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热点链接(课件)(41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热点链接(课件)(41张)

热点链接 热点 1 逆全球化下的世界市场 热点扫描 两极格局解体后 , 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 ,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 中国、印度、南非、印尼等新兴经济体发展迅速 , 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 引发了发达国家的担忧 , 贸易保护主义在发达国家抬头 , 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等都是这股逆全球化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其本质是发达国家国际竞争力的相对衰落。 知识链接 1. 新航路的开辟和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 2. 两次工业革命和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3.1929 ~ 1933 年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市场的冲击。 4. 二战后 , 经济全球化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5. 从欧共体到欧盟。 6. 两极格局瓦解后 , 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和反全球化浪潮的出现。 考向示例 ( 2014 · 全国 Ⅱ 卷 ,35 ) 下图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 , 它反映的是 (    ) A. 冷战结束 B. 华约解体 C. 北约东扩 D. 欧盟扩大 解析 :D  本题考查学生对欧盟旗帜的再认再现能力。据图片信息象征着团结、统一、和谐的12颗五星构成的圆环应是欧盟旗帜,结合题干文字 “ 波兰开放边境线 ” 这一信息,可知图片反映的史实应是波兰加入欧盟,是欧盟扩大的体现,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即学即练 ( 2017 · 山东临沂一模 )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1930 年 5 月 , 美国国会通过对 890 种商品提高征税的法案。由美国挑起的关税战 , 激起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惧和愤慨 , 有 33 个国家提出了抗议。到 1931 年底 , 有 25 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 , 到 1932 年 4 月更增加到 76 国以上。这就形成了激烈的关税战、市场战、货币战。二战结束后 , 关贸总协定应运而生。 ——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 《 世界史 · 现代史编 》 上卷 材料二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 , 国际贸易发生重大变化。 1992 年 , 银行、通信和娱乐等服务业贸易大约占到世界贸易总额的 30% 。 1986 年到 1990 年的四年期间 , 世界直接投资额的增长速度是世界生产总值增长的三倍。跨国公司的跨国界的经济活动 , 各国政府和地区经济组织的宏观调整活动 , 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形成。与此同时 , 各国在新兴贸易领域的纠纷日渐增多。 1994 年 4 月 15 日 , 关贸总协定 117 个成员正式签署了乌拉圭回合协议 , 决定成立新的国际贸易组织。 —— 刘祚昌等著 《 世界通史 》 解析 : 本题考查世界市场面临的冲击和二战后协调机制的建立。第(1)问,注意设问的限制条件 —— 世界经济。答案既要涉及世界经济的整体现象,也要涉及具体国家的个别现象。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 , 概括 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经济出现的现象。 答案 : (1) 现象 : 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 世界贸易萎缩 ; 世界经济严重破坏 ; 自由贸易政策失灵 ; 各国进行货币战、贸易战、关税战 ; 美国等国实行国家干预 , 如罗斯福新政 ; 德国、日本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解析 : 第(2)问, “ 变化 ”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签署了关贸总协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国也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由 “ 1994年4月15日,关贸总协定117个成员正式签署了乌拉圭回合协议,决定成立新的国际贸易组织 ” 得出:1995年,成立世界贸易组织。 “ 原因 ” ,一方面是二战后出现新的经济体系的原因,另一方面是20世纪90年代发生变化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 指出二战后国际经济协调机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 : (2) 变化 : 二战后 , 成立了联合国 ; 签署了关贸总协定 ; 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1995 年 , 成立世界贸易组织。 原因 : 世界贸易缺乏协调合作的教训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 提供了加强国际合作的环境 ; 世界各国的共识。 贸易额大幅度提升 , 新贸易领域不断扩展 ; 贸易纠纷日渐增多 ; 两极格局瓦解和两大市场融合 ;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接受 ;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 热点 2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 创新 热点扫描 中共十八大以来 , 逐渐形成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 , 其中 , 将创新放在了首位 , 创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 , 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 , 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 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同时 , 创新发展居于首要位置 , 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知识链接 1. 中国科技创新成就 (1)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构成了中国传统科技的主体 , 数学、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科技成就非凡 ; 中国古代科技以实用性科技为主 , 长期领先世界 , 影响深远。 (2) 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在困难的条件下艰难起步 , 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高产杂交水稻等一批标志性成果。 2. 世界科技创新成就 (1) 工业革命前的世界科技成就 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 牛顿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 (2)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科技成就 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的各类电器分别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 达尔文的进化论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 现代的世界科技成就 20 世纪以来 , 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掀起了物理学的革命 ; 二战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发展、互联网的应用等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考向示例 ( 2015 · 全国 Ⅰ 卷 ,41 ) 阅读材料 , 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 引用了如下公式 : 生产力 = 科学技术 ×( 劳动力 + 劳动工具 + 劳动对象 + 生产管理 ) 这一公式表明 , 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 , 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 齐世荣总主编 《 世界史 》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 , 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12 分 ) ( 说明 : 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 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 , 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解析 : 此题属于开放型试题。注意准确提取材料信息,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说明。注意要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 : 评分说明 : 论证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 一等 (12 ~ 9 分 ) ①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阐述明确 , 逻辑严密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 , 逻辑严密 二等 (8 ~ 5 分 ) ①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 , 逻辑关系较清楚 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②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 , 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4 ~ 0 分 ) ①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 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 , 逻辑关系不清 ①有观点 ,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 , 逻辑关系不清 ②观点不明确 , 缺少论证 即学即练 1.( 2017 · 湖南怀化一模 ) 杰里 · 本特利在 《 新全球史 》 中赞扬一位科学家将地球、天体联系在一起 , 将其放在宇宙中进行研究。他指的是 (    ) A. 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B.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C. 牛顿出版 《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D. 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 解析 :C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研究的是地球上物体运动的规律,不包括天体运动,A项错误;哥白尼的 “ 日心说 ” 研究的是天体运动的规律,不包括地球上的物体运动,B项错误;牛顿的力学体系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适用于一切天体运动和宇宙中的所有物体,与材料 “ 将地球、天体联系在一起,将其放在宇宙中进行研究 ” 相符,C项正确;普朗克的量子假说是关于微观物体的运动规律,D项错误。 2.( 2017 · 河北邯郸三模 )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牛顿 (1643 — 1727) 自幼喜欢钻研科学。 1687 年 , 他的 《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出版 , 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 , 很快销售一空。同年 , 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 , 后被封为爵士 , 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 , 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 “ 奉为他们的首领 , 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 ” 。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 , 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 18 世纪中期 , 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 , 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詹姆斯 · 格雷克 《 牛顿传 》 材料二   爱因斯坦在纪念牛顿诞生 300 周年时说 : 因为像他这样一个人 , 只有把他的一生看作是为寻求永恒真理而斗争的舞台上的一幕 , 才能理解他。 —— 商务印书馆版的 《 爱因斯坦文集 》 第一卷 解析 : 本题考查学生对近现代物理成就的评价分析能力。第(1)问, “ 特点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科学研究方法是以实验为手段,以数学为表达形式,即重视实验理性分析,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了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 背景 ” ,结合牛顿所处的时代回答即可。第(2)问, “ 关系 ” ,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相对论和牛顿经典力学是批判继承关系。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牛顿的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出现的背景。 (2)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牛顿力学的关系。 答案 : (1)特点:重视实验理性分析;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关系: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它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 高度。 热点 3 调整人口政策 , 延续人口红利 热点扫描 人口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 但是 , 人口增长过快也会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中国在实施了 30 多年的一孩政策后 , 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显现 ,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 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016 年 , 中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 中国的人口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知识链接 1. 中国古代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 2. 中国北方人口的南迁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3. 明清时期 , 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税收政策的改变。 4. 新航路开辟后 , 欧洲国家的殖民政策和英语成为国际语言。 5. 中国近代人口迁徙和中国劳工的流向。 6. 改革开放后 , 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和海外移民。 考向示例 ( 2016 · 全国 Ⅰ 卷 ,40 )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 , 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 , 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 , 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 , 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 1.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 4 亿之众 , 引起了一系列变化 : 一些地区 “ 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 ”“ 田地贵少 , 寸土为金 ” ; 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 ; 农业人均收益递减 , 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 李龙潜 《 明清经济史 》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 , 康有为认为 , “ 西北诸省土旷人稀 , 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 , 人迹既少 …… 早谋移徙 ”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 , 有人认为 , “ 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 , 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 , 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 ” ; 至于工业化一途 , 因需要大量投资 , 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 , 解决人口问题的 “ 治本方法 ” 是 “ 迟婚与节育 ” 。 —— 据 《 康有为全集 》 等 解析 : 第(1)问, “ 人口膨胀的原因 ” 根据材料一前半部分,按照句号,每句归纳一个原因即可,注意将材料语言转换成教材语言,比如将 “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 概括成 “ 精耕细作 ” 。 “ 人口膨胀的影响 ” 结合材料从人地矛盾、环境恶化、社会矛盾等角度归纳即可。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 : (1) 原因 : 统一与稳定 ; 耕地面积增加 ; 精耕细作 ; 高产作物的推广 ; 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 : 人地关系紧张 ; 土地过度开发 , 环境破坏 ; 贫困化 , 社会矛盾加剧。 解析 : 第(2)问, “ 主张 ” 概括材料二即可, “ 评价 ” 是难点,需要进行辩证地分析。既要对近代学者的主张进行整体评价,也要对每一位学者分别进行评价。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 , 并加以简要评价。 答案 :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即学即练 1.( 2017 · 河南八市联考 ) 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 《 本草纲目 》, 其中有“玉蜀黍 ( 玉米 ) 种出西土 , 种者亦罕” ; 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 , 俗名玉米 …… 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南北方气候差异 B. 人口增长的需求 C. 殖民活动的推动 D. 经济结构的变动 解析 :B  玉米源于西土,在明代种植面积小,清代普遍种植,清代乾隆年间人口急剧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加,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南北方气候的差异对玉米种植的影响,A项错误;西方对中国的大规模殖民侵略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C项错误;古代中国始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D项错误。 2.( 2017 · 湖北宜昌一模 )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 到达西印度的所谓基督徒们 , 一般用两种主要手段摧残西印度各国百姓 , 一是通过非正义的、残暴、血腥的战争 ; 一是通过残酷的剥削压榨。 ” “ 在过去的四十年时间里 , 由于西班牙人极其残酷的血腥统治 , 有 1 200 万无辜的印第安人惨遭杀害 , 实际上 , 我个人认为足有 1 500 万人丧生。 ” —— 拉斯 · 卡萨斯 《 西印度毁灭述略 》 材料二 解析 : 本题考查中国清初和美洲人口的变化及其原因。第(1)问,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屠杀和经济压榨方面的原因,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疾病传播的原因。第(2)问,结合材料二的图表不难得出趋势。 “ 原因 ” 可以从农作物、政局、税收政策等因素归纳。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土著人口急剧减少的原因。 (2) 依据材料二 , 概括康熙到乾隆年间人口发展的趋势 ,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人口变化的原因。 答案 : (1) 欧洲殖民者的屠杀政策 ; 残酷的剥削压榨 ; 伴随欧洲人到来的疾病传播。 (2) 趋势 : 清初统计人口急剧增长。 原因 : 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 清初政局稳定 ; 清初统治者政策 ( 滋生人丁 , 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政策 ) 的转变 , 一方面使得隐匿人口现象减少 , 统计人口增加 ; 另外也使得人口出生率的增长。 热点 4 弘扬传统文化 , 增强民族自信 热点扫描 儒家思想是我国的传统思想 , 儒家思想不仅对我国历史影响深远 , 甚至对东亚各国历史都有深刻的影响。近代以来 , 一直到今天 , 关于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思想 , 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同时 , 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 如何利用历史上的优秀文明成果 , 增强人们对优秀文化遗产的认同 , 一直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知识链接 1.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2. 近代中国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3. 近代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 4. 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 考向示例 ( 2014 · 全国 Ⅰ 卷 ,25 )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 , 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 , 佛教位居第三 ; 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 ; 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 A.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 :C  唐高祖时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佛教位居道教之上,唐武宗 “ 灭佛 ” ,这一变化充分体现了道教、佛教的社会基础和影响都不大,所以排除B、D。宗教的兴亡决定于皇帝的好恶的说法不正确,排除A;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唐朝虽然尊道、礼佛,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但是儒学文化主流思想在民间的地位和影响是很大的,C项正确。 即学即练 1.( 2017 · 山西五校联考 ) 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 , 设庠序 ( 学校 ) 以化于邑 , 渐民以仁 , 摩民以谊 , 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 , 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 (    ) A. 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 B. 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 C. 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 D. 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 解析 :D  材料中董仲舒的一系列主张和措施最后达到了移风易俗的目的 , 体现了其教化作用 ,D 项正确。 2.( 2017 · 安徽蚌埠三模 )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 文艺复兴 ” 是欧洲 14 至 16 世纪以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明和人文精神的形式出现的、反封建反神学的一场人文主义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史上 , 曾出现过不同类型的 “ 中国文艺复兴 ” 说 , 其中 , 影响较大的当属梁启超 “ 清代文艺复兴说 ” 和胡适的 “ 五四文艺复兴说 ” 。 20 世纪初 , 梁启超率先拿 “ 以复古为解放 ” 的清代学术比附欧洲的文艺复兴 , 他在 《 清代学术概论 》 一书中指出 : “‘ 清代思潮 ’ 果何物耶 ? 简单言之 : 则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 , 而以 ‘ 复古 ’ 为其职志者也。其动机及其内容 , 皆与欧洲之 ‘ 文艺复兴 ’ 绝相类。 ” 1958 年 , 胡适发表的题为 “ 中国文艺复兴运动 ” 的演讲中 , 这样描述新文化运动 : 北京大学的一般教授们 , 在四十多年前 , 提倡一种所谓中国文艺复兴的运动。那个时候 , 有许多的名辞 , 有人叫做 “ 文学革命 ” , 也叫做 “ 新文化思想运动 ” , 也叫做 “ 新思潮运动 ” 。不过我个人倒希望 …… 叫它作 “ 中国文艺复兴运动 ” 。多年来在国外有人请我讲演 , 提起这个四十年前所发生的运动 , 我总是用 ChineseRenaissance 这个名词。 Renaissance 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再生 , 等于一个人害病死了再重新更生。 —— 董德福 《“ 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考辨 》 等 解析 : 本题在审题时,首先按照题目要求 “ 选择材料中的某一观点 ” ,然后 “ 结合所学知识 ”“ 评析 ” ,在具体组织答案时,要注意评析的一分为二,同时要注意史论结合与表述的准确。如果选择的是梁启超的观点,首先要指出 “ 清代文艺复兴说 ” 的具体内涵,然后评析,第一步看其合理性,可以从动机、内容、条件、目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对比,第二步从本质上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可以从经济、思想、政治等角度)。如果选择的是胡适的观点,第一步就归纳出胡适的观点,胡适认为,中国20世纪初掀起的新文化运动和欧洲的文艺复兴相似。然后进行评析,第一步看其合理性,可以从目的、背景、内容、影响等角度对比分析,第二步局限性可以从背景、内容、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选择材料中的某一观点进行评析。 ( 要求 : 观点明确 , 史论结合 , 史实准确 ) 答案 : 等次 观点 论证 表述 第一等 观点明确 , 能辩证认识问题 史实准确 , 史论结合密切 思路清晰 , 表达确切 第二等 观点基本明确 , 认识不够全面 史实基本准确 , 史论结合不够密切 有基本思路 , 表达不够确切 第三等 观点不明确 , 认识模糊 未能结合史实 , 仅能罗列部分史实 缺乏条理性 , 表达欠通顺 答题示例 : 评析梁启超观点 : 梁启超认为 , 清代思潮和欧洲的文艺复兴是相似的。 合理性 : 二者都以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反对旧思想 ;( 如 : 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以先秦儒学的“民本”“经世致用”“唯物”等思想 , 来反对宋明理学。 ) 二者都对旧制度进行了批判 ; 二者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 在文学和艺术领域都出现了一些具有反封建、强调个人思想解放的作品 ( 如通俗小说、戏曲、绘画等 ) 。 局限性 : 清代的学术思潮和欧洲的文艺复兴有着较大的不同。 ( 可以从背景、内容、思想体系、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 评析胡适观点 : 胡适认为 , 中国 20 世纪初掀起的新文化运动和欧洲的文艺复兴是相似的。 合理性 : 二者都致力于对传统的批判和重建 (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新思想的宣传 ); 都倡导文学革命 ( 新文化运动中的白话文运动和欧洲的方言运动 ); 抨击封建权威思想 ( 对儒家思想和封建神学的批判 ); 倡导人性的解放。 局限性 : 可从背景、内容、结果和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 全面评析可为第一等 , 只单一方面评析可为第二等 , 不做评析为第三等 ) 热点 5 “ 一带一路 ” 热点扫描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 是习近平总书记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 , 先后提出的重大倡议。 2015 年至今 ,“ 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不断提速。“一带一路”的倡议 , 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 , 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 , 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 , 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 , 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 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 , 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 , 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 , 为人类和平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知识链接 1.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2. 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的殖民扩张。 3. 近代前夜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4. 新中国的外交。 5. 新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 考向示例 ( 2016 · 全国 Ⅰ 卷 ,41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 玄奘 (602 ~ 664), 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 , 西行 “ 求法 ” , 历尽艰辛 , 十余年中 , 行程数万里 , 游历百余国。回国后 , 他译出佛经 1 300 多卷 , 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 《 大唐西域记 》 一书 , 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 (688 ~ 763), 深明佛学 ,50 余岁时 , 受日本邀请 , 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 , 历时 12 年 , 经 6 次努力 , 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 , 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 , 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据袁行霈等主编 《 中华文明史 》 等 解读材料 , 提炼出一个观点 , 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 , 加以论述。 ( 要求 : 写出观点 , 观点合理、明确 , 史论结合 ) 解析 : 本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提出观点是解题的关键,在提出观点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该观点是否有较为丰富的所学知识作为论据,这是解答本题的重要技巧,从材料的内容看,主要涉及佛教的传播,由此可以联想到 “ 宗教的传播是推动人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 ” , “ 史实 ” 可以结合佛教传播对中印、中日关系的影响,天主教的传播对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也可以进一步联系到世界市场的形成等。 答案 : 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 , 必须源于材料 ; 论据准确 , 史实引用合理 , 须为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 ; 论证充分 , 逻辑严密 , 表述清楚。 示例 : 观点 : 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 : 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 , 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 ; 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 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 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即学即练 1.( 2017 · 新疆乌鲁木齐二模 ) 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合作构想作为携手发展、合作共赢 , 共同走出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新主张得到了上海合作组织及金砖成员国的积极响应 , 以推动相关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为宗旨的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也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的实质性支持和积极参与。这体现了 (    )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走向没落 B. 世界霸权面临激烈争夺 C.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 D. 经济区域化的加速发展 解析 :C   “ 一带一路 ” 及其相关金融机构都是发展中国家主导的,体现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愿望和活动,C项正确。 2.( 2017 · 湖北重点中学联考 ) 阅读下列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 马歇尔计划 ” 是指二战后 , 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国家给予经济援助和参与重建的计划。美国再动用各种力量 , 确保这些借钱的国家不敢赖账。此计划固然使欧洲、美国得到双赢 , 然而在美国主导下又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 美国成为 “ 马歇尔计划 ” 的最大受益方。 材料二   “ 一带一路 ” 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 , 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 , 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 , 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 , 旨在借用古代 “ 丝绸之路 ” 的历史符号 , 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 , 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 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有人说 ,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 请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理由。 解析 : 本题考查学生对 “ 一带一路 ” 的评价分析能力。对这种说法的判断较为简单,难度在于说明理由。从解答的角度看不同意这种说法说明理由较为简单,首先结合所学列举出马歇尔计划的消极影响,然后说明 “ 一带一路 ” 是如何避免这些消极影响的即可。 答案 : ( 示例 ) 这种说法表面上看有一定道理 , 但实质上很不科学 , 很不严谨。理由如下 : 从形式上看 , 二者确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 比如都是一种资本输出和产能输出计划 ; 都是有步骤分阶段的推进 ; 都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资的重点领域。然而二者在设计构想、根本目的、参与方式及参与国所处地位等方面均有着明显差异。 (1) 设计构想不同。美国提出并实施“马歇尔计划” , 帮助西欧国家恢复衰败的经济 , 并确立自己的全球经济霸主地位。“一带一路”是推动和平发展的大国方略 , 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 , 有助于亚洲及其他地区相关国家通过合作促进共同安全 , 有效管控分歧和争端 , 走上和平发展之路。 (2) 根本目的不同 :“ 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 ;“ 一带一路”倡议是为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经济合作倡议 , 最终目的是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3) 参与方式及参与国所处地位不同。马歇尔计划是以美国为主导的 , 这种援助建立在不对等的关系上 , 附加诸多条件 , 受援国处于被动接受与附属地位 ;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 , 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 谋求互利共赢。 综上所述 , 所谓“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的说法 , 只是一种坊间提法 , 很不科学 , 有违事实 , 而且会对“一带一路”的价值认同及实施效果带来消极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