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期中考试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期中考试试卷

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河北石家庄某考古遗址出土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某考古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说明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结合所学知识,这两个考古遗址最早可能属于( )‎ A.新石器时代 B.殷商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2.“一头牛,一方田,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 )‎ A.封闭保守 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艰难脆弱 ‎3.历史记载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时十三载,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关于“大禹治水”认识正确的有( )‎ ‎①得益于出现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②传说反映出上古先民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③体现了个体农耕取代十千维耦的时代发展 ‎④可以佐证我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已出现 A.①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公天下”取代了“家天下”制度 B.夏朝开始出现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C.王位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推动力 D.母系社会开始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 ‎5.《诗经》有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反映的制度有( )‎ A.均田制、分封制 B.井田制、分封制 ‎ C.均田制、皇帝制 D.井田制、皇帝制 ‎6.分封制在周初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在后期则造成了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导致这种截然不同结果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诸侯争权夺利 D.井田制的破坏 ‎7.鲁人左丘明释《春秋》作《左传》,言事兼备,生动具体,载有“邵绮夺夷阳五田”、“郤犨与丝矫争田”、“晋郤至与周争堠田”之事,这反映的实质是( )‎ A.土地日渐私有化 B.贵族间争权夺利C.地主土地兼并严重 D.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 ‎8.歌曲《黄水谣》唱到:“是的,人们是黄河的儿女!人们艰苦奋斗,一天天接近胜利。”战国至秦汉,黄河流域是中国农耕经济的中心,下列水利工程处于黄河流域的是( )‎ ‎①都江堰②郑国渠③白渠④灵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关东”一词常出现在历史文献中,秦汉时期“关东”指函谷关(今陕西境内)以东,明清时期“关东”指山海关以东地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铁犁牛耕的推广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政治中心的迁移D.社会制度的变革 ‎10.《説文解字》载:“宰,辠人在屋下執事者。从宀从辛。辛,辠也。“本义指古代掌握司法权力的官员,后有“主宰”之意。“相,省視也。从目从木。”本义指古人爬上高树远眺侦察,预警放哨,后有“辅助”之意。由此可知( )‎ A.古代宰相最初具有司法与军事指挥权 B.古代宰相掌握贵族平民生杀予夺权力 C.中国古代宰相的权责具有相对矛盾性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由来已久贯穿始终 ‎11.今年4月1日上午,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正式宣布,日本的新年号为“令和”。年号制度首创于中国,从汉代起,皇帝都有特殊的年号,比如建元、贞观、康熙等等,这本质上反映出( )‎ A.年号制度体现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B.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封建君主刻意美化执政成效政绩 D.汉以降加强了对皇帝功绩的赞誉 ‎12.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赵现海指出,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已经以长城为界分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然明正德后,武宗政务荒废,宗室相继叛乱,长城以外出现由汉人组成的农业社会聚落群体——“板升”,材料旨在说明( )‎ A.北方长城文化区界不复存在 B.社会动荡降低边禁政策效力 C.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出现迟滞 D.自然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模式 ‎13.“秦修王幾,以渭河作天汉,以琼楼作星座,四周建通道,咸阳宫居中,呈众星拱辰、屏藩帝都之势”。秦王幾的修建模式体现出的政治理念是( )‎ A.皇位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事,传之无穷 B.借神灵信仰维护自己的统治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神化皇权,抑制相权 ‎14.试吏法是秦代政府基层官吏选任制度,主要根据各地舆论反映,对地方闲散人才进行调查了解后,由县以上官员召集相关人员,对其外貌、口才进行考核,然后选较优秀者到当地县以下机构或基层组织中,担任乡长、亭长等职务。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 )‎ A.军功选任者不足以配备到基层 B.县级官员有权力任免乡长亭长 C.秦代军功受爵制度遭受到挑战 D.秦代专制皇权无法渗透到基层 ‎1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与这些制度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对应搭配正确的是( )‎ A.品行——考试成绩——门第声望 B.门第声望——品行——考试成绩 C.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D.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品行 ‎16.读者通过阅读目录标题可以初步了解书籍的谋篇布局和作者的思想观点,钱穆《国史大纲》部分篇章标题如下:“平民政府之产生”、“士族政治势力之逐步膨胀”、“门第之造成”,结合所学知识,这些篇章最可能属于以下哪个目录( )‎ A.春秋战国之部 B.秦汉之部 C.魏晋南北朝之部 D.隋唐五代部 ‎17.下面关于三省六部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B.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C.三省分别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D.三省之间互为补充,相互协作,保证了相权的完整 ‎18.李世民曾与长孙皇后论及国事,后对曰:“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武则天为唐高宗皇后,参与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据此可知,唐高宗时期( )‎ A.皇权走向了衰落 B.国家核心决策过程异变 ‎ C.出现“垂帘听政” D.外戚逐步把持朝中政局 ‎19.据北宋《太平寰宇记》统计,北宋初期淮河、秦岭以南地区户数占全国总户数的59.1%,较唐代同比增长15.6%,这一变化( )‎ A.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B.成为宋明人口南迁的推力 C.推动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 D.加剧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 ‎20.“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对唐朝张籍的诗句反映最准确的是( )‎ A.北方人躲避自然灾害掀起南迁高潮 B.南方居民比北方居民更加惧怕胡人 C.胡人入侵促进我国语言文字大融合 D.战乱频繁致使北方居民大量往南迁 ‎21.历史研究讲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下列资料能作为“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完成”的有力佐证的是( )‎ A.“苏湖熟,天下足。”‎ B.“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C.“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D.“扬一益二。”(时谓天下之盛, 扬州第一而益州次之。)‎ ‎22.中国古代常用分割、削弱相权来加强君主专制,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西汉通过“酎金夺爵”分化相权 B.明成祖废丞相设三司加强皇权 C.宋代设三司使来分割丞相财权 D.清世宗设军机处消除相权矛盾 ‎2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24.从宋代始,租佃经营已经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形式的主要原因是( )‎ A.小农劳动者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 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 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彻底废除 D.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25.万历年间,“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 A.明朝中期宰相制度“借尸还魂” B.张居正擅权专政,明朝腐败加重 C.明朝中期六部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内阁权力增大、地位日益提高 ‎26.明清时期,新兴中小市镇大多突破了传统“王制”(国家城市建设中的宫殿、住宅及街道的制度)规划下的城市建设,呈现出无计划的无序性建设状态,这主要是( )‎ A.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B.国家不重视市镇的管理 C.封建君主专制走向衰落 D.城镇建设技术极度落后 ‎27.历史学家吴晗描述古代君臣关系时谈到:“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宋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到了明朝,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这说明(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明代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28.根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可知,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值增长了39%。导致明清粮食亩产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长期停滞 B.残酷的封建剥削制严重伤农 C.商品经济繁荣冲击农业生产 D.生产方式制约生产力的提高 ‎29.下表是清朝前期雍正到嘉庆年间土地与人口变化图。据此,可以推知( )‎ 时间 人口(亿)‎ 全国耕地(万倾)‎ 人均耕地(亩)‎ 雍正 ‎1734‎ ‎1.0942‎ ‎820.35‎ ‎7.50‎ 乾隆 ‎1753‎ ‎1.8368‎ ‎677.58‎ ‎3.69‎ 乾隆 ‎1784‎ ‎2.8633‎ ‎700.94‎ ‎2.45‎ 嘉庆 ‎1812‎ ‎3.3370‎ ‎727.08‎ ‎2.18‎ A.土地兼并有所好转 B.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失效 C.传统农业逐渐没落 D.人地之争矛盾日益突出 ‎30.“南海一号”是1987年在我国广东省台山市海域发现的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失事沉没的木质商船,据考古工作者统计,船上载有文物6万至8万件,被誉为“沉睡了八百年的繁荣”,下列不可能出现在“南海一号”上的文物是( )‎ A.具有阿拉伯风情的景德镇瓷碗 B.彰显东方特色的粉彩开光花尊 C.经海水腐蚀生锈的铁锅和铁钉 D.泉州瓷窑烧制的高鼻深目人像 二、非选择题 ‎31.(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三 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12分) ‎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及其特点(4分)‎ ‎32.(24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 汉代画像砖上的牛耕图 唐代曲辕犁使用示意图 王祯《农书》书影 都江堰(四川成都) 高转筒车图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 材料三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四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乾隆《苏州府志》卷3‎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10分)‎ ‎(2)概括材料二所体现的中国古代生产模式的特点。(8分)‎ ‎(3)材料三、四所反映的经营方式有何区别?(4分)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2分)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ABBB 6-10:BABCC 11-15:ABCAC 16-20:BDBCD 21-25:ACCBD ‎ ‎26-30:ABDDB ‎ 二、非选择题(40分)‎ ‎31.【答案】‎ ‎(1)辅助皇帝,统率百官,处理政务。(3分)‎ 汉武帝:任用布衣为相,实行中外朝制,为尚书令组成的中朝决策机构牵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执行机构;‎ 唐太宗:实行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再交由尚书省下的六部执行;‎ 宋太祖:设中书门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二府三司制)。(9分)‎ ‎(2)原因:雍正朝处理西北军务(2分)‎ 特点: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或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2分)‎ ‎32.【答案】‎ ‎(1)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经验的积累;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水利工具的改进;人民的辛勤劳动。(10分)‎ ‎(2)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8分)‎ ‎(3)材料三是小农的家庭手工业形式,材料四是明朝中后期丝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4分)‎ 说明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升、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提高。(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