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模拟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滁州市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模拟历史试题

www.ks5u.com 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度12月高一历史月考模拟卷 一、选择题 ‎1.中国1978年宪法序言写道:“我们要坚持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对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准备对付社会帝国主义(指苏联)和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和颠覆。”这说明1978年宪法 A. 仍然未摆脱“左”倾思想的影响 B. 正确分析了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势 C. 纠正了过去有关阶级斗争的提法 D. 为后来拨乱反正奠定了坚实基础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宪法依然体现着阶级斗争为纲的特点,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宪法依旧没有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当时的形势已经不再是阶级斗争为主了;C选项说法错误,没有看到局限性;D选项是从积极角度的评价,不符合题中反映出的问题。‎ ‎2.将卢梭“主权在民”的理论和马克思提出“国家一切权力归属于广大劳动人民”的观点付诸实践,作为我国政权建设根本原则的成功运用是 A.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 建立多党合作的政协制度 C.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C ‎【解析】‎ ‎1912年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形式上确立了民主政体,革命果实为北洋军阀所篡夺,民主共和名存实亡,排除A;多党合作的政协制度,是一种党派间的合作制度,而非主权在民,故B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自人民,而且享有真实广泛的权力,是人民主权的成功应用,故C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少数民族在聚居区的一种自治制度,不符合“国家一切权力归属于广大劳动人民”,故D项错误。‎ ‎3.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由此成为中共党史上的80句口号之一。文中“站起来了”就当时而言是指新中国的成立 A.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 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C. 实现了人民的自由平等 D. 保证了国家主权的完整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新中国成立之初,虽然立即得到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承认和支持,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则奉行敌视和孤立政策,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之后中国不断努力的结果,而且领土主权并未统一、民主政治建设任重道远,排除A、C、D项。B项正确。‎ ‎4.《人民日报》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1949年9月30日头版特大粗黑标题报道:“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下列对此报道分析正确的是 A. 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 规定了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C. 仿效英国大宪章,体现主权在民思想 D. “人民大宪章”的提法反映了共同纲领的性质和地位 ‎【答案】D ‎【解析】‎ A项与题意不符;B 项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时间不符;C 项材料没有体现主权在民思想;“人民大宪章”意指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制定其他各种具体法律法规 的依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故本题答案选D项。‎ ‎5.在马克思墓碑上刻着一句著名的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是改变世界。“改变世界”在19世纪70年代的典型表现为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第一国际的成立 C. 巴黎公社运动 D. 俄国十月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运动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符合材料中19世纪70年代改变世界的信息,C正确。A是1848年。B是1861年。D是1917年。‎ ‎6.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 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 人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 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 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答案】B ‎【解析】‎ 二月革命已经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故二月革命后人民的主要的要求不是反对专制斗争,故A错误;当时人民强烈要求退出一战,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的要求,故B正确;当时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了实际权力,故C错误;当时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镇压群众运动,引发人民不满,不是“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形势发展与人民的愿望要求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和史实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7.1917年,俄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发生了巨大的震荡和变化,这一年内俄国发生了两次革命,这些革命改变了俄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并对整个人类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这两次革命除了各自的特色外,还有其共同之处 A. 阶级力量对比关系 B. 革命的主力和斗争手段 C. 革命所追求的目标 D. 革命的任务和革命动力 ‎【答案】B ‎【解析】‎ ‎1917年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前者力量对比是人民与沙皇统治,后者力量对比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故A项不合题意;两次革命的主力都是人民,斗争手段都是武装起义,故B项正确;二月革命目标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后者建立目标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政权,故C项错误;二月革命的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十月革命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故D项错误。‎ ‎8.《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这样一段情节:“在那动乱的一九一七年的四月,吓的昏头昏脑的小市民,早上起来,揉着惺忪的睡眼,推开窗户,提心吊胆的询问比他起得早的邻居:今天城里是哪一派掌权?”当时俄国掌握实际权力的是( )‎ A. 工兵代表苏维埃 B. 罗曼诺夫王朝 C.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 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一九一七年的四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1917年4月实际掌握权力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而工兵代表苏维埃掌握武装力量,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点睛:解题时间是“一九一七年的四月”。‎ ‎9. 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革命要取得胜利,就必须要由一切先进国家或至少要由多数先进国家内无产阶级共同发动。联系十月革命,对这一理论认识正确的是 A. 革命导师的理论也要在实践中检验并不断完善 B. 革命导师的理论句句是真理 C. 十月革命的成功得到了多数国家无产阶级的支持 D. 俄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革命取得了胜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革命要取得胜利,就必须要由一切先进国家或至少要由多数先进国家内无产阶级共同发动”,但是十月革命却是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单独取得胜利,这表明革命导师的理论也要在实践中检验并不断完善,故选A。BC明显与事实不符。D说法错误,俄国是当时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环节。‎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 ‎10.列宁作为十月革命的象征,在俄国公众面前已建立起持久的地位。列宁之所以“在公众面前已建立起持久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他领导的十月革命 A. 率先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B. 将社会主义理论付诸实践 C. 开创了俄国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 D. 开创了两种制度竞争的新格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俄国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列宁在俄国公众面前已建立起持久的地位,C正确;巴黎公社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A错误;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付诸实践,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排除B;D是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不符合“在俄国公众面前已建立起持久的地位”,排除。‎ ‎11.“社会主义”一词在马克思以前就已出现,近代以来比较有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流派有三支: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改良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纳粹主义)。20世纪初,他们分别在俄国、英国、德国得到了实践,这反映了当时 A. 无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各国广泛出现 B. 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危机 C. 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共识 D. 国际工人运动正走向联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的准确认识。根据20世纪初的世界史史实可知A、C、D说法错误。20世纪初的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诱发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严重危机,故B项正确。‎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准确认识 ‎12.1935年,当日军进一步威胁平津华北地区时,蒋介石先后向平汉路南段沿线及京沪线南段沿线调集了20余万中央军,开始把非嫡系的地方部队去应付残存在南方等地的共产党小股武装。这种情况表明 A. 中国共产党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威胁已全面解除 B. 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的统一战线工作成效显著 C. 日本全面侵华严重威胁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利益 D. 蒋介石开始把来自日本的威胁放在了重要地位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中国共产党通过长征使革命力量得以向北方发展,因而中国共产党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威胁已全面解除的说法有误,故A项错误;蒋介石政策方针的改变与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无关,故B项错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于1937年,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当日军进一步威胁平津华北地区时,蒋介石先后向平汉路南段沿线及京沪线南段沿线调集了20余万中央军”可知,蒋介石开始把来自日本的威胁放在了重要地位,故D项正确。‎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需要掌握1935年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解题的关键是对“当日军进一步威胁平津华北地区时,蒋介石先后向平汉路南段沿线及京沪线南段沿线调集了20余万中央军”的分析理解。‎ ‎13.“介石先生慧鉴: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敬仰。……毛泽东谨启。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其中“先生盛德”主要指 A. 指挥国民革命军北伐 B. 组织军队在正面战场抗敌 C. 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 提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先生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可知,民国二十七年为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先生盛德”主要指蒋介石组织军队在正面战场抗战,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军北伐发生在192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发生在1936年,故排除C。提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共于1935年瓦窑堡会议提出,时间与材料不符,故排除D。‎ ‎14. 据1948年3月的统计,我南线三路大军共调动和吸引敌90个旅于自己的周围,而大别山地区敌人兵力最多时(1947年12月)为33个旅。这说明( )‎ A. 刘邓大军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 大别山根据地有效地牵制国民党军队 C. 刘邓大军是参加淮海战役的主力军 D. 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形势已经成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发生在1947年6月,与题意不相符合。B项与题中材料内涵相符合。C项不正确,淮海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D项与题中材料不相符合。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5.著名学者杨天树在《走出辛亥革命评价问题的困境》一文中指出,(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下列各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选举了临时大总统和参议院 C.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ABD项都是辛亥革命的成果,但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最关键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从法律上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故C项正确。‎ 考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点评:此考点包括约法的背景、内容、性质、评价等。‎ ‎16.如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 战役名 中方统计 日方统计 平型关战役 歼灭日军1000余人 亡167人,伤94人 武汉会战 毙伤日军20余万人 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 徐州会战 毙伤日军5万余人 伤亡3.2万人 百团大战 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 亡302人,伤1719人,皇协军(伪军)伤亡失踪1202人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 B. 日军受到沉重打击 C. 体现中日双方战略意图 D.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不是强调国共合作抗日,排除A。从材料可以看出,中方统计的数据和日均统计的数据不一样,不是侧重强调日方受到沉重打击,排除B。双方的统计数据不一样,中国强调杀敌较多,日本强调损失较小,都是为了对自己有利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故选C。材料看不出双方进入相持阶段,排除D。‎ ‎1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指的是 A. 摆脱殖民统治,建立了第一个民族独立国家 B. 两党竞选,确立了现代典型的两党制 C. 实现主权在民,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D. 实践启蒙思想,建立了总统共和制 ‎【答案】D ‎【解析】‎ 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取得独立。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包括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根据题干要求和题支内容,可知选项D正确。选项A根据题干“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错误。选项B,和题干“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的要求不符。选项C,英国通过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故C错。‎ ‎18.1787年宪法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在1787年宪法中却允许奴隶制存在,并借口印第安人不纳税不给公民权。这明显违背了 A. 天赋人权原则 B. 主权平等原则 C. 民主共和原则 D. 社会契约原则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787年宪法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借口不给印第安人公民的权利,体现1787年宪法违背了天赋人权原则,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主权平等原则,而且该原则一般适用于国际关系,排除B。民主共和是代议制政体的之一,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契约的内容,排除D。所以选A ‎1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1649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并宣布成立共和国。但光荣革命后,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等,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这种变化 A. 说明了君主制比共和制更有优越性 B. 反映了人民革命斗争的必然结果 C. 体现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 D. 调动了各阶级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由处死国王成立共和国到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体现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向封建势力妥协,C项正确。材料由共和制到君主制,不能说明君主制比共和制更有优越性,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人民革命斗争的相关信息,排除B。D项说法错误,排除。所以选C ‎20.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这说明此宪法 A. 体现了共和主义原则 B. 规定了中央集权制统治 C. 具有民主政治的色彩 D. 确立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德意志宪法规定德意志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故A 项错误;德意志是联邦制体制国家,材料没有体现出该特点,故B项错误;德意志宪法最大特点是专制主义色彩浓厚,而材料中说明立法权由两个议会实施,法律要取得议会多数人的同意,说明德意志宪法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权力制衡的原则,故D项错误。‎ ‎21.1908年底,德意志部分议员提出议案,要求详细规定帝国宰相的职责,规定皇帝的宣战权必须得到议会的赞同。这些议案没有获得通过,但帝国议会获得了在质询宰相时通过多数决议确定国会意见的权力,还可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这表明当时德意志帝国议会( )‎ A. 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B. 对行政权制衡加强 C. 是代表民意的机构 D. 决定宰相政治命运 ‎【答案】B ‎【解析】‎ 由“这些议案没有获得通过,但帝国议会获得了在质询宰相时通过多数决议确定国会意见的权力,还可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可知帝国议会对宰相行政权进行制约,故B项正确。德意志君主立宪制下,皇帝拥有极大地权力,故A错误;宰相由皇帝任命,议会无权干涉,故D错误;议会制度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故C错误。‎ ‎22.近代某部宪法有这样的一些规定:“立法权由众议院与参议院两院行使。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参议院赞同下有权解散众议院。”该宪法最有可能是( )‎ A. 英国《权利法案》 B.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 美国1787年宪法 D. 《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B ‎【解析】‎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法国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故B项正确;英国国王和德意志皇帝是世袭的,故A和D错误;美国总统是由选民选出,故C错误。‎ ‎23.下图所示的漫画反映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 A. “君权神授”‎ B. 内阁对国王负责 C. 国王“统而不治”‎ D 国王掌握国家政权 ‎【答案】C ‎【解析】‎ 漫画表明国王只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实质上是“统而不治”,故C正确;A与材料意思不符;内阁对议会负责,故B错误;国王没有实权,故D错误。‎ ‎24. 克里斯提尼时期以后,雅典步入了“全民政治”的时代。这时,每个公民都要担任一段时间的政府官吏,主要的政府官吏则由抽签而不是由原来的选举产生。这一做法 ‎①扩大了城邦普通民众的参政权 ②直接导致雅典城邦走向衰落 ‎ ‎③容易造成政府官吏素质参差不齐 ④推动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鼎盛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可以得出轮流参政扩大了普通民众的参政权,但抽签的办法使得有不同政治素养的人参与政治使得政府官吏素质参差不齐,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①③正确。克利斯提尼改革后,雅典民主制得以确立,并非导致其走向衰落。雅典民主制鼎盛时期是伯利克里时期,故②④错误,排除ABD三项。故选C。‎ ‎【详解】‎ ‎25.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 A. 男女权利逐渐平等 B. 罗马法注重形式,缺乏变通 C. 法官们依据实际,灵活运用法律 D. 罗马法保护妇女的利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体现了罗马法在实践过程中具有灵活性,并未完全照搬法律条文,C项正确,故B项错误;“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并不能说明罗马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A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妇女担保的问题,并不能体现罗马法保护妇女权益,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段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精彩演说 材料二 ‎ ‎ 图一“通途” 图二雅典居民比例 材料三 (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1)依据材料一归纳伯利克里所阐述的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2)写出材料二漫画“通途”交通禁行标志的具体含义,结合材料二两图以及材料一,如何理解这句话:“雅典民主政治是世界上最狭隘,也是最充实的民主政治”‎ ‎(3)据材料三,苏格拉底评论的是雅典怎么样的民主形式?他的态度如何?理由是什么?‎ ‎【答案】(1)特征:(抽签)选举制;人民主权(全体公民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利);公民集体内部相对平等;法律至上;轮流执政 ‎(2)交通禁行标志含义——奴隶、外邦人、妇女、未及年龄的男子,这些人都被排除在雅典民主政治殿堂之外。‎ 狭隘——指雅典的民主政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仅是占居民比例9%的公民群体的民主,是人数人的民主,实质是奴隶主专政;‎ 最充实——雅典民主政治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体现人民主权,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和热情被充分调动。‎ ‎(3)直接民主形式;批判态度 理由:一切公职由抽签与选举产生,这种轮番而治特点并不能保证德才兼备的人稳固执政;权力交给所有公民,极有可能导致极端民主化和国家权力滥用,论为暴民政治,导致民主制的最终衰落与夭折;‎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等信息,可从轮番而治、人民主权、公民平等、法律至上等方面概括特点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含义,根据图示漫画中“交通禁行标志”指的是不拥有雅典民主权利的一部分人,据所学可知奴隶、外邦移民、妇女、未成年男子,这些人都被排除在雅典民主政治殿堂之外。第二小问,解题时紧扣“雅典民主政治是世界上最狭隘,也是最充实的民主政治”,可以从“最狭隘”与“最充实”两个角度分析归纳,据所学可知“最狭隘”可以结合民主享有的范围去取解答,“最充实”可以从全体男性公民权力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3‎ ‎)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中“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及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据材料中好“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可看出作者是批判的态度。主要理由可以从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如轮番而治并不能保证德才兼备的人稳固执政、直接民主可能导致权力的误用滥用等方面)说明理由即可。‎ 整体分析:本题以雅典民主政治为切入点,考查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形式、公民含义以及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等内容,问题简单,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一直都是考试的重点,学生需要重点掌握。‎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蒋介石在南京市国民党党员大会的讲话(1933年9月23日)‎ 材料二和平未到最绝望期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抵抗到底,唯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地……所以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整个中国国家的问题……但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卢沟桥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日本政府的态度;和平希望绝续之关系,全系日本军队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卢沟桥事变)的解决。‎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材料三(民国)二十七年(1938)三月间,总统(蒋介石)明作战方略,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上持久之胜利,积各路之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 ‎——张其昀《中华民国史纲》‎ 材料四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陈地战。‎ ‎——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5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介石当时心态。‎ ‎(2)根据材料二,蒋介石对卢沟桥事变后的中日局势持什么态度?‎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抗日战略的异同。‎ ‎【答案】(1)不抵抗;寄希望于外国干预;攘外必先安内。‎ ‎(2)中国只应战而不求战;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问题;若和平破灭,中国将坚决抗战。‎ ‎(3)相同:进行持久抗战。不同:蒋介石提出“空间换时间”,毛泽东提出进行运动战。‎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的字里行间体现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心态并且还寄希望于外国干预。‎ ‎(2)蒋介石对卢沟桥事变后的中日局势持的态度主要突出应战而不求战、和平解决以及坚决抗战,要分层次概括。‎ ‎(3)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抗日战略的相同点都表示要持久抗战,要打持久战。不同点主要突出具体的战略战术的不同,例如,材料三体现了蒋介石的“空间换时间”战略思想,而材料四则体现了毛泽东的大规模的运动战。‎ ‎28.材料一:‎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 材料二 ‎“鉴于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之中国近代史——窃感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只要我们能够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愤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 ‎—《中国导报》‎ 据材料一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什么?后来又有何发展?‎ 据材料二当前影响祖国统一的最大问题是什么?那么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主要的阻力来自哪几个方面?结合材料一二谈谈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答案】方式:平等会谈,发展:一国两制 问题:台湾问题,障碍:台独和国际反华势力 认识: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民心所向。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情,必须团结一致共同对外。‎ ‎【解析】‎ ‎(1)由材料“两党平等会谈”,可知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平等会谈。后来,邓小平发展成一国两制。‎ ‎(2‎ ‎)由材料“能够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愤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可见当前影响祖国统一的最大问题是海峡两岸的分裂问题,即台湾问题。,结合所学,影响台湾统一的主要障碍是台独和国际反华势力。第三小问,关于祖国统一,首先要认识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民心所向。其次,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情,必须团结一致共同对外。‎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