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重庆市七校(渝北中学、求精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重庆市七校(渝北中学、求精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解析版)

重庆市七校(渝北中学、求精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一、选择题 ‎1.重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000余年的历史,亦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简称“渝”。那简称“巴”则是源于古代中国的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世袭制 D. 禅让制 ‎【答案】A ‎【解析】西周初年在巴蜀建立的姬姓诸侯巴国,源于古代中国的分封制,A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权力地位世代相承的世袭制和民主选举部落首领的禅让制,均与巴国的建立和起源无关,BCD三项错误。‎ ‎2.据《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记载,赢政登基后“不循祖制,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官员勋爵,凭军功授予”;直至始皇驾崩时,国朝“不封皇后、不立太子,百官均依制任命,各司其职。”据此可知,在当时赢政 A. 推动中国走向家国一体的政治理想 B. 加强地方吏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因素 C. 建立秦朝后试图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 D. 试图创新官僚制度实现新旧时代嬗变 ‎【答案】D ‎【解析】由嬴政废除分封、改革官制的一系列统治措施,可知当时他试图创新官僚制度,推动了时代发展,D项正确;家国一体在秦始皇之前,分封制与宗法相结合时已经存在了,A项错误;嬴政任命百官、明定职责的做法从地方到中央,是系统性、整体性的变革和创新,B项不符合题意;无为而治与秦始皇以法家理念治国不符,C项错误。‎ ‎3.唐代韩孝与父亲同行,有惊牛奔逃抵人,韩孝怕父亲受伤,用刀杀牛。牛主以唐律“杀牛重罚”控告,韩孝请求赔偿牛价而获得免罪。这说明唐朝 A. 司法判案唯法律为据 B. 判案存在徇私舞弊 C. 律令与伦理相互辅助 D. 轻视私有财产保护 ‎【答案】C ‎【解析】韩孝为保护父亲将惊牛杀死,政府综合唐律和伦理,只判其赔偿牛价,未追究其宰杀耕牛的重罪,这说明唐朝统治律令与伦理相互辅助的特点,C项正确;韩孝最后获得免罪,说明唐朝的司法判案并非只依据唐律,A项错误;对于韩孝杀牛案,既考虑到孝道可嘉,又兼顾了牛主的损失,不能说明唐朝判案存在徇私舞弊,B项错误;轻视私有财产保护与韩孝要求赔偿牛价获得免罪不符,D项错误。‎ ‎4.唐朝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极大削弱唐朝中央集权,宋初为防止“弱唐”局面再次出现而采取的措施是 A. 设参知政事 B. 设枢密院 C. 设三司使 D. 由文臣出任知州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避免唐代武将掌权、藩镇割据的现象,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派文臣出任知州,D项正确;北宋初年,在中央设立的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别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与防止地方上出现武将擅权、藩镇割据局面无关,ABC三项错误。‎ ‎5.清代军机处很少用勤杂人员,凡扫地打水等事务一般由军机处较低级别的官员负责,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A. 独掌政务决策权 B. 直接服务皇权,重视保密 C. 军机人员素质高 D. 强化了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清代军机处机构精简,办事人员少,日常杂务由较低级别的官员亲力亲为,说明军机处直接服务皇权,重视保密的特点,B项正确;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没有独掌“决策权”,A项不符合史实;较低级别的军机处官员办理日常洒扫,不能说明皇帝的侍从人员素质高,C项错误;军机处的勤杂人员少,不能说明清政府对地方垂直管理的力度加强,与中央集权强化无关,D项错误。‎ ‎6.从1840年开始,列强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下列表格中甲、乙两者之间搭配正确的是 甲 乙 A ‎《南京条约》‎ 南京、上海等通商口岸开放 B ‎《北京条约》‎ 外国军队进驻北京 C ‎《马关条约》‎ 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D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项正确;《南京条约》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中不包括南京,开放南京是1860年《北京条约》的内容,A项错误;《辛丑条约》而不是《北京条约》允许外国军队进驻北京,B项错误;使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的是《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马关条约》则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瓜分,C项错误。‎ ‎7.2015年,国家考古部门确定在黄海海域发现的沉船“丹东一号”为历史上著名的“致远舰”,2018年致远舰的残骸成功打捞,成为该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这些文物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研究 A. 甲午战争的爆发 B. 丁汝昌的生平 C. 威海卫战役战况 D. 甲午大东沟海战战况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农历甲午年)北洋舰队和日军海军在大东沟海遭遇,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作战时,被日军鱼雷击沉,黄海海域发现的沉船“致远舰”可以作为研究甲午大东沟海战即黄海战役战况的一手史料,D项正确;甲午战争爆发是在丰岛海面,当时“致远舰”并未沉没,A项错误;丁汝昌的生平事迹与“致远舰”无关,B项错误;威海卫战役发生在1895年,与“致远舰”的沉没无关,C项错误。‎ ‎8.康有为被光绪重用,“老臣多不然之”。康有为则鼓动御史言官弹劾老臣,结果遭到更强烈攻击。这说明当时 A. 京城人士一味守旧 B. 开国会、制宪法等新政措施过于激进 C. 新政中士人矛盾加剧 D. 康氏入朝开始突破严禁士人干政规制 ‎【答案】C ‎【解析】光绪朝的老臣看不起康有为,康有为鼓动言官弹劾老臣,双方来回较量,说明维新运动时期,官僚集团内部的矛盾加剧,C项正确;老臣与维新派的斗争,不能说明京城中的人们都顽固守旧,A项错误;戊戌变法的新政内容中,不包括开国会和定宪法,B项错误;1895年公车上书已经打破了清政府严禁士人干政的规制,D项错误。‎ ‎9.《庚子诗鉴》中记载:拳民搜索教堂,“见蜡人不能辨,以为人腊”,“遇粤之荔枝干,又以为人眼,相与痛西人,暴其残酷”。以上材料反映出 A. 洋教对中国民众毒害至深 B. 中西文化碰撞产生的误解 C. 外国宗教不适合中国人民 D. 义和团反帝反清的时代性 ‎【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的“见蜡人不能辨,以为人腊”、“遇粤之荔枝干,又以为人眼”说明义和团的拳民是以古老中国的传统封闭观念去猜想被他们痛恨的外国传教士,故B符合题意;题干说的是中国人对洋教的看法,而不是洋教对中国民众的毒害,故排除A;C在题干中没有体现,D的说法本身错误,因为义和团是反帝爱国运动,不反清,故排除CD。‎ ‎10.下表为1912年1月至3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财政收支统计表(单位:万元)‎ 收入 支出 收支相抵 借外债 ‎850‎ 政府各部及参议院行政经费 ‎80‎ 发行公债及私人借款 ‎277‎ 海陆军费 ‎1400‎ 发行军钞 ‎100‎ 外债佣金支付和私人借款偿还 ‎65‎ 淮盐税款 ‎110‎ 杂项开支 ‎5‎ 没收敌产、杂税、官业收入、接受捐款及其他 ‎50‎ 总计 ‎1387‎ 总计 ‎1550‎ ‎—163‎ 以上数据可以说明 A.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根本原因 B. 南京临时政府迅速夭折的根本原因 C. 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的经济原因 D. 革命派向袁世凯妥协的客观原因 ‎【答案】D ‎【解析】根据统计,1912年1月至3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存在严重的财政收支失衡,这一情况说明了财政困难是革命派向袁世凯妥协的客观原因,D项正确;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根本原因与南京临时政府客观上存在入不敷出的困境不符,A项错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导致了革命政府的夭折,B项错误;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的经济原因是为了扩大在华侵略利益,与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困难没有必然联系,C项错误。‎ ‎11.“风潮一天激烈一天,不多久就从北京而上海,由上海而内地,苏州地方一向跟着上海走,便有学生成群结队在街上游行。……玄妙观成了一片“惩办卖国贼”“还我青岛”等旗帜的海洋。”材料中的风潮是指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中心从北京发展到了上海,其主要口号是“惩办卖国贼”、“还我青岛”等,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从广西金田开始的,A项错误;要求“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与“惩办卖国贼”、“还我青岛”的反帝斗争无关,B项错误;辛亥革命是从武昌首义开始的,C项错误。‎ ‎12.民国十五年,有一支军队势如破竹,同年席卷湖南,进入湖北,占领武汉,又沿长江东下,攻占江西首府南昌。这正是当年洪秀全的太平军通过的路线,而该军速度是太平军的数倍。材料中涉及的“军队”和事件指的是 A. 湖北新军和武昌起义 B. 国民革命军和北伐 C. 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 D. 八路军和抗日战争 ‎【答案】B ‎【解析】民国十五年是1926年,“进入湖北,占领武汉”,结合所学,1926年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势如破竹,1927年1月占领武汉,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故B正确;1911年武昌起义,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1928年创建工农红军,1937年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3.下列各项中,用以注解下图最恰当的是 A. “打倒列强除军阀”‎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万水千山只等闲”‎ D.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答案】C ‎【解析】图示反映的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万水千山只等闲”与此有关。故答案为C项。A项是北伐战争时期的口号,B项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时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D项是抗日战争时期,均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 ‎14.有学者研究发现,针对平型关之战毙伤了多少日军这一问题,中国方面有一万(蒋介石贺电)三千(长期使用的数字)和一千(国内著作如《三晋同仇》等使用的数字)之说。而日本方面报道,该战役,日军仅仅损失了60人。这说明 A. 历史记载受到主观因素影响 B. 中国方面的数据记载比较趋同 C. 历史数据差距太大难辨真伪 D. 日本并未在该战役中遭到损失 ‎【答案】A ‎【解析】就平型关战役中日军的伤亡情况,中国共产党、国民党、中国民间和日本方面,给出了完全不同的数字,说明由于民族和阶级的立场、利益不同,主观因素影响了四个方面的历史记载,A项正确;中国三方面的记载并不一致,相差了八九千之多, B项错误;历史数据的差距可以根据客观事实辨别出真伪来,C项错误;虽然四方对平型关战役中日军伤亡的统计数据不同,但都能证明这次战役日军遭到了打击,D项错误。‎ ‎15.对下列抗战时期丰子恺的漫画解读不正确的是 A. 控诉了日本侵华的暴行 B. 寄托了对世界和平的愿望 C. 展现了抗战胜利的喜悦 D. 表达了对国共内战的谴责 ‎【答案】D ‎【解析】根据抗战时期丰子恺的漫画作品,不能得出其谴责国共内战的寓意,D项符合题意;以“空袭”控诉日本的侵华暴行,以“关山月”寄托对世界和平的愿望,以“胜利之夜”表达抗战胜利的喜悦,以“炮弹作花瓶”展现对国家和平建设的希望,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16. 1945年黄炎培在延安向毛泽东谈到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兴亡周期律问题,对此毛泽东认为“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最能体现这一问题的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制度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人民公社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制度 ‎【答案】A ‎【解析】新中国初期成立三大政治制度,分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其中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制度是代表人民行使管理权力,符合“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这一主旨,A正确;B是1958年成立社会地方组织;C是民族方面管理组织;D是参政议政组织。‎ ‎17.辽沈战役时期,中共中央军委只用一纸电报,就使林彪改变原作战计划,率军转头南下,直赴锦州;而蒋介石数次电令,甚至亲赴前线,也未能促使东北国民党军司令卫立煌救援锦州守军,导致锦州被解放军迅速攻克。这说明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 A. 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B. 得到军民的广泛支持 C. 有先进科学理论指导 D. 利用敌方内部的矛盾 ‎【答案】A ‎【解析】材料中“中共中央军委只用一纸电报,就使林彪改变原作战计划,率军转头南下……. 导致锦州被解放军迅速攻克”,说明中国共产党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故选A;B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18.在一次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态度,但是它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次会议是 A. 日内瓦国际会议 B. 亚非万隆会议 C.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 1972年中美上海会谈 ‎【答案】B ‎【解析】1955年亚非29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面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鲜明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求“亚非国家团结共荣”之同,存“各国社会制度”之异,“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促进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符合题意,故B正确;日内瓦国际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会议未体现材料中的“反共立场”,也无“改变航向”,A错误;1971年第26届联大上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大的合法席位,与题干信息无关,C错误;1972年中美上海会谈,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改善,也促进了中日建交,与题干无关,D错误。‎ ‎19.厚重的空军一号舱门缓缓被打开,双鬓已然花白的美国总统,平生第一次嗅到了太平洋那一端积蓄了五千年神秘与未知的凝重空气,他戏称自己是新哥伦布……他试图对这个国度有“哲学上的新发现”。这位美国总统此行 A. 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 B. 推动中国重返联合国 C. 签署了中美建交公报 D. 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 ‎【答案】A ‎【解析】平生第一次飞越太平洋,把自己的第一次中国之行与哥伦布探索新航路类比的美国总统,是1972年初推动中美关系破冰的尼克松,他的这次中国之行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A项正确;1971年推动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是众多第三世界国家,与乘坐空军一号的美国总统无关,B项错误; “新哥伦布”到中国“试图对这个国度有‘哲学上的新发现’”与签署中美建交公报,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不符,C项错误;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与美国的战略利益不符,D项错误。‎ ‎20.伯利克里时代雅典由举手投票法选举产生的十将军没有任何薪金,但富裕的公民积极参选,民众也倾向于将选票投给他们,据此可知 A. 十将军地位很高但没有实际权力 B. 民主政治带有非理性的一面 C. 财富与荣誉成为公民的政治追求 D. 民主体制保留了贵族制残余 ‎【答案】D ‎【解析】十将军没有薪金,用举手投票而不是抽签方式产生,要求有一定的政治、军事才干和经济实力,由此可得出古代雅典对贵族的让步,对贵族优势的认可,民主政治中保留了贵族制的残余,D项正确;十将军的产生办法不能证明其没有实际权力,A项错误;民众倾向富裕公民担任十将军,体现了对军事才干和威望的重视,不能说明其不理性,B项错误;积极参选没有薪金的十将军,不能说明公民追求财富,C项错误。‎ ‎21.约公元前450年,“罗马平民迎来了他们的首度胜利,那就是罗马基本法律《十二铜表法》的编纂和颁布。在这部法律中,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承认”。“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承认”是指 A. 《十二铜表法》明确规定了公民权的平等 B. 全体公民都可依据成文法维护权利 C. 《十二铜表法》明确规定限制贵族的权利 D. 平民获得参与制定或修订法律权利 ‎【答案】B ‎【解析】《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平民对贵族的胜利,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全体公民都可依据成文法维护权利,故B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没有明确规定了公民权的平等,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维护贵族的利益,不是限制贵族利益,故C项错误;平民并没有获得参与制定法律的权力,故D项错误。‎ ‎22.根据1781年生效《邦联条例》所建立起的美国,实际上不成其为一个国家,只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地理上的概念,邦联称不上有什么政府机构,邦联国会是唯一的政府机关,效率低下。这表明 A. 邦联政府与各州政府间分权制衡 B. 各州拥有全部独立主权 C. 邦联政府软弱无力 D. 邦联政府拥有全部主权 ‎【答案】C ‎【解析】《邦联条例》生效后的美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府机构、四分五裂且效率低下,表明邦联政府软弱无力,C项正确;邦联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机构,不能与各州制衡,A项错误;各州拥有全部独立主权与各州承认《邦联条例》不符,B项错误;邦联政府拥有全部主权和其称不上真正的政府机构不符,D项错误。‎ ‎23.1870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之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这表明当时法国君主派 A. 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 B. 希望恢复封建君主统治 C. 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D. 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亨利希望恢复法国大革命之前的国旗,而君主派不同意,说明君主派主张维护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答案为C;材料体现不出君主派是否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A错误;君主派拥护亨利,但不赞同使用大革命之前的国旗,说明他们不主张恢复封建君主统治,B错误;材料看不出君主派是不是地主阶级的代表,D错误。‎ 二、非选择题 ‎24.中国古代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调和的难题。阅读下列 材料一 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郡县制下,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但与此同时,封建国家内部中央和地方之间没有权力分割,地方没有一点的机动性、灵活性、自主性。封建帝王的意志通过郡县制迅速贯彻到全国各地,帝王要是残暴,全国都会残暴起来,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癜,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皇帝犯了错误,全国跟着犯。‎ ‎——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材料二 元代疆域辽阔,民族众多……行省官员在忽必烈时期能处置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更是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但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职掌军权的中央机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摘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利弊。‎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代行省与中央的关系简述行省制度的积极影响。‎ ‎【答案】(1)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在诸侯国内拥有世袭权,调动了诸侯管理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诸侯权力过大,容易造成地方割据和社会动荡。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有一定的任期,官僚政治代替了贵族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但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压制了地方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关系: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受中央节制,又有一定的自主性。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的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解析】(1)分封制:根据材料一中“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 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与地方分权,便于地方自主权的发挥和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等方面,分析分封制的利弊;郡县制:根据材料一中“ 郡县制下,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封建帝王的意志通过郡县制迅速贯彻到全国各地”,“封建国家内部中央和地方之间没有权力分割,地方没有一点的机动性、灵活性、自主性”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人事权到地方管理的流动性,从中央集权到效率提升等方面分析郡县制的优点,从过分中央集权影响地方自主权和能动性等方面,分析郡县制的弊端。‎ ‎(2)关系:根据材料二中“行省官员在忽必烈时期能处置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更是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职掌军权的中央机构)”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地方自主、中央集权等方面,分析元代行省与中书省的上下级关系。影响:根据材料二中“元代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地方管理、国家统一、制度建设和省制开端等方面,分析行省制度的积极影响。‎ ‎25.英国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发源地,各政治派别适时的妥协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阅读材料:‎ 材料一 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通过内战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英国的君主自此失去了它的专制色彩……然而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需要君主制和王室,关键在于如何将其变成能够体现资产阶级意志的国家工具,1688年的光荣革命实现了这种设想……以议会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便逐步形成。英国资产阶级创造了一种既符合国情又实用有效的统治形式,并一直延续至今。‎ ‎——摘编自刘杰《论英国宪政模式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以来英国社会严重分化。“有钱阶级”和“无钱阶级”的对立,“有权阶级”与“无权阶级”的对立都十分严重。在既有宪政框架下,争夺选举权和议会席位成为矛盾的焦点。为了各自的需求,资产阶级改革派组织与工人组织结合起来,动辄组织起数十万人的群众集会,造成触发革命的可能。同时,在野的辉格党为谋求执政以“议会改革”为主张来顺应社会主流。1830年末辉格党成功执政并提出改革法案。法案在下议院通过却屡遭到托利党在上议院(仍有否决权)阻挠而被否决。为避免局面崩溃,国王终于答应准备册封50—100个改革派人士为贵族进入上院,以确保议案在上院通过;而托利党则不等国王册封就妥协退让,终使改革法案获得通过。1832年改革进一步削弱了上议院和王权,成为现代代议制民主确立的开端。‎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的时间和标志。并归纳英国君主权力发生变化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成功的原因并概述影响。‎ ‎【答案】(1)时间和标志: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表现:由君主专制到权力受限,再到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传统议会制度的影响和广大人民的长期斗争。‎ ‎(2)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资产阶级改革派的推动;广大人民的参与,统治者的让步。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选举权和参政权;上院和王权的进一步削弱,民主化进程得到发展;工人和贫民的政治权利仍受到种种限制。‎ ‎【解析】(1)时间和标志:根据材料一中“1688年的光荣革命实现了这种设想……以议会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便逐步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表现:根据所学知识,以光荣革命和内阁制形成为主线,说明英国君主权力由专制到受到限制,再到成为虚君的历程。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17、18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和历史传统、人民斗争等方面,分析英王权力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19世纪以来”,“宪政框架下,争夺选举权和议会席位”,“资产阶级改革派组织与工人组织结合起来,动辄组织起数十万人的群众集会,造成触发革命的可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影响下,经济、阶级、启蒙运动、改革派、人民和统治者等多个方面,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成功的原因。影响:根据材料二中“册封50—100个改革派人士为贵族进入上院”,“改革法案获得通过”,“进一步削弱了上议院和王权,成为现代代议制民主确立的开端”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社会稳定、民主化进程、经济发展和阶级局限性等方面,分析1832年议会改革的影响。‎ ‎26.制度创新推动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复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邓小平在与英国外交大臣的谈话中说:“我很有信心,‘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能够行得通的。因为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这件事情会在国际上引起很好的反应,而且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国家间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一个范例。“一国两制”并不局限于国内问题,也适应当前国际社会的现实需要。目前世界存在着许多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如果按照“一国两制”的精神来处理,就可以消除许多争端和冲突。使各个地区和全世界得到和平、稳定与发展。‎ 材料二 ‎ ‎ 香港回归祖国22年来,香港的经济规模增长接近一倍,人均本地生产总值位居全球第10位,香港的婴儿死亡率由1997年的千分之4下降至2018年的千分之1.6,是全球婴儿死亡率最低的地区之一。2019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0年的喜庆日子。20年来,澳门的经济规模增长接近四倍,人均本地生产总值实质增长接近三倍,在全球排名第二。‎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国两制”的内涵:分析说明中国能够成功解决港澳问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港、澳回归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1)内涵:一国指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指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原因: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新中国收回香港、澳门主权的坚定立场;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意义:港澳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统一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开创了香港和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解析】(1)内涵:根据材料一中“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结合所学知识,从前提、主体和两种社会制度等方面,说明“一国两制”的内涵:原因:根据材料一中“邓小平在与英国外交大臣的谈话”,“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客观上国力的强大、历史的潮流,主观上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努力、方针政策的正确等方面,分析中国能够成功解决港澳问题的原因。‎ ‎(2)意义:根据材料一中 “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国家间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一个范例”,“可以消除许多争端和冲突。使各个地区和全世界得到和平、稳定与发展”,材料二中“香港回归祖国22年来,香港的经济规模增长接近一倍,人均本地生产总值位居全球第10位”,“澳门的经济规模增长接近四倍,人均本地生产总值实质增长接近三倍,在全球排名第二”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问题的解决、国家统一大业的发展、祖国和港澳的繁荣以及国际问题和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港澳回归的重大意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