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6 发布 |
- 37.5 KB |
- 7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课件(71张)
模块三 现代中外文明的历程 第一部分 第 13 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 ——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 年至今 ) 时段特征 197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具体表现 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 “ 一国两制 ” 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具体表现 经济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思想文化 邓小平理论、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我国的指导思想;科技、教育、文艺等领域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 主干知识整合 重点考向突破 素养主题认知 主干知识整合 【真题 1 】 命题点:经济体制改革 —— 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2019 · 全国卷 Ⅱ , 31) 1979 ~ 1981 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 5 000 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 ) 重点考向突破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影响 考向一 A .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 .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 .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退耕还林还牧,并且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等,推动了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A 项正确;材料描述了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是发展私营企业,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完善, C 项错误;当时我国还没有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项错误。 [ 命题立意 ] 传统考查 经济体制改革 彰显素养 时空观念: 1979 ~ 1981 年的中国; 历史解释:国家对农村种植、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兴办社队企业等政策调整 关注热点 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振兴乡村经济的社会热点问题 【真题 2 】 命题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2018 · 全国卷 Ⅲ , 31) 下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 ( 单位:万个 )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A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 .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 .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的领域多元化,农业类企业减少,而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服务业类增长很快,说明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吸收大量的劳动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条件, A 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城市与乡镇的联系, B 项错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 21 世纪初初步确立,与题干时间不符,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乡镇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没有反映工业结构的变化, D 项错误。 [ 命题立意 ] 时空观念 以 1982 年和 1988 年乡镇企业行业分布为切入点 隐含热点 2018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 40 周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强调能力 分析表格中乡镇企业行业分布的变动,认识农村生产力的提高 【真题 】 命题点:经济体制改革探索的历程 (2017 · 全国卷 Ⅰ , 31) 1990 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考向二 A .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 .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 .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 .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答案 C 解析 由题中关键信息 “ 1990 年 ”“ 计划与市场 ” 可知,此时我国正处于由单一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故选 C 项;材料强调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而不是肯定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不是经济全球化,排除 B 项;该报告剖析西方经济体制是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服务,排除 D 项。 [ 命题立意 ] 深度命题 从中外关联角度考查 20 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 以史为鉴 以罗斯福新政为案例,为经济体制改革助力,强调解放思想,打破思想认识的束缚,理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隐含热点 重视当前国家继续深化改革的社会热点 1.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 (1) 第一次变革是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 第二次是农业合作化,国家通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 (3) 第三次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但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 第四次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新时期改革开放起步的标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 2 .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 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或者是与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利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的。 (2) 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 —— 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 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 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即在制度的设计和变迁过程中,是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并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转换。 1 . ( 命题点: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 1979 年,我国国务院颁发 《 国营企业实行利润留成的规定 》 ,确定依据 1978 年企业利润总额为基数,按比例提取留成比例。通常企业原先的效益越好,盈利水平越高,上缴利润定额就越高。这种做法 ( ) A .打破了统收统支分配制度 B .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活力 C .充分发挥了市场调节作用 D .限制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A 解析 根据 “ 按比例提取留成比例。通常企业原先的效益越好,盈利水平越高,上缴利润定额就越高 ” 可知,这种做法打破了统收统支的分配制度,故选 A 项;提高国有企业活力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而不是由于利润留成的规定,排除 B 项;根据 “ 确定依据 1978 年企业利润总额为基数,按比例提取留成比例 ” 可知,此时还不是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排除 C 项;按照比例提取留成比例的做法扩大了企业自主权,排除 D 项。 2 . ( 命题点:经济体制改革的特征 ) 从 1990 年开始,广东、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先后废除粮票。 1993 年底,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粮票在全国范围内终止流通。这反映出 ( ) A .城乡区域差别完全消除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C .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发展 D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 C 解析 据题干中提及 1990 年开始废除粮票, 1993 年底粮票终止流通,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发展,故选 C 项;城乡区域差别在目前仍存在差距, 排除 A 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是在 1978 年后,而全面启动是在 1984 年, 排除 B 项;题干中未提及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的变化, 排除 D 项。 【真题 】 命题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特点 (2017 · 全国卷 Ⅱ , 31) 1977 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 27.3 万人,至 1988 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 206 万人, 2001 年增长至 719 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 新时期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考向三 A .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 .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 .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 .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高校在校生总数的增长,是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这体现人才选拔制度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 C 项;题干无法判断出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否得到解决,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排除 B 项;高等教育并没有普及,排除 D 项。 [ 命题立意 ] 角度转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任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最需要的是人才,这就促进了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 隐含热点 1977 年恢复高考, 2017 年是高考制度恢复 40 周年 1 . 新中国成立以来促进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因素 (1)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20 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的现代科学技术也得到了发展。 (3) 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4) 广大科技文化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2 .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四次转折 (1) 第一次转折: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我国开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2) 第二次转折:实现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转变。这是教育工作重点的转移,是教育地位作用的提升,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道路。 (3) 第三次转折:实现教育为计划经济服务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转变。这是教育体制的转型和创新,我国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4) 第四次转折:实现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这是教育发展方式的变革,推动我国的教育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这个转变仍在进行中。 1 . ( 命题点:科技发展的特点 ) 1985 年,中共中央决定: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并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分配。该决定的主旨是 ( ) A .推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验 B .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激发科技机构的创新活力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企业技术发展和校企联合,其主旨是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故选 D 项;材料没有涉及推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验,调整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信息,排除 A 、 B 、 C 三项。 2 . ( 命题点:教育发展的特点 ) 2000 ~ 2009 年间,中国高校招生规模已由 26 万人上升到 639.5 万人,年平均增长率达 12.6% 。从而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 A .是对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回应 B .多样化办学推动高校的普及 C .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D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发展 A 解析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故选 A 项;材料没有体现 “ 多样化办学 ” 的信息,排除 B 项; C 项 “ 满足了 ” 表述不正确,排除; “ 双百 ” 方针是 1956 年提出的,排除 D 项。 一、从综合角度理解认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 史论链接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 1 .政治上:恢复和完善中国的民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促进国家政治民主化、法律化;国家统一问题上,形成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香港、澳门回归,两岸关系取得发展。 素养主题认知 2 .经济上: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外交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 .思想文化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科技教育全面、快速发展。 【命题预测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广州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从秦汉时代至鸦片战争之前的二千年里,广州港的对外贸易几乎都居全国港口的中心地位。 1842 年,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这是广州港由宗主国独立自主的贸易港口变成殖民地性质的贸易港口,并在外贸地位上逐渐衰落的转折点。 1843 年到 1853 年,广州港生丝出口量从 1 430 担增加到 3 662 担,而同时期上海生丝出口量则从零增加到 46 655 担。 —— 摘编自程浩 《 试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 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 等 材料二 一九七九年四月,广东省委领导同志向小平同志汇报时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对外经济活动中有较多的自主权 …… 。小平同志十分赞同这一设想,他向中央倡议批准广东的这一要求。 “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 的标语在深圳蛇口矗立了三十年。过去,深圳人在它的激励下,创造了 “ 深圳速度 ” ,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 现在,深圳人经过反思,开始了由 “ 速度深圳 ” 向 “ 创意深圳 ” 转型。未来,深圳人将赋予时间和效率全新的意义,让深圳再次先行。 —— 据谷牧 《 回忆邓小平 》 等整理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发生的变化。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深圳特区设立的过程,并分析深圳特区由“速度深圳”向“创意深圳”转型的国际、国内因素。 解析 第 (1) 问变化,据材料一从贸易港口地位、贸易地位等角度说明变化。第 (2) 问第一小问过程,据材料二从时间节点,根据重大政策和策略梳理;第二小问因素,紧扣时空观念,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说明。 答案 (1) 变化:独立自主的贸易港口变成殖民地性质的贸易港口;外贸地位逐渐衰落,贸易中心地位逐渐被上海取代。 (2) 过程: 197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予更多的自主权。第二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国际因素: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国内因素: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深圳人民思想解放。 二、从核心素养角度理解现代中国科技教育发展的影响 [ 素养感悟 ] 时空观念 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的 70 多年,中国的科技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显示了一个大国的科技教育文化实力 历史解释 科技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之一,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教育发展迅速,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家国情怀 现代中国科技教育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创新发展的动力,为综合国力的提升创造了重要条件 【命题预测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中国出国留学情况一览表 —— 据 《 略论近现代中国留学史的分期和 中国留学生的时代使命 》 整理 时期 目的地 ( 国家和地区 ) 留学人数 费用来源 新中国成立 — — “ 文化大革命 ” 前 苏联东欧等 29 个国家和地区 约 10 000 余人 公费为主 “ 文化大革命 ” 时期 49 个国家和地区 约 1 600 余人 公费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 103 个国家和地区 约 300 多万人 自费为主 上表能够反映现代中国留学变化的多个特点。指出其中一个特点并说明其历史原因。 答案 示例 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人数大幅度增加。原因: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人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更加重视教育的投入;全球化的推动。 课时跟踪检测 ( 十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