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4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18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案)
2019年高考历史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 专题18 中国近现代思想 【构建知识体系】 【细化考纲预测】 考纲 细化 高考命题预测 (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着重考查“师夷长技”思想(林则徐、魏源、徐继畬、姚莹的贡献)和维新变法思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贡献)。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概况、主要内容和意义。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重点考查十月革命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概况、“问题与主义”之争。 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特征及演变的规律均为命题者关注的重点,这也是大家备考复习的方向。 (1)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政治运动能否取得预期效果,思想解放尤为重要,它能为政治运动提供思想和理论武器,推动政治运动良性发展。 (2)维新思想是本专题中的重要知识点,复习时应结合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的思想主张,理解维新思想的爱国性、进步性、启蒙性。同时,注意识记基本事实,理清维新思想两个阶段的背景、主张、代表人物等。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着重考查旧三民主义的内容、意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意义。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重点考查毛泽东思想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和成熟阶段的主要著作(文章)、主要理论及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突出考查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观点及特点。 1、从概念内涵、特征、本质、属性角度命题如民权、民生主义的内涵、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内涵、毛泽东思想的特征 2、从历史起因、条件、规律、趋势、影响、意义角度命题如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条件、革命思想的传播在近代民主革命中的影响、20世纪初留学生接受革命思想的原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对毛泽东思想特点的规律性认识 (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强调考查“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容及评价。 3、从知识比较、联系、概括、归纳等综合能力角度命题如中国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的联系、邓小平理论与改革开放关系的比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表现 4、从认识、启示、评价、评述、新史观、新情境创设角度命题如、创设漫画情境,考查民主思想、引入邓小平语录,考查市场经济 【剖析高考真题】——熟悉高考命题方向特点 考点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01.(2018年全国Ⅲ卷文综历史5)5.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 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 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 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引进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符合题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本身没有错误,A说法不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B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C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的理解。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入侵的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挽救民族危亡之路,维新派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严复思想的特点的理解。 02.(2018年天津文综历史6)6. 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 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 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 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 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开始被打破,一般来说,这时候翻译外国的小说应随着闭关锁国状态的打破而增加,但是实际情况却相反,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远远少于晚清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在民族危机不断加重的情况下,中国的有知之士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科学技术与制度上不如西方国家,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A项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为战争所惊醒,开始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中国的科学技术不如英法等国,但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使地主阶级的梦想破灭,之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得出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君主立宪制,但最终没有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能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而题干中的时间正好符合学习西方的器物与制度的内容。 03.(2018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 材料二 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 材料三 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1)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 (2)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 (3)不准确。 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全面否定;一战后,严复反思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肯定。 (4)答案示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的相关内容。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知识运用的能力。结合材料“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可得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对西方文化的肯定,由“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等信息可得出严复回归传统文化,否定西方文化,原因可以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895年”“1918年”,联系维新变法与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去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依据“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可知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比当时的主要思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以俄为师”,救亡图存等可得出严复的思想相对保守,且与当时主流思想不符。 第(3)问,需要联系材料一、二的内容,然后对材料三进行分析判断,材料一没有全部否定传统文化,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时期严复主张回归传统文化,据此判断出“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的评价不符合实际。 第(4)问,属于开放性设问,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解题时需要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看待传统文化,需要批判的继承,据此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二:新文化运动 01.(2018年江苏卷单科历史9)9. 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 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 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 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 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故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B项错误;1928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故D项错误。 02.(2017.4·浙江高考·10)《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 A.倡导民主科学 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 C.反对愚昧迷信 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他各人自己充分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提倡新青年自主进步的思想,故B选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主科学”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反对愚昧迷信的主张,故C选项错误;新文学平易新鲜的主张,在材料中也没有反映,故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要求学生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理解“自己充分发展”的含义,即自主发展,完善自我。学生容易错选AB选项,原因在于AB都符合所学知识,学生最熟悉,而没有结合材料信息。 考点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 01.(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6)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哦,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 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没有具体阐述新三民主义理论的内容,排除掉A。根据材料“惟目前的内外压迫哦...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即可知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B正确。工农武装割据不与国民党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党外合作,不符合材料,CD错误。 【考点定位】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统一战线;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革命道路的探索 。 【名师点睛】注意比较革命统一战线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并推动实现的;都采取国共合作的形式;都适应历史发展,促进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发展;都由于国民党反动势力的破坏而告终。 不同点:历史背景不同——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前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前,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具体内容不同——革命统一战线为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独立,新三民主义成为合作的政治基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两党在民族矛盾上升时的协调行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受法律保护,有更大的独立性;影响不同——革命统一战线时期,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因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使蒋介石、汪精卫公开背叛并大肆屠杀工农群众,大革命失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使逐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坚持领导,人民革命力量得到空前发展,为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02.(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9)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时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题干“我们的国家现在时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说明新中国已经成立,和“三大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完成;AB项是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是解放战争时期,排除;D项是1957年,故本题选D项。 【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曲折发展的十年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文字史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本题中共的建国后的经济建设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的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的能力,学生可以运用排除法进行,因此在备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和学习和解题方法。 考点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01.(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第十九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对下列表格信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1979年 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肯定是不准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4年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1992年南方谈话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中共十四大 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A. 对市场经济理论早在“文革”期间就已有定论 B. 在八十年代初我国已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 对市场经济认识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 D. 在九十年代初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材料的起始时间是1979年,“文革”指的是1966—1976年,故A项错误;1984年提出“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没有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表明从1979年到1992年十四大,中共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这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故C项正确;2008年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02.(北京市怀柔区2018年高三查漏补缺历史试题)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董仲舒写作《春秋繁露》等书,形成了新儒学,儒家思想确立了正统地位。儒学思想融合佛教、道教成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是指宋代的理学,故A项错误。“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说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而不是对外政策。故B项错误。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为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故C项正确。1983年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1”型机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世界研制巨型计算机的行列,D项“领先于世界”说法错误,排除。 【突破核心考点】——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地主阶级的思想主张 【归纳总结】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19世纪40、50年代)——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1、背景:(1)天朝上国在鸦片战争中惨败 (2)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加剧 (3)中国跟世界联系加大 (4)先进中国人积极寻找抵御外来侵略和强国富兵之路 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3、核心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之路 4、目的: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的道路 5、代表人物: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6、评价: (1)积极:开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第一步,使开眼看世界思想成为社会潮流 (2)消极:仅仅局限在个人行为的学习,带有政治指向性和实践性的活动不多。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思想 1、背景: (1)第二次鸦片站周,面对内忧外患 (2)清政府内部洋务派主张改变现状 2、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结果:洋务派胜利,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兴起一场“师夷长技一自强”的洋务运动 4、评价: (1)积极: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消极:仅仅局限于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层面 【方法技巧】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体用之争 1、争论关键:(1)洋务派:采用西学 (2)顽固派:排斥西学 2、共同点:都主张中学为体,维护清政府的君主专制统治 (二)历史概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不能混为一谈。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三)多种史学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 (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整体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典题探究】 01.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这种说法( ) A.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 B.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 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 【考点】新思想的萌发 【解析】“西学中源”缺乏事实依据,但并非毫无价值,故A项错误;根据“‘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可知这种说法把学习西学看成是恢复中学,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体西用,故C项错误;这种说法一定程度上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D项错误。 【答案】B 02.道光20年(1840年9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 ) A.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B.表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 C.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D.阻碍了传统教育的转型发展 【考点】新思想的萌发 【解析】材料中科举考试的内容并未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科举考试的内容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说明关注社会现实,故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不是追求人才的多元化,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科举考试内容有利于推动教育的近代化,故D项错误。 【答案】B 03.魏源曾在著作中描述某国政治制度:“公举一人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议事听讼,选官举贤,可不谓周乎?”材料反映出魏源( ) A.主张中国实行君主立宪 B.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 C.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D.正确认识了东西方文化的优劣 【考点】新思想的萌发 【解析】魏源是地主阶级代表,其没有主张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说法实际上是在突出“某国”政治制度具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体现了其经世致用的思想,故B项正确;此时民族资产阶级尚未产生,故C项错误;单凭此材料无法看出其正确认识了东西方文化的优劣,故D项错误。 【答案】B 考点二、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 【归纳总结】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发对帝国主义,发展资本主义,改良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制) 1、早期维新派 (1)产生: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洋务运动发展和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早期新派。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思想主张:设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 (4)影响: ①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②但没有形成系统理论,更没有未付诸实践 2、康梁维新派 (1)背景: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重; ②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本阶级力量壮大; ③先进人士进一步觉醒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康有为: A.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B.主张:借用孔子权威来传播西学,宣传变法的必要性 C.特点:把西方的政治学说懒惰儒家思想相结合,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康有为为什么要借助儒家外衣?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减轻变法的阻力) ②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③谭嗣同:以自同平等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宗法等级制度、纲常礼教 ④严复: A.主张: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主张;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变法”的必要性。 B.特点:是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即三民主义)(发对帝国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1、代表人物:孙中山、黄兴等 2、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3、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4、实践:辛亥革命 5、结果: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6、后续: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1913年) 护国运动(1915——1916年) 护法运动(1917-1918年) 1、旧三民主义 (1)背景: ①19世纪世纪末,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②许多仁人志士提出的各种救国主张的失败。 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④孙中山上书认识到清政府的统治已经无可救药。 (2)提出:1905年同盟会纲领:《民报》发刊词进一步阐述 (3)内容: ①“民族主义”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族革命); ②“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政治革命) ③“民生主义”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社会革命) (3)作用: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三)资产阶级激进派(1915年)——新文化运动(前期:民主与科学,后期:马克思主义 1、背景 (1)经济基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3)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政治状况——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 (5)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2、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4、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5、主要阵地《新青年》 6、主要内容:核心是民主和科学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味、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十月革命后,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7、性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8、影响 (1)积极方面: 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使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是一场思想启蒙和解放运动; 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④民主、科学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⑤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2)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方法技巧】 (一)中国近代前期的新思想 思想 时间 代表 阶级 主张 总结 开眼看世界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林则徐 魏源 地主阶级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习器物层次 洋务思想 1861~1894年 曾国藩 李鸿章 地主阶级洋务派 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维新思想 19世纪末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资产阶级维新派 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学习制度层次 新文化运动 1915-1921 陈独秀 胡适 资产阶级激进派 民主、科学 马克思主义 学习思想文化 (二)近代中国思想近代化的特点 ① 从内容上看: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 ②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是主题。 ③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思想层次”的过程。 ④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如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三)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出现的原因: (1)特点: ①把西学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②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向封建正统思想提出挑战。 (2)原因: 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也不能够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表现在文化上,康有为借助古代文化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 ②维新派对自己的理论认识肤浅。他们的思想是从西方引进来的,然后把外国的东西加以民族化,并非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西学在我国的传播水平低,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④康有为本人是一位今文经学大师,对儒学有很深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他更知儒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采用儒家外衣的方式更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所致。 (四)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区别与联系 类别 早期维新思想 康梁维新思想 区别 (1)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的一些改革主张 (1)提出了具体改革方案,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据,使变法思想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2)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付诸行动 (2)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迅速将其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联系 (1)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即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都主张变法: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办新式学校 (3)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4)都是爱国和进步的 (五)易混易错 (1)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二者根本对立。 错误。维新派与革命派虽然具体主张不同,但都属于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二者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共同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2)康有为尊孔,陈独秀则“打倒孔家店”,但二者的本质是一致的。 正确。康有为借用孔子权威来宣传变法,陈独秀通过否定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来宣 传“民主、科学”,二者在本质上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3)陈独秀、李大钊都是无产阶级的代表,因此新文化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错误。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来讲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在 新文化运动前期都属于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与 中国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他们才演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成为无产阶级的代表。 (4)新文化运动并没有摧毁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正确。新文化运动只是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而没有摧毁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5)正确认识康有为与陈独秀对孔子的不同态度 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反孔,打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反映了中国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民主主义者都借助孔子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6)新旧三民主义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没有明确反帝。 正确。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提出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和实现国内民族一律平等。这是新旧三民主义最主要的不同点。 (7)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 正确。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设政权的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前提(民族革命);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补充(社会革命)。 (8)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是完全一致的。 错误。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革命目标上基本相同,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中国共产党除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外,还有最高纲领,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而新三民主义则没有这些内容。 (六)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四方面争论: (1)观念之争(是否学):主要是顽固派和洋务派之争。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 (2)内容之争(学什么):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3)政体之争(学哪种):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无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俄国式的社会主义民主。 (4)模式之争(向谁学):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英、日;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美、法;无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俄国。 (七)新文化运动的“新” 新领导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 新基础 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新思想 前期是西方民主和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 新内容 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 新成果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八)解读新文化运动的关键词 民主(德先生) 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与民主思想 科学(赛先生) 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新道德 资产阶级所追求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公民道德 旧道德 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臣民道德) 新文学 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旧文学 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 (九)近代不同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 社会思潮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洋务思潮 “中体西用” 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维新思潮 利用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新文化运动 “打倒孔家店” “尊孔复古”逆流;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十)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 (1)探索具有广泛性 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只有义和团例外) 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3)探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层次:从学技术到学经济政治,从仿效立宪到主张共和。 (4)继承性 前后提出的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 (5)与阶级特征有关 探索与中国社会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相关,在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期间的救国方案以反侵略为主要内容,如地主阶级抵抗派、义和团的救国方案等。 (6)探索具有曲折性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探索的曲折性。一方面是由于各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反动势力的强大也是失败的原因。 【典题探究】 01.郭嵩焘《条议海防事宜》:“以中国之大,土田之广,因地之制,皆可使富也;用民之力,皆可使强也:即吾所谓自治也。舍富强之本图,而怀欲速之心,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据此可知,郭嵩焘意在强调( ) A.实行地方自治 B.反对仅学西方技术 C.重视发展海防 D.大力发展民用工业 【考点】早期维新思想 【解析】据材料可得“自治”是指中国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富强起来,材料不涉及实行地方自治,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郭嵩焘认为学习西方技术是舍本逐末,要使中国富强,不能仅学西方的造船制器,关键是要先从政治教化上进行改革,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得郭嵩焘认为是要使中国富强起来,仅在海防上造船制器是欲速则不达,还要向学习西方其他先进的东西,C项不是他的主旨,故C项错误;据材料郭嵩焘冲破洋务派“中体西用”的理论体系,洋务运动时期已发展民用工业,故D项错误。 【答案】B 02.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废除八股文一律改试策论。各级考试仍定为三场,历史政治、时务、四书五经;以后一切考试,取士均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不凭楷法(写字)好坏为取舍标准。该规定说明( ) A.大清王朝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B.经世致用思想在清末时出现 C.维新派在文教方面除旧布新 D.洋务派尝试教育方面的改革 【考点】维新思想 【解析】材料“百日维新”清政府的改革措施,表明大清王朝一定程度也在适应时代需要,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思想在鸦片战争之后已经出现,故B项错误;材料“维新派废除八股文一律改试策论”,在文教方面体现出除旧布新的特点,故C项正确;该规定是维新派尝试教育方面的改革,故D项错误。 【答案】C 03.严复提到:在生物界里,开放的“四达之地”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世隔绝的“孤悬岛国”的物种,一旦有“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此自舟车大通之后,所特见屡见不一见者也。”这一思想( ) A.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冲击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 C.宣传了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 D.带动了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 【考点】维新思想 【解析】据材料可得严复宣传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不涉及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严复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冲击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得严复阐明维新变法的必要性,但在材料中不涉及宣传了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故C项错误;严复主张改革,不涉及带动了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故D项错误。 【答案】B 04. 1915年以后,特别是1919年以后,中国人对所有外来观念进行消化、整合和重构,将它们定型为“中国当代观念”。材料中的“中国当代观念”( ) A.倍受当时的政府的推崇 B.成为当时多数中国人的共同观念 C.1915年的当代观念主体是资产阶级 D.1919年以后当代观念完全走别国道路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1915年以后主要是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没有受到北洋政府的推崇,故A项错误;“中国当代观念”只是当时中国先进分子的共同观念,并不是多数中国人的,故B项错误;1915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所以当时的当代观念主体是资产阶级,故C项正确;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共经历了由向俄国学习到走自己的路的历程,逐渐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并不是完全走别国道路,故D项错误。 【答案】C 05.1920年4月,陈独秀指出:“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学的威权;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洗礼……我们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陈独秀此语旨在( )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B.以理性精神为武器反对传统文化的禁锢 C.反思近代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 D.提倡以批判的态度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 【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学习西方科学的态度,不是全面学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对西方的科学的认识“我们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说明当时主张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对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反思,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以科学方法对待西方科学,不是批判的态度,故D项错误。 【答案】B 考点三、无产阶级的思想主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归纳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开始介绍 (1)梁启超:发表的文章中提到了马克思,称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2)朱执信: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和学说。 (3)无政府主义者:曾经介绍过一些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 2.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 (1)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积极号召中国人民应该向十月革命学习,为在中国实现“劳工社会”而奋斗。 (2)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工读互助团 (1)幻想通过知识分子做工和帮助劳动者求学的办法,来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理想。 (2)失败原因:实践陷入困境和意见不合。 (3)影响: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造。 2.问题与主义之争 (1)争论双方代表:李大钊和胡适。 (2)围绕问题:围绕“要不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要不要建立劳农专政的国家”“要不要建立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 (3)影响:三次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得到进一步扩大。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的过程。 2.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 (1)创办刊物: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把《新青年》改为公开理论刊物,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宣传。 (2)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深入工人群众,进行宣传组织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3.影响 (1)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方法技巧】 (一)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的不同 类别 五四运动前 五四运动后 性质 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指导 思想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 马克思主义 主流 提倡民主、科学 宣传马克思主义 阵营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反封建阵营 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展开论战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1)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倡导作用。从1918年李大钊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之后,先进知识分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倡导者,他们通过创办报刊、成立社团及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等方式向民众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2)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五四运动中不少先进知识分子主动接近工人,向工人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一开始就带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特点。 (3)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中发展传播的。五四运动以后,国内出现了一股宣传和介绍社会主义的热潮,但内容极其庞杂,有各色各样的社会主义流派。先进知识分子取各家之长,弃各家之短,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进行了认真的探索研究。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以其无限的生命力被更多的青年所接受。 【典题探究】 01.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报刊和书籍中,有人把马克思译为“马客偲”“麦喀”等,把马克思主义称为“讲求安民新学”等。这表明当时( ) A.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 B.向西方学习的发展态势减弱 C.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接触 D.各种新思想在中国同时存在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并未占据主导,故A项错误;题目中只是说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出现,并未说明西学的势力减弱,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故C项正确;题目中仅提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未提到其他思想并存,故D项错误。 【答案】C 02.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国人对学习西方的深刻反思 B.巴黎和会一度给国人获得世界强国地位的希望 C.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 D.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抗争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国人对学习西方的深刻反思,对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认识使得国人开始由向西方学习到转而“以俄为师”,关注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故A项正确;B项不能解释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迅速流行,故B项错误;“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却迅速流行”,不能据此推断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指导思想,故C项错误;D项不能解释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迅速流行,故D项错误。 【答案】A 03.五四运动后期,李大钊指出:“大凡一个主义,都有理想与实用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有不能十分分离的关系”。材料表明( ) A.马克思主义已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B.李大钊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体系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实用性 D.李大钊迈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步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五四运动时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还没有成为主流,故A项错误;材料说李大钊认为马克思主义有理想与实用两个方面,看不出重视其理论体系,故B项错误;据材料“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有不能十分分离的关系’”可以说明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具有实用性,故C项正确;李大钊是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D项错误。 【答案】C 考点四、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一)思想渊源 (1)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丰富民主革命思想。 (2)孙中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启迪,丰富了民生主义思想。 (3)孙中山信奉进化论,欣赏美国“单税社会主义”,盛赞马克思的《资本论》。 (二)基本内容 1、旧三民主义 (1)背景: ①19世纪世纪末,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②许多仁人志士提出的各种救国主张的失败。 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④孙中山上书认识到清政府的统治已经无可救药。 (2)提出:1905年同盟会纲领:《民报》发刊词进一步阐述 (3)内容: ①“民族主义”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族革命); ②“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政治革命) ③“民生主义”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社会革命) (3)作用: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2、新三民主义 (1)背景: ①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屡次失败;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希望; ③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2)内容 ①“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的独立和平等; 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 ②“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授予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③“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3)作用: 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 ②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③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3.历史地位 (1)三民主义学说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和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 (2)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 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 【方法技巧】 (一)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可归纳为三个“三” 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民族主义即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 新三民主义:民族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为平民所有,建立各阶级联盟;民生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二)比较新旧三民主义: 项目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内容 民族主义 相同:民族主义都主张反对民族压迫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新内容 民权主义 相同:民权主义都要求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赋予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民生主义 相同:主张平均地权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实践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论基础 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三)“平均地权”不等于“平分土地”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由国民共享。其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四)从不同史观评价三民主义: 全球史观:从三民主义的思想来源来看,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等思想的影响。 现代化史观: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思想,是种自由、民主思想。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文明史观: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体现了文明的进步。 (五)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比较 同: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这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对当时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异: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原则区别。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没有这些内容。 【典题探究】 01. 1924年孙中山在《建国纲领》中指出:“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这表明他主张( ) A.解决民生问题 B.废除封建剥削 C.实行土地国有 D.践行社会主义 【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解析】据材料“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可知孙中山关注民生问题,属于孙中山的社会革命,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孙中山意在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和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材料不涉及封建剥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孙中山“平均地权”,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制,不涉及土地国有,故C项错误;孙中山主张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国,主张践行社会主义的是中共,故D项错误。 【答案】A 02.孙中山1895年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兴中会誓词,1903年把“创立民国”作为中华革命军团体誓词,1905年将其思想体系概括为三民主义,后来又在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上提出“五权分立”学说:“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这表明,孙中山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 ) A.旨在彻底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B.追求建立同于美国的政治体制 C.愈加崇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D.日益重视本国国情和传统文化 【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孙中山创立民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内容,推翻清政府不是其主旨,故A项错误;从材料“后来又在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上提出‘五权分立’学说”,可知孙中山建立的政治体制与美国不同,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孙中山是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同时,也融入中国传统优良政治,故不是更加崇尚古代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从材料“考选制和纠察制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制度……我期望……复活这些优良制度”,可知孙中山从中国国情和固有的制度中寻找有用之处,以建立新制度,故D项正确。 【答案】D 0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说,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1940年提出的,国民党始终称“联共”为“容共”,即容纳共产党之意。下列对“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与国民革命没有关系 B.是抗日战争的产物 C.政治立场影响历史理解 D.历史解释毫无客观性 【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解析】“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提出来的,国民党“一大”后,国民革命运动就开展起来了,故A项错误;“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是和国民革命有关的,不是抗日战争的产物,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说,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1940年提出的,国民党始终称‘联共’为‘容共’,即容纳共产党之意”可以看出国共双方站在不同的政治立场上对历史的理解是不同的,故C项正确;历史解释毫无客观性太绝对,故D项错误。 【答案】C 考点五、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 【归纳总结】 1、背景: (1)社会基础: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矛盾尖锐,革命与探索救国的道路仍然是时代主题 (2)思想基础: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星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3)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山历史舞台。 (4)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国情开展革命斗争 2、发展过程 (1)萌芽(国民革命时期): 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发表《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成熟完善(抗日战争时期) ①标志: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②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4)继续发展(抗战胜利以后) ①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②创造性地提出赎买政策; ③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中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3、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①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②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③“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④中国革命分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①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 ②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 ③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④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3)其它方面的理论 ①各时期的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 ②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 ③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④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 4、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5、深远影响: (1)指导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成就; (2)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3)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4)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方法技巧】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可归纳为“二、三、四” 两大特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大内涵:“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四个阶段:酝酿——国民革命时期;形成——井冈山时期;成熟——延安时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二)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毛泽东晚年错误三者之间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第一代领导人集体的智慧结晶,毛泽东做出了巨大贡献 2、毛泽东个人的某些错误思想不属于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属于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三)易混易错 (1)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错误。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出概括所形成的科学思想体系。 (2)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当时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正确认识我国国情。 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这一国情认识不足,导致“左”倾错误泛滥,走了很多弯路。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正确分析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四)正确理解毛泽东等人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含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指在中共领导下,将党的工作重点从敌人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转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 在农村积蓄力量、发展革命力量,逐步削弱敌人的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2)意义:这条道路打破了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俄国革命模式,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现结合的创举。 (五)近代中国人在探索民主革命道路过程中走过的三种道路 (1)走西方人的路。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向日本学习,通过改良,建立日本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结果失败。实践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旧中国行不通。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向美国学习,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以美国为榜样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果,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实践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也行不通。 (2)走俄国人的路。1918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共产党试图通过学习俄国的“城市中心论”来夺取政权。为此,中共一大规定党的中心任务是在城市组织、领导工人运动,结果,第一次工人运动从高潮走向低潮。1927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全部以攻打中心城市为目标,结果也失败了。事实证明,俄国的“城市中心论”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3)走自己的路。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实践的基础上,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中国人民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 【典题探究】 01.邓小平说:“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过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 ) A.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 D.接受共产国际指导 【考点】毛泽东思想 【解析】不断的革命反思与实践才是促使我们党不断走向实际的关键,这属于常识知识的查考,故A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仅存在于国民大革命时期,这与材料给定的两个时间点显然是不相符的,故B项错误;中共在1935年的时候就选择和确立了中国式的革命发展道路,故C项错误;共产国际虽然对中共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绝不是中共走向成熟的关键,尤其是遵义会议是在没有共产国际的参与和指导下完成,故D项错误。 【答案】A 02.图 8是毛泽东某部著作的目录内容(部分), 对该著作解读正确的是( ) A.创造性提出分两步走的革命战略 B.突破“城市中心论”革命模式 C.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D.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考点】毛泽东思想 【解析】著作的目录内容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推断这部著作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创造性提出分两步走的革命战略,故A项正确;著作目录没有涉及“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B项错误;著作目录没有涉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故C项错误;著作目录没有涉及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故D项错误。 【答案】A 03.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 A.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B.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强调应坚特新民主主义路线 D.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考点】毛泽东思想 【解析】材料指的制借鉴俄国的经验,实际是对新经济政策的肯定,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中共“七大”,并未涉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让资木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指的是中国在当时不适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应该从实际出发,坚持发展新民主义路线,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发展,而D项反映的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C 考点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归纳总结】 (一)邓小平理论 1、背景 (1)社会基础: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2)思想基础: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3)实践基础:建国以来若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 2、发展过程 (1)提出:1982年,中共十二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形成: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中共十三大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3)发展深化 ①1992年初“南方谈话”,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再次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飞跃。 ②十四大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作出科学的概括,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进一步丰富邓小平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4)正式确立: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①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③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④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⑤“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⑥发展战略:分“三步走” ⑦关于计划与市场: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外交思想 ①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②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扩大对外开放。 (3)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 (4)科学教育 ①关于教育发展:提出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②关于科技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5、作用 ①是对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 ②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1、背景 (1)国际形势: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 (2)国内形势:改革开放多年,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变化;新党员增加,干产队伍新老交替;新形势下需要回答许多新的理论问题 2、创立过程 (1)2001年,全面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2)2002年,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3、基本内容: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性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建党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5、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6、地位:立党治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7、作用: (1)是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 (2)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科学发展观(了解) 1、提出: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2、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民的全面发展。 3、目的:促进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4、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5、核心:以人为本 6、要求:全面(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对内对外),可持续(经济与人口、资源、生态) 7、意义: (1)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是各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理论和总结。 (3)将促进中国经济良性发展,健康发展。 【方法技巧】 (一)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邓小平理论并不是否定了毛泽东思想,而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主要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 (二)中共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历程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走俄国人的路”指的是中心城市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屡遭挫折。 “走自己的路”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由城市转入农村,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新中国成立后 “走俄国人的路”指的是照搬苏联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中共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当时除了苏联之外别无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由于统得过死,权力过于集中,长期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缺乏民主、监督,妨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走自己的路”指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党中央高瞻远瞩,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重大成就,20世纪末基本实现了小康水平这一战略目标。 (3)认识:不管是革命还是建设,既要借鉴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更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三者之间的关系? 1、三者一脉相承,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 2、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3、都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 4、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智慧结晶 【典题探究】 01.学者郑水年说:“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该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鉴于此,邓小平( ) A.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企业 C.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 D.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考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而1991年苏联解体,与材料中“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不符,故A项错误;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中“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的八九十年代之交不符,故B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材料中“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的八九十年代之交相符,故C项正确;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材料中“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的八九十年代之交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02. 2017年是邓小平逝世20周年。他在南巡谈话中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邓小平的这番讲话主要反映的是( ) A.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考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材料反映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尝试,故A项正确;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在沿海经济特区进行试验,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经济建设的防“左”和反“右”的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A 03.下图四是邓小平在某一时期的活动轨迹。他在这一时期( ) A.提出要建立经济特区 B.论述了“一国两制”构想 C.指出要“团结一致向前看” D.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考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根据图示,为邓小平1992年南巡,1980年提出建立经济特区,故A项错误;20世纪八十年代初,正式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故B项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团结一致向前看”,故C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南巡,系统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故D项正确。 【答案】D 04. “他引导中国完成了从落后、封闭、僵化的社会主义制度向一个有国际影响的现代化经济强国的艰难过渡。……他只想让人们记住他是一个凡人,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材料中“他” ( ) 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是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的核心 C.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 D.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考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与材料中“他引导中国完成了从落后、封闭、僵化的社会主义制度向一个有国际影响的现代化经济强国的艰难过渡”不符,故A项错误;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泽东,与材料中“他引导中国完成了从落后、封闭、僵化的社会主义制度向一个有国际影响的现代化经济强国的艰难过渡”不符,故B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材料中“他引导中国完成了从落后、封闭、僵化的社会主义制度向一个有国际影响的现代化经济强国的艰难过渡”表明是邓小平,故C项正确;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江泽民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材料中“他引导中国完成了从落后、封闭、僵化的社会主义制度向一个有国际影响的现代化经济强国的艰难过渡”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巩固微练习】——查漏补缺、检验复习效果 1.“他们自负是学习西方的启蒙运动,却把中国两千年的学术文化,当作一野蛮、一童蒙看。他们不肯真心学佛,只借仗释迎来骂孔子、老聃。”此处国学大师钱穆批评的是 A.洋务派单纯引进西学 B.激进派否定传统文化 C.革命派以启蒙者自居 D.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却把中国两千年的学术文化,当作一野蛮、一童蒙看”并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激进派)存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向西方学习主要涉及的是科学领域,与材料中“中国两千年的学术文化”不符,排除;CD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国学大师钱穆”批评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而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或维新派,而且资产阶级维新派也不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排除。 2.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中国近60年(1870年—1930年)来的新政都是自上而下,并非由下而上。一切新的事业都是由少数先知先觉者提倡,费尽苦心,慢慢地奋斗出来的。在甲午战争以前,这少数先知先觉者都是在朝廷做官的人。甲午战争以后,革新的领袖权慢慢地转到在野的人手里,但这些在野的领袖都是知识分子,不是民众。严格说来,民众的迷信是中华民族近代接受西方文化的大阻碍之一。”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洋务运动是一场地主阶级开明分子掀起的新政 B.维新变法是由知识分子领导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C.清末新政是由先知先觉者倡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D.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历史上自上而下的改革甲午战争后,“革新的领袖权慢慢地转到在野的人手里”,结合所学知识,新政是清政府慈禧太后主导的,慈禧太后是保守势力代表,不是“在野”的人,C选项说法有误,故而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一场地主阶级开明分子掀起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新政,说法没问题,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维新变法是19世纪末由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领导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故B选项说法无误,故不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发生的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的运动,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D选项说法无误,故不符合题意。 3.1915年,陈独秀撰文表示:“思想言论之自由,谋个性之发展也。法律之前,个人平等也。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据此可知,陈独秀强调 A.法律应保障个人自由平等权利 B.借鉴苏联的经验以实现自由平等 C.实行分权制衡以维护宪政成果 D.实现主权在民必须根植中国传统 【答案】A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中“法律之前,个人平等也。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可以概括出材料核心信息:人权包括平等自由权利,受法律保护。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体现有关苏联经验的信息,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立法、行政与司法三权分立与制衡的信息,也没有体现与宪政关联的信息,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有关中国传统的信息及其与实现主权在民关系的信息,D项排除。 4.1891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新学’是指古文经学,康有为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康有为的观点 A.旨在推动学术上的考证辨伪 B.基本上符合儒学发展历程 C.体现学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 D.动摇了传统儒学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信息看,康有为认为新学是伪经,旨在为变法制造舆论,体现了学术为政治服务,故选C项。这一做法不是为了学术上的考证辨伪,排除A项,这一说法也不符合历史实际,排除B项,动摇儒学主导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D项说法错误。 5.1986年8月邓小平提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大原则是共同富裕。”随后这句话传遍全国,成为我党的共识。这体现了我党 A.首次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观念 B.确定了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决定 C.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创造了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新模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可以看出,我党在改革开放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过程中,创造了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新模式。故答案为D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观念,排除A项;这一主张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确定的,排除C项。 6.孙中山主张“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这种把以后涨高的地价收归众人公有的办法,才是国民党所主张的平均地权,才是民生主义。”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A.主要目的是防止贫富差距过大 B.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认识一致 C.尝试寻找中国式发展资本主义的模式 D.通过平均财富来保障民众生活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这种把以后涨高的地价收归众人公有的办法,才是国民党所主张的平均地权,才是民生主义。这种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和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主张反对少数人垄断社会财富,建立民生主义,这表明孙中山尝试寻找中国式发展资本主义的模式,故C项正确;民生主义主要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故A项错误;民生主义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若干相似之处,但本质不相同,故B项错误;“平均地权”并不是贫富均等,故D项错误。 7.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应是建国以后国内的“基本矛盾”即整个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矛盾,而“主要矛盾”是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一论断 A.是中共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B.基本符合中国的国情 C.否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对革命事业的贡献 D.具有一定“左”倾色彩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届二中全会是对建国后几年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分析,基本符合建国后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国情,故B正确;1956 年中共八大召开,标志着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否定民族资产阶级的贡献,故C错误;七届二中全会对主要矛盾的分析是比较全面客观的,不是“左”倾,故D错误。 8.1948年8月,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 A.在战略决战展开的形势下召开 B.实践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路线 C.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D.标志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 从材料反映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人民政府,以及大会代表和政府委员均有一定的民主人士等信息来看,这次会议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即在中国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故B项正确;战略决战开始于1948年9月,故A项排除;1954年宪法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排除C项; 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协的召开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排除D项。 【点睛】 “1948年8月”是解题的关键时间信息。 9.1989年邓小平对美国总统老布什说“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但匆匆忙忙地搞不行。美国有一二百年搞选举的经验,如果我们现在搞十亿人的选举,一定会出现与‘文化大革命’一样的混乱局面。”邓小平认为 A.国家稳定是改革开放的前提基础 B.坚决反对在中国实施全民普选制 C.中国暂时不具备实施普选的条件 D.社会主义目标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邓小平理论。根据题意内容可知邓小平主要强调了民主政治建设,而不是改革开放,故排除A项;邓小平主张在中国暂缓实行全民普选,而不是坚决反对,故排除B项;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故排除D项。根据“如果我们现在搞十亿人的选举,一定会出现与‘文化大革命’一样的混乱局面”可知邓小平认为中国暂时不具备实施普选的条件,故选C。 10.“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这里的“新的高度”是指提出了 A.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风云变幻,中国改革进入关键时期。1992年邓小平南巡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南方谈话”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突破了人们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思想禁锢,推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故A项正确。B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C是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D是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国家统一的学说。 【点睛】 南方谈话坚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科学地回答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把改革开放深化推向一个新阶段。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族复兴”是近代百年来中国人的梦想,而中国梦就是民族复兴的梦,是中国人为世界作出贡献的美好愿望和梦想。 材料一 “中国梦”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许多中国人的个人梦——财富、名誉、地位;二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和集体之梦——大国梦、强国梦。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梦想。提到“中国梦”,很多人自然而然得想到“美国梦”。美国梦的核心观念是,“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认为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程美东、张学成《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 材料二 晚清以来,在东西方列强的持续侵略和残酷压迫中,现代“民族”观念逐渐引入。革命党人反对国内民族的压迫,立宪派人士则宣传建立彼此相依的大民族共同体。1917年李大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最为最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 ——据黄兴涛等《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华民族复兴”这一观念形成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梦”提出的意义。 【答案】(1)异:中国梦强调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的结合,是二者的共赢。美国梦更强调个人主义。 同:都是两国人民的美好愿景和共同努力的结果;都顺应了国内的实际情况和时代的变化。 (2)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内忧外患;西方近代民族观念的传入资产阶级各派论战,促进民族观念的形成和传播;孙中山等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 (3)意义:激发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勇气;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打开新视野;为推动世界和谐发展注入活力,是对世界文明和人类的贡献。 【解析】 【详解】 第(1)问,“不同点”,依据材料一信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梦想……美国梦的核心观念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国梦强调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的结合,是二者的共赢;美国梦更强调个人主义。“相同点”,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两国人民的美好愿景、顺应了国内的实际情况和时代的变化两个角度分析。 第(2)问,“背景”,根据材料二信息“晚清以来,在东西方列强的持续侵略和残酷压迫中,现代‘民族’观念逐渐引入……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危机加深、内忧外患、西学东渐、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等角度分析。 第(3)问,“意义”,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激发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勇气、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打开新视野、为推动世界和谐发展注入活力等角度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