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质量监测试题 一、选择题 ‎1.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这种思想所属的派别是 A. 儒家 B. 墨家 C. 法家 D. 道家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夫尚贤者,政之本也”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墨家的“尚贤”思想,故答案为B项;儒家主张德治和“仁政”,法家主张“法治”和集权,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C、D项。‎ ‎2.荀子提出“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与此哲学思想相同的是 A.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B. “理在先,气在后”“存天理,灭人欲”‎ C. “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D “天下惟器而已矣”‎ ‎【答案】D ‎【解析】荀子的“天行有常”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天下惟器而已矣”属于唯物主义,故答案为D项;A项体现的是辩证法思想,B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C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均与题干中的哲学思想不同,排除A、B、C项。‎ ‎3.战国时期荀子吸收法家学说,倡导“礼法并用”。汉代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学说,提出新儒学。宋代儒学大家糅合佛、道思想,创立理学。据此可知,儒学在古代中国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统一的良好局面 B. 小农经济的长期主导 C. 封建帝王的大力推崇 D. 儒学自身的趋时更新 ‎【答案】D ‎【解析】荀子吸收法家学说,发展了儒学,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宋代的儒学在吸收宗教内容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又进行了改造,说明了儒学本身的不断趋时更新,这是儒学在古代中国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故选D;宋朝国家不统一,排除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4.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梁代僧人顺更讲,“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这反映了 A. 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 B.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D. 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等信息可以看出,佛教徒如此主张是为了让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利用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力传播佛教,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适应儒家思想,没有反映传统价值观的变异,排除A项;儒家思想仍然是中国社会主流思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道教与儒、佛的关系,排除D项。‎ ‎5.习近平在访问希腊时引用希腊文学家卡赞扎基斯的话说:“苏格拉底和孔子是人类两张面具,面具之下是同一张人类理性的面孔。”苏格拉底和孔子共同追求的理性是 A. 知识与道德 B. 伦理与规范 ‎ C. 民主与人权 D. 救世与责任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知识、道德是苏格拉底和孔子在追求理性方面的共同点,A项正确;伦理规范是孔子思想主张的特点,民主人权是苏格拉底的追求,救世与责任主要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的政治信仰,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6.中华传统名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下思想与之同属一个学派的是 A. 制天命而用之 B.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 兼爱、非攻 D.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答案】A ‎【解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现了儒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思想家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故选A;B是法家,C是墨家,D是道家,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7.‎ ‎ “春秋决狱”是指西汉在审理案件时不适用已有的法律条文,而是用儒家经义(即儒家所宣扬的伦理通德),特别是孔子修订的《春秋》一书中的“微言大义”,附会汉朝法律,作为审判的依据,据此可知 A. 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 B. 司法判决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C. 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 D. 基本上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性 ‎【答案】A ‎【解析】由材料“用儒家经义(即儒家所宣扬的伦理通德),附会汉朝法谭,作为审判的依据”可以得出,汉代审理案件的时候将儒家经义和法律融合,体现了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统一,故A正确;材料只是涉及审判依据的变化,没有体现司法被破坏,故B不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儒家思想对法制的影响,没有涉及汉代立法以儒家为依据,故C不正确;由材料“西汉在审理案件时不适用已有的法律条文”可以得出D不正确。‎ ‎8.理学家提出“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反映出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质是 A. 中正平和,阴阳和合 B. 崇尚自然,清静无 C. 接受挑战,科学理性 D. 兼收并蓄,勇于创新 ‎【答案】D ‎【解析】儒学吸收佛道思想,促使儒学焕发生机,说明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的特点,故D正确;A和B属于道家思想特点;C中理性科学不符合材料主旨。‎ ‎9.黄宗羲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A. 维护封建礼教 B. 提倡经世致用 C. 抨击君主专制 D. 主张君主立宪 ‎【答案】C ‎【解析】根据“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可知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不得安宁的原因,猛烈地抨击君主专制,故C正确;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近代资本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黄宗羲没有主张改革政治制度,D错误。‎ ‎10.黄宗羲赞叹“东汉太学三万人……公卿避其贬议”,主张主管太学的“祭酒”应位同宰相,天子、宰相、百官都需定期到太学听祭酒评论政治得失。这反映出 A. 士人干预政治的愿望 B. 黄宗羲不满宰相把持朝政 C. 理学官方地位的沦丧 D. 明末清初政治的民主倾向 ‎【答案】A ‎【解析】根据“天子、宰相、百官都需定期到太学听祭酒评论政治得失”可知,黄宗羲主张士人参与政治,体现了士人干预政治的愿望,故选A;材料不能看出宰相把持朝政,排除B;清朝时期,理学仍然是官方哲学,排除C;明请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排除D。‎ ‎11.某博物馆拟建秦、汉、唐、宋历史文化展,需要选择一些具备标志性意义的历史信息作为时代标签。下表按照朝代先后顺序的排列,正确的是 ‎①‎ 太学;水排;刺史;《说文解字》‎ ‎②‎ 亭长;直道;小篆;典客 ‎③‎ 参知政事;交子;《清明上河图》;《武经总要》‎ ‎④‎ 釉下彩绘;高转筒车;政事堂;颜体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 C. ②①③④ D. ②①④③‎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学、水排、刺史、《说文解字》属于两汉时期,亭长、直道、小篆、典客属于秦朝时期,参知政事、交子、《清明上河图》、《武经总要》属于北宋时期,釉下彩绘、高转筒车、政事堂、颜体属于唐朝时期。由此可知,排序正确的是②①④③,故D正确,ABC错误。‎ ‎12.汉帝国的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为汉赋的新兴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下列关于汉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B. 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 C. 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 D.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答案】B ‎【解析】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汉赋注重铺陈排比,辞藻华丽,展现了气势恢弘的大一统时代,故答案为B项;东汉民间乐府诗语言朴实、生动,而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排除A项;宋词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排除C项;明清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而汉赋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排除D项。‎ ‎13.美学家指出:“汉末魏晋朝,……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散,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这种精神在文学艺术上的体现是 A. 《清明上河图》 B. 《红楼梦》 ‎ C. 《诗经》 D. 《女史箴图》‎ ‎【答案】D ‎【解析】《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是集教化与审美于一身的成功典范,并预示着中国绘画由重教化到重审美的转型,符合题干中的“汉末魏晋朝”,故答案为D项;《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红楼梦》是清朝作家曹雪芹的长篇小说,《诗经》是春秋时期形成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排除A、B、C项。‎ ‎14.苏格拉底认识到当时社会已从原来的“有序”变成“无序”从原来的“治”变成了“乱”。外部世界的失落,促使他转而经营人的内在精神大厦的设计和建没。“内在的精神大厦的设计和建设”指 A. 重建雅典的有序社会 B. 恢复雅典城邦的繁荣 C. 构建民主和谐的社会 D. 重构社会道德价值观 ‎【答案】D ‎【解析】当时社会已从原来的“有序”变成“无序”从原来的“治”变成了“乱”,指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重构社会道德价值观,故D符合题意;ABC是外在的社会建设,不属于“内在的精神大厦的设计和建设”,排除。‎ ‎15.城市的生活与农村不同,市民脱离了土地,逐渐形成了与传统的价值观念相抵触的心理状态。他们主张宗教宽容,因为不敢和异教徒接触,必然会失去可观的利润;重视理性,因为对行情、国情不作冷静、理智的分析就会遭受破产;崇拜财富,因为财富给他们带来了荣誉和地位。据材料可知 A. 新航路开辟后理性主义占据主导地位 B. 人文主义是对市民思想的提炼和升华 C. 工业革命后社会拜金主义思潮的兴起 D. 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启蒙运动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主张宗教宽容”,“重视理性”,“崇拜财富”可知题干信息体现文艺复兴时期追求现世幸福,宣扬人性解放的人文主义精神,故B项正确;题干未涉及新航路开辟,排除A项;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排除C项;题干信息与启蒙运动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16.大约从1350年兴起的文艺复兴,在意大利经历了两个世纪的辉煌后开始衰落,运动的中心向北欧和西欧转移。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 欧洲经济格局的变化 B. 西欧资产阶级革命兴起 C. 西欧社会转型的完成 D. 意大利宗教迫害的加剧 ‎【答案】A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衰落下去,故答案为A项;欧洲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是16世纪末的尼德兰革命,排除B项;这一时期属于封建社会后期,社会转型没有完成,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7.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不需要购买赎罪券,人人有权阅读《圣经》直接与上帝对话。这一主张 ‎①使人们获得了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②否定了教皇和神职人员的权威 ‎ ‎③使西欧人彻底从基督神权统治下获得解放 ④进一步传播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根据路德的观点,不需要购买赎罪券,信仰上帝即可得救,这否定了教皇和神职人员的权威,而人人有权阅读《圣经》的主张又使人们获得了灵魂自救的自主权,通过宣传信仰上帝的理性,进一步传播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说法①②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并不能使人“彻底”从基督神权统治下获得解放,说法③错误,与之组合的ABC三项错误。‎ ‎18.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提出了“社会契约”的思想,认为国家是通过“社会契约”而创造的。这种思想在当时 A. 否定了“君权神授”的观念 B. 体现了反对君主制度的精神 C. 成为民主共和体制的理论基础 D. 为三权分立理论打下了基础 ‎【答案】A ‎【解析】“社会契约”制定者是人民,不是君主,也不是上帝,因此否定了“君权神授”的观念,A正确;霍布斯是英国人,是主张君主制的,B排除;通过“社会契约”而创造的国家,可以是君主制,也可以是共和制,可以理解为民主制的理论基础,不能理解为共和体制的理论基础,C排除;“社会契约”不等于权力分立,更不等于三权分立,D排除。‎ ‎19. “人们由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一个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上述认识的产生是由于 A. 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提出 B.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 C. 普朗克量子力学理论的问世 D.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人们由此发现……自然界,不过是一个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故D正确。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提出,不属于万有引力定律,故A排除。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与材料无关,故B排除。普朗克量子力学理论的问世,也不符合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故C排除。‎ ‎20.“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与此诗艺术风格一致的作品是 A. 《西风颂》 B. 《石壕吏》 ‎ C. 《老人与海》 D. 《苹果车》‎ ‎【答案】A ‎【解析】材料“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属于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西风颂》与其一致,故答案为A项;《石壕吏》和《苹果车》是现实主义风格,《老人与海》是现代派作品,排除B、C、D项。‎ ‎21.“衣着随便,作风粗犷、率真得近乎无理”;“他独立而自傲,是一个心中充满对人类的爱和灵魂中充满对自由的渴求的人”。这是评价 A. 爱因斯坦 B. 巴尔扎克 C. 毕加索 D. 贝多芬 ‎【答案】D ‎【解析】贝多芬的作品以极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表达属于全人类的情感,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题干是对贝多芬的评价,故答案为D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排除A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排除B项;毕加索是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排除C项。‎ ‎22.19世纪60、70年代,中国出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无独有偶,同一时期日本和朝鲜也分别出现了“和魂洋才”和“东道西器”的思想。据此可知 A. 向西方学习已成为东亚历史潮流 B. 东亚国家以儒学为共同价值取向 C. 东西方文明开始出现融合的趋向 D. 文化本土化已成为东亚社会共识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魂洋才”和“东道西器”可知,中日朝三个东亚国家出现坚守本国文化传统和学习西方器物相结合的思想,故答案为A项;东亚国家共同价值取向是学习西方,排除B项;19世纪60、70年代的东亚国家学习西方尚处于“器物”阶段,尚未出现文化融合,排除C项;当时东亚社会共识是学习西方而非文化本土化,排除D项。‎ ‎23.郑观应指出:“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永保太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矣!”据此可知,郑观应 A. 继承了康梁的维新思想 B. 摆脱了中体西用思想的窠臼 C. 维护了传统的意识形态 D. 提供了反清革命的理论依据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郑观应主张在政治上学习西方的议院制度,这是对仅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中体西用”思想的突破,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康梁继承发展了郑观应的思想;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郑观应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并非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D选项错误,郑观应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并未主张反清革命,不能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4.1919年4月,蔡元培说:“北大不但未提倡‘铲伦常’,而且大倡父子有亲,兄弟相连,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言仁爱、言自由、言秩序、戒欺诈。”据此可知,蔡元培 A. 改造北大以服务政府的要求 B. 肯定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 C. 认识到西方文化存在的缺陷 D. 主张以儒学为主兼容其他思想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大倡父子有亲,兄弟相连,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言仁爱、言自由、言秩序、戒欺诈”可知,这些内容是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可见蔡元培肯定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选项B正确;北大当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并不是服务政府,排除A;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材料只体现了蔡元培对传统文化中积极部分的支持,并不能得出其以儒学为主兼容其它思想的主张,选项D过度解读材料,排除。‎ 二、材料题 ‎2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沿至道光末年,沉睡之中国,始知已之境地,实在至危至险,而不当复存自恃巩固之心。此事略已唤醒中国于安乐好梦之中,然究未能使之全醒。……尚须庚申圆明圆之火,焦及眉毛,俄国之借伊梨,法国之吞东京,始知欧洲人四面逼近其他,势极形危险。盖自庚申一炬,中国始知他图皆清醒,而有所营为,已独沉迷酣睡,无异于旋风四围大作,仅中央咫尺平静。窃以此际,中国忽然醒悟。‎ ‎——曾经泽《中国先睡后醒论》(1887年)‎ 材料二 甲午一战“而人皆醒矣”,光绪帝也以谕旨中说:“宵旰彷惶,临朝痛哭……此中万分为难情事,及言章奏者所未详,而天下臣民皆应共谅者也。”中国思想世界在东洋和西洋的两面夹击下,开始走上了越来越急促的不归路。不过也应当注意,在普遍向西转追随世界主义的大势背后,又隐藏了相当深的民族主义取向。……中国近代反传统主义者,恰恰是从传统和经典的资源出发的,像康有为、梁启超,像公羊学、大同论等等。……这一年,严复写了《论世变之亟》的名文,题目就表达了这些知识分子对中国处境的紧张和焦虑,同在这一年,他又写下了《原强》,题目同样表达了这些知识分子给中国选择的出路。为了这种绝对优先的目标,中国只能接受西洋现代化的途径。‎ ‎——葛兆光《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思想史角度概括并评论材料中的“先睡后醒”。‎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维新思想为例概括并评论材料中的观点。‎ ‎【答案】(1)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于西方。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军事科技,开眼看世界,起到启迪思想解放的作用,但国人绝大多数仍处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忧外患,列强侵略出现边疆危机。清政府开始改革,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科技,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但顽固派仍然盲目排斥西方。‎ ‎(2)观点:1895年,在思想史上有象征意义,中国思想界普遍向西方学习了实现国家现代化,但他们在学习西方同时又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强国之道。‎ 甲午战争败于过去中国人蔑视的日本,特别是割让台湾,中国的半殖民地大大加深,使知识分子受到极大震动,认为中国必须制度变革才能富强,维新派提出变法实行君主立宪。‎ 康有为提出“托古改制”,把孔子打扮成变革的先师,把古文经斥为伪书,动摇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借助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宣传变法的必要性。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主张变法图存。严复发表《天演论》等,用进化论的观点宣传变法。维新思想主张民权、新学、变法,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论证说明问题的能力。‎ ‎(1)概括并评论材料中的“先睡后醒”,应当联系所学鸦片战争后的形势,从林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开眼看世界、但国人绝大多数仍处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顽固派仍然盲目排斥西方等方面来回答。‎ ‎(2)从材料中的“中国思想世界在东洋和西洋的两面夹击下,开始走上了越来越急促的不归路。”“不过也应当注意,在普遍向西转追随世界主义的大势背后,又隐藏了相当深的民族主义取向。……中国近代反传统主义者,恰恰是从传统和经典的资源出发的,像康有为、梁启超,像公羊学、大同论等等”可以概括得出材料中的观点。评论材料中的观点可以联系所学,从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宣传变法、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主张变法图存、严复发表《天演论》用进化论的观点宣传变法等方面来说明。‎ ‎26.思想史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导致思想解放,启蒙运动导致社会改革,西欧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迷信到理智,从奴役到自由,从特权到平等,从幻想到科学。今天世界最发达的西方七国(英美加法德意日)都是在这个历史前进运动中先后成长起来的。‎ ‎——《周有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材料二 ‎ ‎ 倘若作一个历史的平行比较的话,那么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比欧洲早了五百年。北宋年间的人文气象,与五百年后的意大利城邦十分相似,具有一种人的自我觉醒的品质,以及相应的人文关怀的自觉。……欧洲的文艺复兴非常迅速地产生出辉煌的文明成果,而工业文明又反过来推动和扩展了文艺复兴的文化成就,彼此相辅相存,互相激励又互相补充。相反,始于北宋年间的中国文艺复兴,非但没能得到文明化成果的支撑,反而受到非常惨烈的夹击,在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野蛮战争和僵硬的程朱理学教条的双重践踏底下,如同石缝里的小草一般,气若游丝,时不时地艰难苟活于一息尚存的窘迫。‎ ‎——李劼《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回眸和可能性空间》‎ 材料三 20、21世纪之交,以中国签署联合国两个人权公约(《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参加W10为标志,中西文化论争在理论上已经终结,中国政府承认现代文明的普世价值,并在道义上承担了使之在中国得到保障的义务,尽管把书面的东西转化为社会生活的实际还非常艰巨。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 ‎——袁伟时《中西文化论争终结的内涵和意义》‎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核心思想的不同。‎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宋代在诗词、绘画、书法上的成就,分析中西文艺复兴结局不同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谈谈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答案】(1)核心思想;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理性主义。‎ ‎(2)宋代诗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绘画:宫廷画院活跃,风俗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书法:苏轼。‎ 原因:中国:游牧民族的入侵,程朱理学的束缚:自然经济的统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西方: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和人文主义传播,促进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发展,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的文化发展和思想解放。‎ ‎(3)文明具有多样性,不同文明可以共存,文明之间需要交流,立足于本国文明批判吸收外国文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批判继续。立足于本国文化,选择吸收外来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时代实际,创新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发展状况,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联系所学可知,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 ‎(2)列举宋代在诗词、绘画、书法上 成就,可以联系所学,从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风俗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书法家苏轼等方面来回答。中西文艺复兴结局不同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在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野蛮战争和僵硬的程朱理学教条的双重践踏底下”和“欧洲的文艺复兴非常迅速地产生出辉煌的文明成果,而工业文明又反过来推动和扩展了文艺复兴的文化成就,彼此相辅相存,互相激励又互相补充”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各自所处的社会状况等相关因素来回答。‎ ‎(3)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联系所学从立足于本国文明批判吸收外国文明、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增强文化自信、传统文化需要创新发展等方面来回答。‎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后半期中国与西方大事对比 类型 中国 西方 政治 ‎①1740年,《钦定大清律例》颁行。②1790年,缅甸、安南、暹罗遣使庆贺乾隆八十大寿。③1759年,历经七十余年,清朝终于平定准噶尔。④1776年,清朝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叛乱,维护了西南边疆的稳定。‎ ‎①1787年,美国颁布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等原则 ‎②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 ‎③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结束,英国夺取加拿大、印度,开始成为日不落帝国 ‎④1791年,海地爆发独立运动。‎ 科技与经济 ‎①发明于南宋后期的水转大纺车还在使用,曾是世界上较为先进的纺织机 ‎②乾隆时期,瓷器工艺发展至顶峰。‎ ‎①1765年,英国织工发明“珍妮纺纱机”,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②1789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并被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中。‎ 文化 ‎①戴震著《勾股割圆记》、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等书,引发清代考据学大兴。②1782年,《钦定四库全书》编成。编书过程中,大量书籍被删改、销毁。‎ ‎①1748年,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出版,讨论了法律与政体、自由等的关系。②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现代经济学由此创立。‎ ‎——据陈会颖编著的《中外历史对比年表》整理 材料二 ‎ ‎ “从1840年追溯到1740年,约相当于中国的乾隆、嘉庆两代。这个时期,在中国是清朝的最盛时期(但已有衰兆),在西方是政治、经济思想及国际情势发生极大变化的时期。”在欧美,“有了那种蒸汽机和其他思想学术上不断的新发展作推进器,民权自由的势力,不久也要弥漫全欧……”在中国,一方面科学落后,一方面建起了“最完密的君主专制”。‎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8世纪后半期中国与西方历史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此时期中西方历史发展趋势不同的原因。‎ ‎【答案】(1)趋势: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传统科技达到顶峰,但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技术,农耕经济未向近代转型;传统文化继续领先世界并进入整理阶段,考据学兴起,思想控制加强。‎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体系逐步确立,殖民战争与殖民掠夺加剧,反对西方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兴起;工业革命开始,生产力迅速发展,进入蒸汽时代;启蒙运动、自由主义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思想体系的发展。‎ ‎(2)原因: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君主专制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封建统治日益严密;传统科技文化的推动。‎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发展结果 ‎【解析】‎ ‎(1)中国,根据材料“缅甸、安南、暹罗遣使庆贺乾隆八十大寿”“清朝终于平定准噶尔……维护了西南边疆的稳定”等信息可归纳出这时期的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根据材料“发明于南宋后期的水转大纺车还在使用,曾是世界上较为先进的纺织机……瓷器工艺发展至顶峰”可归纳出中国传统科技达到顶峰,但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技术,农耕经济未向近代转型;根据材料“引发清代考据学大兴”“《钦定四库全书》编成。编书过程中,大量书籍被删改、销毁”等信息可归纳出传统文化继续领先世界并进入整理阶段,考据学兴起,思想控制加强。西方,根据材料“美国颁布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等原则”“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英法七年战争结束,英国夺取加拿大、印度,开始成为日不落帝国”“海地爆发独立运动”等信息可归纳出资本主义政治体系逐步确立,殖民战争与殖民掠夺加剧,反对西方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兴起;根据材料“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瓦特改良蒸汽机并被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中”等信息可归纳出,经济方面西方这时期工业革命开始,生产力迅速发展,进入蒸汽时代;根据材料“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出版,讨论了法律与政体、自由等的关系”“现代经济学由此创立”等信息可归纳出启蒙运动、自由主义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思想体系的发展。‎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政治方面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并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清朝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经济方面,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思想方面,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等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析回答。而西方在政治方面,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方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方面通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进一步推动资本主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