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考点20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考点20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学案

考点20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49—1956年)‎ ‎1949—1952年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53—1957年(“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背景: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的长期掠夺,长期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目的:巩固政权,发展经济,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 结果: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总值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1)1953年,进行“一五”计划。‎ 背景:建国之初,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1952年国民经济已恢复和发展。‎ 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内容:农业、手工业参加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影响: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与失误 项目 背景或原因 内容 结果 中共八大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确定了经济建设的方针 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但由于“左”的错误,八大的路线并未坚持下去 八字方针 ‎1959—1961年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为纠正“左”的错误 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2年起,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1965年经济调整基本完成 全面整顿 ‎“文革”期间,工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挫折,出现国民经济的劫难 ‎1975年,邓小平主持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 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出现“文革”中经济发展最好的局面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党对形势判断错误,希望高速度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 ‎“大跃进”运动 中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片面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破坏了环境 ‎ 人民公社化运动 ‎“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和“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提倡“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 浪费了资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积极性受伤害,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文化大革命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工农业生产总值损失惨重,出现国民经济的大劫难 ‎3.启示 ‎(1)社会主义建设要解决好先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建设要敢于面对错误,纠正错误,迎难而上,及时纠正“左”的倾向,调整生产关系。‎ ‎(3)经济发展不能急于求成,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4)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5)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注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6)社会主义建设要充分发扬民主,要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反对个人崇拜,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考向一 “一五”计划的特点和成因 ‎1.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确定以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2)地区分布: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3)发展生产力和改变生产关系并举:“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进行,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4)长期性、渐进性:“一五”计划是贯彻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考虑到改造和建设的长期性和渐进性。‎ ‎2.成因 ‎(1)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状况只有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途径才能改变。‎ ‎(2)受学习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 ‎(3)当时的国际环境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总之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靠自己力量获得实现工业化的物质基础。‎ ‎(4)“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这是由于东北地区具有相对优越的工业基础,且工业、农业等物质资源丰富。同时地理位置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援助,具有独特的优势。‎ 下表反映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中可以得知 A.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答案】C ‎【解析】从表格中三个部门的平均增长速度对比可知,1953——1957年重工业发展速度是最快的;比较1953年数据可知,1957年农业比重下降,轻工业比重持平,重工业在国民经济比例中有较大提高,所以C项是正确的。表格数据无法提供资源配置的计划性,A项错误;B项所说 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表格中无从体现;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是在1965年,D项不符合史实,所以只有C项符合题意。‎ 考向二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及带来的经验教训 ‎1.特点 ‎(1)“大跃进”的主要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具体表现为经济建设中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虽然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左”倾错误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了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错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我国农村经济建设探索中的一次重大失误。‎ ‎2.经验教训 ‎(1)“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在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缺乏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对冒进思想在建设中所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必须处理好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否则会严重挫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在于:要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不能混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不同历史阶段,不能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 如图漫画题为《大豆过江》,画中标注了此画是“1958年秋江苏邳县农民朱会然和华君武合作”完成,邓拓配诗“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身豆荚成大器,家在东吴试验田。”该漫画反映出 A.过度追求高速度带来的浮夸风 B.当时我国生产力获得显著提升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 D.探索建设道路取得的初步成果 ‎【答案】A ‎【解析】漫画《大豆过江》以夸张的笔法宣传“大跃进”的成果,实际上反映出的是过度追求高速度带来的浮夸风。故答案为A项。“大跃进”运动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破坏,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也不是探索建设道路取得的初步成果,排除B、C、D项。‎ ‎【点睛】1958年社会主义总路线制定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继开展。“大跃进”‎ 运动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强调高指标、高速度。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小社并大社,统一经营、统一分配,大办食堂,吃饭不要钱。“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考向三 全面认识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 ‎1.原因 第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外国经济侵略与长期不稳定状态,使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文化条件极为落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在国力有限的条件下,运用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可以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 第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 ‎“一五”计划展开后,大批农民进城,城市规模急剧扩大,人口不断增加,生活物资供不应求,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的供应更是匮乏,不法商人投机倒把,囤积居奇,为了保证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就得对基本生活必需品进行较为合理的分配。‎ 第三,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从一定意义上说,苏联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创始国、受益国、输出国。我们知道,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靠计划经济体制,用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其成绩让世界震惊,直至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各国对这一体制大多持肯定态度。‎ 第四,战争年代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影响。‎ 战争年代,我党在根据地举办的各类经济实际上是带有强烈的计划体制色彩的,这一点也深刻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经济体制的选择。‎ 除此之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传统理解,同旧制度决裂的思想反映,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等,也是促使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环境和重要原因。‎ ‎2.含义 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 ‎3.形成过程 萌生阶段(1949年10月~1950年6月)‎ ‎1949年底,新中国没收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工业企业,建立了国营工业,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开始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久,对非公有制的私营工商业实行了调整,使私营企业初步纳入了计划生产的轨道 初步形成阶段(1950年6月~1952年8月)‎ 中央首先加强了对国营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计划管理。对农业、手工业加强计划领导。在调整私营工商业的基础上,要求私营工商业遵照执行政府制定的产销计划。在市场管理方面,国家指令要求国营贸易公司正确地执行价格政策 基本形成阶段(1952年9月~1956年12月)‎ ‎1952年11月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1954年我国制定和颁布了第一部宪法,计划经济体制成为我国法定的经济体制 ‎4.特点 ‎(1)在集中统一的原则下,强调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结合。‎ ‎(2)以计划管理为主,同时重视市场管理。‎ ‎(3)在计划管理上实行多种计划类型。‎ ‎(4)比较注重宏观调控,综合平衡。‎ ‎5.作用 ‎(1)运用这种新的经济体制有助于在短期内医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恶性波动,以顺利地渡过经济困难时期。‎ ‎(2)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国力有限的条件下,运用这种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奠定了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物质基础。‎ ‎(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五”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失去了活力,弊端日益暴露,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下表是新中国初期职工分配制度概况。据此可知 ‎1954年前 职工分配制度中供给制和工资制并存 ‎1954年 工资管理集中到中央劳动部统一管理 ‎1955年 统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制度 ‎1956年 职工工资标准及定级升级等均有全国统一规定 A.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推进 B.国家对经济的指导强化 C.工业化建设的成效显著 D.民众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计划经济体制。材料“工资管理集中到中央劳动部统一管理、统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资制度、职工工资标准及定级升级等均有全国统一规定”反映了国家对工资分配制度的控制,说明国家对经济的指导强化,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故A排除;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工业化建设的成效,故C排除;材料主旨反映了国家对工资分配制度的管理,无法体现民众生活水平稳步提升,故D排除。‎ 考向四 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借鉴与创新 借鉴 创新 社会经济制度建立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 工业化建设 开展五年计划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来保证工业发展 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问题 经济结构与体制 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注意克服斯大林模式的过度集中的弱点,注意解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也犯过类似的历史错误。如苏联的肃反运动、农业集体化、片面发展重工业和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与“人民公社化”“大跃进”等。这些错误共同的历史经验教训是 A.社会主义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要按比例协调发展 B.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C.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D.社会主义建设要不断完善民主法制建设 ‎【答案】C ‎【解析】“农业集体化、片面发展重工业”不能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故A项错误;“苏联的肃反运动、农业集体化、片面发展重工业和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与‘人民公社化’‘大跃进’等”不能完全体现生产关系需要适应生产力的要求,故B项错误;“……‎ 历史错误。如苏联的肃反运动、农业集体化、片面发展重工业等和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与‘人民公社化’‘大跃进’”一系列错误可知,只有符合自己国情的政策才是有效的政策,失误的根源在于脱离自己的国家实际,故C项正确;材料“农业集体化、片面发展重工业”“人民公社化”“大跃进”不属于民主法制问题,故D项错误。‎ ‎1.下图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几个阶段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应该是 A. B.‎ C. D.‎ ‎2.下图为创作于1953年的新年画《又增加了两分》(局部),描绘了一位年青的姑娘在麦收劳动中表现优秀,获得了集体评工会增加的两个工分。这反映了当时 A.女性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 B.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C.男女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 D.互助劳动提升农民积极性 ‎3.建国初期,围绕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党内出现了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优先进行生产关系的改造,一种观点则侧重于优先工业化,最终形成了“一化三改,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一化滞后,三改超前”的状况。这说明 A.工业化道路应服从于所有制改造 B.经济建设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 C.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与曲折性 D.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 ‎4.下图是苏联援助中国工业化建设宣传画,该画反映了 A.人们对实现工业化的喜悦 B.苏联工业化的建设成就 C.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建设情况 D.冷战格局下的中美对抗 ‎5.据某回忆录记载:“整个学校就像唱空城计一样,一打听,才知道同学们是上西山大炼钢铁去了。……总务处把好端端的火炉砸碎,放入高炉炼钢。我当时曾以焦急的心情等待着母校也能放个卫星‘向党报喜’,没想到炼出来一堆废渣。”这反映了当时 A.“文革”对教育事业的冲击 B.人们对国防科技的关注 C.人民公社“共产风”的盛行 D.“大跃进”运动迅速开展 ‎6.1960年,中央大刀阔斧地对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降低重工业的生产指标。1962年,全国县以上的工业企业共减少44万个。与此同时,化肥、农用机械、农用电力等方面的生产能力则保留下来,并不断增长。这些措施 A.贯彻了党和政府经济调整的方针 B.促进了国民经济各领域高速发展 C.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要求 D.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7.学者贺耀敏认为,农业合作化是农村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它既是一种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力的组合和提高,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农业合作形式 所有制性质 互助组 社会主义萌芽的性质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半社会主义性质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A.分清农村阶级状况推动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分步骤改造为土地改革顺利展开创造了条件 C.变革农村生产关系坚持了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 D.改造落实了“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 ‎8.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我国通过统购、统销制度对农产品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过程实行计划管理(如下图所示),并在各个环节上推行具体措施向社会灌输国家意识。该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A.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进一步提高农业商品化程度 D.获取国家工业化建设经济资源 ‎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如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3.(2019年江苏卷)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4.(2019年海南卷)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 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 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C.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 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 ‎5.(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6.(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下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7.(2017年海南卷)下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考点冲关】‎ ‎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导致国民经济遭到巨大破坏,此时的经济增长率应该处于下滑状态。由于政策性失误,导致出现1959——1961年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出现,因此1961年的经济增长率处于负增长的状态。1961年,八字方针的提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因此这时期国民经济增长率处于回升的状态,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选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合作化时期的农业生产。该漫画是创作于1953年的《又增加了两分》,可见集体劳动中个人工分增加的喜悦,故D项正确。A项错误,题目无法反映女性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作用。B项时间不符,人民公社化开始于1958年。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3.【答案】C ‎【解析】生产关系的变革应该适应生产力的变革,“工业化”是发展生产力,“所有制改革”是变革生产关系,应该是所有制改造应服从于工业化道路,故A错误;虽然材料中提到“三改超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完成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并没有出现“左”倾错误,故B错误;根据材料“围绕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党内出现了不同观点”“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一化滞后,三改超前”的状况”说明社会主义建设是复杂的,党内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有分歧,而且在具体实践中出现和理论偏差情况,故C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理论与实践脱节,而且在理论形成过程中也是曲折的,党内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有分歧,因此D对于材料的分析不够全面,排除D。‎ ‎【点睛】一化三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 ‎4.【答案】C ‎【解析】苏联援助中国工业化是在1949年到1958年,因此宣传反映的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建设情况,故C 正确;苏联援助中国工业化是在1949年到1958年,当时中国没有实现工业化,故A错误;图片是苏联援助中国工业化建设宣传画,是中国工业化的建设的成就,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中美关系,排除D。‎ ‎【点睛】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建设情况: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好转,开始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1953年到1957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胜利完成,开始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我们国家的建国根本和基础,为后来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铺垫。‎ ‎5.【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放入高炉炼钢”“放个卫星”“一堆废渣”可知,回忆录反映的是以大炼钢铁为核心的“大跃进”运动,故答案为D项。材料虽然描述了对学校教育的冲击,但当时并不是在“文革”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的“放卫星”不是指国防科技,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不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C项。‎ ‎6.【答案】A ‎【解析】从材料“1960年,中央大刀阔斧地对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降低重工业的生产指标”“工业企业共减少44万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并取得不错的成效,故A项正确;材料“全国县以上的工业企业共减少44万个”说明B项错误;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要求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C项排除;D项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排除。‎ ‎7.【答案】C ‎【解析】表格中“社会主义萌芽的性质”“半社会主义性质”以及“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出三大改造过程中对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是循序渐进的,C正确;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材料表格中论述的是农业合作形式,A错误;土地改革是1952年完成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1953年开始,B错误;“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是1958年提出,D错误。‎ ‎8.【答案】D ‎【解析】由“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国家对农业和农村 “统购、统销 ”,“计划管理”并在“各个环节”“灌输国家意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购统销政策实行后,农业对工业化提供的资金积累主要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实现。统购统销政策降低了工业生产中的劳动力成本,直接促进了工业利润以相对较高的速度发展,因此国家实行的统购统销政策为国家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所以D项正确。A项发生在1956年,与材料无关。B项不是目的,是背景,C项与当时史实不符,计划经济忽视市场和商品关系。故D项正确。‎ ‎【直通高考】‎ ‎1.【答案】D ‎【解析】由时间“1954年”可知,当时我国正在开展以苏联援助为特色的一五计划,意在改变我国工业化基础薄弱的状况,故俄文书刊借阅书增加显著,故选D;当时两大阵营尖锐对峙,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和封锁我国,所以我国科学研究难以与国际前沿接轨,排除A;科教兴国始于1995年,时间不符,排除B;由我国借阅苏联书刊大幅增加来看,反映出我国学习苏联经验蔚然成风,而反思苏联经验要到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排除C。‎ ‎2.【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民众勤俭节约和乐于奉献的精神。结合1953年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可知,漫画倡导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D选项符合题意。文人画的特征是写意和诗书画印于一体,A选项排除。1956年底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B选项排除。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C选项排除。‎ ‎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B选项符合题意。一五计划只是为了工业化奠定基础,“初步完成”这一表述错误,A选项排除。1952年底,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C选项排除。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会导致轻重比例协调发展,D选项排除。‎ ‎4.【答案】B ‎【解析】1953年至1962年的“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迫于国防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重点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则发展缓慢,造成了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调。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给农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1960年冬天开始,党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至1962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才会促进材料中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故本题选B。这一时期,经济所有制结构没有变化,合作化运动是在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没有解决,故排除A、C、D三项。‎ ‎5.【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1953年”“资源勘探”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此时正是“一五”计划轰轰烈烈进行之时,故D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表明中国已经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已经开始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故C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漫画中一位老奶奶用尺量布做衣服,小孙女在一旁翻看书本陪着老奶奶;两位女勘探队员肩上扛着工作用的长尺和三脚架等工具向这边走来。此画以小孙女的口气,用了这样的副标题:“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奶奶的尺”与“阿姨的尺”这两种不同性质和用途的“尺”,反映了新老两代妇女的不同社会地位和作用,讴歌了新中国女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故选B;工业化是用机器生产的形式,而材料中奶奶的用尺子做新衣属于手工劳动,故A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年,与题干中的“1956年”不符,故排除C;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城市还是乡村,更没有城乡之间的对比,故D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 ‎7.【答案】C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1950年拖拉机成为农村的农业生产工具。人民公社化开始于1958年,故A错误;农业机械化在农村普及是改革开放后的成就,故B错误;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是在1953年以后,故D错误;拖拉机成为农业生产工具,这预示着机器将取代人力成为农业的生产方式,故C正确。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