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5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八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件(57张)
模块三 中国近代篇 专题八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总纲目录 主干点一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战争 主干点 二 近代前期中国的抗争与探索 主干点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 命题猜想 直击高考 1.外国侵略: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开 始深入内地;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外国列强 通过清政府间接控制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以灭亡中国为目标的侵 华战争,占领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地区,并实行殖民统治。 2.中国抗争: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经历了由单阶级独斗、多阶级联合到全民 族抗争的过程。首先是太平天国运动,其次是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最后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真正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主干点一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战争 1. (2018课标Ⅰ,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 “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 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C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答案 C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解读题干可 知,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充分利用舆论宣传策略和公关手段,引导欧美舆 论倒向日方,西方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是日本将中国“数百万人从愚 蒙、专制和独裁中”解放出来,而清政府却对此没有任何回应,这本质上说明 了昏庸的晚清政府不谙熟近代外交,故选C项。材料只反映了日本利用舆论 宣传掩盖其侵华的本质目的和晚清政府的不作为,未反映A、B、D三项。 2. (2018课标Ⅱ,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 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 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D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答案 D 地方官员在上奏中要求按照万国公法来评判涉外事件,说明国人 具有了一定的近代外交观念,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日本借助西方列 强侵害中国权益,故A项错误。当时朝贡体系尚未完全解体,故B项错误。材 料中地方官员只是在上奏中提供建议,并非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故C项错 误。 3. (2016课标Ⅲ,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 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12分) 答案 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 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分) 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 利、经济相对发达;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 展,并抵御外侵。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阅读图文材料,任意提取一个信息,迁移所学知识, 进行论证说明。分析论证时要紧紧围绕所提取的信息,不偏离主题,做到史论 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阶段 核心提示 拓展升华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以商品输出为主) 评判中国近代条约时应注意的问题 (1)评判中国近代条约时,有两个原则应当遵循: 一是缔结程序是否平等,二是条约内容是否损 害了中国主权 (2)界定中国近代条约的性质时,必须避免泛道 德化倾向,即不能用道德标准评判条约性质(所 谓泛道德化倾向是指判断一个条约是否平等, 其依据是签订者的道德品行。不要认为凡是 有过对外妥协“前科”的,他们签订的条约就 是祸国殃民的,只要是同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 家签订的条约,都是不平等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外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内地;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一部分官绅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巨额赔款加深了人民苦难;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1. (2018课标Ⅱ,28,改编)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 方督府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 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部分中 国人 ( D ) A.顽固坚持天朝上国观念 B.高度重视发展与琉球国的关系 C.已认识到中日实力差距 D.以近代外交方式维护国家利益 答案 D 材料中地方督府要求“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说明当时一部 分国人已经有了近代外交意识,开始运用近代外交方式维护国家利益,故D项 正确。材料表明当时部分国人已有近代外交意识,并非“顽固坚持天朝上国 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中国高度重视发展与琉球国的关系,故 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 2. (2019河南适应性考试一)针对出国华工“如在地狱,惨不忍睹”的状况,为 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 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 侮”的效果。这反映了 ( B ) A.国际协商能保障华工的权益 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产生 C.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 D.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针对华工合法利益无法保障的情况,郭嵩焘认为政 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维护国家 利权,这反映了中国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产生,故选B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中国,国家实力弱小,仅凭国际协商未必能保障华工的权益,故A项错误;材 料信息仅涉及郭嵩焘的认识,无法体现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也无法说 明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故C、D两项错误。 3. (2019湖南长沙一中月考七)1902年8月,八国联军交还天津,但是规定天津周 围20里内不准中国军队驻扎。在此情形下,直隶总督袁世凯将其训练的新军 数千人改编为巡警,进驻天津及周围地区,中国警察从此诞生。袁世凯采取这 一措施的直接目的是 ( B ) A.扭转天津混乱的治安局面 B.维护国家对天津的主权 C.趁机扩大北洋军阀的势力 D.捍卫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1902年八国联军交还天津后,列强不准中国军队驻 扎,袁世凯的新军以巡警的名义进驻,以维护国家对天津的主权,故选B项。材 料信息无法体现天津治安混乱,故A项错误;材料中袁世凯的新军数量并未增 加,无法体现扩大北洋军阀的势力,故C项错误;袁世凯的这一措施旨在维护国 家主权而非捍卫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故D项错误。 主干点二 近代前期中国的抗争与探索 1. (2016课标Ⅲ,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 “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 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D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答案 D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1903年正值清末“新 政”期间,作为官方文件的《奏定学堂章程》禁止使用的这些新名词从侧面 反映了此时民主革命思潮高涨,清政府统治面临危机的社会现实。而清政府 此举的目的在于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进而维护清朝统治,因此D项符合题 意。此时社会上传播的主要是革命思想,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 不符合史实。 2. (2018江苏单科,8)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 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 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 B )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答案 B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清朝末年四川官、商、民筹办铁路的历史事 件。1911年,清政府宣布将商办铁路“收归国有”,引发了四川保路运动。清 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保路运动,造成湖北防务空虚,武昌起义爆发,最终清朝 政府垮台。故选B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咸丰年间,故A项错误;保路运动 发生于1911年,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排除C、 D两项。 时期 发展历程 拓展升华 19世纪 中期 太平天国运动——新旧交替时代,反封建反侵略。它是历代农民斗争的最高峰,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最终失败 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表现出的特点 (1)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辛亥革命中,资产阶 级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成立南京临时 政府,表现出了极大的革命性和进步性 (2)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特定的社会环境决 定了资产阶级具有同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 本主义相妥协的一面 19世纪 末期 义和团运动——民族危机加深,抗击八国联军。其口号“扶清灭洋”具有抗击侵略的爱国性与对先进文明的排他性 20世 纪初 辛亥革命——民族危机空前,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它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1. (2019山西太原一模)删书衙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下设的一个机构,其主 要职责是删改《论语》《孟子》《中庸》《诗经》《礼记》《春秋》《左 传》等古籍中与太平天国教义不一致的内容,但依旧保留三纲五常等儒家伦 理观念。其主要目的是 ( B ) A.反对清王朝统治的思想基础 B.构建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C.消除民众对儒学的盲目崇拜 D.扩大基督教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删改了古籍中与太平天国教 义不一致的内容,但依旧保留三纲五常等儒家伦理观念,其主要目的是构建与 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故选B项。 2. (2019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考)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掌握了多数 省的政权,促使湖北军政府参加南北和谈,推进了国内统一;南京临时政府成 立后,立宪派向革命派进攻,迫使革命党人接受和谈条件,推选袁世凯建立北 京政府,中国实现暂时的稳定与统一。由此可知立宪派 ( D ) A.由资产阶级维新派转化而来 B.意在建立民主以实现君主立宪 C.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D.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 答案 D 由材料“立宪派掌握了多数省的政权,促使湖北军政府参加南北 和谈,推进了国内统一”“立宪派向革命派进攻,迫使革命党人接受和谈条件 …… 中国实现暂时的稳定与统一”可知,立宪派缓和了阶级矛盾,为中国近代 化的发展创造了平稳的社会环境,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立宪派的作用而非 立宪派的人员组成,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立宪派的政治目标,排除B项;立 宪派通过采取给革命党人施加压力等措施滞缓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排除C 项。 3. (2019山东青岛3月)18世纪中期,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责任内阁制形成并逐 渐完善;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下的 责任内阁制。由此可知责任内阁制旨在 ( D ) A.体现社会契约的精神 B.实行天赋人权的思想 C.实现三权分立的学说 D.践行主权在民的理念 答案 D 英国和中华民国的责任内阁制下,责任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 负责,践行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下主权在民的理念,故选D项。材料信息未涉及 社会契约思想和天赋人权思想,排除A、B两项;英国并未真正实行三权分立, 故C项错误。 主干点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 1. (2019课标Ⅱ,2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 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 前,绝不退让 …… 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 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 B )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答案 B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以当时爱国团体发表的宣言作 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的能 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本题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有助于 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全国各界联合会发表的宣言来看,国内群众参与爱国运动的热情空前高涨, 同时明白了团结自救的重要性,这说明当时各界团体的爱国觉悟得到提高,故 B项正确。材料信息并不能证明对社会改造道路的认识趋于一致,故A项错 误。材料并未涉及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故C项错误。当时只有极 少数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 2. (2019课标Ⅱ,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 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 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B )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答案 B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以194 8年10月中共中央的一项培训要求为背景材料,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 养,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认同革命文化,形成对祖国的认 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材料“1948年10月底”“ …… 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 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表明中共中央为工作重心 由革命战争向政权建设转移做准备,B项正确。土地改革与“尽快使干部熟 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不符,A项错误。推进工业化建 设、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任务,与题干时间不 符,C、D两项错误。 3. (2018课标Ⅱ,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 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 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 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 C )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答案 C 孙中山认为中国革命久未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组织之方法不 善”,而俄国革命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有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故孙中山想 效仿俄国的做法,即通过改组国民党来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故C项正确。孙 中山不可能走苏俄革命的道路,A项错误。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不会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表明孙中山的斗争目标发生改变, 故D项错误。 4. (2018课标Ⅰ,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 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 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 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 )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答案 A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思想。从材料信息可知,解放战争后 期,针对英、法、美等国对即将成立的新政府的外交“试探”,中共中央考 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即不能够牺牲中国的国家利益换取外国 承认,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选A项。1948—1949 年夏,西方国家并未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排除B项;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 交孤立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C项错误;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此时 新政府尚未建立,且材料信息旨在强调不通过牺牲国家利益换取英、法、美 等国的承认,不能将其等同于“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排除D项。 时期 核心提示 拓展升华 中共创 立时期 (1)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3)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多视角看近代中国梦的内涵——近代追求独 立、富强的历程 (1)从国家关系的角度:是反侵略、求独立的过 程。列强侵略中国,把中国逐步变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抗争,最终结束了屈辱历 史,实现了民族独立(革命史观) (2)从政治的角度:是反专制、求民主的过程。 中国人民反抗专制统治,追求建立民主政体,19 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这一愿望 (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 (3)从经济的角度:是反压迫、求发展的过程。 中国民族工业外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压迫,内受 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和剥削,生存 环境恶劣,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能够成为 民主革命的动力,从根本上说是为民族资本主 义独立发展争取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近代化 史观、文明史观) 国民革命运动时期(1924—1927年) (1)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1926年,国民政府开始北伐,1927年,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1)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2)1927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3)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战略转移开始;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战略转移完成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1)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奋斗目标 (3)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1)1946年6月,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2)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转折) (3)1948年秋至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结束 (4)1949年4月,南京解放,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1. (2019安徽“江南十校”3月模拟)五四运动时,北京上海的学生派代表去找 国民党,希望国民党能组织领导这场运动,但国民党领导人以“无力参加”为 由拒绝了学生的请求。这表明 ( B ) A.国民党反对五四运动的斗争目标 B.新政治力量兴起具有必然性 C.五四运动没有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D.国民党的性质已经发生改变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可知,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希望得到当时国内比较革 命的政党——国民党的支持,但却遭到拒绝,说明新政治力量兴起具有必然 性,故选B。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国民党反对五四运动的斗争目标,故A错误;五 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C错误;国民党属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性质 的政党,这一性质并未改变,故D错误。 2. (2019河南新乡一模)中共三大决议指出:“我们须努力扩大国民党的组织 于全中国,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以应目前中国国民革命之需 要。”这一精神的贯彻 ( B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壮大了反抗北洋军阀的力量 C.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D.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答案 B 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实现国共的第一 次合作,这次国共合作的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故中共三大这一精神的贯彻 会壮大反抗北洋军阀的力量,故选B项;土地革命是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的19 27—1937年,与材料中中共三大的召开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贯彻的措施 是为了使全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所以并不会壮大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 的影响,排除C项;民族战争指抗击外来的侵略,而在国共第一次合作背景下兴 起的国民大革命是国内战争而非民族战争,排除D项。 3. (2019江西重点中学盟校一联)解放战争爆发之初,西方媒体通过计算国共 双方的武器装备、军队数量、控制的区域等数据得出了一致的结论,那就是 共产党支撑不过半年必定灭亡;而毛泽东却做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的著名论断。这主要是因为毛泽东 ( A ) A.看到了中国人民力量的伟大 B.充满对战争胜利的信心 C.发现了西方数据来源不准确 D.预判了国际形势对我党有利 答案 A 解放战争爆发之初,毛泽东做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 名论断,主要是因为毛泽东看到了中国人民力量的伟大,故选A项。仅有对战 争胜利的信心并不能得出这一论断,故B项错误;毛泽东的这一论断与西方媒 体的数据来源是否准确无关,故C项错误;当时的国际形势对中国共产党不利, 故D项错误。 1. (2019湖南衡阳一模)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 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 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并没有用 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A.被侵略的说法不足以说明侵略的全部影响 B.马克思对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认识模糊 C.列强发动对华战争意在打破中国与外界的隔绝状态 D.“暴力”更能概括战争对中国的破坏性 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马克思指出,英国的“暴力”打破了中国与外界的 隔绝状态,促进了中国旧社会的解体,这反映了鸦片战争的客观进步性,因此 被侵略的说法不足以说明侵略的全部影响,A项正确,D项错误。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马克思极力谴责西方列强的侵略,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列强发动对 华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故C项错误。 2. (2019山东滨州期末)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 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 烈竞争。这一现象 ( B ) A.揭示了民国政府统治的弊端 B.推动了近代政党政治的产生 C.直接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为国民革命的开展奠定基础 答案 B 根据“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 展开激烈竞争”可知,辛亥革命后各党派对议会席位的谋求催生了近代政党 政治,故选B项;这一现象有利于近代政党的产生,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排 除A项;共产国际的指导直接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材料中的现象与中国 共产党的诞生无关,排除C项;国民革命的开展以国共合作为基础,排除D项。 3. (2019广东广州一模)1921年5月1日,北京长辛店铁路工人举行了从未有过 的“劳动节”示威游行。当时的传单上写着:“列位列位!明天是阳历五月 一号,是做工的人的节气。厂里的工人们打算开一个纪念会,大家在一块儿, 谈谈话,演演说,热闹热闹!”这表明当时长辛店工人 ( B ) A.支持实业救国运动 B.组织意识有所提高 C.积极反抗国民党统治 D.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北京长辛店铁路工人为纪念自己的节日——“劳 动节”举行示威游行,这表明他们的组织意识有所提高,故选B项。材料信息 未涉及实业救国,故A项错误;1921年,国民党统治尚未建立,故C项错误;材料 信息无法体现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故D项错误。 4. (2019广东汕头一模)抗日战争中,几乎所有的国民党战区都有苏联军事顾 问,唯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里没有苏联顾问,即使是苏联记者也只有征 得蒋介石本人的同意才能进入中共区域。这说明,当时 ( D ) A.苏联对中共的政策发生了转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受到冲击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出现了分歧 D.蒋介石极力防范中国共产党 答案 D 材料“即使是苏联记者也只有征得蒋介石本人的同意才能进入 中共区域”,表明蒋介石对共产党忌惮,严加防范,故选D项;当时苏联对中共 政策并未发生改变,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蒋介石在苏联军事顾问派遣问题 上的态度,并不能说明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受到冲击,更不能说明世界反法 西斯同盟出现分歧,排除B、C两项。 5. (2018河南中原名校质评)下表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一系列重要 会议,这些会议反映的主要内容最有可能是 ( C ) A.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B.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 C.同党内的错误路线、思想和行为进行斗争 时间 地点 会议 1934年12月 贵州猴场 猴场会议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遵义会议 1935年6月 四川两河口 两河口会议 1935年9月 甘肃俄界 俄界会议 D.教育说服少数民族群众和地方群众 答案 C 在1934年12月到1935年9月,党内先后出现了王明“左”的错误和 张国焘分裂党中央的错误,上述会议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些错误而召开的,故C 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不符合上述会议的主题,故排除。 6. (2018四川宜宾一模) 上表是七七事变前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据此可推知 ( D ) A.日本具备迅速战胜中国的一切基础 B.中国抗战拥有持久作战的先决条件 项目 中国 日本 国力 工业总产值 13.6亿美元 60亿美元 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10% 80% 军力 总兵力 202.9万人 60余万人 有训练的后备兵源 50万人 409.7万人 飞机 600架 (作战飞机305架) 2625架 C.抗战胜败取决于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 D.全民族抗战是中华民族存亡的关键 答案 D 材料只是从国力和军力两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这不能说明日本具 备迅速战胜中国的一切基础,故A项错误;中国在抗日战争中能够与日本进行 持久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全体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故B项错误;中国在抗日战 争中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全体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 击日本侵略者,而不是依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故C项错误;通过表格中数据可 以看出:中国国力和军力都不如日本,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靠全民族的抗战, 才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故D项正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