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尚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尚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尚德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 ‎1.“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反映了 A. 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B. 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C. 手工业生产方式 D. 农村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答案】A ‎【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耕织结合”的特点,这种特点就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主要特点,男耕女织是主要的生产方式,故答案选择A项。B选项错误,前面一句叙述的是男子的作用;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农业;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内容。‎ ‎2.清代俞森《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 重农抑商已有所改变 B. 农业是财政的主要来源 C. 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 D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交织 ‎【答案】D ‎【解析】材料“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表明,家庭手工业中的产品也有一部分会拿到市场进行交易,故D项理解正确;材料无关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的财政收入来源主要是什么,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近代化的趋势,排除C项。‎ ‎3.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 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 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 C. 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D. 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答案】D ‎【解析】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政策贯穿封建政治始终;B项不符合史实,无法从材料中得到体现;C项说法错误,主流价值观依然是儒家思想;D项正确,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对商人看法的观念。‎ ‎4.《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十三行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 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展 B. 三角贸易的形成 C. 新航路的开辟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C ‎【解析】广州十三行是是清朝在广州设立的对外贸易特区内的十三家牙行商人,新航路的开辟后,“亚洲、欧洲、美洲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贸易关系”,故C项正确;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展,未涉及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故A错误;三角贸易的路线是从欧洲到非洲再到美洲,最后回欧洲,不符合材料,故B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此之前,十三行早已存在,故D错误。故选C。‎ ‎5.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之下,哥伦布在美洲大陆游历了一番,表示很遗憾,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据此可知 A. 哥伦布找到了通往东方的航路 B. 世界市场的雏形并未形成 C. 哥伦布远洋航行的目标模糊 D. 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明显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哥伦布在美洲大陆游历了一番,表示很遗憾,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货币及金银等贵金属的需求增加,出现了“寻金热”这一社会原因。故答案为D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世界市场的雏形状态,排除;C项哥伦布的航行的目标是前往东方,并不是所谓的目标模糊,排除。‎ ‎6.下表为德国劳动力比重变化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德国农业经济渐趋衰退 B. 德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C. 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答案】D ‎【解析】表中所反映的时间正值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农业人口比重的下降、工业和服务业人口比重的上升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结构比例产生变化的结果,故D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德国农业经济不可能出现衰退,故A项错误;德国完成统一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在19世纪70年代,据此可排除BC项。‎ ‎7.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绘当时的上海“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这反映出 A. 中国“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 B. 民族工业集中于上海 C. 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上海成为国际大都会 ‎【答案】C ‎【解析】题目中未涉及上海是民族工业的集中地及成为国际大都会,故无法得出BD两项的结论;A项应为鸦片战争的影响,早于题目中的时间段“光绪年间(1875——1908年)”,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光绪年间……上海……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销亦不细”可知晚清时期的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即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C。‎ ‎8.1988年,海南省设立,并且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当时海南岛可以 ‎①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 ‎②所有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 ‎③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 ‎④拥有独立的经济管理权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特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故①②③;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故④错误;所以答案选A。‎ ‎9.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意义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某些最贫困的省份领导阶层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这种变革主要针对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按劳分配 C. 人民公社的弊端 D. 农业集体化 ‎【答案】C ‎【解析】由材料“1979年”“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并结合所学可知,针对人民公社的弊端,部分地区开始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此来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故选C;材料提到的是农业发展问题,而非工业发展问题,A项不是其主要针对对象,排除;按劳分配是这种变革的发展趋势,而不是针对对象,排除B;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采取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原则的,它既注重发挥集体的优越性,又注重调动个人的生产积极性,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变革并不针对农业集体化,排除D。‎ ‎10.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到1984年底,全国各地基本完成了政社分设,建立9.1万个乡(镇)政府,92.6万个村民委员会。这实际上 A. 宣告了人民公社制度的结束 ‎ B. 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 C. 扩大了农村基层民主的范围 ‎ D. 揭开了农村政治经济改革的序幕 ‎【答案】A ‎【解析】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据此可排除B和D;1983年,为了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实行了基层政权组织改革,这与“扩大了农村基层民主的范围”无关,可排除C项。因此,本题选A。‎ ‎11.下图是一张年历画,画中题诗:“人民公社顶呱呱,工农商学兵一家。人众财多好建设,工农业遍地开花。”此年历画应该出现在 A.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 三大改造时期 C. “一五”计划期间 D. “大跃进”时期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人民公社顶呱呱,工农商学兵一家”可知指的是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基本上与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属于同一时期,D选项符合题意。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在1949——1952年,A选项排除。三大改造时期是在1953——1956年,B选项排除。“一五”计划期间是在1953——1957年,C选项排除。‎ ‎12.‎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设立雄安新区的重大决策。媒体普遍认为: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 ,21世纪看雄安。 线中的地点位于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90年代开放上海浦东,故答案选B。2004年,开发天津滨海新区,排除A;闽南三角区和珠江三角洲开发于80年代,排除CD。‎ ‎13.如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A. 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 “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 “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 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图片中的信息正确解读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大跃进......(使)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展”即可排除A、B、D三项,选择C项。‎ ‎14.199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通知》中提出对个体私营经济实行“四个不限”: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材料中“四个不限”说明 A.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完全建立 B. 浙江省最先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C. 个体私营经济受到法律保护 D. 个体私营企业自主权得到认可 ‎【答案】C ‎【解析】21世纪初我国才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浙江,不能体现“最先”,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浙江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通知》”,带有政策法规性质,故C项正确;材料突出政府对个体经济的态度,故D项错误。‎ ‎15.“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那是十多年前,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奔跑,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一首名为《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的诗曾风靡一时,道出了全国上下热切的渴望。中国,需要找到那把钥匙,重新启动历史前进的时间,打开融入时代潮流的窗口。材料中的“钥匙”是 A. 维新变法 B. 辛亥革命 C. 三大改造 D. 改革开放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诗中“红色的大街”暗示象征着“文化大革命”,这是“钥匙丢了”的背景和原因;而“钥匙丢了”则象征人们对世界及人生的探索追求都停止了,热情没有了。这把“钥匙”可以重新启动历史前进的时间,打开融入时代潮流的窗口。所以这把“钥匙”指的是改革开放,因此D选项正确。A、B、C项与题意不符,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6.1980年4月,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领取了国家外资管理委员会颁发的“外资审字(1980)001号”营业执照。这反映出当时 A. 实行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 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 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 D. 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改革主要目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980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84年开始全面开展,A排除。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之后才提出来的,D选项排除。在结合材料的内容——中外合资。这是所有制领域里的改革,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17.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誉为“新中国第三次土地改革”。这次土地改革主要是 A. 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B. 极大地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 C. 让农民拥有了买卖土地的权利 D. 深刻地调整了农村生产布局 ‎【答案】A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由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A正确;农村产业结构指的是发展乡镇企业,排除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土地属于集体和国家,农民没有买卖土地的权利,排除C;这一制度与农村生产布局没有关系,排除D。‎ ‎18.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20世纪某一时段具有的一些特征。该时段为 A. 50年代 B. 60年代 C. 70年代 D. 80时代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标志着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56年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向科学进军”的热潮,政府大力培养科技人才;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外交崭露头角并取得系列成就,因此A选项正确。20世纪60、70年代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上述建设或成就遭到破坏,B、C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交进入新阶段,并非崭露头角。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9.列宁说:“我们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为此,俄共(布)推行的经济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答案】B ‎【解析】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材料“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符合国家资本主义特点,故B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国有企业化,故A错误;C和D是斯大林时期实行,排斥资本主义。‎ ‎20.在斯大林时期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问一个苏联的工厂,当局就预先教工人要怎样回答代表团的提问。当问到一个老工人每月的工资是多少,老工人说3000卢布;代表团又问有多少存款,他回答10万卢布。代表团疑惑:“你存了这么多钱准备干什么呢?”老工人回答:“我准备买一双靴子。”这则笑话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 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B. 行政管理经济加速工业化 C. 个人崇拜和家长制盛行 D. 计划经济体制提高生活水平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笑话反映的是斯大林时期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即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比例失调而非工业化加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个人崇拜和家长制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生活水平低而非提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1. 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A. 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 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 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获取良好的效果,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A项错误;材料中许多领导人都表示对新经济政策的不满,并不认为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只是把它看作一个权宜之策,B项正确,C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当时许多领导人的认识;正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因此才被新经济政策取代,D项错误。‎ ‎22.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下面两则史料最适合于研究什么问题?( )。‎ A. 近代中国满清政府的腐朽和反动 B. 西方与近代中国习俗的变迁 C. 近代中国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D. 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根源 ‎【答案】B ‎【解析】A是无关项,材料内容中并没有涉及清政府的腐朽与否的问题,它只涉及到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的习俗的变化问题,故答案选择B项。材料中没有西方文化的相关的内容,所以并没有体现近代中国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故C排除;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根源是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阻碍了中国的进步而不是习俗问题,习俗只是社会的外在反映,故D排除。‎ ‎23.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媒进入中国,始于19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外国人办了一些外文报刊,但大都影响不大,直到1833年德国人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这是在中国境内的第一份现代意义上的中文报纸。早期外国报刊的出现 A. 加深了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 B. 激发了中国人创办民族报刊的意识 C. 加快了英国列强侵略中国的步伐 D. 使大众传媒在中国的影响迅速扩大 ‎【答案】B ‎【解析】由时间“1833年”,可见当时中国还没有开始半殖民地化,排除AC;早期外国报刊的的示范作用有利于激发中国人创办民族报刊的意识,故选B;由材料“外国人办了一些外文报刊,但大都影响不大”,排除D。‎ ‎24.1938年,罗斯福在谈到“新政”时说:“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里的“严重缺点”主要是指 A. 高度垄断 B. 自由放任 C. 忽视农业 D. 通货膨胀 ‎【答案】B ‎【解析】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胡佛的反危机措施是固守“自由放任”政策,结果没有克服危机,反而使矛盾更加尖锐,美国民众期盼新的有力政府,促成了罗斯福的上台和新政的实施。因此选B。‎ ‎25.二战后,西欧和美国的领导人一致认为,一支心满意足的和稳定的劳动力队伍将会增加利润,慷慨大方的社会开支将会提升经济增长。为此,当时西方发达国家实行了 A. 经济国有化 B. 人民资本主义 C. 福利国家制度 D. 经营者革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一支心满意足的和稳定的劳动力队伍将会增加利润,慷慨大方的社会开支将会提升经济增长”可知结合所学可知,西方国家通过实行福利政策,缓和劳资对立,扩大消费需求,故C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国有化措施,排除。B项,人民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学者美化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理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排除。D项,经营者革命是资本主义大公司实行专业科学人才管理下体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现象,与题干无关,排除。‎ ‎26.20世纪70年代,欧美经济出现了“滞胀”现象,为此西方国家 A. 适当增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确立了市场经济 C. 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 实行了计划经济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为此各国对经济政策再次实行调整,适当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选C;70年代欧美经济之所以出现“滞胀”现象,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因此西方国家不可能再增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排除A;西方国家在70年代前实行的一直都是市场经济,因此B项“确立”之说无从谈起,排除;西方国家大多是资本主义国家,它们可能会借鉴计划经济的某些优势,但不可能实行计划经济,排除D。‎ ‎27.1947年联合国大会上苏联代表发言指出:某一世界经济体系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分店’,世界银行从属于政治目的,这让它成了一个大国的工具。该体系它还 A. 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 B. 确立了欧元的中心霸主地位 C. 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 D. 标志着贸易自由化组织形成 ‎【答案】C ‎【解析】对于1947年的世界经济体系、世界银行,苏联指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具有“政治目的”、是“大国工具”,结合所学,辩证分析这一体系还有积极作用,所以C项正确;A项指的关贸总协定1947年还没有正式形成;欧元在1999年才问世,B项错误;世界银行不是贸易自由化组织,D项错误。‎ ‎28.当前正在兴起的一种“反全球化”浪潮,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此起彼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到英国脱欧,再到推翻区域自贸协定,乃至退出世贸组织,从纯粹的民间非主流呼声变成“大嘴”特朗普等政客堂而皇之的说法。这些现象表明 A. 全球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 B.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C. 南北方国家之间矛盾重重 D. 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弱化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此起彼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到英国脱欧,再到推翻区域自贸协定,乃至退出世贸组织”,均是各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开展的斗争,说明全球化浪潮中各国之间的竞争激烈,故答案为A项。“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是指对发展中国家有利也有弊,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南北方国家之间矛盾重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弱化”说法错误,排除D项。‎ ‎29.起初,英国对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抱敌视态度的,还在西欧六国酝酿筹组共同市场时,英国政府就赶忙于1956年10月抛出了所谓的‘C’计划,企图用一个包罗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所有成员国在内的‘工业自由贸易区’,把拟议中的六国共同体‘化’掉。英国此举 A. 确立了其在欧共体中的核心地位 B. 旨在抗衡美国主导的关贸总协定 C. 为欧洲联盟成立提供了基本框架 D. 体现了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复杂性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1973年才加入欧洲共同体,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据此可排除A;B的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可排除B;《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为欧洲联盟成立提供了基本框架,而不是英国的‘C.’计划,故排除C;依据材料的意思可知,英国企图用所谓的‘C.’计划把欧洲经济共同体取代掉,这就体现了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复杂性,故选D。‎ ‎30.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沃尔玛公司在墨西哥经营困难;2008年,它在墨西哥的分店却超过600家。这一状况主要得益于 A. 墨西哥人的生活习惯改变 B. 各种贸易障碍的逐渐消除 C. 美国完全操纵墨西哥市场 D. 美洲完全实现贸易自由化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美国沃尔玛公司由20世80年代末在墨西哥经营困难,到2008年该公司在墨西哥分店却超过600家的变化,可见随着区域集团化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种贸易壁垒逐渐被打破,故B正确;材料中2008年美国沃尔玛公司的分店在墨西哥得到迅速发展,无法体现墨西哥人的生活习惯改变,A错误;材料并没有反映美国对墨西哥的全面控制且不符合实际,故C错误;D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二、材料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 材料二目前……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是小生产小私有者的生产关系,即所谓小农经济。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在的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 ‎(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 ‎(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如耕作法、施肥法等。‎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总结报告》1953年 材料三1953—1977年中国的人口迁移(估计)‎ 时期 流向 人数(百万)‎ ‎1953——1961年 农村至城市 ‎39.24‎ ‎1961——1977年 城市青年上山下乡 ‎67.25‎ ‎——薛风旋著《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党中央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上表人口迁移反映了1953——1977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什么状况?试分析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 ‎【答案】(1)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 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 ‎(2)制约因素:生产资料的缺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薄弱、生产技术的落后。‎ 措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影响: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 ‎(3)状况:城市化进程由发展到“停滞”。‎ 发展原因:“一五”计划的实施;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和“大跃进”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停滞原因:国民经济调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包括工业结构的变化和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与这种状况相关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可以根据图示中数据的变化得出。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的现象,根据教材所学可知,是受“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影响。这种变化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联系教材所学可知,表现在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 ‎(2)新中国成立初期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如耕作法、施肥法等。”分析归纳得出,有生产资料的缺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薄弱、生产技术的落后等因素。党中央为此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应当联系所学来回答。‎ ‎(3)材料三表格人口迁移反映1953——1977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状况,可以根据数据的变化,特别是从流向的变化反映的问题来回答。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应当联系教材所学,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回答发展的原因和停滞的原因。‎ ‎32.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说“美国真正的天赋在于——它懂得改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2年的美国生产水平比1929年下降了51%,失业人口达到了1100万,饥寒交迫的人们把时任总统胡佛讥讽为“饥饿总统”,失业人口聚居地被戏称为“胡佛村”,人们开始怀疑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将来是否能够存在下去,整个社会出现了严重的混乱,1929-1932年,各地罢工就有2700多次。‎ ‎——摘编自人民版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二 材料二“新政绝不是一种政治游说,而是战斗口号!”“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 ‎——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演说 材料三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美国社会出现了什么问题?‎ ‎(2)依据材料二,说说罗斯福总统为应对问题所采取的行政策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一策略的主要内容。‎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罗斯福这一策略的特点是什么?他的成功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1)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民主制度的信任危机。‎ ‎(2)“新政”。整顿银行业、恢复工农业生产、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3)特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启示:结合国情、与时俱进。(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解析】(1)根据“1932年”及美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可知美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根据“人们开始怀疑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将来是否能够存在下去,整个社会出现了严重的混乱,1929-1932年,各地罢工就有2700多次。”可知美国民主制度的信任危机。‎ ‎(2)根据所学可知“这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是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从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等方面进行分析。‎ ‎(3)第一小问,根据“(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可知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第二小问是开放性题目,结合新政我们可以得出制定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要切合国家的国情和实际,事实求是。‎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计划经济对期我国经济波动大起大落,几个经济周期表现为古典型经济周期: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调拉经济,经济增长仍然有所波动,但即使在经济周期的谷底,仍保持一定的这度在增长。‎ ‎——《新中国60年统计汇编》(2009年前)和 ‎《2011中国统计摘要》(2009年,2010年)‎ 结合中国现代史相关史实从上述图文材料中提取一条有效信息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信息:改革开放后三十年,中国已基本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 阐释: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上来的决策,经济发展的环境大为改善。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相继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1世纪初基本确立,经济稳定提速;1980年对外开放拉开了序幕,经过三十多年,最终形成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现依据材料提取信息,然后结合所学进行论证,本题可以依据材料文字信息提及图片从“改革开放后三十年,中国已基本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角度分析回答;第二小问论证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对外开放拉开了序幕”等角度思考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