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大附中高三(下)开学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大附中高三(下)开学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大附中高三(下)开学语文试卷 阅读 ‎ ‎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去北京看“万圣”,去南京找“先锋”,去上海看“季风”,去杭州找“枫林晚”,去广州看“学而优”,去台北逛“诚品”……好的书店被认为是城市的文化地标,但越来越多的书店正消失在城市的地图中。         在实体书店萧条的同时,网上图书销售市场规模正不断扩大。当当、卓越等网络书店凭借着在搜索、价格等方面的优势对实体书店构成了很大冲击。苏宁易购的图书频道正式上线后,号称图书种类有60万种。而以家电发家的京东商城早在2010年底就开始卖书,在促销期间,京东图书音像日销售额高达千万。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电商的繁荣,电商借助完善的物流体系、便捷的支付方式和优惠的价格,不断挤压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并在近几年成为推动图书市场增长的主要力量。         同时,电子图书对阅读习惯的改变加重了实体书店的萧条。《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连续10年上升,从2008年的24.5%到2018年的76.2%.数字出版物的高存储量、便于携带等特质及日渐完善的终端服务,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尽管不利的环境给实体书店的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但其自身创新服务理念的滞后才是问题的关键。在消费需求升级时,人们对书店更高的品质要求与其陈旧的经营理念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这样的局面与其说是外部环境的挤压,不如说是自身经营思路停滞不前、创新乏力的结果。         (取材于范新坤、陈梓的文章)         材料二         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实体书店迎来新一轮的转型与发展,逐渐探索“书店+咖啡”“书店+文创”“书店+艺术”等复合式经营模式。许多书商走进商业购物中心开设新店,演绎出不同于传统书店的新业态。         2019年北京持续推进全市实体书店建设,市级财政将投入1亿元扶持200家实体书店,同时在全市加快书香驿站等阅读空间的建设。在政府一系列政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书店加入到转型升级的浪潮之中:北京的涵芬书院内部古色古香,升级后打造全新的复合阅读空间;北京外文书店在7月举办“暑期外语学习类图书展”,集中展示外语学习类图书和各级读物,涉及英、法、俄、西、韩等语种,受到家长和孩子的欢迎。         在互联网时代,当真实可感的阅读和购物体验已成为最大优势时,实体书店更应注重通过大数据挖掘消费需求,把线上书店的便捷和线下书店的体验同步结合,从图书内容服务向购物体验服务转变,重点吸引年轻的互联网“原住民”成为消费主力,除了书籍零售之外,还会提供更多增值服务,为城市打造一方独特的高品质文化体验空间。许多实体书店不再单纯把书店当做传统的购书场所:书店里的咖啡店和花店满足白领放松休闲的需求;安静整洁的阅读区是年轻人最喜欢的地方;定期举办的学术沙龙和讲座使书店往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中既有以西西弗、言几又、钟书阁等为代表的民营连锁书店,也有国营老字号新华书店。不再一味地等待读者上门,而是主动去追逐客流的做法,这无疑是实体书店的一大进步。         书店在转型发展当中绝不仅仅是一栋建筑,而是鲜活的生命体,是具有文化属性和多元体验双重意义的文化生活空间。当赚钱不再是书店的首要目的,当追求与倡导一种城市新生活方式成为书店的重要目标,占领城市中心便成为一些书店不约而同的决策。像三里屯这一区域就有三联、PageOne、言几又、春风习习等书店,他们形成了一个新的书店生态圈。在北京,书店达到这个密集程度,算是相当引人瞩目了。三里屯的商业氛围,非但不会破坏书店的书香气息,反而使两者相得益彰。商业与文化的碰撞、融合,缔造出有格调的阅读空间,所以这些书店会聚集人气,成为区域热门文化的打卡点。可以说,书店业发展到今天,如果只是简单地认为开店者把心思放在盈利方面,则是小看了书店生态微妙、巨大、深远的变化。当下的书店已经成为人文情怀、文化理想、生活方式的一种载体。         (取材于《人民日报》)         材料三         过去10年,我国实体书店经历了倒闭潮、转型期。一些书店突出重围,变得更加多元,更加注重“颜值”,书店的内容也逐渐变得丰富起来。咖啡与文创用品已成标配,服饰、绿植、黑胶唱片、桌游、玩具等也纷纷进入书店空间,让读者多了些流连的理由。此外,作家频繁到这些书店举办讲座,也聚拢了大批的书迷。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书店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当中,有了新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想到书店,总会让人感到放松与安心。         书店的氛围有了,接下来就要寻找书店的灵魂。我们的书店,仅有慕名而来的读者和好奇闯入的游客是不够的,这只能说明书店仅有外在形式上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通过地段、设计、装潢就能实现,而书店的灵魂则需要各种人群长期地聚集,并不断地投入热情,才能逐渐形成。否则,哪怕这些书店24小时营业,成为城市夜晚璀璨的灯光里最夺目的地方,也会因为灵魂的缺席而显得空洞。         在巴黎,曾经有“书店与咖啡馆一样多”的说法,有些书店的故事,上百年来依然被讲述着。比如塞纳河边的莎士比亚书店,被誉为“英语世界文学青年的庇护所和乌托邦”,书店的二楼像是一个公开的私人图书馆,在这里每个读书的人都是那么认真安静。20世纪,詹姆斯•乔伊斯、菲茨杰拉德、海明威、亨利•米勒、庞德等众多作家都曾经聚集在这里。除了一些著名书店,塞纳河边还有不少旧书摊吸引了众多的读者,据说摆书摊卖旧书这一传统源自18世纪……所以,书店的灵魂,其实是不挑场所是否高档的,而在于人群汇集于书店之后,诞生了什么故事,留下了什么记忆。         以三里屯书店扎堆儿为代表,一种新兴的书店文化,正在从一线城市向下蔓延。在南方一些经济发达的县城,经常可以看到足以媲美大城市的书店。把书店当成一座城市的“文化客厅”,正在成为人们的共同向往。而在书店硬件空前发达的时候,要更注重精神的滋养,别让背后的某种功利心与虚荣心占据主流。只有每家书店营造阅读空间与文化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书店灵魂”的存在,开办书店才能够拥有真正的意义。         (取材于《中国青年报》) ‎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实体书店衰落原因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电商的价格优势。 B.数字化阅读的冲击。 C.人们拒绝纸质阅读。 D.高品质服务的缺乏。 ‎ ‎ ‎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实体书店的转型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从传统模式向“书店+”的新商业模式转变。‎ B.从图书内容服务逐渐转变为购物体验服务。‎ C.从单一购书场所向多元体验增值服务转变。‎ D.从以盈利为目的转变为营造综合文化空间。‎ ‎ ‎ ‎(3)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书店转型升级的保障是政府的财政投入。‎ B.书店的多元增值服务主要是面向年轻人。‎ C.占领城市中心成为书店发展的共同决策。‎ D.三里屯书店生态圈是商业和文化的融合。‎ ‎ ‎ ‎(4)根据材料三,下列对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地段、设计、装潢可以构成书店的灵魂。‎ B.海明威等人是莎士比亚书店的灵魂源泉。‎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C.24小时营业的书店灯光夺目却没有灵魂。‎ D.书店的灵魂既要有硬件也要有精神滋养。‎ ‎ ‎ ‎(5)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对实体书店转型的建议。‎ ‎ ‎ ‎(6)莎士比亚书店里经常聚集着许多爱读书的人,在《红楼梦》的大观园中,也有一群爱读书的人。结合原著复述他(她)读书的相关情节,并谈谈读书对他(她)产生的影响。‎ ‎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消逝的地平线         ﹣﹣纪念古代重阳节“登高”         王开岭         有天,忽然意识到,古人比今人多一股冲动:逢高即上,遇巍则攀。         奇峰巨顶不必说,即便丘峦高阁,也少有无视者,总要上去站一站,临风凭栏,意气一番,感慨几许。         所以,凡山亭江楼,词赋楹句总是爆满。古代好辞章,尤其时空激荡的豪迈与峭拔之文,多与“登高”有关。王勃《滕王阁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望岳》、崔颢《登黄鹤楼》、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飞《满江红》皆为“高高在上”所得。         在古人那儿,登高眺远,既是抒怀酬志的精神仪式,又是放牧视野、孜求彻悟的心智功课。高,带来大势大象,带来疏旷与飘逸、不羁与宏放,带来生命时空的全景式阅读。视野对心境的营造、地理对情思的熏染,使得“往高处走”有了强烈的召唤力,成了风靡千年的诱惑,于诗家墨客更是一味精神致幻药。         然而,“登高”并非文人独嗜,百姓亦胸有丘壑,尤其在九九重阳,更是趋之若鹜、乐此不疲。         我始终认为,登高节是中国先民一个最浪漫、最诗意的节日。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心旷神怡,菊色爆涨……值此良辰,若不去登高望远、游目骋怀,实在辜负天地、有愧人生。从“登高”意义上说,这几乎是个绝版的节日。今人仅视为“敬老节”,无疑让它的美折损大半,伤了筋,动了骨。         登高节、重阳节、茱萸节、菊花节,乃一回事,但我尤喜“登高”之名。         九九习俗源于战国,古人将天地归于阴阳,阴即黑暗、沉寂,阳即光明、活力,奇数谓阳,偶数谓阴;九乃阳数之首,九月初九,双阳相叠,故称重阳。加上“九”“久”谐音,重阳从一开始便是欢愉之词。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云:“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后来,重阳节又繁殖出了一串新解:除凶秽,招吉祥;延年益寿,祈福求安。仪式也愈加丰富:饮菊花酒、贴菊叶窗、佩茱萸草、吃重阳糕、祭先祖、送寒衣……但有个核心不变:登高。         登高,除赏秋,亦有惜时别离之意。九九乃秋之尾,尔后草木凋零,虫声偃息,万象复苏要等来年了。此时登高,将谢幕前的风景尽收眼底,将天地之恩默诵于心,颇有依依不舍和立此存念的意思。故有人称九月登高为“辞青”,与三月“踏青”呼应。这种对时令的感情,除去膜拜的元素,很像爱情或友谊。         眼前的欢聚与热闹,会让很多人思念远客和往事,追忆昔日的葱茏年华。当然,对老百姓来说,寻欢仍是兹日最大主题。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李白《九日》)         秋收毕,仓廪实,人心悦,少不了邀友约醉,醍醐一场。唐人孙思邈在《千金方月令》中道:“重阳日,必以糕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辞秋,注定是一次丰盛的饯行。         登高的去处,一般是山、塔、楼,所以,在一座古城,大凡能将风景揽入怀中的高处,几朝下来皆成为名胜。对古人来说,若城内或近郊无高处,是非常败兴、非常严重的事。所以,筑阁砌楼便成了古建时尚,“江南三大楼”之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皆受驱于登高揽景的欲望,一俟矗起,则声名大噪,“游必于是,宴必于是”。         某日,走在高楼大厦的街上,我忽然想,早年北京何处适于登高放目?         清《燕京岁时记》记载:“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据说,除以上各处,玉渊潭、钓鱼台也人气颇盛,而慈禧太后去的是北海桃花山。         我盘点了下,清人眼里的这些高丘,如今几乎都荡然无存。若要登高,恐怕得去爬香山或央视转播塔了。鉴于空气清洁度,能瞅多远尚不可知。         有年去福州,夜宿于山宾馆,被告知旁边即有著名的于山和白塔,心中甚喜,顿觉夜色阑珊、地气充沛,睡得特香。翌日拉开窗帘,大吃一惊,那传说中的于山不过一座土丘,连塔算上,高度也不及对面的一栋楼。         千余年来,福州的地标是“三山两塔”,你在城里任一角落,皆可望见这三加二的全景图。历代画家绘福州,只要择五点之一摆画案,出来的全是鸟瞰图。现在,福州人该去哪里登高呢?         我看过记载,至清末,各地的“登高会”依然盛行,长沙的岳麓山、广州的白云山、武汉的龟山、南昌的滕王阁、西安的雁塔……都是著名的雅集地。素无丘山的上海,就把沪南丹凤楼及豫园大假山作为“高枝”来攀。         从前人的心目中是有“高”的,尊高、尚高、仰高,“高”对其人生步履和精神移动有股天然的吸引力。先人所涉足者,多为在野之高、山水之高、天赐之高,先人不仅慕之趋之,还忠实地护高、养高,对身边的高物,不敢随便削弱或降低它,不敢做有损它尊严与荣誉的事。         还有一点,即先人自然之子的秉性。在对时季的敏感、对光阴的惜怜、与自然对话的天赋及能力上,今人皆比先辈逊色得多。我们不仅迟钝,而且寡情。把重阳节改成敬老节,是文明的粗暴,是生存美学的大损失。         当沥青覆盖了旷野,当城市沦为蔽日峡谷,当石阶变成电梯,当丘山被纷纷削平,当天然之巍被化作砖块水泥,世人眼中只剩下了“珠峰”……         我们的刻度变了,视觉和灵魂的刻度都变了;我们所用的尺码,和欲望一样,肥大而粗陋;我们睥睨天下,肆意规划任何想要的海拔,结果,人造的高遮挡了我们的视线,缩小了我们的视野,我们丧失了远方的地平线。         小时候,老师解释“地平线”,我马上就懂,那是日出日落的地方,那是“远方”的代名词。今天,城市的小朋友谁见过地平线?         在心里,我向古代那些平平仄仄、不起眼的“高”致敬,向那漫山遍野赤裸裸的笑声致敬,向那消逝的远方的地平线致敬。 ‎ ‎(1)文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趋之若鹜 B.游目骋怀 C.声名大噪 D.荡然无存 ‎ ‎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古人喜欢登高望远,并为赋作诗,是因为这样的作品更容易成为好词章。‎ B.普通百姓和文人一样喜欢登高,同样深受精神的熏染而陶醉,并诉诸于文字表达。‎ C.作者写福州的经历,表达自己对于往昔“登高”之处已经湮没于高楼大厦中的失落之情。‎ D.本文清新自然的语言,犹如口语,富有表现力;情感深沉,蕴含了一定的哲理思考。‎ ‎ ‎ ‎(3)请对文中划曲线的语句作赏析。 当沥青覆盖了旷野,当城市沦为蔽日峡谷,当石阶变成电梯,当丘山被纷纷削平,当天然之巍被化作砖块水泥,世人眼中只剩下了“珠峰”……‎ ‎ ‎ ‎(4)本文引用了大量的古代诗词,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 ‎ ‎(5)作者为什么说今人将“重阳节”视为“敬老节”,是将“重阳节”的美“折损大半,伤了筋,动了骨”?‎ ‎ ‎ ‎(6)文章的最后三段,作者反复提到“消逝的地平线”,这与本文纪念古代重阳节“登高”有何联系?‎ ‎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余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取材于曾巩《赠黎安二生序》)         或谓迂夫曰:“子之言太迂,于世无益也。”迂夫曰:“子知迂之无益,而不知其为益且大也;子知迳之有益,而不知其为损亦大也。子不见夫树木者乎?树之一年而伐之,则足以给薪苏而已,二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桷,五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楹,十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栋,岂非收功愈远而为利愈大乎?古之人惟其道闳大而不能狭也,其志邃奥而不能迩也,其言崇高而不能卑也。是以所适龃龉,而或穷为布衣,贫贱困苦以终其身。然其遗风余烈,数百千年而人犹以为法。向使其人狭道以求容,迩志以取合,卑言以趋功,虽当时贵为卿相,利止于其躬,荣尽于其生,恶得余泽以及后世哉!如余者,患不能迂而已矣,迂何病哉!”         (取材于司马光《迂书》) ‎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辱以顾余 辱:谦词,使对方受屈辱 ‎②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 固:必然,一定 ‎③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 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 ‎④患为笑于里之人 患:忧虑,担忧 ‎⑤其志邃奥而不能迩也 迩:近,浅近 ‎⑥数百千年而人犹以为法 法:取法,效法 ‎⑦利止于其躬 躬:身,自身 ‎⑧迂何病哉 病:缺点,毛病 A.①⑤ B.②⑥ C.③⑦ D.④⑧‎ ‎ ‎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请予言以为赠贫贱困苦以终其身 B.余之知生子之言太迂 C.则于是焉则足以给薪苏而已 D.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而不知其为益且大也 ‎ ‎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 B.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现在求您的赠言,是想解除同乡人的糊涂看法 C.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知道有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附和时俗 D.是以所适龃龉,而或穷为布衣 因此每到一处总和周围搞不好关系,有的人一生贫穷做普通百姓 ‎ ‎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②向使其人狭道以求容,迩志以取合,卑言以趋功 ‎ ‎ ‎(5)两段文字的作者对“迂”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请具体说明。‎ ‎ ‎ ‎4. 诗歌鉴赏         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         严羽         日近觚棱‎​‎‎①‎,秋渐满、蓬莱双阙。正钱塘江上,潮头如雪。把酒送君天上‎​‎‎②‎去,琼琚玉佩鹓‎​‎‎③‎鸿列。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         天下事,吾能说;今老矣,空凝绝。对西风慷慨,唾壶歌缺‎​‎‎④‎.不洒世间儿女泪,难堪亲友中年别。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         【注释】①觚棱,宫殿的屋角瓦脊。②天上,指朝廷。③鹓,古代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④唾壶歌缺,《世说新语》中说,王敦酒后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用如意击打唾壶,壶口尽缺。 ‎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想象友人即将赴任的临安,宫殿在阳光照耀下高大壮丽,似蓬莱般令人神往。‎ B.“正钱塘江上”两句,写江水气势磅礴,银白色的浪花奔涌着向前,极具画面感。‎ C.下阕开篇四个短句急促有力,“能”与“空”凸显了词人激切、无奈的矛盾心绪。‎ D.“不洒”两句说的是,莫因离别流泪而难为情,应如世间孩童般真实地表达心意。‎ ‎ ‎ ‎(2)本词结尾“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通过想象离别后的情景来抒发情感。下列诗句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B.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C.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郑文宝《柳枝词》)‎ D.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严仁《鹧鸪天•惜别》)‎ ‎ ‎ ‎(3)本词与下面的诗歌都写送友人赴任,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 ‎5. 填写作品原句。 ‎ ‎(1)春天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王羲之与文人雅士在兰亭集会,那天“________,________”,他们“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 ‎ ‎(2)“酒”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诗人借它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范仲淹《苏幕遮》“________,________”,即是借“酒”来传达相思之愁。‎ ‎ ‎ ‎(3)古人写文常注重针砭时弊。如韩愈《师说》中“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批判了士大夫以“从师为耻”的风气。‎ ‎ ‎ ‎(4)王勃《滕王阁序》中有登高望远的语句:“披绣闼,俯雕甍,________,________。”‎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 ‎ ‎ 《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等经典名著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所熟知。有人说:“大师的笔触,处处惊人。”请从这六部作品中任选一处笔触(可以是情节设置、细节刻画、手法运用、遣词造句等),阐释其“惊人之处”。要求条理清楚,言之有物。180字左右。 ‎ ‎ ‎ ‎ 《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等经典名著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所熟知。经典小说的情节往往引人入胜,但有时也可能有不合自己想法的地方。如果让你改动这六部作品中的某情节,你想怎样修改?请简述你的修改方案并谈谈这样修改的理由。要求有理有据,自圆其说。180字左右。 ‎ ‎ ‎ ‎ 《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等经典名著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所熟知。不同的人对春天的感受也有不同,上述作品中的人们对春天各自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请以这些作品中的某个人物的身份,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表达其对春天的感受。要求明确所选人物是谁,所写内容符合所选人物的特点,不超过180字。 ‎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800字 ‎ ‎ ‎ 在下面三首歌词或歌词节选中任选一首,作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可部分引用,开头和结尾所引文字不计入700字内),以“歌声响起”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第一首)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义勇军进行曲》) (第二首) 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于/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我的祖国》) (第三首)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 (《我和我的祖国》) ‎ ‎ ‎ ‎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有学者劝诚人们,应拒绝与自然失联,群体失联、与信仰失联……拒绝成为“空心人”;也有诗人劝勉人们,让我们,把心“清空”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篇记叙文或者议论文。 ‎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9-2020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大附中高三(下)开学语文试卷 阅读 ‎1.‎ ‎【答案】‎ C D C B 创新服务理念,改变经营思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数据和便捷;积极探索书店+的经营模式;挖掘消费者需求,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创造多元体验的文化空间;营造书店氛围,形成书店的灵魂。‎ 示例:在宝黛共读西厢的情节中,沁芳桥边,落花一地,黛玉接过宝玉手中的书,越看越爱,只管出神。忽听到宝玉把两人比作张生和莺莺时,她满面通红,带怒含嗔,在宝玉着急道歉之后,她又破涕为笑,调侃起来。读书让黛玉看到了大观园以外的生活,读书让她知道了争取自由的爱情故事。她与宝玉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与宝玉心意相通,彼此理解,感受到自由恋爱的幸福。‎ ‎【考点】‎ 社会科学类 科普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6)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从文本出发,就某个问题让考生来谈自己的观点,具体分析的时候,结合相关内容把握即可。‎ ‎【解答】‎ C.“人们拒绝纸质阅读”于文无据,也不能看出这是实体书店衰落原因。‎ D.“从以盈利为目的转变为营造综合文化空间”错误,原文是“如果只是简单地认为开店者把心思放在盈利方面,则是小看了书店生态微妙、巨大、深远的变化。当下的书店已经成为人文情怀、文化理想、生活方式的一种载体”,这说的是一种假设的关系,并没有说到具体的转变。‎ C.“占领城市中心成为书店发展的共同决策”错误,原文是“占领城市中心便成为一些书店不约而同的决策”。‎ A.“地段、设计、装潢可以构成书店的灵魂”错误,原文是“这种吸引力通过地段、设计、装潢就能实现,而书店的灵魂则需要各种人群长期地聚集”。C.“24小时营业的书店灯光夺目却没有灵魂”错误,原文是“哪怕这些书店24小时营业,成为城市夜晚璀璨的灯光里最夺目的地方,也会因为灵魂的缺席而显得空洞”。D.“书店的灵魂既要有硬件也要有精神滋养”错误,原文是“书店硬件空前发达的时候,要更注重精神的滋养,别让背后的某种功利心与虚荣心占据主流”。‎ 结合材料一“在消费需求升级时,人们对书店更高的品质要求与其陈旧的经营理念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这样的局面与其说是外部环境的挤压,不如说是自身经营思路停滞不前、创新乏力的结果”、材料二“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实体书店迎来新一轮的转型与发展,逐渐探索‘书店+咖啡’‘书店+文创’‘书店+艺术’等复合式经营模式。许多书商走进商业购物中心开设新店,演绎出不同于传统书店的新业态”、“除了书籍零售之外,还会提供更多增值服务,为城市打造一方独特的高品质文化体验空间”、“书店在转型发展当中绝不仅仅是一栋建筑,而是鲜活的生命体,是具有文化属性和多元体验双重意义的文化生活空间”、材料三“书店的氛围有了,接下来就要寻找书店的灵魂。我们的书店,仅有慕名而来的读者和好奇闯入的游客是不够的,这只能说明书店仅有外在形式上的吸引力”等句子可以具体概括出答题要点。‎ 本题难度较大,考生在分析的时候,要理清《红楼梦》中有关人物的具体内容,找出与之读书相关的内容,突出读书给他们带来的具体影响,所写内容要与原著内容高度一致,不能胡编乱造,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2.‎ ‎【答案】‎ A C 此处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现代文明一步步的取代自然之高,人们对于登高节的实质愈加模糊,突出表达自己对于登高节逐渐远离的失落之情。‎ ‎①列举诗词,是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如第二段列举了大量古代诗词,是为了说明作者对于古人创作的好词章多是登高的佳作的看法。②作者引用大量古代登高的诗词,使古代的重阳节“登高”有了更深刻而丰富的内涵,突出了古人对于“登高”的理解和重视。③有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古代的重阳节在时代变迁中带给作者的失落之情。‎ ‎“重阳节”的美,在于它是古人“登高”的极致体现。对于古代文人来说,重阳节登高,是对人精神世界的熏染;对于普通百姓也是欢聚、娱乐的最佳时机。而今人将其仅仅视为“敬老节”,就极大地削减了其传承的“登高”的丰富的、本质的内涵,所以说,今人的“敬老节”让“重阳节”的美折损大半,伤筋动骨。‎ ‎①文中的地平线是“远方”的代名词,而这正是“重阳节”登高的根本含义。②“消逝的地平线”意味着渐渐消失的习俗和它蕴含的文化传承。③表达出作者对登高所代表的古代习俗的敬意,以及逐渐逝去的惋惜。‎ ‎【考点】‎ 散文阅读 ‎【解析】‎ ‎(1)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2)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这类题,首先应通读全文,把握好作者情感,切莫断章取义。 (3)此题考查鉴赏文章关键语句的能力。鉴赏文章段落,要从内容、主题、表达技巧三个方面进行鉴赏。 (4)此题考查分析和鉴赏文章表达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明确文章哪些地方引用了古代诗词,引用的诗词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引用古代诗词。 (5)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有创意解读文章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到此句的出处,然后再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6)此题考查理解关键词语,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锁定答题区域最后三段,然后要分析“消失的地平线”指的是什么,象征着什么,与本文表达的主旨有何联系。‎ ‎【解答】‎ A.趋之若鹜:意为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借以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此处用来形容百姓在重阳节登高,不合语境。 ‎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B.游目骋怀:意为纵目四望,开阔心胸。使用正确。 C.声名大噪:由于名声高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使用正确。 D.荡然无存:指完全不存在。使用正确。 故选:A。‎ A.根据“古代好辞章,尤其时空激荡的豪迈与峭拔之文,多与‘登高’有关”,并不是说文人登高喜欢登高是为了赋诗,属于强加因果关系。 B.“并诉诸于文字表达”属于无中生有,原文“视野对心境的营造、地理对情思的熏染,使得‘往高处走’有了强烈的召唤力,成了风靡千年的诱惑,于诗家墨客更是一味精神致幻药”,并没有说“普通百姓诉诸于文字表达”。 D.“犹如口语”错误,本文引用了大量诗词,文章语言意蕴丰富。 故选:C。‎ 划线段落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沥青覆盖了旷野”“城市沦为蔽日峡谷”“石阶变成电梯”“丘山被纷纷削平”“天然之巍被化作砖块水泥”,强调了自然之高慢慢地被现代文明取代,表达了作者对登高节逐渐远离的失落之情。‎ 文章的第三段列举了大量古诗词,“王勃《滕王阁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望岳》、崔颢《登黄鹤楼》、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飞《满江红》皆为‘高高在上’所得”,作者列举古诗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古代好辞章,尤其时空激荡的豪迈与峭拔之文,多与‘登高’有关”,接着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关于古代登高的诗词,如“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云:‘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清《燕京岁时记》记载:‘每届九月九日……’”,作者引用这些古诗词是为了突出古人对于登高的理解和重视,“登高”在古代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而如今“我们的刻度变了,视觉和灵魂的刻度都变了;我们所用的尺码,和欲望一样,肥大而粗陋;我们睥睨天下,肆意规划任何想要的海拔,结果,人造的高遮挡了我们的视线,缩小了我们的视野,我们丧失了远方的地平线”,表达了作者对登高节逐渐远离的失落之情。‎ 此句见于原文第七段,结合上下文“在古人那儿,登高眺远,既是抒怀酬志的精神仪式,又是放牧视野、孜求彻悟的心智功课”“‘登高’并非文人独嗜,百姓亦胸有丘壑”“登高节是中国先民一个最浪漫、最诗意的节日”“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心旷神怡,菊色爆涨……值此良辰,若不去登高望远、游目骋怀,实在辜负天地、有愧人生”,“眼前的欢聚与热闹,会让很多人思念远客和往事,追忆昔日的葱茏年华。当然,对老百姓来说,寻欢仍是兹日最大主题”可知,在古代,重阳节的“美”就是古人“登高”体现出来的,不论是对文人,还是对普通老百姓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而如今,仅仅将其视为“敬老节”,就削弱了“登高”的内涵,所以说,今人的“敬老节”让“重阳节”的美折损大半,伤筋动骨。‎ 根据原文“小时候,老师解释‘地平线’,我马上就懂,那是日出日落的地方,那是‘远方’的代名词”,“地平线”是“远方”代名词,“消失的地平线”象征着重阳节的习俗渐渐被人类文明所取代,渐渐失去了它所蕴含的文化传承,“我向古代那些平平仄仄、不起眼的‘高’致敬,向那漫山遍野赤裸裸的笑声致敬,向那消逝的远方的地平线致敬”,表达了作者对登高所代表的古代习俗的敬意,以及逐渐逝去的惋惜。 答案:(1)A。(2)C。(3)此处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现代文明一步步的取代自然之高,人们对于登高节的实质愈加模糊,突出表达自己对于登高节逐渐远离的失落之情。(4)①列举诗词,是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如第二段列举了大量古代诗词,是为了说明作者对于古人创作的好词章多是登高的佳作的看法。②作者引用大量古代登高的诗词,使古代的重阳节“登高”有了更深刻而丰富的内涵,突出了古人对于“登高”的理解和重视。③有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古代的重阳节在时代变迁中带给作者的失落之情。(5)“重阳节”的美,在于它是古人“登高”的极致体现。对于古代文人来说,重阳节登高,是对人精神世界的熏染;对于普通百姓也是欢聚、娱乐的最佳时机。而今人将其仅仅视为“敬老节”,就极大地削减了其传承的“登高”的丰富的、本质的内涵,所以说,今人的“敬老节”让“重阳节”的美折损大半,伤筋动骨。(6)①文中的地平线是“远方”的代名词,而这正是“重阳节”登高的根本含义。②“消逝的地平线”意味着渐渐消失的习俗和它蕴含的文化传承。③表达出作者对登高所代表的古代习俗的敬意,以及逐渐逝去的惋惜。‎ ‎3.‎ ‎【答案】‎ B C D ‎①将多得罪名,岂只被讥笑呢? ②假如古人使自己的理论变得狭隘来求得社会容纳,使自己的志向变得浅近来取得世人接纳,使自己的言论变得低俗来追求眼前功名。‎ 文一作者赞同迂,但依违两端。叹自己人生因迂而困顿,不愿二生陷入此境,也不愿二生近俗而违古离道,没有给二生赠言,让他们自己选择;文二作者赞扬迂,坚持迂。借迂夫之言,阐释古人道闳、志远、言崇高,泽及后世,表示只担心自己不能迂。 译文: (一) 赵郡苏轼,是与我同科考中的好友。他从蜀郡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郡士子叫黎生、安生的。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承蒙不弃,送给我看。读他的文章,确是气势雄壮,意味深长,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能奔放,像是使不完用不尽的啊。二生确实可以说得上是杰出特异的人才,苏君真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不久,黎生充任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要起程,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契合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时,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你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疑惑。”我听了,自己想想,觉得可笑。 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相信古人,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困窘到现在而自己还不知道(为什么困窘)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黎生的迂阔,只因文章同世俗有距离。是迂阔中很小的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阔才是大的呢。如果黎生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 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黎生说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祸害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当世,就一定违背古人;可以随同世俗,那么一定背离圣贤之道。黎生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疑惑,那么,一定能够在古文、道与时文、世俗这方面作出选择。于是写下这些话赠给二生,并且拿给苏君看,认为怎么样呢? (二) 有人对迂夫说:“您的言论过于迂阔,对当今社会没有益处。”迂夫答道:“您知道迂无益,却不知道它是大有益处的。您知道近便有益,却不知它是大有损害的。您没见过种树的吗?种一年就砍了,那只够当作柴草,种二年砍下来就可当椽子,种五年砍下来就可当楹柱了,种十年砍下来就可用作栋梁。难道不是见功效愈晚而所得利益更大吗?古代贤人,他们的理论宏大而不能狭小,志向深远而不能浅近,言论崇高而不能低俗。因此每到一处总和周围搞不好关系,有的人不得志一直是普通百姓,贫贱困苦一生。可是他们留下的风范与功业,千百年后人们仍把它们作为法则。假如古人使自己的理论变得狭隘来求得社会容纳,使自己的志向变得浅近来取得世人接纳,使自己的言论变得低俗来追求眼前功名,即使当时能贵为卿相,好处止于自身,荣华尽于此生,哪里有多余恩泽来给后世呢!像我这样的人,只担心不能真正作到迂罢了,迂有什么毛病呢!‎ ‎【考点】‎ 文言文比较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句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将几个选项中的句子放在原文中理解,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来分析句子的正确含义。 ‎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5)本题考查对文章观点的评价理解。结合题干,找准观点所在位置,准确理解其含义,并结合题干所给观点结合自己思想进行评价。‎ ‎【解答】‎ ‎②固:确实。译文:二生确实可以说得上是杰出特异的人才。⑥法:法则;译文:千百年后人们仍把它们作为法则。故选:B。‎ A.介词,把/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B.助词,主谓间,取独/助词,的。 C.顺承连词,于是,那么。 D.副词,还是/代词,它。 故选:C。‎ D.穷:不得志;译文:因此每到一处总和周围搞不好关系,有的人不得志一直是普通百姓。‎ ‎①且:将要;重:度偶;得罪:获得罪名;庸:哪里;讵:只是。 译文:将多得罪名,岂只被讥笑呢? ②向使:假如;狭:使……变得狭窄;迩:使……变得浅近;卑:使……变得低俗。 译文:假如古人使自己的理论变得狭隘来求得社会容纳,使自己的志向变得浅近来取得世人接纳,使自己的言论变得低俗来追求眼前功名。‎ 文一的作者说“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可见,作者认为迂是件好事,但是它会给人生带来弊端,不符合世道风俗,使人嘲笑;但如果说迂不好,又有违古道,因此不愿意告诉二生迂是好是坏,让他们自行选择;文二则立场坚定,“子知迂之无益,而不知其为益且大也”,认为迂是件好事,因为“古之人惟其道闳大而不能狭也,其志邃奥而不能迩也,其言崇高而不能卑也。是以所适龃龉,而或穷为布衣,贫贱困苦以终其身。然其遗风余烈,数百千年而人犹以为法”,借古人坚持自己的道最终才能成就事业,说“如余者,患不能迂而已矣,迂何病哉”来表达自己对“迂”的坚定之意。 答案:(1)B。(2)C。(3)D。(4)①将多得罪名,岂只被讥笑呢? ②假如古人使自己的理论变得狭隘来求得社会容纳,使自己的志向变得浅近来取得世人接纳,使自己的言论变得低俗来追求眼前功名。(5)文一作者赞同迂,但依违两端。叹自己人生因迂而困顿,不愿二生陷入此境,也不愿二生近俗而违古离道,没有给二生赠言,让他们自己选择;文二作者赞扬迂,坚持迂。借迂夫之言,阐释古人道闳、志远、言崇高,泽及后世,表示只担心自己不能迂。 译文: (一) 赵郡苏轼,是与我同科考中的好友。他从蜀郡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郡士子叫黎生、安生的。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承蒙不弃,送给我看。读他的文章,确是气势雄壮,意味深长,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能奔放,像是使不完用不尽的啊。二生确实可以说得上是杰出特异的人才,苏君真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不久,黎生充任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要起程,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契合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时,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你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疑惑。”我听了,自己想想,觉得可笑。 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相信古人,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困窘到现在而自己还不知道(为什么困窘)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黎生的迂阔,只因文章同世俗有距离。是迂阔中很小的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阔才是大的呢。如果黎生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 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黎生说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祸害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当世,就一定违背古人;可以随同世俗,那么一定背离圣贤之道。黎生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疑惑,那么,一定能够在古文、道与时文、世俗这方面作出选择。于是写下这些话赠给二生,并且拿给苏君看,认为怎么样呢? (二) 有人对迂夫说:“您的言论过于迂阔,对当今社会没有益处。”迂夫答道:“您知道迂无益,却不知道它是大有益处的。您知道近便有益,却不知它是大有损害的。您没见过种树的吗?种一年就砍了,那只够当作柴草,种二年砍下来就可当椽子,种五年砍下来就可当楹柱了,种十年砍下来就可用作栋梁。难道不是见功效愈晚而所得利益更大吗?古代贤人,他们的理论宏大而不能狭小,志向深远而不能浅近,言论崇高而不能低俗。因此每到一处总和周围搞不好关系,有的人不得志一直是普通百姓,贫贱困苦一生。可是他们留下的风范与功业,千百年后人们仍把它们作为法则。假如古人使自己的理论变得狭隘来求得社会容纳,使自己的志向变得浅近来取得世人接纳,使自己的言论变得低俗来追求眼前功名,即使当时能贵为卿相,好处止于自身,荣华尽于此生,哪里有多余恩泽来给后世呢!像我这样的人,只担心不能真正作到迂罢了,迂有什么毛病呢!‎ ‎4.‎ ‎【答案】‎ D B 相同:都表达了惜别和劝勉之情。不同:严词有对朋友美好前途的祝愿、对珍重名节的告诫和自己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伤感,王诗表达了乐观、旷达之情。 译文: 临安的宫殿巍峨,高高的觚菱仿佛接近红日,宫廷一带秋色也颇浓了。临安附近,钱塘江每年阴历八月涨潮,极为壮观。廖叔仁于秋天去京城临安,不慕富贵,视若浮云。天下大事,我能说出,如今垂垂老矣,留下的只是满怀愁绪了。面对凄厉的秋风,亦如东晋王敦酒后吟诵曹操的著名诗句,虽垂暮之年仍是壮心不已,希望能有机会一展宏图,以尽拳拳报国赤子之心。与廖叔仁分手后,若问相思之情何如,只要今后在镜中看到满头萧萧白发。 赏析: 这首词写得气势豪迈,饶有兴味。将作者的那种淡薄功名、慷慨悲歌的气韵,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它是作者送友人廖叔仁去京城赴任时所作。廖叔仁,生平不详。阙,宫阙,这里指南宋朝廷。“日近”两句是说临安的宫殿巍峨,高高的觚菱仿佛接近红日,宫廷一带秋色也颇浓了。临安附近,钱塘江每年阴历八月涨潮,极为壮观。“正钱塘江上,潮头如雪”点明时间地点,说廖叔仁于秋天去京城临安。“富贵等浮云”,不慕富贵,视若浮云。这两句是勉励廖叔仁,说大丈夫应当不贪求富贵,而要看重名誉节操。 “天下事,吾能说”表明作者关心国家大事,有见识,有主张。“今老矣,空凝绝”,抒发自己政治抱负和才能不能施展,如今垂垂老矣,留下的只是满怀愁绪了。结句说:与廖叔仁分手后,若问相思之情何如,只要今后在镜中看到满头萧萧白发,便可说明愁绪之深了。 全词写得气势豪迈,风格雄壮,上片描绘临安宫殿雄伟,并以钱塘怒潮作陪衬,众臣整齐肃穆,显得形象雄伟,境界开阔。“丈夫儿”两句,劝友人砥砺名节,言辞慷慨,语言峭劲有力。下片先诉说自己有政治见识和才能,志不伸,但雄心未已。词中连用的四个简短的三字句,在语气上形成短促顿挫,从而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的这种矛盾、焦急的心情。“对西风”两句,借典抒情,壮怀激烈,是这首词豪迈雄健格调的最激越处。末尾仍回到送别的本题上来,表现了送别的伤感,但仍然气豪笔健。“不洒”两句,是对偶句,化用成语典故而不露斧凿痕迹,显示出作者的语言功力。‎ ‎【考点】‎ 送别诗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3)本题考查对作品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联系题目、全词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把握。‎ ‎【解答】‎ D.“莫因离别流泪而难为情,应如世间孩童般真实地表达心意”说法错误,这句词说的是不能像世间小儿女那样在分别时泪湿衣袖,只是中年时与友人分别实在令人难以承受。‎ A.句意为: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渐去渐远,只剩下一点影子,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最终只能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此句实写诗人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的景象,并没有进行想象。选项没有运用想象手法。B.句意为:要知经此一别,日后相思之梦,就长在荆门郢都了。此句虚写诗人因为相思之情,日后做梦都长梦荆门郢都。选项运用了想象手法。C.句意为:无论是烟波浩荡,无论是风吹雨打,它总是带着满船离愁别恨,驶向江南。此句写舟船无论风吹雨打,都满载离愁别恨。选项没有运用想象手法。D.句意为:请你看那涛涛逝去的江水,才能知道人间的别离有多么苦痛。此句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喻指绵绵不断的离别愁情。选项没有运用想象手法。‎ 通读两首诗词作品,可知都表达诗人送别之际的惜别和劝勉之情。不同之处是严词所表达的情感相对复杂,“把酒送君天上去,琼玉琚玉佩鹓鸿列”祝愿朋友有美好的前途,“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告诫友人应珍重名节,“天下事,吾能说;今老矣,空凝绝”则写出了自己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伤感;相比之下,王诗主要表达了一种乐观、旷达之情,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便是作者直抒胸臆,尽显旷达之情的千古名句。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5.‎ ‎【答案】‎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解答】‎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重点字:惠)‎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重点字:肠)‎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重点字:谀)‎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重点字:瞩)‎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答案】‎ 纵观《平凡的世界》全书,字里行间流淌的全是浓浓的爱意,对土地、对父老乡亲的深厚情意,有亲情、友情、爱情。少安与润叶的爱情,少平与晓霞的爱情,润生与红梅的爱情,少平与金秀的爱情,润叶与福堂的亲情,晓霞与福军的亲情,李向前与李登之的亲情,少平与金波的友情,少平与师傅的友情,润叶与晓霞的友情…《平凡的世界》中使用最频繁的一个词语是:亲爱的。亲爱的大地,亲爱的双水村,亲爱的父亲,亲爱的弟弟,亲爱的朋友,总之,所有人世间的真情都在这里一一的展现。‎ ‎【考点】‎ 综合读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表达语言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准确细致把握题目的基本意思以及题干设置的基本意图。‎ ‎【解答】‎ 选择自己最熟悉、最喜欢的作品,从作品的构思、情节设置、手法特点、语言运用、结构特点等多角度中选取一个适合自己的,结合作品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 ‎《平凡的世界》:孙少平拒绝金秀的爱情不符合我的认知。 修改方案:孙少平接受金秀的爱情。 修改理由:金秀是大学生,孙少平有理想有抱负,作品中路遥先生对孙少平的刻画包含着一种完美,但对于现实意义来说,孙少平应该是能能够融入到世俗的爱情之中,选择与金秀恋爱是一种价值选择,能够很好展现出有抱负的青年人在一起追寻人生的意义。这样更能表现出作品中青年人的奋斗的主题。‎ ‎【考点】‎ 综合读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的基本能力。‎ ‎【解答】‎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选择的是六部作品中的某情节中的哪个情节,然后简述修改方案并谈出理由,注意使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语言。将改动过的情节进行具体描绘,突出改动后的效果,这是解答的关键。‎ ‎【答案】‎ 小城茶峒春风绿,绿皱了一池澄澈的春水,我仿佛又听到了爷爷在耳边私语……大黄狗的叫声犹在,空荡的河水边却只有孤零零的一条船。阳光依旧罩在身上,黄鹂叽叽喳喳的吵闹声依旧在耳边,可我再也听不到爷爷的吆喝,再也听不见梦中的山歌。春风已回转了几个来回,我却一直等不到你的归来。春日里再也没有欢声与笑语,再也没有清澈宁静的爱,只有孤单的我守候在湖边……‎ ‎【考点】‎ 名著阅读 综合读写 ‎【解析】‎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 ‎【解答】‎ 首先应熟读《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这些作品,了解其中的人物,对春天的感受要符合所选人物的身份、地位、场合和性格,不可泛泛抒情;能够恰当地使用抒情方式,感情真挚,不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800字 ‎【答案】‎ 歌声响起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幽幽的歌声,浓浓的情意,唱出了中华民族那刚强不屈的精神。就因为我们不愿做奴隶的民族,我们是万众一心,敢于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民族,在最危险的时候我们屈服过吗?不,我们是毅然接受了挑战。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光辉历史,积淀了东方文明的古国的文华精髓。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我们的民族仍然忍受着那刻骨铭心的耻辱…… ‎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民族英烈,从来都是与民族的苦难和民族的光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自从鸦片战争以来的100多年间,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惨烈而深重的苦难,其中又以日本侵华战争为最。中国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承清朝中叶以来的百年积弱和民国以来20余年军阀混战的涂炭,抵抗一个几十年来处心积虑图谋灭我的日本地国主义,其危急与艰难可想而知。 好在中国还有脊梁,在日本侵略年的疯枉杀戮面前,成千上万的中华优秀儿女挺身而出,例如咱们的巾帼英雄赵一曼,她是著名的抗日女英雄,那时,她被敌人用马鞭狠戳腿部伤口,身负重伤的她仍然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坚强的意志和誓死抗日的决心,痛得几次昏过去,仍坚定地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她到底没说出有关抗联的情况,郭沫若为赵一曼写了一首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 蜀中巾帼女英雄,石柱犹存良玉踪。 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先锋。 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 东北西南齐仰手,珠河亿载漾东风。 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抵御日军的炮火枪弹,保卫神圣的家园。他们以气吞山河的气概、沧海同深的志量在中华民族史册上谱写了辉煌璀璨的一页;或则沥血孤营,或则横刀敌阵,或则裂身银汉,或则碎身沙场,莫不以战死为荣。死事的惨烈,慑匪寇而泣鬼神;人格的崇高,动苍穹而震寰宇。他们的英勇战斗和流血牺牲让世人和后人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深深蕴藏着一股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异常顽强而深厚的生命力量,正是这种力量,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亡我之心,赢得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在今天的和平建设时期,我们要将自己的爱国之情和民族气节以不同于战争时期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强国。它更多的不是表现为赴汤蹈火,壮怀激烈,而是奉公守法,敬业爱岗,兢兢业业,属尽职守,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和聪明才智推进祖国的现代化进程,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郁达夫有言:“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让我们世世代代永远铭记这些抗日英雄吧。他们为了保卫国家而流血牺生了。让我们再一次地面对国旗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最肃穆的敬礼吧!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国歌再一次在耳边响起,我仿佛看到了那弥漫着的硝烟、闪光的战刀,听到隆隆的炮声、雄壮的号者…… 前进,不甘落后的中华民族! 前进,迎接挑战的中华民族! 前进,为了中华强大而做贡献吧! 前进前进进!‎ ‎【考点】‎ 命题作文 ‎【解析】‎ 审题上,首先,题目已经给了以“歌声响起”为题。而且文体要求是记叙文。从三首歌来看,都是和祖国有关系的。所以可以从三首歌的立意来写。第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是关于新中国的成立的。第二首是歌颂美丽的祖国,祖国风光和乡村生活。第三首是大国情怀,对祖国的热爱。只要所写文章主题应切合歌曲主题,哪一首都可以来进行记叙写作。注意要以所选那首歌词或歌词节选作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解答】‎ 歌声响起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幽幽的歌声,浓浓的情意,唱出了中华民族那刚强不屈的精神。就因为我们不愿做奴隶的民族,我们是万众一心,敢于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民族,在最危险的时候我们屈服过吗?不,我们是毅然接受了挑战。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光辉历史,积淀了东方文明的古国的文华精髓。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我们的民族仍然忍受着那刻骨铭心的耻辱…… 民族英烈,从来都是与民族的苦难和民族的光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自从鸦片战争以来的100多年间,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惨烈而深重的苦难,其中又以日本侵华战争为最。中国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承清朝中叶以来的百年积弱和民国以来20余年军阀混战的涂炭,抵抗一个几十年来处心积虑图谋灭我的日本地国主义,其危急与艰难可想而知。 好在中国还有脊梁,在日本侵略年的疯枉杀戮面前,成千上万的中华优秀儿女挺身而出,例如咱们的巾帼英雄赵一曼,她是著名的抗日女英雄,那时,她被敌人用马鞭狠戳腿部伤口,身负重伤的她仍然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坚强的意志和誓死抗日的决心,痛得几次昏过去,仍坚定地说:“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她到底没说出有关抗联的情况,郭沫若为赵一曼写了一首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 蜀中巾帼女英雄,石柱犹存良玉踪。 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先锋。 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 东北西南齐仰手,珠河亿载漾东风。 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抵御日军的炮火枪弹,保卫神圣的家园。他们以气吞山河的气概、沧海同深的志量在中华民族史册上谱写了辉煌璀璨的一页;或则沥血孤营,或则横刀敌阵,或则裂身银汉,或则碎身沙场,莫不以战死为荣。死事的惨烈,慑匪寇而泣鬼神;人格的崇高,动苍穹而震寰宇。他们的英勇战斗和流血牺牲让世人和后人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深深蕴藏着一股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异常顽强而深厚的生命力量,正是这种力量,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亡我之心,赢得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在今天的和平建设时期,我们要将自己的爱国之情和民族气节以不同于战争时期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强国。它更多的不是表现为赴汤蹈火,壮怀激烈,而是奉公守法,敬业爱岗,兢兢业业,属尽职守,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和聪明才智推进祖国的现代化进程,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郁达夫有言:“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让我们世世代代永远铭记这些抗日英雄吧。他们为了保卫国家而流血牺生了。让我们再一次地面对国旗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最肃穆的敬礼吧!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国歌再一次在耳边响起,我仿佛看到了那弥漫着的硝烟、闪光的战刀,听到隆隆的炮声、雄壮的号者…… 前进,不甘落后的中华民族! 前进,迎接挑战的中华民族! 前进,为了中华强大而做贡献吧! 前进前进进!‎ ‎【答案】‎ ‎“空心”才能“实心” 我们如今都是饱和的“实心球”,娱乐八卦充斥着方寸之地,柴米油盐房价物价加重着生命的砝码。我们如今都是“空心人”,饱腹却没有“饱读诗书”,狂热的兴奋后只是夜间空空寂寞,被一切“掏空”。我们“太空”,只剩下易碎的糖壳;我们又太“实”,只是满絮其中。 看似矛盾,实则相洽,因为太“实”,所以太“空”。如诗人劝勉,把心中的杂念与世俗之气清空,填上信仰与知识的铅注,我们拒绝“空心”。 “感觉身体被掏空”,曾一度火于年轻人中。跑完了八百米感觉被掏空,赶了一天的工作进度,感觉被掏空……“掏空”的是我们所存无几的元气与力气,这是现代人与信仰,或是自然等失联后的不堪一击。没有信仰注入,谁又会体会到“两弹一星”的精神内涵?如程开甲、郭永怀等人,他们有信仰为活力源泉,只身赴往罗布泊与世隔绝十多年,只为一声巨响。因为心中的目标,他们携上沉甸甸的赤子之心,爆发出惊人的力量。现今也有“塞罕坝”“毛乌素”精神,皆昭示着信仰的力量注入﹣﹣“百二秦川终属楚,三千越甲总吞吴!”而之所以“空心”,不正是离这种力量太久了吗? 被乱花迷眼,被浮云遮身,社会高速发展,填充我们心灵的不再是孔孟之道、修身之术,更是一种娱乐精神,社会“丧”文化。狂热的粉丝们挤破了浦东机场的玻璃,网络上键盘侠的层出不穷,世间上演着多少嬉笑闹剧。心中无根,心中无“实”,大家只是上演一场又一场的狂欢﹣﹣双十一的“剁手”,某果旗舰店门前的长队,虽不否认市场经济与科技带来的变化,但“勤俭持家”的内涵空了,与家人常联系,“海内存知己”的心空了,徒有外物,那又奈何。 ‎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虽不要求每个人做到佛性禅心,明白“空即是色”,或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不是刻意去追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我心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生命境界。而是在这个洪流涌动的时代,不像浮萍一样,轻而无根,不让巨浪刷走内心残存的精神圣地。但是我们要多抬头,仰望星空之际,让信仰加重生命的质量,或让对自然的感知增添生命的灵动。将“空心”填实,如《经典咏流传》里观众的哼唱,或是《见字如面》里的热泪盈眶。是颜书外展时的质问,是故宫里每个人的倩影。这些都在填实我们虚置已久的内心﹣﹣文化共鸣,精神长存。 只有人“实”了,国家才“实”,我们发展的步伐才更加坚定。“清空”浮躁,“填实”内心才是真正要做到的。我们拒绝做“空心人”。‎ ‎【考点】‎ 材料作文 ‎【解析】‎ 本题为材料作文。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社会充满喧嚣,有人认为应拒绝成为“空心人”,与大自然、群体、理想与信仰等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有人则主张“把心清空”,保持个体的宁静和纯正。也就是说,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对如何处理人与社会、人与内心世界、人与自然、人的精神与物质等方面的关系,这是作文时所要思考的内容。 参考立意: ①拥抱生活,充实内在精神。 ②清空个人名利的杂念,找回以家国为信仰、为己任的初心。 ③清空内心的利欲,以信仰来填充。 ④把心清空,是为了重拾丢失的美好。‎ ‎【解答】‎ ‎“空心”才能“实心” 我们如今都是饱和的“实心球”,娱乐八卦充斥着方寸之地,柴米油盐房价物价加重着生命的砝码。我们如今都是“空心人”,饱腹却没有“饱读诗书”,狂热的兴奋后只是夜间空空寂寞,被一切“掏空”。我们“太空”,只剩下易碎的糖壳;我们又太“实”,只是满絮其中。 看似矛盾,实则相洽,因为太“实”,所以太“空”。如诗人劝勉,把心中的杂念与世俗之气清空,填上信仰与知识的铅注,我们拒绝“空心”。 “感觉身体被掏空”,曾一度火于年轻人中。跑完了八百米感觉被掏空,赶了一天的工作进度,感觉被掏空……“掏空”的是我们所存无几的元气与力气,这是现代人与信仰,或是自然等失联后的不堪一击。没有信仰注入,谁又会体会到“两弹一星”的精神内涵?如程开甲、郭永怀等人,他们有信仰为活力源泉,只身赴往罗布泊与世隔绝十多年,只为一声巨响。因为心中的目标,他们携上沉甸甸的赤子之心,爆发出惊人的力量。现今也有“塞罕坝”“毛乌素”精神,皆昭示着信仰的力量注入﹣﹣“百二秦川终属楚,三千越甲总吞吴!”而之所以“空心”,不正是离这种力量太久了吗? 被乱花迷眼,被浮云遮身,社会高速发展,填充我们心灵的不再是孔孟之道、修身之术,更是一种娱乐精神,社会“丧”文化。狂热的粉丝们挤破了浦东机场的玻璃,网络上键盘侠的层出不穷,世间上演着多少嬉笑闹剧。心中无根,心中无“实”,大家只是上演一场又一场的狂欢﹣﹣双十一的“剁手”,某果旗舰店门前的长队,虽不否认市场经济与科技带来的变化,但“勤俭持家”的内涵空了,与家人常联系,“海内存知己”的心空了,徒有外物,那又奈何。 虽不要求每个人做到佛性禅心,明白“空即是色”,或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不是刻意去追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我心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生命境界。而是在这个洪流涌动的时代,不像浮萍一样,轻而无根,不让巨浪刷走内心残存的精神圣地。但是我们要多抬头,仰望星空之际,让信仰加重生命的质量,或让对自然的感知增添生命的灵动。将“空心”填实,如《经典咏流传》里观众的哼唱,或是《见字如面》里的热泪盈眶。是颜书外展时的质问,是故宫里每个人的倩影。这些都在填实我们虚置已久的内心﹣﹣文化共鸣,精神长存。 只有人“实”了,国家才“实”,我们发展的步伐才更加坚定。“清空”浮躁,“填实”内心才是真正要做到的。我们拒绝做“空心人”。‎ 第17页 共20页 ◎ 第18页 共20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