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吉林省白山市长白山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验收考试试题(解析版)
吉林省白山市长白山第二高级中学 2019-2020 学年 高二下学期开学验收考试试题 时间:90 分钟 分值:100 分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50 分。) 1.“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 氏族制度遭到新的失败。”这一评价是针对 A. 梭伦改革 B. 克利斯提尼改革 C. 伯利克里改革 D. 议事会改革 【答案】A 【解析】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冲击了原有的部落血缘制度,故 A 正确;克里斯提尼实 行地域国家代替原来的血缘国家,不再有财产等级限制,B 与材料无关;伯里克利改革给参 加政治活动的人发放津贴,保证了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C 与材料无关;D 与材料无关。 2.梭伦改革最重要的举措是废除债务奴隶制,归还借贷抵押的土地,尽管富人曾经强烈抗议, 但未有结果,这一举措后来得到充分执行。这说明该举措 A. 保护了平民的根本利益 B 获得了各阶层普遍支持 C. 打破了贵族权力垄断 D. 符合了城邦整体利益 【答案】D 【解析】材料说明梭伦改革的废除债务奴隶制措施虽然众多人反对,但是最终还是通过,说 明该措施符合了城邦整体的利益,D 正确;梭伦改革是维护贵族权力,并不是保护平民的根 本利益,A 错误;B中各个阶层显然不符合题意,排除;梭伦改革并不是打破了贵族权力垄 断,C错误。 3.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 废井田,以法律形式确定土地私有 B. 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 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答案】A 【解析】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使得古代土地所有制由井田制变成了地主阶级土地 所有制,改变了中国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体现了社会性质由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故 A 正确;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奖励军功,只是选官制度的改变,不能体现出社会性质的变化, 排除 B;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主要是改变地方官制,无法体现社会制度的变化,排除 C;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是农业经济政策,与社会性质无关,排除 D。 4.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 年,孝文帝规定“户 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孝文帝此举 的主要目的是 A. 规范赋税制度 B. 推行汉化政策 C 加强集权 D. 整顿吏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爵无禄”“以为官司之禄” 和“赃满一匹者死”可知是北魏制定的官吏俸禄制度,所以 A 项错误;其目的是整顿吏治, 故 C 项错误。B 项材料没有体现。所以正确答案是 D 项。 5.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485 年)规定:男子 15 岁以上,授种栗谷的露田 40 亩,妇人 20 亩。奴婢同样授田。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这一规定 A. 土地所有制形式为私有制 B. 前提是国家控制大量荒地 C.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 限制了家庭手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是指政府将无主的荒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 有制,故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国家控制大量荒地,故 B 项正确。均田制的性质为土地国有制, 而不是土地私有制,故 A 项错误。均田制的实施起到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但无法解决了土 地兼并问题,故 C 项错误。均田制之下的农民要交赋税,其中包括绢帛等,所以不会影响家 庭手业的发展,故 D 项错误。 6.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以此可以 看出王安石变法 A. 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 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C. 否定了科举制度 D. 解决“恩荫”选官的弊端 【答案】B 【解析】王安石变法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措施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 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分析各选项,这一措施的目 的是为了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故选 B。A 项和材料明显无关;C 项错误,王安石只是改 变考试的内容,并未否定科举制度;D 项错误,王安石关于科举选官制度遭到大官僚的反对 而失败。 7. 王安石变法中,能起到“治安、御外、节支”三种功效的军事措施是 A. 保甲法 B. 保马法 C. 将兵法 D. 更戍法 【答案】A 【解析】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壮丁接受军训,与正规军相参为 用,以节省国家的大量军费,又可以建立严密的治安网,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编制起来,以 便稳定封建秩序。故选 A。 8.某班同学对俄国 1861 年改革进行讨论时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A. 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得到了许多地主的理解和支持 B. 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尽可能多地维护了地主的利益 C. 1861 年改革在客观上顺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 D. 1861 年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俄国封建生产关系 【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以挽救统治为目的,得到了许多地主 的理解和支持,故 A 正确,不符合题意;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主要是维护地主的利益,故 B 正确,不符合题意;1861 年改革解放了农奴,在客观上顺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 故 C 正确,不符合题意;1861 年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俄国封建生产关系,故 D 错误, 符合题意。故选 D。 9.下列对 1861 年农奴制改革的评价,错误的是 A. 是一次地主阶级领导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B. 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 D. 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61 年农奴制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故 A 项错误,符合题意;1861 年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故 BC 项正确,排除;1861 年农奴制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故 D 项正 确,排除。 10.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 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民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 条措施有关( ) A. 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B. “废藩置县” C. “殖产兴业” D. “文明开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治时期之前,日本平民是不能拥有姓氏的,明治维 新中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平民有了更多自由,可以拥有姓氏,故 A 项 正确。废藩置县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 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 义经济奠定了基础,与材料不符,故 B 项错误。殖产兴业是指国家大力扶持资本主义经济发 展,与材料不符,故 C 项错误。文明开化是指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向西方学习,与材料不符, D 项错误。 11.19 世纪 70 年代,日本将“Science”译为“科学”:四十几年后,“科学(Science)” 一词开始成为中国时尚词语。与这两个语言现象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A. 明治维新,洋务运动 B. 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 C. 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D. 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答案】B 【解析】19 世纪 70 年代,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20 世纪初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 科学,故选 B;19 世纪 60 年代中国开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是 1898 年,AC 时间不符合“四 十几年后”的 20 世纪初,排除;19 世纪 70 年代,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1898 年中国开 展戊戌变法,D 不符合题意,排除。 12.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 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 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 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C. 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D. 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运动由学 习西方技术到制度,故 C 选项正确;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在《南京条约》就有,故 A 选 项错误;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在 19 世纪 60-70 年代,故 B 选项错误;19 世纪 40 年代就 已经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故 D 选项错误。 13.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 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 皇权渐趋衰落 B. 君主集权加强 C. 内阁取代六部 D. 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状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A 项与 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 A 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 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D 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的所说的首辅 权利来源于皇帝,皇帝信任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集权不断加强。 14.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 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 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答案】D 【解析】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 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所以本题选 D。A 项表述与材 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 项对材料的理解 错误,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 15.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 的 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A. 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 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 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 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可知,宗法制为维系政权服务, 故选 D。材料重在强调制定“大宗小宗之法”的原因,而非强调大宗与小宗的血缘关系,A 项片面反映材料内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诸侯的庶子可分封为卿大夫,仍有相应 的政治权利,B 项说法错误,排除;天子分封的对象包含王室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政权 显然未被一家一姓所掌控,C 项说法错误,排除。 16.唐朝初期,高宗皇帝欲扩建皇宫御花园,直接下旨工部,但工部拒绝执行,原因是圣旨 缺少政事堂印鉴。这说明唐初 A. 皇帝权力衰落 B. 行政有严格程序 C. 各部门权力分散 D. 大臣专权跋扈 【答案】B 【解析】A 项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由“直接下旨工部,但工部拒绝执行,原因是圣旨缺少 政事堂印鉴”可以分析出唐朝办事是严格按照程序走的,故本题答案选 B 项;C 项不选,题 干没有体现各部门的权力;D 项不符合题意。 17.《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 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A. 该设计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 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 C. 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 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 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由题干中的“军中仓促,权立九品,盖 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可以看出是在强调九品中正制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而 不是出身,故 A 项正确,B 项错误;C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 A。 18.据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列侯所食县曰 的 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这说明 A. 汉代官员多用秦时旧制 B. 汉承秦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C. 汉时曾推行郡县封国并存制度 D. 至汉武帝时方设列侯爵位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可知体现的是郡县制;根据材料“…… 列侯所食县曰国”可知体现的是侯国,可以判断出当时汉朝曾经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C 选项符合题意。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代官员多用秦时旧制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 选项排 除。汉朝全面推行郡县制不符合史实,在地方也有封国制,B 选项排除。列侯爵在西汉立国 之初就有,D 选项排除。 19.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 1000 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 50 米。政务中心逐 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 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 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明朝的内阁距皇帝寝宫有 1000 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皇帝寝宫只有 50 米”信息可知,这说明军机处受到皇帝的控制更强,从而在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因此 D 选项正确。A、B 选项是表面上的理解,不是本质;C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专制皇 权的强化,并非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20.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 能运转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约着重 强调 A. 晚清君主统治脱离国情 B. 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 C. 皇帝勤政事关国家存亡 D. 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信息结合所 学可知,清朝设立军机处,其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皇帝的旨意,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 顶峰,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君主的的个人智慧与能力对于国家治理显得尤为重要,所 以他强调的是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晚清君 主统治的情况;B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康乾盛世的功绩;C 选项错误,材料旨在说明高 度集权下可能带来的危机,并未涉及皇帝勤政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21.哲人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有部分人知道自己是 自由的”。古希腊知道自己自由的这“部分人”是 A. 妇女 B. 外邦人 C. 公民 D. 奴隶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信息可知,这考查的是古代希 腊的民主。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城邦中只有男性公民才能享有民主,妇女、奴隶和外邦人 都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因此 C 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22. 罗马成文法诞生后,有人评价道:“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 力。”这主要强调的是罗马成文法典 A. 剥夺了贵族的立法权力 B. 有利于保护平民利益 C. 有利于保护奴隶利益 D. 实现了社会各阶层平等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律,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可以不再依 靠贵族的记忆力”指的是罗马成文法限制了罗马贵族肆意解释法律的权力,一定程度上保护 了平民的利益,所以正确的是 B 项,CDA 项错误。 23. 古代罗马构建和谐社会主要是通过 A. 树立皇帝的权威 B. 宣扬人文主义思想 C. 制定较为完备的法律 D. 传播基督教教义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古罗马主要是通过法律来维系统治的。故选 A 项;BCD 项与题 意主旨不符,排除。 24.在伯利克里时期,雅典城邦最高的权力机构是 A. 十将军委员会 B. 五百人会议 C. 公民大会 D. 陪审法庭 【答案】C 【解析】该题属于史实记忆类选择题,依据相关史实,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城邦的最高 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故答案为 C 项;十将军委员会是当时唯一不对全体公民开放的机构, 但不是最高权力机构,排除 A 项;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显然不是最高权力机 构,排除 B 项;陪审法庭是雅典城邦的最高司法机关,不是最高的权力机构,排除 D 项。 25.马克斯说道:“在罗马,氏族社会变成了闭关自守的贵族,贵族的四周则是人数众多的、 站在这一社会之外的没有权力只有义务的平民;平民的胜利炸毁了旧的氏族制度并在它的废 墟上面建立了国家,而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贵族和平民完全溶 化在国家中”开始于: A. 习惯法的废除 B.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C. 公民法的颁布 D.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编订 【答案】B 【解析】《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故 B 项正确。《十二铜表法》含有习惯法内容,不是废除,A 错误;公民法属于适用范围分 类,C 错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编订属于罗马法的汇总,D 错误。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 50 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的近代企业 时间 类别 厂矿数 资本额(千元) 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 商办 53 4704 22.4% 甲午战争前 官督商办 19 16208 77.6% 商办 63 12465 70% 甲午战争后 官督商办、官办 18 5345 30% 材料二 据统计,19 世纪末,华商在上海创办了 6 家丝厂,资本总额 120 万元,而同一时 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 110 万元,接近 6 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1)材料一中不同时期中国近代企业 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在政治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一中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答案】(1)说明: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一个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 发展。影响: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要求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 变法运动。 (2)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爱国工商业人士发出“实业救 国”的呼声;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 (3)无力与实力雄厚的外商企业进行竞争,随时有破产和倒闭的危险。 【解析】 (1)说明:据表格信息可知,甲午战争后相比甲午战前中国出现一个兴办民族工业的浪潮,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影响:据所学可知,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 资产阶级壮大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2)据所学可从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对华大量资本输出、使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为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爱国工商业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清政府为支 付战争赔款、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等方面回答。 (3)据材料二可知,中国民族资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无力与实力雄厚的外 商企业进行竞争,随时有破产和倒闭的危险。 2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寺子屋是日本从幕府时期一直发展到明治时期的著名民间教育机构。它往往存在于 乡间,以庶民子弟为主要教育对象。它的课程设置大体是:首先必须学的是平假名、片假名, 还有汉文、《三字经》、《实语经》、《童子经》等,书法、算盘和地理也是必修课程。其它如 书信模板、商业用语模板、农业用语模板、木匠用语模板等,也都是全国性的共道教科书。 ——【日】依田熹家《日本通史》 材料二 明治政府于 1872 年颁布第一部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在此基础上,寺子屋教育被 勒令停办,各地兴办新式小学。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包括:读物、算术、书法、写字、 熟读、作文、理科、地理、历史、修身、体操。有些好一些的小学还要增设几何和一两门外 语课。据统计,在每周的学时总数中,属语言类的科目占 40%,数理、地理、历史合占 53%, 的 其它的修身等科目占 7%。 ——伊文成、马家骏《明治维新史》 材料三 朕,念我皇祖皇宗荦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 此乃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于此。……一旦危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 穷之皇运。如是,则不独为朕之忠良臣民,且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通风。斯道也实为我皇祖皇 宗之遗训,而子孙臣民之所当遵守。通诸古今而不谬,施诸中外而不悖。贬庶几与尔臣民俱 拳拳服膺成一其德。 ——1890 年明治政府《教育敕语》 材料四 有学者认为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是其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而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 认为正是其教育改革才最终导致明治维新走向歧途。 ——天涯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前期“寺子屋教育”的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新式小学何不同? (3)据材料三指出,《教育敕语》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说明《教育敕语》产生的主要背 景。 (4)你赞同材料四的哪种观点?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说明你的理 由。 【答案】(1)特点:民间办学;注重教育的通俗适用;偏重儒家传统文化。 (2)不同:政痢主导;重视近代科学技术;重视外语教育; (3)核心:忠君思想(或儒家忠孝思想)。 背景:1889 年《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巩固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4)(前者)理由:提高了日本国民的文化素养;培养了大量人才。 (后者)理由:宣扬忠君爱国和武士道精神,最终使日本因对外侵略扩张而战败;给日本人 民以及东亚和平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民间教育机构。它往往存在于乡间,以庶民子弟为主要教育对象。它的 课程设置大体是:首先必须学的是平假名、片假名,还有汉文、《三字经》、《实语经》、《童 子经》”从性质、适用范围及内容进行概括。 (2)根据材料“明治政府于…各地兴办新式小学…理科、地理、历史、修身、体操。有些 好一些的小学还要增设几何和一两门外语课。…”可知特点为政痢主导;重视近代科学技术; 重视外语教育。 (3)据材料三“皇祖皇宗荦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 此乃我国体之精华”进行概括即可,二问结合所学从日本颁布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进行回答。 (4)根据材料“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而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认为正是其教育改革才最 终导致明治维新走向歧途。”可知有两种观点,结合所学前者从国民素养人才培养进行分析; 后者结合所学从武士道精神、对外扩张及威胁和平进行阐述。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这个伟大的法令,从西方的意义上说农民获得了合法的自由;从今以后, 他们成了政府的臣民,不再隶属于他们的主人。人们希望他们会被一种新的人类尊严感鼓励。 绅士们失掉了他们在村子里的准庄园司法权,他们再不能强制履行无偿的强迫劳动,或是获 得由奴役产生的收益了。 ——(美)帕尔默、科尔顿、克莱默《近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1978 年,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道:“农民改革保护了封建主义的许多方面。 毫无疑义,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许多农民的土地都减少了……所有条件中最沉重的莫过于 赎取土地的条款……由于这些条款,农民失去了大部分土地……私有农民通过改革所获得的 份地大部分全然不足以糊口。” 材料三 19 世纪 60 年代……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 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 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钱乘旦为《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的序言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伟大的法令”对俄国农民的影响。 (2)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指出俄国 1861 年改革是如何体现“俄罗斯特殊 性”的。 (3)俄罗斯改革的特殊性对俄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答案】(1)农民在政治上获得人身自由,摆脱了对农奴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解放时农奴遭 到沉重的剥削,解放后的农民未能摆脱对地主的经济依附关系。 (2)经济基础: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上层建筑:进行了 部分资本主义政治改革,但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 (3)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跻身资本主义强国行列;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军事 性,使之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解析】 (1)从材料 “农民获得了合法的自由;从今以后,他们成了政府的臣民,不再隶属于他们 的主人。”得出影响:农民在政治上获得人身自由,摆脱了对农奴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从材 料二“农民改革保护了封建主义的许多方面”、“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许多农民的土地 都减少了……所有条件中最沉重的莫过于赎取土地的条款”、“私有农民通过改革所获得的 份地大部分全然不足以糊“得出影响:农奴解放时遭到沉重的掠夺,解放后的农民未能摆脱 对地主的经济依附关系。 (2)本题考查学生对 1861 年改革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综合能力。联系材 料主要内容和所学知识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围绕“俄罗斯特殊性”归纳概括即可。 (3)从材料三“19 世纪 60 年代,……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 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可见俄罗斯改革 特殊性的深远影响,联系所学知识,从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得出结论:1861 年改 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跻身资本主义列强行列;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军事性, 使之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2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 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 ——《魏书·成淹传》 材料二 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 复还中国之旧矣。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 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列传第七中》 材料四 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 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请回答: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 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些材料? (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 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 策的观点是什么?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 【答案】(1)赞成派:材料一、三;反对派:材料二、四。 (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2 分)。评价:(以下两种观点任选其一) 观点一:该观点正确(1 分)。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失去统治 的根基,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的的生活环境,招致人民的反抗,政权灭 亡(7 分)。 观点二:该观点错误(1 分)。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政权 的败亡与“汉化”措施无关,“汉化”政策有利于北 魏交通的改善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或:风气的改进、社会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或经济文化交 流),促进了洛阳城(或中原地区)的开发,有利于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等等 (7 分)。 【解析】 (1)根据材料“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 光宅中原”可以判断出赞成派所对的材料。根据“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 溃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可以判 断出反对派所对的材料。 (2)简要翻译出该句的大意,可以根据“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 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说明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盲目照搬 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的的生活环境,招致人民的反抗,政权灭亡。评价可以从社 会进步、社会的封建化、民族融合、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