强调六部官员出现空缺,故B项错误;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故C项错误;材料“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下看过,然后注选”是指内阁有这种权利,故D项错误。‎ ‎5.D 从材料“皇帝批阅同意后把‘票拟’交给司礼监太监进行‘批红’和用印,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可知该规定加强了皇权,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可知内阁大臣只有票拟权,没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这一规定实行前后行政效率的对比,不能反映出这一规定提高了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大臣把奏折的主要内容和处理意见写在“票拟”上,皇帝批阅同意后批红,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使辅政制度完善,故D项正确。‎ ‎6.B 既然“义男”可以“照例同子孙论”,说明“义男”没有冲击到纲常伦理,故A项错误;由明初《大明令》规定“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到了明朝后期,“义男”可以“照例同子孙论”,可知其地位有所提高,这说明在明朝后期,宗法关系有所松弛,故B项正确;“义男”继承权是对“嫡子”继承权的一种补充,不会取代嫡子继承,故C项错误;“义男”的地位由不被国家承认到“照例同子孙论”,是顺应了社会的需要,并不会导致社会风俗的急剧转变,故D项错误。‎ ‎7.B 根据材料可知,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它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正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没有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它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而不是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D项错误。‎ ‎8.D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军机处无决策权,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中“事务清闲”不符合史实,故错误;理政人员素质低下属于主观臆测,故C项错误;由材料“有官无吏”“其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可知,军机处保密性强,故D项正确。‎ ‎9.A 根据材料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得出奏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决策失误的减少体现在多人参与,与“奏折”制度的创立无关,故B项错误;政治清明体现在多人参与决策,题目中并未牵涉,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不相符,故错误。‎ ‎10.D 清朝内阁没有决策权,决策权掌握在皇帝一个人手中,故A项错误;“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说明内阁不是专职批答奏折,故B项错误;清朝没有恢复相权,故C项错误;“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故D项正确。‎ ‎11.C “承旨”是要替皇帝撰写圣旨或承办事务,而不是议政,不会起集思广益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变化不能反映出军机大臣职权的变化,也就不能反映职权的扩大,故B项错误;“独见”承旨容易出现军机大臣专权改变旨意,而数人“同见”实际上起到了对旨意如实落实的监督作用,反映出了乾隆时期皇权专制的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行政效率的提高,故D项错误。‎ ‎12.A 题干中进士的祖上既有教育水平低的家庭也有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故A项正确;由题干中“明清时期,总共有37.2%的进士来自于其祖上三代的教育背景很低或完全是白丁的家庭”,可知有一部分进士来自于教育水平低的家庭,故B项错误;由题干中“62.8%的进士则来自于三代以内有科举功名的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可知绝大部分进士祖上教育水平较高,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明清时期的进士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故D项错误。‎ ‎13.参考答案:(1)原因:前朝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对策:宋朝削夺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做知州;通判监督知州;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编选禁军。明朝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实行督抚制度。‎ 效果:宋朝防止了藩镇割据局面重演,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带来了“积贫积弱”的弊病。明朝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2)原因:提高行政效率。特点: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与提高行政效率之间寻求平衡点;总的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14.参考答案:示例 论题:古代公文的演变适应了古代君主专制加强的趋势。‎ 阐述: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中国的君臣、中央与地方的概念逐渐强化,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公文才开始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出现了君臣专用文种;唐代“堂贴”的出现,表明三省六部制下宰相协助天子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明清时期,皇帝的谕旨和大臣上疏的保密化,则体现了明清君主专制继续强化的事实。‎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从材料“这一时期文种简单,划分粗略”“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有两类,一类是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一类是臣对君的专用文种”“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主要的变化在君臣专用文种”“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有十种,新增了谕旨”中分析归纳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具体分析观点即可。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