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讲义-【新教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纲要上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讲义-【新教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纲要上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课 标 解 读 时 空 坐 标 ‎1.了解“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和“七七事变”等史实,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日军的侵华历程。‎ ‎2.结合图片、影像、遗迹等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日军侵华暴行。‎ ‎3.结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知识点一 局部抗战 ‎1.日本局部侵华 ‎(1)背景 ‎①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东方会议,确立了侵略中国的总方针。‎ ‎②现实原因: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严重影响日本。‎ ‎③有利时机:1931年,中国正处于国共内战时期,给日本侵华造成可乘之机。‎ ‎(2)表现 ‎①九一八事变:1931 年9 月18 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借此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②一·二八事变:1932 年1 月28 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 ‎③建伪满洲国:1932年3 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15‎ ‎④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实际上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加紧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 ‎2.国共两党对待日本侵略的政策 ‎(1)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实行不抵抗政策,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 ‎(2)中国共产党: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年底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中国局部抗战及抗日救亡运动 ‎(1)上海抗战:在一·二八事变中,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日军侵略,得到全国民众的积极支援。‎ ‎(2)东北军民的斗争: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三万余人。在共产党员杨靖宇、赵尚志等领导下,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 ‎(3)长城抗战: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4)一二·九运动 ‎①背景:日本侵略者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加紧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总称“华北事变”。‎ ‎②概况: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 ‎③意义: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5)西安事变 背 景 ‎①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1935年底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 过 程 ‎①1936年12月,蒋介石赴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全力“剿共”,二人发动“兵谏”,以武力逼蒋抗日 15‎ ‎②经各方努力,蒋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影 响 ‎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 ‎②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知识点二 全面抗战的开始 ‎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1)概况:1937 年7 月7 日晚,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外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入宛平城搜查被拒后,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 ‎(2)影响: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过程 ‎①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②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听取各方人士对抗日救国的意见。‎ ‎③7月17日,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讲话。‎ ‎④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⑤周恩来向蒋介石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抗日的基本主张,重申共产党的各项保证。‎ ‎⑥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 ‎⑦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2)影响 ‎①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②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5‎ 知识点三 日军的侵华暴行 ‎1.对占领区 ‎(1)南京大屠杀 ‎①背景: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重庆成为战时陪都。‎ ‎②过程:日军在南京烧杀劫掠六周,屠杀30万人以上。‎ ‎(2)政治上:实行“以华制华”方针,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1940 年3 月,在日本扶植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并签订大量卖国协定。‎ ‎(3)经济上:实行“以战养战”,野蛮掠夺资源。‎ ‎①垄断经济:垄断沦陷区工矿、金融、交通业。‎ ‎②粮食统制:将粮食定为军用物资,造成普遍饥馑和死亡。‎ ‎③强征苦力: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 ‎2.对敌后抗日根据地 ‎(1)实施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2)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3.对国统区:1938 年2 月至1943 年8 月,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大轰炸,死者1万人以上。‎ ‎4.践踏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残杀中国军民。九一八事变后组建细菌部队,1938年成为臭名昭著的731细菌部队。‎ ‎5.“慰安妇”制度:在中国强征随军性奴隶,推行“慰安妇”制度。这是日本侵略者违反人道主义、违反国际法则的政府犯罪行为。‎ ‎1.阅读教材P133教材导言和“日本东方会议会场”图: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目的是什么?这次会议的召开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目的:侵占满洲,进而侵占全中国。说明: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批注:                                    ‎ ‎                                   ‎ ‎2.阅读教材P133“日军炮击东北军兵营”‎ 15‎ 图:日军轰炸东北军兵营师出有名吗?当时东北军是如何应对的?结果如何?‎ 提示:日军轰炸东北军兵营师出无名。日本关东军自己炸毁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所为,以此为借口袭击东北军驻地。当时东北军接受南京国民政府“坚决不抵抗”的命令,未做抵抗就将军队撤回关内。结果导致东北三省迅速沦亡。‎ 批注:                                    ‎ ‎3.阅读教材P134“东北人民革命军同日军作战”图:东北人民革命军是自发的抵抗还是政府组织的抵抗?这支部队后来被统一改编为什么部队?东北军民的抗战有什么意义?‎ 提示:当时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人民革命军属于自发的抵抗行为。这支部队后来被统一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军民的抗战,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其他地区的抗日斗争。‎ 批注:                                    ‎ ‎4.阅读教材P134“历史纵横”:结合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谈谈“八一宣言”的发表和瓦窑堡会议召开的意义。‎ 提示:“八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基本形成,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瓦窑堡会议的召开,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统一了党内思想,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 批注:                                    ‎ ‎5.阅读教材P135“思考点”:为什么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 提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多方力量和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①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是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根本因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民心所向和历史大势。②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逼蒋抗日”而不是杀害蒋介石。③中国共产党正确运用了统一战线政策和灵活的策略,努力联合国民政府共同抗日;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的努力。④宋子文、宋美龄等人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起到促进作用。⑤国际上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大国,担心日本强占中国将使自己丧失在中国的有利位置,极力谋求和平解决。‎ 批注:                                    ‎ ‎6.阅读教材P135“日军炮轰宛平城”‎ 15‎ 图:日军炮轰宛平城是一个偶然事件还是日本蓄谋已久的行为?这一事件对抗日战争的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日军轰炸宛平城是日本蓄谋已久的行为。影响: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也由此进入全面抗战阶段。‎ 批注:                                    ‎ ‎7.阅读教材P136“学思之窗”:阅读这段材料,分析中间政派的抗战主张。‎ 提示:①从背景看,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面对民族危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从国家利益出发,热烈拥护国共合作,积极参加抗战。②其具体主张可以分两类,第一条、第二条和第八条,主要表达了用各种手段团结一切力量进行抗日;第七条表达了对于战争期间劳苦民众的关注。这些主张均表现出鲜明的爱国和反帝反封建的立场。③这些主张与张学良、杨虎城的八项抗战主张类似,表现了各党派求同存异、团结抗战的民族凝聚力。‎ 批注:                                    ‎ ‎8.阅读教材P137“问题探究”: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为什么要做出巨大让步? ‎ 提示: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国民党抗日,早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以才做出巨大让步。这些让步说明中国共产党能以中华民族的大局为重,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 批注:                                    ‎ ‎                                   ‎ ‎                                   ‎ ‎9.阅读教材P137“南京街头被日本军队虐杀的中国人”图和“史料阅读”:材料记录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些材料有什么史料价值?‎ 提示:日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这些材料都是重要的第一手材料,对揭露日本侵华暴行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批注:                                    ‎ ‎                                   ‎ ‎                                   ‎ ‎[思维导图]‎ 15‎ ‎ 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史料一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应该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和估计。‎ ‎——引自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史料二 ‎ 史料三 10月初,27师团占领了箬溪一带,检查缴获敌军官兵致其亲友的信件,内容几乎都是有关我军情况以及他们誓死报国的决心,极少掺杂私事。同一时期,第101师团检查反攻我军阵地而战死的敌军官兵遗体,发现死者父母的来信中,也都是鼓励他们为国家、为民族奋勇献身的言辞。‎ ‎——摘编自冈村宁次日记 ‎(1)根据史料一,分析指出中国共产党针对卢沟桥事变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一主张提出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主张:全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原因: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 15‎ 华民族的危机空前加剧。‎ ‎(2)史料二中“兄弟,我们一起去抗日吧!”反映了国共两党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示:变化:国共两党由对抗变为合作。‎ 意义:标志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成为抗战胜利的基石。‎ 原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加紧,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的努力。‎ ‎(3)根据史料三日本侵略者冈村宁次的日记记载中反映出抗日战争的本质特点是什么?‎ 提示: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中国共产党的努力 ‎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头,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发表了一系列的抗战宣言,谴责日本的侵略行径,揭露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全国人民对日作战。 ‎ ‎①“八一宣言”:长征途中,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对民族危机的加深,国内外形势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动做出了科学的分析和估量: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率先发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呼吁。‎ ‎②瓦窑堡会议:华北事变后,1935年12月,在陕北瓦窑堡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指出在目前的形势下“只有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层的和上层),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与其走狗蒋介石”,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③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 1936年5月,毛、朱发出了国共“停战协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主动放弃了“反蒋”口号,提出“逼蒋抗日”的方针,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为了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的努力。‎ ‎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西北军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为了迫使蒋介石改变内战政策,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史称“‎ 15‎ 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建立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全国性抗战创造了必要前提。 ‎ ‎(2)国民党政策的变化 ‎①1935年11月,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蒋在他所作的对外关系报告中说:“和平未到完全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了最后关头,亦不轻言牺牲。”但同时表示,若到了最后关头,“即当听命党国,下最后之决心。”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国民党及其政府开始调整对日政策。‎ ‎②在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八项条件,改变并最终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方针,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使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 ‎(3)国共合作最终形成 ‎①七七事变后,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实现全民族抗战。8月22日,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两党开始在军事上进行合作。 ‎ ‎②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申明国共合作,团结御侮的重要性,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2.全民族抗战的具体表现 旗帜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地域 真正的全国战争。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 参战 全国各个阶级阶层,各党派和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 合作 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 基础 广大群众是抗日战争的基础和力量源泉 ‎1.1937年2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讨论调整对中国共产党和对日政策,确定了停止内战,与共产党重新合作的方针。直接促成这一政策的事件是(  )‎ A.红军长征胜利会师 15‎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D.国民政府西迁重庆 B [根据题干信息“1937年2月”“停止内战”“与共产党重新合作”可以判断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有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结束了内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选B项。]‎ ‎2.下图为蒋介石于1937年9月颁发给朱德的委任状。对这一史料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拉开了国共由内战到和平的序幕 B.它说明了国共走向了合作抗日之路 C.它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D.它反映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成功开辟 B [A项是1936年的西安事变,排除;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故C项错误;D项和题干无关;由材料“蒋介石于1937年9月颁发给朱德的委任状”可以看出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故选B项。]‎ ‎ 侵华日军的罪行 史料一 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 ‎——1945《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史料二 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 ‎ ——《拉贝日记》(1937年 12月 14日)‎ 15‎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出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 提示:细菌战、南京大屠杀、“慰安妇”制度。‎ ‎(2)史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如何认识这一事件?‎ 提示:历史事件:南京大屠杀。认识:是日本法西斯反人类的暴行,体现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本质。‎ ‎(3)二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为什么以“破坏和平罪”“战争罪”“违反人道罪”起诉日本法西斯战犯?‎ 提示:对日寇的暴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①从战争的性质看,中日双方的战争是日本策划并发动的侵略战争。②从战争中对非武装人员的态度看,日本对我国手无寸铁的平民和已经放下武器的武装人员进行屠杀,南京大屠杀就是例证。③从战争中使用的手段看,日本在战争中屠杀手段残忍,还使用细菌战、毒气战等违背国际公法的手段,并大量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破坏中国的城镇等。‎ ‎(4)日本右翼势力至今仍矢口否认这些暴行,对此你有何认识?‎ 提示:认识:历史不容篡改,要正视历史,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中日两国应以史为鉴。‎ 对待日本侵华罪行的正确态度 ‎(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日本的侵华罪行不可饶恕,中日两国人民遭受巨大苦难的悲惨历史决不能重演。‎ ‎(2)战后,日本少数人一直在进行篡改日军侵华史的活动,我们不能不提高警惕,及时予以揭露并用史实进行必要的驳斥,这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责任。‎ ‎(3)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理性地分析日本侵华史,才能牢记历史教训,珍惜今天。‎ ‎3.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在会见友好城市南京市代表团时,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下列反驳河村的史料最直接的是(  )‎ 15‎ A.《东京日日新闻》(1937.12.13) B.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  ‎ C.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D.电影《南京!南京》‎ A [作为反映日军侵华罪行的第一手史料,当属A、B、C三项,而其中的A项是战时日本媒体报道,因而更有说服力,故选A项。]‎ ‎4.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南京大屠杀是日军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 ②中国人民必须牢记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③南京大屠杀惨案不容篡改 ④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A [材料“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体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同时习近平要求国人勿忘历史,故①②正确;习近平的讲话同时也昭示南京大屠杀惨案不容篡改,故③正确;“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又体现了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故④正确,因此A项符合题意。]‎ ‎ 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 史料一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舰队突破虎门要塞,沿着珠江北上的时候,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他们以冷漠的、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自己的朝廷与外夷的战事,好似在观看一场表演。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时,两岸居民像看马戏一般。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当英军登陆后,正为食物和淡水发愁时,‎ 15‎ 百姓们却争相将蔬菜、牲畜、粮食和淡水卖给英军。英军指挥官百思不得其解,问中国翻译,翻译答曰:“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 史料二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摘自鲁迅《藤野先生》‎ 史料三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沫源县出现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王二小牺牲时才七岁,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干部和老乡脱离了危险,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了。王二小的动人事迹很快传遍了解放区,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二小放牛郎,《晋察冀日报》在头版报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迹。晋察冀边区的文艺战士方冰和劫夫很快创作了后来传唱全中国的著名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史料四 听吧,‎ 母亲叫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它在那里灭亡。‎ ‎——摘自《在太行山上》歌词 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 15‎ 是伴随着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中国人民的不断抗争,在昏昏沉沉、懵懵懂懂中睁开双眼的。‎ 抗战时期民族意识的觉醒,表现为民族独立意识开始形成,并赋予其时代性、人民性的内容。‎ 这种觉醒体现的是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认同。在空前的民族危机面前,不管党派、阶级、阶层、团体、个体,都共同意识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这种觉醒的表现。尽管国共两党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仍存歧见,但在共御外侮、挽救危亡的民族意识推动下,“化干戈为玉帛”,形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促使中华民族凝聚成一个战斗的集体。“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在中国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这样广泛自觉的抗战斗争。‎ 这种觉醒凝聚了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民族意识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表现和特点。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无论是中国的广大官兵,还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实业家,不论是少数民族,还是海外侨胞,无不以各种方式,为救亡图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抗战到底,成为一种全民族的坚强意志。正是这种觉醒的民族意识、定型的“国家感”,汇合成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精神财富,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不仅直接影响和推动了抗日战争的实际进程,而且是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5.宋美龄对张学良的评价非常正面,曾说:“(在西安事变中)他(张学良)不要地盘,也不要钱,他要牺牲。”宋美龄对张学良如此评价,其依据主要是西安事变(  )‎ A.消除了国共两党的矛盾 B.说明了张学良坚守“三民主义”‎ C.推动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反映出张学良坚持民族立场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共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所以矛盾无法消除,故A项错误;B、C两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材料“他(张学良)不要地盘,也不要钱,他要牺牲”反映了张学良坚持合作抗日的立场,故D项正确。]‎ ‎6.1938年,学者熊十力在《中国历史讲话》中写道:“中华民族,由满汉蒙回藏五族构成之。古分言之,则有五族;统称之,‎ 15‎ 则唯华族而已。如一家昆季,分言之,则有伯仲;统称之,则是一家骨肉也。”这反映出(  )‎ A.军阀混战导致各民族关系紧张 B.知识分子不闻世事专心学术研究 C.家国一体和宗法观念逐渐衰微 D.学术界为团结抗战促进民族认同 D [从时间上可以看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从材料“则是一家骨肉也”可以看出是在说中华民族要团结如一家。抗战时期,学术界为团结抗战,促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要让大家意识到我们是一个民族,要共同抗敌,挽救民族危亡,故D项正确。]‎ 1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