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6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板块三第13讲 二战后的世界文明——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改革、多极化和全球化趋势课件(66张)
第一部分 通史整合篇 板块三 世界史 高考总复习大二轮 历 史 第13讲 二战后的世界文明——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改革、 多极化和全球化趋势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时期,也是世界整体性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局势发生了剧烈变化。 政治上 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美苏两极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 “ 冷战 ” ; 20 世纪 60—70 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 一超多强 ” ,多极化趋势加强。 经济上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科技文艺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 20 世纪 50 年代的世界 — 两极格局的形成 政治 1. 背景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失去了 战时同盟 的基础 , 关系逐渐恶化 (2) 美苏双方在 意识形态 、国家利益方面发生冲突 (3) 美苏实力相对均衡, 西欧 和日本衰落 2 .序幕 : 1946 年 ,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 富尔顿 发表反苏、反共演说 3 .表现 (1) 政治上:美国提出 杜鲁门主义 ,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2) 经济上: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 经济互助委员会 (3) 军事上:美国领导建立 “ 北约 ” ,苏联领导建立 “ 华约 ” 4 .冷战中的 “ 热战 ” (1) 朝鲜战争 :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 越南战争 :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主地位相对衰落 5 .影响 (1) 双方剑拔弩张,使世界局势 动荡不安 (2) 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 新的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 20 世纪 50 年代的世界 — 两极格局的形成 经 济 1. 布雷顿森林体系 (1)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 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 内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主要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稳定国际货币体系; 世界银行 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3) 特征: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4) 影响 ① 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 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国 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2 .关贸总协定 (1) 背景: 贸易保护主义 妨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 成立: 1947 年 签署 《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 ,旨在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3) 作用:创造了一个自由的贸易环境 , 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3 .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 关贸总协定 ” 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使世界经济朝着 体系化 和 制度化 方向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 20 世纪 50 年代的世界 — 两极格局的形成 文 化 1. 第三次科技革命: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 原子能 、航天技术和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推动了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2 .文学艺术 (1) 现代主义 文学 ① 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 ② 特点:强调表现自我;手法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背离传统 (2) 现代主义 美术 ① 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和工业化的推动,科技的发展和艺术家的创新 ② 特点: 反传统 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 “ 自我感受 ” 和 “ 自我表现 ” ,表现复杂的心理特征 (3) 音乐: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4) 电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视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被称为 “ 第八艺术 ”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 ——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政 治 1. 欧洲走向联合 (1) 原因:两极格局下维护欧洲安全的需要;西欧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2) 过程: 1951 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决定建立 欧洲煤钢共同体 ,后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1967 年 ,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 欧洲共同体 (3) 作用:推动欧洲经济发展;促进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发展;加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经济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2 .日本的崛起 (1) 原因:进行了比较广泛的 民主改革 和社会改革; 美国 的大力扶植;重视科技和教育;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计划 (2) 表现: 20 世纪 80 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 第二经济大国 (3) 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领域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日本开始推行自主的外交政策,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 原因: 新兴独立国家 面临着维护国家独立和发展经济的迫切任务;美苏争霸引起世界局势的动荡 , 它们不愿意卷入美苏之间的斗争 (2) 标志: 1961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 贝尔格莱德 举行 (3) 影响:形成了一支新的国际政治力量,有力地冲击了 两极世界格局 ,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4 .中国的振兴: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 ——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经 济 1.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70 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 “ 滞胀 ” 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 “ 福利国家 ” 的建立 :缩小了贫富差距 , 缓解了社会矛盾 , 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 第三产业的兴起 :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 赫鲁晓夫改革 ① 内容:农业方面,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取消农产品的 义务交售制 ,实行收购制;大规模 开垦荒地 ,提倡种植玉米。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② 评价:在一定程度上 冲击 了苏联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2) 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 内容: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 经营自主权 ② 评价:苏联 军事实力 增强,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文 化 1. 科技: 1969 年, 互联网 问世 2 .电视:电视节目从直播发展到实况录像转播,从多路传播发展到 卫星传播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世界 ——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政 治 1. 两极格局的瓦解 (1) 东欧剧变: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起,东欧局势发生激烈的动荡,东欧各国的 社会制度 发生根本性变化 (2) 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 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 1991 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2 .和平与动荡并存 (1) 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冲突, 美国 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2) 国际恐怖主义 呈泛滥趋势,各国都加强了反恐斗争 3 .多极化趋势加强: 美国 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欧洲 进一步走向联合, 1993 年欧洲联盟成立;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俄罗斯 军事可与美国抗衡;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高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世界 ——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经 济 1. 戈尔巴乔夫改革 (1) 内容:国家用经济管理方法取代原来的行政命令,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将改革重点转向 政治领域 (2) 评价:其措施背离了 社会主义方向 ,导致经济下滑,国内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2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 欧洲联盟: 1993 年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 经济政治 实体过渡; 1999 年欧盟单一货币 欧元 问世。欧盟的成立提高了欧洲的国际政治地位;有利于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 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4 年由美、加、墨组成;由发达国家和 发展中国家 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 (3) 亚太经合组织: 1989 年成立,是当今 范围最广 、 规模最大 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促进了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 3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 表现:国际贸易增加,世界市场扩大;国际分工日益成熟;大型 跨国公司 数量增加 (2) 实质:以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3) 评价 ① 有效利用世界各地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发展机会,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② 发展中国家 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加大 ③ 世界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加强 ④ 自然环境 遭到破坏而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⑤ 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 4 . 世界贸易组织 (WTO) 的建立 (1) 含义: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 (2) 宗旨: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 贸易自由化 (3) 原则: 非歧视原则 ( 含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 ) 、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 (4) 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2001 年 ,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5) 影响:促进了世界贸易体系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有利于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 . “ 新经济 ” 的出现: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世界 ——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文 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 1 .过程: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人类进入 信息时代 2 .影响: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地的交流、传统产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与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也带来一定的 消极影响 核心素养 方法指导 时空观念 材料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 历史解释 题干“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可知“达达派”的作品反传统、反理性,是战后虚无主义在文学上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一些青年的苦闷心理和空虚的精神状态。 阶段 推动因素 起步阶段 (15—18 世纪 ) 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殖民主义掠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初步形成阶段 (19 世纪初期至中期 ) 随着工业革命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阶段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阶段 推动因素 陷入困境阶段 (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 战争的影响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使全球化陷入困境 制度化阶段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 20 世纪 90 年代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把全球化推进到制度化阶段 全面发展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 西方国家放松对经济的管制、网络信息技术的兴起等,使全球化进入全方位发展阶段 表现 文学领域 作品打破传统文学的表现手法,故事缺乏完整的情节,甚至缺少常规的开头和结尾,令人难以捉摸;注重人物的描写,但是人物动作无聊,出现一些乏味的对白 美术领域 由于心理压力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画家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出现了许多的美术流派,他们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采用夸张、变形和抽象的表现手法,艺术上更趋向于极端化 音乐领域 既有通俗易懂、轻松活泼的流行音乐,又有震耳欲聋、节奏强烈,广泛运用声、光、电技术的爵士乐等 影响 现代主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让现代人受到心灵的震撼;使人们产生迷惘的心理,更加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剖析社会的变化 谢谢观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