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二中2020-2021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南昌二中2020-2021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南昌二中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开学考试 历 史 试 卷 命题人: 审题人:‎ 一、单选题(60分)‎ ‎1.西周时期,鲁、齐釆取“启以商政,疆以周索”的方针,使得殷旧遗民具有“国人”身份。入晋国后的側氏(属于戎狄)与姬姓毕氏贵族通婚,并受到其他封国贵族的重视。这说明西周的分封制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利用宗法关系强化了地方秩序 C.推动了族群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D.促使政治中心由西向东的转移 ‎2.宋仁宗时期,右司谏刘随说:“臣僚迁擢,多至尊官;皇族丝联,未登显位。”而知谏院范镇也叹息道:“祖宗后裔,岂无贤才?而一概废而不用,深可惜也。”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官僚政治较为成熟 B.宗法制正走向瓦解 C.皇亲贵胄势力衰微 D.社会实现公平公正 ‎3.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国治产,以给公上”‎ ‎《后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上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 A.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B.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C.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D.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出现 ‎4.有人测算,晚明从漳州月港流入中国的白银,16世纪70年代年均约28.5万两,80年代年均约88.9万两,到1600年以后年均达到100万两的规模。这些白银大量流入促使中国 A.萌生新的生产关系 B.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C.政府海禁政策失效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5.1855年,列强要挟清政府迫使当地百姓搬出租界,上海知县布告要求限期拆除。 次日,民众就用“揭贴”回应:“ 西方蛮子,本明....来到中华,如狼逞凶。不论何物,不分地区,随意侵吞,随意夺取。”该“揭贴”反映了 A.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民众对侵略行径的愤慨 D.华夷观念深刻影响了对外交往 ‎6.1920年5月梁启超作《“五四纪念日”感言》一文,谈到他对“五四”的价值判断和思考:“吾以为今后若愿保持增长‘五四’之价值,宜以文化运动为主而以政治运动为辅。”梁启超的认识客观上有助于 A.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B.提高国民的爱国觉悟 C.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 D.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7.19世纪末,义和团面对侵略喊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二十一条”签订后,上海企业家穆藕初号召勿忘“五九国耻”得到积极响应: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打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旗号。这一系列变化主要反映了 A.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民众共识 B.反帝斗争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C.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形成 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 ‎8.《全民抗战》是在武汉创办的政治刊物,共出版157号,下图是其创刊号刊头。《全民抗战》的创刊 ‎ A.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党内合作的实现 B.标志着报业开始参与民族救亡运动 C.促进了国民政府抗战路线的转变 D.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9.下表是1936-1941年自贡盐产量表。国府西迁,当局更加倚重自贡盐税收入,1939年9月,四川省政府正式批准自贡建市。其设市 A.体现了抗战大后方建设的特殊需要 B.表明了自贡盐业在全国的主导地位 C.是国民党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成果 D.说明经济发展决定了政治民主建设 ‎10.20世纪初,江苏南部地区的蚕丝出口因铁路通车逐年增加,蚕桑养殖业有了很大发展,沪宁铁路沿线地区常能见到连片桑田。尤其是无锡发展最快,成为“甲于东南的蚕茧之地”和江南丰沃的“养蚕地带之中心”。上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A.自然经济瓦解有利农业区域的发展 B.沦为西方列强商品市场的程度加深 C.铁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发展 D.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呈现不平衡特征 ‎11.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A.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B.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C.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12.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为着发展工业,需要大批资本,……在服从中国法令,有益于中国经济的条件下,外国投资是我们欢迎的。……外国投资的容纳量是非常广大的。”1953年《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出版时,却删除了这段话。对此,最合乎逻辑的解释是 A.中国对外政策已从开放转向保守 B.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体现 C.美国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的政策 D.抗美援朝使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恶化 ‎13.1953年,中共中央对粮食实行“定产、定购、定销”制度,要求各地在春耕前,以乡为单位,大体确定全乡产量,并公布国家対本乡的购销数量,对农户余粮,一般统购80%以上,统购价格由中央统一规定。这一制度 A.标志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B.为当时工业建设奠定基础 C.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有利于农业产量快速提高 ‎14.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题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否定分田到组,分田到户。这表明 A.生产责任制效果不大 B.包产到户政策中断 C.改革思想仍有待深化 D.改革脱离社会实际 ‎15.公元前4世纪以前,雅典案件的审判通常由执政官主持,陪审法庭审理,但主持者不能给出或者影响案件的判决;当事人轮流陈述并做简短答辩后,陪审员无需仔细考虑和讨论便可投票裁决。这说明古代雅典 A.司法程序过于繁琐复杂 B.司法程序影响法律实施 C.司法程序体现主权在民 D.司法程序保障司法公正 ‎16.公元前6世纪末以来,罗马平民比过去拥有了较多的发言空间,一个新的呼声也就跟着出现——让拥有少量财产的人也享有法律上的地位。而这一诉求最终将古罗马社会送入一个新的时代。这里的“新时代”突出表现为 A.法律制度走向规范化 B.公民权限制适当放宽 C.贵族专权局面被打破 D.财产等级制全面推行 ‎17.德意志帝国统治期间,教师们常将自己看做是训练场上的军官,商人们自豪地向人们展示其后备役的军官证,中产阶级则把军事阶层当做是社会的最高层。这反映了德国 A.民主政治的缺失 B.军事实力的强大 C.历史传统的延续 D.专制主义的传统 ‎18.(19世纪末)“在南美洲,映入眼帘的,到处都是交通线不合理、不充足的特征。修建它们不是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是为了连接生产点和装船港口,在它们之间的广大地区连最差的道路也没有。”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的这段话旨在说明 A.西方工业文明促进了南美洲农业文明快速进步 B.西方殖民扩张的终极目的是满足自身发展需要 C.西方的殖民活动改变了南美洲交通落后的面貌 D.殖民地和宗主国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19.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人的休闲(指人们对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方式从随意休闲日益发展成为定时休闲。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近代交通发展的迅速 B.民众财富收入的增加 C.工厂制度影响的深远 D.生活方式日益国际化 ‎20.如表为近代欧美工人组织建立的情况:‎ 时间 工人组织 概况 ‎1851年 英国“机械工人混合工会”‎ 英国第一个工会联合会 ‎1860年 英国“工会委员会”‎ 伦敦各业的工会联合组成 ‎1863年 法国“全法工人联合会”‎ 法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工人组织 ‎1863年 德国“全德工人联合会”‎ 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全国性的组织 ‎1864年 各国“国际工人协会”‎ 在伦敦成立的第一个国际性工人组织 据此可知 A.科学理论开始指导工人运动 B.无产阶级斗争的联动性增强 C.英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心 D.工人阶级革命斗志日益高涨 ‎21.有学者研究英国革命(1640年)和法国大革命(1789年)的两大阵营社会成分,见下表。据此可以推断 A.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更高 B.两国革命的性质截然不同 C.宗教冲突引起了两国的革命 D.革命后英国社会相对稳定 ‎22.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并禁止雇用童工,取缔血汗工厂;左翼政治力量快速发展,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这些改变说明 A.西方国家借鉴苏俄实行改革 B.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 C.工人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十月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23.一份由美国商人联名签署于1935年的反对新政的宣言中写道:“新政葬送了我们先辈所创造的繁荣,让无功者不劳而获,由此毁掉了我们对于未来创造的进取心。”宣言主要反对新政 A.增发钞票以解决货币短缺 B.保护劳工的各项权利 C.举办了各项公共建设工程 D.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 ‎24.一位传记作家说,撒切尔夫人最大的成就,或许是改变了英国政坛和社会“以谈论金钱和经济效益为耻”的过时做派,成功地开创了政界和商界人士共同管理政府的新模式。他所说的“新”主要表现为 A.实行统制经济 B.减少国家干预 C.社会市场经济 D.福利主义政策 ‎25.传统制造业曾被认为是“夕阳产业”。但国际金融危机后,以科技创新驱动传统经济发展的新经济模式成为多国经济发展主要方式。中国将“中国制造2025”定位在战略层级,华为成为中国制造的代表。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明确提出“美国优先”,为此甚至不惜举全国之力打压华为。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新经济发展模式取代传统经济 B.新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全球竞争 C.新经济发展模式政府作用有限 D.世界各国跨入到知识经济时期 ‎26.20世纪60年代,美国漫威公司创造了绿巨人浩克这一漫画人物形象,情节是苏联间谍在实验中搞破坏,主人公由于受到伽马射线的辐射而变成了绿巨人。这一艺术创作反映出 A.美国民众对于苏联崛起的恐惧 B.漫画人物形象塑造受到时代影响 C.美苏两极对抗扩展到文化领域 D.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文化事业发展 ‎27.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的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其中1961一1965年是9.8%,1966一1970年为23.4%,1971一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这说明当时苏联 A.农业经济呈不断发展态势 B.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农业助力 C.承受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28.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斯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在俄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里,“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资金不能依靠掠夺殖民地,只能把小生产者当作“殖民地”。为此,苏俄(联)政府实行 A.余粮征集制 B.新经济政策 ‎ C.“农业集体化” D.“新经济体制”‎ ‎29.法国巴黎成功获得2024年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权,如果法国为筹建奥运会会场需要贷款,应该向下列哪个机构申请贷款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世贸组织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银行 ‎30.有学者认为,当今时代,西方国家的资本受市场利润的驱动,必然会流向利润最大的地方。随 着在许多领域西方国家的投资成本越来越高,西方资本倾向政治局势较稳定,劳动力、土地、知识等成本较低的国家。这导致 A.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B.发展中国家陷入困境 C.发达国家加紧对外扩张 D.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清代有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所谓"天下四大名镇"。其中,汉口镇明初还是汉阳城外一处荒郊,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嘉靖年间成为镇。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有居民32209户,嘉庆十八年(1813年)增为36929户。汉口在清代是淮盐的销售中心,同时又是木材、花布、药材的集散地。当时人们形容这里“帆樯满江,商贾毕集”、“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己购机器搬运到湖北,成立湖北织布局,在武 昌建厂。次年张之洞在汉阳建立湖北铁政局,同年开采大冶铁矿,后又在汉阳兴建铁厂,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建成。‎ ‎——据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等整理 材料二 当年武昌起义之爆发绝非偶然,当年卷起革命风暴也不属于意外,因为历史的合力已经汇流成河到达了那一步,所以即使不在这里发生也一定会在那里发生,即使不在这个时候也一定会在那个时候,总之一定会发生。‎ ‎(但)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地区)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大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辛亥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据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冯天瑜《辛亥武昌起义是现代文明所赐》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时期武汉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变化。(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辛亥首义”的“幸运之果”之所以掉在武汉地区的原因。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是英雄的人们。请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再举一例加以简要说明。(8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财神信仰形成较迟。主要在民间流行。明朝,从吴中(今江苏扬州)一带开始,形成了每年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不同的地区崇拜的对象不同,导致担任财神爷的角色纷杂,最普遍崇拜的是“正财神”赵公明和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另有“文财神”比干和范蠡,关公被人们尊为武财神,“准财神”是刘海蟾,港澳台地区祭祀财帛星君李诡祖。还有的地区把“太白金星”等供奉为财神。这些财神都是公平、正直、忠义之士,自然不会保佑人们去发不义之财。‎ ‎——摘编自《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需要黄金来扩充资本,社会上层需要用黄金来增加收入,购买更多的奢侈品。但当时 的西欧黄金严重缺乏。《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流传后,欧洲人一直把东方,包括中国,看成是黄金遍地的“人间天堂”,欧洲有很多人沉迷于“寻金热”之中,上至国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 ‎——摘编自孙梅《关于新航路开辟原因的困惑》‎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和欧洲“寻金热”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共同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对欧洲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不同及其原因(6分)‎ ‎33.中国自古就以农立国,“民以食为天"的思想悠远久长。历代政府均把粮食安全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纵观历史,饥荒不断。为此,历代统治者往往将粮食作为天下之大命的重要物资。汉代贾谊积极主张发展粮食生产,重视粮食储备,认为粮食储备是“天下之大命”。唐宋时期,形成了体系健全的救荒教灾的仓储制度,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历代政府一方面发挥政府在粮食流通中的干预作用,另一方面,还发挥自由贸易在调节粮食余缺方面的作用,清乾隆皇帝对建立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必要性就有着清醒的认识,并给粮食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袁隆平先生曾说过:“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能够绊倒一个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逐步构建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城乡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如今疫情几乎席卷全球,不少国家都开始限制粮食出口,启动粮食库存计划,以保障该国粮食供应充足。在此背景下,中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就发布消息称,中国全国粮油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储备充足,供应充裕。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277亿斤,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谷物的自给串达到98.75%,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抵御突发事件冲击提供了坚实保障。‎ ‎——摘编自新浪财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古代重视粮食安全的主要做法,归纳影响古代粮食安全的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够保障粮食安全的原因。(4分)‎ 高二历史开学考试参考答案 ‎1-5 CAABC 6-10 DCDAC 11-15 ABBCC ‎ ‎16-20 ACBCB 21-25 DDDBB 26-30 BBCDA ‎31.(1)变化:人口快速增长;专业市场形成;市镇经济繁荣;民用(或民族)工业创办。(8分)‎ ‎(2)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民族资产阶级(或革命派、立宪派、新军)力量的壮大(阶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思想);湖北革命党人十年期间,遵循民主革命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基础)。举例:北伐战争期间攻克武昌(或成功收回汉口英租界);抗日战争时期武汉会战(或枣宜会战),抗击日军侵略。(8分)‎ ‎32.(1)特点:中国:主要流行于民间;崇拜对象多样化(存在地区差异);崇尚公平、正直、忠义(体现传统价值概念或受儒家思想影响大)。‎ 欧洲:参与阶层具有广泛性;寻金具有外向性。(4分)‎ 共同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2分)‎ ‎(2)不同:中国“财神崇拜”:冲击了传统贱商观念,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推动社会转型。(2分)‎ 原因:中国:封建专制集权空前强化,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4分)‎ ‎33.(1)主要做法:以农立国,重视粮食生产;健全的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3分)因素:封建小农经济生产的落后性;自然灾害;政局动荡,战争频发;历代封建王朝后期的政治腐败和繁重赋税。(1点1分,答到4点给5分)‎ ‎(2)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杂交水稻等科技成果的充分应用;城乡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4分)‎ ‎【选择题解析】‎ ‎1.C ‎【解析】从题干可知分封制的推行,有利于周朝扩大统治范围,加速王族与少数民族和殷旧遗民的交流融合,故C正确;秦朝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A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按照血缘关系分封政治权力和按照血缘关系确立等级制,故B错误;西周政治中心一直在镐京,并未东移,故D错误。‎ ‎2.A ‎【解析】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材料“臣僚迁擢,多至尊官;皇族丝联,未登显位”体现了贵族政治的衰败和官僚政治不断成熟,A正确;宗法制瓦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贵族政治的衰微,但不能说明皇亲贵胄势力衰微,排除C;等级社会下实现公平公正是不可能的,排除D。‎ ‎3.A ‎【解析】根据“身率妻子,戮力耕桑”“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可知,汉代采用家庭农业生产模式,故选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只是家庭农业生产的情况,无法体现精耕细作,排除C;春秋战国已经出现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排除D。‎ ‎4.B ‎【解析】晚明时期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货币供应,为中国实现白银货币化和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故选B;新的生产关系在此之前已经在江南地区萌生,排除A;白银的大量流入并不代表政府海禁政策实效,排除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D。故选B。‎ ‎5.C ‎【解析】民众并未受制于列强的要挟,揭帖中“不论何物,不分地区,随意侵吞,随意夺取”体现了民众对列强侵略行径的极度不满和愤慨,C正确;《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排除A;题干主旨是面对列强要挟,地方政府和民众判然两别的态度,与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无关,而且《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排除B;揭帖内容是民间观念,不属于政府层面的对外交往,排除D。‎ ‎6.D ‎【解析】梁启超认为五四运动的价值“宜以文化运动为主而以政治运动为辅”。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认识客观上有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即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故D正确;五四运动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没有直接关系,故A错误;提高国民的爱国觉悟属于五四运动的政治价值,故B不符合材料信息;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不是五四运动的内涵,故C错误。‎ ‎7.C ‎【解析】由“扶清灭洋”到“五九国耻”再到“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反映了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民族矛盾不断激化,中国人不断觉醒,爱国思想不断深入发展,国家观念不断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反侵略,而没有体现反封建,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到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当时的社会矛盾没有发生变化,仍旧是中华民族与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且材料也看不出来矛盾变化,故D项错误。‎ ‎8.D ‎【解析】《全民抗战》寓意着一致对外,全民族抗战,因此改杂志的创刊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了巩固作用,故选D;国共第二次合作采取的是党外合作的方式,排除A;报刊业在《全民抗战》创刊前就已经参与了民族救亡活动,排除B;该杂志创刊没有改变国民政府的抗战路线,排除C。故选D。‎ ‎9.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抗战时期西南的四川地区更加倚重自贡盐税收入,并且逐年增加,体现了抗战大后方建设的特殊需要,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A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不能得出B项的结论,排除B;材料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无关,排除C;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 ‎10.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20世纪初苏南地区铁路的发展推动了当地蚕桑养殖业的发展,说明铁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发展,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经济瓦解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中国沦为列强商品市场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无法体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D项。故选C。‎ ‎11.A ‎【解析】民族自治区从中国历史出发,结合各民族发展实际情况,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而设立,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经济特区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出发,选择具有地理、资源等优势条件的地区,国家结合国内外实际给予特殊政策而设立,同样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特别行政区是考虑到主权回归与港澳顺利过渡、和谐发展等 目标均能实现的背景下设立的,也蕴含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故A项正确;经济特区的设立与“民族利益至上”无关,不符合“共同政治理念”,故B项错误;C项中的“主权”说法不适合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经济特区这两个国内事务,故C项错误;“因地制宜”适合民族区域自治和经济特区,但与特别行政区无关,“民族平等共繁荣”只适合民族区域自治,故D项错误。‎ ‎12.B ‎【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回答时注意时间“1953年”。从材料可以看出后来删除了“外国投资是我们欢迎的”这种观点,主要是因为当时在外交上实行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故应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边倒 ‎13.B ‎【解析】据题意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开展“一五”计划,此时国家大幅统购农民余粮,从而为工业化的开展准备了物质基础,故选B;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排除A;国家大幅统购农民余粮不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排除C;国家大幅统购农民余粮的做法容易打击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产量快速提高,排除D。故选B。‎ ‎14.C ‎【解析】1978年四川等地实行了分田到户,而《人民日报》否定这一做法,说明农村改革思想有待深化,C项正确。不能仅从一封来信否定责任制的效果,排除A项;包产到户受到质疑而非中断,排除B项;改革没有脱离社会实际,D项错误,排除。故选择C,排除ABD。‎ ‎15.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雅典的司法审判有一整套的程序,包括执政官主持、陪审法庭审理、当事人陈述、陪审员投票等,这些都体现了公民行使国家权力,体现了主权在民,故选择C;材料没有体现程序的繁琐,排除A项;司法程序属于程序法的范畴,排除B项;材料也不能体现司法程序保障了公正,排除D项。‎ ‎16.A ‎【解析】A项,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及“平民比过去拥有了较多的发言空间"等信息可知,罗马平民社会地位相对提升,而正是这一“诉求"推动了罗马法制建设的发展,即《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法律制度走向规范化,故A项正确;‎ B项,材料中“新”主要体现在《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推动罗马法法制制度的规范化趋势,而不是体现公民权限制的放宽,故B项错误;‎ 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打破了贵族垄断法律的局面,故C项错误;‎ D项,财产等级制是梭伦改革时期实行,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17.C ‎【解析】由材料可知,军官意识已经渗透到教育、商业和中产阶级,说明德国由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德意志帝国民主制的弊端,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军事力量,排除B;材料主旨是军国主义而非专制主义,排除D。‎ ‎18.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依据材料中“南美洲”“不是为了国民经济的发 展”“连接生产点和装船港口”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方列强对美洲的殖民侵略和掠夺是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要;A、C、D三项与材料相悖,排除。所以答案选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殖民扩张的影响 ‎19.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19世纪中期后”“随意休闲日益发展成为定时休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工业革命期间广泛建立了工厂制,人们的工作时间都有固定的安排,这也就导致人们的休闲从“随意休闲日益发展成为定时休闲”,故C项正确;导致材料中的变化的主因是工业革命,排除A;民众财富的增加只会使得出行休闲的可能性增加,而非定时休闲,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国外生活方式的引入,排除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时间点“19世纪中期后”;从中分析出是工业革命时期。‎ ‎20.B ‎【解析】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工会联合会”“各业的工会联合”“全国性的工人组织”“各国‘国际工人协会’”“国际性工人组织”等信息可以看出,无产阶级的斗争从行业内联合、行业间联合、全国联合到国际联合,表明无产阶级斗争的联动性增强。故B正确。A、C、D的说法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工会联合会”“各业的工会联合”“全国性的工人组织”“各国‘国际工人协会’”“国际性工人组织”。‎ ‎21.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英国革命的两大阵营的组成阶层是一样的,革命后的社会结构变化不大,社会相对稳定,但法国的两大阵营对立严重,必然引起严重的社会冲突,故D项正确;两国革命时间相差150多年,很难得出1640的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高于1789的法国,排除A项;虽然英国的两大阵营几乎一样,但从革命的目标看,英国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排除B项;英法两国资产阶级均非宗教冲突导致,排除C项。‎ ‎22.D ‎【解析】根据材料“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吸取教训而调整了政策,说明十月革命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故D选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国家从俄国革命中吸取了一定的教训,不是西方国家借鉴苏俄进行改革,A选项错误;题干中资本主义社会的诸多变化,不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而是从俄国革命中吸取了一些教训,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始终是被统治阶级,其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故C选项错误。‎ ‎23.D ‎【解析】根据“让无功者不劳而获”可知,宣言主要针对社会保障法,反对政府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D正确;材料内容与金融无关,排除A;宣言主要针对社会保障法,并非各项权利,排除B;举办公共建设工程有利于解决工人失业问题,无法体现“让无功者不劳而获”,排除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让无功者不劳而获”,联系所学罗斯福新政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措施分析解答。‎ ‎24.B ‎【解析】统制经济是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经济政策,该政策加大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A项错误。撒切尔夫人上台后,针对经济“滞胀”现象,适当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因此材料“新”主要表现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项符合题意。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以西欧的德国、法国和北欧的瑞典为主要代表。这种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C项排除。二战后英国“福利国家”制度逐步发展起来,撒切尔夫人时代不能体现出“新”,排D项。‎ ‎25.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美国等国家都加强在新兴制造业方面的投入,以此来驱动传统经济发展,形成“新经济模式”,这反映出了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新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包括中美在内的全球竞争,故B项正确;从材料“以科技创新驱动传统经济发展的新经济模式成为 多国经济发展主要方式”可以看出新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取代传统经济,排除A;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政府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故C项不符合题意;“世界各国”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D。‎ ‎26.B ‎【解析】‎ 材料表明,美国影视形象的塑造刻意地针对苏联,这反映了在时代大背景下美国影视公司的冷战思维,故选B;材料无法反映民众的情绪,排除A;材料仅反映了美国一方,无法体现美苏双方,排除C;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故选B。‎ ‎27.B ‎【解析】B 苏联的农业投资增加,并不能说明产生了巨大的效果,所以农业经济呈不断发展态势无从得出,A错误;苏联片面发展工业,导致轻工业、农业与重工业比例的失调,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苏联经济发展,故而需要调整和改革,材料中苏联进行的农业经济政策调整就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可见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农业助力,B正确;苏联的农业政策调整属于国内经济改革,不是承受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C错误;材料中“1961—1964”是赫鲁晓夫在位时是以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到了“1964—1985 年”改革重点是工业,故D项错误。‎ ‎28.C ‎【解析】根据“只能把小生产者当作‘殖民地‘”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苏联通过实行农业集体化以积累进行工业化的资金,但这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选C;余粮征集制和新经济政策都不是通过损害农民利益积累进行工业化的资金,排除AB;苏联实行“新经济体制”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新经济体制”不是苏联政府实行的通过损害农民利益积累进行工业化的资金的措施,排除D。故选C。‎ ‎29.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世界银行致力于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法国为筹建奥运会会场,可向世界银行申请贷款,故选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以美国为首的军事集团,世贸组织是国际贸易组织,不能提供贷款,排除A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对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国家提供短期贷款,排除C。‎ ‎30.A ‎【解析】资本受市场因素影响,流向发展中国家,这表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故A正确;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不一定会陷入困境,B错误;当今时代的经济全 球化,不能得出西方国家加剧对外扩张的结论,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发展不平衡,D不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