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南省周口市陈州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南省周口市陈州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周口市陈州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公田变为私田 B. 铁器牛耕的推广 C. 国家走向统一 D. 封建制度的确立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等信息表明,生产力水平提高,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是铁器牛耕的推广,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劳动者的能力,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无关,A错误;材料与国家是否统一无关,C错误;材料与社会制度无关,且生产力水平提高(铁器牛耕的推广),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D错误。‎ ‎2.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稀少和最美的东西,往往被皇家垄断。宫廷使用和收藏的工艺品主要来自于 A. 外国贡品 B. 民间私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官营手工业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制造工艺水平代表了手工业最高水平,其产品主要应用于皇帝和贵族使用。故答案为D项。A项古代中国手工业品水平远超外国贡品,排除;B项民间私营手工业规模较小,生产能力不足以满足官府需要,排除;C项家庭手工业主要应用于自己消费,排除。‎ ‎3.江西省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错误的是 A. 汉代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且有专职官员管理 B. 唐代“市”中出现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 C. 宋代益州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D. 明清时期,涌现出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帮”是晋商和闽商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帮”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D符合题意;汉代对工商业管理极为严格,设置了专供贸易的“市”,且有专职官员管理,不符合题意,A排除;唐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不符合题意,B排除;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不符合题意,C排除。故选D。‎ ‎4.“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错误的是 A. 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 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 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 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答案】D ‎【解析】A项,重农抑商政策仅贬低、压制商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但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益。即A项说法正确,故不选择A项。B项,重农抑商政策意在防止商业抢占农业人口(劳动力),保证农业的优先发展地位,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即B项说法正确,故不选择B项。C项,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采用重农抑商的政策保证了国家的税收和社会稳定,增强了秦国国力。即C项说法正确,故不选择C项。D项,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瓦解,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即D项说法错误,故选择D项。‎ ‎5.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A. 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B. 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C. 以农为本 D. 重农轻商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即可概括出作者重视商品流通和交易的重要性,农业和商业相互补充。A项说法不全面;CD说法错误。故答案选B。‎ ‎6.“一头牛,一方田,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 A. 封闭保守 B. 精耕细作 C. 耕织结合 D. 艰难脆弱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一头牛,一方田,老婆孩子热炕头”说明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封闭保守而不具有对外开拓的精神特点,答案选A,B C ‎ D三项与题意不符。‎ ‎7. 桑丘是15世纪生活在西班牙的一位绅士。在他生活的时代,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有 A. 读《马可波罗行纪》,对东方的富庶非常艳羡 B. 西班牙的亨利王子组织人对非洲西海岸进行了探险 C. 里斯本的居民聚集在港口,热情地欢迎远航回来的哥伦布 D. 在他小时候,一两黄金能买一两胡椒;在他老年的时候,十两黄金才能买一两胡椒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的时间可知,这一时期人们已经可以读到《马可波罗行纪》,并对东方的富庶非常艳羡。15世纪西班牙已经组织开始远航了。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故ABC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后,胡椒在欧洲市场会大量出现,因此价格不会很高,故D项不可能出一,符合题意。‎ ‎8.从15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西欧列强积极开展殖民扩张和掠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武力征服是其主要扩张手段 ‎②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产生是其主要推动力 ‎③采用商业殖民方式,建立殖民贸易公司 ‎④殖民者对殖民地进行野蛮掠夺、屠戮和不平等的贸易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5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早期殖民扩张时代,此时的殖民扩张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产生的结果,其方式主要有:武力征服、建立殖民贸易公司,对殖民地进行野蛮掠夺屠戮和不平等的贸易,故①②③④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BD错误。‎ ‎9. 下面是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你能从图中得出的最直接的信息是 A. 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促进了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B. 农业就业人数比例不断下降,工业和服务业就业人数比例不断提高 C. 工业革命和圈地运动的开展 D. 外来移民的涌入,英国人口的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答案】A ‎【解析】从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1801~1901年由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是农业就业人数逐步下降,并大大低于工业、服务业就业人数。故选A;C项是引起变化的原因;B、D项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BCD三项。‎ ‎10.第二次工业革命之所以比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得更为迅猛,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它在很多国家同时进行 ‎ B. 它打破了英国对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 C. 它使世界联系更加密切 ‎ D. 它是科学研究用于工业生产的结果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市场形成,世界联系更加紧密,因此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加迅猛。C正确;在许多国家同时进行是其迅猛的表现,不是原因,A排除;打破英国垄断地位是其影响,不符合题意,B排除;科技与生产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原因,不是主要原因,D排除。故选C。‎ ‎11.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新航路的开辟 B. 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C. 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D. 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答案】C ‎【解析】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世界霸权的确立指的是早期的殖民扩张以及最终英国建立起了世界霸权 ‎12.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 ‎①打电话拜年 ②乘公共汽车上班 ③坐飞机旅游 ④网上炒股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应用及内燃机的发明为主要内容,电话、汽车及飞机均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①②③正确,C项符合题意;网上炒股以互联网为载体,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故④错误,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3.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中国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解体”指的是 A. 封建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B. 出现手工工场的行业增加,工厂的规模变大 C. 封建经济停滞,半封建经济发展 D. 封建经济和外商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存 ‎【答案】A ‎【解析】题目中的“自然经济”是古代中国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产物。鸦片战争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中国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开始分离。在此基础上,自然经济开始瓦解,A符合题意;B与史实不符;C“停滞”的说法不正确;D是解体的结果或者表现,不是其具体内涵。‎ ‎14.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 ‎②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③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 ‎④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自救运动,是中国经济近代化、军事近代化和教育近代化开始的标志,但是只学习技术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故①②③正确;洋务运动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但不能说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B,ACD错误。‎ ‎15.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图中横坐标表示其阶段特征。‎ 下面是四名同学分别在2、3、5、6处填写的文字说明,正确的一组是 A. 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形势逆转、下降 B. 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曲折发展、萎缩 C. 进一步发展、迅猛发展、再创辉煌、下滑 D. 艰难起步、进一步发展、萎缩、陷入绝境 ‎【答案】B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图表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于19世纪60、70年代,到19世纪末获得了初步发展,到了一战期间获得短暂的春天,一战后,又迅速地萧条了下来,到了国民政府统治的前期又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萎缩了下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陷入了绝境,新中国建立以及后来的三大改造,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生。综上所述,答案选B,排除其他选项。‎ ‎16. 近代化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采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在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其积极作用表现在 ‎①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扩张 ②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 ‎③促使新的政治力量发展壮大 ④为民主革命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一战期间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自然经济,故应排除②,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扩张,而且促使新的政治力量即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因此选B。‎ ‎17.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统计数据显示,到1957年为止,全国城市人口增加了72.58%。这一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因素是 A.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B. 实行农业机械化,农村劳动力过剩 C.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D. 开展“大跃进”运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依据时间“1957年”、城市人口猛增,可知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工业发展较快。A在1949年已经实现;B与史实不符;D开始于1958年,因此选C。‎ ‎18.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前农民年纯收入133.6元,如今增加到4140元;30年前,我国的贫困人口大约有2.5亿,如今在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的情况下,贫困人口已减至2500万……导致中国农村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变革农村土地所有制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改革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1978年我国开始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了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①③④符合题意,C正确;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改革,没有改变农村的土地所有制,②不符合题意,ABD排除。故选C。‎ ‎1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 ‎①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移到经济建设方面 ②对工业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③实施对外开放政策 ④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首先得益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其次,对外开放政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也起了重要作用;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是城市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①③④符合题意,D正确;国家并未对工业实行特殊优惠政策,②不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D。‎ ‎2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②产品的分配形式 ③生产组织形式 ④城乡劳动力结构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主要涉及产品的分配形式、生产组织形式 、城乡劳动力结构等方面,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仍然是公有制,并没有发生变化,故D正确。‎ ‎21.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表中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 中国粮食产量变化情况表(单位:万吨)‎ 年份 ‎1956‎ ‎1957‎ ‎1959‎ ‎1961‎ ‎1962‎ 产量 ‎19595‎ ‎20000‎ ‎17000‎ ‎14705‎ ‎16000‎ ‎①大跃进”运动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资源,破坏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程。‎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生产力。‎ ‎③严重的自然灾害。‎ ‎④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表格显示1957-1961年粮食产量逐年下降。主要是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农业生产的下降,同时受1959年自然灾害影响,①②③正确;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④,选择A正确。‎ ‎22. 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A. 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 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 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 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答案】D ‎【解析】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本来是中国的民族文化,而采用西方的公历为“元旦”,则反映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23.20世纪初,实业家张謇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 A. 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 B. 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 C. 通过电话了解 D. 通过无线电报输送信息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实业家张謇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无线电报,故D项正确;1920年中国民航拉开序幕,故A项排除;火车速度较慢,往返时间长,故B项排除;20世纪初清政府才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且发展缓慢,故C项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时间点“20世纪初”。‎ ‎24. 1929年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 A. 美国支配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不仅德国,英法战后经济恢复也靠美国扶植 C. 美国在一战后掌握了世界领导权 D. 美国对外贸易迅速扩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 1929 年—1933 经济危机相关的知识,之所以这市场危机能从美国开始后就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正是美国支配了世界市场,B、D 说服力不够,C 项错误,一战后美国没有操纵国联而由英法控制,正说明是英法而不是美国掌握世界霸权,所以选 A 项。‎ ‎25.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救济法》,1935年又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这说明,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力图 A. 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 B. 将紧急救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C. 将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相结合 D. 将以工代赈与维护稳定相结合 ‎【答案】A ‎【解析】《紧急救济法》是一种临时救济,而《社会保障法》则是一种制度保障,材料表明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A项正确;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这两项措施是关于失业救济、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并没有提到如何促进就业,排除B项;材料也没有提到以工代赈、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排除C、D两项。‎ ‎26.罗斯福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为此罗斯福新政采取了 A. 整顿银行,统制货币 B. 调节农业生产 C. 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D. 降低生活用品价格 ‎【答案】C ‎【解析】题干反映罗斯福关注当时美国低收入的工人的生活,消费能力低,致使工厂和农场无法充分运转的历史现象。C有利于增加工人收入,保障工人基本生活,从而刺激消费,最终有利于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故C项符合题意; A项是整顿金融业的措施,主要目的是恢复金融秩序,克服金融危机,A项不符合题意;B是为了恢复农业生产,目的是要克服农业危机,B项不符合题意;D项并不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D项不符合题意。‎ ‎27.罗斯福新政时颁布的《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也涉及社会保障问题。目的是 ‎①缓和社会矛盾 ②稳定社会秩序 ③促进经济恢复 ④恢复金融信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全国工业复兴法》建立了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的规则的同时,还给予工人一定的权利,因此有助于稳定秩序,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①②③符合题意,A正确;恢复金融信誉是整顿银行业的目的,与复兴工业无关,BCD排除。故选A。‎ ‎28. 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他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不少的余粮。按照当时规定,这些余粮 A. 全部上缴国家 B. 必须限量交易C. 农民可以自由支配 D. 只能政府收购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1921年开始实施的“新经济政策”。该政策规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完税后农民可以自由支配剩余粮食。故选C,排除ABD。‎ ‎29. 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A. 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 都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C. 都突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 D. 都是对苏联生产关系的调整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共同之处是都是对苏联生产关系的调整,故D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故A排除。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了党的执政地位,故B排除。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没有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故C排除。‎ ‎30.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的新政、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被誉为20世纪的三大著名改革运动,但也曾引来了普遍的质疑:“新经济政策是退回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是搞社会主义运动”、“邓小平是在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些看法的共同缺陷是 ‎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的角度看问题 ②没有看到政策调整并未涉及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④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三大改革都是在坚持原有根本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都符合各国的根本利益,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正确;其余三项概括不全面,ABC排除。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杭州……桑麻遍地,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赵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缯布者,必走浙之东也。 ——摘自张瀚《松窗梦语》‎ 材料二 迨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居少。‎ ‎——摘自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三 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摘自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材料四 ‎ ‎ 毅阉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纻布(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五当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到二十余。商贾所获者,常满户外,尚有能应。自是家业大饶。‎ ‎——摘自张瀚《松窗梦语》‎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现象?材料一反映的杭州的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三中的“末”指什么?“本”指什么?作者用这个词反映了什么思想?‎ ‎(3)材料三中“游手趁食者”指什么人?你如何看待这一种人?‎ ‎(4)材料四所述家业是什么性质?“商贾”与“家业大饶”实质是一种什么关系?‎ ‎【答案】(1)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纺织业发达,是全国丝织商品交易的中心。‎ ‎(2)“末”指商业和手工业。“本”指农业。重农轻商的思想。‎ ‎(3)雇佣劳动者。他们是早期的雇佣工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他们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4)资本主义性质。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一“桑麻遍地,茧丝棉织之所出”可以得出杭州丝织业发达;由“四方咸取给”可以得出:杭州是全国丝织商品交易的中心;由材料二、三“末富居多”、“ 改业为工商者三倍前矣”可以得出:杭州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机户“复增一机,后增到二十余”可以推出,难以独立完成生产,因此会使用“游手趁食者”,双方形成雇佣关系,进而可知杭州地区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长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因为农业在国家中的基础地位,因此称之为“本”,而“末”指商业和手工业。作者用这个词反映了其重农轻商的思想。‎ ‎(3)本题考查学生对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所谓的“游手趁食者”流动性较强,人身相对自由。因其无业,又要“趁食”因此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人。由此可知他们是他们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重要表现。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又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 ‎(4)材料四所述家业的特征是拥有较多的生产资料,因此不可能由家庭成员独立完成,必须依靠雇工;其产品不是用于家庭内部的消费,而是用于市场交换。综合以上分析其性质是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性质。这种雇工生产提高了生产规模和效率,满足了“商贾”的需求。由此得出: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2.阅读下列材料:‎ 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如图显示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请回答:‎ ‎(1)指出A、B两点对应的历史时期的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和新工业部门的变化。‎ ‎(2)概括说明科学技术在上图A、B两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中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3)A、B两点对应的两个时期的科技革命分别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案】(1)A点对应的是第一次世界革命:蒸汽机的改良和作用;机器大工厂的产生(或资本主义发展)。B点对应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电能与石油的利用、新机器的创制、通讯技术的提高、化工技术的发展;重工业、石化工业、电力工业。‎ ‎(2)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明显;科技的发展促进了能源的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科技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3)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内半封建社会,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华资本输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被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解析】(1)A:依据所学可知,A对应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这次革命以蒸汽机的改良和使用为标志,在工业部门上产生了机器大工厂;B:依据所学可知,B对应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以电能与石油的利用、新机器的创制、通讯技术的提高、化工技术的发展为标志,工业部门上出现了重工业、石化工业、电力工业。‎ ‎(2)依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生产的结合程度不密切,而之后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明显,促进了能源的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最终使得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3)依据所学可知,中国错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时期,与西方国家差距逐渐加大,最终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内半封建社会,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华资本输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被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映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而生存的战争。我们正在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 ——富兰克林罗斯福 材料二:这个国家需要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如果试验失败,就再试行一种办法,最重要的是要进行试验。 ——富兰克林罗斯福 材料三: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的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罗斯福所说的“伟大而成功的战争”是指什么?概括指出罗斯福进行这场战争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中两国改革背景的相似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和邓小平是如何领导本国人民“闯”出新的发展道路的。‎ ‎【答案】(1)推行“新政”;克服经济危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2)均面临发展困境。‎ ‎(3)罗斯福实行新政;整顿银行、复兴工农业、实行社会救济、兴建公共工程等。‎ 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积极探索国有企业的改革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等。‎ ‎【解析】(1)“伟大而成功的战争”:“我们正作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表明是罗斯福新政;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是了克服经济危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2)困境: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两国均面临发展困境。‎ ‎(3)发展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实行新政;整顿银行、复兴工农业、推行福利政策、兴建公共工程等。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大胆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并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在城市积极探索国有企业的改革道路,推动了国有经济的发展;建立经济特区,以吸引外国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