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限时作业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
第一单元 第 3 课 知识点 题号 基本目标 发展目标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2、3、4 10、11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5、6、7 12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8 13 综合 9 14 [基本目标] 1.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出现这一 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交子”广泛使用 B.坊市界限严格 C.商业发展繁荣 D.商帮活动频繁 C 解析 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唐朝出现“扬一益二”的现象,故 C 项正确。 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出“从经济方面来说,宋朝面临着中国有史以来最明 显的进步”。下列属于其“进步”表现的是( )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 C.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 解析 由“宋朝面临着中国有史以来最明显的进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 业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包括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坊与市的界限不复存在, 并且出现了晓市、夜市等,故 D 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在秦国商鞅变法时已经出现,排除 A 项;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区域性的商帮均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 B、C 两项。 3.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 A.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B.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代表了所有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D.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B 解析 由“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可知,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现象, 故 B 项正确;当时政府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故 A 项错误;C 项说法过于绝对;重农抑 商政策一直持续到清朝,没有瓦解,故 D 项错误。 4.明代《松窗梦语》中记载:“夫贾人趋厚利者,不西入川,则南走粤,以珠玑金碧 材木之利,或当五,或当十,或至蓰(蓰:五倍)无算也。”这反映了( ) A.民间贸易发达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经济重心南移 D.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A 解析 材料“夫贾人趋厚利者,不西入川,则南走粤”反映的是商人经商状况,故 A 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没有体现,故 B 项错误;C、 D 两项材料未体现。 5.陆游《杂赋》中的“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说明了( ) A.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B.“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C.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D.富商大户在水运方便的“草市”往往相聚而居 B 解析 由“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可知,“草市”进一步发展,成为 商业区,并且具备酒楼餐饮服务设施,故 B 项正确。 6.唐中宗时,两京诸市在正铺外更造偏铺以适应需要,坊内也不断出现店肆,如长安 胜业坊出现卖蒸饼的店家,宣平坊内有油坊等。这说明当时( ) A.城市坊市分离格局形成 B.政府对城市严格管理 C.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限制 D.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C 解析 坊市分离的格局形成于唐朝之前,故 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政府对城市严格 管理,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原来严格的坊市制度出现变化,体现了商业活动打破了空 间限制,故 C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故 D 项错误。 7.《唐会要》记载:“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 令拆毁……如有犯者,科为敕罪,兼须重罚。”《唐律疏议》载:“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 坊、市门者,徙一年。”由此可以推断唐朝( ) A.法律内容十分严苛 B.用强制手段维护坊市制度 C.抑商制度已经废弛 D.商业发展冲击了社会习俗 B 解析 由“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对坊市的管理, 而不是法律的严苛,故 A 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唐朝从立法角度来严格维护坊市制度,对 坊市进行严格管理,故 B 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一直采取抑商制度,唐朝 时只是有所松弛,故 C 项错误;材料与“社会习俗”无关,故 D 项错误。 8.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甚至购买田 宅,与当地人杂居,突破了蕃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这表明 当时( ) A.坊市界限被打破 B.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 C.对外贸易的繁荣 D.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在广州的外国商人较多且资产雄厚,表明宋朝对外贸易繁荣,故 C 项正确;材料与“坊市界限被打破”无关,排除 A 项;地域性商人群体指商帮,外国商 人与商帮无关,排除 B 项;D 项中“开始”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唐两朝是史家津津乐道的中国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雄伟的长安城内外三重城 墙,周回八十余里,相当于今天西安城的九倍还多。宫殿、官署都被围在宫城和皇城的高墙 之中,坊区排列纵横有序,被南北十四条大街和东西十一条大街分割成棋盘状,市区则被固 定在东西两区,有墙隔断,与坊区分开。按规定,坊区是居住区,市区为商业区,一切商业 活动都规定在市区进行。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 根据材料,概括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布局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 布局状况:市、坊严格分开;街道纵横有序,呈棋盘状。 原因:君主专制加强;隋唐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抑制;加强对人民和商业活动管理的需要。 [发展目标] 10.清康熙、雍正年间,湖州双林镇陆续建有绢业会馆,并有新旧之分。这些会馆具有 的特征是( ) A.最早起源于宋元时期 B.是政治活动场所 C.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D.发行交子以利商品流通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会馆最早出现于明清时期,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绢 业会馆”可知,不是政治活动场所,而是商业会馆,故 B 项错误;会馆是由同乡或同业组 成的地域性商人群体,故 C 项正确;交子产生在宋代,与题干不符,故 D 项错误。 11.先贤祠是古代奉祀地方先贤的祠庙或特定场所。宋代以前入祠者都是以道德文章、 文治武功著称的名士或官员。而明清时期则打破了这一惯例,凡有功于一方,深受当地民众 景崇者,即便出身卑微,也可入祠供祭。这种变化表明( ) A.传统儒家学说地位动摇 B.市民价值观成社会主流 C.经济发展改变社会认同 D.近代民主思想迅速发展 C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宋代以前能入祠的是以道德文章、文治武功著称的名士或 官员,而明清时期则打破了这一惯例,出身卑微者也可以入祠,这就说明入祠者不再受身份 高低的限制,这是由于经济发展导致了社会对名士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名 士,故 C 项正确。 12.“自 1063 年起,开封取消宵禁,晚上居民可在城中自由走动,商场和娱乐场所彻 夜开业……店铺、工场设于全城,坊里已去掉原先的围墙……乡村的‘草市’被允许存在。” 法国学者谢和耐的这段记述表明( ) A.城市的经济功能受到削弱 B.小农经济丧失了主导地位 C.商业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 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 解析 由“取消宵禁”“彻夜开业”可知,商业发展打破了时间上的限制,由“店 铺、工场设于全城,坊里已去掉原先的围墙”可知,商业发展打破了空间上的限制,故 C 项正确。 13.1647 年,清政府规定,准许寓居澳门的法国商人“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 但是禁入省会,“止令商人载货下澳贸易”,结果“每岁通市不绝”。这一现象表明( ) A.对外贸易管制相对宽松 B.朝贡贸易关系迅速发展 C.清廷对外贸易占据优势 D.海禁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这一时期,清政府对对外贸易的管制相对宽松,故 A 项正 确,D 项错误;根据材料和史实可知,这一时期中法之间只是正常的商贸关系而非传统的朝 贡贸易,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清廷对外贸易占据优势,故 C 项错误。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除宋元以来的旧城市有所恢复和发展外,还出现了一些新城市。15 世纪 全国著名的大中城市即达 30 多个……明中叶后,还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城市。……明代的 大中城市较多,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如扬州在明初一度仅剩下 18 户,但到明末城市人口则 达 80 万余。……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规模也普遍扩大。 ——摘自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城市完全处于封建皇权控制之下,1908 年,清政府制 定并颁布《城镇地方自治章程》,规定设置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与此同时,近代工矿企业、 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 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发展迅速;而中世纪以来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佛山、松江、朱 仙镇日趋衰落。 ——摘编自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城镇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城镇发 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答案 (1)表现:大中城市增加,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特点:城市分布更加不平衡;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等交通发达地区;南方城市明显超过北 方。 (2)新变化:城镇的政治独立性增强;近代工业城市兴起;发展不平衡,通商口岸发展 迅速,传统工商业市镇走向衰落。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清末新政 的影响;近代经济的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