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线下衔接摸底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线上线下衔接摸底试题 一、选择题 1.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这主要取决于 A. 当地的自然条件 B. 当地居民的喜好 C. 政府的鼓励措施 D. 受外来作物影响 【答案】A 【解析】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这主要取决于当地自然条件,北方主要是黄土集中,风沙大,适宜种植干旱作物,南方主要是水乡,种植水稻等作物,A正确;居民喜好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政府鼓励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外来作物影响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 2.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 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 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和两幅图片可以看出,“五谷丰登”表现的是农业,“六畜兴旺”表现的是家畜饲养业,由此可以得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特点,故B正确;A项不全面,CD两项与题干无关。 3.“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 自耕农经济的封闭性 B. 自耕农经济的完整性 C. 自耕农经济的保守性 D. 自耕农经济的稳定性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的保守性、封闭性,而不是自由迁徙择业,完整性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根据材料“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可知小农经济的封闭性这一特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材料“家家守村业”可知,小农经济的保守性,固守农耕经济,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根据材料“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可知,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为男耕女织,特点为自给自足,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4.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 分封制的瓦解 B. 封建王权的强化 C.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 上层建筑的变化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由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的变化,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排除。 5.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改帝王之制,废井田,民得买卖”,这实质上 A.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B. 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私有制度 C. 提高了劳动者的身份地位 D. 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答案】B 【解析】从“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可知,这一政策是废除了井田制。结合所学知识,秦国废除井田制发生于商鞅变法过程中,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是对土地私有制的一种肯定,肯定了其合法地位,所以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井田制的废除并不代表着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废除;C选项说法错误,这一举措没有对劳动者身份地位产生影响;D选项说法错误,历史证明井田制的废除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对封建制度的确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6.史载:明政府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登记每块土地的面积、地形、四至及田主姓名,并编制图册,史称“鱼鳞图册”。这反映了 A. 明朝土地兼并严重 B. 明朝限制土地兼并,重视田赋收入 C. 皇帝带头兼并土地 D. 政府不断清查土地,便于土地分配 【答案】B 【解析】对土地的重新丈量并登记造册,为政府限制土地兼并提供依据,有利于增加田赋收入,故选B;A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提及皇家私田对其他田地的侵占,排除C;对土地的清查是为了保证税赋收入,而非土地分配,排除D。 7.江南地区成为“财赋之地,人物渊薮”,这一局面出现于 A. 南朝 B. 唐朝 C. 北宋 D. 南宋 【答案】D 【解析】材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说明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即在南宋之后,故选D;南宋之前,经济重心未完成南移,排除ABC。 8.唐人张籍在《永嘉行》中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这表明 ①北民南迁是由天灾所致 ②北民南迁是为了躲避北方少数民族 ③北民南迁有利于民族融合 ④北民南迁推广了先进技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北人避胡多在南”可知,北民南迁是为了躲避胡人(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并不是由天灾所致,①项错误,②项正确;依据材料“南人至今能晋语”可知,南方人能够说北方晋地的话,这说明了北民南迁有利于民族融合,③项正确;北民南迁推广了先进技术材料无从体现,④项错误。因此②③项符合题意,B选项正确,其它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9.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稀少和最美的东西,往往被皇家垄断。宫廷使用和收藏的工艺品主要来自于 A. 外国贡品 B. 民间私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官营手工业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制造工艺水平代表了手工业最高水平,其产品主要应用于皇帝和贵族使用。故答案为D项。A项古代中国手工业品水平远超外国贡品,排除;B项民间私营手工业规模较小,生产能力不足以满足官府需要,排除;C项家庭手工业主要应用于自己消费,排除。 10.中国传统工艺常常出现失传现象。如蜀锦某些制作工艺在古代就已失传。中国古代传统工艺失传的原因最有可能是因为 A. 国家对技术传承重视不够 B. 传统制作工艺难教难学 C. 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D. 市场缺乏对传统工艺品的需求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传统工艺常常出现失传”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相关内容——“工官”“匠户”制度及其影响。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D三项的表述,均具有片面性,排除。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11. 唐人张籍在《贾客乐》中写道:“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诗中所述的从商原因主要有 ①商业利润丰厚 ②商人好逸恶劳 ③农民赋税沉重 ④政府取消了商业限制 A. ②③④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 【答案】D 【解析】根据“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等信息结合所学可得出,当时的商业利润丰厚,而农民赋税沉重。故D正确;ABC三项中涉及到的②商人好逸恶劳④政府取消了商业限制,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12. 史载: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上述材料反映了( ) 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②佃农与商品经济发生了关系 ③农副产品投入市场 ④佃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农产品能够“朝登垄亩,夕贸市廛”说明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增强,而这些新产品属佃农所获,联系教材知识可知材料说明了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并且佃农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C项正确。 13. 《齐民要术·序》中载:“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厥(通“缺”)而不录。”材料表明,贾思勰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态度是 A. 反对 B. 赞同 C. 听其自然 D. 主张适当改变 【答案】B 【解析】由“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故商贾之事,厥而不录”可以看出作者对本和末的态度是重本抑末,故选B,其中的“本”和“末”分别指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商业,材料的观点也与当时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关。 14. 明清时期,经济领域里“凡置产业,自当田地为主”的现象产生的最突出的后果是 A. 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B. 农民购买力低下,缩小商品销售市场 C. 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D. 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自由劳动力缺乏 【答案】C 【解析】经济领域里“凡置产业,自当田地为主”的现象反映了受“重农抑商”的影响,商人经商致富后仍大量购置田地,大量资本流向田地,这不利于工商业资本的扩大,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因此选C。 15.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下列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 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 C.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 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答案】C 【解析】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是农村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与工业文明无关,故A错误;明清时期的综合国力在世界领先是农耕文明的贡献,与工业文明无关,B错误;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反映了手工业的发展,雇佣关系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工业文明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故C正确;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反映商品经济发展,与工业文明无直接关系,故D错误。 16.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装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A. 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女子备受压迫,日夜劳作 B. 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一普通小吏,家中竟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 C. 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 D. 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十三……”“……身上装扮……”“……床上装饰……”可知,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的程度。材料并没体现到A、B。在汉代占主导地位是官营手工业,所以D是错误的。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的发展 17.“布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布”的主要材料是 A. 丝 B. 毛 C. 麻 D. 棉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麻布衣服在中国远古时代就已经出现,由于比较廉价而广泛适用于劳动人民,故D项正确。丝织品在古代属于富贵人家所用的名贵衣料,这与材料中“劳动人民”不符,故A项错误。毛料是游牧民族的服饰,在中原地区并不十分广泛,故B项错误。元朝以后,由于棉纺织技术的进步,棉纺产品才开始增多,这与材料的时间“诸葛亮生活的时代”不符,故C项错误。 18.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出现的新现象有 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②涌现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③工商市镇蓬勃兴起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经济空前繁荣和发展,在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资本主义萌芽是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显著特征。所以答案选D。 19.为解决人口激增带来的巨大压力,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 A. 推广引进高产粮食作物 B. 限制人口增长 C. 实行“摊丁人亩” D. 鼓励垦荒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政府大力推广引进了玉米、马铃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极大缓解了人口激增的问题,故选A;古代中国并未出台过计划生育的举措,排除B;C项与明朝政府无关,排除;鼓励垦荒不是主要举措,它无法快速解决人口激增问题,排除D。 20.清朝前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最主要的是 A. 重农抑商思想严重 B. 闭关锁国的政策 C. 国内市场相对狭窄 D. 腐朽的封建制度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的主因,故选D;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故AB不是主因,排除;中国国内市场并不狭窄,排除C。 二、材料题 21.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集》 材料四 (南宋)北地称真定府最为繁华富庶,有南人北游归而言曰“曾不及吴城(及苏州)十之二一。”他州城郭,更荒凉不足取。 ——《图书编》卷36“吴风俗”卷 (1)材料一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处于怎样的水平? (2)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发展的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答案】(1)西汉时期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人力缺乏,交换不发达。 (2)材料二反映了北方人口南迁,北宋时南方人口已经超过了北方。 材料三反映了江浙一带已经成为了农业高产区,国家赋税大部分来自南方。 材料四反映了南方的城镇较北方繁华富庶。 (3)趋势: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原因: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②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力;③ 政府注重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④南方地区气候适宜,蕴含着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⑤某段时期政治重心南移引起的连锁反应等。 【解析】(1)由材料“地广人希”“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可依此归纳为西汉时期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人力缺乏,交换不发达。 (2)由材料二中南方与北方的对比可知,随着朝代更迭,北方人口不断南迁,北宋时南方人口已经超过了北方;由材料三“实仰东南财赋”“苏常熟,天下足”的描述可知,江浙一带在宋朝已经成为了农业高产区,国家赋税大部分来自南方;由材料四“曾不及吴城(及苏州)十之二一”的描述可知,南方的城镇较北方繁华富庶。 (3)趋势:由第二小题现象的归纳可知,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南方自然环境优越、社会相对安定、北方农民的南迁、政府的重视、南宋时期政治重心的南移等方面展开分析。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北宋到南宋初,为了对商人征税,各地在税务官下设立“专栏”,对商旅进行严格的盘查。高宗绍兴年间,长江沿岸的税务增加栏头,对商旅进行非法缴租……税务专栏人员下面还有许多打手,“设弓罗箭,如待寇至”,商旅一到,他们就大打出手,在正常商税之外另有勒索。 材料二 南宋之时,不少人已逐步改变了以前人们把工商业称作末业的看法,而认为“士农工商四者皆百姓之本业”,并说这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不可改变的事实。 材料三 北宋熙宁年间,岁入缗钱六千万,南宋熙丰年闻为六千五百三十万缗,略高于北宋。北宋庆历中,每年商税收入为一千九百七十万缗,熙丰年间更多一些,约占缗钱的三分之一。 ——《简明宋史》 (1)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2)材料二的观点说明了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认识。 【答案】(1)现象:商业税收成为宋朝政府的重要财源。 原因:政府对商人征收重税;商品经济的发展。 (2)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人们对商业的看法改变,商人地位提高。 (3)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观点对商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但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终将发展起来。 【解析】(1)现象:由材料三“约占缗钱的三分之一”可知,商业税收成为宋朝政府的重要财源。原因:由材料一“设立‘专栏’,对商旅进行严格的盘查”可知,其原因为政府对商人征收重税;由材料二“不少人已逐步改变了以前人们把工商业称作末业的看法”可知,受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转变,故商业税的增加也就是必然。 (2)由材料“不少人已逐步改变了以前人们把工商业称作末业的看法”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人们对商业的看法改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3)由材料一可得出认识: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观点对商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由材料二和三可得出认识: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终将发展起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