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宁夏中卫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试题(解析版)
宁夏中卫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 历史试题 1.春秋时期,楚国兼并其他国家,在亡国之地设县管理;晋国国内贵族之间兼并斗争日趋激烈,取胜的强宗大族在亡宗灭族的贵族领地上设县管理。楚、晋县制的推行 A. 强化了楚晋两国国君权力 B. 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C. 推动了社会关系发生变动 D. 导致了分封制的彻底瓦解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楚国兼并其他国家,在兼并之地设县管理,强化了中央的权力,为中央集权体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在晋国取胜的强宗大族在亡宗灭族的贵族领地上设县管理,增强了国内卿大夫的力量,为地主阶级力量上升奠定了基础,这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动,C项正确;晋国取胜的强宗大族在亡宗灭族的贵族领地上设县管理,削弱了国君权力,A项错误;秦朝建立才最终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B项错误;分封制彻底瓦解的说法过于绝对,D项错误。 2.下表是汉代董仲舒的部分言论。 言论 出处 为人主者,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宝 《春秋繁露·离合根》 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 《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仁者,所以爱人类也 《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据此判断,董仲舒 A. 排斥了法家学说 B. 创立了全新儒学体系 C. 恪守了儒家传统 D. 吸收了其他学派思想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为人主者,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宝”属于道家的无为思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属于阴阳五行家的思想。这些出现在董仲舒的著作中,表明董仲舒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D正确;据汉代的儒家思想可知,董仲舒的思想中包含了法家思想,不符合史实,A错误;材料只体现了董仲舒对其他学派的吸收,但未反映对这些思想加以融合、升华成为新的体系,B错误;材料反映了董仲舒吸收其他学派思想,不属于恪守儒家传统,C错误。故选D。 3.北宋时期因交子无法兑现引发诉讼,知州张泳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专由十六户富商经营,后来政府设益州交子务,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陕西和京西等地。材料表明 A. 北宋在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 B. 商品经济繁荣导致纸币诞生 C. 纸币的使用促进了商业发展 D. 政府有限介人利于金融稳定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因交子无法兑现引发诉讼,知州张泳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政府设益州交子务”、“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陕西和京西等地”可知,宋代交子在使用过程中曾引发民间纠纷,由于政府的整顿和管理,出现良性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选D。 4.下表是1918年北京政府农商部关于全国农户占有土地比例的统计。对此表格的解读较为合理的是 A. 土地私有化的状态下土地兼并不断 B. 土地私有化状态下小农经济占主导 C. 精耕细作仍是近代农业经营模式 D. 地权的转移与分散加速土地私有化 【答案】B 【解析】 表格的数据中,未满10亩、10亩以上、30亩以上就占了85%,说明在1918年的时候,中国的土地占有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主,故B项是正确的。在土地私有化的状态下,土地兼并没有停止,但在材料中无法判断这个时期土地兼并是不断进行的,故A项错误;数据没有体现精耕细作的问题,故C项错误;封建经济的主要特点就是土地私有,不会因为地权的变化而加速,故D项错误。 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决裂;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孙中山割辫表明了坚持改良主义的立场 B. 黎元洪割辫体现了其人坚持革命倾向 C. 袁世凯割辫反映了民主科学已深入人心 D. 三人割辫折射了近代民主革命成为潮流 【答案】D 【解析】 辛亥革命时期的割辫体现出的是革命的精神,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割辫都折射了近代民主革命成为潮流,D正确;孙中山割辫表明了革命的立场,A错误;黎元洪属于旧官僚,显然不倾向于革命,割鞭子显然是处于无奈,B错误;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口号,袁世凯割辫是欺骗革命的需要,C错误。 6.1900年6月八国联军攻占大沽口炮台,慈禧太后紧急召开御前会议研讨对策。载漪等人认为人心不可失,应该利用义和团的热情与列强决一雌雄。光绪皇帝强调“战非不可言,顾中国积衰,兵又不足特,用乱民以求一,宁有幸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危机面前清廷分歧严重 B. 开明官员认为民气可用 C. 光绪软弱求和错判形势 D. 民众反帝热情扭转时局 【答案】A 【解析】 面对八国联军侵华,载漪等人主张抵抗,光绪皇帝不主张抵抗,说明在危机面前,清廷内部分歧严重,故选A;载漪等人主张利用义和团热情与列强决一雌雄,并非真正反抗外来侵略,排除B;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中国的国情符合“中国积衰,兵又不足特”,并且清政府的反动统治逐渐失去民心,光绪皇帝的软弱求和是符合当时的形势,排除C;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扭转时局”不符合史实,排除D。 7.下表是国民政府土地政策表(1946-1948 年)据表可知,国民政府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意图是 时间 土地政策 1946年6月 在变乱期间,农民欠缴之佃租,一概免于追缴 1947年1月 “政府中华办土地政策,保障人民对产之权利 1948年8月 对策应考虑土地政策,实行耕者有其田,并于收复区已分配之土地承认其所有权” A. 通过土地改革与共产党竞争 B. 扭转内战战场上的不利局势 C. 实现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 D. 为进行内战提供物质基础 【答案】A 【解析】 1946-1948年是解放战争时期,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实行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此时,国民政府减免农民租税、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意在通过土地改革与共产党竞争,故选A;1949年初三大战役结束以前,国民党战战场上一直处于优势地位,排除B;C不是主要意图,排除;1946年6月,国民党已经挑起内战,排除D。 8.有学者指出,就“一五”期间的客观经济状况而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决定了建立以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理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又决定了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及其可能性。其必要性是指 A. 必须走苏联的工业化道路 B. 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 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 D. 建立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 材料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要求变革生产关系,采用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的必要性,故D项正确。虽然是借鉴苏联模式,但是这不能表明改造的必要性,排除A。 当时工作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排除B。材料分析的是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没有涉及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排除C。 9. 公元前416年,雅典人投票决定对弥罗斯岛居民进行灭族性屠杀,然后将该岛作为自己的领土,理由是弥罗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保持中立——既不跟雅典结盟,也不跟斯巴达结盟,这是对雅典权威的蔑视和对其霸主地位的挑战。据此可知,雅典 A. 直接民主政治已名存实亡 B. 以民主形式推行霸权政策 C. 对外政策取决于内部制度 D. 城邦治理体现了人文主义 【答案】B 【解析】 雅典城邦的公民投票最后做出灭族、殖民的内部决策,这是以民主的方式制定对外的霸权主义政策。B正确;雅典城邦“投票决定”如何处置弥罗斯岛体现了民主性,A排除;对外是否殖民、扩张与内部是否民主制度没有必然关联,C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雅典的对外政策和行为,不是城邦治理,另外对居民进行灭族性屠杀显然违背了人文精神,D排除。故选B。 10.有学者指出:“虽然1688年革命缺乏前一个时期的丰富多彩的细节,但其结果对英国本身的发展和英国成为欧洲强国都更具有确定性和决定性的意义。”据此可知,光荣革命 A. 使英国找到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B. 保留了英国的君主制传统 C. 开启了温和地实现社会变革的方式 D. 实现了议会对权力的控制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使英国开始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这一政体的建立实现了旧势力与资产阶级的妥协,使英国开辟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又维护了政局和社会的稳定,对英国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A项正确。B、C 两项概括不全面,且都属于A项的范畴,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议会对权力的控制,而是强调光荣革命使英国找到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排除D。 11.法国启蒙学者博马舍在剧作中为老贵族巴尔多洛安排了这样一段台词:“我们这个时代产生过什么东西值得赞扬?尽是些胡说八道的东西,地心引力、电气、种牛痘、‘百科全书’、信教自由、思想自由。”这反映出在当时的法国 A. 启蒙运动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 B 启蒙思想推动了近代科学发展 C. 出现了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 D. 新旧思想之间存在激烈的斗争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启蒙学者塑造愚昧反动的老贵族形象,旨在嘲讽批判现实社会中的封建旧势力,反映出新旧势力的尖锐对立,D项正确。启蒙运动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排除A。材料未涉及启蒙思想与自然科学的相互关系,排除B。不满现实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出现反映了浪漫主义风格文学的特征,与材料不符,排除C。 12.《西方民主史》一书指出”(美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并没有否定共同合作。罗斯福上台执政,为了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短短三个月中就提出了70多个议案,对此,国会表现了极大的合作态度,使“新政”得以顺利实行。二战后总统出兵朝鲜、越南,都未经国会批准,亦未受到国会的追究;联邦最高法院曾多次拒绝受理指控越南战争违宪的案件。”上述史实表明,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制衡与合作,取决于 A. 社会经济状况与国际形势 B. 各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C. 统治集团和民族国家的利益 D. 政府各部门权力机制不断调整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联邦中央实行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三部门之间分权制衡,但是在关乎国家利益和统治集团利益的问题上三部门之间是共同合作的,材料信息就体现了美国政治的这一特点,C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A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美国1787年宪法史实,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 13.国家的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源头,儒重人道,道重天道,墨重科技,相得益彰,互补生辉;国家统一、民族融合营造了中华文化繁荣和五千年文明不间断的良好氛围,北魏之鲜卑、辽之契丹、金之女真、元之蒙古、清之满族,都与汉族文化交融会通、包容共进。……公元前后的三四百年间,儒学文化就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北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至明末清初,前来中国交流的欧洲宗教人士、学者、商人和一些官员、使节,既向中国传播“西学”,又把“中学”带回欧洲,把中日历史文化典籍如《诗经》、《易经》、《大学》、《中庸》、《老子》、《论语》等翻译成拉丁文本。另一方面,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日渐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也给包括儒学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借鉴和营养。明末,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以科学为传教工具,引进了古希腊哲学、伦理学、语言学、逻辑学、地理学、医药、数学、生物学及美术、音乐、建筑、水利等,都给中国传统文化以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仲呈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中国人痛定思痛,开始了一场前无古人的文化反思,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中国文化。近代以来的文化变革运动多以否定虫国文化为前提,这对于开放学习,特别是向西方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长期观察我们便会发现,这种文化变革运动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挥,也起到了阻碍作用。 ——摘编自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图文化软实力之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文化软实力的表现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在文化变革方面的实践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当今中国提升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径。 【答案】(1)表现:思想文化上:诸子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基础。科技文化上: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并推动世界文明发展,中华(或儒家)文化圈形成;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中国文化对欧洲有一定的影响。 原因:兼容整合、交流互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巩尚发展;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科投文化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 (2)新文化运动意图利用西方文化扫除中国传统文化来实现民主政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有利于促进思想解效;但过于强调西方文化的有效性,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性。 主要途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坚持改革开放;文化教育:大力宣传中国优秀文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外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外交:坚持独立月主的和平外交,维护世界和平,加强与各国的交流增进了解。 【解析】 (1 )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源头”“公元前后的三四百年间,儒学文化就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北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又把‘中学’带回欧洲,把中日历史文化典籍如《诗经》、《易经》、《大学》、《中庸》、《老子》、《论语》等翻译成拉丁文本”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基础)、科技文化上(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文化圈形成、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影响深远、对欧洲有一定的影响)等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关于原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汉文化兼容并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巩固发展、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科技文化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等方面概括原因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实践及影响,根据材料“近代以来的文化变革运动多以否定中国文化为前提”可知近代文化变革的实践主要涉及新文化运动;关于影响,根据材料“这对于开放学习,特别是向西方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长期观察我们便会发现,这种文化变革运动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挥,也起到了阻碍作用。”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动摇封建思想,推动思想解放;忽视传统文化中精华等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关于概述当今中国提升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径,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领域思考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整体分析:本题以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为切入点,考查了中国古代文化软实力的表现及其原因;近代中国在文化变革方面的实践及影响;当今中国提升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径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文化的软实力,其实是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古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当今文化软实力随着政治制度完善、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不断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大。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变化(节选)先秦时期:贵族饮食有“八珍”之说,对用料、烹饪、数量、餐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士大夫之下“不以鼎食”。秦汉时期:外来食物黄瓜、菠菜、胡萝卜、简香、芹菜、扁豆、大葱、大蒜登上国人餐桌,炸油饼、芝麻糊、烧饼等受到热捧。隋唐时期:士人任官或升迁举办“烧尾宴”招待亲朋同僚,意指“鲤鱼跃龙门,烧鱼尾升”。唐诗中还大量提到西域胡家酒店和胡姬。两宋时期:“北麦南稻”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烧饼、饺子、包子、刀削面等散布于江南市镇,通宵达旦沿街叫卖。元明清时期:忽必烈力主的“测羊肉”火锅风行全国,“乳扇”也由蒙古大军带到大理;朱棣迁都后,实现了“南京板鸭”与“北京烤鸭”的混搭。美洲马铃薯、玉米成为底层国人充饥的主食。顺治、康熙时代的“满汉全席”则将中华饮食文化推向新高度。 ——摘编自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 材料蕴含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诸多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阐述:先秦时期,中国饮食文化注重社会等级观念。折射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政治特征。秦汉时期,伴随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外来食物和烹饪技术丰富中华饮食文化,隋唐实行科举制,饮食文化反映社会阶层的流动,并体现交流频繁的时代特色。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传统饮食结构的变化。元明清时期,中华饮食文化吸收了蒙满民族气息并打上了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物种交流的时代烙印。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凝聚了时代气息,体现了开放性和包容性,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解析】 论题,据材料“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两宋时期……元明清时期……贵族饮食……外来食物……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美洲马铃薯、玉米成为底层国人充饥的主食……中华饮食文化推向新高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根据材料信息,自拟一个论题,例如: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阐述,再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先秦时期宗法制与分封制特征、秦汉时期外来食物和烹饪技术、隋唐社会阶层流动、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元明清时期蒙满民族气息和全球物种交流等方面予以阐述。 15.材料:从春秋战国到唐代,封建国家依照人口征收的赋税额度远远超过依照财产(主要是土地)征收赋税的额度。所以国家通过户藉制度来控制人丁和土地,把农民牢固地控制在土地上以实现对农民的赋役剥削。而地主阶级的发展正是要从国家的编制农民中不断地分制人丁,以满足自己对农民的剥削。由于国家不承认租佃关系,佃农亦须承担国家赋税徭役,佃农用逃避户藉登记、违法迁徙等做法来逃避国家的赋役剥削。加之佃农的政治社会地位一直没有得到确立,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恶性发展,豪强地主拥有大量私属和奴婢,瓦解了封建统一国家存在的社会基础。北宋建立之后,统治者对户藉制度做出了重大的改革: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在户籍上明确了佃农的法律地位,以客户的独立身份登入国家户籍,取得了合法的政治身份和社会地位,认可了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合法性。 ——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户籍制度改革的作用。 【答案】(1)两税法的实施;土地兼并严重;封建国家与地主阶级人丁的矛盾;户籍人口的流失,不利于国家管理,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商品经济的发展。 (2)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无地和少地农民的负担;缓和了封建国家与地主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了豪强地主的分裂趋势;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租佃关系的普及化。 【解析】 本题考查北宋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和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北宋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而地主阶级的发展正是要从国家的编户齐民中不断地分割人丁,以满足自己对农民的剥削”“佃农用逃避户籍登记、违法迁徙等做法来逃避国家的赋役剥削”等信息,并联系所学封建社会状况如两税法、土地兼并和商品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来回答。 (2)北宋户籍制度改革的作用,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再以家庭财产之多寡,将主户划为不同户等”“在户籍上明确了佃农的法律地位,以客户的独立身份登入国家户籍,取得了合法的政治身份和社会地位,认可了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合法性”等信息,并联系所学从对政府财政收入、农民负担、社会稳定和租佃关系等方面的影响来回答。 16.材料一 孤立主义思想自美国建国以来,长期渗透在美国的对外关系中。19世纪末之前是美国外交的孤立主义时期。孤立主义主张美国应置身于欧亚大陆冲突之外,采取超然态度,减少对外干涉和援助,更多地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他依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采取不卷入国际事务以及集中力量于北美大陆扩张和国内建设的方针,国家迅速取得了成功。 材料二 20世纪“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表明美国开始向奉行国际主义转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力图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至一战前后,一项主张美国放弃孤立主义传统、更多地卷入世界事务的“国际主义”政策开始提出。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也白《孤立主义与美国对亚洲的干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之前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美国孤立主义外交走向衰落的历史背景? 【答案】(1)特点:相对孤立主义(孤立与扩张并用) 影响:使美国得以避免卷入欧洲的战乱,集中精力发展自己;有利于在美洲的扩张,扩大了在美洲的影响。 (2)背景:美国成为经济强国,走上了扩张的道路;一战带来了国际格局的变化;科技的发展以及交通运输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原来地理上的相对孤立已不复存在。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置身于欧亚大陆冲突之外,采取超然态度,减少对外干涉和援助,更多地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之前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特点是孤立与扩张并用或相对孤立主义。影响:根据材料一中“不卷入国际事务以及集中力量于北美大陆扩张和国内建设的方针,国家迅速取得了成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孤立主义对美国国际环境、社会进步和国际地位等方面的影响。 (2)背景:根据材料一中“19世纪末之前是美国外交孤立主义时期”、材料二中“一战前后,一项主张美国放弃孤立主义传统、更多地卷入世界事务的‘国际主义’政策开始提出”,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一战国际格局变化、科技、交通运输和通信技术等方面,分析20世纪初美国孤立主义外交已经丧失其基础,并走向衰落的历史背景。 17.材料 路易巴斯德,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他用疫苗战胜了狂犬病、鸡霍乱、炭疽病、蚕病等疾病,被誉为“微生物之父”。法国里尔市是著名的啤酒之乡,当时适值啤酒“生病”变酸,国家损失惨重,巴斯德受命研究,找出来乳酸杆菌使啤酒变质的“病因”,之后研究出对策,发明了加热杀菌法。后来又发现食物腐烂的原因和防止腐败的方法——这就是现代食品包装和罐头制作采用的“巴氏杀菌法”,从此开创了工业微生物学。英国医生利斯特应用巴斯德的杀菌理论治病,两年内使开刀死亡率从90%降低到15%。此外,抗生素防治细菌感染,饮水清洁供应系统,免疫接种防治病毒疾病都要归功于巴斯德。仅巴氏杀菌牛奶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是十分巨大的……在1881年的“万国医学大会”上,巴斯德说“科学要有益于同胞,有益于国家,有益于全人类。” ——摘编韩笑、王芳等《路易.巴斯德——无菌包装之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巴斯德成就突出的原因。 【答案】 (1)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促进了细菌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发明了巴氏消毒法;推动了食品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医学和健康事业的发展。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19世纪末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进步;热爱、报效国家的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注重实验和分析。 【解析】 (1)据材料“他用疫苗战胜了狂犬病、鸡霍乱、炭疽病、蚕病等疾病,被誉为‘微生物之父’” 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促进了细菌学和免疫学的发展;据材料“发明了加热杀菌法。后来又发现食物腐烂的原因和防止腐败的方法——这就是现代食品包装和罐头制作采用的‘巴氏杀菌法’”可知发明了巴氏消毒法;据材料“英国医生利斯特应用巴斯德的杀菌理论治病,两年内使开刀死亡率从90%降低到15%。此外,抗生素防治细菌感染……仅巴氏杀菌牛奶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是十分巨大的”可以从推动了食品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医学和健康事业的发展来分析回答。 (2)据材料“当时适值啤酒‘生病’变酸,国家损失惨重,巴斯德受命研究,……之后研究出对策”、“1881年”“科学要有益于同胞,有益于国家,有益于全人类”结合所学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热爱、报效国家的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注重实验和分析等方面分析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